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手机站 m.j458.com

励志的句子

1、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3、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须公私分明,严明法纪,不徇私情。)

4、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长处,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显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业)

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0、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1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13、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14、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15、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6、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17、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18、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19、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

20、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21、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22、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3、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无法解开自己的迷惑。)

24、无功者受奖,则财溃而民望。(没有绩效的人受到奖励,那么就会导致财物匮乏而民众抱怨。)

25、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群臣恪尽职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任用,这就是遵循常规。)

26、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27、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

2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29、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当人患病的时候就会尊敬医生,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敬畏鬼神)(说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导之下,则民将少欲)

3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1、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32、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3、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说明∶应以法律作为主杆)

34、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因为事先说的目标太低,这种危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功绩,所以应该处罚。)

3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3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37、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

3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39、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明镜清净而无为,好与坏因此而明辨出来;秤杆端正而无所作为,轻与重会因此而称量出来。)

40、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42、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43、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44、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5、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禄是因为建立功绩,受到诛杀惩治是因为触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这一点,机会拼命效力,而并非认为自己只是忠君了。)

46、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47、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吹开皮上的毛来寻找细小的疤痕,不洗净器物上的污垢来查看微末的缺陷)

48、君子去泰去甚。(君子行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应过度)

49、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50、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起不前,虽臧获不托足其轸也。(现在有一匹马在这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马,但是用鞭子赶它不走,用缰绳拉它不动,即使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将其当成骑乘的工具。)

51、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5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

53、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54、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55、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下等的君主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智慧)

56、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57、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处理,那么就不必劳累身心也会有所成就。)

5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59、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一一倾听意见,愚蠢和智慧就不会混乱而辩识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优劣就不会混杂而判断不明)

6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61、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62、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6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64、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65、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66、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67、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所以臣下提出主张,君主根据主张命其行事,再依据结果来考核他们的功效)

68、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69、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进言者自然会表明他的主张,行事者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将效果和主张相比较,君主就不必亲自处理事务,而实情自然会显现出来。)

70、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褔成。(道就像水一样,落水者喝多了就会死,干渴的人喝得适量就会生存;又像兵器一样,愚笨之人用阿里泄愤会招致祸端,圣人用来诛伐暴徒机会为民造福。)

71、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7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73、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74、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75、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76、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举荐外人不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亲近的人不排除自己的儿子。)

7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78、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可能两者都成功)

7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80、知术之人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术,故国乱而主危。(懂得方法的人做工匠,却不能自由施展技巧,所以造出的房屋会倒塌,制出的弓会折断;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无法推行他的方法,所以国家就会混乱而危及君主)

8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82、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不赦免死刑犯,不宽宥应受刑罚之人,赦免和宽宥都是权力的滥用。)

83、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84、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85、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86、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8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88、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所以君主亲自掌握赏罚之权,那么群臣就会畏惧他的刑罚而追求他的奖赏了。)

小编推荐

法家代表思想经典名言


法家代表思想经典名言

【正名与审分】正名就是要做到名副其实,不能把不肖之人说成是贤人,把邪僻之言当做善言。
审分就是明察君臣的职责分工,君主不能干本应由臣子干的事情。

【法家语录】名分正,国家就治理得好,名分不正国家就混乱。
使名分不正的是浮夸失实的言辞。
言辞浮夸失实就会把不可以说成可以,而把不是这样说成是这样,把不对说成对,把不错说成错。

所以君子的言辞,足以说}H贤人的贤明、不肖之人的不肖就行了,足以讲明治世之所以兴盛、乱世由何引起的就行了,足以令人知晓事物的真情、人之所以能生存的原因就行了。

凡是混乱,都是由于名实不符造成的。
君主即便不贤,也还是知道任用贤人,还是知道听从善言,还是知道做可行之事。
他们的弊病就在于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却是不肖之人,他们所认为的善言却是邪僻之言,他们所认为的可行之事却是悖逆之事。
这就是形名异实、名实不符。
把不肖当成贤明,把邪僻当成善良,把悖逆当成可行,像这样,还能指望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吗?

【法家语录】尹文谒见齐王,齐王对尹文说:我非常喜欢士。
尹文说:我希望听您说说什么样的人叫做士。
齐王没话回答,尹文说:假如有一个人,侍奉父母孝顺,侍奉君主忠诚,结交朋友守信用,在乡里敬爱兄长。
有这四种品行的人,可以叫做士吗?齐王说:这真是所说的士了。
尹文说:您得到这个人,肯用他做臣子吗?齐王说:这是我所希望的,但却得不到这样的人呀。
尹文说:假如这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莫大侮辱却不争斗,您会要他做臣子吗?齐王说:不要,大丈夫受侮辱却不争斗,这就是耻辱。
甘心受辱,我就不让他做臣子了。
尹文说:这个人虽然受到侮辱而不争斗,但他并没有丧失上述四种品行。
没有丧失上述四种品行,这就是说没有丧失一点成为士的条件。
没有丧失一点成为士的条件可是大王您却不让他做臣子,那么您先前所认为的士还是士吗?齐王无话回答。
尹文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将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错误责备他们,人民没有错误也责备他们,人民有罪惩罚他们,人民没有罪也惩罚他们。
这样做,反倒埋怨人民难于治理,可以吗?齐王说:不可以。
尹文说:我私下观察您的臣属治理齐国正像这样。
齐王说:假如我治理国家真的像这样,那么人民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
或许我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吧!尹文说:我既然这样讲不敢说没有理由,请允许我陈述理由。
您的法令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受刑。
人民中有的敬畏您的法令,受到莫大侮辱而不敢争斗,这是顾全您的法令啊,可是您却说:受侮辱而不敢争斗,这是耻辱。
真正叫做耻辱的,不是说的这个。
本该做臣子的,您却不让他做臣子,等于是惩罚他。
这就是他无罪过而您却要惩罚他啊。
齐王无话回答。

齐王的议论都像这样,所以国家残破,自身危殆,逃到谷邑,又到了卫国。
齐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之长,太公在这里得以寿终。
桓公曾凭借齐国称霸诸侯,这是由于管仲辨察名实非常详明的结果啊。

【法家语录】大凡亲自去做善事就困难,任用别人做善事就容易。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人与千里马一块跑,那么人不能胜过千里马;人坐在车上驾驭千里马,那么千里马就不能胜过人了。
君主喜欢处理官吏职权范围内的事,那么这就是与千里马一块跑啊,一定在很多方面都赶不上。
君主也必须像驾车的人一样坐在车上,不要离开车子,那么所有做善事的人就都会尽心竭力了,阿谀奉承、邪恶奸巧的人就无法藏匿其奸了,刚毅、老实、廉洁、正直、忠厚的人就会争相努力去奔走效劳了。
君主的车子,是用来载物的。
明察了载物的道理,那么四方边远之地都可以占有;不懂得载物的道理,仗恃自己的能力,夸耀自己的才智,教令繁多,好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这样,各级官吏就都会出现恐惧骚乱,长幼失序,各种邪恶一起现,权威分散下移,不可以善终,不可以施教,这是亡国的风俗啊。

王良善于驾马是因为明察驾马的要领,握住马缰绳,因而四匹马没有敢不用尽力气的。
有道术的君主,他驾驭臣子们也有缰绳。
那缰绳是什么?辨正名称,明察职分,这就是治理臣子们的缰绳。
所以,依照实际审察名称,以求得真情,听到言论要考察其所行之事,不要让它们彼此悖逆。
名称有很多不符合实际,所行之事有很多不切合实用的,所以君主不可不辨明名分。
不辨明名分,这就是厌恶壅闭反而更加阻塞啊。
阻塞的责任,不在臣子,在于君主。
尧、舜的臣子并不全仁义,汤、禹的臣子并不全忠诚,他们能称王天下,是因为驾驭臣子得法啊;桀、纣的臣子并不全鄙陋,幽王、厉王的臣子并不全邪僻,他们亡国丧身,是因为驾驭臣子不得法啊。

【法家语录】假如有这样一个人,求牛却呼唤马,求马却呼唤牛,那么他所要的一定得不到,而他却因此生气发威,主管人员一定会非议怨恨他,牛马一定会受到忧乱。
百官就如同众多的主管人员一样,万物就如同众多的牛马一样。
不辨正他们的名称,不区别他们的职分,却频繁地使用刑罚,惑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称道一个人明知通达,实际上这人却愚蠢糊涂;称赞一个人高尚贤德,实际上这人却很卑下;赞誉一个人品德高洁,这人紧跟着表露的却是污秽品德;委任一个人掌公法,这人做起事来却贪赃枉法;一个人因外表勇敢而得到重用,而他内心却疲弱怯懦。
这五种情况,都是以牛为马、以马为牛,都是名分不正啊。
所以,名分不正,那么君主就忧悉劳苦,百官就混乱乖逆了。
国家被灭亡,名声受损害,就由此产生了。
想要白,反倒更加黑了,想得到,却越发得不到,大概都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国家大治需要做的事情,在于辨正名分。
名分辨正了,那么君主就不受忧愁劳苦了。
不受忧愁劳苦,那么就不会损伤耳目的天性了。
多询问,却不专断地下指示。

虽然知道怎样做,却不亲自去做。
和谐万物,却不自夸。
事情做成了,却不居功。

静止的东西就不让它运动,运动的东西也不让它静止。
依照事物的特点加以使用,不为外物所制约,不被外物所役使。
清静而公正,精神流传到天地四方,品德照耀到四海之外,思想永远不衰,美名流传不止。
这就叫做把性命寄托在深邃幽远之处,命名为无形。
所以,得道之人能忘掉别人,这样就非常得人心,这岂不就是有道吗?知道自己有德,不在乎让人知道,这样就更能为人所知,这岂不就是有德吗?非常有德的人外表不机敏,安然处之,机敏就会显露出来,这岂不就是聪明吗?特别贤明的人不做小事,助长万物就是理了小事,这岂不是助长万物了吗?修真得道的人无所能,但人们全都归附他,于是就无所不能了,这岂不就是完美之人吗?因此,有了众人效力就无须事事都能做,做了大事就无须做小事,被人了解就无须外表机敏,这样,所知道的就很微妙了。
像这样,那就能顺应天性,意气就可以在空廓寂静的宇宙中遨游了,形体就可以在自然的境界里获得安适了。
包容万物却不去主宰,恩泽覆盖天下却没有谁知道从哪里开始的。
这样,即使不具备上面说的五种情况,但能追慕喜好,也就差不多了。

【君之术】作为一国之君,不必事必躬亲,不能与臣下比试才干,关键是用人,如果人尽其才,国家焉能不兴!

【法家语录】凡是任用官吏,把治理得好看成能胜任,把治理得混乱看成有罪。
现在治理得混乱却不加责备,那么混乱就更加厉害了。
君主以好炫耀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以好出风头来自夸,臣子以不劝谏君主来保持官职,以曲意听从来求得国君的欢心,这是君主代替主管官吏十主管官吏的事,这是臣子得以跟随君主亦步亦趋出风头干那些保持官职、曲意求荣的事情。
君臣的职责不确定,耳朵即使能听也无法听清,眼睛即使能看也无法看清,内心即使知道也无法做}}{判断,这是君臣职责颠倒的情势使他这样的。
耳朵能听见是凭借着寂静,眼睛能看见是凭借着光明,内心能知道是凭借着义理。
君臣如果职守混淆,那么上面说的三种器官的功用就被废弃了。
亡同的君主,他的耳朵不是不可以听到,他的眼睛不是不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不是不可以知道,君臣的职分混乱,上下不加分别,即使听到,又能真正听到什么?即使看到,又能真正看到什么?即使知道,又能真正知道什么?要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至的境界,就得有所凭借啊。
这是愚蠢君主的智慧所不能达到的。
不能达到就不能知道,不能知道就不相信这种情况。
没有骨骼的虫子春生秋死,不可能让它知道有冰雪。
拥有疆土的君主,能明察这些话,那么灾祸就无法到来了。

【法家语录】治乱、安危、存亡,本来就没有两样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聪明是丢掉聪明,最大的仁慈是忘掉仁慈,最高的道德是不要道德。
不说话,不思虑,清静地等待时机,时机到来再行动,内心闲暇的人就能取胜。
凡是行动,其准则是:清静无为,公正质朴,自始至终都端正。
这样来整顿纲纪,用不着倡导,就有人应和,用不着人带头,就有人跟随。
古代称王的人,他们所做的事很少,所凭借的却很多。
善用凭借,是当君主的方法;亲自做事,是当臣子的准则。
亲自去做就会忙乱,善用凭借就会清静。
顺应冬天的是寒冷,顺应夏天的是炎热,君主还要做什么事呢?所以说,当君主的原则是无知无为,这胜过有知有为,这样就算掌握了当君主的方法了。

【法家语录】主管官吏向齐桓公请示事情,桓公说:把这事情告诉仲父去。
主管官吏又请示事情,桓公说:告诉仲父去。
如此者=:次。
桓公的近臣说:第一次请示,说让去找仲父;第二次请示,又说让去找仲父。
这样看来,当君主太容易了!桓公说:我没有得力于仲父时很难,已经得力于仲父之后,为什么不容易呢?桓公得到管仲,做事情尚且非常容易,更何况得到道术呢?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万事万物,而是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
有道术的君主,不是一切都亲自去做,而是要了解驾驭百官的要领。
了解了驾驭百官的要领,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
明察君主掌握了所应掌握的东西,因而大权独揽,奸邪止息。

奸邪止息,那么兜售邪说的人不来而真情也能了解了。
真情不加虚饰,而事实也能显现了。
这就叫做最好的治理。
在治理得最好的社会,人民不好说空话假话,不好流言邪说。
贤德的与不贤德的各自都恢复其本来面目,依照真情行事,对自己的本性不加雕饰,保持敦厚淳朴的品行,以此来侍奉自己的君主。
这样,对灵巧的、拙笨的、愚蠢的、聪明的、勇敢的、怯懦的,就都可以因此而变动他们的官职。
变动了官职,他们各自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
所以,对有职位的人就要求他们安于职守,君主不听信毁誉他们的议论。
对没有官职的要求他们实干,以检验他们的言辞。

这两种情况都明察了,那么无用之言就不能进入朝廷了。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去掉爱憎之心,以虚无为根本,来听取有用之言,这就叫做听朝。
凡是听朝,都是君臣共同互求理义,共同确立法度。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那么讲求理义的人就会到来了,法度的效用就会确立了,乖僻邪曲之人就会退去,贪婪诈伪之徒就会远离了。
所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关键在于研习道术,研习道术的关键在于懂得天性。
所以子华子说:君主应该求深入而不求广博,谨慎地守住根本,喜爱正性。
与众人不相同,而要致力于学得驾驭臣下的能力,完全学到了这种能力,四方就会平定。
只有那些符合天道的人,不求相同却能达到相同。
这就是神农之所以兴盛,尧、舜之所以名声卓著的原因。

【法家语录】君主认为自己聪明别人愚蠢,认为自己灵巧别人笨拙,那么愚蠢笨拙的臣子凡事就请求指示了,灵巧聪明的君主就忙于发布指示了。
发布的指示越多,请求指示的就越多。
请求指示的越多,就将无事不请求指示。
君主即使灵巧聪明,也不能无所不知。
凭着不能无所不知,应付无所不请,道术必定会穷尽。
当君主经常被臣下弄得道术穷尽,又将怎样治理人民呢?穷尽了却不知道自己穷尽了,又将犯白高白大的错误。
这就叫做受到双重阻塞。
受到双重阻塞的君主,就不能保住国家了。
所以有道术的君术,依靠臣子做事,白己却不亲白去做。
要求臣子做事有成效,自己却不发布指示。
去掉想象,去掉猜度,清净无为地等待。
不代替臣子讲话,不抢夺臣子的事情做。
审察名分和实际,官府之事让臣子自己管理。
以不求知作为为君之道,把询问臣子怎么办作为处事的宝物,比如尧说:怎样做才能使四方边远之处归服?禹说:怎样做才能治服青丘国,使九阳山,奇肱国受到教化?

赵襄子当政之时,用任登当中牟令。
他在上呈全年的账簿时,向襄子推荐道: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请您召见他。
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让他当中大夫。
相围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其为人如何吧!

当中大夫,竟是这样容易吗?这不是晋国的成法。
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
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耳闻并且亲眼见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始终没完没了。
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当了中大夫。

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人,那么贤德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

【法家语录】人的心意如果好,即使不懂得什么,也可以当君长。
所以李悝说:没有狗就不能捕获兔,兔如果变得和狗一样,那就无兔可捕了。
君主如果喜欢做臣子该做的事,就与此相似了。
臣子蒙蔽君主,别人有时还能禁止,君主自我蒙蔽,那就没有人敢于制止了。
君主自愿干臣子该做的事,这是最严重的自己蒙蔽自己的行为。

【法家语录】管子向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邑,开辟土地,种植谷物,竭尽地力资源,我不如宁戚,请让他当大田。
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当大行。
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犯国君,忠心谏诤,不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
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十兵不退却,击鼓进军,三军的士兵都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他当大司马。
断案恰当,不杀无辜,不冤屈无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请让他当大理。
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么这五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

那么有我在这里。
桓公说:好。
就让五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接受管子的命令。
过了十年,桓公多次盟会诸侯,共同匡救天下,这些都是靠了管夷吾和五个人的才能啊。
管子是臣子,他不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而让五个人把自己的才能都献出来,更何况君主呢?君主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是可以治理人民的,那么隐蔽诈伪欺骗危险的言论就没有不能识别的了,各种官吏对自己主管的事情就会尽心竭力了。
五帝三皇治理人民时,也不过是促使臣下尽心竭力罢了。
治理人民如果懂得不要依仗自己的才能、勇武、力量、诚实、守信,那就接近于君道了。
凡是当君主的,应该处于平静之中,使用道德去教化人民,从而抓住治国的要旨。
这样,从外表到内心就会更加充实,就会越发耳聪目明;各种官吏就会谨慎地对待职守,没有人敢于苟且懈怠;人人都干好各自的事情,以使名实相符。
名实相符,这就叫做懂得了为君之道。

【人君之势】人君之势不可失,如何使人君处于有利的权势之巅,《吕氏春秋》认为一要使自己握有无可匹敌的权力,二要确立名分体系。

【法家语录】国君管理臣下的方法有失误,却企求臣下诚信,这是糊涂的;失去了君主的权势,却企求国人的辅佐,这是危险的。

能吞下船的大鱼,居于陆地就不能胜过蝼蛄蚂蚁。
权力相同就不能役使对方,势力相等就不能兼并对方,治乱相同就不能匡正对方。
所以时大小、轻重、多少、治乱等情况,不可不审察清楚,这是通向祸福的门径。

凡是戴帽子束带子的文明国家,车船能达到的地方,语言相通不用翻译的地方,有三千里见方。
古代称王的人,选择天下的正中来建立京能,选择京能的正中来建立宫廷,选择宫廷的正中来建立祖庙。
在普天下,只以千里见方来建立分封的国家,是为了更好地担起治理国家的担子。
分封给人的国家并不是不能扩大,但是大了不如小了好,国土多不如国土少。

多分封诸侯围,不是因为偏爱贤德之人,而是为了有利于权势,保全住威严,是为了使道义扩大。
道义扩大了,那就没有人与之为敌了。
没有人与之为敌的人就安全。
所以对上世考察一下,那些分封诸侯国多的人,他们的福分就长久,他们的名声就显赫。
神农享有天下卜匕世,是与天下人共同享有啊。

【法家语录】地位尊贵的人,他的教导容易被人接受;权威树立了的人,对奸邪就能加以制止。
这就是治理人的原则。
所以,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对拥有T.辆兵车的国家发号施令就容易,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大夫之家发号施令就容易,用大夫之家对一人发号施令就容易。
如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即使是尧、舜也无能为力。

【法家语录】诸侯是不会心甘情愿地向人俯首称臣的,向人称臣是出于不得已。
当形势对君主不利时,该怎样使臣下易于控制呢?权衡轻重,审定大小,大量地分封建国,这是用来使形势有利于己的措施。
称王天下的人,凭借的就是权势。
称王天下的人,权势是无可匹敌的。
如果有势均力敌的人,这样的统治者就会被废弃,有人了解分封小国比分封大国要好,封地少的比封地多的要好,他就懂得了无可匹敌的道理。
懂得了无可匹敌的道理,那么臣子批拟、僭越君王的事就不会发生。
所以,先王的法度是:确立了天子,就不能让诸侯同他相匹敌;确立了嫡子就不能让庶子与他相匹敌。
如果势均力敌,就会产生争斗,争斗就会产生祸乱。
所以诸侯的位置不稳,天下就会大乱;大夫不分等级,朝廷就会大乱;妻妾不加区别,家庭就会混乱;嫡子和庶子不加区分,宗族就会混乱。

【法家语录】慎子说:如果有一只兔子跑,就会有上百人追赶它,并不是一只兔子足以被上百人分,是由于兔子的归属没有确定。
归属没有确定,尧尚且会竭力追赶,更何况一般人呢?兔子摆满市,走路的人看都不看,并不是不想要兔子,是由于归属已经确定了。
归属已经确定,人即使没有教养,也不争夺。
所以治理天下及国家,只在于确定职分罢了。

【法家语录】齐简公有个臣子叫诸御鞅,他向简公进谏说:陈常与宰予,这两个臣子,彼此非常仇恨。
我担心他们互相攻打。
他们一味同执地要互相攻打,就会危害到君王。
希望您罢免一个人。
简公说:这不是你这样的小人所能知道的。
没过多久,陈常果然在朝廷上攻打宰予,在宗庙里追上了简公。
简公长叹着说:我不能采纳诸御鞅的意见,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祸患。
失去了驾驭臣下的方法,丧失了君主的权势,虽然后悔没有听从诸御鞅的话,与不知后悔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就是不知道依靠可以依靠的东西,却依靠不可依靠的东西。
周鼎上刻铸物象,是为了让事理贯通。
事理贯通,这是当君主应该掌握的原则啊。

【使民之道】统治百姓一要广施恩惠,争取民心;一要确立刑罚之威刑威见效快,但刑威要适度,刑威无度也会造成国家崩溃。

【法家语录】大凡使用人民,最好是靠仁,其次是用赏罚。
义如果不足以让人民效死,赏罚如果不足以让人民去恶从善,这样却能使用自己人民的人,从古到今都没有。
人民并不永远被使用,也不永远不被使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民才可以被使用。
阖庐用兵,不超过三万。
吴起用兵,不超过五万。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它们用兵比三万五万还多,可是如今对外却不能御敌,对内却不能保国,它们的人民并不是不可以使用,只是没有掌握恰当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没有掌握恰当的使用人民的方法,国家即使很大,形势即使很有利,士兵即使很多,有什么益处?古代有很多享有天下可是最后却遭到灭亡的,就是因为人民不被他们使用啊。
使用人民的道理,不可不详尽了解。

剑不会自己凭空砍断东西,车不会自己行走,是有人让它们这样。
播种麦子就收获麦子,播种稷就收获稷,人们对此并不感到奇怪。
使用人民也有播什么种子的问题,不考察播下什么种子,却要求人民被使用,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

【法家语录】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教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
所以百姓对于君主来说,就像把玺印打在封泥上一样,用方形的按压就成为方形的,用圆形的按压就成为圆形的;就像把五谷种在土地上一样,收获的果实必定与种子同类,而且能成百倍地增长。
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他们虽然去世了,而后代被他们感化,就如同有神明驱使一般,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洞察民情。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会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会骄傲。
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
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
上下都走到了极端,吴国被灭亡还算晚了呢。
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白刎的原因。

【法家语录】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前进后退都符合规则,左转右转都合乎规矩。
庄公说:好。
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
又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之后再回。
过了一会儿,颜阖来谒见庄公,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
他的马一定要累坏。
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把马累坏回来了。
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前进后退都符合规则,左转右转都合乎规矩,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
刚才我遇到他。
他还在无止境地要马尽力,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

所以,混乱的国家役使自己的百姓,不了解人的本性,不反求人的常情。
频繁地制订教令,而责怪人们不能领悟;屡次下达命令,而非难民众不削顺从;制造巨大的危难,却怪罪民众不敢赴难;加重负担却惩罚力不胜任之人。
百姓前进就希望得到赏赐,后退就害怕受到惩处,当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时,为厂获得前进的赏赐,逃避后退的惩罚,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干。
硬着头皮继续干:,必然会出错,君主知道了,跟着又加以惩处。
这样就是因为畏罪而获罪。
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就由此产生了。
所以,礼节繁琐就不庄重,事情繁琐就不能成功,命令严苛就不被听从,禁令多了就行不通。
桀、纣的禁令不可胜数,所以百姓起来反抗,他们自己也被杀死,这是因为他们过分到极点了。
子阳喜好严厉,有个人犯了过失弄断了弓,担心一定会被杀死,于是就乘追赶疯狗之机杀死了子阳,这是因为他过分到极点了。
周鼎上铸有窃曲形的花纹,花纹很长,上下都是弯曲的,以此表明过分到极点的害处。

【法家语录】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肯前进,就杀死它把它扔到溪水里。
换上一匹马,又重新赶路,那马不肯前进,又杀死它把它扔到溪水里。
这样反复了三次。
即使是造父对马树立威严的方法,也不过如此。
那个宋国人没有学到造父驭马的方法,却仅仅学到了威严,这对于驾驭马没有什么好处。
君主当中那些不贤德的人,与此相似。
他们没有学到当君主的方法,却仅仅学到很多当君主的威严。
威严越多,人民越不被使用。
亡国的君主,大都凭着威严使用人民。
所以威严不可以没有,也不足以专门依仗。
这就譬如盐对于味道一样,凡是使用盐,一定要有依托的东西。
用量不适度,就毁坏了所依托的东西,因而就不可食用了。
威严也是这样,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后才可以施以威严。
依托什么?依托爱民利民的措施。
爱民利民的思想被人理解了,威势就能够行得通。
威势过重就会使爱民利民的思想熄火,爱民利民的思想熄灭,却只是厉行威严,自身必定遭殃。
这就是夏、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国君,是利禄和威势的集中体现者,其地位为众人所觊觎,如同驻军于馆舍。
处在馆舍,受四面环攻,又执掌着利禄和威势,不能不对用民这一道理认真思考。
不须刑罚禁止就能禁止人们为非作歹的,大概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才能做到吧!

法家名言经典语录


法家名言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善于做国君者,自会装聋作哑,从不自满,也不鲁莽处理,就像无事可做一样,不露形迹,向天下显示的是无为而治,所以身边的人亲近他,远方的人怀念他。
向别人显示有余的人,别人会抢夺他那有余之物,向别人显示欠缺的人,别人会帮助他。

刚强之物容易折断,高耸的东西容易翻覆,活动之物容易摇摆,静止之物容易安定。
鼓不干预五音,却是五音的宗主。

有道之君不做百官的事情,却可以做治理天下的主人。
君主掌握治天下之道,臣子掌管具体事务。
说十句话,十句都恰当,做百件事,件件都成功,这是臣子的事情,不是君主治天下的道。

【人君之术】人君之术说的是国君的统治技巧,比如:慎言、独断,告知官吏办事不要越权等等。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该隐晦时就隐晦,该进行时就进行,该停止时就停止。
万事在心中筹划,天下事由此而定,心中筹划正确,天下就会太平。
关键性的方针正确,天下就会安定,关键性的方针错误天下就会混乱。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君主的明察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防备他;君主的糊涂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迷惑他。
君主的智慧显露出来,人们就会美化他;君主的愚蠢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蒙蔽他。
君主没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探测他;君主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要引诱他。
所以说,我没有办法知道其中奥妙,只有无为可以窥测它的端倪。

另一种说法:申不害说:言行谨慎了,人们将会探测你;行动谨慎了,人们将会跟踪你。
智慧显露出来了,人们将会躲开你;愚蠢显露出来了,人们将会算计你。
有智慧,人们将躲避你;没有智慧,人们将对你采取行动。
所以说,只有无为可以窥测其中奥妙。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能独自观察问题叫明,能独自听取意见叫聪;能独自决断的人,就可以做天下的王。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丢掉术而要别人忠实,就糊涂了。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办事不要越权,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

【明法任法】君主治国应有一套公开公正的法律,公布了法律后就应当依法办事,君主个人要带头任法而行,法令不能推行就没有君主的地位。

【法家语录】人君一定要有公开公正的法律,就像秤砣秤杆可以称量轻重一样,公开公正的法律是可以用来统一大臣们的行动和意志的。

【法家语录】尧治理天下,明确法令而已。
圣明的君主任用法律而不任用自己的私智,任用法规而不采用各种游说之辞。
黄帝治理天下,确定法令而不轻易改变,让天下百姓欣然接受已颁布的法令。

【法家语录】国君之所以尊贵,是因为有法令。
法令不能推行,就没有国君的地位,所以明君对法令十分重视。

【法家语录】韩昭侯对申不害说法度非常不容易推行。
申不害说:所谓法,就是验明功劳而给予赏赐,依据才能而授予官职。
现在君主设立了法度,却又听从近侍的请求,这是法度难以推行的原因。

昭侯说:我从今以后知道如何推行法度了,知道听取什么意见了。

【慎势】君主之所以能做到令行禁止,位尊人畏,就是因为他握有巨大的权势。
慎子以多种比喻告诫君主权势的重要性。

【法家语录】离朱的视力极好,能够在百步以外的距离看清极细微之物。
但是如果让他下到水下一尺的地方却看不清水的浅深,这不是他的视力不好,而是客观条件使他很难看得清。

【法家语录】燕地之鼎重达千钧,如果把它放在吴地所造的舟船上,就可以过河,所依靠的,是水的浮力。

【法家语录】走海路的人,坐着而可以到达越地是因为有船;走陆路的人站着可以到秦地是因为有车。
秦地、越地,路途遥远,能平安地坐着而到,凭借的就是器械。

【法家语录】腾蛇能在空中游走凭依的是雾,龙在天上飞翔靠的是云,如果云罢雾散,腾蛇、飞龙和蚯蚓没有两样,这是因为失去了它们所凭依之物。
所以贤能的人屈服于不贤能的人,是因为贤能的人权势过轻之故;不贤者服从贤者,是因为贤者地位高。
尧做老百姓时,指挥不动他的邻居,到做帝王之时,却能做到令行禁止。
由此看来,贤者并不足以制服不贤者,但权势地位却足以能够制服贤者。

【尊法】慎子贵势,但也尊法,他认为法律有巨大的作用,如可以禁弃私意,可以禁止诈伪等,是治国的大道。
既要严格守法,又要因时变法。

【法家语录】法律虽有不完善处,但有法律要比没有法律好。
法律是用来统一人心的。
人们可用博具分配财产,分配马匹。
博具本身并不能均分财物,但经由博具分配财物,可使得受益方说不清受益的原因;使吃亏的一方说不吃亏的理由。
这样做可以堵塞人们的各种愿望。
所以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是用来树立人们共识的;称锤和称杆是用来产生公平的;合同、契约,是用来树立公信力的;度量器具,是用来树立公平的标准;法制礼义是用来建立公平正义的。
大凡建立公义,就是为了抛弃私欲。
圣明的君主做事、分清绩效靠的是智慧,确定赏赐、分配财物一定要依据法规,推行德政、制订恰如其分的国策一定要依据礼。
所以个人的欲望不得干预对时机的选择,喜欢某物、某人不能触犯法律,地位高贵不能超越规矩,领取的俸禄不能超越自己官职所应得,士人不能担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职,工匠不能从事两种以上的工种,根据个人才能接受事情干,根据自己所干事情的绩效获取利益。
这样,在上位者不滥施赏赐,处下位者也不会有不当的财产。

法家名言


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3.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4.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吹开皮上的毛来寻找细小的疤痕,不洗净器物上的污垢来查看微末的缺陷)

5.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6.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不赦免死刑犯,不宽宥应受刑罚之人,赦免和宽宥都是权力的滥用。)

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9.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0.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11.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12.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13.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4.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褔成。(道就像水一样,落水者喝多了就会死,干渴的人喝得适量就会生存;又像兵器一样,愚笨之人用阿里泄愤会招致祸端,圣人用来诛伐暴徒机会为民造福。)

15.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16.恩怨不入公门。(不因私人之间仇隙而影响公务)

17.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18.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19.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0.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21.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22.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3.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24.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2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6.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所以君主亲自掌握赏罚之权,那么群臣就会畏惧他的刑罚而追求他的奖赏了。)

27.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28.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30.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3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3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33.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34.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5.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36.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

37.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须公私分明,严明法纪,不徇私情。)

38.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禄是因为建立功绩,受到诛杀惩治是因为触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这一点,机会拼命效力,而并非认为自己只是忠君了。)

3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1.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2.君子去泰去甚。(君子行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应过度)

43.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44.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无法解开自己的迷惑。)

45.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46.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47.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4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49.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50.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5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52.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5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54.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群臣恪尽职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任用,这就是遵循常规。)

55.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当人患病的时候就会尊敬医生,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敬畏鬼神)(说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导之下,则民将少欲)

56.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57.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58.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

59.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君主的奖励与赞誉微薄,而出言有难以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其效力,君主的奖励与赞誉丰厚而且很少食言,臣下就会拼死效力)

60.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61.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6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63.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64.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6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6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6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

68.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69.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70.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7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举荐外人不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亲近的人不排除自己的儿子。)

72.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73.无功者受奖,则财溃而民望。(没有绩效的人受到奖励,那么就会导致财物匮乏而民众抱怨。)

74.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75.刑当无多,不当无少。(刑罚恰当就不会嫌多,刑罚不当就不会嫌少。)

76.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7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7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79.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80.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81.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82.有贤不肖而无爱恶。(君主应当明辨贤愚,但不应该因其贤愚而喜爱或厌恶。)

8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84.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85.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86.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一旦任职),则烛重人(当道权臣)之阴情。

87.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88.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89.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法家名言


法家名言

1、以智说愚必不听。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一奸一行。

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6、自见之谓明。

7、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8、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1、自胜谓之强。

12、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3、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15、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16、一奸一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一奸一。

18、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19、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0、一爱一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21、君无见其所欲。

22、小利为大利之残。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26、一爱一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2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3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贼。

34、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3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6、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法家名言,法家思想的核心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1、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7、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2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2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2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26、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2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29、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30、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3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32、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33、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4、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5、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36、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3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38、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3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40、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1、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4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4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4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4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49、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50、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5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52、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53、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54、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55、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56、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法家经典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正能量经典励志名言短句专题。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406626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放手爱情的名言
下一篇 : 关于劳动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