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国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中国著名诗人的诗词你读过哪些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回乡偶书的诗意”,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精选阅读

春日偶成的诗意


春日偶成的诗意

《春日偶成》

作者:程颢

原文: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

1、偶成:偶然写成。
2、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3、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4、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5、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诗意: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
此时此刻已近正午,阳光温暖极了。
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
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
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在玩耍呢。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此诗以时人不识作反衬,强调自己别有乐趣。这三、四两句说理而涉趣,颇能启人要寻绎诗人乐趣之所在,似乎寄兴在前两句的写景之中。然则,景亦寻常的春日风光,何所别于偷闲少年游荡之乐?但作者自称别有余心乐,留下一个疑问,让读者寻思。诗味隽永,亦富理趣。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诗意: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其一)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其二)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J458.com小编推出了专题唯美诗意的句子,请您欣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448004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黄鹤楼的诗意
下一篇 : 画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