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诗歌在中国具有悠远历史的,在课堂上,老师也会为我们讲解一些古诗词,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羽 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及注释】
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横笛:笛子。
3、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编辑推荐

王昌龄 从军行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古从军行


李颀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译文及注释】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赏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是不是觉得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J458.com小编推出了专题绝句泥融飞燕,请您阅读。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24451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下一篇 : 毕业好友留言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