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各个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题性的。在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最后阶段,报告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然而,很多人对写报告感到困难,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本文将探讨“体育开题报告”的重要性和意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篇精华文章!

体育开题报告 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身心健全的学生,才是素质教育之最终目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要拥有高智力,还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很多时候,不论是在进行体育训练过程中,还是在学校体育比赛环节,学生们都没有很好的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各自的想法,没有团队意识,没有明确到团队的重要性。因此,会输掉比赛,没有荣誉感。因此,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至关重要。

二、培养高中学生团队精神处理好几对关系

1.凝聚力和教学之间

借助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拥有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凝聚力是团队精神最为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课程上学生可以很积极很主动的去为自我的团队争光,在自己的团队荣誉而战。

2.成员共存和体育教学之间

团队是一个整体,由很多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分工不同,完成的任务也有所差异。当个人组成团体时,一旦个体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合效益。因此,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团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游戏式、集体性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不同角色扮演,感受成员共存重要性。

3.心理相容性和体育教学之间

心理相容性,指的是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依赖和信任。当下,比赛都是在公正环境中进行的,比赛的双方都需要尊重对方。要保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每一组成员都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相容性,在明确了比赛的真正含义下进行比赛,这样可以提升团队凝聚力,还收获了友谊。

三、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要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

1.明确学习任务

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初步合作。可以借助体育教学资源,提倡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会非常直观和明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你、我、他的重要性。教师在体育课中,可以借助篮球、排球或者是足球集体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分角色去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角色意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合作,学生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之后,会使得配合度提高。第二,学生自我学会分工。在球类集体项目比赛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在比赛中明确到个人的长处。第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体育教学比赛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中,可进行分组比赛或训练,让学生学会确立共同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合理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2.树立双赢观念

教师在给学生传输体育精神,体育技能和知识时,更应该教会学生交流。学生在一起合作时,能够做到和谐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进而树立起双赢的观念。比如,在篮球教学完成之后,将参赛的学生汇集在一起。从各自的角色出发,学生交流比赛体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去发现他人的优点。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互助作用,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学生认识到如何去和其他人交流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是不是一味的去称赞学生,在听到别人的称赞后是不是一味的接收。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相信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学会制定计划,进行知识整合,根据计划开展教学。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当整体的战术和技术都达到需求时,才能提升教学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层两组,每个学生要各自完成任务。第一组两个先完成跑篮动作。第二组三人一同完成“8字”跑篮动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去观察他人的练习,找出他组的优势在哪里,在进行全班同学谈论。教师引导谈论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两人和三个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重要性,最后再将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和战略上。

3.游戏教学

教师是教学主体人,但是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变化。学生是游戏的主体人,但是游戏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角色。教师和学生一同游戏,使得教学氛围更加浓烈,逐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参与其中也可以发挥出协调作用,使得体育游戏井然有序进行。可以借助一些分组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育魅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出现矛盾,这个时候教师要掌控局面,帮助学生调整情绪,让学生明确每个人的情绪在集体中产生的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者应该开拓教学思维,应该与时俱进,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作为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沈建峰、庞元宁.“阳光体育运动”对四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认知方面的影响[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5期.

体育开题报告 篇2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体育微型课题开题报告,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体育微型课题开题报告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体育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小场地、大课间;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三、课题研究依据

以、和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的发展。

2、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3、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和潜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研究措施:

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

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六、课题研究步骤

XX年5月进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实施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3月份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进行总结,展示活动成果,并进一步完善。

完成结题报告20XX年3月进行课题后期期调查分析,并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向全市推广大课间活动研究成果。

体育微型课题开题报告二

一、本课题的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与方法的*学科。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又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在培养目标、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与相似点,并以多学科为载体和实施途径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所以,综合实践与不同区域,不同教学资源条件下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及与其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所喜爱,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相关的体育活动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户外的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群体*和社会*。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毕竟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作为一种有着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为依据,有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为依托,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作方式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形式尚不够成熟,尚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系统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两学科在培养目标、学科*质、特点、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点达成两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体育课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达成两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目标:一方面使综合实践课借助体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实现综合实践课相关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社会综合实践这个平台,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向广泛的校园群体活动领域和无限的体育社会实践领域延伸,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达成强身健体益智目标的同时,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培养,以创新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一整套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使之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以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研究的条件

课题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学术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等)

1、本课题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杨国华(体育教研员)、贺永*(综合实践教研员)两位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2、近年来,我县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课题研究占据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体育及综合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熟悉课题运作方式方法,能够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3、课题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师大体育、*双本科学历,曾于2007年在长春接受过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该同志是我县省级骨干教师,我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省、市体育[十佳"教师和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他曾任实验小学、靖宇三中体育教研组长,具有二十余年的体育教学、校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体育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他的教学论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等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4、进修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保*,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导和财力物力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研究;

(二)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可行*研究;

(三)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四)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体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3、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是:

(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体育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必要*和可行*;

(2)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综合实践与农村学校体育学科整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运用实验的方法论*和检验学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立足于本地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以两学科所具有的共*为切入点,谋求两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使之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整合优势,最终达成两学科共同具有的学科教育目标。

突破学校体育重体育课教学轻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力图通过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引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实践行为,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发挥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科教育目标。

五、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深入学习总课题相关文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子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综合实践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实验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组织开题会议。

(3)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使参加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筹措课题研究必须的资金,购置必备的体育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二)实施阶段

(1)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基地,对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实验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实践活动原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组织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获得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实验的方式论*和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的策略,形成相关理论。

(三)总结阶段

(1)系统归纳和总结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2)整理有关实验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的迎检、验收和结题工作。

(3)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转化。

六、本课题拟定研究成果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3、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体育开题报告 篇3

舞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范文

论文题目: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研究

一、选题背景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学者还没有看到铜鼓对于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把铜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来研究的时候,国际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的铜鼓和铜鼓舞蹈,并且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作为青铜时期的代表文物,南方地区的铜鼓和北方地区的铜鼎都是由新石器时期的铜釜演变而来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方的铜鼎在失去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后,变成了历史文物静静的躺在了博物馆里,而南方的铜鼓则在权力功能丧失后,回到民间,成为了活着的文化。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铜鼓最早的发祥地,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且形制众多、分布极广,曾在西南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为流行,被视为通天的“神器”、“祭器”、“重器”和“宝器”。铜鼓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留物,不仅是流传千古的文化“活化石”,也是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的一个重要标记,而作为铜鼓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则是以一种活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铜鼓及铜鼓舞蹈就以其独特的辐射性、渗透性,流传至我国各地,甚至世界多国,在铜鼓文化的传播中形成一种民族对话和国际交流,使之到达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共同促进铜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历史证明,文化保护得当,传承力度加强,民族的发展就越快,而其民族的文化影响和政治影响也就愈大。铜鼓舞蹈作为一种活态的铜鼓文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以铜鼓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应该保持自身舞蹈文化的原生形态,使其展现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积极保护铜鼓舞蹈这种活态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更好的促进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交流。由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研究具有国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铜鼓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对一些至今仍使用铜鼓的民族开展深入的田野调耍η蠖酝奈幕蜕偈褡逋奈璧傅睦费馗锝猩畈憬舛劣胩剿鳎骄坎煌褡宓耐奈幕捌渫奈璧傅钠鹪础⒘鞔褪⑺サ睦饭旒#纱私沂酒涿褡寰窈臀幕车奶卣骱屠嘈汀Mü陨鲜鑫侍獾纳羁萄芯浚钊胩教治髂仙偈褡逋奈璧傅奈幕诤鸵帐跫壑担⑻岢龆云溆行П;ず痛械耐揪叮怪⒀锕獯蟆K裕韭畚难芯烤哂兄匾睦砺垡庖搴褪导庖澹阂环矫妫芊岣缓头⒄刮髂仙偈褡逋奈璧傅南喙乩砺郏涣硪环矫妫芪髂仙偈褡逋奈璧傅谋;ぁ⒋杏氪葱路⒄固峁┙杓N颐窍嘈牛孀湃嗣嵌悦褡迕窦湮幕约胺俏镏饰幕挪;さ母叨热鲜逗椭厥樱髂贤奈璧傅耐诰蛴氪醒芯拷嵊幸桓鼋虾玫钠趸头⒄梗雇奈璧钢匦禄婪⒁帐跚啻海⒎⒁帐貅攘Γ呦蚋踊曰偷奈蠢础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铜鼓是最早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的一种青铜器。铜鼓制作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而成,工艺考究。中国是铜鼓的起源地,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地区,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一直流传至今。在我国,铜鼓流行并分布于西南,即现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南部和湖南西部,而铜鼓最集中的地方则是在广西和云南。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铜鼓出现在云南西部地区,从云南楚雄万家坝等地出土的四十多面铜鼓可以强有力的证明:云南的元江流域――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是万家坝铜鼓的政治中心。而这些原始类型的铜鼓又与铜釜十分相似,因此,这个地区应该就是铜鼓的起源地。广西的铜鼓流行的也比较早,在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广西境内的俚人、乌浒、僚等,都已广泛使用铜鼓,在桂东南、桂西南、桂东北等地都有出土的铜鼓,其中以玉林、钦州、梧州、柳州、南宁地区最为密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在古代西南地区广泛使用铜鼓的族群有骆、乌蛮、蛮俚、僚、南蛮、仲蛮、苗、仡佬、黎等各少数民族。铜鼓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到现在,随着各个民族的迁徙、融合、退出,现在还保存并使用铜鼓的民族已经为数不多了,据目前调查研究所知,保留铜鼓文化的民族只有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泰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藏缅语族的彝族,孟一高棉语族的佤族、克木人,以及芒族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舞蹈。铜鼓是从用来煮食物的铜釜中演变而来的,当人们吃完铜釜中的食物,填饱肚子后,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就把铜釜翻倒过来,用手或木棍敲打它的底部,使其发出简单有力的声音,人们便踏着节拍,或模仿狩猎、或模仿耕作、或敬神娱神,一起舞之蹈之。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个铜鼓形贮贝器的面上,就有一个敲铜鼓跳舞的图案,从图案上可以看出有两面铜鼓平放在地上,两名男子围绕其中一面铜鼓徒手击鼓,边歌边舞,另外两名女子相对一面铜鼓,一人徒手击鼓,一人边歌边舞。在广西的左江花山崖壁画上也有很多击鼓舞人的图像、围绕铜鼓而舞的图像、还有一些铜鼓自身上有的羽人舞蹈图像,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遗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铜鼓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战争助威、传信集合、祭祀、丧葬、宴会、乐舞、召集、婚庆、节日等,以及一些其他的重大活动中。早期的原始铜鼓舞蹈以祭祀为主,受制于舞蹈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的类型,核心内容是通过用铜鼓舞蹈与神灵沟通,集中反映出古代先民的文化信仰和宇宙观。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凡春秋祭祀,必杂众乐击之以侑神”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铜鼓赛神的传统习俗,大多与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等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的。《新唐书南蛮列传》、《太平寰宇记》、《贵州通志》、《云南通志》等史书中,就有很多对西南少数民族“击大鼓,吹大角,歌舞以为欢”的铜鼓赛神场面的记载和描绘。现遗存于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跳铜鼓舞蹈的习俗,主要用以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祈求丰收等宗教祭祀仪式中,或是在节庆民俗仪式中祈求神灵的`佑护,跳给神看,用舞蹈动作博得神的欢心,以及在各种节庆习俗中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此外,铜鼓舞蹈还是一些民族丧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他们在送葬前连续几天的敲击铜鼓,通过鼓声呼唤亲友参加葬礼,跳铜鼓舞蹈以召唤鬼神前来护v死者的灵魂。早期的铜鼓舞蹈主要是人们踏着简单的鼓点节奏来变化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虔诚地敬神、娱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铜鼓舞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演变创新,单纯以铜鼓伴奏的祭祀娱神的舞蹈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审美活动,自娱自乐的成分逐渐强化,人们经过逐渐的改革,铜鼓舞蹈也由原始的劳作祭祀舞蹈逐渐转化、发展为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民俗舞蹈、群众舞蹈、艺术舞蹈等多种舞蹈形式。由此可知,铜鼓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的铜鼓舞蹈大都有特定的内容主旨、仪式程序和象征意义,还有特定的舞蹈场域、队形、动作和表演及主持日的规定和禁忌……,然而,在该舞蹈中所呈现的一切,始终都是以铜鼓为核心的,在铜鼓节奏的指挥下,舞者通过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鼓点,跳起围绕铜鼓变化着的各种各样用以表达特定意义的舞蹈。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立足于从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等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学术视野,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到云南、广西、贵州等80多个县乡村寨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方法,在认真思考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新实证、新材料、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成果的基础上,深度考察滇、桂、黔三省区少数民族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的铜鼓舞蹈,尝试运用舞蹈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图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最本源的面貌,力求对各族铜鼓舞蹈的发展变异进行深层解析与探索,进而描述不同民族铜鼓舞蹈的起源、发展和创新规律,揭示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发掘西南各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中的“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从而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类终极问题的深刻研究,为深入剖析铜鼓舞蹈的民族文化,开拓新的途径与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插图主要来自蒋廷瑜著《古代铜鼓艺术》、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著《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等著作中的图片,以及杨德]著《铜鼓乐舞初探》、陈远璋著《左江岩画舞蹈图像初探》等论文中的插图,由于文章篇幅的原因,文中所有插图不再注明详细出处,在此对原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衷心的感谢!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已在本文“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

五、写作提纲

摘要3-4

Abstract4

绪论8-13

一、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8-9

二、研究现状及基本资料9-10

三、研究范围及相关的概念界定10-12

四、研究路线和方法12-13

第一章西南铜鼓13-19

第一节铜鼓概述13-16

一、铜鼓的起源与分布13-14

二、铜鼓的结构与类型14-16

第二节铜鼓的艺术特征16-19

一、音乐艺术16-17

二、舞蹈艺术17-19

第二章西南地区古代铜鼓乐舞图像19-42

第一节花山崖壁画上的铜鼓乐舞图像19-27

一、舞蹈造型19-21

二、舞蹈队形21-23

三、舞蹈动作23-27

第二节铜鼓纹饰上的铜鼓乐舞图像27-37

一、羽毛舞27-30

二、盾牌舞30-32

三、仿生物舞32-34

四、葫芦笙舞34-35

五、徒手舞35-37

第三节古代铜鼓舞蹈的艺术特征37-42

一、图腾崇拜艺术37-40

二、生殖崇拜艺术40

三、巫文化40-42

第三章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献记载的铜鼓舞蹈42-52

第一节节庆民俗仪式中的铜鼓舞蹈42-48

一、蚂拐节42-43

二、达努节43-44

三、跳弓节44-45

四、补年节45-46

五、芦笙节46

六、节庆自娱46-48

第二节丧葬祭祀仪式中的铜鼓舞蹈48-52

一、勤泽格拉48-49

二、跳铜鼓49-50

三、铜木神鼓舞50

四、贵州布依族铜鼓舞50-51

五、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51-52

第四章西南少数民族现存的铜鼓舞蹈52-86

第一节壮族铜鼓舞蹈52-63

一、广西东兰壮族《铜鼓舞》52-57

二、云南马关壮族《跳铜鼓》57-60

三、云南泸西壮族《铜木神鼓舞》60-63

第二节彝族铜鼓舞蹈63-68

一、广西那坡彝族《铜鼓舞》63-65

二、云南文山彝族《跳铜铜鼓》65-68

第三节瑶族铜鼓舞蹈68-76

一、广西都安、巴马布努瑶《跳铜鼓》68-73

二、广西南丹白裤瑶《勤泽格拉》73-76

第四节苗族铜鼓舞蹈76-82

一、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76-79

二、贵州凯里苗族《铜鼓舞》79-82

第五节水族铜鼓舞蹈82-86

第五章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86-92

第一节民族文化价值86-88

第二节舞蹈艺术价值88-89

第三节铜鼓舞蹈的保护与传承89-92

结语92-95

致谢95-96

参考文献96-99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田青主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

[4]中科院知识产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5]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6]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8]张增祺.滇国青铜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中国铜鼓研究会编.中国青铜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1]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12]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14]蒋廷瑜.古代铜鼓艺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

[16]韦苏文.中国铜鼓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17]张光直.青铜时代.[M].三联书店,1983年。

[18]刘德荣.铜鼓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王大道.云南铜鼓.[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0]万辅彬.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21]李春龙.云南史料选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2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26]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

[28]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

[29]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

[30]李伟卿.铜鼓及其纹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

体育开题报告 篇4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海拔差异就是利用海拔差,针对要进行参加比赛、参加体育的考生进行的赛前和考前的集训。本课题研究的是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冷环境的刺激)、通过短时间的训练。下达到比世居海拔要低的高海拔进行考试。丽江相对于昆明来说、就相当于高原、丽江体育考生在每年的三月份都统一上昆明参加体育专业分考试(云南省统一举行)。然而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相对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考生的成绩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还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运用成功。

针对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生成绩的影响。能够让丽江带训体育考生的教练有一定的帮助。让前人的经验来更进一步的提醒和引导。让丽江体育考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海拔高度让我们占据了重要地理位置,还有就是天气也给我们创造了有力条件。让云南体育重新审视我们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丽江海拔高度创造的运动成绩;让我们的体育考生考出更好的成绩。然而当高原世居者从高原到达次高原,即脱离低气压、低氧环境,进入到正常大气压,正常氧含量的环境时,适应了高原环境的生理机能需要作重新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此间可出现心率减慢,心搏量增加,过度通气消失等,这种改变称为低原反应或脱适应。

这种“脱适应”反应,可能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对身体造成不良后果。对于世居高原体育考生来说,专业考试在次高原举行,机体从习惯的低压、低氧环境到相对的高压、高氧环境,这种外环境的改变必然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次高原的高压、高氧环境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是否会出现次高原反应(脱适应反应),如何影响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运动水平;如何根据次高原考试时间和运动员下高原后身体机能的变化而确定下高原的时间等,这些都是高原教练员所关注的问题。

从而了解宁蒗的体育考生的成绩状况(短跑。中长跑。耐力性项目等)…更好的利用海拔高度、天气等条件;使丽江(宁蒗)体育考生的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在考前提前两星期以上的适应时间上昆明。致使世居高海拔的体育考生在高住高训转化适应低住低训;使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在原成绩上得到一定提高。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895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县城在海拔2240米的大兴镇。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丽江相对于昆明来说,就相当于高原。然而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相对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考生的成绩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还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运用成功。高原训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的崛起,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

高原训练在国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后(1963年国际奥运会在海拔2240m的墨西城举办),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高原训练,纵观这50年的发展历史,可将高原训练概括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50年代);第一个高潮阶段(60年代);争议中的探索阶段(70~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高原训练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的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体系。

一、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中国是开展高原训练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国家体科所陈宝庆等对八一队3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四个月期间的生理机能进行测试,至此开创了中国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同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关,也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的约束。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在耐力项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运动员对我国耐力性项目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原运动员来说,由于世居或长期生活在高原,通过一系列代偿反应,已基本对所居住海拔高度低氧环境产生钝化,如何更好地提高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世界约5亿多人口居住在高原、高山地区,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在耐力项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运动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地处海拔2500—3000m的埃塞俄比亚优秀运动员阿贝基拉获得马拉松冠军,之后,他又多次获得该项目的金牌。处于非洲同样地理条件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摩洛哥的长跑运动员相继也获得了国际长跑冠军。

在我国,地处高原的云南、内蒙古、青海、甘肃的运动员,对我国耐力性项目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有着重要的地位。世居高原人的生理特点: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增高。世居中等高度地区的人群,由于长期受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对于从事耐力性运动极为有利。(nextpage)

对于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影响这片领域研究的既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前作者未查到。在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中,前人对高原训练的研究是比较全面:人类自逐渐揭开高原环境的奥秘,认识其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以来,约有100多年历史,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其时间不过半个多世纪。国际高原训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后、尤其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的赛前对竞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体系。

中国是开展高原训练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国家体科所陈宝庆等对八一队36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冬训四个月期间的生理机能进行测试,至此开创了中国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训练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高原训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科学化训练程度不断提高;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原训练的成效明显增加。但是由于高原训练在刺激机体产生潜能的同时,也给机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血液浓缩造成循环阻力加大、对肌肉代谢的不利影响等。据报道,采用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

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有:1:陈文聪。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高原训练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2:山本正嘉。高原对人体运动的影响。体育科学(日本),1990。3:安彦(1984—),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4:海拔差异影响大学生达标成绩的研究马小明1,任中海2(1?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2?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04)5:张冰中国体育博士XX。3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模拟不同时程高原训练对大鼠心肌影响的机制研究等等。莱文最初的成功实验是将9名长跑运动员分为两组:低地组3人,居住训练在1300m训练4周,用心率、血乳酸和摄氧量监测训练。高原组(6人)与低地组相比:摄氧量高5%;5km计时快30s;血容量高原训练后,高原组增加500ml,低地组下降150ml。该作者认为对高原的适应是提高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因素。1994年冈德森(stray—gundersen)和莱文再次作高住低练试验,6名长跑运动员先在平原(海拔150m)进行4周训练,接着高住低练4周(高住2500m,低练1250m)之后,又在平原减量训练2周,前后共10周,4次测试,内容有:5km计时跑,亚极量跑台运动员时间,最大摄氧量,无氧能力,经高原训练4周末运动员在平原运动的能力最佳,无氧能力也出现较高值。马尔丁(martin,1994)利用高原缺氧效应结合短时间下山(每周2—3次)完成速度训练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加利福尼亚基地,利用莱克—塔霍(1990m)和奥兰治韦尔(120m)进行(中间距离132km)交替训练;在亚利桑那基地,利用弗拉格斯塔夫(2134m)和菲尼克斯(332m)进行(中间距离22km)交替训练。目前,高住低练法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已用于高原训练中。

1982年日本泳联进行了两次高原训练,第一次是在美国科罗拉高原(海拔1800米)停留21天,在此期间反复多次到海拔4400米处进行跑步训练,其结果是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都增加,且多数人的运动成绩都得到提高,德国著名教练居?兰根(现澳大利亚执教。以前曾执教于中国)建议高原训练安排3一5次,且海拔高度逐渐升高。例如:第一次,800一2300米;第二次,2300一3400米;第三次,一800米(中跑)和2300米(长跑),每次高原持续时间不断变化(如4一6一3周)较为有益,夏天,他常把队伍拉到墨西哥的托卢卡绿荫覆盖的丘陵(海拔2300米),长满树木道路宽阔的山地(海拔3200米)处训练,这些作法,打破了1974年墨尔本国际运动医学学会第20届运动医学会议所规定的界限,即超过2286米高度的训练要给予密切的注意,并禁止在3048米以上高度举行比赛,在实践中,高原地区运动员的训练高度也超出了这一规定。李福田先生剖析我国男子中长跑成绩落后的原因时指出:目前我国地处高原的省、区长年在高原训练,赛前下平原比赛,运动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忽视了高原与平原交叉的系统训练,尚未充分利用高原效应的作用。高原训练;高原。平原和低海拔的交替训练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理想的成绩。

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综合国内外对此课题(高原训练)的研究。接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本地区的独特见解和创新之处。致使丽江体育考生的成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让带训教师在总结上次经验;来更好的带好下一届的体育考生。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昆明—丽江海拔差异;丽江体育考生(宁蒗民族中学、丽江市一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调查法)

2。2。3实证法

三: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1昆明市中心的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

3。2丽江市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2。1丽江市城区的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2。2宁蒗县县城的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3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1昆明、宁蒗县县城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2昆明、丽江市城区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3两地海拔差异、气候环境比较总结(nextpage)

四:总结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自XX—XX年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4。1丽江部分中学赴昆明前所测成绩

4。1。1宁蒗县民族中学

4。1。2丽江市第一中学

4。2丽江体育考生上昆明考试的成绩

4。2。1宁蒗县民族中学

4。2。2丽江市第一中学

4。3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五:带训老师为何提前两星期带体育考生上考试地

六:归纳两地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生的影响

6。1低压低氧对体育考生训练的影响

6。2训练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考生的影响

6。3上考试地对体育考生生理的影响

6。4考试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

6。5上昆明为何会出现这一系列问题

6。6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方案

七:建议和相对应的措施

八:参考文献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经过访谈、调查丽江体育考生基本情况进行片面性的了解。依据了解的内容以及结合自己对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训练情况的了解。进行总的构思,融会贯穿。阐述丽江与昆明两地海拔差异、气候环境的偏差、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影响的原因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及相对应的措施。调查、访谈、查阅资料时所得到的资料不尽全面。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相应的访谈。相对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也比较困难。

重点:研究利用本地区的海拔、气候等优势如何更好的提高体育考生的成绩;两地海拔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调查、访谈的全面性;资料的准确性;相关资料的的难查性。

研究目标:

1:了解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基本情况。

2:归纳XX—XX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两地的成绩。

3:阐述海拔差异(高原)对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有关影响。

4:提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实证法。

技术路线:1。08。04—06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到有力的数据。

2。08。06—07整理文献资料,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丽江体育考生,心中明确那里的体育考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08。07—09依据路线:古城区——宁蒗县的部分中学进行调查、访谈。得到有力的数据、较准确的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实验方案:通过对宁蒗民族中学XX——XX届30个学生和丽江一中8个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访谈带训体育老师、讨论训练中出现和影响训练的因素、下达考试地所要注意事项及考试地对考生的相关影响;笔者参与实践(笔者属XX届高考体育考生)、访谈、实证法验证其真实准确性。

可行性分析:训练方面: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占有利条件。采用与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相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与考虑时间而制定训练计划。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运动成绩。从调查、实践等中得出这是可能的。

影响方面:海拔差对体育考生的影响(训练过程中相关影响、下达昆明的生理适应以及考试环境的相对适应等的影响)这些问题将在本课题中谈论到及作者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海拔差异(冷环境)和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影响体育考生成绩已成为事实。引领云南其它地区的体育考生走进丽江的训练基地;将海拔差异训练影响体育考生成绩得到进一步证实;提出相对适应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XX。12。20—XX。01。30进行论文相关资料分析总结阶段: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

XX。02。10—XX。03。01论文设计阶段:论文内容设计分析;论文设计规划。

XX。03。01—XX。03。15论文初稿的完成。

XX。03。15—XX。03。30对初稿进行修改、听取指导老师的相关建议。

XX。04。01—XX。04。20再次对初稿的修改。

XX。04。20—XX。05。25论文答辩准备。

预期结果:

结合宁蒗体育考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占据的有利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自己所了解到的训练方法、手段等。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的相关影响。还有下达次高原考试所注意的问题。提出本人的建议。希望对带训老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昆明、丽江市海拔数据资料。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张冰主编。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模拟不同时程高原训练对大鼠心肌影响的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XX。03:3—138

4:杨生岳,等?高原移居汉族和世居藏族低高氧通气反应性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5,11(2):87—189?

5:马小明任中海。海拔差异影响大学生达标成绩的研究[j]。中国体育报。XX,03(1):1—6

6:安彦。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j】。体育科学报,XX,01(1):25—30

7:陈文聪。高原训练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报,1990。10(5):24—28

8:山本正嘉。高原对人体运动的影响【j】。体育科学(日本),1990,40(6):431~436

体育开题报告 篇5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体育课程改革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硬性规定,只是规定了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的原则和范围,且这个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具体学习内容的确定,则要由各地、各校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要求以及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些规定和要求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

基础条件:近三年来,我校加大对各项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投入配备,达到市一级学校以上要求。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我校坚持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同时响应上级要求,坚持开展大课间、第二课堂和组织体育竞赛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员上:本课题的参与成员都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撰写的论文和优秀课例都曾在市镇级发表。

体育开题报告 篇6

一:研究内容

1:经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传统运动项目等,休闲体育运动对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人口综合素质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调查。

2:统计与分析:x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区共有七县一市的城乡人口,20xx年人均收入约1800元,x自治州土家族人口总人口87.9万人,占总人口的35.9%。城市人口的休闲时间主要以麻将,登山,进歌舞厅等打发;农村人口的休闲活动则比较简单,主要以扑克,麻将,陀螺,高脚马等。有的把休闲活动以变相的方式进行赌博,引起不良的社会风气。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处理。

3:运用x地区的休闲运动文化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休闲活动进行比较,同现当前中国休闲活动发展形式,区域化的发展不平衡,并对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x地区的具体条件,以至能最终把负面影响引导到积极休闲娱乐活动中来,以提高全地区摁扣的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寻求对策。

二:现状以及意义

1:现状:竞争力强的现当前的社会形式,国际间的竞争力永不停息,而健康则成为保持国家竞争力的保障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资本,休闲运动则是余暇生活中的有很大乐趣,具有刺激性和传统性的休闲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健康行为方式,更是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缓解精神压力,促使从生活同体魄都得到很好的调节,就国内形式来看:我们都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加入WTO和兴办奥运的时机,都是将国内休闲体育活动带来体制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且能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及社会治安等起到稳定作用。x少数民族地区是以土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区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也有很多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人们都用各种形式的休闲方式进行休闲娱乐,而随着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对的提高,空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前提条件下,各种休闲文化也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的休闲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如麻将、桌球、保龄球等项目。体育活动作为消闲娱乐的一种手段,日益成为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一项时尚享受。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一种娱乐性极强身体活动,它既是一种对心理的娱乐,也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国际间的竞争力永不停息,而健康则成为保持国家竞争力的保障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资本。休闲运动在余暇生活中有很大乐趣,具有刺激性和传统性的休闲方式。

2:意义:休闲可以通过行为,思维,情感活动等方式来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够建文化意境,愉悦身心,调节情绪,能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健康行为方式,更是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缓解精神压力,促使从身体上和体魄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调节,改革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去,不但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且能起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作用。

三:预期价值

休闲体育文化能积极给x地区的休闲运动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预期能达到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也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x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四:参考文献

[1]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1(3):卷首

[2]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

地域基础:

[4]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3.7(3):92~94

[5]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

[6]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x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50―53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3到20x、5学习理论,总结:x地区的具体现状,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报告。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20x、6到20x、7研究阶段,课题研究分析,制定调查表,进行阶段总结,并评估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20x、7到20x、9发放,收回问卷调查表。

第四阶段:20x、10到20x、2整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整理成稿。

第五阶段:20x、3到20x、5请老师评价并发表。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75132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爱写人作文15篇
下一篇 : 导购员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