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我们最普遍的交流过程中,经常想转发一些好玩的句子,有人说没有句子表达不了的意思。你读到过哪些句子?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中华经典家训精髓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经典家训精髓介绍

中华家训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授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名门望族往往都有教子和治家的文字流传于世。尽管古代家训有一些内容带有封建伦理色彩,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修身励志、持家治学、敬业报国等,这些家训为后人留下的成果,极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和针对性。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在国家不稳定和国法不明晰的时候,家训便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生存法则,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章制度来约束家族中人,这样看来,家法便是家训的最初渊源。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教的作用,如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许多名臣都留有家训,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都在被一代一代的后世子孙所传诵。

北齐人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妄自菲薄、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后代能光宗耀祖,于是洋洋洒洒写下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被经久传诵,被后世尊为家训的鼻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真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后来又出了个大书法家颜真卿。到了汉初时期,随着朝代的演变,家训著作也日渐丰富起来。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的治家良策,也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纵观家训的内容,大致重点有如下几类:

一、修身处世

宋代的朱熹非常重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王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丕可不慎哉!朱熹还曾在《家训》中这样说过: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遵之;不屑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大概意思就是:有大德之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也会敬重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一定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概意思是指不管好事多么小也要尽力而为,坏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切忌认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任其存在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到质变;注意小节,注重细节,才能达到品行高尚。

在清朝,就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这样告诫子弟:不要见利忘义,不能有贪心;对待别人,不能有冷漠心、欺诈心,更不能产生私心;待人要心胸宽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二、齐家治家

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相处之道。再外围是睦族,涉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关系。除了与亲族相处的道理外,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经常提及的,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综观家训内容,不难发现家训中讲孝道的文章很多,还不厌其烦地列举各项实践细节。家训中一再强调,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因为若没有祖先施恩与你,哪轮得到你今天的幸运?同样道理,子孙奋发图强,为的不是彰显个人成绩,而是为了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就能积德以遗子孙。

三、勤俭节俭

《训俭示康》是宋朝司马光的一篇经典名作。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运气再好的家族,都不可能世代做官,何况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的世家子弟,因此骄奢习气是要不得的。

在《朱子家训》中传诵很广的两句话: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二缕,应念物力维艰。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然而许多家训虽强调勤俭,但并不赞成遗厚财给后世子孙。相反,他们认为这样有害无益,因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对此说道: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四、立德立言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的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阐述了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最使人恐惧的,则是子孙骄傲怠慢,好勇斗狠.结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祸上身,以至家门遭殃。

谦恭的品行,还表现在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的人交往,以免沾染上坏的习气等。

当然,在这些家训中,有很多封建糟粕的内容,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希望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人的意识和历史的眼光去认识,去分析,并继承发扬光大。

宋朝赵匡胤曾经说过,读书是为了广见闻,增智虑。中华家训大全,正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扩大青少年读者的视野,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中华经典名句


1、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15、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1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赠崔纯亮》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社甫《戏为六绝句》

18、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2、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傅玄《傅子·口铭》

2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2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2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31、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3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3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6、百闻不如一见。——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3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3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4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4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44、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

4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4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社秋娘《金缕衣》

4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4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9、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5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州》

5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3、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5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乐府诗集·君子行》

5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57、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

5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其九

59、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

6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61、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6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6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64、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6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社甫《望岳》

66、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67、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9、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70、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唐太宗纪》

7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72、养心莫善于寡欲。——《孟于。尽心下》

7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7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7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7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80、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8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8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8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84、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全唐诗·织补遗》

8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86、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白居易《反白头吟》

87、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8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8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90、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91、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9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93、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

9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洒》

95、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9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9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9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9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0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0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02、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103、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孙光宪《琐言引古语》

104、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贾谊《新书·容经》

105、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10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0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10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

110、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1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1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1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1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15、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11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117、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班固《汉书·贾谊传》

11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119、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范晔《后汉书·仇览传》

12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甥书》

121、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122、食不重味,衣不杂采。——魏徵《群书治要·贾子》

123、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三

12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12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12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2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哲思精髓语句


⊙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使困难化为良机。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那样的洁白

⊙偷一根针的人,也将会偷一头牛。

⊙有罪而不罚,是对无罪者的残忍。

⊙诉讼使两方瘦,律师肥。

⊙历史是用实例教训世人的哲学。

⊙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先知觉後知,先觉觉後觉。

⊙图画是无字之诗。

⊙艺术是永久的,时间是短暂的。

⊙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是我们最好的顾问。

⊙书的价值应以你在它里面所取得的东西多寡而定。

⊙书籍乃储积知识的灭明灯。

⊙一间没有书的房子,有如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世间只有两种力量--剑和笔;结果呢?前者常被後者征服。

⊙俗语说:「坏消息不但走得快,而且远。」

⊙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愚人;老年人知道青年人是愚人。

⊙愚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聪明人知道自己是个愚人。

⊙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昧,一个傻人以为他什麼都懂得

⊙当金钱说话时,真理就缄默了。

⊙金钱买不到灵魂所需要的东西。

⊙爱钱是万恶之源。

⊙父亲的德行是留给儿子的最好遗产。

⊙凡是诚实的人决不会很快致富。

中华经典古语名句


中华经典古语名句

1、 ⊙程子: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
一《二程集》
原文翻译: 为官执政的道理,在于以顺服民心向背为根本,以增加百姓福利为根本,以安 定而不打扰人民为根本。

深入解析: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国政治的基本经验,所以,程颐把它作为他的政治 纲领的第一条列出来。大家知道,不论是夺取天下,还是治理天下,人心都是最重 要的。人心问题,就是思想认同问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思想认同,行动支持,就 能取得成功;如何取得民心?民以食为天,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必须解决。
实际上,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都必须是在解决了人的衣、 食、住、行问题后才能进行。所以,民生问题极其重要。在政治问题上,程颐十分 注重社会的安宁、稳定,让人民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决定自己的生活,包括生 产、社交以及一切社会活动。所以,他特别地提出不扰民。这三条,可以说是程颐 的政治纲领。

2、 ⊙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
原文翻译: 要借鉴以前历朝历代的兴衰,来考察当下政治的得与失。
深入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基本规律,也有具体规律,比如,社会生产 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比如,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发展的具体规律。我们知道,规律是 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同样的事物具有同样的规律,只要客观条件具备,规律就 可以强硬地表现出来。认识规律的这种特点,我们就可以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比 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古今一样,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没 有变。我们在建立或者调整生产关系的时候必须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起相 适应的关系。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的兴衰成败经验,就是认识历史规律及其要求的 客观条件。当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规律的表现也很有所差异。所以,我们还 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新实践,采取新方法。

3、 ⊙朱子: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朱子大全》
原文翻译: 无论官职大小,做事情要遵守的就是公正。
深入解析: 朱熹所处时代,南宋王朝官员队伍腐败已经相当严重。面对这种情势,朱熹 作为御用文人,他突出地提出了官德建设问题,并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这里, 他就着重地强调官员要公,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大公无私。在他看来,官的价值 不在于官的大小,而在于他是否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官虽 然很小,同样具有崇高价值,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广大老百姓也同样畏惧、信 服。那么,怎样才是大公无私呢?第一,用人上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唯才是 举,不拉帮,不结派,不谋求个人势力;第二,处理政务出于公心,尽职尽责,处 处为国家、为老百姓着想;第三,廉洁奉公,不贪财,不以公谋私,始终把国家的 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

4、 ⊙朱子:生民之本,足食为先。
一《朱子大全》
原文翻译: 治理民生的根本,首先在于让百姓吃得饱。
深入解析: 宋明理学家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治心,而朱熹却突出地提出民生问 题,而且把人民的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表面看,似乎有点特殊,然而却是非常现 实的态度。人必须首先吃饱,求得生存,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社会理想的追求,老 百姓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朱熹还专门给皇上写了 《劝农文》,要求重视发展农业,具体地阐述了四条意见,大概意思是:第一,尊 重农业发展规律,让农民按照农时耕作,不能延误;第二,保护土壤,采用新的种 植方法,提高产量;第三,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提高抗旱能力;第四,保护 耕牛,保护生产能力。这几条就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在古代社会,农业发展, 就是国家经济的发展。

5、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①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文集》
难点注释: ①与:参与。
原文翻译: 保存天下这件事,即使最下层的匹夫,也是有责任的。
深入解析: 首先要明确,顾炎武讲的天下是与国家相并立的概念,国家是指国 家政权、家王朝,而天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统一的文化,或者说,是以一种文 化统御下的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及其关系。在顾炎武看来,国家的兴亡, 是统治者的事情;天下的兴亡,则是关系一种文化的兴亡,与在这种文化下生活的 人都有关系,所以,大家都必须关心。实际上,这是顾炎武不接受清王朝的统治, 不愿意为其效命,而对于汉民族文化及其生活其中的各个民族的人民却有着极大的 关怀,所以,认为人人都必须关心天下。在这里,顾炎武赋予国家概念国 新的内涵,把国家与统治者联系了起来,而赋予天下以文化的意义,这是中国 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他看到了在汉文化下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它们共 同存在、共同发展,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捍卫 它,这是十分深刻的。

6、 ⊙黄宗羲: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
原文翻译: 我之所以出仕而为官,是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是为了君主。
深入解析: 黄宗羲从民为主、君为客的基本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君臣关系。同样,在 儒家的正统思想看来,臣与君也是一种隶属关系,甚至认为臣是君的附属品,君 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黄宗羲认为,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其根源就是儒家思想把 君臣的关系搞颠倒了。在他看来,君与臣的关系是平等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 同事关系、师友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他进一步认为,臣的一 切工作,是为天下做的,是为广大老百姓做的,而不是为君主一个人,包括他自己 在内,出来当官做事,都是为了天下老百姓。应当说,这种君臣关系观打破了儒家 关于君为臣纲的思想藩篱,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批判,代表了中国社会的 初步的民主要求,值得充分肯定。

7、 ⊙黄宗羲:必使治天下之具①皆出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难点注释: ①具:工具,这里代指治国所需的人才和意见。
原文翻译: 必须要使治理天下的用具都出产于学校之中。
深入解析: 学校本来是教育机构,负责教书育人,而黄宗羲则提出了把学校办成兼有议 政机关作用的思想。他认为,应当扩大学校的职能,把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一切人才 和思想的培育等工作都放在这里,包括国家决策的一些程序也要纳入学校的正常活 动,只有这样,学校的意义才算完备。在他看来,学校应该是决定是非的最高 机关,皇帝应该听从学校的公议,因为皇帝认为对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认为不对 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不对的。根据学校承担着这样重要的职责,为了保证其公正性, 保证其能真正履行职责,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学校校长和老师不应当由政府任命,而 应当由公众推荐,首都太学的校长,必须由德高望重的大儒担任。这样,学校就具 备了议政的权力,有监督的作用,还能培养舆论,决定是非,实际上可以说是各阶 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机构。

8、 ⊙王夫之: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故离事无理,离理无势。
《船山遗书》
原文翻译: 所谓整体的时势,是具体事务所因缘的东西,而具体事务,则是整体时势所成 就的东西。所以,离开了具体的事务,就没有了道理之所在,而离开了道理,也就 不会形成整体的事实。
深入解析: 在自然观上,王夫之认为理在气中,即规律存在于具体事物中。运用这 个基本观点来研究历史,他又提出了理势统一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 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大趋势是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历史大趋势与 历史的固有规律是相统一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许多 历史具体事件的内在根据,而这些具体事件则是历史大趋势的具体表现。每一个具 体事件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正是这些具体的规律,汇成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或者 说,没有这些具体规律,就没有历史的大趋势,这就是他所说的势与理的统一。王 夫之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看到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基本的历史规律的相 互联系,这些都是很深刻的。

9、 ⊙颜元:正其谊①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一《颜元集》
难点注释: ①谊:即义。
原文翻译: 端正道义来求得利益,明畅大道来实现功业。
深入解析: 义与利、道与功的关系,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存在激烈争论。儒家的正统思想 基本上都是肯定义而否定利、肯定道而否定功的。孟子就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董仲舒也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更是推到极端。
颜元则不同,他认为,义与利、道与功,是完全可以统一的,所以,他讲求义利并 行,讲求作为。应当说,颜元的思想是比较实际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强调义与利 相统一、道与功相统一,就是说,任何道德建设,任何政治活动,都离不开经济, 都必须以经济为基础,以一定的物质力量为前提;而经济也离不开政治,离不开道 德,经济必然为政治服务,必然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颜元强调功业,实际 上就是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要求研究学问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建功 立业,这也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10、 ⊙颜元: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①,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 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②,兴礼乐。
一《颜元集》
难点注释: ①均田:主要指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度,即公田私田制度。②大经:即社会的纲 领,指儒家的道德。
原文翻译: 假如上天不荒废我的才能而使我得以施展才能的话,我将首先使国家富足,这要做 到开垦荒地,土地均分,兴修水利;其次要使国家强大,这要做到每个人成为兵,每个 官员都可以带兵打仗;最后还要安定天下,这需要推举贤才,端正道德,制礼作乐。
深入解析: 这是颜元治国的基本纲领,反映了他的功利主义思想,也体现了他的思想的 人民性和现实性。首先,他强调发展经济,把发展经济放在治国方略的第一位。在 他看来,要强兵强国,要安定国家,建设高度的社会道德,就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 础,必须扩大生产。而且,他不仅要求国富,还要求民富,所谓均田,就是实 现民富实现公平的具体措施。其次,他主张耕战政策,实行全民皆兵。这种主张在 中国是有深远的思想渊源的。春秋初年,管仲治理齐国,就实行过耕战政策,并收 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后各个不同时期,还有不少政治家实行过。应当说,在生 产力水平还很低、社会杨质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条件下,耕战政策是有积极意义的。
最后,实现社会的全面稳定,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讲完满的人格多少有些空虚,或者说有点高悬了。
但正因为它高,才见出我们现在生活的低俗、堕落,才 看出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正是在这种对比中,我们可 以重新找回自我,重新让自己思考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 生活,想做怎样的人

11、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③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难点注释: ①有:同又。②立:立得住。③从:遵从。或日同纵,放任。
原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问的探索;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安身 立命;四十岁的时候对一切道理都不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能够了解天命是什么; 六十岁的时候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分辨是非而心不再感觉有悖逆;七十岁的时候就 能够随心所欲,而一切行为都合乎标准。
深入解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七十年人生经历的基本总结。这个总结很有名,流传几千年, 影响很大。为什么?因为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是一般的人生和思想发 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般地说,人到十五岁就懂得立志,懂得考虑人生,认真的读书学习,也从这个 年纪开始;三十岁应该开始工作,独立地生活,可以安身立命了;四十岁时思想趋 于成熟,不容易被别人的巧言令色所迷惑、欺骗;五十岁时知识升华,对各种事物 的内在本质有了深入的认识,懂得了它们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人到六十,经历丰 富了,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听到什么话,都钱看得惯,听得进,不着急,不发 火,平心静气,正确理解;到了七十岁,人生的经验更多、知识更渊博了,思想也 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各种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不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做到 了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

12、 ⊙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
原文翻译: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 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深入解析: 因为有文化、有道德涵养的人平时就引入注目,所以,当他的行为发生错 误时,也就充分暴露在众人面前,为大家所知道,也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大家都 能看得很清楚。但是,因为君子坦荡荡,对自己的错误不仅不隐瞒、不遮挡,相 反,他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所以,众人对他不仅能够理解、原谅,而且还 会更加敬仰他,他在众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不仅不受损害,而且会变得更加美 好。为什么?因为客观世界十分复杂,事物的本质又总是被许多纷繁杂乱的现象 所遮盖,人对它的认识,必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达到,所以,在某个阶段, 对于某些具体事物,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这是认识的规律,任何人的认识 都离不开这个规律。

1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论语》
原文翻译: 曾子说: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 远,把推行仁政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深入解析: 曾子认为,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把推行 仁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们肩上的责任很大,要走的路子也很远。从这个 基本情况出发,曾子突出地强调他们必须胸襟宽阔、意志坚强。为什么这么说?因 为推行仁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仁政的推行不容易。我们知道,到 春秋时期,周天下已经形成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国间互相争夺,战火此起彼伏。
正是目睹这种情势,孔子才发出克己复礼的呼吁,但是没有任何效果。由此而 知,推行仁政将是十分艰难。其次,让仁的思想流行天下,为所有的人都接受 并予以实践,更加不容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周礼已经完全崩坏的社会条 件下,要用仁的思想去教育人、影响人,让仁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扎根并发 挥作用是不可能的。

1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深入解析: 君子作为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涵养的人,肩上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 要求他必须虚怀若谷,目光远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既能敢作敢为,积 极进取,开创新局面,又能沉着、稳健,思维周密。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君子应该 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里,敢作敢为,积极进取,必然伴随着一种高昂的精神、一 种压倒一切的气概,这是人的一种内在气质上的联系,也是事业发展在客观上的需 要。没有一些精神,没有一点气概,就很难去作新的探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也 很难应对一些复杂的局面。而这种精神和气概,绝不是骄傲。骄傲是什么?骄傲是 一种盲目自大,是一种狂妄。凡是骄傲的人,必然是既看不懂别人的长处,也不明 白自己的短处,自己没有多少本事,却又自以为是,还看不起别人,这种人,孔子 认为就是小人。

15、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原文翻译: 孔子说: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 浮云。
深入解析: 拥有财富,拥有地位,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儒家也不例外。但是,如何 获取财富和地位,通过什么途径,使用什么手段,不同的人,态度就截然不同。有 些人采取非法手段发财致富,有些人通过政治迫害他人来提职升官,等等,孔子认 为,这些都是不义的、不正当的。在他看来,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手段谋取财富和 地位,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像浮云那样无足轻重,飘过眼前就会消失。这就是儒家 的正统的价值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义在他们的心中有多重,什么财富, 什么官位,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去追求,都必须经过义来检验、鉴别。这里 的义虽然有些抽象,在阶级社会里需要作具体分析。但是,人类行为也有一些 共同的规矩,所以,孔子的这个价值观念,具有合理因素,值得借鉴。

16、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
原文翻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士人系念着居所,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士人了。
深入解析: 儒家主张积极人世、以天下为己任。在他们看来,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 肩上担负着重大社会责任。而要真正地担起这个责任,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义无 反顾地投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与广大老百姓同甘共苦,认识 社会,改造社会。在这里,就有一个个人生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 是一个家庭生活与事业的关系问题。是把个人的安逸的生活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社 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还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显然,孔子认 为应当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 人。应当说,孔子的看法有些偏颇,因为这里的关系需要正确把握,个人生活与社 会责任、家庭与事业都应该兼顾,应该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但是,他强调把 事业放在第一位,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反映了他强烈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 事业心,对于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7、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天命),小人向下通达(利益)。
深入解析: 从现实生活看,有文化、社会地位高的人追求的目标要高一些,而普通老百 姓则较多地考虑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这是实际情况。但是,孔子把这个具体生活 观念问题绝对化,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划一条界线,并认为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小人 追求的是物质利益,这就很不妥。实际上,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必要的物质生 活都是第一位的,人必须吃饱喝足睡好之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所以,人的第一个 生活追求,都是物质生活条件,只是追求的途径、手段不同而已。当然,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有文化地位高的人可能会更多地思考、谈论较大一些的问题,比如 道德问题、价值问题,而普通老百姓则更多地考虑、议论一些具体的生活问题,但 是,绝对不能由此而说有文化地位高的人所思所想都是仁义道德问题,而普通老百 姓所思所想都是柴米油盐问题。

18、 ⊙子曰:狂而不直①,侗⑦而不愿③,倥倥④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
难点注释: ①直:直。②侗:无知。③愿:谨厚,老实。④悾倥:无知。
原文翻译: 孔子说:狂放但不直率,无知却不老实,又不讲信用,这我就不懂了! 深入解析: 一个人狂一点、自大一点,并不十分可怕;一个人没有文化,不懂得多少道 理,也不十分可怕。但是,如果狂妄、自大又不直爽;没有文化、不懂道理而又不 老实,不讲信用,这就很可怕了。应当说,在这里,孔子主要是强调为人要诚实、 守信。毫无疑问,狂妄、自大不是人的一种好的表现,孔子并不赞成,因为他本人 就很谦虚,所谓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没有文化,不懂道理,孔子也不赞成, 因为他本人一生都强调努力学习。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因为这些或者是人的 一时冲动;或者是客观条件造成。而不老实、不守信则是人的内在品质的表现,在 社会生活中关系重大,不容忽视。大家知道,信在儒家的正统思想中,占据着 重要位置,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根底也很深。

19、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人格,而现在的学者学习却是为 了在人前钓誉。
深入解析: 以古喻今,是孔子常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古代入学习、研究问题是为了完 善自己的人格,而现代人则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沽名钓誉。实际上,这是 孔子批评时弊而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知道,儒家主张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 己任,但是,在此之前,必须首先要修身、治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在现实 生活中有一些人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实际上并不认真学 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孔子看来,这不符合学习的根本目的,也不符合事业 发展的规律。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就自己 的完美人格,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治理国家,这是很深刻的。

20、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
原文翻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道德高尚的儒者,而不要做个道德低下的儒者。
深入解析: 同是崇奉儒家思想的人,还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孔子勉励子夏要做君子 儒,不要做小人儒,就是说,要做名副其实的道德高尚、胸怀大志的儒家, 不要做名为儒者,而实则只是知道个人利益、只为自己打算。这番话,可以说,反 映了孔子确实具有比较高的思想境界。首先,他能正视儒者阶层,实事求是地认识 和评价他们,值得赞扬的就赞扬,需要注意的就得注意。君子儒道德修养好, 值得学习;而小人儒只是计较个人得失,需要注意。他毫不避讳,明确对学生 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具体要求。其次,他能鼓励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做一个 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雄心,立壮志,勇于 担当,勇于治国平天下。

21、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原文翻译: 穷困的时候就独守自身的善,显达的时候就要让天下都为善。
深入解析: 人生的道路能否顺利,人生的事业能否成功?这都是很难预料的,遇到机会 就飞黄腾达,施展抱负;遭遇挫折又可能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所以,人必须想明 白,不要为一时的困难而苦恼,自暴自弃;也不要为一时的得志而高兴,高枕无 忧。生活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也可能是通畅的,不论是谁,都必须作好充分的 各种思想准备。在孟子看来,人,尤其是有文化有抱负的人,就是要豁达些,明白 些,穷困也好,显达也好,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才是根 本。穷困的时候,不能施展才能,为天下人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可以自己完善自 己,成就自己的完美人格;显达的时候,有机会施展抱负,就要让天下人也一样来 完善自己,成就完美人格。

22、 ⊙孟子: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孟子》
原文翻译: 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深入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力量左右着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似乎是命, 其实是一种客观的趋势。确实,在这种客观趋势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是, 人却可以认识它、灵活把握和运用它。实质上,孟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人要正确 地认识客观趋势,按照客观趋势办事。这样的认识在人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比如,火可以煮饭做菜,也可以烧伤人,所以,人必须控制好火,用 它来为人服务,而避免它伤人;治理国家更是这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客观趋势。按照这个客观趋势,我们在确定生产关 系、确定上层建筑的时候,就必须考虑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建立相应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否则,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就要受到束缚,国家的 发展就要受到阻碍。

23、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难点注释: ①故:灾祸。②怍:惭愧。
原文翻译: 君子有三大乐处,而南面称王于天下不在其列。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 第一乐;自己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人,这是第二乐;能对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 育,这是第三乐。
深入解析: 乐与不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以为南面称王号令天下就是乐; 有些人以为有吃有喝、天天莺歌燕舞就是乐,等等。而孟子则认为,君子之乐主要 有三个:(1)父母健在、兄弟平安;(2)反省自己,能够做到问心无愧;(3) 有一批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这么看?首先,儒家思想重孝道,重道义,在这种思想 看来,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尽道义,是最大的事情。因此,父母的健康长寿,兄弟 的安全生活,就是最大的乐事。其次,孟子说过,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是 说,人能做到真正的诚实,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问心无愧,就是最大的快 乐。最后,有一大批聪明的学生,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把自己的 道德理想传授给他们,由自己继承下来的道统可以由他们再传续下去,这也是一大 乐事。

24、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①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难点注释: ①拂:干扰。
原文翻译: 所以上天如果要把重任交托给一个人,那么必定要先用困苦来磨炼他的心志, 劳累他的筋骨,让他的肌体饱受饥饿,使他的身体遭受困乏,让他做事情受到干 扰,这样使他的心灵更成熟、性格更坚毅,从而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深入解析: 一个人要能真正地承担起重大责任,尤其是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责任,就必 须具备相当的主观条件,包括知识水平、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等 等。因此,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必须认真地磨炼、提高自己。在孟子看 来,首先,要刻苦读书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文化。书本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成果,学习、吸收这些成果,有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有利于认识未来 世界。其次,积极投身于艰苦的实践生活,向实践学习,自觉地磨炼自己。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尤其是,国家情 况很复杂,治理不容易,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所以,人的坚强的意志力必不可 少,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加强。

25、 ⊙太上①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难点注释: ①太上:最上。
原文翻译: 最为上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功立业,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三者是虽然历 经长久时间而不会被废弃的,这就叫做不朽。
深入解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都追求流芳百世、名垂千古。那么,怎样才能 做到这样呢?《左传》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以做到,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什么叫立德?立德就是人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道德建设上作出突出贡献, 在历史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在《左传》看来,这是最有价值、最令人敬仰的名声; 什么叫立功?立功就是人在国家各种事业的发展中建功立业,作出重大贡献,从而 在国家发展历史上确立自己的地位;什么叫立言?立言就是人在思想理论、文学艺 术发展等方面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从而在历史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有地位,就有名 声;地位越高,名声越大,流传更久远,以至于不朽。应当说,《左传》提出的这 三条留名途径,是对人类历史的深刻观察和总结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际上,在几 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留名、扬名的无外乎就是这三个方面。

26、 ⊙老子: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①,可以长久。
《老子》
难点注释: ①殆:危险 原文翻译: 所以,知足才能不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没有危险,才可以保持长久。
深入解析: 知道满足,就不会因为过度地追求而遭受挫折和失败;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 因为盲目地进取而陷入困境和危险。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多。比如,一个人对于 物质财富的追求,如果能够做到丰衣足食就满足,这样的人,就会心情愉快,身体 健康,生活就能过得很幸福;相反,如果过度地追求财富,生活的压力一定很大, 就有可能出问题,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非法的手段犯错误,受到法律的制裁, 或者因为无休止地奔波、操劳累垮身体,等等,诸如此类,经验教训很多。实际 上,老子的这个观点,不仅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概括,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唯 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个度,越过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 要发生变化。人的欲望也是这样,在合理范围内可以作最大的努力,但是越过合理 范围,就要出问题。

27、 ⊙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原文翻译: 知人的人是智慧的,自知的人是聪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我 的人是强大的。
深入解析: 能够客观地正确地认识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有很多假象;人也是不 断变化的。实际上,认识清楚别人不容易,认识清楚自己更不容易。现代心理学证 明,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尤其是,人有理想追求,美好的主观愿望,总是不断 地强化各种有利因素,忽视不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要比 认识别人更难,要求更高。同样的道理,战胜自己,要比战胜别人更难。战胜别人 只是需要力量超过别人即可,而要战胜自己,则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而人的意 志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涵养而成的。

28、 ⊙老子:是以圣人去甚①,去奢⑦,去泰③。
《老子》
难点注释: ①甚:极端的。②奢:奢侈的。③泰:过分的。
原文翻译: 因此圣人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深入解析: 老子思想的最高理念是道,而道的特点是自然,不满溢,也不缺少。
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提出人生处世的三去的基本原则去 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说:思想上不走极端、生活上不追求奢侈、行 为上不过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处世观念上,老子从思想、行为到生活方 式,都主张保持一种自然、适中的状态,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相通之处,也是有 道理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阶级、社会阶层,客观条件不同,思 想观念也不同。要使自己的思想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就必须既要尊重客观、尊重真 理,也要注意在各种不同的思想中寻找共同点,不能走极端;一样的道理,在社会 实践中,也要考虑多数人的接受程度,不能采取过分的行动;生活上不追求奢侈, 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古代社会尤其重要。

29、 ⊙老子:知常,容①。容乃公②。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
难点注释: ①容:包容,宽容。②公:爵号之一,以下为侯、伯、子、男,之上为王。
原文翻译: 明晓常道,才能包容。包容之后才能成为公爵。成为公爵才能进身为王。
王所要学习的是天。天要学习的是道。得道才能久长,到死都没有危险。
深入解析: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客 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能够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 观规律办事,对于客观世界发生的各种事物,就能正确理解,采取科学的态度。
这样,客观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自然界万物能够平衡地健康地发 展,人类社会也能够平衡地健康地发展,整个世界就能够发展繁荣起来。老子看到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要求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实现人 类健康、安全的生活,是十分深刻的。我们知道,现在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就是生态平衡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等,已 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实际上,有些已经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海平面 升高,一些陆地已经被淹没。

30、 ⊙老子:人法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难点注释: ①法:依据。
原文翻译: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大地依据于上天而运行;上天依据于大道而变 化: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自然而然。
深入解析: 老子认为,人类的生活要效法天地,遵循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而天地运行的 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呢?是道,是自然无为,所以,人类生活的最根本规则就是自然 无为。换句话说,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当说, 老子的这个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 律,就是肯定人的意志、人的思想意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是决定于自然及其 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自然万物完全一样,遵循着共同的自然规律。人类告别自然 界、成为独立的人类社会系统后,有了新的生存环境,也就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规 则,但是,从大环境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仍然是统一的,人类生活仍然是以自然 界为基础,所以,人类仍然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老子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是很深 刻的。

31、 ⊙庄子:忘年①忘义②,振③于无竟,故寓诸无竟④。
《庄子》
难点注释: ①年:指生死。②义:指是非。③振:振动,鼓舞,有逍遥游的意思。④无 竞:竞即境,无竞即无穷的境遇,这里指道。
原文翻译: 忘掉生死和是非,遨游于无穷之疆域,这就是寄寓在道之中了。
深入解析: 庄子从虚无的人生观出发,追求绝对个人精神自由,所以,他主张摆脱一切束 缚,包括外物和自身肉体以及思想观念的束缚。在这里,他提出忘掉年龄,忘掉生 死;忘掉仁义,忘掉是非,就是主张从自己的思想观念上忘掉一切束缚精神自由的 东西。大家知道,人在精神上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生死问题;一个是是非问 题。在庄子看来,摆脱这两个问题,人在精神上就可以达到绝对自由。应当说,庄 子提的这两个问题很中肯。首先,生死问题,无论对谁都会感到压力,年龄越大感 觉越明显,所以,现代保健医生经常要求老年人要忘记自己的年龄;其次,生活中 各种是非也很折磨人,尤其是,一个文化人,道德评价上的是非,更加严重。庄子 时代,统治者的各种道德说教很多,各种道德评价也很复杂,所以,庄子要求坚决 地忘掉道德评价上的各种是非。

32、 ⊙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原文翻译: 能见素抱朴的人,天下没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深入解析: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地存 在,自然地发展,任何人为的东西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以,反映在审美观念 上,他们主张自然美,反对任何人工雕刻。在他们看来,朴实无华,自然存在,是 最美的,而那些经过人工雕刻的东西,是虚伪的、不真实的,所以,永远比不上自 然的美。正是在这些思想观念基础上,庄子进一步强调朴素美,认为朴素之美是天 下最美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再美的了。这就是真实之美。当然,庄子并不 是单纯地谈美,他的更深层的意思还是要阐述他的哲学观点,他主张自然、虚静, 在他看来,自然、虚静、无为,才是达到圣人之道,任何主观的努力,任何人为的 做作,都是没意思的。

33、 ⊙庄子:至礼有不入,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庄子》
原文翻译: 最高的礼不分人我,最高的义不分物我,最高的智慧不用谋略,最高的仁不分 亲疏,最高的信不用金钱。
深入解析: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主要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庄子从道的基本原则出发,也对这些范畴作了阐述,但其思想实质已经有了很 大不同。比如,关于礼,儒家赋予的主要内涵是规定人的社会等级以及其应有的礼 仪、礼节等。而庄子却认为,最高的礼是不分人我的,也就是说,达到礼的最高境 界,就会把所有的人都看成自己一样,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看来,这 才是真正的礼,最高的礼。以此类推,仁、义、智、信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庄子 有对抗儒家思想的意思,但是,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却也符合他的 思想原则。因为在他看来,在本质上,世界万物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儒家讲仁、 义、礼、智、信,并用其约束人们的行为,从本质上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 说,他们讲的仁、义、礼、智、信,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34、 ⊙庄子: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庄子》
原文翻译: 只有那些不以天下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深入解析: 什么人才可以托付天下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什么人才可以掌握国家政 权?或者说,这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水平,什么样的道德境界?庄子认为, 只有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在他看来,在人们心目中,天下是最重要 的东西,如果能够把天下看成无足轻重,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思想境界非常高 的人,这种人就不会把个人名利看得很重,就不会贪图一己私利,由这种人治理天 下,掌握国家政权,就能够实现公平公正,天下就能安定,人民就能幸福。应当 说,庄子的这个观点十分深刻。因为,人的实际行为决定于人的思想品质。一个人 是否值得信任,最根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品质如何。一个私心杂念很重寸利必夺的 人,很难设想他能做到公正公平。一个国家,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没有大公无 私的思想品质,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

35、 ⊙庄子: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庄子》
原文翻译: 古时候得道的人,穷困的时候是快乐的,通达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深入解析: 在这里,庄子借古喻今,认为古代得道之人,穷困的时候快乐,通达的时候也 快乐。实质上他是要求人们,处于通达的时候应当快乐,处于穷困的时候也应当快 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他看来,人的快乐不在于穷困,或者通达,而在于人处 于道德之中。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人的修养达到了道的境界,一切都应当顺 其自然。穷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自然,都不过是像 寒暑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按照季节的先后顺序在正常地进行。应当说,庄子的这 种思想观念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人看明白这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不会为这些 事情所困扰,就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不论是对于身体健康,还是对工作都有好 处。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社会发展在某一阶 段存在什么问题,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读了“中华经典家训精髓介绍”,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经典经典唯美句子,祝您开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