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无法理解“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栏目小编来给您讲讲,以下内容仅供您参考。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相信对于作品这本书的阅读会让人心里感触很多。为了更好地加深阅读的印象,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800字!

尽量不带偏见的偏见之作?--运气好也是好。

字数限制短评移步于此,零零散散地记录一下看完以后的感受。

这本书读了将近三年才读完。记得当初看第三种黑猩猩的时候觉得超级好看一气呵成,然后买了GGS和崩溃。这本书读得慢了很多,还借助了有声书的力量才断断续续地看完。现在觉得大概是我本身是学生化的,黑猩猩偏理多一些,而这本偏史多一些?(值此疫情期间读完此书,觉得贾钻石教授要是对病菌部分着墨更多就好了。)

觉得在举例说明部分,贾钻石教授不免有些絮叨和重复,反反复复地把驯化动植物和农业的理论在各个大陆一一分析。书的后半部分比较好看(从语言中寻根历史,让门外汉看了以后觉得很是精彩),相较之下前面的动植物驯化理论的反复应用有些冗长乏味。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在于贾钻石教授作为西方人看中国长久的统一觉得奇怪发出疑问,就像我们东方人看欧洲不统一一样奇怪而不解。但贾钻石教授真的是对中国不了解也误解太多,仅仅把中国未能分上大航海一杯羹归咎于政治的统一,真是单薄又有些好笑。如果真要从环境历史的角度分析,更想看的是游牧民族对中国农耕民族的侵略,导致历史的走向这些吧。

再有一点就是我以前对历史的认知太狭隘了,谢谢贾钻石教授为我消除了许多偏见和壁垒,打开了新天地。原来提到历史,总是狭隘地想有文字记载以后人类自己书写的历史。

另外一个收获是终于认识到原来几内亚在中国的东边。虽然以前没少看过世界地图,但我以前真的总有种错觉几内亚在中国西边啊。

最后,贾钻石教授的理论还是值得借鉴的,以后想看中国人写的中国环境史。不过总觉得贾钻石教授虽然嘴上说白人没有比其他人种强,一切是环境早就,但越这么说就越感到他一种隐隐的优越感(贾钻石教授我还是爱你尊敬你的,毋庸置疑)。不过这优越感似乎来源于--好运气?

以上,来自于一个地理历史都没怎么学过的无知理科生。请轻嘲一个以前不知道几内亚到底在哪儿的人啊。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2)

炮火与钢铁(1):站在间谍卫星的高度

作者 | 虚竹

环境决定论的对与错:论进化中的环境因素

(一)假如时光可以倒回,哪怕只倒回一点点,倒回到我接触《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和绝大多数朋友一样,对环境决定论嗤之以鼻:too young too ******!睿智如我们中国人,最善长辩证思维,怎么会认同如此片面主观的观点呢?!

但是看完此书之后,我已经被作者所深深影响。作者博采诸学科之长的丰富知识和朴实无华却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打动了我。虽然我仍然认为“环境决定论”这个词本身有很多问题,但我不再怀疑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无与伦比的影响。

(2) 环境决定论和地缘政治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古希腊以来,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同于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的东方思想家),古代哲学家如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决定民族和社会特征的环境有自己的看法。近代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思等著名思想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例如,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和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黑格尔把地理环境视为“历史的地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并非一派胡言。相反,自古以来人类就深受环境的影响。本书中提到了影响各大洲社会文明水平的四组环境差异:

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影响文明传播和迁徙速度的因素,如主轴、地理障碍等;影响文明在大陆间传播的因素,如隔立程度等;各大陆的面积和人口。由于这些环境差异,各大洲农业文明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程度不同。例如,欧亚大陆早已全面进入农业时代,但在近代被西方征服之前,澳大利亚仍然没有农业。

居于中间的美洲和非洲,则由于水平相对较低,也逃脱不了被征服或殖民的命运。正是由于农业文明的差异,落后的党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军事技术、政治组织和文化水平都没有很好的发展,使两种文明碰撞时,完全处于下风。

至于人类社会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则是众说纷纭。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告诉我们,"想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

如果我们想从长远看总体趋势,空中高度会有不足,必须提高到与太空间谍卫星类似的高度。我们看到的不是几个是几,而是几千年的跨度。(p161)讨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必须站在“间谍卫星”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说是决定性的,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

总的来说,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自身能力的低下,环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时候往往是关键性的。由于环境是一个长期变量,现代人类历史进入加速发展轨道后,环境的变化相对不明显。

随着人类能力的增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在减弱。但是环境因素是否已经不重要了呢?笔者认为下此结论尚且为时过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帝国”的形成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环境差异被消除。但在以资本主义(市场)为基本逻辑的现代社会,便利的反面是比较优势的马太效应——越强越弱。一点点微小的成本就可能造成全球资本对该地区的放弃,而地理环境因素在当代经济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市场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看,恐怕还境对人类的影响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3) 任何带有“决定论”色彩的理论都倾向于宿命论和片面论,因此往往成为其他理论的目标。与环境决定论相似,有文化决定论、基因决定论等。

但是,环境决定论本身是否是对手的标签攻击策略呢?先把你标签化,使你具备可攻击的狭隘性,然后再狠狠予以攻击。事实上,许多思想家或学者只是关注或强调环境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不应狭义地称之为“环境决定论”

本书作者也是这样,他的核心观点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前言p15),"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拥有发明才能的人。只是有些环境比其他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更有利的条件来使用发明”(p436)。当然,这种观点和讨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环境决定论,也很难完全摆脱被贴上标签的命运。

食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读了这本书后的另一个体会是:“人以食为天——古人不骗我!"

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在生存这个层次中,填饱肚子又是最基本的一个子层,是最最基础的需求。但是基础的含义往往不是人们所直观感受到的那么简单。

比如粮食,在满足人类填饱肚子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粮食生产技术的差异本身就是环境差异的直接结果。必须有合适的野生物种,供人们驯化出作物和家畜,人类社会才能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到农耕社会。然而,世界上至少有140多种大型食草类野生哺乳动物,最后只有14种被人类驯化成功。

野生植物方面,被驯化的比例就更少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发展出了粮食生产,而其他地区大多是从这些地区学***。但是一旦拥有了粮食生产能力,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使得数万年的狩猎采集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粮食生产带来定居生活,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形成规模更大的社会。粮食剩余导致食利阶层和专业人士的产生,从而发展出技术、行政组织、文字,甚至还有对流行病菌的抵抗力。或许,农耕时代的食物是单一而缺乏营养的,农耕时代的农民是更加辛苦终身而无所依傍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当代的一切文明,都是基于粮食这个人类与大自然的中介。

在近代工业革命和当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已经摆脱了生理性贫困,农业也被边缘化而逐渐脱离大多数人的视野。可能以后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真切地体会到食不果腹的滋味。但无论如何,填饱肚子仍旧是人类这种"动物"的头等大事。

而我们曾经的和未来的文明,都离不开粮食这一普普通通的物质。

3语言:人类社会的活化石

生在南方山区方言繁杂之地,又曾经阴差阳错地修过语言学的课程,因此对于我来说,语言学的相关知识都是既有趣又贴近实际的。而这本书中,戴蒙德教授关于语言学的精彩论述,又让我禁不住要击节赞赏。

戴蒙德教授自述从小受语言学影响,甚至在取得生理学博士之后还差点放弃科学而去做一个语言学家(前言p16)。正是这样的积累,使得他在写作本书时对语言学的成果手到擒来、运用自如。比如新几内亚语言占全球6000种语言的六分之一,比如中国的四大语族八大方言,比如南岛语系所包含的四个语族有三个在台湾,又比如非洲的五大语系。

资料如此丰富,纵横分析又鞭辟入里,让我对语言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分。

人类的语言是随着人类的繁衍和迁徙而同步扩散与演化的。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类的语言。人类每个个体的语言,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这个差异的形成,则归于各种历史和环境因素的结果。但是人类总体的语言,又可以根据语音语法划为不同的语系语族语支,而这种划分的系谱,还有诸多可挖掘利用之处。比如本书中作者在分析语言的亲属关系时所指出的,语言的起源地会拥有更多更高阶的语支,这是因为语言的流变与时间密切相关。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扩张如同走马灯一般,除了杀戮之外,原住民被驱赶流放到蛮荒之地,又造成了更边远地区的人口更替。这种现象的频繁往复,造成了人与土地的断裂。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每个人都不是纯正的原住民血统,语言则更是既受了外来语言的冲击,又在自身内部发生了变化。

但是语言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历越久远的年代,才能发生更大的变异。而相对晚近的变异,基本上只产生较低语阶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南岛语系的起源在土著已经非常少的台湾,而不在占领了跨度达大半个地球的那些广阔岛屿上(虽然他们的语言占了南岛语系959种语言中的945种);而占非洲最广阔面积的班图语,起源于西部一小块地区。

基因与语言作为跟随人类足迹而占领全球的两大特征,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反向推演出历史的演变进程。对于语言学来说,词源统计分析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潘悟云教授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文明活的化石。

潘教授认为他所从事的对各种方言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那时听到还不曾有深刻的领会。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4历史研究的走向:论历史研究的科学化

历史是怎样的一门学科?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爱好者可能会津津乐道于历史的迷人之处,其他人文学科的爱好者估计会不置可否若即若离,科学迷则可能对于历史不屑一顾。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说法虽然是以讹传讹(胡适原话本是针对"实在"这一哲学概念而言的),但是却成为一个广泛流传而且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历史往往被众人当作一种谈资,而忘记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训。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

中国是有着一个优秀史学传统的国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

"太史公不畏权势秉公写史,虽身遭酷刑而不改其志,堪称万世师表。但是这种精神在后代史家就没落了:与太史公齐名的司马光,修史却只敢修到前朝;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实录》,后世被多次颠覆重修,反复如儿戏;清代统治者更是大肆篡改前朝史料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或许是过早地认识到了文字的巨大魔力,中国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作为"意识形态"的官方史学,于是正直的史家精神就沦落了,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历史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这首先需要的是科学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价值中立,只做事实判断,而不作价值判断,正如本书作者一样。事实判断越多,历史的真相就越近。

而价值判断越多,历史就越来越朦胧。历史研究应该坚持中立的态度。

历史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诚然,历史并不能像数学、物理之类的理工类学科一样,用类似于"e=mc?"这样简洁清晰的公式来描述道理,也不能在实验室进行试验。

但是,历史和科学一样,都在做着不断逼近真理的努力,方**上的差异并不足以构成根本性的差别。历史研究的是更复杂和更广阔的时空,这就注定了它不能用一些简易的方法,而必须寻找更为合适的模式,比如比较法和自然实验法。另外,当代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融合,为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正如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尝试的,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行为生态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历史。正因为历史的博大,所以诸多学科都可以为我所用。也因为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精确化、大数据化的发展趋势,溢出效应明显,直接对历史等学科有所助益。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3)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800字: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4)

光看书名的话大家可能并不清楚这本书是关于什么内容,实际上书名和内容也没有多少关联。

很多人应该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为什么从近代开始被欧洲文明所超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有给出他自己的一家之言,中国统一的政治制度或许是一大重要原因,皇帝可以支持郑和七下西洋,也可以一声令下闭关锁国,统一的政治制度有着许多优点,但不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反观欧洲一直是许多个分裂国家的状态,哥伦布、麦哲伦都是先被葡萄牙皇室拒绝后,转而投向西班牙皇室从而得到了远洋航行的资助,从而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促进了世界贸易的繁荣,带动了资本主义和技术革命的产生。不过这个占全书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从主要更广泛的空间和更久远的时间角度,说明了一个观点:不同社会文明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地理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各大陆的地理特点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轨迹。

书中从好几个方面来对这个观点进行详细论证,我只列举两个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方面:

第一个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欧亚大陆可驯化的物种最为丰富。可驯化的植物具体指的是粮食作物,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得人类从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可以形成众多的人口,并且能积累剩余粮食用以养活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专门人才,从而进一步发展出技术和政治上的优势。可驯化的动物具体指的是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牛、羊、马,从这些家畜身上发展出许多感染人类的流行病病菌,而这些病菌在欧洲殖民新大陆时发挥了重大影响,绝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死于这些殖民者所带去的流行病。

第二个就是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地理因素,不同大陆的差异很大。在欧亚大陆速度最快,这是由于它的东西向的形状,导致作物和牲畜在同一纬度的气候下可以很容易传播,同时欧亚大陆也没有太大的地理障碍,战争、贸易等活动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技术可以迅速交流。而传播的速度在非洲就比较缓慢了,而在美洲就尤其缓慢,这是由于这两个大陆的南北向的主轴线和地理与生态障碍所造成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5)

初读这本书是因为读《穷查理宝典》有引荐,所以接触此书,说此书能够扩大人的视野,增加人们思考的角度与深度。抱着这样的心态当即下单买书,也正好是新冠疫情肆虐,所以加大了对于此书的兴趣与好奇度。开始疑心病毒的扩散属于人为因素,但是一切的认知都需要证据的支撑与堆积,事实也是像镜中花与水中月一样,必然是需要经过一层层、一片片的拨开虚幻认识真相。抛开病毒论与国家的因素,我们就根据自己的认知自己寻找自己心中的答案吧。

我们先来扒拉扒拉这本书中讲的是什么,借助耶利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求知与问答,此书展开讲的是人类的起源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结果由以下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不同。根据考古发现的新月沃地、中国、美国西南部等地是目前考究出来的最早一批的人类发祥地,这些地方气候湿润,雨量丰富,光照充足,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二、地理走向不同。美洲、非洲是南北走向,在同一纬度的经济发展过于狭隘,并且某地的作物发展在南北传播方面受限,南北之间的气候传播环境受限。

三、物种多样性。欧亚大陆的适宜环境催生了多样性的植物和动物,这样给训化、家养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且这些地方的物种多是性情温和、体型适中的哺乳动物,如猪、羊等。在植物方面培养出来的大豆、小麦、水稻等,富含高卡路里的植物,能够养活更多的人,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四、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的粮食提供让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之前的狩猎移居的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的生活,这样妇女的生育周期也会变短,之前游牧生活至少半年才能生育,由于过剩的粮食产量是的有人看守粮食,并且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滋生出来手艺人、官员和军队的出现。

五、钢铁枪炮的出现。钢铁枪炮的出现使得力量碰撞的天平的倾斜,最著名的是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于1532年11月16日以168名现代社会的队伍打败印加部落皇帝阿塔瓦尔帕带领的8万军队,手持棍棒的印加人面对西班牙征服者无疑与绞肉机碰撞。钢铁的出现与演化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与进步,社会关系与制度的进一步催生。

六、病菌的产生与应用。病菌的产生缘起于驯化的家畜,他们给最先训化它们的人带来了便利与生产力的提升,但是随着接触的日益亲密也把自身的病菌衍射到人类身上。最先的接触带来了病菌的繁衍与人类的死亡,但同时由于群体的增多也产生了抗体,进行了免疫。随着认识的深入和病菌的免疫他们把这些病菌带到原始部落进行释放和摧毁,原来土著居住的地区成了侵略者的乐园,原来的土著则被奴役。

七、文字的产生与传播。文字的产生最开始有4000多种,随着各地的分散居住,相互沟通的便利产生了各自沟通的工具。根据人类语言的发音与语种的传播,进而推断出人类迁徙的轨迹,语言的融合也对相互之间的沟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语言遗留也给之前的殖民做了铁一般的佐证。

八、制度的作用。人类的发展是从部落-酋长领地-国家,这三个阶段进行进阶的,而到了国家这个阶段又产生了不同的制度。优越的制度能够给国家带来快速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例如古代的中国遇到一个好的皇帝鼓励生产、发展创新能够带来繁荣盛世,如康乾盛世;但是如果遇到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则会带来退步与落后,如清朝后期。不过到现代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又让我们是沉睡的国度再次腾飞。

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单一的角度进行考虑与研究,因为影响一个事件进程的因素会有很多,事件的发展趋势也是曲折性前进的,总是走三步退两步再走三步。学会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问题,推出问题的本质,这个过程中要剥离一层层的假象与障碍,探得最接近事件的真相!(单于)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6)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000字:

1.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谈一件事情,那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演进历史,从几百万年前的非洲猿演进为直立人,之后又称为智人,后来又走出非洲进入欧亚大陆,再之后又有部分迁移至东南亚以及大洋洲,而像北边又跨过了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最后地球上除了南极洲和一些极其偏远孤立的岛屿外,都分布了各种各样的人种,但是这些人种最初的来源都是非洲的古猿。

当然,这个人类起源非洲说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还不太确认,但是至少是当前经过一些科学技术手段证实过的,而如今地球上的各个人种之间差别如此之大,则是这几百万年经年累月地理环境塑造的产物。

2.作者看来是常年在东南亚到大洋洲那附近的岛屿国家(波利尼西亚群岛?)做研究,因为他列举了很多的当地土著的案例,其中一个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让人深思:新西兰岛上的毛利人和它旁边的另外一个叫做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同一个族群的,只是后来在移民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去处,一部分人去了新西兰的岛上,另一部分去了查塔姆群岛,这两部分人最随后的历史里各自独立演化,在几百年间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毛利人和莫里奥里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毛利人生活的新西兰岛,人口稠密,已经有了稳定的农业和一定的政治组织,这样也有了生产力上的闲余可以供养战士、手艺人、首领、组织机构等等,而且岛上的生存环境竞争也要激烈得多,这使得毛利人形成了好战嗜杀的传统,而一旁的莫里奥里人生活的岛屿则无法发展农业,可能是气温太低的原因吧,只能维持一种靠采集、捕猎之类的很原始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社会形态就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相对温和、平等的部落形式的组织。

当有一天,毛利人偶然发现这个物产丰富而岛上的人基本上毫无戒备之心时,莫里奥里人的悲剧便出现了。二者在几百年前尚属于一个族群,几百年后却任意杀掠、征服,正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用这个社会实验告诉我们,整个地球上的人种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就是这个社会实验的放大版。几百万年前走出非洲以后,各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演变,有的如温带就比较适合发展出农业,进而有了更多的剩余生产力可以供养起整个国家系统,从而产生出一个个的帝国与文明;而有的区域则不适合发展出农业,但是物产却很丰富,这样人们便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没有天敌,只有一种原始的平等主义理念;总的来说,相对闭塞的环境基本上就会比较落后,因为缺少这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相互的影响;而欧亚大陆则因为地处温带,又在地理上相互联通,则成为了这个地球上文明最为繁盛的区域,当这种文明从农业文明进一步演化到工业文明之后,尤其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让本来彼此隔阂的文明产生接触时,一些带着血腥的激烈冲突就难免了。同一个起源,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演化进度,形成了一种具有巨大差异的“势能”,当这两种具有不同的势能落差的能量体发生碰撞时,处在较低维度的、低势能体必然会受到巨大的能量冲击。

3.作者谈到了西班牙对印加帝国的征服,一百多来号人是如何征服了几万军队的大帝国的。这其中有武器上的不对等,组织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印第安人对于外部威胁的缺少认知等等,还有一个点就是对传染病的免疫力,美洲社会相对于欧亚大陆还是相对闭塞,这里的印第安人体内缺少长期以来和病毒博弈而产生的那种抗体,因此当外部的文明携带着一些普通的病菌来到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时,这里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升级自己的抗体便统统倒下来。

要知道人类和病菌是在相互之间的博弈中相互成长的,就像矛与盾一般,病毒在升级,人体的免疫力也在升级,但是美洲社会的封闭使得缺失了这种博弈中的升级,也使得在随后的接触中毫无防御力,这使得死于天花的印第安人的人数远远大于死于欧洲人的杀戮的人数。这不禁引发出我的一个思考:我们真的应该追寻那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吗?缺少了竞争、博弈,缺少了生存的危机的刺激,人是会退化的,虽然人们都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是就像太极图的两种基色,黑与白永远是相互存在而且彼此转化的。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追求着光明的一面,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却是深深地扎根于漆黑的大地之中。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7)

八卦,七月很快过去了。一方面,我忙着辞掉工作,在家里和小魔鬼玩,参加同学们的婚礼,但我没有时间完成7月份应该完成的任务,这项任务无法**癌症。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我在2016年就知道的一本书,但是由于拖延癌的病症一直没有阅读一直到今年的

六、七月份才读完。我很幸运今年读完了书。我越早读完一些书,对我就越有帮助。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主要是讲解了人类文明的整理演进,很详细的阐述了人类文明从非洲诞生然后演化成目前的这个现状的原因,对于书中的讲解的原因对于我来真的是脑洞大开,一方面是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方面是我缺乏这种很系统的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者能力,以至于当别人问我问题时总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思考回答问题,所以对于我这个缺乏天赋的人来说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的阅读别人的成果,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全书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而展开,“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当看到这个问题是我感觉有点耳目一新,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呢?非洲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如果非洲在时间和纬度上都是最发达的地方,它不会是地球上最贫穷的地方吗?

黑人难道比黄种人、白种人智商会偏低?从现在起,黑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得成就。如下是我对作者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很浅显的总结。

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因为地球处于冰河时期,当时的海平面远远低于现在的海平面,所以人类在几十万年内从非洲迁徙到了不同的地方。按理来说既然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从平均智力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会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况呢?主要是由于各个地理环境造成的。

非洲大陆物产丰盛,对于早期人类来说主要捕获其他猎物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对于迁徙到中亚地方的地方由于相比非洲大草原纬度比较高,一方面猎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从而使早期的人类慢慢的掌握了训化植动物的方法(注意,训化植物并不是当时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独立的发展训化植物的方法),由于训化植动物的不断地发展、演进,逐渐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农民养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类从简单的耕作种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发明创作,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归根结底,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为什么最终统治全球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欧洲土著呢?

作者主要是从地理环境来解释,非洲是一个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且中间隔着难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对于非洲南北轴线更长,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脉,至于澳洲只是大海中一个孤岛,而欧亚大陆主要轴线是东西方向,且中间东西方没有特别大的天然屏障。由于纬度跨越过大且由于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类文明的交流特别困难,一方面表现在作物上的传播,由于温度相差太大动植物难以适应,二方面由于自然鸿沟的存在造**类文明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特别的漫长。而亚欧大陆却具有天然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宜各种不同动植物的生长,总体纬度都差不多,并且纬度处于适合,再加上畅通无阻的地理环境,文明的碰撞变得更加的便捷,量变最终导致质变,当非洲还是一个个小部落时,欧亚大陆已经诞生的超大型的国家政权。

欧亚大陆大陆存在种类繁多的动物,并且很多动物已经被训化**类不可获取的“伙伴”,为欧亚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类制品,人类和动物的朝夕相处,病菌不断的“交流”,从而造成两者的免疫能力不断地提高(抗体的形成)。而美洲相对于欧亚大陆则完全不同,动物种类很少,没有欧亚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地理发现时代到来时,导致欧亚大陆的疾病传播到美国,而美国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导致一大批美国人死于欧亚大陆携带的疾病。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8)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800字:

1.今天开始读这本名字有点特别的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初看下来这三种东西有什么联系吗?作者到底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观点?初略地翻阅了一下作者写得类似序言的篇章,写得很详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回答一个叫做“耶利”的新几内亚人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欧洲白人带来了这么多的“货物”(指现代文明世界里的各种制造品),而我们却不能?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类似的问题,问这个问题的可能是位于非洲的某部落里面的黑人,也有可能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甚至也可能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人。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分布的如此的不平衡,让一些种族、民族可以征服、屠杀另外一些种族、民族,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此种力量上的差别?

2.欧洲的某些种族主义者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些种族主义的结论,作者通过这本书反击了种族主义的思维: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3.这本书算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我感觉这本书的综合性很强,有历史学的一些东西,也有人类学、社会学的东西,还有着地理与生物的演进的内容;我突然想到一本或许还有点类似的书,即《人类简史》,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从很多地方也听说到一些书中的内容,其中的一点就是“农业革命”,而本书中也谈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的阶段,这就是农业的出现,或许两本书在有些问题上是有着共同点的,或许更进一步地想一想,或许后来者即《人类简史》的作者或许是参考了本书的一些东西也说不定呢,毕竟这本经典书籍出现时间更早,而其影响力也大得多。

4.耶利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也想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种族、民族或者其他的共同体,他们的实力会分布得如此的不一致,从维度上来看,这个维度差大得惊人,这种维度差就类似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我们的文明并且产生的感觉是类似的,就在一个地球上,一些区域已经到了探索外太空的文明阶段,而一些区域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是何种原因导致?我想通过这本书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9)

毫无疑问,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研究人类史的书籍中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我甚至想推荐给所有人阅读此书。

总的来说,本书就论证了一个主题:为什么欧洲孕育出了辉煌的工业文明,而不是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在反对了一些错误的理论之后,本书抛出了自己的结论,而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一点逻辑展开:

地理条件决定了文明的发展,决定了能更快地驯化动植物,继而让古文明摆脱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的生活。

什么样的地理条件堪称优越?本书的回答似乎并不仅仅只有一条河流而已。可以培育出更多种类动植物的地形的多样性,才是本书推崇的孕育文明摇篮的主因。发展文明的土地不能太肥沃,也不能太贫瘠。太肥沃的土地不至于让人类放弃狩猎采集的生活,也由于动植物种类太过丰富而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而太贫瘠的土地让动植物本身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就更别提人类的繁衍了。

至于动植物的驯化,则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螺旋上升的——有可供人类大量食用的植物,以及提供额外蛋白质、以及额外劳力的牲畜,则是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环。有了这两点,才有农业的发展,才让人类定居、发展出城市和更密集、复杂政治实体的大前提。

另外,本书还点出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有些国家或者民族更能成功的秘诀——更能接受创新的社会,和更加包容和鼓励发展的制度。毫无疑问,这也是为何中国在科技上能够领先历史上大部分时光,却在最近五百年停滞不前、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本书为人类历史上所有事物的发展、文明的衰弱变迁、国家兴盛与灭亡提供了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解释。当然,本书的所有论据都是以举例为主,未免有些说服力不足。作者丰富的知识令人惊叹,但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显然不够深入——作者自己也承认中国是人类文明史当中极为特殊的意外。不过,瑕不掩瑜,本书的论点仍然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0)

终于粗略看完一遍,实在是太烧脑的一本书。

本书让我对人类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书中提及的1.3万年前至今,不同人类社会之间发展的巨大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的驯化历史和发展。

由于粮食的产量和种类差异,带来了钢铁、病菌、政治体制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发展差异。

本书是从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跨度去分析主要原因的,运用了对比法和各种科学知识,好多不懂的学科,没想到单历史类学科都分了很多种,真是隔行如隔山。

不同学科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就是芒格特别推崇的多元思维模型了,这种以问题为核心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教育理念确实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种视角。

对于本书的推论似乎不是一个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如中国的统一反而压制了火药和船舶技术的发展,欧洲的适度分裂还加强了竞争,促成了比中国落后的欧洲船舶技术发展,让欧洲走上殖民之路。

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统治者会制止远洋发展,欧洲会鼓励这种探索殖民,这其中的原因真地只是国家统一造成的权利集中,从而阻止的吗?

为什么中国的远洋探索没有像哥伦布一样去试试寻求别的统治者的支持呢?这其中恐怕还有别的因素吧!

日本在地理隔离的状态下得到快速发展,这和之前的隔离无法快速发展有矛盾之处。但是日本的粮食来源又非常丰富,是比较差异化的一个发展例子。

本书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博,感谢作者提供了这样一本非同凡响的书,我还需要多看几遍,估计才能再读懂一点作者的思想。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1)

带着热泪盈眶的情愫看完这本书,一方面以上帝之眼对人类发展的残酷,封闭,被动,无力和脆弱有着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觉得地球不再陌生,各个角落都亲切鲜活了起来,有一种马上买一张世界地图到处跑,成为世界公民的冲动。

对人类史和世界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不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发思考;而且对于以下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有很精彩的阐述:“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中国在本来各方面优势那么明显的情况下,却在15世纪中叶开始落后了,发现新大陆,征服世界的是欧洲人?”

同样都是充满野心,跨学科,跨古今的论述,跟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高度凝练简洁和大胆预测想象的风格不同,贾雷德戴蒙德的这本“GGS”的语言和结构不简洁,想象和假设没有多么的大胆,而是考据性更强。从大家都有(但是貌似没有办法回答)的疑问出发,小心求证,史料详尽。从动植物驯化史、传播史、人种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等方面不厌其烦地举例论证和对比研究,理顺了人类发展演进的脉络,得出了目前为止依然经得起验证的结论。这大概就是严谨的学术风格。

之前看查理芒格推荐的书单上有这本书,但是,差点因为这个太具体,太无厘头,太缺乏情绪情感的书名而错过,最后是在花花的安利下忍着眼睛里面长泡的痛苦读完的。感谢花花!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2986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与死神共舞观后感优选十二篇
下一篇 : 闺蜜结婚祝福语简单明了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