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当今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交流,高质量的句子随处可见,句子可以用来承载不同的思想感情,你一般都喜欢些什么类型的优质文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佛教人生格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4、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5、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7、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8、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0、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1、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2、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4、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5、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16、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7、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
18、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9、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休。
20、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21、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4、多数人在缘生缘灭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来。
25、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26、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7、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8、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29、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30、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31、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3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3、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34、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35、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7、但求三生石畔,彼岸花开,奈何菩提树下,何处尘埃!
38、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3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0、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41、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4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3、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4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5、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6、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47、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48、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样的缘分?
49、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50、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5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2、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53、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54、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55、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6、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5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58、巢空鸟迹水波纹,偶尔成文似锦云。得失往来都不是,有无俱遣息纷纷。
5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0、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6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63、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64、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65、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66、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67、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68、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69、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70、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71、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7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73、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74、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5、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76、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7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78、命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考验如何在孤独中成长;就是在坎坷路上颠簸,还不至于跌下来。最主要的就是笑对生活。
79、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8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1、塞翁失马,祸福都随它;春风得意,看尽长安花;古道西风,小桥流水人家……这岁月,这人间,这条路,你的态度,就是结果。
82、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83、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84、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85、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86、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87、小徒弟问我最伤心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复,咱是老难看的乡下人的方脸,就像电脑显示屏一样,感谢大家的厚待,让俺不用装,快乐的活着,迎接这平凡岁月。
88、乐观的人能把悲惨的境遇看作生活的内容,悲观的人却把平安的日子过得像悲剧。生活就像这更新的微博,让它尽快翻篇儿,不会变戏法,可以变着法的忘记烦恼啊。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精选阅读

佛教人生哲理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佛教小编人生哲理


1、【佛说人生】①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小事;②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③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比了解命运是什么来得重要;④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能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⑤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2、【经典禅语】1、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就是圆满。2、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方能学到别人的功德。3、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3、穷人问佛:我为何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4、人生要做到这几点:人生总是有输有赢,得势顺境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放纵自己;失势逆境时,千万不可消极颓唐,放弃自己;人生成功的定义,要自己去找,别迷失在别人的看法中。


5、人生十四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大,最大的无知是欺骗,最大的悲哀是妒忌,最大的错误是自弃,最可佩服的是精进,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大的债务是情债,最大的礼物是宽恕,最大的欠缺是顿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6、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要参与评论任何人,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所谓盖棺定论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有人操之过急。谁也没有理论依据来介定好人与坏人,说白了就是利益关系的问题。邓小平三七开了毛泽东,说明伟人也不是完人。


7、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8、人们都向往和寻找快乐,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也来不及思考,随着尘缘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眷恋,却无法想象接着会有怎样的离别。


9、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凡事看淡一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10、【经典哲理】1.事到万难须放胆,人处逆境须从容。2.走自己的路,听别人的劝。3.人生如戏,为他人演还是为自己。4.给人以“惊喜”,不如给人以“踏实”。5.大多数人想着改造这个世界,却罕见有人想改造自己。6.老了,才看清这个世界还很年轻。7.越成熟麦穗,越懂得弯腰。


11、【奋斗中你必须学会的】1、学会放弃。放弃你不想做的事,放弃你不擅长的事,放弃你做不到的事。2、学会闷骚。有些事情,无需争辩,表面服从,偷偷反抗。3、学会示弱。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着,哭了再起来。4、学会装傻。装傻是时尚,博取同情,坐他人的车,走自己的路。


12、心胸决定了境界,心态决定了命运。你来自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


13、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是一种唯美的想法,世间有许多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14、人生是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美丽心,才能示人。


15、人生在世,要与无数的“不可能”遭遇。若一味胆怯退缩,你就无法战胜“不可能”。永远不要让“我不行”消磨自己的斗志、不要让“不可能”束缚自己的手脚,有时只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再坚持一下。不忠,感情的疑惑,善变,自相矛盾,内心所有的那些冲动不安,像世界一样古老。


16、"【让人反思的话】1.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2.人犯错误,大半是该用真情时太过动脑筋,而在该用脑筋时又太感情用事。3.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而是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4.一句“拿着""胜过十句“我会给你的”。5.幸福是个比较级,要有东西垫底才感觉得到。"


17、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18、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豁达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19、真正的陪伴,经得起坎坷,经得起平淡。不要再给我一些突如其来的关心。不是每一次我都会觉得受宠若惊。我真的真的,消受不起了。我不会一直犯贱。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事,我不会一直做。


20、人生就是这样,处同样的位置,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有一种坚强是假装的,笑容背后是一颗酸楚的心;有一种转身是隐忍的,心碎了依然惦念那走远的背影;有一种执着是逞强的,没有人愿意输得太多;有一种付出是徒劳的,错误的路上走得再远也是错的;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只能坦然接受。


21、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语,有些秘密只能讲给朋友。有些痛苦只能默默承受,自己还是要靠自己拯救。------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头,换到你的另一个肩头。


22、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23、低调做人也是一种智慧: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万物之本的地位。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24、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知不知觉、承不承认。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做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若不疑,人间不寒;若不离,世界不远;若不恨,苍天有暖;若不语,四海升平。


25、人生是一本备忘录,打开是绚丽的今生,合上便是记录的前世,因为有了这一份感悟,我会整理一方空间,把那些点点滴滴的细碎拾掇起来,每一片的心情,都会剪叠成一只只千纸鹤装进思绪的行囊。可难道是,今生前缘注定一半是风,一半是雨,风风雨雨演绎出一段生命的旅程。


26、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27、主见,其实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和自己选择的自信心理。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很容易被别人一句话打倒,害怕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所以让别人去决定。有时候,你之所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因为你太相信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的能力。其实,只要你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不一定会比别人差。


28、马云说:“人一定要想清三个问题,第一你有什么,第二你要什么,第三你能放弃什么。”对于多数人而言:有什么,很容易评价自己的现状;要什么,内心也有明确的想法;最难的是,不知道或不敢放弃什么——这点恰能决定你想要的东西能否真正实现,没有人可以不放弃就得到一切。


29、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30、那些走远的时光,无人可以挽留,青春不过是一指流沙;那些记忆的遗忘,无人可以阻挡,苍老亦仅是一截年华。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叫幼稚。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31、人生莫过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找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别左顾右盼,莫贪多求快,不要误入乱花迷了眼;二是明白如何坚持,好走的路上景色少,人稀的途中困苦多,勿随意盲从,忌一味跟风,坚守好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的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你才能收获黎明。


32、人生需牢记: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才能不必傲尽,留些内涵;锋芒不必露尽,留些深敛;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富贵不必享尽,留些福泽;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33、人生五大发展阶段: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再次,说你行的人要行;然后,你说谁行谁就行;最后,谁敢说你不行。


34、人生不仅要学会承受,也要学会释怀。承受是一种忍耐,一种担当,一种宽容;而释怀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因为人无完人,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万物相生相克,世间一切事物必然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鱼儿不会上树,就否定了它的一切。相信自己有某种优势,并找到它,善加利用让成功多些,失败少点。


35、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因为世间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一值苦苦向往与追求,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其实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要经过很多年后才会明白,而对已经要拥有的美好,我又因为把握不住尺度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


36、相信自己,贵在坚持,只要我去做了,一点一滴,慢慢地改变,也许和别人比我是最差劲的那个,但是我一定要做到最好的自己,我尝试着去改变很多,我的性格,我的脾气,。我的普通话,相信我可以成为心中的那个自己,只要努力,坚持。


37、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你若孤独,爱情便是天堂。你若被困,远方便是天堂。总之,没有其中一样,断然不会有另一样的。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失败者走过了九十九,成功者只走过了一。


38、母爱是一片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春天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即使心灵岁月里风尘蒙沙,也能让你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株树,即使季节轮回也固守家园,甘愿撑起一片绿荫。


39、不要抱怨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不要抱怨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在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


40、当我们往内静观时,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没有身体,没有物质,只有真实的能量存在,那就是我们的源头。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当成这个肉体,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来处,真实的能量才是万物的源头。


41、时光悠然,不快不慢,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把握自己的力量,活一场适合自己的人生,让心态慢下来。路在脚下,对自己做一份合理的安排,不忘初衷,悠然向前。不管是命中注定的磨难,还是命运的临时考验,都能泰然处之,活一份自在,活一份安然。


42、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大,最大的无知是欺骗,最大的悲哀是妒忌,最大的错误是自弃,最可佩服的是精进,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大的债务是情债,最大的礼物是宽恕,最大的欠缺是顿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43、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是阴天也能阳光灿烂!生活就应当如此。


44、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疑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开窍;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欢乐;少生些怨气,多一些友谊;少发一些脾气,多找一些乐趣;少讨一些没趣儿,多增一些自律;少产生些妄想,多生成些希望;少一些精神的空虚,多一些心理的充实。


45、所谓的心态不好,也就是说眼光太短浅了,心胸太狭隘了。心态的态字,拆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心若每天都大一点,心态还怎会不好?当许多的不满都是能咽进肚子时,你的心也就是不知不觉就大了。

佛教人生经典语录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佛教人生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1、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4、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5、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7、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8、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0、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1、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2、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4、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5、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16、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7、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

18、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9、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休。

20、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21、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4、多数人在缘生缘灭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来。

25、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26、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7、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8、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29、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30、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31、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3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3、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34、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35、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7、但求三生石畔,彼岸花开,奈何菩提树下,何处尘埃!

38、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3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0、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41、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4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3、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4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5、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6、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47、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48、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样的缘分?

49、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50、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5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2、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53、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54、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55、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6、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5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58、巢空鸟迹水波纹,偶尔成文似锦云。得失往来都不是,有无俱遣息纷纷。

5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0、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6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63、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64、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65、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佛教格言大全


佛教格言大全

【1】、 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思益经》卷一

【2】、 知苦不生,是名苦智。《摩诃般若经》卷六,广乘品

【3】、 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文殊道行经》

【4】、 (二)十二因缘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佛说稻芊经》

【5】、 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因是有是无。若能自观察,则无有诸入,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

【6】、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六人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6经

【7】、 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是见已,即于座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缘经》

【8】、 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即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生?即便知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即便知触从六人生。又观六人从何而生?即知六人从名色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知名色从识而生。又复观识从何而生?即便知识从行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人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9】、 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中阿含经》卷十一,《频婆娑罗王迎佛经》

【10】、 过去烦恼名为无明。《涅槃经》卷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

【11】、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谘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2】、 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3】、 不如实知故,于色爱乐赞叹、摄受染着;缘爱乐色故取;缘取故有;缘有故生;缘生故,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如是纯大苦聚斯集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有流。《杂阿含经》卷六

【14】、 譬如两木相磨和合生火,若两木离散,火亦随灭。如是,诸受缘触集,触生、触集,若彼彼触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触集灭故,彼彼受集亦灭、止、清凉、息没。《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71经

【15】、 缘爱故,则有受;阿难,是为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着,缘着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缘守故,便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大因经》

【16】、 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7】、 诸不善法生,为因能感苦,皆意为前导,与烦恼俱生。意为前导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说有行,苦随此而生,如轮因手转。诸净善法生,为因能感乐,皆意为前导,与善法俱生。意为前导法,意尊意所使,南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本事经》卷一

【18】、 一切世间恶、不善法,皆以无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无惭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本事经》卷四

【19】、 是故无明定有别法,无知为体,非但明无。然此无知略有二种:谓染、不染。若于诸法味、势、熟、德、数、量、处、时、同、异等相,不能如实觉,是不染无知,此不染无知,即说名习气。如是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无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古印度)尊者众贤《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卷二十八

【20】、 烦恼有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世尊,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烦恼。起烦恼者,刹那与心相应。世尊,无明住地,无始来,心不相应。若复过恒河沙如来菩提、佛金刚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依持建立。《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夫人会

【21】、 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胜鬘经》

【22】、 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胜鬘经》

【23】、 苦,以烦恼为本;烦恼,以颠倒邪见为本;邪见,以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无有根本,无有色相,难知难断。是贪瞋痴,皆以无明黑暗为首,从彼所生,由彼所生。一切皆悉虚妄不实,是贪瞋痴,本性清净。《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

【24】、 不知真实,说名无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

【25】、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圆觉经》卷上

【26】、 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学观品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古印度)马呜《大乘起信论》

【27】、 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起邪见心。《佛说不增不减经》

【28】、 根本无明最极微细,未有能所、王数差别。(唐)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

【29】、 无明缘不正思。《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

【30】、 无明亦缘非理作意。《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

【31】、 由不称理作意为因,无明为缘,令诸有情发起杂染。有二因二缘,能令一切有情清净,所谓由他顺音,及由内自如理作意。违理作意及无明,为彼有支生根本。《大宝积经》卷三十八,菩萨藏会

【32】、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楞严经》卷五

【33】、 云何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杂阿含经》卷八,第203经

【34】、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经》卷上

【35】、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杂阿含经》卷十,第256经

【36】、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四十二章经》

【37】、 无明者,以明为对。明者,以涅槃为对。涅槃者,无对也。《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

【38】、 如树无根,则无枝叶花果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从颠倒生,非如理生。《梵志女首意经》

【39】、 无明毕竟空故,不能实生诸行等。无明虚妄颠倒,无有实定,故无法可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十五

【40】、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牛处故。《圆觉经》卷上

【41】、 佛三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练,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大般涅槃经后分》,应尽还源品

【42】、 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道之处,所以缘起是道场。无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只是本明,不明不暗。(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43】、 (三)涅槃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四意断品

【44】、 世法不动心,无忧无烦恼,清净趋涅槃,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45】、 贪欲永尽,瞋恚永除,愚痴永尽,一切烦恼尽,是名涅槃。《杂阿含经》卷一,第18经

【46】、 虽复有意及好丑法,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已善解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是名无余依涅槃界。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余涅槃,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众戏论皆息。《本事经》卷三

【47】、 涅槃境界中,无地水火风,无日月星光,无暗亦无明。婆罗门牟尼,以智自觉醒,离色离无色,离乐离苦痛。《即兴自说婆希经》

【48】、 无有虚空人,无诸人用人,无想不想入,无今世后世,亦无日月想,无往无所悬,我已无往反,不去而不来,不没不复生,是际为泥洹。如是像无像,苦乐为已解。《法句经》卷下,泥洹品

【49】、 一无所有,一无所取,这个岛屿独一无二,我称它为涅槃,灭寂老和死。《经集》第五品,第十一章《迦波问》

【50】、 比丘们啊,有非生、非长、非因缘生法。如果没有非生、非长、非因缘生法,则没有从有生、有长、因缘和合中解脱(的可能)。因为有非生、非长、非因缘生法故,有从有生、有长、因缘和合中解脱(的可能)。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粗细、善恶、名色等概念也一概被吹毁;既无此世,亦无他世,无来、无去、亦无住,无生、无死、亦无外境。《小部无问自说经》

【51】、 既有杂染,亦有清净。《大般若经》卷三三二,善学品知一切法空无所有,亦无执着,都无所着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便般涅槃。《增一阿含经》卷十,劝请品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

【52】、 譬如热铁,椎打星散,散已寻灭,莫知所至。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已出烦恼诸欲淤泥,莫能知彼所趣方所。《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53】、 譬如热铁息,譬如眼翳除,心智息亦尔,不说有无体。《大乘庄严经论》卷三

【54】、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圆觉经》卷上

【55】、 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迦叶菩萨品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

【56】、 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品

【57】、 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是为八味。《大般涅槃经》卷三,名字功德品

【58】、 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为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常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灭、苦、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59】、 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大般涅槃经》卷四,如来性品

【60】、 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61】、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62】、 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高贵德王品

【63】、 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唯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非有非无,唯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本事经》卷三

【64】、 居静是快乐,知法是快乐,无瞋是快乐,悯生是快乐,无欲是快乐,于世无贪着;调伏我慢者,是为最上乐。《即兴自说目真邻陀经》

【65】、 无有如欲火,无有如恚毒,无有如痴网,无有如阴苦。如实知此已,涅槃第一乐。《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五引佛言

【66】、 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67】、 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

【68】、 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六祖坛经机缘品》

【69】、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谓之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六祖坛经机缘品》

【70】、 清凉寂静,故名涅槃。非心意识、心所所行,故名涅槃。《大宝积经》卷二十二,被甲庄严会

【71】、 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楞伽经》卷三

【72】、 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自性。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谓~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涅槃不坏不死。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楞伽经》卷二

【73】、 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人涅槃,如世伊字。南本《涅槃经》卷二,哀叹品

【74】、 不离生死得涅槃,是名圣谛。《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75】、 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维摩经》卷上,菩萨品

【76】、 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77】、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至于涅槃,不着涅槃,不起涅槃之想。《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78】、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79】、 (四)大乘因道果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80】、 道之主要三根本:出离心与菩提心,业果非无我非有,正见发生除边执。(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总摄颂》

【81】、 发菩提心与修六度行,为显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时中,于此二道不应舍离。(明)宗喀巴《菩萨戒藏持戒秆相论》

【82】、 遍学诸道,得入菩萨位。《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遍学品

【83】、 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大般若经》卷三九四,净土方便品

【84】、 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大方广总持经》

【85】、 菩萨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大乘方广总持经》

【86】、 净修一行,即修众法。一一行中具众行故。《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87】、 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88】、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六

【89】、 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着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无犯相不可得;动、不动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无味不可得;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

【90】、 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离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序品

【91】、 十地十波罗蜜,如理如量修出离道,所得转依,寂静明净,声闻缘觉,非其境界,是即名为菩提自性。《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92】、 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三

【93】、 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94】、 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古印度)阿底峡《菩提道灯论》

【95】、 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大集经》卷十

【96】、 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97】、 无心寂现,此是了因;福德庄严,须从缘起。二因双备,佛体方成。(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中

【98】、 然则无解行之戒,非戒也;无戒行之教,非教也;无戒教之禅,非禅也;无戒教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则非净土真因也。非有四种净土,则戒教禅密无实果也。非真因实果,则不显非因非果之心性也。(明)澫益《法海观澜序》

【99】、 大凡诸佛菩萨进修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修,戒乘并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资。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

【100】、 若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唐)沩山灵佑禅师(《传灯录》卷十七)

【101】、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痰品

【102】、 虽离生死,而于诸趣自在受生;虽现世间,而于涅槃人出自在;虽能了达生死涅槃无二无别,而常善巧饶益众生。四十华严卷七不厌世间,不乐涅槃。(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九

【103】、 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其心不疲懈,当成世导师。《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104】、 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华严经》卷七十三,入法界品

【105】、 汝于一切刹海中,微尘劫海修诸行,一切如来诸行海,汝皆学已当成佛。《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106】、 意识若转依,心则离惑乱。我说心为佛,觉了一切法。《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107】、 得转依故,超过影像,即于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

【108】、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楞伽经》卷三

【109】、 须要大小显密圆融总摄而修,须以上师口诀为殊胜教授。(古印度)阿底峡

【110】、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人诸趣。《楞严经》卷一

【111】、 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卷一

【112】、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楞严经》卷二

【113】、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楞严经》卷四

【114】、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楞严经》卷七

【115】、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圆觉经》卷上

【116】、 如法界性,即真解脱。南本《涅槃经》卷四

【117】、 但契如,自含众德。(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三

【118】、 但契一心,自含众德。(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119】、 夫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理人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人。行人者.渭四行,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为除妄想,修习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南北朝)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120】、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六祖坛经定慧品》

【121】、 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唐)澄观《大华严经策略》

【122】、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楞严经》卷十

【123】、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圆觉经》卷上

【124】、 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辐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十

【125】、 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

【126】、 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127】、 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欲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128】、 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相,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双观真俗,无有间断,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无二我性。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一四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129】、 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着阿罗汉,亦名为受乐。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130】、 如来有八种大自在,即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身遍诸处犹如尘空。《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品

【131】、 我于空性究竟故,外界与我成一体,风心显境自在故,任何变现皆随心。《弥勒日巴大师歌集》

【132】、 如心境界无有量,诸佛境界亦复然。《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133】、 若证于解脱,心则不思议,心不思议故,成就不思议。《月灯三昧经》

【134】、 圆教以心无碍无尽为佛。(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十六

【135】、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唐)元珪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田

【136】、 十一、自治其心自净其心若人善治心,则除诸过患,离过乃智人,于苦则不受。《诸法集要经》卷五

【137】、 勿以恶加人,但当自治心。《佛说华手经》卷六

【138】、 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大乘宝云经》卷五

【139】、 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狮子吼菩萨品身虽不由己,但心却可以由己。(日本)日莲《撰时抄》

【140】、 应善巧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庄严心城,谓观察趣求如来十力;应净治心城,谓毕竟远离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渭思惟一切诸法实性;应增长心城,谓以大精进成办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城,谓建立一切禅定解脱自在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如来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普能出生一切如来诸方便海;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增长普贤清净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能御捍烦恼恶友一切魔军;应廓彻心城,谓开引诸佛普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受持诸佛甘露法雨;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应广大心城,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应普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应宽博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辟心城,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一切众生;应密护心城,谓防诸生死恶欲境界不令得入;应严肃心城,谓断除一切诸不善法流转根本;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圆满境界;应莹彻心城,谓明解一切如来法轮修多罗中所有法门;应令心城富实,谓积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智聚;应令心城明了,谓普知众生诸根乐欲烦恼等法;应令心城自在,谓普摄一切十方法界;应令心城清净,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应知心城自性,谓知一切法皆无有性;应知心城如幻,谓以一切智了诸法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根,随所修行皆能证人。四十华严卷三十

【141】、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同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华严经》卷六十三,入法界品

【142】、 (一)守护自心乐道不放逸,常能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埳。《法句经》卷下,象喻品

【143】、 若于一法能正守护,则于一切能正守护。若于一法不能守护,则于一切不能使守护。云何一法?谓众生心。《本事经》卷五

【144】、 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云何护心?于是比丘常守护心,恒自谨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灭;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灭;未生无明漏便不生,已生无明漏便能使灭。比丘于彼无放逸行,闲静一处,恒自觉知而自游戏,欲漏心便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便得解脱。《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

【145】、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惟行,漏淫怒痴。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无淫怒痴。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于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隙。《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七

【146】、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不生。《法句经》卷下,地狱品

【147】、 世间聪慧人,能防身语意,令不造诸恶,名真健丈夫。《本事经》卷五

【148】、 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67经

【149】、 如龟善方便,以壳自藏六,比丘习禅思,善摄诸觉想,其心无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则自隐密,无能诽谤者。《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600经

【150】、 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随形好,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65经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正能量人生格言座右铭短句,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28636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学生奋斗格言
下一篇 : 英文格言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