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我们可以将心情写进观后感,让回忆得以留存。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实感受,写观后感可以不断锻炼我们的记忆力,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您在思考如何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小编今天带来了令人期待的“于丹观后感”,感谢您的关注和收藏也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周围的朋友们!

于丹观后感(篇1)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一直以来作为中华名族的子孙,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领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由豁然开朗。通过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诠释,在那简短的文字、朴素的语言里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种精神的升华,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桑,感受到远古圣贤们那种温暖,平和而不失庄严的人格魅力。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论语》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

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多么激烈的时代,都要调整心态,做到最好,对别人不严厉,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学会宽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你对别人宽容,其实你给自己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天空。所谓,如烟往事皆忘,忘我心胸宽广,因为宽广的胸怀足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爱人”,“知人”是《论语》里孔子的另一个思想精髓所在。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我们只有具备了一种仁爱之心,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取其譬,可谓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当我们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树的同时,还应该身怀仁爱之心,帮助他人,助人为乐,使我们的内心有一种“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满足感。

细读《论语》,仔细体会一番,它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时时触动着我们躁动游移的心灵。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痛苦。当我们贫穷时学学颜回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生活多么的清苦,颜回都不改变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被物资生活所累,始终保持一份恬淡安宁的心境。《论语》告诉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善良高尚的人,还教给我们君子之道,孔子谦虚的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内心无比仁厚,宽和的人,不会计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内心的安静、坦然。

一颗坚强的心足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遗憾。“君子不忧不惧,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纵然我们离君子的距离还远,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做最好的的自己,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我们才不会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继续升华,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价值和意义。

于丹观后感(篇2)

今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丹讲座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立、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么了?

”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

“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后来,小男孩好久没来看了。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息。树问:

“你又怎么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

”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

”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哎。

”“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起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学生报答父母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于丹先生还说,周总理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自己吃饭。父亲去世后,他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

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孝敬父母,让她们觉得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心存感恩,对家人、对长辈、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感激!感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这一刻做起!

今天,我看了于丹先生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先生在讲座中主要强调,我们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课,还要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在德、智、体上得到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今天我在吉林教育频道收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把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孩子长大,时时刻刻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孩子实现了愿望。孩子长大了,树就老了。孩子知道每天陪着树。

这时于丹老师讲到了“孝”字。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感谢父母,尊重老师。“仁”字是要我们充满爱心,和善待人。

“自立、自强、自信”是说孩子的成长学***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经验和悟性。

想想你自己,有时候我父母催我学习,我总觉得他们很啰嗦。有时他们让我做我能做的,但我总是不情愿。想到这里,我觉得很内疚,爸爸妈妈为我,不知心里有多累,有多累。

而我却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真是太不应该了。以后有空的时候,我会送父母一杯温水和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

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服和袜子,只要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学会感恩。

这一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学习。学习成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你考试得了100分,你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于丹观后感(篇3)

于丹先生在讲座中主要强调,我们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课,还要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在德、智、体上得到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爱就是学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善良。《三字经》里说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了解自己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由两个人分担,快乐就会减半,与他人沟通,多关心他人,让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们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经验和理解。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家长:周永峰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勇敢地承担爱和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作大树。在孩子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孩子们也陪伴着大树走到了尽头。听了之后,我很感动。这不是每个家长都追求的吗?

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不尽心,但现实不是故事。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父母走到最后。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空巢老人和不孝顺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

然后,于丹先生给了我们一些现实中非常常见的例子。现在,父母把孩子当作宝贝,在物质方面是力所能及的,怕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回家后,忙碌的父母和孩子们哉玩耍。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例子。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家境贫寒,为成功而努力奋斗,但他们对父母一丝不苟,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

那么,普通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对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感,如何才能成为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感,就要让他们出去和别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别人的困难,和自己的环境比较,让他们感动。因此,培养责任感,了解人,关心人,为自己的父母,就体现了孝心和爱心。

体验打工者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儿童责任感的形成主要集中在于他人的沟通上,这对我很有启发。

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于丹观后感(篇4)

三一图书馆(工作总结模型/工作总结

读书工作生活——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书工作生活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

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的个人阅读经历。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

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过:书籍是年轻人的向导,娱乐是追求**。

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阅读看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快乐的工作和快乐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

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于丹观后感(篇5)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在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的今天,人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很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配不均等问题普遍存在,让很多人感到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

我们是兄弟。为什么人们要带我们来崇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祖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到了今天的岗位上,而我经过了几千刀就成了佛祖。

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希望找到一个适度的生存法则,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

但是,在许多单位中,提倡一个人要做更多的工作,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符。

(三)、交友之道。我想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朋友,但是你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呢?谁将在您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好每件事的本质是修身养性,这是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

因为只有内修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镜子比较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

快乐地生活!

于丹观后感(篇6)

观“于丹人格教育”讲座有感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人格教育的讲座,感慨颇多。

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我虽然听过,却是温故而知新。故事中的孩子爱发脾气,伤了很多人的心,所以父亲每次发脾气都要他在篱笆上钉钉子。第一天,他钉满了钉子,又密又可怕。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我是不是也一样?

也许我比他好一点,但是我却同样是伤了很多人的心。当爸爸让我多穿点衣服时,我会生他的气;当妈妈问我是否做完作业时,我会对他大喊大叫;当奶奶问我想吃什么时,我仍然不耐烦。从来都是认为,他们对我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却从来都不认为,我偏激的言语一次次的伤了他们的心。

他们是如此小心翼翼,在呵护我,在保护我,把我捧在手心,我却像一个刺猬,那样棘手。后来那个孩子觉得很惊讶,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决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少生气了。篱笆上的钉子一天比一天少,直到有一天他对父亲说,我今天一根钉子也没钉。

爸爸说,那你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掉吧。孩子将钉子一颗颗拔去,钉子没了,可那一个个密密麻麻的钉孔却远的留在了篱笆上。是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

我们道歉,我们承认,我们知刀子己的错误,但这些错误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就像我们用刀在亲人的心脏上割一个洞,可以缝,但伤疤总是在那里。我的亲戚非常爱我。他们用受伤的心托起我温柔的灵魂。我会尽我所能让他们的旧伤愈合,新伤不再。

后来,于丹老师又把她和女儿的故事讲了一遍,让我想起了爷爷。小时候,外公教我剪纸,剪刀在被折得很小的纸片上左转一个弯,右转一个弯,再将纸片展开,一幅纸花便完成了。有一次,我剪了一个蝴蝶纸花,便爱不释手,欣赏了又欣赏,十分珍惜。

后来我不小心滴了水在上面,纸花断了,我很伤心,哭了很久,于是外公便帮我修纸花,他将断了的地方接上,再在上面粘了一个小星星,做得比原来还漂亮。这告诉我遇到困难是没有用的。眼泪帮不了你做任何事。用我的手和我的心来弥补缺点是最重要的。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爱哭的人,因为我知道眼泪只能证明你的懦弱,我也知道如何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然而,每当我遇到困难,眼泪总是流下来。我不想哭,但我忍不住哭了。这是懦弱吗?

我想,我不会被自己吓坏的,哭只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我心中的热浪是我燃烧的斗志!

最后,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上面说到的爸爸对我嘘寒问暖,我对他发脾气,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我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冷了还是热了,我心里也清楚,所以我才对他们的关心觉得不屑。试着放开我们的成长,不要那么在意,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生活,也许这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人格教育,听起来像一顶大帽子,但它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一个赞扬、一个批评、一个安慰、一个启迪,都是人格教育。我想,让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变得被动主动,和我们的父母、老师一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于丹观后感(篇7)

《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勇敢地承担爱和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父母的孝顺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给我留下了很好的诠释和印象。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立、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使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么了?

”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

“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后来,小男孩好久没来看了。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息。树问:

“你又怎么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

”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

”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不愿理我了,哎。

”“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起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我能报答父母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学习,不要让他们担心。于丹先生还说,周总理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自己吃饭。他父亲死后,他偷偷地哭了很长一段时间。

台湾一个大老板都习惯跪着给父母喂饭。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更要孝敬父母,孝敬不是用金钱可以代替的,而是用自己一颗诚挚的心,多陪陪父母也是一种孝。作为孩子,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让她们在晚年感到幸福!

解放路小学陈红红

于丹观后感(篇8)

小编希望于丹的《论语心得》读后感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当初央视热播《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并赢得如潮好评时,我甚是不屑,料想一部只会"子曰"只会传授干瘪枯燥理论的《论语》,在经历几千年无数先辈皓首穷经反复挖掘之后,今天再去挖掘,不见得再能挖出什么新意! 然而今天当我静下心来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拾起《<论语>心得》这本书,读罢不禁感叹于丹对《论语》解读之精巧,方式之独特,见解之深刻,并重新燃起我探索《论语》其中精髓的热爱,正如《<论语>心得》开篇所言:

路不远,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中学习吧!

(一)很佩服于丹的功力:他不同于常人解读《论语》逐字逐句挖掘的惯常做法,而是巧妙的把《论语》的精髓合理的划分,并且这种划分不是盲目无序的,抽象严肃的,而是针对现代人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来巧妙划分,避免了因为抽象冗杂的说理给人带来的枯燥乏味感,摆脱人们对《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的一贯态度,让人在最直白最朴素最自然的传授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生活的思考。这会让你更深刻地了解什么是天地人之道,什么是灵魂之道,什么是生活之道,什么是君子之道,什么是交友之道,什么是理想之道,进而更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困惑。

一部《<论语>心得》,就这样,仅仅在结构上巧妙合理布局,开卷即证明了什么叫"道不远人",俘获了读者那颗庄严审慎的心,让读者轻易地就陶醉在"《论语》朴素的真理里"。

(二)厌倦了经史典籍中佶屈聱牙的言语,厌倦了国学研究文本中抽象乏味的解读,在今天这个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还有多少人有时间并愿意静下心来手捧一本《论语》,《史记》潜心研读?那个摇头晃脑吟读经典和俯首帖耳聆听教诲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天我们所追求的然而却恰恰缺少的,是那种最质朴最生动的通俗易懂的传授方式。

而《<论语>心得》做到了,它不是一如常人逐字逐句然后古板注释引据解读,庄重严肃的填鸭式的传授,而是以现代人最质朴的说理方式,把道理直白自然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在整部书中,你看不到大量的古字解析古语原文经典,有的,则是于丹对《论语》最质朴但有最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1622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新年春节信息祝福语177句
下一篇 : 爸爸的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