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或许"[荐]课程演讲稿通用"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课程演讲稿 篇1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例如,小学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3―9年级设科学课、1―9年级设艺术课、7―9年级设历史与社会课,还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音乐课程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孩子们在听、唱、舞、玩、奏、演中感受音乐艺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呢?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在体育设施的开发中,可以想办法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比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可以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合理布局使用场地器材。对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如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的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白族的跳山羊等,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对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区、县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竞赛等等。还有,对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荒原进行步行拉练、野营;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学习骑马等;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利用沙丘可以开展爬沙丘、滑沙等运动。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

音乐《划船》课,过去只要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体会在风平浪静里划船、碧波荡漾下泛舟、急风暴雨中拼搏、龙舟竞赛时奋进的不同感受。同是教一首歌,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数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上一页  [1] [2]

课程演讲稿 篇2

一、市场营销的课程地位

市场营销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毕业生所从事的众多岗位中,市场营销员、市场调研员、推销员、营销主管所占比例非常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业务,课程符合专业主要面向为中小型工商企业基层的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岗位的要求。

本课程通过完整的介绍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的`能力、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的能力和市场营销组合的制定及实施、控制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况,认识到学习这门

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市场营销学的形成和发展;熟悉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正确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进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能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能够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进行市场定位;能够正确运用营销组合策略;能够进行营销策划。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调及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自信心及创新能力。

三、教材与教参

教材选用了韩燕雄、赵立义主编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这本教材的优点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知识面宽、理论够用、内容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安排较少。为了完善实践技能体系,选用张卫东主编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

四、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五、学情与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时间为第四学期,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概论和管理经济学,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思想活跃、勤于思考,这些都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和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启发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授课中不断设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

(二)案例教学方法:精选大量的案例,给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环境,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扮演相关的工作人员并完成与所学知识对应的工作任务,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启迪,相互交流。同时,还可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资料检索、分析、整理、运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视频、互联网。

七、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总成绩由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组演讲、任务完成情况等组成。注重学生营销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营销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并养成职业素养。

八、课程特色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安排,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和设计方案掌握营销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形成职业能力。每个教学模块首先安排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布置任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查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团结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此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程演讲稿 篇3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这次学习,本应该定位在为大家提供划定复习范围和提供复习资料上,鉴于我们的《考试标准》和教材都很详尽这个事实,今天主要就学习材料和大家谈谈心得,想说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例如,小学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3―9年级设科学课、1―9年级设艺术课、7―9年级设历史与社会课,还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音乐课程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孩子们在听、唱、舞、玩、奏、演中感受音乐艺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呢?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在体育设施的开发中,可以想办法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比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可以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合理布局使用场地器材。对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如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的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白族的跳山羊等,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对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区、县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竞赛等等。还有,对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荒原进行步行拉练、野营;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学习骑马等;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利用沙丘可以开展爬沙丘、滑沙等运动。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音乐《划船》课,过去只要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体会在风平浪静里划船、碧波荡漾下泛舟、急风暴雨中拼搏、龙舟竞赛时奋进的不同感受。同是教一首歌,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数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上面我们讲怎样走进新课程,谈的是方法,是外在条件;这里我想与大家谈谈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意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一、“视教育为艺术”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它的对象更加特殊,因为教育培养的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现实中很多人已早厌倦了教育这种日益重复单调的工作,这些人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认识教育艺术的含义,其实今天的教育不再是接受和继承,而是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同时,施教者也能在对事业的奉献中使自身的生命和才智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这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唯有懂得了教师生命的真谛,懂得了教育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才能更爱教师这一职业,才能去奉献,也才能展现和擦亮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二、“开放”的思想。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教育改革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其实这也是自然规律的反映。众所周知,生命起源于海洋,为什么不是江、河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比江、河更加宽广的海洋积聚了生命必需的氨基酸,社会规律和人类的思想也是,只要你打破了常规中束缚自己发展的东西,必定有新奇火花出现,正如常言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环境和内容、学习的方式等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开放,可以巨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方法以及广阔的知识面,同时也教师的教育教育提供更加宽广的途径。

三、“创新”的思想。教育要发展、要前进必须走创新之路,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它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因此“创新”在教育中就显的格外重要。教育的每天都是新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并用他的的激情与诗意造就着人生与事业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发展了教育者本人,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的创新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发展”的思想。“发展”有层含义,一是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二是树立教师自身发展、学习的思想。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社会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性个体或组织,教师肩负着教育的历史使命,他的素质就应该如同商家形容企业的品牌一样,是“偷不走,留得住,可发展”的,也如同前面所说:教育的每天都是新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因为从来就没有不适应教师的学生,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师,这也是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正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以及怎样进行研究性学生呢?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革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活跃,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3、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4、焦点争论。即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有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6、专家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研究报告,在“专家研讨会”上,进入专家角色,展开研究学习。

7、实验操作。即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8、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

9、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它各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涉猎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专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论文。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天的青少年已不是几年前的青少年了,更不是十几年、几十年前的青少年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远远在我们成年人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以往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四、走向新的教材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承载着儿童大部分的精神发展,无论是能力还是观念态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警示和鞭策。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忽视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失去其知识的追求,可能最终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对知识的观念变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的全面体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个人知识》中,对传统的主客观分离的知识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把知识看成是一种求知的寄托,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的美视为知识的理性内核,还原了知识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同时,他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因而他认为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正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最终使自己骑在车上不致摔倒,这种技能也是知识的一种,而它的不可言传性却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不是主观的,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波兰尼这种关于知识的看法对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主客观全面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变得非常必要。

新一轮教材改革,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共同知识"的客观的、逻辑的、共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是我们以往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主体。而今我们更需要关生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常常因遭到忽视而无缘于中小学教材,所以更值得倍加关注。这种个人知识进入中小学课程领域,将直接引起我们学习观的转变,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的知识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就要坚持双重来源,一是文化传统,一是生活实践。坚持文化传统,以文字、符号、表象等反映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明精华,使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材体系中都能找到明显的印证。以先进的学科观念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对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这些都是教材设计要坚持的方向。坚持关注生活实践,则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最终将导致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教材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是教材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过去,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核。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材的编制过程以及教材的教学过程,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教材革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材设计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适当地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片面追求。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地思考,等等。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铜、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

尊重教师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将扭转教材编制者和教师对教材的传统认识,建立更加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观,将给教材设计和编制带来新的方式和方法。

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考虑教师的需要和创造,应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对教学策略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和建议,是教材设计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为教材设计带来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主体性教学、探究--发现教学、合作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等,这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的设计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单纯规定和建议教学方法,会窒息和扼杀教师的教学创新,因此,教材要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思想。

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要求教材不仅要关注呈现作为结论的知识,更要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力求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注意体现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负载在教育工具上的科学因素以理论或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到我们关于课程、教材、教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等等。

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我们对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

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教材设计,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先哲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5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

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改变,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关的课程工具。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统整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教材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

教材的统整,要求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明确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教材的统整,要求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科化的倾向。教材设计要兼顾三大要素,即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要注重学术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充分利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的教材体系。目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科本位论的偏向,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在统整的背景下,各门学科对学科性质、目标和任务要定位准确,分清学科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研究和遵循学科的特殊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设置不同主题等形式,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统整。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统整中获得平衡。

应该注意的是,教材调整的目的不是教材统整本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材统整的意义也不单是在于我们创造统整的方法,而更要关注统整背后的推动力量,即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只规定最基本的、每个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要求,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差异,如何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学生的需求,这个任务就主要落在教材编制、选择和教学处理方式上。这样,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制将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获得更大的适应性。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开始有新的准则。随着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性的增加,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理念的多样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课程演讲稿 篇4

以前我觉得口才就是讲话,只要会讲话,便是有口才的人。但看完书后我明白其 实并不是,不能仅从表面去理解演讲与口才的意义。书中阐述了口语艺术的特征 和基本法则, 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对学生进行说话、 演讲、 辩论、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对口才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了口才 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此说来,说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把话讲 好就更难了。一言可兴邦,一言也可抵三军,言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想,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 就是语言。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在私底下可以口若 悬河,但一但站在讲台上讲话时,就会出现脸红耳赤,说话断断续续、语无轮次 的尴尬情况。 有这样一些人, 不敢开口说话, 怕被人笑。 若与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闭口无言, 沉默以对。造成这样的原因,不仅仅只是怕被人讥笑,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可能 是从小缺乏集体生活,习惯一个人,对别人不太了解;可能在某个场合说话产生 了不好的效果的阴影,因噎废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能是觉得自 己口才较笨,表达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中的,因而产生了少说为佳或者干脆不开 口的想法。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归其全部, 无外乎一条, 那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自己的负担,不要把自 己的目标定的太高,降低求胜动机,做到轻装上阵;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用积极 自我暗示的办法,不断强化必胜的信心与信念,养成一套独特的思维习惯;演讲 时要把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冷静的处理怯场,深呼吸 30 秒,给自己勇 气,默认自己是最棒的。 我认为虽为演讲就是要想讲、敢讲、多讲。 演讲是要有欲望的,也就是说要有表达的欲望,如果没有演讲的欲望,永远 练不好口才。可以说每个人天生都有讲的欲望,从人呱呱坠地,吖吖学语开始就 有了这种冲动,后来可能是由于社会、个人的原因,因讲不好,就不敢讲、不愿 讲了。但是,演讲冲动是原始的,有些人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就如同一个沉默寡 言的人, 一旦醉酒, 就会酒话连篇一样, 酒就是催化剂, 就是开启话匣子的钥匙。 想讲,是需要培训的,一旦有了第一次的讲,就会有第二次表达的冲动。所以, 培训口才,应该先培养讲的兴趣开始,让人产生充分表达的愿望,只有想讲了,才能可能走上演讲的讲台。 演讲课是一门实践课。如果是只讲理论,而不登台演讲,则理论再好,也是 空洞的,没有实际效果。敢于登台亮相,大胆讲出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所以说,演讲关关键的问题是胆子要大,不要把面子看得太重,不要怕丢面子,不 要担心别人的看法,只有大胆地讲出来,才能锻炼口才,否则是珍珠深埋,宝剑藏匿匣中。演讲的根本问题就是胆子要大,也就是要突破心理障碍,能够战胜自 己,就如同面对敌人要有奋勇当先的勇气,敢于亮剑。能够做到这一点,演讲就 成功了一半。有些人只所以惧怕演讲,就是迈不出这第一步,突破不了这道心理 防线。所以,初学演讲的人,就要从站起来、走上台、讲出来练起。 口才是讲出来的,说出来的,只有多说,多讲,才能不断提高演讲水平和能 力。要学会与人沟通,平时主动地与人交流,多拉拉家常,也就是多散讲,这是 练就口才的捷径。说多了,也就顺了。也要多参加演讲的聚会,珍惜和把握每次 说的机会,这是锻炼口才的必然途径,不敢当众表达,演讲水平就很难提高。不 管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可说,就当仁不让,站起来,说出来。 提高口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总之,要开口,把自 己想讲的话讲出来,不用在乎讲得好与不好。努力了,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让自己站在讲台上向无数的听众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所有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的梦想得以实现。

在选修公选课时,看到演讲与口才这题目时,心中就有一丝想选的的冲动,因为自己的口才一直都不好,也从没做过所谓的公众演讲,在这方面吃过很多苦头,也因此失去很多机会,一直想好好练习,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还是没有选这门课。

今年的选修课,室友选了这门课,我便问他,这课肯定要上台演讲,你不怕演讲吗?其实这也正是我所顾虑的,室友的话让我很振奋,正是由于怕才去选它,如果一点挑战性都没,每次就去听了讲然后考试那样的课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有理再想想自己,于是我选了这课,并打算在这课上好好练练自己,口才倒不重要,要想练好口才决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所以我初步目标是能锻炼在大家面前讲的勇气,确实如何迈出这第一步是很难的。

上了这课才发现其实自己先前的顾虑还是多余的,不过第一次上台做自我介绍确实鼓足了好大勇气,一直拖到最后才上台,上台后心情又是久久不能平静,还是没做好介绍,毕竟以前都未有类似经历,所以十分紧张。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有了勇气迈上讲台,后面的上台次数虽然不多,但是相对来说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但是或许是由于没有准备充分的缘故,上去演讲差不多成了读演讲稿了,现在想来,很是惭愧啊,就算不是自己写的稿子,我还是应该在课余时间好好读熟,这样讲的时候才能脱口而出,但每次都一忙的借口没去实现了。

我们的世界里,最常见、普通的也不过于讲吧。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想,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

我们要私底下可以口若悬河,但我们一但在讲台上、在公共场所上讲话时,有的人就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脸红耳赤,说话断断续续、结巴、语无轮次。这次的大学生演讲与口才课在胡引生老师的传授下,我对于演讲与口才有了一个新且较全面的认知。演讲、演讲,并不只单单是讲,同时也要会演。

在我们周围的很大一部分人,不会说话、不敢说话,主要是羞怯,怕人笑。

我们身边的部分人,没开口便怕人笑,若与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闭口无言,造成这种不敢说话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怕人讥笑,也有可能是因其他许多原因:一、可能是因为从小缺乏集体生活,孤独惯了,对人不太了解,也不作努力去了解;二、可能是因炒在某个场合说话产生了不好的效果,便吸取经验教训、因噎废食,酷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三、可能是自己觉得口才较笨,各自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中的,因而产生了少说为佳或者干脆不开口的想法。

平常不要拘泥,要多多参与,多参加活动,多与人接触,做好一件事情,不忘自己庆祝一番。确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摒弃一切不利的想法。调整心理、呼吸、自我鼓励。

演讲、演讲,顾名思义是演+讲。演讲=演+讲,从这就足以呈现出演讲的技巧了。在演讲时人的态势语在演讲中起着无可厚非的作用。态势语是我们向观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态势语言包含:1、站姿;2、面部表情;3、眼神;4、手势;5、身体移动范围;6、声音。演讲时,要面对在场的观众,与观众有目光的交流,演讲时要加上态势语言,张扬气势,要充满激情与活力,以情动人。演讲时目光做到近到点,远到片。演讲中多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人的发音部位很多,也可通过耳、腹发音。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时间仓促,在谭老师的授课下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演讲口才又有了一个新的定格,认知了不敢上台讲话,是出在哪个方面,如何采用有效的途径进行对症下药。同时也领悟到要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要做到多看、多听、多记、多想、多学、多练。美好的总是短暂的,转眼间谭老师的课就结束了,有时也会感叹,为什么课时这么的少。在这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课中,学到了很多,虽然课时结束了,但我还是会遵循谭老师叫我们多练发音。在以后的时光中,我也会更加努力、自觉的练好我薄弱的发音。

课程演讲稿 篇5

带着岁月的痕迹,带着收获的喜悦,我从课程改革的年轮中走来了。回首课改路,那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迷茫与苦恼、冲动与理智、辛劳与收获,令我百感交集。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潮头涌来时,我有幸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弄潮儿。回想两年前,当自己带着贫乏的知识和经验真正置身于课改大潮,一切都感到新鲜,同时又是无知得措手不及,我就像一株久旱的枯草贪婪地吮吸着课改的甘霖。曾以为颠扑不破的教学真理正被重新审视,未曾听过见过的名词理念却急风骤雨扑面而来,看似异常活跃实则闹哄哄的课堂,备受瞩目却不尽人意的学习成绩,新与旧的交溶,进与退的交锋,机遇与挑战的同存,这一切的一切引人思索,撼人心魄,是固步自封还是乘风破浪?一时之间,竞有些不知所措了。

然而,课改教人深思,实验催人奋进。当我迷惘、困惑时,是研读实验书籍、网上浏览交流、撰写案例反思让我不断更新观念,从容面对实验问题,并竭力寻找解决方法,坚定前行的脚步。而当众人高呼“孤馆闭春寒”“一笔定乾坤”的年代已远去时,是听课研讨、培训交流让我知道自己并非孤家寡人,孤掌难鸣,一同站在课改这条战线上的还有那么多可敬的领导、可爱的同事,我们一同奋进,将一起到达成功的彼岸。记得,我非常精心地准备了一堂研讨课,想把我所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想让老师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可学生们都“不配合”,孩子们都被我设计的那些热闹的游戏吸引住,只顾自己玩去了,我只好费力的把课文讲完,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领导和老师们的评价是:“你还是老调重弹”;“你没能做到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你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在这“出师不利”之时。

课程演讲稿 篇6

尊敬的__:

大家好!

1922年5月5日至5月10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隆重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成为在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由此,中国青年团组织正式诞生了,这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机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潜力和水平,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广大团员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展望新的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将团结带领全国亿万青年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最基本的义务:按期缴纳团费。这是团员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一名团员应做到的最基本的任务。

谢谢大家!

课程演讲稿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那么,在实施课改后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备受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

当我们的音乐教师们欣喜地拿到“新标准”和“新课本”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这是因为,他们对“新标准”和“新教材”的大变革一时无法领悟,感到教学无所适从。的确,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那么,我们音乐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谈到音乐教育,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见物不见人。而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三、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新标准”正是在课程的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美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音乐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现代教育意识,才能深刻理解“新标准”全面改革的重大意义,转变传统观念,把21世纪的音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二、加强操作方法的探索和训练,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甚至教态、精神面貌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新标准”恰好给教师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选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而忽略了学生“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那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解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作学习。其次,应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音乐艺术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地位和作用,使“新标准”所提出的“从学生出发、从学生音乐学习的角度、解决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出一套新的方法和经验来。总之,教师要探索并掌握“新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通过“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心灵去感染学生,用自身良好的行为去营造促使学生心灵感化的环境和氛围。因为,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欢乐天使”,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倘若,他们的“欢乐天使”在心理上一旦出现不健康因素,并由此影响到教学行为中,这势必会对孩子们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开展教育科研,能够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当前“新标准”的颁布试行,给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让教师踏上了一条探索音乐教育改革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许多课题亟待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标准”臻于完善,使课程改革向着更成熟的目标发展。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正处在音乐教育改革的转型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要求我们: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结构;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又能开展科研工作,并且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所以,面对“新标准”和“新课程”,音乐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教师”,投身于音乐教学的改革,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做出贡献。

课程演讲稿 篇8

尊敬的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展示的是市场营销基础课本第五章第三节——市场定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

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张润琴教授主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本书按主教材各章的顺序编写。本书内容全面、题型多样、实践性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营销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极为有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及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传统的营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给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赋予新的内容。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体系新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2、内容新,知识、技能点简单明了

3、实践性与实用性强

(二)市场定位在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标市场营销由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三个步骤组成,企业选择了目标市场,并确定了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也就明确了企业的服务对象和经营范围。市场定位是企业最终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一步,是整章内容的最终落脚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掌握了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并对市场环境有了初步了解,同时按学习要求学生已尝试着用基本的营销思维来思考问题。但由于学生初次接受专业的市场营销学习,专业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灵活全面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市场定位的概念、市场定位的方式与步骤、市场定位策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协作互助的精神。提高学生主动观察与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课程导入:案例分析法;教学重点: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教学难点: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创设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课程结束后:网络教学法、反思教学

2、学法:课堂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理论与实际结合法、反馈学习法、互联网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教学准备——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主课程——课堂总结——布置任务——教学反思

1、教学准备:备课、制作课件、学生预习

2、复习巩固:(3分钟)通过提问法帮助学生回顾上讲内容(目标市场细分的因素,如何进行目标市场策略选择)

3、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插入广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程

4、主课程:(30分钟重点、难点)市场定位的概念,市场定位的方式和步骤

5、课堂总结:5分钟(市场定位的前提是企业营销的差异化,通过学习要能为企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及目标市场选择,将市场机会变成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

6、布置任务:2分钟(如果课后实践题可操作性强,且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选择课后实践题作为课后作业,否则应该选取接近学生水平,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开拓市场营销视野的课题进行作业布置:例如如何提升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品牌形象)

7、教学反思:课后分析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回顾、梳理上是否存在漏洞;组织教学方面是否有新招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课堂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总结以后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

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就是我对本教材市场定位一节课程进行的说课内容,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说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还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课程演讲稿 篇9

自然教师如何走进科学新世纪第一个新学年的开学,一本崭新的小学《科学》教材来到我们的手中,它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也吸引着我们的学生,这就是《科学》--新世纪第一套科学启蒙教材。新《科学》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自然》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许多老师在解读这本《科学》教材的时候,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困惑。因为这套教材不仅要更新我们的科学教育理念,使我们重新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而且要改变我们每天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对我们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科学》的理解,提高自然教师实施新《科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我们尽快走进新《科学》。我们的自然教师如何走进新《科学》呢?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老师对未知领域不必惶惶不安,而是需要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不要让他们盲目地摸索,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新《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变呢?因为在将来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仅来自于封闭的课本。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由《科学》教材直接提供、呈现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吸收来自科学教师个人领域的知识,更需要吸收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碰撞出来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被教科书统治着,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所有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也都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咸“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课程演讲稿 篇10

大家好!

今年是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

近日我参加了我校团支部组织的“重温团的知识,建立特色团队”主题教育活动。透过此次活动,和广大团员老师重新学习了共青团的历史、共青团的光辉历程等共青团的知识,感触很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结合最 近的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我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党员争先进,团员干什么?我们青年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着在开创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这正是我们完成艰巨任务、完善自我的迫切需要。党员争先进,团员干什么?团员就应“永远跟党走”。

共青团将团结带领全国亿万青年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谢谢大家!

课程演讲稿 篇11

以前我觉得口才就是讲话,只要会讲话,便是有口才的人。但看完书后我明白其 实并不是,不能仅从表面去理解演讲与口才的意义。书中阐述了口语艺术的特征 和基本法则, 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对学生进行说话、 演讲、 辩论、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对口才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了口才 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此说来,说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把话讲 好就更难了。一言可兴邦,一言也可抵三军,言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想,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 就是语言。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在私底下可以口若 悬河,但一但站在讲台上讲话时,就会出现脸红耳赤,说话断断续续、语无轮次 的尴尬情况。 有这样一些人, 不敢开口说话, 怕被人笑。 若与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闭口无言, 沉默以对。造成这样的原因,不仅仅只是怕被人讥笑,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可能 是从小缺乏集体生活,习惯一个人,对别人不太了解;可能在某个场合说话产生 了不好的效果的阴影,因噎废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能是觉得自 己口才较笨,表达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中的,因而产生了少说为佳或者干脆不开 口的想法。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归其全部, 无外乎一条, 那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自己的负担,不要把自 己的目标定的太高,降低求胜动机,做到轻装上阵;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用积极 自我暗示的办法,不断强化必胜的信心与信念,养成一套独特的思维习惯;演讲 时要把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冷静的处理怯场,深呼吸 30 秒,给自己勇 气,默认自己是最棒的。 我认为虽为演讲就是要想讲、敢讲、多讲。 演讲是要有欲望的,也就是说要有表达的欲望,如果没有演讲的欲望,永远 练不好口才。可以说每个人天生都有讲的欲望,从人呱呱坠地,吖吖学语开始就 有了这种冲动,后来可能是由于社会、个人的原因,因讲不好,就不敢讲、不愿 讲了。但是,演讲冲动是原始的,有些人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就如同一个沉默寡 言的人, 一旦醉酒, 就会酒话连篇一样, 酒就是催化剂, 就是开启话匣子的钥匙。 想讲,是需要培训的,一旦有了第一次的讲,就会有第二次表达的冲动。所以, 培训口才,应该先培养讲的兴趣开始,让人产生充分表达的愿望,只有想讲了,才能可能走上演讲的讲台。 演讲课是一门实践课。如果是只讲理论,而不登台演讲,则理论再好,也是 空洞的,没有实际效果。敢于登台亮相,大胆讲出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所以说,演讲关关键的问题是胆子要大,不要把面子看得太重,不要怕丢面子,不 要担心别人的看法,只有大胆地讲出来,才能锻炼口才,否则是珍珠深埋,宝剑藏匿匣中。演讲的根本问题就是胆子要大,也就是要突破心理障碍,能够战胜自 己,就如同面对敌人要有奋勇当先的勇气,敢于亮剑。能够做到这一点,演讲就 成功了一半。有些人只所以惧怕演讲,就是迈不出这第一步,突破不了这道心理 防线。所以,初学演讲的人,就要从站起来、走上台、讲出来练起。 口才是讲出来的,说出来的,只有多说,多讲,才能不断提高演讲水平和能 力。要学会与人沟通,平时主动地与人交流,多拉拉家常,也就是多散讲,这是 练就口才的捷径。说多了,也就顺了。也要多参加演讲的聚会,珍惜和把握每次 说的机会,这是锻炼口才的必然途径,不敢当众表达,演讲水平就很难提高。不 管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可说,就当仁不让,站起来,说出来。 提高口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总之,要开口,把自 己想讲的话讲出来,不用在乎讲得好与不好。努力了,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让自己站在讲台上向无数的听众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所有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的梦想得以实现。

课程演讲稿 篇12

自小,就崇拜老师。一代名师孔仲尼,垂范千古,令多少帝王为之逊色;“为了培养伟人,我来做教师”的应聘回答,道出了多少为师者潜藏于心底的雄心壮志。

当我真的步入教师这个职业时,我的老师就告诫我——教师职业是一把光辉闪烁的双刃剑:教书育人,陶冶激励,铸就英才,是教师职业对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发;而学无专长,德无垂范,毫无修改开的教学则有可能使黄金变成废铁,使珍珠永埋地下!

牢记着老师的教诲,为了育英才,为了树栋梁,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如今,已走过十多年教学路的我,虽有收获,更多的是困惑,困惑于学生,困惑于现实,也困惑于自己: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却缺乏了灵性?为什么困难面前,貌似坚强的他们却苍白脆弱、不堪一击?为什么越来越感受不到师生之间心灵的撞击、愉悦的体验?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有那么多漂亮的瞬间,让我忽视;有那么多要害的时刻,被我垄断;关闭孩子们求知心窗的,不是别人,恰是我自己!是我工作到深夜,近乎完事的课堂教学设计,堵住了孩子们泉涌的思想之流;是我滔滔不绝、规范细致的讲授,浇灭了孩子们自由驰骋的想像;是我连篇累牍、整洁划一的练习、测试造就了孩子们的单调乏味,是我小心翼翼、惟恐其越雷池一步的护理,折断了他们奋飞的翅膀!是我,是我自以为是的教育扼杀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自主!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老师只是那个伴奏者!答应他们“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气、布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长成参天大树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鲜花和绿草同样让大地焕发生气!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百炼成钢,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记得那个看“绿太阳”展览的故事:三个孩子跟随着老师去观赏绿太阳的绘画展,第一个孩子说:“太阳是绿的?这怎么可能?它明明是红的。”第二个孩子说:“多美呀,绿色的太阳!生活竟这样奇妙!”第三个孩子说:“绿色的太阳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听着他们的评论,老师微笑着,肯定了他们的感受。许多年过去了,第一个孩子成了一名物理学家,第二个孩子成了一名艺术家,而第三个孩子则成了一名化学家!不能说因为这次画展,他们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宽容,才让他们有了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爱护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珍视他们的体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呵护!懂得了这一点,在恨铁不成钢的遗憾里,就会多一点老师的反思!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他们行进于新生活的双翅!一路行进的是学生,教师是那个向导!指明方向是教师的责任,而选定路线、选定行进的方式却是学生的权利!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是教师的义务,但绝不是小心翼翼的牵手同行,因为攀高跌沟、摔跌滚爬的体验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学费。

走进新课程,我终于明白:我的困惑来自何处:那是我对老师的肤浅熟悉,对人才的狭隘理解,对教师角色的陈旧观念导致的!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又怎会皱起眉头?放开手让他们去闯,他们又怎会在困难面前束手?蹲下身子,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欣赏,真心对话,又怎会找不到那种思想碰撞、心情的愉悦?

做英师,育人才,是我如今的愿望,我知道,断了的翅膀,可以医治,迷失的方向可以重新寻找,凤凰涅磐,有着毁灭的痛苦,才有新生的喜悦!我也知道,说起来轻易,做起来难;我还知道,前进的路上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成绩与失误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这课改的大浪中,我希望我们所有同仁都能够搏击浪头,真正地尽到教师的职责,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69988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家长老师的元旦祝福语
下一篇 : 手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