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快节奏的环境中,人们之间发着流行的句子,不同类型的句子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你认为什么才是值得收藏的句子?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雨的俗语谚语片段有哪些 含雨的民间俗语,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嘻嘻。(南京)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鸡鸣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久雨云层亮一亮,下一千丈雨(粤)

久雨见晴天,明日雨更欢(吉)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麻雀滚土洗个澡,下雨日子远不了。

久雨忽见晴,大雨快来临(陕)

朝虹雨,夕虹晴。

鸡鸣雨,下不长。

投瞑雨,天卖晴。

开门雨,关门睛。

落滴起泡定阵雨。

久雨见晴天,几天不见面(桂)

久雨天金黄,明日转太阳(桂)

久雨絮云天,雨去晴在来(鄂)

久雨西边亮,有雨也(下)不长(鄂)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雨后疾雷易晴(桂)

雨后怕阴天,下了就不干(豫)雨后天晴热死人,下雨还未停(桂)

久雨必久晴,久晴必久雨。

久雨见晴天,明日雨更欢。

久雨忽见晴,大雨快来临。

久雨见晴天,几天不见面。

久雨天金黄,明日转太阳。

雨后天更热,天晴信不得(桂)

雨后寒,雨绵绵(藏)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延伸阅读

俗语有哪些_民间俗语


俗语有哪些_民间俗语_

【浪子回头金不换】此俗语形容调皮捣乱的孩子一般都聪明,一旦改邪归正,肯定是好样的。它源自北宋时期。浪子源于一个人名,北宋才子李邦彦。李邦彦是北宋大臣,才华出众,性情豪爽,风流潇洒,一表人才,写起文章来思路敏捷,文笔精巧。他生长在民间,熟悉庸俗猥琐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办法,善于应对,反应也快。他善于唱曲逗乐,常把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编缀成词曲,供人们传唱。他给自己取名为李浪子。李邦彦担任宰相时,没有什么建树,只是阿谀奉承、巴结谄媚,占个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都把他称为浪子宰相。后来,人们就用浪子来指那些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当然,浪子一回头,还愁不是良相,还怕不露才能,金银不换吗?

【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一俗语的意思是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言语不妥招来的。典出《太平御览人事,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编《太平御览》一书。这本书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其中有一处写道:福气的到来是有征兆的,祸害的到来也是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纵情感多做不适当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说话。蚁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溃,小股的水流能够冲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言语不妥招来的。 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个俗语现在还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人们常用到的一个俗语,言简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此语出自《菜根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伤于察也,二语立存,精明而浑厚矣。 这句话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对己,如何对人。对己要严,要光明磊落,要宽以待人,与人共事要和睦相处,与世无争,不能存有害人之心。但另一方面,不可单纯地以己推人,以为天下人都和自己样,那就坏了,该设防还是要设防的。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其实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设防,可能像吕伯奢遇到曹操一样,可能像东郭先生遇到狼一样,可能像农夫遇到冻僵的蛇一样。这些血的教训应该吸取。

【难兄难弟】难兄难弟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是指兄弟同样优秀,难分高下。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这段话说的是东汉时期,陈太丘陈寔廉洁奉公,具有高洁的品性,深受百姓爱戴。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也是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的儿子陈群(字长文)与季方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两个小孩子谈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父亲品德高尚,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为了争出高低,这两个小孩子找到祖父陈寔评判。陈寔听完两个孙子的陈述,回想元方、季方的成长,觉得两个孩子都是好样的,于是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说,元方是哥哥,但很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但也很难说超过哥哥。也就是说兄弟二人品德才华俱佳。两个孩子听了祖父的话,都满意地回去了。后来,人们就利用难为兄,难为弟的谐音,变成了难兄难弟,词义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由兄弟优秀变成了兄弟落难。

【难得糊涂】在官家或民宅,经常看到难得糊涂的书法匾额或横幅,那么,难得糊涂到底是糊涂还是不糊涂呢? 难得糊涂源自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754年,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而此时潍县正遇上百年罕见的旱灾,遍地饿殍。郑板桥心急如焚,而钦差大臣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倒向郑板桥求字画。气愤的郑板桥就画了一幅鬼来讽刺他,钦差大臣怒而毁画。郑板桥的妻子见他为百姓忧虑日渐憔悴,便劝他既然皇帝不管,钦差大臣也不理,你一个小小的知县能管得了什么,不如装作糊涂。郑板桥闻言大怒:装糊涂,我装不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他的这句话后来成了难得糊涂的注解: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那他真的糊涂吗?当然不是。郑板桥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来激励自己,他爱民如子,有诗为证,他提笔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虽些小小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责令潍县富豪为饥民轮流熬粥,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银,开官仓借粮赈灾,这才稳住了局面。后来百姓无法按期归还粮食,他干脆烧掉借券了事。虽然他救了一方百姓,却得罪了上司,不久就被罢官。为此,他用自己独创的板桥体书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并成了他的座右铭。不愿巴结上司、一心想为百姓谋福的他显得和官场格格不入,但又抗争不过官场的黑暗,难得糊涂是他的无奈之举,他才是大智若愚。

【黄了】黄了这一俗语,专指好事没有办成。如对象没搞成被说成黄了。 黄了源自哪里呢?旧时代做生意,开张的那天,门外要贴上开张大吉的大红纸喜报一张。春节休息,正月十六开始营业,开门那天,也要在门外贴上开市大吉的大红纸喜报。相反,如果一家商店经营不善,没法经营下去了,店铺关门,就用一张黄纸,写上收市大吉贴在门上。由此,人们就将一家生意的关门,说是黄了。久而久之,引申为凡是没有办成的好事都可以说黄了。坏事没办成没有说黄了的。

【黄连】黄连是味名贵的中药材。这草药的名字还有什么说道吗? 黄连这味中药是用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据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被曹操杀后,他的儿孙怕株连,逃到一个山村隐居,改姓陶(逃),世代为医。有一代陶医生辟了百草园,请了姓黄的孤儿帮助管理。一天,陶医生之女陶连妹,在阴湿的山路边,挖了一株开淡黄白花的小草回来,种在百草园里。经过小黄精心侍理,后来繁殖成一片花圃。这年秋天,连妹病了,口燥发烧,又吐又泻,恰巧他父亲又远行给人医病,全家急得团团转。这天,小黄给百草园除草,误将一株小花拔了,无意送到嘴里嚼了几下,苦得要命,他眼睛一亮:苦口良药呀!我已尝过,如无毒,就不妨煎给连妹试服,也许病能治好。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拔了一把煎成汁,给连妹服下,结果,竟把连妹的病医好了。陶医生回家知道后,经过仔细考察分析,又核对了连妹病情乃肠胃热重,此药对症,便确定这种性寒味苦、具有泻火、燥湿、解毒特效的小花草,是一味良药。因为它是连妹挖来家种,又由小黄先尝,并第一个用来治病,遂将这种中药取名为黄连。后来,小黄与连妹结为夫妇,继承祖业,为民行医治病。

【黄牛党】黄牛党现在指票贩子。如春运期间他们高价倒卖火车票,奥运期间他们高价倒卖奥运门票等,属违法行为。黄牛党与票贩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名称,怎么把它们扯到一起呢?先说黄牛。当代诗人藏克家有首咏牛诗《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深情讴歌了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老黄牛在中国人心中,是代表忠诚、勤奋的文化符号,并被称为老黄牛精神。可如今的黄牛党却与牛的忠诚形象背道而驰,是人人喊打的票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说,黄牛党的叫法源自近代上海。通常指那些赚取毛利的人,常如黄牛群之骚动,抢购物资或票券。从这个意义说,还是和黄牛有关。 黄牛不犁田是不务正业,散牛成群确实骚动扰人。

【黄色书刊】黄色书刊指那些低级庸俗、淫秽色情的书刊。后把一切和淫秽色情有关的书刊和行为都称之为黄,并把黄的危害与赌、毒(吸毒贩毒)并列,并称黄、赌、毒。那么,为什么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称为黄色呢? 黄色书刊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报刊业竞争十分激烈。《世界报》和《日报》的竞争最为疯狂。他们大量刊登色情、凶杀、犯罪等内容的新闻,并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进行处理,以吸引读者,扩大销售,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1895年,《世界报》创办《星期日专刊》,其刊载的连环画《黄色孩童》(亦译作《黄色青年人》),内容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由于此连环画的主角是一个身穿黄色衬衫的孩子,当时就把这种专门登载庸俗低级内容以取悦招徕读者的报刊称为黄色报刊。以后,这一称谓和它的含义扩展到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今天,我国扫除精神污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扫黄、打非。

【黄花闺女】人们习惯地把没有出嫁的女子称为黄花闺女,它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时代。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在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它花黄或额花。梅花妆在宫内普遍采用,不久便流传到民间。《木兰辞》里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梅花妆已经普及到了平民百姓,风行南北朝。因为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采取这种妆饰的人一般都是少女,而等到她们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束,另作一番打扮。因此,人们便习惯地将未婚女子称作黄花闺女,至今未变。

【黄袍加身】黄袍加身成了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代名词,含有贬义,有名不正、不够光彩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用以讽刺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当政的说法。那么,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赵匡胤自编自导的政变把戏。公元960年,后周接到边境紧急战报:北汉国主和辽国联合出兵,进犯后周边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岁)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应敌。赵匡胤立刻调兵遣将,和弟弟赵匡义、亲信谋士赵普一同带领大军从汴京出发。大军开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在陈桥驿宿营时,一些将领聚集在一起议论说:皇七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拥立赵点检做皇帝吧! 这种意见很快传遍全营,将士们一齐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赵匡胤起床后,见外边集聚着这么多将士,还没来得及问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的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万岁!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审骑等人做内应,没费多大劲就控制了京城。将领们把大臣范质、王溥等叫到赵匡胤的住处。赵匡胤一见他们的面,就装出为难的样子说:世宗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看怎么办才好?范质等吞吞吐吐不知该怎么回答好。这时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等吓得赶快给赵匡胤下跪。周恭帝被迫让位,赵匡胤即皇帝位,国号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黄道吉日】黄道吉日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作了这样的解释:迷信的人认为宜于办事的好日子。其实,黄道原是个科学术语,是天文学上对太阳直射地球而在地球上形成的轨迹的特称,它对天体气候的变化,人体感官的功能都有一定影响。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航天、航海、军事、农业等方面都有显著作用。所谓吉日,是根据黄道上六大星辰的运行来确定的。这六大星辰是: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和司命。此六大星辰,得之为吉,不得为次,悖之为凶。星相学家就是根据这些星辰的运行,来推算天气、潮汐、地质及其对人体生理、心理影响,并以此来判定吉凶的。天体运行,本循自然规律。但经星相学家以此判定吉凶,人为制造了神秘面纱,变成了迷信。带黄道吉日的旧黄历,处处暗藏吉凶,步步设防,使人们无所适从。实践证明,按黄道吉日行事,吉凶不定。如1941年12月8日,是个罕见的黄道吉日,是经过日本星相家精心选择的,而这一天,处在西半球的美国日历却是12月7日,此乃凶煞之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美国损失惨重。而1986年9月20日汉城亚运会就没有那么灵验,开幕式那天,是根据多年气象资料选定的黄道吉日,可汉城开幕式会场大雨如注,影响了人们的情绪,晦气笼罩着汉城。这个黄道吉日没有选好。那么,是不是黄道吉日一点作用也没有呢?那倒不是。生活中人们习惯办事选择黄道吉日,如喜庆之日、结婚聘女、修房盖屋等,选个黄道吉日,人们此举为图个吉利,心理得到宽慰,心情舒畅,有利于喜事办好,进展顺利。

【菜鸟】菜鸟是比喻新学的一门技能,是个生手。如新手开车,车尾贴上菜鸟上路,请多关照。菜鸟是从我国台湾的闽南方言而来的。刚学飞行的小鸟飞得跌跌撞撞,甚至会掉到地上,人们就称这种鸟叫菜鸟仔。引申到人,是指对于某些事务操作不熟练,或刚刚进入某圈子的人。据说菜鸟这个词是从我国台湾军队中出现并流行开的。当兵时,军中的学长都会私底下称自己为老鸟,而将新兵称为菜鸟。

【娼妓】娼妓指卖淫的女子。娼妓本义并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双音节的词,娼是娼,妓是妓,只是娼和妓的本义比较接近。古时娼与倡相通,《说文解字》解释说:倡优,女乐也。指从事歌舞的女艺人。妓与伎通,《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妓,女乐也。可见,娼与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艺人。后来,娼和妓的词义发生了转变,均指卖淫的女子,并合二为一,称为娼妓。 娼妓源于春秋时期。据《战国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七闾七百,国人非之。有记载解释说,这就是指齐国相国管仲开设的公营妓院,所收取的钱财都归国库所有,用于军费开支。这种说法被后人接受,清人纪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娼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因此,明清时扬州等地的妓院里供奉的祖师爷就是管仲。妓院里不仅设有管仲牌位,妓女们还要给管仲叩头烧香,以祈生意兴隆。从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誉受损,留下此业被后人诟病。

【探花】探花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它为何叫探花?与花有关系吗? 探花这一称呼,发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无关,仅与科举考试的活动有关。当时,科举得中的新进士在喜庆之余,往往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因为科举发榜时间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人们便称杏花为及第花,把进士们组织的宴游叫杏园探花宴。宴游时间确定之后,两名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便被挑选出来,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负责采摘都城中的各种早春鲜花,并和其他进士比赛,最先摘得牡丹、芍药等名花的进士胜出,如果探花郎不胜便要受罚。此时的探花郎只是戏称。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成为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榜眼。之所以称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状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两边,像人体的两只眼睛;参见皇帝时,状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两边,也像两只眼睛的位置。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二、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并开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词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称呼是进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为殿试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婚纱】现在,结婚典礼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是对传统观念和礼俗的彻底颠覆。在以前,结婚时新娘要穿一身红,头上蒙头红,身上红衣服,脚下红绣鞋,白色是结婚的大忌。人们称结婚是红事,埋人是白事。中国古代本没有婚纱,显然,婚纱是外来的。婚纱起源于欧洲的服饰习惯。新娘所穿的连衣裙款式,下摆曳地的白纱礼服,原来是天主教的典礼服。在古代欧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纱礼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诚与纯洁。中国新娘穿婚纱,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中西结合式的婚典。

【排档】排档,是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排档是广东口语。 排档可能源于排当。元代刘一清撰《钱塘遗事》细述南宋旧事,卷五有排当一则云:宫中饮宴名排当。理宗朝排当之礼多内侍自为之,一有排当则必有私事密启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给事陈宗礼有日:内侍用心非借排当以规羡馀,则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几州汗血之劳而供一夕笙歌之费。此说可想矣! 原来,排当是宫中饮宴的名称,是古代一种腐败现象。根据发现的南宋宫廷菜单考证,皇宫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宫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时宫廷内侍们就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一下子竞成风气,由于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刚开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报销,到宋理宗的时候,开始拿到中央或各级财政的金库报销了。后来,排当流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称摊位为档或档口,进而转变为排档了。现在大排档风靡全国。

【教师节】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教育工会商定,废除了6月6日这个旧教师节,并在1951年规定:教师节和五一劳动节合并在一起。可实践证明,五一节并没有教师的特点。时间一长,人们只知道五一是劳动节而逐渐把教师节忘记了。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教师的特点,1985年1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萨其玛】萨其玛听起来像外文中译,但它并非西点,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小吃。萨其玛是满族的一种风味糕点。 萨其玛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学士傅恒著《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书中写道:萨其玛,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这里是指萨其玛的制作方法。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将其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个满语的缩写。早期,萨其玛的汉名叫糖缠,这可见于《清文补汇》一书。但此名一直没有传开,而萨其玛却成了满汉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捧臭脚】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 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

【菩提树】菩提树是经常碰到的一个名词,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菩提树是佛教中的圣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偈子,流传甚广。那么,菩提树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觉树、道树、思惟树、佛树,属于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为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 菩提为古印度语(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菩提树与佛教渊渊颇深,据传说,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佗。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掉链子】掉链子用于调侃人们做事情正在兴头上或关键时候,突然卡壳做不下去了,导致事情失败或无法进行。 掉链子源于北京口语,具有调侃意味。对喜欢玩单车(自行车)的人来说,都知道车行半路掉链子的尴尬。假期三五知己轻装短打,太阳镜一戴,单车径上风驰电掣竞技,绝对是赏心乐事,大家争先恐后踩动脚踏,链条拉动车轮飞车之时,突然喀嚓一声,脚丫子再也蹬不动了,那沾满油污的链子突然掉将下来,眼见驴友们载着欢声笑语远去,自己却要下来挂链条,本来高昂的情绪顿时一落千丈,像泄了气的皮球。北京的自行车是上百万人每日上班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对脚下私家车掉链子的扫兴、尴尬、着急、无奈,体会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开联想,发明了掉链子一词,真是形象之至。

【推出午门斩首】在戏剧舞台上,朝廷断案或朝议时有大臣触犯龙颜,常听到皇上推出午门斩首的台词。那么,真的是在午门前处决人犯吗? 午门是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正门,是很庄严神圣的地方,许多重要的礼仪都在这是举行。明清两代处斩过不少将军、大臣、亲王等人,而历史记载,明代是被斩于市曹。清代晚期辛酉政变处斩辅政八大臣中的肃顺等人,戊戌变法处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是在北京外城菜市口执行的。在当时封建的观念下,杀人被认为是凶事,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利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宫室的。所以,自古以来,处斩人的地方不仅不在皇宫大内的门口,而且一般都要在都城之外。所以,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是错误的。那这戏词就一点根据也没有吗?不过,在明代,如果官员因奏事或进谏触犯了皇帝,往往会被拿出午门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当廷杖责。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据明史记载: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杖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总之在明朝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门外,廷杖大臣达五百多人次,死者众多。这大概就是推出午门斩首说法的流言吧。戏剧有艺术夸张的成分,看戏需要分析,分清虚构或真实。

【理发店的三色转灯理】发店是统一的三色标志,一般都有一个玻璃圆筒.里面绕着红蓝白三色相间,不断向上旋转的条形彩柱。这种标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据说,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敌人追捕,跑到一家理发店躲藏。敌人追到理发店时,理发师傅们在敌人面前说东道西,巧妙机智地保护了那位革命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理发店工人对革命的贡献,便在理发店门口装饰其象征法国国旗上红蓝白三色的彩柱。这是对理发店的最高奖赏,也是理发店的荣耀。后来世界各地的理发店认为这种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

【悬壶】悬壶听起来生疏,但在医院和医生那里却备受追捧,也经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写着悬壶济世的匾牌。其实,悬壶就是行医的代名词。它来源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据记载:东汉时的费长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经是管理市场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场上,有一个卖药的老翁。这个老翁卖药时会在自己的摊位前悬挂一个壶,等到散市的时候就跳人壶中。集市的人都没有看到他的这个举动,只有费长房正好在楼上看到了。于是他带着酒肉等礼物去拜访老翁。老翁见他心诚,就带他进入壶中。只见壶里别有洞天,玉堂严丽,酒甘肴盈,二人尽兴而出。后来,老翁对费长房说:我是神仙之人,因为犯了错误所以才受到责罚。现在对我的责罚期限满了,我就要离开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离开呢?费长房于是追随老者学道,经历了许多考验与磨难,学成后返乡,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土地神),成为一代名医。传说,他后来因为失去了护身符,而被众鬼斩杀。壶公与费长房的传说,令后世行医者神往不已,悬壶就因此成为行医的代称。因为壶与葫谐音,所以常以葫芦作为药铺的标志,也因此有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说法。

【圈阅】现在领导传阅文件,看完后都要划圈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这种做法称为圈阅。许多人认为圈阅是现代人发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阅的发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要在公文上画圈呢?原来早在魏晋时期,官员们就有了在公文上签署名字的做法。当时,他们在阅办公文时,也要郑重签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负责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员们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写自己名字的一个字,很快在官场风行起来,一直到宋代依旧如此。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开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签上:石字。据《事林燕语》记载,王安石是个急性子,在签写石字时,把口简化草写成。,引得群臣们有议论。再后来,王安石干脆连石字的一横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画个圆圈就算完事,甚至这个圆圈也画不圆。许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阅过的文件常常又转了回来,把王安石搞得很恼火。他在一次朝会上特意说了画圈的事,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大臣们这才知道宰相的圆圈儿是阅毕的意思。如此一来大家跟着仿效,画圆圈便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这种做法被后人所认可,官场中画圆圈儿的做法就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

俗语谚语_民间俗语


俗语谚语_民间俗语_

【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块相提并论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现在有的女人对丈夫或相好既爱又恨时还会说:你个死鬼。那么,这种奇怪的称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说,官同管,古代是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男人在外要管财,在内要管好家中的妻妾,这个管字就谐音而来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称呼源自阴阳五行。根据五行理论,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比我者为兄弟,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对于男人是妻财(妻子和财物);娶后男人处于支配地位,相对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称丈夫为官人;有些比较厉害的女人称丈夫为死鬼。意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对丈夫的称呼,其根源是克我者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与丈夫或相好打情骂俏时使用。

【炒鱿鱼】炒鱿鱼怎么成了解雇的同义词呢?它源自南方沿海一带,旧时有这样一个风俗,老板要解聘雇员,并不采用口头或书面通知,而是客客气气地请你吃一顿饭,如果最后一道菜是炒鱿鱼,就等于下了最后通牒:你被解雇了。被请者立即心知肚明,拍拍屁股走人。就像马三立说的相声离婚上哪吃饭狗不理。请人吃鱿鱼有两层意思。第一,炒鱿鱼是档次较高的菜肴,最后款待你,聊尽主雇之谊。其实,这时候再好吃的饭菜还有什么味。第二,炒鱿鱼熟后呈卷筒状,暗示你应该卷起行李另谋高就,就像北方人把被解雇说成卷铺盖卷儿一样,蛮形象的。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流行很广、影响很深的一句话,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学习优秀就应该当官,是一种典型的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犯了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严重错误。那么,学而优则仕源自哪里,又怎样正确理解它呢?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人常常把它当成孔子的话,其实这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论。按《辞海》的解释,优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意应该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闲时,应该学习;学习尚有富裕时间,应该做事。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看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就是知行合一,即实践与认识相统一,这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学结合,处理好工学矛盾是相似的。南宋大儒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显然,朱熹也把学而优解释为学有余力,并认为仕与学同等重要。对此,北京大学一教授解释说,学是理论总结,仕是运用理论到实践。学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学的广度。《论语集注》是南宋以来官方认定的权威版本,它的解释无疑是最正确的。

【驸马】驸马是皇帝的女婿。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楚汉相争时,每当两军交战时,刘邦便会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驭的马车上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刘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俨然现在的火车司机,一正一副。有一日,刘邦与项羽激战,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两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不料,正马被乱箭射死,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让刘邦从马车上跳下来,自己继续挥舞马鞭,赶车向前方奔去。项羽的人马都把穿黄袍的当做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件黄袍。原来副马早已跳车逃跑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记在心上,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便四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还将小女儿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后因副马一词不雅,人们便将其改成驸马都尉。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其二,据历史记载,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史书记载,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曹魏时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还有晋代注《左传》的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是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授杜预为驸马。东晋的刘惔、桓温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驸马。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号,一律称驸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职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

【降半旗】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通常都要把悬挂在旗杆上的国旗下降到距顶端1/3或一半处,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据说是在1612年由英国海船哈兹伊斯号首创的。哈兹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时,船长不幸遇难。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船员提议下半旗。后来,发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陆地上首先采用这种致哀方式的是英国,随后,其他国家相继仿效,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致哀方式。

【孟婆汤】孟婆汤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古人信奉人是可以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转世前喝了盂婆汤就可以忘掉前世恩怨。孟婆汤、孟婆汤,人口前世即可忘,前世恩仇前世罪,黄泉陌路孟婆汤。这是我国民间发丧时经常唱的一首歌。从这首歌中不难发现,人们认为孟婆汤是一种遗忘药,喝了它之后,可以让人丧失记忆,忘却所有烦恼,忘掉所有爱恨情仇。 孟婆汤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汉朝有个姓孟的女子,从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经诵佛,后来人山修行。她平时食素,致力于劝人向善,不要杀生。她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设想未来,一直到八十一岁,还是处女之身,世人称她为孟婆老奶。上天看重她的为人和特点,任命孟婆负责去除投胎鬼魂的前世记忆,因为当时人间有知前世因者,往往会泄露天机。接任后孟婆常驻在地府的奈何桥边,她在池塘、溪流采集草药,熬制成如酒一般的有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的汤,即孟婆汤,服用后会立即丧失全部记忆。因此,孟婆汤也被叫做迷魂汤或忘情水。但凡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被押到孟婆所掌管的醚忘台灌孟婆汤,以忘却前世和地府里的一切。

【挂羊头卖狗】肉这一俗语,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看似比喻商业行为,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售其奸。实指政治手段,一些所谓得道高人,不厌其烦讲经说法,混淆视听,欺骗群众,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指世俗之间弄虚作假、以赖充好,愚弄人、糊弄人。总之,这一俗语运用十分广泛。那么,它源于哪里呢?原来,它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最早不叫挂羊头卖狗肉,而叫挂牛头卖马肉,后转为挂羊头卖狗肉。典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据载:齐灵公喜欢看宫内女人着男装,齐国女人皆效法。但灵公有点叶公好龙,却讨嫌宫外女子着男装,便下令官府制止,有女子着男装者撕衣断带,但还是制止不了。灵公便问齐相晏子,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您喜欢官内女人穿男装,却禁止宫外女人穿,这如同在门上挂牛头,而在门里卖马肉。你如果先禁宫内女子,则宫外女子莫敢再穿。 齐灵公采纳晏子的建议,果然在一月之内没有女人再穿男装。后世,挂牛头卖马肉逐渐转为挂羊头卖狗肉。

【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国人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家团聚,吃年夜饭,因而形成中国独有的景观春运,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春节的主调是庆丰收,除邪气,求得来年吉祥如意。春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纪年,定公历1月旧为元旦,将旧历元旦改称春节。传统意义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月)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民俗活动很多,如祭祖、拜年、走亲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地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戏等,现在又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了。

【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实在古代,春秋也指季节,但并非和现在一样,古代所说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国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当长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没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个个的春秋就成为历史了,引申义即历史。说起作为历史含义的春秋,它的起源与孔子有关。古代,朝廷设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负责详细记载帝王的谈话言论,例如《尚书》即这类著作,可以说是帝王的语录。左史官则负责记载国家之事,他们把重要大事记人策中,小事写在简里。鲁国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简合编而成的一套编年史。据说,《春秋》是由孔子亲自修订的。后世则把《春秋》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代了。这部《春秋》影响很大,如果阅读《春秋》,可能会觉得概括而简单,犹如一份大事记,不过,它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后来出现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即为解说极其概括简约的《春秋》而作,传即解说之意。《春秋》的写作方法还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春联】过年贴春联,这春联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呢!据说上古时候,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蟠屈千里,桃树北边是鬼门关,阴间鬼魂都从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垒两兄弟守候门前,他们身穿甲胄,一手持长矛,一手拿芦苇绳,立在桃树下审查百鬼,抓坏鬼出来喂虎,不让转世骚扰民间。这是桃木能辟邪的来历,人们据此每逢过年过节就用桃木板刻成两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名字,挂在大门的两边以求平安。这就是民间最初的春联,也叫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后蜀的国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题了两句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挂在门的两边,这就是我国第一副联语对联。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曾下令,除夕之日,各个公卿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幅。这时的春联已经是写在红纸上了。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起来了。从那以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胡同】城镇、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异体字。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可见,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据考证,胡同一词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们常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见到胡床或床字,有时误解为是睡觉的卧具,即现在的床。其实,古时候,床并不是专指卧具,而大部分作为坐具使用。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至迟到唐代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寝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军旅之中,相传大约是公元二世纪的汉灵帝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称胡床。可见,床在前,胡床在后,床与胡床是两种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灵活。胡床若用绳绷扎,则称绳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转动折叠,故又称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看来这种坐具非常便于携带,因而常为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

【胡床】的使用始于两汉。《太平御览风俗通》载:灵帝好胡床。裴注《三国志》引《曹瞒传》云:公将过河,前队适过,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唐代胡床的使用普遍起来,民间已不少见。李白的《寄上吴王三首》提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杜甫的《树间》诗云: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白居易《咏兴》诗云: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由此佐证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是坐具。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指那些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胡人有关。我国自先秦时起,就把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称为胡人,后来这种称呼也扩大到外国人。东晋之后,不断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说话办事迥异于汉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讲究礼法典制,也没有中原人的规矩,尤其是对他们直言无忌的讲话非常反感,称其为胡说。至迟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说这个词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国材》中就有不知当时如何敢胡说的记载。所谓八道,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要想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种方法和途径修行,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内容。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和西域来传经的僧人没有几个高僧,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深不透,讲解佛经经常出错误,中原汉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听他们讲错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现了乱说佛经的现象。这样讲解的佛经当然会有很多错误,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从而认为胡人讲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说八道,是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以后就不再轻信胡人讲解佛经。唐僧取经便是例证。

【拜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节日传统习惯。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此时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从此流传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义。拜年可知尊长爱幼,此序不乱;拜年可使矛盾、过节儿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机会;拜年可使邻里、亲朋之间沟通信息,增强感情,和睦相处。拜年之意义诸多,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拜天地】在民间的结婚典礼上,一对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人洞房。那么,拜天地是怎么回事呢?拜天地的习俗,来源于民间神话。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个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一天晚上,小伙子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自言自语地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情。他刚说完,忽然月亮一闪,一个白眉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又让女娲造了一个女的,给你领来。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愁容云消雾散。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正在这时,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两人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人们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习俗遂成,拜天地一词也随之出现了。现在稍有不同,媒人不拜了,换成了夫妻对拜。

【草根】草根现在比喻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群体。草根,世界各地除沙漠海洋外遍地都是,但作为一个比喻,它却源于英文,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寻金热流行时期,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从广义上看,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我们平常说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做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非官方组织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弱势阶层群体。所以,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 草根有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二是广泛。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立性和大众性。从草根的喻义和特点来看,西方的草根和中国的草民很相似,都是下层弱势群体。如中国古代的贪官污吏把百姓看做草民,把农民起义称作草寇。老百姓有时也自称草民,这是长期受奴化的结果。至于草根的顽强生命力,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作出了高度概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真正理解草根的含义,追究渊源,恐怕将中西、古今结合起来更全面。 草根一词,在20xx年春节像春风一样传遍中国大地,传向世界。因为在20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许多草根演员,如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一夜成为草根明星。

【草绿色军服】草绿色的军服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20世纪初,英国人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派军队进攻非洲的布尔人。当时,布尔人的武器不如英国军队。为了战胜数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军,布尔人便根据非洲的山地特点,穿上草绿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与草木相似的颜色。他们悄悄地躲在丛林里,敌人简直看不出丛林里有人。而当时的英军却穿着很显眼的红色军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军目标太明显,布尔人老远就可以用武器射击,英军被打死打伤七万多人。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军服改为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耍花枪】现在指那些巧言花语、光说不练或只会摆花架子的行为。它的由来得从枪说起。中国古代军队里有一种在长杆上装上锐利尖头的武器,叫做枪,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实战之利器。历史上枪使得最好的要属三国的赵云和南宋的岳飞。而花枪并不是一种武器,它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使用的一种道具之一,枪杆大约有五尺长,枪头像梭,通常全是木质,枪头染成银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样。在枪头下面系着红缨,耍弄的时候借助着纤细的枪杆,枪头会抖动起来,红缨乱舞,使人眼花缭乱,故此得名花枪。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会有角色舞动花枪,动作娴熟优美,给人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对花枪》,京剧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该剧,不仅唱功极好,对花枪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戏迷喜欢。不过,耍花枪的动作大多是花拳绣腿的假动作,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虚招,在真实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就就业业,不能耍花枪。

【赵公元帅】民间认为赵公元帅是财神爷,供奉该神可以发财致富。 赵公元帅原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财神爷。名字叫赵公明,晋代时已出现。在《搜神记》中他是个冥神,在隋唐两代,他是个瘟神,当时人们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赵公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这是他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的来历。这时赵公明的面目已焕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帮助做买卖者求财盈利的财神爷了。赵公明成为财神爷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大肆渲染描绘,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后,赵公元帅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听从他的差唤。招财进宝一词便始于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又把财神爷请回来了,在大小饭店的显著位置,多有供奉财神的,以求好运发大财。但不要忘记诚信为本。

【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是中国的五大姓氏,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们列在篇首,而让赵钱孙李开篇呢? 赵姓在《百家姓》中为什么居于第一位?关于这个问题,宋人王明清已经作出了考证。他认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问题,和编辑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关。《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国吴越国的一个儒者之手,之所以将赵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吴越国是宋的附属国,奉宋为正朔,而赵姓是宋朝的国姓,故将赵列为第一姓。赵姓之后的钱孙李及周吴郑王排序也是类似的原因: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其正妃姓孙,李是南唐国姓,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开国者钱镠宠妃们的姓氏。

【标点符号】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古书先要学习句读,自己去给文章断句(加标点符号)。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古代也都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欧洲工业革命前,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联手语言文字学家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不管商业行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认,标点符号确实给人们读书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成为语言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指桑骂槐】指桑骂槐是用来比喻看似在骂一个人或数落一件东西,实际上暗中在骂另一个人或数落另一件东西。那么,指桑骂槐与桑树和槐树有关吗?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文武百官晋见皇帝得先穿过宫廷的庭院,因为是龙庭,多栽有带龙字的龙爪槐,这种龙爪槐的树枝,经常把他们的乌纱帽勾落。官员心中有气,可树的名字中带有龙字,若对它唾骂便是犯上,只好对着一旁长得类似的桑树大骂出气。据说,这便是指桑骂槐的由来。

【树倒猢狲散】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力(利)相聚合的人,为首者一倒,跟从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贬义。它源自南宋。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记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新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猴散赋》一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了侍郎。曹咏当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独有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整厉德新。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寄给曹咏。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这篇赋很快便在临安传开,遂成俗语。

【相思树,连理枝】相思树和连理枝比喻男女爱情忠贞不移。典出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据载,宋康王偶见一美貌女子,原来,此女是宋康王的舍人韩凭的老婆何氏。宋康王不顾君臣关系,硬是把何氏弄到手。韩凭不满,宋康王就给他定罪,并发配边境修筑城墙。韩凭的老婆何氏写了一封信,偷偷送给劳改的丈夫。信中写道: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意思是说,她的幽怨很多,虽思念丈夫,可河水太深,不能见面,对夫发誓,要死的决心下定了。后被宋康王发现,韩凭自缢身亡。尽管丈夫已死,何氏还是不肯屈从宋康王,她又写了一首《乌鹊歌》表明志向,歌日: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意思是说,南山有乌鹊,你在北山布罗网,你拿我有什么办法,乌鹊不羡凤凰,妾身不靠宋王。有一天,宋康王与她登高吹风,她纵身一跳,左右侍从伸手一抓,只抓住了衣服碎片,那些衣服碎片,立刻化作了五彩斑斓的蝴蝶,仿佛是从何氏灵魂里飞出的惊艳幻影。后世梁祝化蝶的创作灵感或许是从这里来的吧。何氏当场摔死,衣袋内有一份遗书,要求宋康王赐她与韩凭合葬。宋康王看罢暴跳如雷,叫人分离新旧两坟,让两坟隔路相对,还狠狠地说:你们够恩爱的,看你们能合在一起! 没过多久,两座坟墓上都长出梓树,十来天竟有一抱之粗,而且树干弯曲,互相靠拢,不但地下树根交错缠绕,树上枝Y也慢慢纠合难分。不知哪来的两只鸳鸯,每天栖于树上,依偎哀鸣,仿佛在控诉宋康王的暴虐,嘲笑他的无能。宋国人可怜韩凭夫妻,把这两棵树叫做相思树。相思树,连理枝典出于此。

【省油灯】不是省油灯比喻某人心地不善,浪费折腾,不让人放心。 省油灯源自宋代,当时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省油灯,可见,节能意识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已有之。现在的节能灯,可能是受了省油灯的启发。陆游最早记述了这种灯具,《斋居记事》云:书灯勿用铜盏,唯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老学庵笔记》亦云:《宋文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历之。寻常盏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烛不然,其省油几半。这种灯为瓷制,灯具内有夹层,一端有孔可注入清水,用水冷法使油免于蒸发,可省油近半。 省油灯最先在四川地区流行,汉嘉在今雅安市以北。当时陆游客居四川,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主管。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省油灯传播到全国。1999年考古队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一盏宋代省油灯,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描述完全一样。考古证明,省油灯并非杜撰。后用不是省油灯转喻某些人品行不端。

【点心】点心指糕饼之类的食品。《唐书》记载: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日: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唐书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早饭一般叫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的饮食有关的意义。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日点心可见,清时点心与今接近。那么,点心源自哪里呢?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时期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点心虽仍以糕饼为主,但已不限于此,一些随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这个范围内了。

【点卯】什么是点卯,就是旧时官员的考勤。点卯来源于古代朝廷的早朝制度。古代朝廷每天早晨都要进行朝会,也就是常说的早朝,朝会时一般定在黎明时分,也就是卯时。卯时即清晨五时至七时。所谓点卯即源于此。地方官署也是卯时开始办公,官员吏役按时到位,按名册一一点名或者核查,即例行的点卯,其名册叫卯册。吏役每晨卯时到衙署听候点名,叫做应卯。古代朝廷和地方官署都是卯时上班,可见中国历史上的考勤制度还是比较先进和勤政的,比现在国家规定的早八点上班还提前一个多小时。

【点天灯】在古代,点天灯是一种惨无人道的死刑刑罚。它是借用了天灯这个民俗活动作为刑罚名称。古代汉族有一种节日风俗,元旦夜晚,每家每户在屋楼上用长竿悬挂灯盏,通宵达旦,称天灯。一为烘托节日气氛,二为祈求五谷丰登(灯),岁岁平安。后来,酷吏们竟受到天灯的启发,发明了点天灯的酷刑。点天灯也叫倒点人油蜡,把犯人衣服扒光,用麻布包裹,再放进油缸里浸泡,入夜后,将他头朝下脚朝上拴在高杆上,从脚上点燃,直到将人体烧完方灭。史载唐代叛贼安禄山就是被这种刑罚处死的。据此,点天灯的刑罚最迟出现在唐代。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时代,川湘一带还存在点天灯的酷刑,这种点天灯不同于古代的点天灯,为当地土匪所创,在所谓的人犯的脑袋上钻个小洞,倒人灯油并点燃,让人犯在极度痛苦中被烧死。他们称此为点天灯。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剿匪,才彻底消灭了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哈巴狗】哈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听话,能通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有时把巴结上司的人称为哈巴狗,颇为恰当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乡在哪里呢?它产自东罗马,唐代中国史料称其为拂菻。据《旧唐书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这种聪慧的拂菻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主妇的宠物,而高昌所献这对拂菻狗则成为中国哈巴狗的小祖宗。从唐朝起,国内逐渐有人豢养哈巴狗,最初一两百年间,这种时髦而且昂贵的宠物,只限于宫廷喂养。大约在唐朝后期,哈巴狗开始流人民间,随着哈巴狗一窝一窝地成倍繁殖,后来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哈密瓜】哈密瓜外形金黄灿灿,肉质丰厚,芬芳诱人,香甜满口,扬名四海。新疆正好有个地方叫哈密,所以人们以为哈密瓜的故乡在哈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哈密瓜的故乡可不是哈密。哈密瓜的种植历史超过千年,它的故乡确实在新疆,但不是哈密,而是鄯善。鄯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绿水环绕,昼夜温差大,极适合甜瓜生长。鄯善瓜之所以变成哈密瓜,源于人们张冠李戴的误传。清代时,康熙皇帝封赏统治哈密的额贝都拉为哈密王。额贝都拉对清廷赐予他封号感激涕零,他亲自率领一个使团前来京城,以叩谢皇帝赐予的荣耀。出发前,特意从鄯善带了一大批鄯善甜瓜,当做送给皇帝的贡品。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那么遥远带来的瓜果自然非常珍贵,这种瓜果从来没有在京城出现过。康熙帝第一次吃鄯善甜瓜,感觉芳香扑鼻,味甘如蜜,于是赞不绝口,龙颜大悦。便问大臣:这瓜享何贵名,产于何地?大臣们从来没见过这种瓜,哪里知道它的名称呢。有一个大臣灵机一动,立刻回复皇帝说:这瓜是哈密王上贡的,就是哈密瓜了。自此之后,鄯善甜瓜便更名改姓,变成了哈密瓜。

【星期】星期已经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调节着我们的生活节律。那么,星期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星期是从国外引进的。星期这一名称的由来,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联系起来,称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颗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即以七曜记日,七天为一周,依次名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这些星视为星神轮流值班,每个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八世纪时,摩尼教徒从中亚康居国将七曜记日法传人我国。我国称星期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渐渐的,和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国外联系越来越广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习惯。

【哄堂大笑】哄堂大笑源自唐代。据唐代赵磷《因话录》所载,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其中由台院一位御史专管杂事,称作杂端。凡是公堂食饭,大家都不准谈笑,犹如僧人斋饭一样,是为有修养。但有时杂端实在憋不住而大笑,这在当时称之为烘(哄)堂。由此可见,此记载烘(哄)堂只限于官吏食饭的公堂。到了宋代,烘(哄)堂的场合扩大。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载:冯阳、和相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偏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哄)堂大笑。自此,凡人多的地方有人发端引起众人大笑,皆可日哄堂大笑。

【秋后问斩】在影视剧或者小说当中,我们往经常看到,对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数都要加上一句秋后问斩。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都在秋后问斩,为什么不在其他季节执行死刑呢?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因此执行死刑也是选在肃杀的季节里,认为万物都要在这个季节面临死亡,所以处死犯人也是顺应了天意。到汉朝时,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诉讼活动限制在秋冬举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秋后问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特例,根据不同的犯人,不同的犯罪性质,进行不同处理。秋后算账秋后算账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或清算。它的本义是,到秋后,农作物收获了,有了经济收入,那么在这一年当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结账了。因为古代我国的农民没有其他收入,只好等秋后卖了农产品,有了钱才能与人结算。至于秋后算账的含义(比喻),是与原意的相关联才形成喻体。秋天,还是个肃杀的季节,秋字加个心就是个愁字。秋后算账蕴含着新账旧账一起算,最后清算总账的意思,它来源于明清秋后斩杀犯人的惯例,民间口头相传,秋天这么多事,便得出了秋后算账这一今义的俗语来。

【鬼子】中国人为什么把侵略我国的日本兵叫做日本鬼子,把侵略朝鲜的美国兵叫美国鬼子,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外国军队称作洋鬼子。有人说鬼在我国是丑恶的形象,当年的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作恶多端且面目丑陋,故被称为鬼子。此说可以理解,因为侵略确实可恨。但为什么不用魔、妖、怪来形容侵略者呢?因为魔、妖、怪这些词代替不了鬼的原意。分析起来,子字是各种称呼之后的词尾,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靶子、炉子甚至驴子等,它不同于敬辞的子。关键是对于鬼字的理解。许多古代文献资料都记载,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仓颉篇》日:鬼,远也。毛传日:鬼方,远方也。朱熹集注:鬼方.远夷之国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鬼方本远方之通称,故凡西方、北方之远国可通称鬼方。张铣注:鬼方,蛮夷远国也。古人泛称远方之国为鬼方,称远方之国的人为鬼子,自然为题中之意。汉语常以洋字表示外来事物,如洋火、洋枪、洋油、洋钉等等,洋与鬼连用,当为同义复用,所以洋鬼子即鬼子。这样解释鬼子,太便宜了侵略者,有伤国人感情,既然鬼子干尽坏事,确实恶魔,中国人恨之,视侵略者为魔鬼,恰如其分。所以,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才更全面、更贴切,远方的鬼与魔鬼的鬼同音同字,鬼子是来自远方的魔鬼。

【鬼话】鬼话,指的是骗人的谎话。鬼话一词,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带,与今日词义不同。那时的鬼话曾指鬼佬之话英语。约一百六十年前,广州出版过英语学习读本,封面大字标明书名是《鬼话》。如当时已有今义,断然不会将英语学习读本命名为《鬼话》。那样,谁还敢学习英语呀!这本早年英语课本《鬼话》很有趣,是中文英语书。如在球后面用汉语注音为波,所以后来粤语干脆不说球了,改用鬼话之波了。《鬼话》书已罕见,美国有本《广州番鬼录》对此有较多介绍。何以称英语为鬼话呢?许多文献记载,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远夷之国也。鬼话显然来自古代中国对外国的称谓,无贬义。鬼话转义为今义,显然是中文特点一词多义之故,国人又极善于联想,鬼在古代许多小说中是坏东西,能妖言惑众,借《鬼话》为鬼话。

谚语俗语_民间俗语


谚语俗语_民间俗语_

【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狗腿子一词源于一则传说。从前,有个为富不仁的财主,他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子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腿。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主人又问: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奴才又说:给它用泥巴捏上一条。 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一条腿翘起来,是怕把那条用泥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幽默讽刺之深,入木三分。

【狗皮膏药】狗皮膏药疗效虽好,但用于比喻却是贬义,比喻某些人耍赖、缠人,甩不掉。那么,狗皮膏药是谁发明的呢?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从前,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个专做膏药的王掌柜,他为人善良,不论贫富,只要谁生了疮,就给谁治,对穷人分文不取,名声不错,远近闻名。一天,王掌柜带上膏药去赶庙会,半路上碰上了一个瘸腿乞丐,穿得破破烂烂,一身臭气。那乞丐见了王掌柜,伸开他的瘸腿,指着腿上的疔疮,请王掌柜给他治治。王掌柜忙取出一贴小膏药为他贴在疮上,说:放心吧,明天准好。 第二天,王掌柜又碰上了那个乞丐,忙问:好了吗?乞丐摇摇头说:没好,疼得更厉害了。王掌柜揭开膏药一看,确实疮更大了,就说:我给你再换一贴药力大的,如果不好,你到我家来找我。于是给乞丐换了一贴膏药。第三天,王掌柜刚要出门,见瘸腿乞丐正在门边等着他呢?还没等王掌柜开口,他就大骂起来: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药,净是假货!王掌柜没有急,揭开膏药一看,大吃一惊,腿上的疮变得像碗口大了,还化了脓。王掌柜忙说:对不起,我再给你配制一贴最好的膏药。他扶着乞丐走进家门。谁知,刚一进院,一条大黄狗突然扑了上来,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一急,抄起乞丐手中的木棍,一棍竞把大黄狗打死了。乞丐反而笑了:今天有狗肉吃了。 王掌柜赶忙跑到后院,找出几味名贵药材,又配了一贴膏药,旁边还摊放着几块狗皮。乞丐接过膏药,往腿上一按,又顺手拿起一块狗皮,也捂到了上面。功夫不大,乞丐就把狗皮和膏药一揭,碗口大的脓疮奇迹般地不见了,伤口也完全长好了。真是奇迹,王掌柜接过那狗皮膏药,正想看个究竟,这时,瘸腿乞丐已经不见了。王掌柜这才明白,是拐仙铁拐李前来传授仙方。自此,狗皮膏药便名扬天下。

【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语。对于不通事理、说话颠三倒四的人,人们常斥之为狗屁不通。其实这个俗语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话语或文章。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是一句流传中被讹变了的词语,实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没有汗腺,但狗却长有一条比较特别的舌头,长长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这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夏季常见到狗伸长舌头吁吁喘气,就是这个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的。正因为狗皮密不透风,用以作床垫、椅垫,特别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讹变,在于皮、屁谐音,所以就演变成狗屁不通。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贬之,以不雅对不雅,这意思倒是更为鲜明。所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语虽不雅讽喻效果极佳。

【狗肉不上席】这是统行于民间的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人素质差难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东西用此话作比。其实,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仅可以上席,还曾把狗肉列为祭祀大礼的专用品,在周朝,那时狗肉是周天子专用食品,贵重如金,官员都没有资格享用这种美味。佛教传人后,佛学典籍认为狗是不洁动物,禁止徒众食用,由此影响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几乎都是佛教的铁杆信徒,他们曾多次颁布禁食狗肉的诏令。唐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都先后颁布《禁屠诏令》,严厉禁止宰杀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贻谋录》载:屠杀狗,吃狗肉都要处以斩刑。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以后,这类规定也没有放松,不仅不能吃狗肉,连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历史上禁吃狗肉的规定延续如此之久,对于狗肉不能上桌,发挥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狗咬吕洞宾】这句俗语全话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思明了,不用多加解释。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荀杳父母双亡,弧身一人。吕洞宾见他度日艰难,就和他结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帮助他读书应考。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荀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婉言推托了。但苟杳知道后却动了心。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心思后,怕他留恋娇妻,不去赶考,便想出了一条毒计,让他弃妻而去。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拦,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三天过后,荀杳踏进新房,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新娘只管低着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荀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从此,苟杳奋发攻读,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官。过了几年,有一天,吕洞宾家失了火,为生活所迫,他只好沿街乞讨,来到苟杳府上请求帮助,一晃过了十来天,只管每日好吃好喝,就是不谈帮助之事。吕洞宾疑苟杳忘恩负义,不肯相帮,赌气不辞而别。在回家乞讨的路上,遇见一人同情他的处境,给了他一些银子,才使他顺利返家。可到了村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个邻居告诉他:你家已盖了新房,搬到村东去了。吕洞宾来到村东的新房里,见妻子正全身披孝,扶着丈夫的棺材号啕大哭。吕洞宾问明妻子后,气得把棺材砸了,只见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上面还放着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写道:荀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自此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讹传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个俗语形容不受欢迎的多管闲事的人。捉老鼠是猫的职责,狗的职责是看门。可在古代,却有狗捉老鼠的记载。在四川三台县郊江镇金钟山一区一号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狗咬耗子石刻画像,图中有一只蹲坐的狗,此狗耳竖、嘴长、牙尖,四肢肌肉发达,双眼炯炯有神,口中还叼着一只长尾巴老鼠。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一则狗捉老鼠的故事。故事内容是: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麇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魏略》记载曹操手下典军校尉丁斐贪财好利,一次因私易官牛事发被捕,可曹操念他们的同乡之谊不想处罚他,就对人说道: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又西晋时,东海王司马越还洛,有童谣日: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看来魏晋时狗鼠还是两个死对头。由此可见,狗拿耗子在魏晋以前并不算多管闲事,从此以后,猫和狗的分工逐渐清楚了,分工更细了,各司其职,狗再拿耗子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贪官拼命搜刮民财。过去的国民党不是被老百姓称作刮民党吗。刮地皮源自《新唐书程日华传》,讲述这样一则故事。唐德宗时,沧州刺史李固烈贪财好利,拼命搜刮,敛聚了大量钱财。他离任返回恒州时,准备把搜刮的钱财全部带走,激起了军士们的愤怒,有人说:如今马瘦人饥,刺史自私吝啬,丝毫不顾我们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们还有什么盼头呢?于是杀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举程日华为刺史。

【狐狸精】狐狸精指妖媚迷人的女子(骂人的话)。狐狸本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动物,因为善于伪装,性情狡黠,自古就被人们妖化,并且常与不良女子联系在一起。东汉的赵哗《吴越春秋》说大禹娶了涂山女为妻,此女为九尾白狐变化而来。许慎《说文解字》干脆说:狐,妖兽也,为鬼所乘。晋代干宝《搜神记陈羡》也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郭璞的《玄中记》描写更详细:狐五十岁能变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不过,这时尚未有狐狸精之名。 狐狸精之名始于唐初。《太平广记狐神》载:唐初以来,酉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这个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也就是狐狸精。 狐狸精名称始于唐初,第一个被称为狐狸精的女人则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又名媚娘,因其秽乱春宫,淫乱狎邪,人们自然将狐魅与狐媚、武媚联系起来。由此,狐狸精成为不良女性的代称。特别是明代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把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说是狐狸精变化而来,迷惑商纣王致使其社稷灭亡,更加重了狐狸精的淫恶形象。《封神演义》影响广远,于是遂把这个名称用到具有不良行为或妩媚、轻浮而具有诱惑力的女性身上,由此,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应用。

【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屡见不鲜。但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实际掌控清朝的大权达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灭亡。那么,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谁的发明呢?历史上国君或皇帝因种种原因无力亲政时,权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况,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但,真正垂帘听政则始于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称帝,中国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依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不求上进。它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个宋太祖与文人的故事:五代时有个人叫陶毂,自幼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文翰为一时之冠。宋太祖时,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学士。当时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这些人的文采声望都不及陶毂。陶毂心中不平,指使党羽向太祖上疏,说其久在翰林,出力实多。他自己也上书表示不满。宋太祖笑日: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力之有?太祖认为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因此没有功劳可言。陶毂对这个评价很不服气,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见其刻薄怨望,更是决意不用他了。后来人们就用依样画葫芦比喻刻意模仿,没有创新,今口语变作照葫芦画瓢。这个故事表面看来是宋太祖出身军人,对文人有所鄙视,其实,宋太祖追求的是实际有用,反对墨守成规。宋太祖对文人治国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树立者,宋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贪小便宜吃大亏】指因贪图小利而造成大的损失。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样口语化的俗语也有来历吗?有,而且是大有来头,它源自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权勋》,记述了战国时,齐国将领达子奉命讨伐燕国。出征前,达子要求齐王杀牛宰羊慰劳将士以鼓舞士气,齐王极其吝啬,居然没有答应。交战时,齐军士气低落,被燕军打得大败,达子不幸阵亡。燕军涌入齐国都城,抢夺了齐国无数的财宝,齐王也被迫逃亡外地。当时人们指责齐王贪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语的意思是同类的物种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当年,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着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盲人骑瞎马】这句俗语形容有的人做事情莽撞,不计后果,不做调查研究,乱闯瞎撞,以致碰壁,非常危险。那么,真有盲人骑瞎马的事情吗?一般不会,它源于危语游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日: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日: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日: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从上面的晋朝画家顾恺之和南郡公桓玄、荆州刺史殷仲堪做的危语游戏中,我们了解到:盲人骑瞎马,并不是双目失明的人骑着瞎马,而是从一个参军的口里演变出来的。以上危语,全是极端,世上没有一件他们所言之事,全是开玩笑(游戏娱乐)。

【郎中】郎中现指医生,南方多此称呼。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地下党联络员假扮郎中为沙四龙看病传递情报的情节。郎中,古代是一种官职。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光实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充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逐渐泯除。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级部员。范晔《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指汉朝的官职。宋代始设医官,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称医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显然是为抬高医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说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长期称医生为郎中,也就习以为常了。

【宝贝】人们把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这贝类为什么称为宝呢?它源于贝壳曾是最早的货币。贝类,属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小因种而异,栖于海滨岩礁,壳可为装饰。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选择海贝做商品交换的媒介,有体小质硬,携带方便,折价灵活,容易保藏等优点,大致在夏代已成为货币。到商周时期,贝币的使用达到高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贝币就数以万计。随着商业的发展,真贝币供不应求,后来又出现一些石、骨、蚌、青铜等质地的仿贝币,其中青铜贝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距今已3000多年。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废贝行钱,贝才最后退出了流通领域。由于贝在历史上曾充当过流通中的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如同金银被当成财宝一样,贝被当成财宝便是题中之意,故有宝贝之称。宝贝引申为对小孩儿的爱称。

【房东】房东义为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主人,与房客相对。那么,为什么叫房东不叫房西?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东为上、为大,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是一座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有权威人的住房。上房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出租或借给外人住了。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可见,房东、东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东道主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泼妇】泼妇是指生活中那些凶悍、蛮不讲理的归女。它源自哪里呢?汉代名臣朱买臣,在家是个妻管严,他不想这样狼狈地生活下去,准备外出找官做。妻子对他冷嘲热讽,讥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闹分手。朱买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岂料,这个朱买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时,妻子后悔了,又来找他,要求和他复合。朱买臣拿起一盆水泼在马前的地上,对妻子说: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复合!成语覆水难收也是由此而来。姓朱的恶老婆也就有了个雅号泼妇,即像泼出水的妇人,不能再走回头路了。这就是历史上原装的泼妇。但泼妇的传播却与乾隆帝有关。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过古城镇江之时,看到大市场口有两个老妇在叫骂恶斗,极其不雅,不禁叹道:天下之泼,唯之妇也。皇帝一出口,泼妇一词流传也就更快了。

【泼水节】在影视剧中,看到泼水节很浪漫、很好玩、很开心。其实,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的年节,在农历清明的后十天。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依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农历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时,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依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火热滚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举行泼水节。

【油条】油条是一种油炸食品,条状故名。油条也称油炸桧、油炸鬼。它是南宋杭州百姓制作的早点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暗中陷害于风波亭。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饮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锅里炸食品,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黏在一起,丢进油锅,口里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围观百姓争购即食,以解愤恨。其他的饮食店见状,也争相效仿。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由于它是两条面合在一起油炸而成,呈长条形,人们又称油炸桧为油条。油条制作简单,味道鲜美,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变卦】已定的事忽然改变,被称作变卦。 变卦源自《周易》。变卦是占筮两爻次所得到的两个卦。如,先占一次得到观卦,又占一次得到否卦。第二次占卦不是在第一次占卦的基础上动一根爻,而是重新完整地占一次,占得的卦为本卦或正卦,所变之卦为之卦或变卦。后来,人们把说话不算数叫做变卦。

【变色龙】变色龙比喻善变、随时伪装自己、逢迎投机、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实有其物,是蜥蜴类爬行小动物,躯干稍扁,皮面粗糙,四肢略长,行动缓慢,舌头长而灵活,常伏在暗处以舌捕食其他昆虫。它的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根据不同光线或环境,改变表皮颜色以保护自身安全。用变色龙这个比喻,源于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他创作的小说《变色龙》中,描写了一位态度变来变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故事。警官奥楚蔑洛夫例行巡查时,碰到被狗咬伤手指的首饰匠,警官大骂那只野狗,还决定要追查狗的主人,严惩不管教恶狗的家伙!有人说此狗像将军家的,警官立时变了脸,把被咬者骂了一顿。另一警察说将军家没有这种狗,警官又改了口气,再次痛骂恶狗。将军的厨师看了狗时说,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变色龙警官又改变了颜面警官逢迎拍马的本性,使他表演了瞬间多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滑稽变色丑剧,寓意深刻,

【话柄】被他人当做谈资的言论和行为,称为话柄,也有叫话把儿的。话怎么会有柄呢?《辞源》的解释是:古人清谈,多执麈尾,僧人讲法或执如意,故有谈柄之名。谈柄即话柄,有的地方叫话把。这就告诉我们,话柄源有两物,一为麈尾,一为如意。麈尾说。宋人笔记《天禄志余》有云:古人清谈多执麈尾,故有谈柄之名。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用麈(一种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为平直状。魏晋名流清谈时必执麈尾,以助谈锋。《晋书》和《世说》记载,孙盛与殷浩谈论很久,端上饭来也顾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饭上,最后吃不成。《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在钟山开善寺使清谈家张讥竖义(大约是竖佛经中之义),取麈尾未至,临时找松枝代替。可见,麈尾是清谈的必备工具。名士、清谈、麈尾,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后人遂把谈资叫做话柄。如意说。谈资称作话柄,还与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关。如意是一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长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叶形。古代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的把经文记于其上,以防遗忘。因而这也成了话柄的又一个起源。

【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它源于徽剧和汉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班进京贺演。寿庆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爱,继续留京献艺。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不断汲取当时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南北观众都能接收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当初的皮黄改称京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京剧已经在全国盛行开来。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京剧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来又出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了,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行当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剧流派。

【店小二】在古装影视剧和戏曲中,经常可以听到店小二这个称谓,看到店小二这个形象。为什么把店中的伙计称为店小二,其实,是对小伙计的敬称。王实甫《西厢记》里有一段描写:张生说:这里有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这状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来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个意思。据记载,宋、元时期习俗称店伙计作二哥,是对店主称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当然算老大,而伙计居次,当然称二哥。不过伙计称老二,已经含有敬意在内。清代小说中,常有称官绅的侍从为二爷的,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只见一个戴红帽子的二爷,答应了声者。这个二爷,就属于敬称。店小二就属于此类敬称。以上说的是二哥、二爷,再说说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轻的意思。店中的伙计,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因而以小字称之。如果出现年长的伙计,那就会直呼其名了。有人说老伙计未必不可,不过,多指老战友或老朋友。

【定心丸】定心丸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定心丸不仅治心病,还确有其药,它源自明代军中。古代战争是很残酷的,刀光剑影,人嘶马鸣,一场激战下来,死伤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搏斗的场景,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心神,于是人们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心定神的药丸,取名定心丸。 定心丸为明代军中必备之药。明朝茅元仪《武备志》中记载的定心丸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分,母丁洋减半,把这几味药合炼为丸。其功效可抗菌防腐,安心定神,故起名定心丸。凡战争结束后,伤员们都知道要吃定心丸。后来,有些伤员转回老家养伤,也把军中这种吃定心丸的口语带回了家乡。凡遇到心中有底数的事情,就借用吃了定心丸一语来比喻。

【闹洞房】闹洞房是一种婚俗,民间又称闹新媳妇或闹媳妇。显然,新媳妇是闹的对象。那么,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呢?早在春秋时期,婚礼是比较沉闷的,《礼记曾子问》中记载: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结婚本是件大喜之事,居然不让闹个动静,这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理所当然要加以改变。时兴闹洞房,不迟于汉代。据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考证,闹洞房在汉代时就已时兴。杨先生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权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看来那时闹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现在闹洞房中的不文明之举源于汉代。闹洞房的来历起源于一个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E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一伙迎亲队伍的后面,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他就到了新郎家。结果那个女人先到,并且躲在洞房里。当新郎和新娘拜完天地要人洞房的时候,紫微星在房门口守着不让他们进去,并且说屋子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破解的方法,他说:魔鬼最怕的就是人多,人一旦多起来,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结果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由此,闹洞房流传了下来。

【放鸽子】放鸽子比喻说话不算数、违约和欺诈行为。自古以来,鸽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义,鸽子还寓意诚信,飞鸽传书就是人们利用信鸽的准确和精准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可这代表诚信的鸽子怎么会被人们用放鸽子来比喻不遵守诺言,带有欺骗的含义呢?它源自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放鸽子是诱拐名贵鸽子的行为。偷窃者训练出一种专用的诱鸽,混到别人放飞的鸽群中,诱骗鸽群迷失方向,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他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约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个人要给另一人飞鸽传信,但到了约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却等来了一只没有携带信的鸽子。他就质问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写信,不履行诺言,说话不算数呀!放鸽子一词作为爽约的意思就这样流传下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俗语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用来劝诫犯错误或犯罪的人,要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济著作《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时期的口语,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动的意思,而是立刻、当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恶业,立刻修得正果。最初,在《景德传灯录》中有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来变成了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中有一个故事说波罗僚国有个屠夫叫广额,每日都杀无数羊。后来他见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终成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这个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官帽翅】在戏剧舞台上,不管哪朝哪代,官员都佩戴带帽翅的官帽,皇帝的皇冠都不带帽翅,这是真的吗?不是,这是戏剧艺术化、程式化的需要。那么,官帽翅源自何处呢?民间传奇中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长翅帽的发明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在听取大臣奏章时,发现有些文武臣僚经常在朝堂中窃窃私语,议论朝政,他心里很恼火。为刹住这股风气,赵匡胤命匠人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官员戴上这种帽子后,并排侧身谈话十分困难,只能面对面交谈,朝堂上的交头接耳之风由此止息。然而,因帽翅太长,官员在街上行走也极为不便,因此,除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场合外,官员们一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其实,这种官帽是我国古代服饰幞头中的一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又名折上巾(就是布帛直接做的幞头,将脑后拖下来的一块布反折上去,围绕发髻打结),起自北周,到宋代之前一直是软幞头。到了宋代,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官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帽翅用铁片做成。皇帝也戴带翅的皇冠。可见,由北周经隋、唐、五代至宋,幞头虽一脉相承,但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宋朝长直脚幞头的出现,说明平直而细长的幞头越来越被认可,能增添佩戴者的官威。所以,民间传说赵匡胤发明帽翅,极有可能。宋代皇帝的画像都有帽翅。

读了“关于雨的俗语谚语片段有哪些 含雨的民间俗语”,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祝您开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