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每天与人交流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有一种快乐是分享好玩有趣的句子给他人,句子虽然精简,但表达了多种感情,有哪些句子是值得我们去摘抄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俗语谚语_俗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俗语谚语_俗语大全_

【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学作品,形容某人武艺高强。最早见于南宋永嘉戏文《张协状元》: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有白厮打。元代关汉卿杂剧《五侯宴》:孩儿十八岁也,学成十八般武艺。可见最迟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艺一词。但其包括的内容有各种说法。《水浒传》称十八般兵器是:矛、锤、棒、弓、努、铳、鞭、简、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枪、权。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说是:弓、弩、枪、刃、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殳、叉、爬头、锦绳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两种并存的说法,一说为矛、锤、弓、铳、弩、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一说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锤、殳、叉、爬头、锦绳套索、白打。还有九长九短的说法。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皆因出自小说家之口,可谓五花八门,没有定说,以上诸说,可互相参照。也可理解为武艺精通,样样皆能。

【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发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历史。过去它有蹦蹦戏、大口落子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二人转。原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二是一人演唱的单出头;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来又有发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语所谓的二人转主要指第一种,即二人对口演唱的形式。

【二百五】俗语中常用二百五形容有些傻气、言行莽撞的人。它源出多头。一说来自悬赏缉凶。战国时期,身披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非常愤怒,要给苏秦报仇雪恨,可一时又拿不住凶手。于是想出一妙计,使人将苏秦的首级悬于城门,出告示云:苏秦是个大内奸,谋刺者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告示一出,立马有四条汉子到宫中声称:我等杀了大奸苏秦。齐王问有何凭据。各人都慌编了一套理由,急于领赏。齐王说:果勇士也,千两黄金你们如何使得?众答:我们算过了,四人平分,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 二说来自银两。旧时银子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为半封,谐音半疯,故而对于不通事理、言行鲁莽的人称为二百五。三说来自古币铜钱。宋元时期,市井言某人装疯卖傻日半吊子。原来古时的铜钱中间有孔,为了便于携带和交易常用绳子串起来,一千个铜钱为一串,俗称一吊,也叫一成。不满一千者称不够成。凡满五百个为半吊,也称半成。后遂用半吊子或半成来形容那些智力发育不全、一知半解却又装懂的人。后来,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还不如半吊子,连半成都够不上,人们便干脆把不够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戏称为二百五。四说来自官员仪仗。唐朝长安的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两员,但长安百姓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五说来自赌博。旧时赌具牌九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的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

【二十四孝】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华孝道的典范和样板。那么,它始于何时,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二十四孝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当高。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这二十四个故事,涉及的人物则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闵损、曾参、汉文帝、董永、江革、黄香、姜诗、丁兰、郭巨、杨香、蔡顺、陆绩、王裒、孟宗、王祥、吴猛、庾黔、唐夫人、黄庭坚、朱寿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两位黄庭坚和朱寿昌都是宋代人,所以,这个版本的写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认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辑录,并且每个故事都赋诗一首,作为课训童蒙的教材。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以孝子为主题的壁画或砖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写本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释迦牟尼。看来,二十四孝故事的流传不是一两个人的有意创作,而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传承。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二月二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从汉代就开始了,那时,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源自古老的天文学。人们曾经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黄昏,角宿一星和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类似龙的双角,东方在五色为青,故称青龙抬头。虽为惊蛰节令,其时,兴云播雨的龙,却还在睡懒觉,故此,或供飨以六畜牺牲,讨好哄之;或以木杆敲击房梁,惊而扰之。种种招数,皆为呼唤龙的醒来。北方滹沱河一带有个习俗叫二月二,通地气儿。在二月二日早晨,人架龙而动:那耕地的犁杖,一对扶手,若龙角高翘;雪亮的犁刃,呈龙头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搅动烟雾氤氲,叫做二月二,通地气儿。二月二,在民间是个重大节日,传说之多,民谣之多,是其他节日不可比拟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吃陈米;二月二,龙抬头,人抬脚

【二者必居其一】此语的意思是只能在两样事物中选择一种。此语典出《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这段话说的是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去齐国,齐王赠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国,薛君赠金五十,他也接受了。孟子的学生陈臻对这个问题很迷惑,问他说:假如你不接受齐王之赠是对的,那后来接受两国之赠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之赠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之赠就是错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释说:你说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国和薛国,我们游说的时间长,去的地方多,处处需要钱,我当然要接受。而齐王给我们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 八字源于历法。相传在黄帝时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历,创建了中国的历法(太阳历)。八字是从历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个字。 八字表达了人出生时太阳的位置,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推算人的性格与这种性格所呈现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为主体,以生年干为本命,辅以纳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虚中改以年为主,取年、月、日、时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为主(日主),查四柱间之五行生克制化,刑冲会合为推命重点,并发扬光大。当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为正宗,故八字命学又称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学。

【八戒】提到猪八戒,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他为什么叫八戒?因为猪八戒也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佛教人物,他是唐僧的徒弟,取名自然和佛教有关。其实八戒是佛教名词,全称八关斋戒、八斋戒,指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的八条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七不装扮、打扮及观听歌舞;八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

【八拜之交】现在的词义是结拜兄弟的铁哥们。源出两处。一处是源自徽宗时期著名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其中记载了八拜之交典故: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傲慢,决心给他点教训。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等候多时后方出来接见。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这就是八拜之交的典故。到后来,八拜之交成为了古人结拜兄弟的最重要礼仪,拜把子、认兄弟都要行八拜之礼。一般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分别冲着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行礼。但据古书记载,八拜之交的头一拜是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第二拜廉颇蔺相如刎颈之交;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交交;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二处是八拜之交是以清初以来秘密会社洪门入会立誓的仪式。入会之始,举行八拜之礼。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三拜日为兄,四拜月为嫂,五拜五圣贤(即五个创会始祖),六拜万云龙,七拜众兄弟,八拜万年香。自此,八拜之交在江湖道上通行惯用。

【八字没一撒】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还差得远哩!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后人辑有《朱子大全》一书。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话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打开了,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在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没有门。现在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成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同义语了。

【八月十五吃月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杭州人吴自牧记述杭州风物习俗《梦华录》上,是列在《荤素从食店》条中只作为糕团点心的一个品种,像月圆形,但不一定特定在中秋来吃。且看以宋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书中,在描绘中秋赏月的宴筵上,也未见写到吃月饼之事。 八月十五吃月饼起自明代。明代杭州人田如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贺之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形成原因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跟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故事。元朝末年,中原汉族人民不甘忍受蒙古族专制统治,便决定发动起义。为了联络各地同仁一致行动,就把起义的时间和要求写在纸上,密藏在月饼馅里,馈送给志同道合的人。拿到月饼的人把饼剖开来吃的时候,发现了纸条,知道起义时间定在中秋这一天。于是各地汉族人民举起义旗,同时行动,把蒙古贵族赶回了老家。从此民间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风俗。

【八卦与小道消息】八卦与小道消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而且八卦有神秘严肃之象,而小道消息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极不严肃的言论。是谁把它们硬拉到一块,使八卦变成了小道消息,且带有桃色意味,而且被人们普遍认可?这不是对八卦的亵读吗?那么,颇具传统色彩的八卦怎么和小道消息联系上了呢?据说,八卦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最早源于娱乐圈。早年香港的某些杂志为了提高销量,常在封面上放置一些较为暴露的图片,并在某些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以起到遮蔽作用,类似于现在的马赛克效果。这些杂志为了吸引读者,还到处挖掘明星们的隐私,内容也多涉及明星们的私生活,因而八卦与小道消息扯上了关系,这些杂志也被称为八卦杂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它是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故事,它是怎么来的呢?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已无据可考。要没有这些传说,也不会有杜甫的《饮中八仙》,称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诗人是酒仙。也就不会有西蜀道士张素卿所画的八仙图,图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们都是鲜活的凡人,与八仙毫不搭界。不过,这也证明八仙的传说早就存在。经过中唐、五代、两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员逐渐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间才算固定下来。现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吴元泰写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他们的姓名和神通本领如下:铁拐李,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汉钟离,能点金济众,飞剑斩虎,本领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骑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组织能力强;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曹国舅,潇洒风流,人物俊俏,不摆架子,很受女士们青睐;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飞,是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子。他们无门户之见,也不嫉贤妒能,在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归途当中来到东海,借着酒力,各显神通,漂洋过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八仙过海的故事虽是虚构,但也不是一点原型也没有。据资料介绍,它来源于宋初建隆年间的真实故事。当时东海中的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只关押犯罪军人。后来岛上的人犯越来越多,但朝廷只发给三百人的口粮,人多粮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头目李庆很伤脑筋,无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进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鱼腹。这天,有几十名犯人闻知会遭毒手,他们每人抱了根木头,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莱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风,只有八人侥幸游到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个山洞中隐藏下来。不久,这八个人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害怕暴露真实身份,随口编了来自远洋的假话,渔民们惊异其为神人。此事传开,有人加以附会,编成了神话故事,于是,八仙过海之说不胫而走,一些渔民甚至为其祭祀。后来庙岛群岛显应官建有八仙过海的雕塑群像。想当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汉,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八仙。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九族】在古代,重大犯罪特别是重大谋逆罪,要诛灭九族,一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二是杀鸡给猴看,敲山震虎。那么,什么是九族,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早在汉代就有古文今文两种说法。古文说代表人物孔安国、马融等认为:九族只限于父宗,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根据是《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国安解释说: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明代人程登吉编纂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篇介绍说:何为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可见,九族专指父宗一脉在明代已成定论。今文说代表人物许慎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此种提法受到统治者的欣赏,因为这满足了帝王们利用血缘姻亲关系进行统治的需要。他们在赏赐、惩罚、屠杀时是以今文说的九族为界限。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罚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以增大犯罪成本获得国家平安,往往事与愿违。株连最广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被明永乐帝朱棣诛其十族,九族之外又加上师族,包括方的老师和学生,都连带着遭了殃。

【九重天】古人常说九重天,来代表天之高远,不可莫测。天到底有多远呢?《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天去地五亿万里。古代人说的九重天,虽然含有玄远之意,可这并不是指天有九层,而是依据方位将天划分为九个部分。秦《吕氏春秋》中记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将天分成九部分,这九部分最中央是钧天,东方是苍天,东北是变天,北方是玄天,西北是幽天,西方日颢天,西南日朱天,南方日炎天,东南日阳天,每一层天,都有其代表的星象。古人认为皇帝是天帝之子,秉承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所以,常把皇帝称为天子。皇帝本人也被称为九重天或九重天子。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诗《左迁到蓝关示侄孙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当时皇帝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韩愈反对此举,故而向皇帝上《谏佛骨表》一篇,可是却被贬到八千里之遥的潮州,这里的九重天即指皇帝。

【儿婚高堂抹花脸】北方滹沱河一带有个习俗,儿子结婚那天,新娘抬进门来,娘家送亲的人也进了门。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拢嘴,这时好开玩笑的同辈嫂妹,乘其不备,将预先准备好的锅底子灰、颜料之类的东西向他们的脸上抹去,顿时,两人变成了一对大花脸,观者无不哈哈大笑,喜气充满了整个院落。这一习俗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时候,井陉官道旁有一个小村,一户人家过喜事,新郎在门口不停地迎接来贺喜的宾客。忽见一老头在门口蹲着,便请他进去吃喜酒。老头连连摇头:你请我是小事,先去准备口棺材吧。这可把新郎给气坏了:好啊,我好心好意请你吃饭,你却叫我备棺材,真是丧门星临门,你赶快给我滚! 二人的争吵,被人传给了新郎的父亲,他一听顿时感到老头来的不凡,赶紧上前赔礼:大哥,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话千万别放在心上。老头说:谁给你们定的日子,今天是十五,最厉害的黑道日,甭看你现在没事,恶鬼已经缠身,明天恐怕。他一听脸霎时变得蜡白,乞求道:大哥,可有法救回我这条老命?老头接着说:我没有办法,不过,有一个人可救你命,也算你命大碰巧了,他一会儿就路过这里。谁?新郎急不可耐地问道。 包黑子。说罢,老头不见了。有人说那老头就是喜神。过了不多一会,果真包大人坐着八抬大轿来了,父子俩跪在地上拦住了去路。当包拯知道情况后,差点笑出声来:我又不是学生死簿的鬼官,怎能救你?贪官怕你,恶鬼能不怕?是吗,恶鬼怕我?包公想了想,冲着身边的马汉唤道:砚墨来。包公接过砚台,将墨汁倒在手中,向新郎父亲脸上抹去,笑道:这回,我看恶鬼还敢不敢缠你? 他回去后,果真没有出事,活到了九十九岁。这件事传出去以后,结婚的人家纷纷效仿,形成了今天的儿子结婚父母被抹花脸的习俗。传说归传说,高堂抹黑脸确有作用,新娘娘家的人初来乍到,不用问人就知道谁是公公、婆婆。

【人民大会堂】你知道人民大会堂的名称的来历吗?1959年初秋,人民大会堂落成时,尚未正式命名,人们称它为万人礼堂。一天,周恩来总理和茅以升等专家一起视察这座壮丽的大厦。周恩来对大家说:咱们给万人礼堂起个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纸上写了人民大会堂几个字,周恩来看后高兴地说: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起得好!就这样,万人礼堂被定名为人民大会堂,真是名副其实。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了,凡涉及政府机关和为人民服务的部门,都习惯冠以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人民铁路、人民邮电、人民银行等。但地名和建筑物很少有冠以人民二字的,只有两处,一是人民大会堂,一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由此可见,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是创意,绝非抄袭。

【人情大如天】俗语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贬义,其含义多为办事不讲原则,只讲私人关系。这句俗语的来源有一段故事。清代有一童生,天资聪慧,但累试不中,因为他家境贫寒,没有礼物送给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来考试成绩优异,主考大人见他又是两手空空,便将他的考卷扔在一边,并手批一联奚落他:上钩为老,下钩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童生想:只因我没钱送礼,就屡试不中,还出联嘲讽我,实在欺人太甚,当即对了下联: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童生书完,弃笔返回故里,从此闭门读书,再不应试。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人生四大喜事】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源自哪里呢?是谁把它们凑到一块的呢?它源自北宋神童汪洙所作之诗编《神童诗》,其被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普遍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诗中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对少年儿童提出勤学苦读、求取功名,将来报效国家的远大目标。根据明朝《万姓统谱》记载:汪洙,字德温,鄞人,九岁善赋诗。做官后曾拜太宗正卿,至观文殿大学士。世人搜集了他所做的诗六十多首,用训蒙学,为《汪神童诗》。但是在宋代,真实的汪洙是明州(宁波)鄞县人,以治《春秋》得名,多年在乡村从事教育。所以,明朝人有关汪洙神童事迹的记载大多是虚构的,而其撰写的如此多的《神童诗》也很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后世毕竟有这样一篇广为流传的《神童诗》,它的编者应该是宋元时人托汪洙这个伪神童,汇编众多诗歌而成的。而人生四大喜事南宋中期已被传诵,比如当时著名学者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旧传有诗四句,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这四大喜事列入启蒙教材《神童诗》,有助于提升儿童刻苦读书,将来求取功名和富贵的积极性。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俗语是妇孺皆知的老话,这句话源自何处,源自唐代诗圣杜甫。他的《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一句当时就成了流行语。在古代活到七十就算高寿了,也符合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属于自然规律,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那么,杜甫为何发此感慨,看看当时他周围的同行和同僚就知道了。他们又有几个能活到七十岁,仅以杜甫同时代的一些官员下场来看,就很触目惊心:遭贬者有散文家李华、大臣宇文融、政治家张九龄等,被杀者有大书法家颜真卿、大臣颜杲卿、将领哥舒翰、诗人王昌龄、女官上官婉儿等,被迫自尽的有大臣元载等。杜甫能不感慨古稀的不易。名人的名句更容易流传后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语的意思是如果事前没有深远的思考、谋划,一旦危难迫近,将无法应付。此语源出《杀狗记》六:常言道:人无远虑,必定有近忧来至。作个道理,早寻个长久计。 曹操率领四十万兵马去攻打东吴,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御敌之策。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现湖北黄冈附近)修筑船坞。许多大将反对筑坞,说:上岸击贼,跣足(赤脚)下船,何用筑坞?吕蒙说:打起仗来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战无必胜,一旦发生激战,步兵骑兵白刃相接,人来不及奔近水边,又怎么来得及上船列队对敌呢?有了船坞就可以从容布置队伍了。孙权听了吕蒙的这番话,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就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的话是有远见的。于是派几万人连夜开工,在很短时间内,筑成了濡须坞。曹操大兵到来,由于东吴准备充分,这一战,曹操损兵折将而回,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经常用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评告诫那些自以为高明的人。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满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诉我们,当我们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优秀,但也不要骄傲,更不要自满,因为这个世界很大,到处人才济济,很可能有人比我们在这方面更出色,更优秀。体育比赛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见经传的人打败。所以,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围内很优秀了.但还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是聪明人所为。别人就是一面镜子,用别人的长处,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俗语初为鸟瘦毛长,人穷志短,比喻人到穷困之时,再也无计可施了。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道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来十多个村童教书写仿,渐渐粗茶淡饭,习惯了,绝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儿数说,追思往事悔之无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说的是扬州城外曹家庄有个富人的公子叫曹可成,人才出众,是个监生。可他不会持家,挥金如土。他看上了本地妓女赵春儿,偷偷将父亲家产抵押换钱,用五百两银子为赵春儿赎身。曹父一死,债主逼债,把曹家田房尽行盘算光了。曹公子只得在坟堂安身。赵春儿看他可怜,与他些银子,他又被闲汉们哄骗一空。没得饭吃,他才想到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童教书,换些粗茶淡饭后赵春儿看他真有悔过之意,将埋藏在地下的千余银挖出供他求官。因他饱历世故,深知甘苦,宦声大振,直升知府,重整了曹家家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语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永远没有过失?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讲述的是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决定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心不由衷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便说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俗语比喻观察人要看他的实质,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翁独占花魁》。古时候,一个年轻人叫秦重,他痴情一个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个苦命人,却被妓院视为摇钱树,要十两银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个卖油郎,本钱只有三两银子,有什么办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攒钱。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银子,于是走到对门银铺里,借天平对银。他的银成锭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银匠是小辈,没见过什么世面,见了这么多银子,心中很是吃惊,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称,不多不少,刚刚十六两。秦重如愿以偿,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痴情,跳出火坑,嫁给了秦重,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大夫】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招,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在我国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医官也开始设置大夫官阶。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后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大腕】大腕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原来词书中设有,新出版发行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大腕又称大牌,指名气大,实力强的明星巨匠。大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腕,据词典解释即臂下端与手掌根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说白了就是手腕。显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应来自大万或大蔓,因为音谐意同。 大万或大蔓本来是江湖艺人们的专用语言,或者说是江湖隐语。按照旧时走江湖的规矩,蔓和万是对姓的代称。比如,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细长短之分。粗长强壮的自然是大蔓儿。而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所以将。蔓移用过来,强大有名望者就称大蔓儿了。但是,传到后来大万(蔓)作为名人代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输出的腕借来,因蔓腕谐音,牵强附会地演变成大腕。这样传来传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儿或大腕儿了。如当今社会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视大腕儿、足球大腕儿、房地产大腕儿、汽车大腕儿等等。

【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称为大丈夫的不多,因为它的标准实在太高。大丈夫一词源出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资格称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对景春的说法,孟子立场鲜明地坚决予以驳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孟子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虽然鄙视张仪、公孙衍,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到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看重,而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发挥着决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演化。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俗语谚语大全_俗语大全


俗语谚语大全_俗语大全_

【大师傅】常言说,工厂里师傅多,医院里大夫多,学校里老师多。那么,怎么师傅当中还有一个大师傅呢?而且是做饭的?这里面有一则民间故事。古时候有个皇上,一次来到修建宫殿的工地上,就让各工匠说说自己的本领,谁的本领大就封谁为师傅。众工匠都不服气,抢着去表白自己的功劳。皇上干脆把他们都封为师傅。工地上给工匠们做饭的是一对姐妹,二人见工匠们都有了封号,便也凑过来讨封。没想到,那些被封为师傅的工匠们说:做饭的算什么行当?姐姐很生气,就决定饿他们一次。众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饭棚里去吃饭,却见灶房里没动烟火,就来责问姐妹俩。姐姐说:做饭的不算个行当,那你们就自己做吧!众工匠向皇上报告此事。皇上问:那做饭的到底算不算个行当?这些能工巧匠饿得肚子咕咕叫,连忙答道:做饭算行当,太算行当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俩找来,准备封她们为师傅。姐姐摆摆手,指着工匠们对皇上说: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给我的封号,得比他们大! 皇上说:那就封你为大师傅吧。姐姐乐了,指着帮着自己做菜的妹妹,问:她呢?皇上顺口说:你是大师傅,那她就是二师傅吧。妹妹一听,也很高兴。就这样,做饭的就被称为大师傅,帮厨的就被称为二师傅了。

【大红袍】大红袍是一种茶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产于福建崇安东南的武夷山。这里方圆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大红袍和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名品合称四大名枞。说起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生了一种怪病,整天没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听说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来秀才考中了状元,被御赐一件大红袍,招为东床驸马,专程来到武夷山谢恩。状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着他从天心岩南下,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当年你犯厌食症,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状元听了,先在石壁前摆下香烛贡品,对着三株树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三株树产的茶叶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上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举世闻名的一条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栅栏是一种遗憾。那么,缘何叫它大栅栏呢?据考证,大栅栏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条。清乾隆年间,京城各街道为防贼盗,都在街口修建栅栏,晚间关闭,白天开启。廊坊四条由于店铺众多,实力雄厚,所建栅栏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栅栏这个名称渐渐取代了廊坊四条。该地区的商业发端于明,发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马聚源等云集于此。当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指当时大栅栏内的四大银号)之说,其名声长盛不衰。

【大姨妈】女生的月经来了,有许多隐讳之语,来代替使人害羞的月经一词。如例假、倒霉等,还有一种隐讳之语叫大姨妈。那么,大姨妈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爱情故事。据说在汉代,有个女孩叫佳儿,早年父母双亡,就一直跟着姨妈家的人生活。年方二八之时,正是出嫁的好时候,上门说媒的人也就多了,佳儿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一个姓李的书生。李姓书生也很爱慕佳儿姑娘,那时候人都很传统,两个人定了亲,可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婚,两个人独处的机会不多。当两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大姨妈也在家里忙活,两人温存的时候,自然怕人看见,说三道四。所以听见脚步声,佳儿就会说:大姨妈来了,你快躲起来。 终于到了结婚的日子,入了洞房,书生就急匆匆想要一尽云雨之欢,可惜日子不巧,佳儿就说今晚大姨妈要来。书生也是聪明人,知道一定有难言之隐,就忍住了。从此以后,就有了这个习惯说法,月经来了,就会说大姨妈来了。

【大锅饭】大锅饭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对于小灶说的。引申为不论工作好坏、贡献大小,待遇、报酬都一样。人们常用大锅饭来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 大锅饭源于广东庆云寺。建于明代的庆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铁锅。倘若用铁锅煮饭,足可供数百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铁锅却并不是真正用来煮饭的,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缘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凡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主动投进几个铜钱,一则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为维持寺院僧人生计献出微薄之力。因此,这口从未煮过饭的大铁锅是和尚们的生活依靠,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只要香火不断,僧人们的大锅饭就有保障。这就是大锅饭一词的由来。

【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189.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3.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大满贯】大满贯现在多指在某项体育比赛中,在不同的赛事中连得几个冠军,称之为大满贯。如乒乓球比赛,有世界杯(一年一次)、世锦赛(二年一次)、奥运会(四年一次)三大赛事,在三大赛事中如果都得了冠军,就是乒乓球大满贯得主。中国荣膺这一称号的有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刘国良、孔令辉、马琳,还有今年的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张继科。所以,大满贯是很高的荣誉。追究大满贯的词源,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日:是其贯将满矣,子姑侍之。答日:吾恐其以我满贯也。满贯就是钱多的意思。此词原本是绳子穿铜钱达到全绳用到尽头,也就是铜钱贯满全绳之意。如果家有万贯,岂不就是个财主?引申义对于造孽最深、作恶最多者,也称之为满贯,成语所谓之恶贯满盈的就是,却绝不用作形容做善事。打小牌有习惯用大满贯小满贯的说法,也是绳子贯满铜钱引申而来。这种赌博游戏,非善事也。古代传统思维方式视钱多并非完全的好事,所谓满溢损是也。满贯容易惹是非,所以多引申为非善事。转义为荣誉,是近年的事。

【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包罗万象的事物。大干世界是怎么来的呢? 大干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世界。累计一千个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计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计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以千为单位,经过三次累计,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无数大干世界。后来,用大干世界形容广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佛教的大干世界,竟然和物理学、天文学的漫无边际的宇宙相似。

【大写数字】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但因为字形简单,容易篡改,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就必须用大写数字。那么,是谁发明了大写数字呢?目前最早可见的大写数字,出现在唐代石碑武则天的《岱岳观造像记》中。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做壹、贰、叁、肆、伍、陆、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据大家顾炎武论断大写数字出自武则天当十分可信。这一论断,在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中得到证实: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武则天制定大写数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原来,武则天的初衷是为反贪建廉,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改成了大写。这一改革,大写数字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有人说,大写数字是朱元璋发明的,这显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证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头上也是枉然。不过,明太祖朱元璋对大写数字也有贡献,他把漆变成了柒,把陌变成了佰,把阡变成了仟,也算是个完善者。

【大事不糊涂】这句俗语的原话是诸葛一生唯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会糊涂,只是不愿计较,宽宏大量罢了,这样的人是难得糊涂。吕端,宋太宗时期的宰相之一,自幼聪慧好学,宽宏大量,为官持重。宋太宗非常欣赏他的办事作风。一次上朝时,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被吕端正好碰到。他猜想寇准一定同宋太宗商议大事,且瞒着自己,便拉住寇准,对他说:皇上告诫你有事不要和我说么?寇准解释说只是商议边界上的小事。吕端心想边境上哪有小事,便逼寇准说了实话。原来,党项族的首领李继捧顺归宋朝,其弟李继迁却率人马逃到夏州以北继续反抗。在作战中,李继迁逃走,俘获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赵光义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以解心头之恨。吕端觉得十分不妥,马上求见皇上说:从前楚汉相争,项羽想把刘邦之父煮了,以威胁刘邦,管用么?何况像李继迁这种叛逆之人呢?陛下现在想把他的母亲杀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杀了他的母亲只能徒结仇怨,他的反叛之心会更加坚决。宋太宗听了这番话,说:要不是你来劝阻,我差点误了大事,怨不得人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果然,在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明德采取对宋朝和好的政策。自此,吕端大事不糊涂便被后人传诵。

【大意失荆州】大意失荆州形容一个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损失。这个俗语来源于三国时期关羽丧失荆州的史实和《三国演义》文学作品。赤壁之战后,吴蜀两国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但荆州既是蜀汉的重要战略要地,更是孙吴免遭魏、蜀双重威胁的国家生命线。孙吴为了要回荆州,无所不用其极,包括使用美人计;刘备为了保住荆州,派出蜀汉第一名将关羽镇守荆州,可见荆州的重要性。然而,关羽骄傲自满,从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才为大意失荆州埋下了伏笔。起先,权遣使为子索羽女,本义是想通过联姻巩固联盟,也有讨好关羽之意。但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搞得孙权灰头土脸下不了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向曹军发动大规模的襄樊战役,斩庞德,掳于禁,军威所及,长安为之动摇,更不把孙权放在眼里。关羽曾说: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孙权)邪!孙权乃转而与曹魏密谋,联合夹击关羽。孙吴大将吕蒙用计,自称染病,换小将陆逊代之。关羽不知是计,更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放弃了警惕,在吕蒙偷袭下,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不是一时大意,而是长期大意的结果。由此,大意失荆州常被人们引以为戒。

【大水冲了龙王庙】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因为误会,本是一家人或亲朋好友闹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语也来自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园子,菜园子紧挨着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俩聊天时,老头神秘地对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经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藏起来观察动静。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接着扑棱一下从井里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它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人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园已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如此。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凭借武功,带了把宝剑,等那个怪物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人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也成了一片汪洋。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他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赎罪,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丈人】丈人就是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原是对一般老人的尊称。这种称呼还保留在现在舞台的传统戏曲中,称老头儿为老丈。《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黄约斋的《字源》说丈就是杖。可见丈与杖通。所以杖人又名丈人。 那么,何时这个对老人的尊称才转化为对妻父的尊称呢?有人认为起源于汉代匈奴。班固著《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谓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代皇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宫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单于为妻,故有此称。此书是史书,当信。但是否在汉人中普及还有待研究。而对妻母尊称为丈母,最早的记载大约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风操》,其中有丈人之妇,为俗呼为丈母的说法。说得很清楚,丈人之妇谓之丈母,当是先有丈人,后有丈母。北齐晚于汉,早于唐,此说早于源自柳宗元之说,也就是说,丈人称谓最迟在北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怎么说的呢?他在《祭杨凭詹事文》中云: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这里,柳宗元自称子婿,称岳父杨凭为丈人。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篇》据以为证,认为称妻父为丈人系始于此。新版《辞海》丈人条下,也引了此证,加以确认。本人认为,权威《辞海》有武断之嫌,违背了后随先说的规律。

【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来称成年男子的。《谷梁传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说文》在夫下释丈夫,谓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古时称男性为丈夫,有时还有气度不凡的意思,犹言大丈夫。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转义成为女子配偶之称,则源于我国一些部落的抢婚陋习。在这些部落里,女子选择夫婿,以一定的高度为主要条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时一丈相当于今天七尺)为标准。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据此,女子称其所嫁男子为丈夫。随着时代的变迁,部落融合,丈夫这一称谓相沿至今,而抢婚则变成了有的少数民族的嬉闹婚俗。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俗语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细或缘由而心中纳闷。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传说。一说源自苏州西园寺,寺里有座罗汉堂建成一个八卦形,五百多个罗汉布置得往返循环,上上下下,将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来,实在高妙。据说,设计这种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个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号,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画图纸,二不将施工计划告诉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个八钋式的建筑,左拐右拐,东弯西弯,把一般工匠弄得晕头转向,都叹息:丈二和尚弄得我们摸不着头脑。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细细一看,这个八卦形的罗汉堂精美极了,大家称赞:难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是本领太高了。从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话就传开了。二说来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北,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西厢记》故事。元代时,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们除了化斋念佛就是吹拉弹唱,很喜欢关汉卿的昆曲戏,一个俗名叫张耳的和尚尤其着迷,演唱起来废寝忘食,常常忘记到斋堂吃饭。尽管师兄师弟好心提醒,张耳依然如痴如醉。有时想起吃饭了,可到了斋堂以后,别的和尚早已吃过,第一个拿勺盛饭的从来没有张耳。寺里有个僧人爱开玩笑,说张耳和尚摸不着头勺。这句话传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长就成了丈二(张耳)和尚摸不着头脑(头勺),一直流传至今。

【三军】现在所谓三军,一般泛指军队的统称,也指海陆空三军。毛泽东长征诗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即是泛指红军。 三军源自古代的军队编制。春秋战国时期,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其中以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后来又演变为前、中、后三军。唐宋以后,前、中、后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的建制。不过,这时三军的概念与春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帅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前军即先头部队,后军即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到了现在,前、中、后的三军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称。这一称呼怎样来的呢? 三只手是个外来词。古罗马有位剧作家叫普图斯,据说它写过一百多部喜剧,如《一坛金子》、《孪生兄弟》等。这些作品曾在罗马舞台上风行一时,风格幽默,情节生动。三只手便和《一坛金子》有关。剧中的老爸吝啬鬼尤克里奥丢了一坛金子,他怀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来给他看有没有拿黄金。看了一只,没有,又看一只,还是没有,最后要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称。

【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三伏天得名较早,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创立。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曾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这段话告诉我们伏日得名是因为当时阴冷之气潜伏,还没有进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个,所以叫三伏天。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三明治】三明治是进口货,它来自英国,意思是夹肉面包,它是以人命名的食品。 三明治原来是大不列颠王国侯爵的封号,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约翰蒙泰古是一个喜爱玩纸牌的贵族老爷,他一天到晚沉湎于纸牌之中,玩得废寝忘食。有一天,已到了吃饭时间,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肠和面包片拿来,随手将肉和香肠夹在两片面包之间,一边吃一边玩纸牌。以后,这种用两片面包夹肉或香肠的吃法就流传开了,并以这位爵爷的封号来命名它。

【三脚猫】三脚猫形容人从艺做工技艺不精。三脚猫这一俗称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是举起江边的铁锚当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上前试举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二说,三脚猫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脚猫捕鼠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

【三十六计】常言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那么,三十六计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十六计之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朝时成书的《南齐书》中檀公三十六计。约在晚明或清代有人据此撰成《三十六计》一书,撰者不详。三十六计分六套,每套各六计。前三套为优势之计,后三套为劣势之计。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三寸金莲】三寸金莲特指女人被缠残了的小脚。此等残缺之美,为汉文化所独有。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废除妇女缠足之陋习。女子缠足之风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称帝后,令宫嫔窅(ya。)娘以布缠足,呈新月状(亦称莲花状)。因其足骨已残,故较常人之脚小得多,故其足始称三寸金莲。陶宗仪《辍耕录缠足》:李后主宫嫔窗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做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窅娘就成了女子缠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导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这种华夏独有的以病态为美的畸形审美习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莲。清入主中原后,因满族妇女无缠足的陋习,故而康熙帝曾下过禁止妇女缠足的诏书。但在强制程度上,较留发不留头和缓些,故而收效甚微,汉族妇女还是照缠不误。辛亥革命后,这一陋习才逐渐废除,彻底根除则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后。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别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长两短望文生义好像是用一组数字说长论短,形容长长短短参差不齐的样子,其实不然。那么,三长两短是怎么来的呢?旧时,凡是出了生命攸关的大事,例如横死凶杀,同今日办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是将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员验尸查案。此类待查的死尸,不属盖棺入土的正式入殓,所以,只有棺材而没有棺材盖。无盖的棺材由五块木板钉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块长板子,头尾各有一块小(短)的板子。人们不愿意直说躺在这无盖儿棺材里等待处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话筒略地说了三长两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长两短暗指灾祸、事故或死亡了。 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略成长短,意思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三叩九拜】叩、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至今在百姓当中流行,红白喜事有,过年过节有,拜师收徒有,认干亲结金兰有,不过不像古代那么繁琐罢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规范化了。叩是叩头,与拜密不可分。《周礼》对九拜的解释是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具体情况是吉事三拜,凶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说稽首,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礼节,跪下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大礼;再说顿首,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说空首,空首称拜手,其动作要领是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头停空中而不叩头至地,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渐普及,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转为躬身示礼。以上三种礼节即三叩首,此为正拜,又叫大拜。凶事三拜。先说振动,此为丧礼中最重跪拜之礼。振动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涕泗交流,表现得越悲痛越算心诚礼重。再说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要行吉拜礼,其动作要领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顿首拜。三说凶拜,是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答拜宾客的礼节。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以上是凶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说奇拜,奇为单数,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说褒拜,即拜的次数在两次或更多。需要说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常常视跪拜对象和场合的需要而定。三说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是俯身拱身行礼,并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作揖。这种礼节一是适用女性,不仅有利于孕妇,还可以防止弄脏衣服。它还适用于军礼,军人身披甲胄,军务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肃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静夜半之时,按现在的时间是夜里十二点钟左右。这个词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时陈象舆、胡旦、董俨、赵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谈论至深夜: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日: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形成。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鼓或更,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说时间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还说几更天,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中国有副传统春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时,就是现在夜间十二时左右,已是深夜时分了。 三更半夜成为俗语,是与宋朝城市人民拥有夜生活分不开的。唐朝城市实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起来,改变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可见,宋朝开夜禁是明智之举,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不然,就不会出现陈三更、董半夜了。

【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贬义。如果把三姑六婆单拆开来看,其成员可谓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谁也离不开。

【三宫六院】老百姓常用三宫六院来形容皇帝嫔妃之多。民间还有七十二偏妃之说,合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原来,它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中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三官六院即指内廷。三宫即指中路的乾清官、交泰宫、坤宁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官、钟粹官、景阳宫及永和官;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官、长春宫、威福宫及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后宫除太后外,大多居住着皇后及嫔妃,还有宫女如云。白居易形容宫中美女之多有诗云:三千粉黛无颜色。

【三媒六证】旧时男女订婚,往往不止一个媒人作证,还要有婚书、彩礼等物证,所以叫三媒六证。 三媒六证源自一个民间故事。相传,有三个非常聪明而心肠又极好的皮匠,他们遇到一位家境贫寒但有才学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们想试试新郎的才学。一个说,请你给做一个太阳大的馍;一个说,请你装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个说,请你织像路一样长的一匹布。聪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说:请把太阳摘下来,我好比着做馍;请把海水称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装油;请把路的尺码量出来,再来量布。结果,三个皮匠非但没有难住新郎,反倒被新郎难住了。轮到新郎向皮匠提问了,新郎说:我只想要六证。 六证是什么,三个皮匠谁也不知道,就走乡串户访问了许多人,还是没搞明白。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龄少女,忍不住问道:请问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帮个忙吗?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说吧!听说要问六证,姑娘就从家里取来一个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镜子、一杆秤、一个算盘,说:要知粮有多少,以升为证;衣服裁得好坏,以剪子为证;布有多少,以尺为证;容貌如何,以镜为证;东西的重量,以秤为证;账目是否清,以算盘为证。这就是六证。皮匠找到了六证,新郎知道天下还有更聪明的人,非常倾慕新娘的才学,就请皮匠做媒说亲。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三天之内盖一幢不用门来不用窗,无柱无瓦又无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长石头墙的房子,想难为新郎一下。结果,聪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处洞外百花飘香,洞内冬暖夏凉,方向坐北朝南,气候避风朝阳的岩洞作新房。新娘很满意,他们幸福地成了伉俪。于是,人们就把新婚夫妇称作新郎、新娘,把三个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洞房。举行婚礼时,桌子上要摆设尺、剪、升、镜、秤、算盘,称为六证。三媒六证遂成一种婚俗。

【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三百六十行】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三百六十行是从三十六行中衍生出来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院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纲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业成倍增加,改称为七十二行,成为流行市语。至元代,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称,首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日: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据此,明代以来,以三百六十行俗称各种职业。其实,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各行各业的总称。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各种行业增加无数,约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却固定不变。

【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俗语谚语大全_民间俗语


俗语谚语大全_民间俗语_

【真人不露相】这句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时不露才,关键时刻显才能。人们会说: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这个真人源自哪里呢?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罗汉室,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五百罗汉的由来。据说,摩揭陀国有一千个佛僧,其中五百个是凡夫僧,五百个是罗汉僧。国王无忧王对他们很敬仰,一视同仁。所谓罗汉僧,是指那些断除了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轮回的佛僧。这五百罗汉僧平时不露其相,连无忧王也不知道他们是罗汉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个名叫摩柯提婆的,经常发表一些违背教规的言论,影响了一大批佛僧。无忧王很生气,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这时五百罗汉僧才各显本相,腾云驾雾而去,在迦湿弥罗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无忧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惧怕,亲自到罗汉僧隐居的地方向他们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请他们回去。罗汉僧们不肯,无忧王便在国都建起一座寺庙,照五百罗汉僧的模样塑了五百罗汉像流传下来。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头。

【哭嫁】很多地方流行哭嫁风俗,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新娘为什么要哭呢?这里面有怎样的讲究,它的由来如何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哭嫁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后娘嫌弃前房留下的女儿,不是打就是骂。等到女儿16岁时,便给她随便找了个婆家。在出嫁的那天,按风俗当娘的只能对女儿说吉利话。可后娘偏偏说败兴话,哭道:女儿啊,你蓬头去,插花归;空身去,抱儿归她这一哭既遮盖了她嫁女儿不置嫁妆的煞心,又自认为在大喜的日子一闹一哭,今后这个女儿会一世晦气,日后穷苦。女儿知道后娘起着歹心咒骂自己,可她也没办法,只得哭着空手上了花轿。后来她在婆家吃苦耐劳,夫妻和睦,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日子越过越好。不久,后娘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找了个富贵人家,临上轿前,母女俩有说有笑,说了一大堆吉利话。谁知女儿在家娇生惯养,出嫁后故态不改,婆媳吵嘴,夫妻打架,闹得不可开交,不到一年,家也败落下来。从此以后,人们就认为女儿出嫁时,还是哭比笑好。代表着越哭越发,越哭越富。为此,还编了许多哭嫁歌,如《闺声哭》、《哭爹妈》、《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花轿到屋哭》等。此处仅录《哭爹妈》几句: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晃,枉自爹娘苦一场。

【别来无恙】人们在久别重逢之后,常喜欢说别来无恙,意思是说您的身体还好吗?那么,恙字的本义是什么呢? 恙本指传说中的一种虫,《易经》说:恙,啮虫也,善吃人心。在古时候,人们过着茹毛饮血、草居露宿的生活。当时有一种藏在草丛中的名为恙的虫子,这种虫子往往寄生在人或鼠等身上,吸取体液,传染一种病毒。初被踅时,人感到皮肤火烫奇痒,接着便呈现红斑,长出水泡,并有发烧以至不能安眠的症状。那时候的人们无法消灭这种恙,只有听任它的骚扰,使人们非常害怕和厌恶这种小虫子。所以当时的人们每当见到久别的亲友时,首先要问无恙?后来,人们把恙引申为疾病,再后来无恙便成了一句问候语了。

【爱人】爱人是夫妻间的互称,这一称谓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解放区,是平等、互爱、进步的称呼。由于它是革命的产物,至今还限于中国大陆范围内。由于称谓不同,还曾闹过笑话。某中国人去国外工作,他按照国内的习惯向自己的外国同事介绍妻子说:这是我爱人。结果,那些外国同事一脸狐疑地看着他们,有的还在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直到宴会结束,两人都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以为他在介绍情人,因为爱人的英文直译就情人的意思。 爱人最初出现在新文学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这样的描绘: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但那时爱人还不是广义的对妻子和丈夫的称呼。最先使用爱人这一称谓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当时解放区提倡男女平等,以前类似屋里的、做饭的这些称谓带有歧视色彩;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带有资产阶级味道,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社会反响很好。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对配偶的新称谓爱人,便在全国流行开来。

【爱河】爱河指爱情,男女青年相恋,常说坠入爱河,是美好的事情。然而,它的出处却与今义大相径庭。爱河,源自佛教。佛教中的爱河却并非美好的寓意,而是指情天欲海。原意是指爱欲溺人,阻碍修道。此外,也喻指人的贪爱之心,执著于物而不离舍,犹如水之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喻。《华严经》卷二十六有随生死流,人大爱河之语。《楞严经》也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之说。《浴像经》说:愿永出爱河登彼岸。菩萨皇帝梁武帝也曾在文章中慨叹:登长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 可见,爱河在佛教中并不代表积极的一面,也不代表美好的一面,爱河却指人心受到欲的浸染,溺没而不能自拔,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脱离。佛教一门主张平等清静而摈弃私欲,世俗间爱河的意义以男女的感情欲求为基础,是与佛教所崇尚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当然,爱物、爱民、爱父母、爱师长等,佛教认为是正当的。佛有佛道,俗有俗道,各自相安,各行其道,爱河就理解清楚了。

【债台】人们形容借钱多数额大且无力偿还为债台高筑。借债为什么用台来形容呢?这源自一段中国历史史实。战国时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软弱无能。虽然贵为天下之主,却不能左右各国诸侯,毫无实权。秦国却日益强盛,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却力不从心。恰在这时,接到楚孝烈王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议,便同意楚王的倡议,出兵抗秦。但是,国库早已空虚,军费一时难以筹措,周赧王只好硬着头皮向豪门富户商借,并且立下借据,写明战后加利偿还。然而,天子令下,响应起兵的只有楚国和燕国。拖了三个月,仍然不见别的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这时候,借款给周王室的豪门富户纷纷要赧王还债。赧王拿不出钱来,不敢见他们,于是躲在一座僻静的高台上。这座台,后来就被称为债台。

【借光】借光指分沾他人的利益、好处。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话,如:借光我过去一下。那么,这个俗语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源自一个民间故事。据说,齐国有一个贫家女孩叫徐吾,她经常与邻居的女孩们在一起纺线绩麻,有时候干活到很晚,大家就点上蜡烛。每天晚上的蜡烛都是由每个女孩从自己家中带来的。徐吾因为家里很贫穷,所以带的蜡烛最少,一起干活的女孩们逐渐不高兴了,有一个姓李的女孩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就不要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她的话,为自己辩解说: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友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每天来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扫卫生等待你们的到来,坐的时候也自觉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知带的蜡烛少。何况,同一个屋子里,多我一个,蜡烛也不会暗淡多少,而我只是借东墙上的余光,每天来干自己的活。所以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余光,我用的光并不影响你们什么,这样一举两得,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女孩们听了徐吾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也无话可说了。从此以后,徐吾仍旧和大家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埋怨了。 借光的故事启发大家互行方便。

【借花献佛】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但原来的意思并不是这样,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实的借花献佛。这个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经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说,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罗门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参访途中,听到燃灯佛(三佛中的过去世佛)将要说法。善慧想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而国王已将全城鲜花用来供养燃灯佛。善慧寻遍全城,最后在井边遇到一位年轻婢女,手中捧着一个瓶子,瓶子中有七枝优钵罗花,善慧于是恳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诚之心感动,给他五枝,并请他将另外两枝替自己献给燃灯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许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的诺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应了,随后赶到城门口向燃灯佛许愿献花。燃灯佛为他授记,并对他说:无量劫后,你必可成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借花献佛的来历。

【狼心狗肺】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或忘恩负义。源自一则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往伏牛山为民治病。一天,走到一个山坡上,看到草丛中有一具尸体,像是刚死不久。他想把他救活,可是。心肺已经坏了。正在犹豫,忽然一只狼从这里路过,他用手术刀一投,将狼扎死,取了它的心,安在尸体腔内;又见一只狗从这里跑过,捉住它又取了它的肺,也安在尸体腔内。经过抢救,尸首活了,猛地站起来抓住扁鹊道:盗贼,还我财物!扁鹊说:是我救了你的命,怎么反说我是盗贼?岂有此理!那人抓住扁鹊死死不放,口口声声喊道:还我财物!扁鹊无奈,一同去阳城见官。阳城县令听了二人申诉,对扁鹊道:你趁他熟睡之机,盗他所带财物,尚未离去,被他醒后捉住,速将财物还他。扁鹊道:此人为狼心狗肺,如若不信,当场查验。县令点头应允。扁鹊说:把你的内脏打开看看。那人胆怯,不愿意。扁鹊说:看看我缝的刀口也可以。那人解开怀.果然一眼看出,有新缝刀口在身。县令惊呆了,那人还想狡辩下去。这时,扁鹊一跺脚,飘然而去。县令急忙追赶,直追到山顶,却见他面朝东方,盘腿而坐,叫他起来,他却不言语了。县令命人查看扁鹊治病的地点,果然有死狼死狗还在,只是一个没心,一个没肺。县令说:那人真是狼心狗肺呀!于是将那人痛斥一番。从此,就有了狼心狗肺一词,用来形容忘恩负义之人。

【倒霉】倒霉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倒霉一词源自江浙一带的方言,原作倒楣。 倒霉一词产生的时间并不算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范进中举虽是小说中人物,却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为了求个吉利,江浙一带有个习俗,学子们临考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树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树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下,叫做倒楣。后来,以讹传讹,把倒楣写作倒霉。

【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臭豆腐】臭豆腐(青方)是北方名吃,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臭豆腐原名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时候,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人,开了一家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没曾想,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热发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这些豆腐抬到后院。过了几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长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盐。又隔几天,他到后院去,看着这些豆腐实在可惜,用手抠开一块,露出白瓤,用手指蘸一点一尝,不由大吃一惊,原来的臭豆腐变香了,他又吃了点,越吃越香,于是他把这东西拿到集上去卖,大受欢迎,遂取名为青方。

【笑面虎】笑面虎比喻那些表面和善而实际心狠手辣为人阴险的人。 笑面虎的故事来自宋朝人王公衮。史书上记载说,王公衮的祖坟被守墓人挖掘了,事情被发现后,守墓人被官府惩罚,并责令他去王公衮的家里认罪。王公衮不动声色,先是摆酒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剑杀了这个守墓的人。在周围人的印象中,王公衮平常待人和善,与人交往时有说有笑,这件事之后,人们便称呼他为笑面虎。这个俗语与笑里藏刀一样,都是形容表面常带笑容而实际上心地狠毒的人。

【乘龙快婿】乘龙快婿是对称心如意女婿的美称,它是一个组合词,源自两处,两源合一而成。单说乘龙,也是对女婿的美称。典出《太平广记四萧史》引《神仙传拾遗》。据说,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善吹箫。秦穆公把弄玉嫁给萧史。萧史也善吹箫,并作风鸣。过了十多年,一天晚上,他们吹箫似凤声,引得凤凰飞来到其房子上。于是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后因称佳婿为乘龙或萧史。如杜甫《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再说快婿,同样是指称心如意的女婿。典出《魏书刘晒传》,据载:郭瑀有女方二八.郭看中了刘晒,有心择晒为女儿良偶。于是,在自己的座位前另设一席子,对着弟子说:我有一女儿,年方长成,欲觅一快婿,谁坐下这席子,我就把女儿许给谁。话音刚落,刘昞就起身坐到席子上,神态庄重地说:刚才听老师说想找快婿,我刘昞就是这个人。郭璃遂将女儿嫁给他。后来,人们便叫称心的女婿为快婿。后世人们又把乘龙和快婿合起来用,称称心如意的女婿为乘龙快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俗语现在形容某人有主意就是不说。此俗语源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故事中,徐庶是个传奇人物。他任侠使气,善击剑,遍访名师,有谋略。刘备驻守新野,他来辅佐,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斩吕旷、吕翔,破八门阵,计取樊城,杀得曹仁丢盔弃甲逃回许都,可谓战绩辉煌。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以徐母为人质,逼徐庶来降。徐庶是大孝之人,无奈只得投奔曹操。在临行前,徐庶郑重向刘备承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生不设一谋。 徐庶真的信守诺言,尽管曹操想尽办法拉拢他,他都不为所动。不过,他破例为曹操出过一谋:长坂坡赵云为救二位皇嫂(准皇嫂)及幼主刘禅,独闯曹营,连杀曹操数员大将,身处险境。在旁观战的曹操问徐庶:此人勇猛过人,谁欤?徐庶答日:此人乃常山赵子龙,莫非丞相有爱将之心?曹操日:然。徐庶献计日: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曹操采纳,结果,是徐庶暗中救了赵子龙。只此一谋,还是替刘备出力。从此留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俗语。其实,这只是小说家言,《三国志》中,徐庶在曹营中先任中郎将,后升任御史中丞。

【酒】酒,对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反讽日: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还说:举杯邀明月。苏轼说把酒问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当中,也是无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谁发明的呢?关于酒的发明,说法很多。一种说法是猿猴造酒。传说猿猴将采摘的苹果储存起来,时间一长,苹果发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说始于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另一种说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半个多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经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了,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酒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是为了维护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又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现在有滴一滴罚三杯之说。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实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最能活跃气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称划拳。划法是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范围为十以内的数,并附加吉利语,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谁就算赢,输方喝酒。划拳时所喊数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数字所用吉祥语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一字有一条龙,一心敬,独占一;二字有哥俩好,两相好,多以哥俩好开局,所以不计输赢;三字有三星照,三结义,桃园三;四字有四喜财,四鸿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为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典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顺;七字有七个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连环,九重天;十字有满堂红,全来到,十全十美。

【谈天】谈天一词,也作聊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家事,大到国事,无所不聊。那么,谈天一词源出哪里呢?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之述,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战国末期,齐国的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曾经游历许多诸侯国,针对各国的现状,他常常发表大胆的言论,并写了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具有主论很高且不通常理的特点,其研究方法是从小事物一直推衍到漫无边际。人们听了都忍不住拍手叫绝,但真正要推行他的理论却是感到非常困难。后来齐国的人都称邹衍为谈天衍。《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日谈天。这就明确指出谈天的初义和出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就把随便的闲谈称作谈天或聊天了。

【粉丝】现在,粉丝是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热词,相当于追星族。粉丝是个外来语,与粉丝、粉条这种大众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意是热心的追随者的意思。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是不通的,必须在迷之前再加一个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许多场合,这样用起来还是繁琐,为了方便,干脆就把热心的追随者粉丝拿来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称我是某某的粉丝。并迅速流传开来。

【袖扣】西服的袖口上各缀有一排扣子,看似没有实际用处,纯属装饰。其实不然,它的来历是大有作用的。在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视部队的军容。但由于士兵们常常用袖子擦脸,甚至擦鼻涕,制服的袖子往往很脏。于是,他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袖口上钉上金属扣子,来改变士兵用袖子当手巾擦脸的习惯。命令发出后,整个部队的仪表果然变得整洁多了。没想到这样一来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改变了部队士兵的不良习惯,还起到了装饰作用,显得更潇洒。从此,这种服装很快流行开来。

【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高跟鞋】高跟鞋源出两支,中、西皆有。先说中国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现在中国,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西夏、辽、金、满等少数民族妇女多穿高跟鞋,不过,这种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间。妇女穿上这种高跟鞋,照样显得高挑挺拔,楚楚动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战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嫔妃、格格,都穿高跟鞋。虽然是戏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据。故宫博物院里不仅有满族皇家妇女穿高跟鞋的画像,还有实物。再说西方。十五世纪法国宫廷服装师,为了方便骑马时双脚能够扣紧马镫,为白马王子专门做了高跟鞋。据说,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为了令自己看起来更具自信更威严,命令鞋匠为他装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红色以示他的尊贵身份。朝中显贵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们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来,英王詹姆士二世与他的朝臣受到法国王室的影响,也穿上了高高的红跟皮鞋。1680年皇帝还颁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级确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员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严格地区别人的差异性。当时作为权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着,是男性的专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纪时开始成为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女人们发现,高跟鞋能让女性看起来更高,同时,它还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翘臀,突出女性的形体美,并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欧洲女性的欢迎。到十九世纪时,高跟鞋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几乎退出了男鞋的领域,不似刚出现时广受男士的喜爱,反而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鞋类。欧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传遍全世界,中国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高抬贵手】高抬贵手指求人开恩、求人饶恕时的恳求的话。看看它的由来,起初这只手并不高贵,是后人把这只手抬高了。原来,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戏场只开一扇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这些看门的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去。过去,农村的小孩个个都是小戏迷,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票。便谁想谁的办法,有爬墙头进去的,有钻出水洞进去的。有的孩子便采取向把门的求情的办法。一看把门的脸色高兴,态度好一些,就央求说:叔叔,请你把胳膊抬高一点!于是孩子们便趁势从看门人的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们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或行个方便。推而广之,便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俗语形容为人大度,能容人。源自王安石。相传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取了一个妾叫姣娘。王安石身为宰相,公务自然十分繁忙,很少在姣娘身边。时间长了,年轻貌美的姣娘自然是寂寞难耐,便与家里的年轻仆人有了私情。不久,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就想了一计,亲自探个究竟。一日,王安石对姣娘谎称上朝办理公务,却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卧室外偷听到姣娘与仆人偷情。王安石火冒三丈,想冲进去捉奸,可转念一想,自己堂堂当朝宰相,如此做法会很难堪,只好转身就走。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了院中大树上的老鸹窝,他灵机一动,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屋里的仆人听到老鸹叫以为有人来了,便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一直装作若无其事。转眼到了中秋节,王安石和姣娘喝酒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还转西,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绵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一听,心里明白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她感到无地自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一想,自己年近半百,姣娘却正值豆蔻年华,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她,不如来个两全其美吧。于是,他就将姣娘许配给了那个仆人。这件事传出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大度非常敬佩,于是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宽宏大量。这当然是一则传说,但却是附会了王安石的一则真实故事。据朱熹《三朝明臣言行录》记载,王安石在作知制诰时,他的夫人吴氏为其买一妾。王安石见到此女后,得知她是押粮官之妇,因丈夫覆舟失粮,不得不以卖妻来偿还粮款。王安石即呼其夫,令为夫妇初,并赐钱九十万。这里王安石的确宽宏大量,不仅没向押粮官要买妾钱,还赠钱九十万,令其夫妻团聚,确实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朱熹不禁也赞叹:王荆公(安石)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能得到朱熹的好评,褒贬自有公论。

【烧酒(白酒)】中国的酒文化可谓历史悠久。相传,杜康造酒,其子造醋。那时的酒与现在的酒一样吗?比比饮酒的器皿和饮量就知道了。古时饮酒用爵(有三条腿)、樽或碗,都比现在的盅大,古人酒量大得惊人,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连喝十八碗。显然,那时的酒与现在的烧酒不同。那么,烧酒源自何时呢?有唐说,有宋说,有元说。目前,学术界认为蒙元说比较可信。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凡酿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这些叙述已颇准确可靠。同时考古上有江西李渡烧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等元末明初考古遗迹发现,炉灶、晾堂以及蒸馏设施一应俱全。可见,这一时期有烧酒生产确凿无疑。其实,一种东西的传播不见得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武断否定经过蒸馏的烧酒在唐代就确实没有,因为很可能这时烧酒只是初期,还没有获得人们适应和较大规模生产。即使到了宋、元时期,有了这种酿造技术,但也是逐步推广的,完全可以米酒和白酒同时发展。就是今天,米酒也没有完全消失,米酒在陕西、浙江等许多地方照旧流行着。

【烧纸钱】在民间,死了人要烧纸钱,上坟也要烧纸钱。那么,烧纸钱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传,汉朝时候,有个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读寒窗十几年终未能获取功名,于是向蔡伦学习造纸。蔡伦死后,尤秀才继承蔡伦的造纸业,但技逊一筹,造出的纸质量降低,卖不出去。为此,尤秀才茶饭不思,没几天,竟闭上眼睛死去了。右邻右舍知道后,都过来帮助料理后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从棺材中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叫着:快烧纸,快烧纸!在场的人们都吓坏了。尤秀才却说:我真的活过了,是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烧的纸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这件事传出去后,一位有钱的老员外对尤秀才说:我用金钱陪葬,不比纸值钱得多吗?尤秀才说:金银只能在阳间使用,不能带到阴曹地府,不信,打开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差。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其实,这是尤秀才和妻子设下的一个计策,为了多卖一些纸,才上演了死而复生的戏。从此,给死人烧纸的风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冤家】冤家一词,原意为怨家,指仇人。现在指爱的亲昵之称,是反语,如同情人之间女子说情郎你真坏一样。冤家一词源自唐代,唐张薷《朝野佥载》有此子与冤家同生之句。到了宋代,冤家这个词,通过不饶人这一语义成分,从所仇转为所爱,表示似恨而实爱的感情。如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董解元西厢记》一日:正是咫尺是冤家,浑如天样远。 冤家的这种含义,在冤家一词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宋蒋津在《苇航纪谈》中对冤家的这种丰富含义作了总结:后阅《烟花记》有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岐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忘恩负义,恨切惆怅,怨深刻苦,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景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冤家的这六重含义,无不传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冤家一词,除了指心爱的人外,还指心爱的东西。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日:婆子袖里扯出个小帕儿来。道:就是这个冤家,虽不值钱,是一个北京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唐人街】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侨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自称或被人称呼。这其中的来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近年来史志工作者经过查阅大量的史志典籍和族谱家乘找到了根据。现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内地迁徙到闽越地区的唐襄军。而这些唐襄军及其后裔称自己为唐人。故此,这些海外华人称自己为唐人,而且还把华侨聚居区称为唐人街。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唐虞三代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被人们称道的一次太平盛世。有诗为证,毛泽东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历史上最早的明君贤王尧帝,就称之为唐尧。据史书记载,尧为古之圣王,初封陶,后封唐,世称陶唐氏,史称唐尧。尧禅让舜,舜禅让禹,被传为佳话,万民称颂。另有文字解释:唐者荡也,广也,大也。《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首先至大之貌。中国老百姓向来喜欢太平,也认为自己的祖国是一个荡荡然广博的国家,所以在海外的中国人,都喜欢把唐人意为唐虞三代传下来的子孙。这含义,和华人、炎黄子孙的意义相同。三是,与唐朝有关。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明史真腊国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 座右铭座右铭指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那么,最早的座右铭是个什么样子呢?

【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而耐人寻味的是名震天下的一代霸主,竟被自己宠信的奸臣软禁起来,活活饿死,以致腐尸臭烂流出尸水才被人发现。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堂里来朝拜,看到了此酒器,他知道欹器的来历,便给弟子们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说的一样。孔子便对着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中,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铭文所代替,座右铭是由欹器发展而来的。再后,座右铭的材质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有的贴到墙上,有的摆到桌上。

【席梦思】一提起席梦思,大家会说,那不是非常舒服的软床吗?其实,席梦思原本不是床,他是一个人,是他发明了席梦思床。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很有生意头脑。 1870年,席梦思萌发了用铁丝编结床绷子的念头,经过屡次试验,终于在1900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布口袋包起来的弹簧床垫子。它就是现今的席梦思的雏形。又过了十多年,席梦思请被称为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了一台生产弹簧垫子的机器。三年后机器研制成功,弹簧垫子被大批量生产,它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开始人们管它叫睡得美,后来贴上了正式标签,用的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海外赤子】海外赤子即我们海外华人,侨胞,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他们的根都在华夏。把他们称为赤子,正是对祖国母亲而言。 赤子一词本指婴儿,源自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来将赤子一词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签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直到唐朝才有了海外赤子的雏形。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太宗对大臣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后来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海军帽飘带】海军战士帽子后面都缀着两根黑色的飘带,看起来很潇洒英武。它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1805年,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舰队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念头。然而,在这次海战中,纳尔逊受重伤死去。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纳尔逊将军深得水兵的敬重,治丧之后,水兵们都不愿意摘去帽子上的黑纱。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国海军正式规定海军士兵帽后加缀两条黑色飘带,并从此形成传统。后来,许多国家模仿英国,照猫画虎地搬了过来,帽上的飘带成了海军的显著标志。

【疾风知劲草】疾风知劲草与烈火识真金一样,用来形容只有经过一番考验才能分晓是非真假,辨别忠奸曲直,结识真正朋友。它典出刘秀。疾风知劲草这个典故是有关刘秀与王霸的故事。王霸是河南颍阳的地方豪强,但他一直不甘心只做个地方上的小官。适逢刘秀起兵路过颍阳,王霸就带领自己的门客投奔刘秀。刘秀起兵并不顺行,他赤手空拳渡过黄河,抵达河北后遭遇到诸多不顺,处境非常危险,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门客都陆续不辞而别,只剩下王霸忠诚地为刘秀效力。刘秀感激地对他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一次,刘秀仓皇躲避自邯郸追来的王郎,王霸更是舍命相伴。追兵把刘秀等人逼到滹沱河边,眼看就要追上,刘秀的侦察兵报告说河水太深,没有船无法渡河。这时王霸为稳定军心,就扯了个谎,告诉大家河结冰了可以踏冰过河。等刘秀人马到了河边,河果然结了冰,更为神奇的是等他们过了河,冰立刻就化了,挡住了追兵。此乃与泥马渡康王一样神奇。真龙自有天助。自此,疾风知劲草广为流传,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引用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谚语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


谚语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_

【给力】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xx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除夕】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岁守》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之诗句。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千干净净,还要贴门神、对联、挂灯笼等,晚上吃饺子放鞭炮,供神灵,达到高潮。

【结束】事情到了最后阶段称之为结束。如快开学了,暑假即将结束。 结束一词,源自古代少女结婚。现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无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经订婚或结婚了。而在我国古代,女子把头发束起来也就意味着她已经订婚或嫁为人妇了。结束一词的由来跟古代妇女结婚有密切的关系。结束就是把头发盘结束起来.结发夫妻也是来源于此。我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头发也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发的,头发也就越长越长。大约到十五岁的时候,就必须把头发盘起来,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礼。这时候家里人会把及笄女子的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来说,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经给她订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发结簪就表示女子已为人妇,为闺阁之女的完结,为之结束,这就是结束一词的由来。同时,又是该女子新生活的开始。

【结婚】结婚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民俗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固定的婚姻,每当黄昏,便自由结合择偶而居,这种婚俗,至今还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现在还实行走婚。所以,汉民族把最早的黄昏夫妻称之为结昏。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语言学家便把曾经标志混乱婚姻的结昏改为结婚。婚字的衍变,是混乱婚姻向文明婚姻过渡的见证。另一种说法是阴阳说。《礼记昏义》孔颖达疏说: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这就是说,把婚礼安排在昏时进行,是取其阴来阳往的意思。阴来阳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白天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阴阳交替之时,即是黄昏。另一层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亲迎新娘,新娘在临近夜晚时来到夫家。这种自然的阴阳和人事的阴阳相结合,正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古人看来,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礼这一重要礼仪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阴来阳往和天的阴来阳往相配合,这种婚礼就合乎天意,婚姻就会获得美满幸福,同时也会给通婚的两个家族带来福泽。所以婚礼必须在昏时举行。这是结婚一词的原意,现在结婚仪式不据泥于黄昏,吉时在中午居多。

【结发夫妻】结发夫妻是指原配夫妻,为什么叫结发夫妻呢? 结发又叫束发。我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为孝行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头发。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经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岁也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这里的结发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关系,在结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发髻上的丝缨解开,这是结发夫妻的一项重要仪式。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礼之夜,夫妻二人要对镜结纽,即对着镜子把头发束好。唐宋时期婚礼中的这些礼仪,就是由结发演变而来。由此,人们称首次结成的夫妻为结发夫妻。倘若再婚,就没有资格称为结发夫妻了,男方称为续弦,娶二房称为纳妾,女方则称再醮了。

【结婚戒指】戴上戒指,美观大方,且显示富贵。然而,戴戒指是有讲究的,不能瞎戴,如果随意戴上,很可能会闹出笑话。戒指自古以来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颇有讲究。一般而言,从大拇指到小拇指的顺序,戴戒指的意义分别是:生、死、定、嫁、离。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指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离异单身女人会把戒指戴在小拇指上,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什么结婚戒指必须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呢?相传无名指与心脏相连,最适合发表神圣的誓言,用戒指套住了所爱的人的无名指,就可以留住他(她)的心了,戴在上面的戒指可以是心心相印。而且无名指上有重要穴道,戒指戴其上可以适度按压肌肉,有安定情绪之效。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连的,因此,将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通常把戒指戴在左手上,也是因为一般较少的劳作,不会碰坏戒指。

【结为秦晋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家联姻,结为亲家。此俗语出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秦晋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来促进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秦国与晋国不仅是相交之邦、礼仪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频繁的两个国家,两国王室之间常会出现秦晋联姻事件,后来秦晋就被称为亲人关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结秦晋就是促成男女双方,使之交好,暗含结婚之意。

【陛下.殿下、阁下】这三个词都是敬辞,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阁下一般指宰相。这三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高帝纪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说法。颜师古注引汉应劭的话: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 古人的尊称有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不敢正视对方,因为对方地位太高。陛下。见到皇帝,不能正视,只能站到台阶之下,更不能直接与皇帝说话,宝座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对皇帝的尊称。殿下。见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视他们,只看他们的宫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对他们的尊重。阁下。见到宰相,也不敢正视,只能看到他的楼阁之下,于是称之为阁下。阁下可解释为在你的阁楼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内阁。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才成为权力的中枢,内阁成员称为阁老。在这时,阁下又增加了一层意思,就是对内阁大臣的尊称。现在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首相阁下、大使阁下。陛下、殿下、阁下是对他人的敬称,以自称的在下地位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地位。

【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屋漏更遭连夜雨】此语比喻祸不单行,事事不顺。典出《醒世恒言》:这等苦处,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明朝天顺年间,官居吏部给事中的马万群,单生一子名叫马德称,德称聪明好学,卜二岁中了秀才。邻人黄胜把妹妹六瑛许与德称为妻,由于德称用心读书,年过二十尚未成婚。谁知马万群弹劾奸宦乇振,反被王振诬告贪污,削职追赃,家产被官方卖空。万群气不过一病身亡,留下德称在坟堂中栖身,生活没有着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访故,则故旧或升、或转、或死,或罢了官,一个也没投着。盘缠用尽,不得不寄食佛寺。家乡学官因他误了考,把他秀才头衔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你猜怎的,自此命运更不顺了:运粮赵指挥请他做门馆先生,粮船沉没了;刘千户请他教八岁儿子,儿子出痘死了;龙侍郎荐他去陆总兵处帮忙,陆总兵兵败被押解来京问罪。所以人们传说:马德称所到之处,一定会有灾殃,给他取名钝秀才。人们和他狭路相逢,一个个口吐唾沫,叫声吉利便走。光阴易过,德称已是三十二岁。这年王振势败,新皇帝访知马万群冤屈,复其原官,追加三级,抄没田产发还,准许马德称恢复秀才资格,落实政策。从此,钝秀才一洗晦气,连考连中,殿试二甲,选为庶吉士,方与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风云得称心。

【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娘】娘是对母亲的称呼。但娘字产生时,却不是指母亲。南朝萧齐的《玉篇》解释说:娘,女良切,少女之号。当时该字并非母亲的代称,而是指年轻女子。作为母亲的称谓,当时习用孃字。娘、孃读音相同。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指出:唐人此二字分用画然,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意思是在当时,人们把娘、孃二字区分得非常严格,没有用娘字作为母亲代称的。考察唐代小说诗词,确实如此。娘字基本上用于年轻女子的名字,如武媚娘、杜十娘、谢秋娘等。或者用娘子等作为年轻女子的泛称。涉及母亲代称,则用孃字。如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不过,由于娘、孃两字发音相同,后来人们逐渐用娘字代指母亲了。到了明清时期,甚至超过孃的用法。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汉字进行简化改革,干脆用娘字取代孃字,娘字代指年轻女子的意思便废弃不用了。但姑娘仍旧指年轻女子,应是古意的延续。

【捉刀】捉刀,现在指代替别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容止》,而发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后,声威大振,晋封魏王,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见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有些呵碜,不足雄远国,弄不好会损害国家形象。决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琰,崔琰也满口答应了。于是,曹操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却捉刀扮成护卫站在崔琰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拿着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来这个使者真是慧眼识英雄,崔琰虽然帅气,但还是敌不过曹操的霸气。其实,曹操是多虑了,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曹操的捉刀演变成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的意思了。现在,捉刀的含义又有所发展,枪手是不是从捉刀变化来的呢?

【泰山】妻子的父亲被称为泰山。这一称呼从何而来?出处有三。一说认为称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记载: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见,泰山顶上确有丈人峰。这一说法到宋代又被确认,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也说: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长,泰山也成为妻父的尊称。这是唐宋资料所载,非传说,后世便称妻父为泰山。二说泰山之称源自晋朝。清代赵翼著《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说,晋人乐广为卫瑜妻父,卫瑜尊其为乐丈,乐、岳谐音,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其实,卫瑜尊其妻父乐广为乐丈,名副其实,无可厚非。乐丈讹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约定俗成规律。后又从岳丈变为岳父。岳又使人联想到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相并称,人们将妻母尊称为岳母。为了与泰山相并称,便将妻母称为泰水。这圈子兜得也太远了,不过,它的轨迹是乐丈岳丈泰山,落脚点还是泰山。三说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命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前往泰山修庙筑路。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也带了去,把修庙筑路的任务交给郑镒办理。郑镒是个贪官,偷工减料,趁机大捞一把,赃银翁婿二人平分。这当然得到张说的欢心,于是张说给郑镒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却像坐直升机一样一下子升了四级,从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员,绿衫换成了大红袍。工程完毕,唐明皇领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神大典。他见工程质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悦,正好又看见负责施工的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侍立在一旁的郑镒问群臣:诸位爱卿,尔等可知郑镒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慑于张说的权势,不敢直言。此时,一个叫黄幡绰的伶人灵机一动,当即用手指了指脚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着张说,一语双关地说: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碍于张说的面子,不便发作。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戏称变为尊称。

【泰斗】人们常用泰斗来比喻那些众人所敬仰的人。如说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牛顿是美国科学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属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泰山,古人认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来辨别方向,在众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用来比喻为众人所尊崇的伟大人物。那么,此比喻源自何处?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说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他当之无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只有学问和威望极高的人才能被称为泰斗。

【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为什么把老鼠称为耗子呢?五代时,封建军阀割据,争战频繁。统治者为了自己穷奢极欲地享受和筹集战争经费,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他们给苛捐杂税立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赋税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上盐税,酿酒要交酗税,养蚕要交蚕税等。不仅如此,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税,名为雀鼠耗。官府规定:每交粮食一石,加损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银十两加耗半两。到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开抱怨皇帝,便将一肚子的怨气发泄到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其实,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超市】超市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不过,超市的优越性很快显现,大大方便了顾客,人们现在已经离不开超市了。 超市是超级市场的简称,它指大型的商品销售市场。这个概念最先产生于西方国家,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超级市场于1930年8月在美国的纽约诞生。超市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品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外面有停车场,免费为远来的顾客提供方便。超市门口有推车和提篮,供顾客选购商品使用。超市的特点是货物齐全,购物方便,出门集中收款,因此深受顾客欢迎。在我国,不仅引进了大超市的经营模式,独具创意又开办了许多小超市,使超市概念扩展,凡进店自由选购的都自称超市。

【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桃花运】常形容某男子很受女人喜欢或情事顺畅谓之走桃花运。那么,为什么把男女情事与桃花连在一起?古人在赞美或祝贺某人婚姻时,常用既和周公之礼,又符桃天之诗这样的句子,其出处是《诗经》,在《诗经周南桃天》中有这样的描写: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姑娘出嫁的情景,对她进行全面赞美,在桃花盛开的日子,有个女子的容貌像桃花一样艳丽,她能生儿育女,可以使新郎家的子孙像桃树果实一样繁茂累累,她嫁给这个新郎,非常适合做他的妻子。诗中借用桃花的娇美和艳丽,形象而又贴切地赞美了这个美貌多情的女子。从此,桃花就和女人结下不解之缘,如唐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现在有时甚至把绯闻和桃色联系起来,叫桃色新闻。弄清挑花与女人的缘分,这桃花运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桃花运一词是传统的算命术语,源于中国传统命理学中重要的支派紫微斗数,桃花运就是出于命理学中所谓的运程。人生的运程,又叫大运,每十年便行一个干支;人生的岁数运程(流年)。这两个结合起来便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好坏。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而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阶段就是行桃花运。算命术认为遇到子午卯、酉就是桃花人命,也就是交了桃花运。 桃花运带有迷信色彩,不可信以为真。当然,得遇窈窕淑女,还是君子好逑,不要放过机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本意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开出的花艳丽动人,结出的果实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会经常来欣赏,时间久了,树下自然就会踏出一条小路来。它的寓意是比喻为人真诚,踏实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朋友和学生就会多起来。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西汉名将李广,为人谦恭谨慎但不善言辞,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因在一次战斗中飞身夺得敌人马匹,射杀追骑无数,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几次仗,战功卓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广大官兵和百姓的爱戴。他的事迹,有诗为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前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都描写了李广将军的传奇故事。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称赞道: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来源于此。李广虽然战功赫赫,但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封侯,有一成语日:李广难封。尽管如此,他能忍辱负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盛赞他,非常贴切。不是吗?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论。

【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班房】现在人们称被司法部门拘留或坐监狱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考其源,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所谓三班是指皂班、隶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察、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八房是指吏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古代衙门不仅管行政事务,还管审判。故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

【哥哥】哥哥现指兄长,但在古代,哥开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论哥哥的来历真是说来话长。哥字其实是歌的本字,在晋代以前的文献中常常出现,如晋傅玄《节赋》中就有黄钟唱哥,九韶兴舞的句子。清人段玉裁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可见,哥与兄弟没有关系,真正表达这种关系的字是兄。那么,现在常说的哥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代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汉语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据学者研究,哥哥的来历恐怕与胡语有关:古代鲜卑族把兄长唤作阿干,随着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语中的阿干一词被汉语谐音借用,逐渐演变为哥哥,并最终定格为哥哥。自唐代开始,哥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也许和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有关。但那时的哥哥常常作为父对子的自称,如《淳化阁帖》中有唐太宗写给唐高宗手迹,就自称哥哥敕。到元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中,仍旧将父亲称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渐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长或亲戚中年长的男性同辈,如《红楼梦》里的宝哥哥。不是探源,谁也想不到哥哥的来历这么复杂。

【桂冠】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夺得桂冠。桂冠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个舶来品,源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节日赛跑中的胜利者。戴桂冠者有极高的荣誉。后来,人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冕,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比赛中的胜利者,成为一种惯例,流传下来。特别是古希腊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奥运会的胜利者也会得到一顶桂冠,于是桂冠一词随着奥运会传向世界。大家对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记忆犹新,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奖者除得到金、银、铜奖牌外,发奖官员还将桂枝编的花冠戴在他们头上。无独有偶,在中国还有一个和桂冠词义相近的词,叫折桂,也来自一个和桂树有关的美丽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称科举考试登科为蟾宫折桂,又引申为各种考试与比赛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这两者同义不同源,一个为西,一个为中,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砸锅】砸锅这一俗语常用来比喻把事办坏了。如把事办砸了。 砸锅源自戏剧不同剧种的联合演出。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的京剧曾同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旧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同。人们就将这种班社俗称两下锅或双下锅班社。后来,唐山地方戏评剧后来居上,登上京津舞台,成为北方影响力较大的剧种之一。有时出现了京、评、梆同台演出的场景,人们称之为三下锅。另外,京剧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拓宽戏路,本行也俗称为钻锅。在这里,锅已经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锅饭来喻失业,而戏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锅了。如果演砸了,两下锅也好,三下锅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锅灶。

【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破天荒】破天荒有开天辟地头一回的意思,意为打破常规,首先出现的事物。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等文献。据记载,唐代的荆州南部地区(今湖北),虽然文人书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选送)举人进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称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没有一个考中。意同现在某中学高考无人考上戏称剃光兴一样。唐宣宗大中四年,终于有一个名叫刘蜕的举人考中了进士,这才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他感谢刘蜕为荆南争了光,赠给刘蜕破天荒钱70万以示资助。刘蜕从不轻易接收别人馈赠,遂谢绝了崔铉的好意,并回信感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日天荒。大意是说,五十年来是人们荒废学业造成荆南地区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荆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称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对破天荒之说有意见,不能接受。由于刘蜕脱颖而出的破天荒壮举,使人们改变了对荆南地区的偏见,而破天荒也成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恶作剧】恶作剧的意思是故意捉弄他人,使他人难堪的行为。 恶作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僧始扪中处,徐日:郎君莫恶作剧。讲的是唐德宗建中初年,有个叫韦生的人搬家到汝州,在搬家途中遇到一个僧人。韦生与这个僧人交谈甚欢,感觉非常投机。僧人问韦生:我住的寺院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到我那里坐坐,怎么样?韦生爽快答应了。韦生跟着僧人走了十多里地,还没有走到。他怀疑僧人是盗贼,就偷偷地从鞋子里取出弹弓,弹射僧人的脑袋。开始时僧人好像没有感觉,韦生一连射了五次,他才摸着被射中的地方慢声说道:郎君莫恶作剧(你不要这样开玩笑)。 恶作剧之风一开,至今还有人变着法效仿,甚至还走出国门,专门设了一个愚人节。

【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捞油水】捞油水指贪图便宜获得额外好处。源出一个民间传说。据传,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生活比较拮据。一天早上丈夫出门干活去了,妻子到街上肉店去买肉,要付钱时才想起家里已经是分文没有了,只好对肉店老板撒谎:老板,对不起,我忘带银两了,肉我先拿回去,马上来付钱,你等着。 肉拿到家后,她知道老板是不肯赊账的,眼睁睁看着肥得流油的猪肉买不到手,总不甘心。她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把这刀肥肉放锅里去洗,洗来洗去,水面浮起了一层油。她就用这一锅油水来煮饭吃,那块肥肉仍旧退还给肉店。中午,她丈夫回来吃饭时觉得奇怪:咦,今天饭怎么这么好吃呢?你放什么东西了?丈夫话音刚落,妻子就破口大骂:你个穷鬼,家里穷得分文没有,哪里还有肉吃啊!如果不是我想办法,哪里有这么好吃的饭呢? 丈夫被骂得莫名其妙,妻子把买肉的事说了一遍,等着他表扬自己。谁知丈夫脾气更加暴躁,骂个不停:你这傻婆娘,你怎么不把这刀肥肉拿到水缸里去洗呢?假使放到缸里洗,不就有十来天好吃的吗? 夫妻俩的吵骂声惊动了四邻,邻居们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可笑,于是故意说:天下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女人?怎么不把肥肉放到河里去洗?假如放到河里洗,我们大家舀河水煮饭,那么全村人不是都可以吃到油饭吗? 后来,舀油水煮饭的事情传开啦,人们把那些贪便宜的人都以舀油水作比方,慢慢地舀油水变成了捞油水。

【逐客令】逐客令一词源自战国后期的秦国。起因是韩国派了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帮助秦国修建了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其目的是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没有力量对外用兵。这个阴谋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别国在秦国做官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即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令》,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终于感动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后来,李斯又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秦王才改王称帝。

“俗语谚语_俗语大全”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650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俗语谚语大全_俗语大全
下一篇 : 说到人心坎上的说说_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