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写作是人生的宝藏可以不断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作文我们能够在思考中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优秀的作文一般都是什么样的?编辑通过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讯:“观后感初中作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观后感初中作文 篇1

《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和小说不同,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构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话剧则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

都说《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看过以后,的确正如旁人所说的那样他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所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误会,以前种种恩恩怨怨,爱恨情愁,混乱而不清的家庭伦理。仅仅一天的时间,牵扯,披露了他们多年苦心隐瞒的事实。表现出两个家庭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悲剧。

我为之着迷的是《雷雨》之中的这些人物。周家的仆人鲁贵,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物。通过曹禺的描写,觉的他是一个很奴隶的奴隶,表面对主人恭恭敬敬,其实在背后却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情,他已经完全身陷于奴婢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想法。抓到了主人的把柄,卑贱的威胁着,那种小人的势力,完全体现出来。而他同时又在向自己的妻女显示自己,不以做奴婢为耻,反以为荣。也看不起他妻的穷骨气,为了点尊严两年才回一趟家,甚至他认为女儿现在这样好的生活都是拜他所赐。鲁贵在主人前是一只毕恭毕敬的绵羊,而在背后却是一个颐指气使的老头儿。他很精明,很狡猾,像一只猎犬一样,周围任何事情他都能有所察觉,来作为他的护身符。

同样也是身为仆人的四凤,她有着自己的感情,想法,并不以自己的身份而难堪。但是毕竟身份有别,她想,却又不敢。四凤也非常单纯,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她的想法,她所想象的情,是很单纯的,很圣洁的。但是她的这种善良,对最后的打击来说太不堪一击了。

鲁大海是四凤的哥哥,是矿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个充满精力的人,刚正不阿,和鲁贵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鲁大海是一个正义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打动的人。他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他不认为人之间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视鲁贵,恨周家,他的正义感使他厌恶周家。

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一个郁闷的人。他所做过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记,忘记过去的一切,一切由于他的冲动而犯下的过错。我不知道他对四凤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来拯救的。他想忘记一切,可是他办不到。

里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馆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称为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那段对她的描写,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标致的女。身材高佻,长相秀美。尽管她是受抑制的,但是她心的火仍在燃烧。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为了谁,为了她的儿,还是什么人?她是一个不属于周家的人,她骨子里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她是与周家对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郁的花园般的“牢房”里。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她是一个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人。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不得不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黑暗阴郁是《雷雨》的,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

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应该去朝着光明前进。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这本书,我不知道对孩子来说读完它会有什么收获,也许是好看好玩,再是明白应该不说谎,要分清好人坏人,知道要工作,要劳动,不然就会没钱买吃的而饿死,要学习,不然会变驴子,再是做人也要克制自己,克制懒惰,克制自私,克制过多的欲望,不然会让自己一直堕落,会让爱自己的人伤透了心。写着写着,哈哈,还是蛮多的。

而给我们成人呢,难道不是也受益匪浅吗(尤其是每天要面对这么多个个性各不相同孩子的教师)?读完了,觉得还想再细读一遍,我的感受是:正如书本上的简介里写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善良的心。只要细心呵护,再贫瘠的心灵土壤上都能开出美丽的人性之花。

只是教育好孩子确实是一件难事,看着木偶匹诺曹真的是一次次让爸妈失望而后再次寄予希望,充满期待,可是匹诺曹发愿过后,又是一次次经受不住社会上这些那些的考验和诱惑,再次犯错,就这样反反复复,大人要一次次给他鼓励,期待,给他信心,这些不都要真正的、深沉的爱的支撑吗,不然能不灰心而要放弃了吗?最后匹诺曹终于由一个令人头疼的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而社会上确实有那么多的不积极的因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我们还是要让他们经历,而不是把他们关在象牙塔中,不可能关一辈子,一旦出来了岂不是要像出笼却不会飞翔的鸟一样。孩子经历了,受挫了,再给他正确的导向,引领正确的方向。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2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历险一样。但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否则的话,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

3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xx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格列佛游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专家和政治家——江夸生• 斯威夫特。

这一天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似乎意犹未尽。

此时我头疼的厉害,想要炸开似的。我用力德睁开惺忪的睡眼,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种似乎很熟悉又似乎从未见过的古建筑。我环视四周,竟发现自己一生素白的古装,躺在浸着莫名液体的水晶棺里动弹不得。天:我大脑深处的某种东西隐约的告诉我,这是楼兰。

有许多人抬着水晶棺往某个地方走去。我凝听着,楼兰古老的民族音乐浸透哀愁。潜意识告诉我,这是个葬礼,而将被埋葬的人就是我!我试着侧过头,看到了同样身着素装的许多人。那个步履蹒跚、包头大哭的老妈妈是我的“阿妈”,那个两鬓苍白、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是我的“阿爸”。是的,就在我生日的那天晚上。外族人又攻入了我们城市,飞来的流矢剑射中了饭桌前的我,于是,一个生日宴席伴着刀光剑影变成了葬礼。

孔雀神知道我有多么不愿意离开至亲至爱的亲人们,我的泪混入了水晶棺内的液体中,我张开嘴却发不出一丝声音。我已经死了,只能葬入了沙漠的尽头。

啊,不要!我一惊,便从睡梦中醒了。原来这只是个梦呀!吓坏我了。我觉得很巧,斯威夫特经历了4次旅游,都是有许多重大发现,并且他从中都很直接讽刺、横扫了英国的社会和其他的方面。那我的这一次古楼兰游记,不仅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还让我认识到战争的可怕。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每一章从中透露着不同的思想,令人深思,令人了解许多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写法上,我都喜欢。而做的这个梦只是借题发挥。

夕阳欲坠,一群圣洁的白鸽迎着粉色的霞晕在云层重时真时幻。我对着苍穹,回忆着《格列佛游记》,更是回忆古楼兰!

5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xx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傲慢与偏见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 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Mr./Mrs.Gardiner 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Mr.Gardiner 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小王子

这本书的童话世界,就是小王子再来地球前周游过的世界塑造的很不合理,虽然是童话,但起码是应该建立在一定合理性基础上的,因为人们很容易会对这世界结构和本质提出很多疑问。比如小王子住在地球外的太阳系中的一个小行星上,自己住的地方小的只能容纳三个小火山和一朵花,那他如何吃饭,如何掌握语言的,如何穿梭于不同的星球之间呢,他是怎么诞生的?还有他周游过的那些星球,为什么总是一个人,他们来自哪,他们的穿着怎么来的,他们怎样呼吸,是否会死掉?

当然这些问题本身就不值得探讨的,整部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寓言以及关于它对沉陷于俗务和繁忙之中的人的嘲讽。

小王子实际上是作者观察世界一个的视角,他通过赋予小王子纯洁的品质与智慧,将他所接触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虚无一面以一种冰冷的方式揭示出来,从而让读者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意识的强制力量和背后的冷酷与虚无,这一冰冷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处于不同生活的人单独的搁置于一个互相无联系的地方。

首先,小王子踏上的星球里面住着一个国王,这实际上是政治权利的象征,而那个整天数星星指的是狭隘自私,贪婪的商人。地理学家指的可能是我这一类人,整天就知道胡思乱想些脱离实际的东西,然后醉心于某种知识或语言上的虚荣。而那个电灯者则是社会中朴实勤奋的劳动人民。

小王子本人是一个有很意思的人物,他是一个孩子,有着未被现实世界的丑陋东西玷污的纯美心灵和想要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与好奇心,但也正是他的这些特性使他忧虑不安,因为他对真理坚毅的探索精神与这荒谬的世界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矛盾,这世界不存在他想要的答案,这也是他死去的原因。他的死是对这个肮脏丑陋的世界的拒绝。

我觉得这本书的主旨就是作者所倡导的爱与宽容,因为只有爱才能拉进与小王子的距离,与他交流。这个作者叫圣•埃克苏佩利,他是一名飞行员,1939便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后来死于一次飞行任务。

这是我全部的读后感的浓缩和精简后的感想,可能过于简单,但我想到我会补充,还有如果你对我的语言风格不喜欢,我表示歉意。

其实我最喜爱的一个章节就是小王子在和那朵话的对话,我总是从那朵花联想到你。

我在某些地方和小王子这个人很相似,比如我们都活在忧伤中,但我缺少的是小王子那种纯洁而高贵的心灵。我并不自卑或者对自己不自信,我也没有愤世忌俗,相反我一直深爱着这个世界,并且一向自视清高,只是忧郁症不断的挫败着我的意志和自信,所以我才看起来有些怯懦。

鲁滨逊漂流记

我很佩服文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因为他孤身一人能在孤岛生存,并生活的津津有味:有自己开垦的麦田、有牧场、有两所木房子、有自己烘制的锅……并且坚持了xx,直到有人到来孤岛来救援他。

而现在的小孩,别说在孤岛,一个人在家里都不能自食其力的生存。洗衣服、做饭、洗碗,有些小孩啊,还没接触过呢!

我们这祖国的新一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脑子都生锈了。而鲁滨逊•克鲁索在孤岛上必须运用智慧才能存活。假如他当时安于现状,不到岛的另一边探索,就不会发现那边世外桃源似的果园;假如他没用勇气救船长,就会失去让他重新回到文明世界的难得的机遇;假如他当时没有把自己的“住宅”加了一层防护用的树,那么在阻止船上的人的叛变时,就没有他们既能躲藏又能射击的好地方……

我一生的榜样——鲁滨逊•克鲁索!我也非常喜欢,以前听过

观后感初中作文 篇2

尽管这两部片子同样努力营造着“生活的质感”,但它们的气质截然不同。《柔情史》沾染着骄傲的知识分子气息和迷影情结,帝都北京,明亮、干燥、脆弱;《春潮》裹挟着悲悯的社会关切与伤痛记忆,后工业东北,浓郁、潮湿、深沉。《春潮》在一个相对安全的题材上挖掘更多的可能,关于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杨荔纳导演有着明确的反思与表达,这着实令人感动不已。

毫无疑问,若是给《春潮》分类,它一定会被划到“女性电影”名下——女性导演,女性视角,女性题材。但我一向竭力避免粗暴的分类,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部复杂的电影,任何轻巧的标签,都会使其简单化程式化。想要解题“春潮”,这并不困难,但却仍能发现其精妙至极。潮水,总能与情绪、欲望、潜意识相联系,而春潮则不露声色地渗透、蔓延;女性脚下漫开的水,成为了她们流下的经血,而经血来自“伤口与疼痛”;同时,水有着极强的流动性与延展性,李小龙有言“Be Water”来描述人的坚韧与适应。厨房里,病床前,舞台旁,操场上缓缓流淌的水,最终随着年轻一代的脚步,汇集成汪洋的湖水。前两代人暗自流淌的春潮,到了小姑娘这儿,终于,可以肆意挥洒了。

片中出现了两种动物——嘶鸣的羔羊与沉默的长颈鹿,分别对应着聒噪强势的姥姥和无奈忍让的妈妈。

郝蕾饰演的妈妈在睡梦中见到了从桌下被医护人员摸样的人拉出来的嘶鸣的羔羊,通过剪辑,下羔羊变成了由金燕玲饰演的姥姥。为什么是羊而不是其他动物?姥姥笃信佛教,而妈妈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一方面自然地会接受外来的__的宗教符号,另一方面在潜意识当中以此来对抗姥姥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妈妈对现实对家庭对姥姥无能为力,梦是欲望的补偿,姥姥成为背负罪业的替罪羔羊在梦中从家里被带走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观后感初中作文 篇3

纪明岚也抱怨自己的母亲,她说起自己给母亲寄去细粮,母亲骂她寄这些东西做什么,为什么不寄钱。她说起这些事眼泪便止不住。那些细粮,是自己辛苦攒下来的,有时候一天就只吃一顿,常常饿到晕倒。她跟郭建波疏远冷漠,除了自己在家庭中太强势,也跟丈夫关系恶劣有关,女儿某种程度上是她不堪过往的证据。她在外头组织社区活动,参加同学会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却处理不好跟女儿的关系。她不希望郭建波的女儿郭婉婷也像她妈一样,便严加管束。

而郭建波从小到大缺失母爱,当她生下郭婉婷之后,就后悔当初想把她打掉的念头了。她也不想让女儿像自己这样,她要让女儿得到更多的母爱。

郭婉婷在姥姥和妈妈的夹缝中生存,慢慢学会处理她们之间的关系,小小年纪说出来的话却常常命中要害。姥姥总在饭桌上骂自己的丈夫,郭婉婷便说:“姥姥你这么说你丈夫合适吗?”母亲跟姥姥吵完架,她送走母亲时跟她说:“你赶紧走,你们俩八字不合,你一走她就又变个人了。”这些看似幽默的桥段,来自一个幼小女童对家庭状况的自嘲,难免令人心疼。

郭婉婷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没有人知道。她也不知道有爸爸是什么感觉,她只知道姥姥在饭桌上对她的叮嘱:“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不能让男人摸你碰你。”当她去同学崔英子家玩时,同学的爸爸抱着女儿跳舞,把女儿高高地举在半空,她呆呆地望着,镜头特写里的郭婉婷脸上的表情看不出一丝羡慕,而是对这种父女互动的场景感到十分陌生。

姥姥、妈妈、女儿,三代人在屋檐下共同生活,这个空间十分狭迫,她们抬头不见低头见。而她们各自的人格,都在这个场域里慢慢形成。

电影的镜头非常简单,用了朴素的表达方式。为了给观众制造狭小空间的观感,运镜大多采用手持,以及时不时就占据半边画幅的人物面部特写。这种镜头表达恰到好处,日常细碎又不失张力。

金燕玲和郝蕾的表演自不用说。金燕玲作为“配角天后”,在这部电影里戏份很足,“母亲”角色对她来说游刃有余。反而最大的挑战是东北背景,她怕台词念不好,但其实结合她的表演,并不突兀。郝蕾这个角色可以说量身定制,她自己说:“到了这阶段,该演这么个角色。”

在母亲住院时,郭建波在病房里有一大段独白,明明白白分析了自己跟母亲的关系。这段情节看起来似乎很违和,话剧感很强的念白与电影前面铺设的风格大相径庭,但郝蕾拿捏得非常好。这段独白每个字句都精心设计,作为文字工作者,郭建波有理由早就在内心深处反复打磨这段话。

令人意外的是扮演郭婉婷的曲隽希,她的角色十分重要,既是姥姥和妈妈的连接,也是这个家庭的希望。而她活泼的性格特点,让整个电影不沉闷,甚至时时让人忍俊不禁。

电影中间穿插了两个诡异的镜头。郭建波在地铁上看到玻璃上有一个长发女人的倒影,第二次又在河流中看到同一个女人半身站在水里,这个女人似乎跟随着她,阴魂不散。作为象征性的镜头,可以理解为原生家庭带给她,并且伴随她的东西,诡异、令人不适、难以摆脱。

另外是结尾潮水涌动的镜头,极具诗意,可以说成了全片的高光。在上海影展首场放映会上,有观众问导演杨荔钠这组镜头想表达什么。导演很为难,因为前面记者也问过她这个问题,她拒绝回答。但看来不答这个问题还是会被一直问下去。她说:“这不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潮水涌动,但其实它也是美的。”她并没有谈及太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

杨荔钠拍摄《春潮》之前的作品是《春梦》,在她的自述里提到,其实《春潮》也拍了大量超现实跟梦境有关的镜头,但是最后都没用。还好没用,不然放在这部主题明晰浅显的作品里,就显得太故弄玄虚了。

关于电影的主题,导演提到跟母亲的关系,她觉得有时候应该尝试跟自己的母亲和解。也许这是她这部电影要完成的其中一个诉求吧,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完成了跟自己的和解。

郝蕾的演技,不需要我多铺陈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同时有两条命,一条命是给表演艺术的,一条是给生活和自己生命本身的。

对于表演一直充满热情和信仰的郝蕾,她勇于尝试在影视作品中,大胆挑战不同的角色,以达到自我突破,同时也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和生活完全不一样的郝蕾。

郝蕾一直认为,真正好的表演,不是你释放专业演技,而是你要演人。所以在看不同时期郝蕾的作品,最后留在观众印象里,都是她饰演的丰满人物,以及那个人物下蕴藏的深刻故事。

当然,表演表演,表面的容颜,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演的方向。随着时间沉淀着年龄,郝蕾也在选角时,希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现阶段状态和年纪的角色。依然是郝蕾的原话,她说,什么年纪,就得演什么样的戏。

所以当《春潮》剧本放到郝蕾手中时,她从《春潮》看到三代人共生的人生轨迹,决定选择出演《春潮》。

结果当然是郝蕾依然没有让人失望,她在影片中大部分看似冷漠的表演,光眼神泛起的一丝泪花,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郝蕾饰演的人物背后,压负着多么沉重的一段往事和挣扎。

影片当然也有矛盾冲突明显的戏份,当我们都以为人物要排山倒海发泄时,我们却看到郝蕾用极为收敛的表演,把原本要火山喷发的情绪,积压在有限的台词里,通过饱满的情绪演绎出来,呈现的效果,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母女间误解和冲突之深,已经到了彼此不屑吵嘴的地步。

首先说说演员们,表演很棒,尤其要夸夸小演员,演得非常灵动。p.s郝蕾女士声音好好听哦,见到真人真的十分满足了!

然后是电影本身,节奏很慢,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式的故事。如果要说有什么很激烈的地方的话,一定是郝蕾女士徒手猛捏仙人掌了,看着手都在隐隐作痛。

影片中的郭建波是沉默的,沉默地退让,沉默着反抗。最后那一大段长独白特别有意思,明明是在对病床上的人说,但文学化的用词又像是她在写作。一开始我觉得别扭,但慢慢又感觉她在和我直接对话,我完全被拉进去了,这个人正在向我讲述她的痛苦,像一个诗人那样,用最精确、最狠绝的词汇控诉着她的母亲。

故事虽然是在讲两代人的母女关系,但并没有把父亲这个角色抛弃,或者说,她们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源于父亲,是母亲对他的恨,女儿对他的爱。你说纪明岚恨郭建波吗?我觉得是恨的,因为她的存在永远都在提醒她,自己当时做出的选择的代价。

你说爱她吗?我觉得也是爱的,否则也不会帮她照顾女儿。爱恨存在于她们身体里,两者矛盾又共生,恨让她们消散,爱让她们聚合。

春潮是什么呢?我得不到明确的定义。我仅能知道的是,它让冰化成水,裹挟着我们四处流淌。

影片在开始不久,姥姥带着合唱团在家里排练,郭建波在厨房抽烟,被姥姥呵斥熄灭时,她把烟掐灭在姥姥晒的饺子皮上,以示一种无声的对抗。

在影片中段,姥姥送孙女郭婉婷去学校时,姥姥在外面一直催促,郭婉婷被催急了,直接把姥姥放在桌上拱神的水果砸烂,以示反抗。

郭建波和郭婉婷这样的举动,是这对母女的性格的一次对照,同时也侧面反映三位女性有趣的互动和联结。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影片快结束时,郭建波那段长长的独白,有一种孤芳自赏的骄傲和犀利,你可以觉得一个人对着窗外喃喃自语很尬,但也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整部影片最高光的时刻。郝蕾在见面会时就说,当初看剧本,正是因为这一段长长的台词,才决定出演这部电影的。

这一段台词,是郭建波多年来内心对母亲,对自己,对世界的一次宣泄。

影片结尾处,有不断涌出的潮水,呼之欲出。

同样是水,在影片开头,水是被用来赶走合唱团滋生矛盾的工具,而结尾处,水则被赋予了沟通之意。

结尾流动的水如春潮涌进画面,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女人,女人是水。水涌进影片中所有不该有水的地方,春潮之水作为一种冬季结束的符号,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暗示着影片中母女的一种和解。

小女孩郭婉婷最后顺着小溪追寻水源,小溪似乎象征着每个人来到世间的母亲产道,而郭婉婷最后跳入湖中嬉戏,更像是回到了母体子宫,子女和母亲的关系,一切回归最初形态。

纵观影片不管在角色关系,或是意境表达上,呈现出来的画面关系都精准到位,光影之间也朴素自然,但从不缺失电影感,这也难怪《春潮》能拿到上影节最佳摄影。

寒假时候我跟着我奶奶生活,有一天她看到了我的鞋就问我你脚冷不冷,我说不冷。她说你怎们能不冷呢,你看看你的鞋,那么薄,连鞋垫都没有,哪有亲妈妈给孩子穿这种鞋的,是不是你妈妈对你不好,你回去问她。在她的暗示之下,我哭的跟泪人一样打电话去问我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让我穿这么薄的鞋。

我妈妈说她嫁到这里来的时候,婆家的气氛只能用压抑来形容。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因为家里葱买的少了,我奶奶就把准备包饺子的肉馅砸到了地上,气冲冲地走了。她的三个儿子谁都没有说话,我妈抱着一岁的我抹眼泪。

等我长大以后,开始追认很多童年时期事情的意义,我奶奶的形象从一个和蔼可亲每天给我做好吃的慈祥老人渐渐变成了一个整天喜怒无常的刻薄长辈,虽然她随着年纪的增长脾气已经变得缓和很多,我也从来是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她的过往,但是冬鞋那件事情在我心里一直久久不能忘掉,这不是恨,而是一个奇妙地好奇,好奇她为什么要让我仇恨我的妈妈。

我妈说我奶奶从小是大小姐出身,还有上海亲戚,从小人长的漂亮脾气也就大,经历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虽然有时候会发脾气,但是她是一个好人。

所以当我看到金燕玲饰演的姥姥(有点忘记戏里她叫什么了,因为她真的太像我奶奶)的时候,一种夹杂着亲切和怜悯油然而生,那种语气,那种做派,那种略带神经质的责难,拉扯着我又回到了童年时场景,那时候的我看着我的奶奶,就如同郭婉婷纯真地看着姥姥。我开始想象郭婉婷长大以后的样子,郭建波的仇恨已经化作春潮溶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进了孩子的心理,希望她快快乐乐地成长,不要去恨她的姥姥,大概因为这世上的人都不容易吧。

我又有点感激我的妈妈。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有一个我妈妈一样的角色,也不是所有家庭都会让孩子在温和的环境中长大,我只能说我很幸运,也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因为那双鞋一点都不薄,我的脚很暖和。

观后感初中作文 篇4

嵊州有个安宅村,村口有一大片油菜花田。原来是一片荒芜,现在可美了!

油菜花田在村口。有泥,有沙,有河,有溪,有花,有草,有鸟,有蛙。

油菜花田平时没有花朵,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日间,真是花团锦簇,姿态万千,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星期六我去看花。走进村口,踏在水泥地上,看花的人数不胜数,多极了!向田里望去,隔着茂盛的绿叶,只见一片黄毯望不到边际。这时候,紫藤啊,粉樱啊,雪松啊,兰花啊,都挽不住赏花人。大家一口气跑到油菜花田的中央,淹没在油菜花田的黄海里。每朵花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青年时代,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轻轻地摇摆点头;无风,花也如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在灿烂的阳光之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细小摇摆的阴影,就如多少波涛在海面上翻腾。你就越感到这一片春潮正在向你涌来,好像有一种强盛的'生命力在不断扩展初中作文 ,而且你可以听见“哗哗”的潮水声。也许是人们的说话声,也许是蜜蜂与蝴蝶拍打翅膀的声音,也许什么地方有孩子们的歌声、笑声……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许多人都在花丛中走来走去。每一朵花似乎都一样,但其实又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是很大方的,只是在花丛中细细地观赏;有人十分的贪心,不但伸手去摇摇花、摘花,而且不停地翘起鼻子去一嗅、再嗅。

老爷爷看书,一面看一面脑子里想着什么,还不停地说着什么。老奶奶看花,颤颤巍巍地走着,笑容随着一丝丝皱纹流了出来。小孩子们呢,手牵手的叫喊呀,蹦跳呀,被这片一望无垠的美景迷住了。

在回家的路上,人们纷纷地议论着。我的心被快乐填满了!

观后感初中作文 篇5

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那还是租碟片的年代。电影里小志扮演的十七岁少年阿健,父母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了,他从一个每次洗头都还要叫妈妈拿毛巾的大男孩,突然变成爷爷眼中要帮忙分担烦恼,又要照顾弟弟的“长孙”。

看到这里,根据传统亲情剧的路线,观众是不是觉得阿健从此隐忍发奋,最后变成一个手能扛肩能挑的成熟的青年?然而,影片却一反常态,以一个17岁少年的视角去讲述他在失去双亲的这段时间里,面对父母的突然离开,面对爷爷不理解自己的代沟,面对弟弟不谙世事的无奈,把所有的伤心、难过、苦闷都装在心里,希望被理解,却又装作无所谓的故事。

个人认为这是小志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虽然小志这些年的影视作品颇被人诟病,多数觉得他演戏太着痕迹,太造作。要知道,所谓演技,是随着演员戏龄的增长,对所饰角色日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解和判定,从而提炼出来的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我说小志在这部作品里表现得好,并不是指他在里面演技多么精湛,是他在影片里几乎没有用“演”的,而是非常本色地呈现了渴望被引导却又渴望独立,渴望被理解却又固执地不做解释的17岁大男孩迷茫矛盾的内心。

17岁,多么尴尬的年纪,情感上的喜怒哀乐,已经不能像孩童那般无所顾忌地随意表达,可是,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他也只是步履蹒跚的少年。爷爷期待他像个大人一样为家里多分担烦忧,而弟弟对父母的离世又还懵懂无知,17岁少年,稚气未脱,他又能承受多少生命中的痛?于是,只能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去填补父母离世的空白,却又被误会成没有情感,难以管教。

引用百科对影片经过的描述:

明明是保姆不负责任,他才使计和弟弟一起赶走了她,可是却不和爷爷说明。于是在爷爷眼中,又添了“顽劣无可救药”的一笔。

明明是因为父母唯一留存的录影带被弟弟不小心毁掉而心痛得借酒浇愁,在爷爷面前却一个字也吐不出。

明明是品学兼优,却故意在舅舅面前胡说自己是作弊。

明明对弟弟关心呵护备至,却在女孩子们面前大放厥词,说自己曾把弟弟打得重伤住院……

只有舅舅知道,父母墓碑前面每个星期的一束花,是阿健放的。只有舅舅理解,他不是顽劣,不是没心没肺,不是难以管教,他只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在表达:我也只是个少年,也希望快乐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时候有人安慰。

可是,舅舅毕竟是外人,或许因为这样,才会旁观者清,而他所崇拜的爷爷,只是毫不掩饰地宠爱弟弟阿康,对他只有责备和失望。对于这一系列的误解,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去爬那棵危险的树来排遣和宣泄,他说,我明明知道有危险,还是要去爬,可是爬过我也轻松了。

他为了救弟弟,从树上摔下来,摔伤了脊椎,知道自己即使救活了,也将面临瘫痪,于是要求把病床设在书房,躺在妈妈的画像前面,他一直重复说着“妈妈死了,我也不想活了。”爷爷泪如雨下“你还有爷爷和阿康陪着你啊。”“你只爱阿康,你从来没有关心过我。”是啊,在管家打电话到公司通知爷爷,孩子掉到后山山谷里了,他回到家第一时间也是先问阿康有没有事。

爷爷在病床前,读着阿健没写完的作文《朋友》,读着阿健对他的崇拜,对消除祖孙两代之间沟壑的渴望。最后,爷爷握着阿康的手说:你一定很不快乐,你只是把不快乐放在自己内心里面,其实你内心并没有外表那么坚强,对吗?我错怪你太多太久了,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个朋友好吗?因为,有了你,我觉得很骄傲……阿健听完,开心的笑了:那我要赶快好起来,不能走,也没关系。可是,我好累,好累……

阿健对爷爷和弟弟阿康的爱,很深刻,很真挚,也很纯粹,却因为青春期的尴尬,不知如何去表达,最后,用生命,换来一次被理解的机会,也给风烛残年的爷爷留下永久的悲恸和自责。

本片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现实里存在的问题,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阿健,都曾经历过Eason歌里唱的那个“孩童只盼望欢乐 大人只知道期望”的尴尬时期。本片如果放在现在,绝不比《桃姐》、《爸妈不在家》差,只是在武侠正义、江湖豪情、男欢女爱各种题材电影平地而起,百家争鸣的1994年,这部平淡描述,蕴涵丰富的亲情片,显然不够浓烈和突出。

无论如何,岁月是亏欠朱延平一个奖项的,也亏欠观众一幕值得被传承和留世的经典。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63181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社团口号200句
下一篇 : 今天阳光很好的句子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