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长安三万里》通过诗意叙述和符号主义的表现方式,观众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化的美与智慧,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励志的句子小编整理的关于“长安三万里48首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长安三万里48首古诗(一)

01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03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4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5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7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08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09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

《将进酒·君不见》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1

《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

《哥舒歌》

——唐·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长安三万里48首古诗(二)

13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4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6

《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17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唐·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18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0

《宋中十首》

——唐·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

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

景公德何广,临变莫能欺。

三请皆不忍,妖星终自移。

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

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

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

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

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出门望终古,独立悲且歌。

忆昔鲁仲尼,凄凄此经过。

众人不可向,伐树将如何。

逍遥漆园吏,冥没不知年。

世事浮云外,闲居大道边。

古来同一马,今我亦忘筌。

五霸递征伐,宋人无战功。

解围幸奇说,易子伤吾衷。

唯见卢门外,萧条多转蓬。

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

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傍。

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

终古犹如此。而今安可量。

21

《送兵到蓟北》

——唐·高适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22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23

《落第长安》

——唐·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24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三万里48首古诗(三)

25

《拟古十二首·其九》

——唐·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26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唐·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27

《横吹曲辞·长安道》

——唐·白居易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

一回来,一回老。

28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29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30

《白纻辞其二》

——唐·李白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垂罗舞縠扬哀音。

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

动君心,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31

《侠客行》

——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3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3

《寄远十二首·其四》

——唐·李白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34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唐·李白

(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其二)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

  35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6

《别鲁颂》

——唐·李白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长安三万里48首古诗(四)

37

《扶风豪士歌》

——唐·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38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9

《别刘大校书》

——唐·高适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40

《春游值雨》

——唐·张旭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41

《相和歌辞·采莲曲》

——唐·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42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唐·张说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43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此首被影片结尾长卷选用)

44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唐·李白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

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45

《别韦参军》

——唐·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46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唐·李白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47

《代扶风主人答》

——唐·王昌龄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48

《题玉泉溪》

——唐·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扩展阅读

万里长城作文精品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里长城作文精品”,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万里长城作文 篇1

放假了,我和爸爸去北京旅游。我们游览了我国伟大的长城。长城一共有三种,分别是海长城、路长城和山长城。长城的起点在秦皇岛,终点在嘉峪关,长约6000千米。

首先,我们爬的是闻名中外的山长城――八达岭长城。我看见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趴在起伏的山峰上。尽管天气炎热,坡高路陡,但我还是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地登上了长城的顶峰,领取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证书。在山顶上我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第三天,我们又到了海长城――秦皇岛宁海城景点,它是抵御敌人从海上进攻和派兵出征的地方。我在那拾了些贝壳、玩了下海水、照了几张像后就去了路长城――山海关长城。它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天下第一关”五个字每字高达1米。由于路长城不是很长,因此我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走完了它。 

 通过游览了我国的古长城,我觉得古人的创造真伟大,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有句话说地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我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和一家人去登万里长城。一路上欢声笑语,几小时的路程我也不觉得闷。很快到了山脚下,仰起头只见那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望也望不到边。当时,我觉得它不仅仅只是一块块石砖砌成的石墙,而是一条有血有肉正在探首天际的巨龙。

我们当然决定登上这举世闻名的长城,我想我会坚持到底,能登多远就登多远。远看长城就像横卧在险峻的山上,一直伸向远方与碧空相接,更显得磅礴无比。我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能登上这万里长城。我踏着正步,迈着整齐的步伐,心想:如果,我长大能当军人的话我一定冲在第一个,保卫我们的祖国母亲。我继续踏着正步前进,可是我只走了没多久就觉得腿有点痛。但是,我还是继续前进,边跑边喊着“加油!加油!为自己争气。”不久我们都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举目眺望这气势雄伟的苍莽群山,好像有一层薄薄的云烟在前面挡着。这样,我们就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最后,我们还是坚持走完长城,我回头想想登长城好像也不是件什么难事。 

 第二天,我的腿疼得走不动。可是,我还是很喜欢这次的登长城,它让我留下了一个难忘的美好回忆。游长城的作文800字5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爸爸终于带我去游览了伟大的长城。长城分别是海长城、路长城和山长城。长城的起点在秦皇岛,终点在嘉峪关,长约6000多千米。 

 爸爸带我去爬的是闻名中外的山长城——八达岭长城。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巨龙,趴在起伏的山峰上,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着。

车子很快抵达了长城脚下,听爸爸说这一段长城城墙1米多高,是用青灰色的砖砌成的,脚下是巨大的青石台阶。我和爸爸一边爬着一边想要往更高处攀登,刚开始我是一步两个台阶地爬,过了一会,只能一步一个台阶了,再过十几分钟,我便不想爬了。爸爸说:“既然来到了长城,最起码要爬到好汉坡吧,再加油,我们到第一个烽火台休息一下。”就这样,过了几分钟我们便到达了烽火台。我站在烽火台上,只听见风在呼呼地吹。放眼望向远处的群岭,长城这条巨龙,蜿蜒在山脊上,似乎有了生命一样,正在奔腾着,像是要去探寻天际的奥秘,雄伟极了。妈妈告诉我说,长城秦朝就开始修建了,主体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我们就这样边走边聊,不一会走过了五六个烽火台了。我俯视长城脚下,好高哇,不觉有点害怕,再回头看看,游人像赶集似的,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还有皮肤黝黑的非洲人,形成一条巨大的人流,不断掀起“浪花”,那景象非常有趣。 

 我们继续往前爬,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还好有扶梯可以扶着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在瞭望口用望远镜向远处看看,玩玩,我心想:我一定要当一次好汉。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到达了“好汉坡”。我兴奋地叫起来,“我是好汉啦!”。站在上面我不禁想到了造长城的劳动人民更是辛苦,他们是怎样把石头和砖搬上去的,那时候还没有起重机、吊车,他们啊才是最伟大的。 

 “好汉坡”后面是北九楼,过了北九楼就可以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走过这艰难的路程,我们便依依不舍地走出了长城。 

 再回头看看这雄伟、壮观的长城,背后的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汗水,长城,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我爱你!游长城的作文800字6

小时候,我的梦里常常浮现这一幅情景:我和爸爸妈妈在古长城上走着......

在10月1日前,“你想去哪里玩呢?”妈妈亲切地问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去古长城咯!”妈妈的神色有点紧张,不过妈妈还是露出一丝丝微笑。我知道我家并不富裕。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与同学在一起玩捉迷藏,我躲在一个角落里,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弄破了。同学们都嘲笑我,说我的衣服质量太差了,简直就是一件破衣服。回家后,妈妈发现我的衣服有破裂,马上拿出针线帮我缝补衣服,妈妈在缝补中,不小心吧自己的手弄出血了,我真是看在眼里,庝在心里啊!妈妈连坑都不吭一声,又接着缝下去了。第二天我穿着妈妈缝好的衣服上学去了,同学们陆续从我身旁走过,脸上显示出更加嘲笑的神情说:“破了就扔了吧,还穿这干嘛呢?哈哈......”我不能扔,这是我妈妈用血来替我缝补上的。我绝对不扔,”我的意志很坚强地说。

今晚妈妈和爸爸商量着怎样可以凑足钱去古长城。当时我哭了。在10月1日的前一个晚上,我不知不觉地在移动着,似乎坐在一列火车上,声音很响。可是我没被吵醒,我在妈妈的怀抱中睡得正香很香。 

 阳光四射,照射在“一条长龙”身上。“咦?我在哪里啊,这是我家吗?”我有无数的问题。我的小脑袋装去处看看,妈妈正在准备早餐,而爸爸正在拍照片,留个做纪念。我看着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我也不能落后,我们吃完早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向那条长龙进攻。我实在是太兴奋了,就独自走到了前面。连爸爸妈妈跑都没有我走得快。我看着一望不见尽头的古长城,马上加快了脚步。我的脚似乎快断了,可是还是看不到古长城的尽头。妈妈看我看累得气喘吁吁,并叫住我:“先休息一下吧。”我决定慢慢走,一边等等爸爸妈妈,一边休息。等爸爸妈妈追上来时,我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我的心中流着。我有加快了脚步,似乎已经看见有隐隐约约的城楼。我向爸爸妈妈高高的挥手,他们连忙跑了过来。“哇,真壮观。”我自豪地说。我望了望我所走的路程,太长了。

没想到,这次去古长城和我脑子里浮现的差不多耶!

关于万里长城的说明文作文600字2

举世闻名得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合12000多华里,它被誉为“万里长城”,可谓名副其实。长城初为秦始皇下令修筑,前后共动用了几十万民工,用39年得时间才完工。长城得修建,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得骚扰,因而保证了那里农业得正常进行,对中原一带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远望长城,高耸雄伟,蜿蜒万里,四周被连绵起伏、危峰兀立、高大雄伟得青山环绕着。在这绿色得海洋中,它犹如一条灰色巨龙,盘绕于峰峦之间。曾有一位南北朝诗人,用这样得诗句来形容它得险、长、高:“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据报载第一次登上月球得美国宇航员说,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显得建筑物就是长城了。

长城由砖砌成,城墙高3--5米,墙头是齿形得,很适合防御敌人。长城上有八大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头关、嘉峪关、玉门关。其中得山海关最为有名,它背山面海,处于万顷波涛、千丈绝壁之间,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历代兵家得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曾与降清得吴三桂在此酣战。其次为居庸关,在这个关口,成吉思汗曾同金兵刀枪相见。在近代,山海、居庸两关脚下得农民,也在此奋勇抗击过八国联军侵略者。20世纪30年代,手持大刀、长枪得中国健儿曾在这两关阻击过侵华日军,他们用血肉筑成了保卫民族得长城。

万里长城是座不朽得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得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得体现。

关于万里长城的说明文作文600字3

祖国的长城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得历史,多年来,它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目睹了多少残酷得战争。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得是一座古老得长城,一座雄伟得长城。

虽然在我没有亲眼看见长城之前,我已在各种书籍和电视中目睹了它得风采,但四年前得国庆节,当我踏上了长城得第一步时,我才发现,我眼前得这座长城比我想象中得更加雄伟壮观。它虽然没有故宫得金碧辉煌,没有颐和园得精巧雅致,也没有天台九龙壁得出神入化,但它辉宏得气势,长龙得神韵使它成为世界文化得宝贵遗产。这连绵不断得城墙总长约有一万里,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烽火台。听爸爸说,当有紧急情况得时候,驻守城墙得将士们就会点火报信。

看到周围许许多多得中外游客,我情不自禁地问爸爸:“长城那么古老,为什么有这么多游客来游览?”爸爸回答道:“一方面因为长城有着两千多年得历史,能够见到保存时间这么长得大型建筑物是非常难得得。另一方面嘛,等你长大了,自己去体会。”

四年后得今天,我已经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我虽然没有再度游览过长城,可它在我得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因为我深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扰精神得象征。

我爱长城,我更爱孕育这古老长城得伟大祖国。

关于万里长城的说明文作文600字4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我们中华人民得骄傲,而且其中还蕴含着我们古代人民得劳动智慧和辛勤得付出。当我们站在万里长城得青砖上或在欣赏长城得美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样,这一项宏伟得建筑令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建造这一项宏伟得建筑时,既没有机械,又没有运输工具。这完全是用人力完成得。不管严寒酷暑,人们还是坚持工作。即使下着暴雨或刮起大风,他么也在辛勤得工作。就这样经历了多少日夜得风风雨雨,万里长城在这儿拔地而起,显示出中华人民得气魄是多么得宏伟,伟大。这些古人何不具有一种顽强得毅力和不屈不挠,不被困难吓倒得精神呢?而我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感觉自己是中看不中用,惭愧不已。

比如说那一次考试,我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可以“居高临下”。可以易如反掌地消灭一切困难。结果做到一题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还是没有被我攻下来,结果那一次考试只考了90分。现在当我想起这一件事时,觉得自己很可耻和惭愧,愧当炎黄子孙,愧当中国人,也更别与问天无愧得人相比较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也要让“万里长城”在我心中扎根,然后“拔地而起”,树立一种坚定得信念,让祖国繁荣昌盛,让下一代因我们得贡献而再一次赞叹不已。

关于万里长城的说明文作文600字5

是那秦时的银钩明月,是那秦时的崇山峻岭,还是那秦时的巍峨长城。

悠悠往事,“大江东去,浪淘尽……”融入了千古岁月,凝入了古老长城。历史定然记得万里长城的辉煌,从山海关的老龙头,到大漠黄沙的嘉峪关,绵延万里似一巨龙盘卧在高山之巅。

今年春节,我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万里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驻下一座守哨战士般的敌楼后,恰翻身向下折回山半腰,又骤然升起,至海拔近千米处,盘卷一个大弯,那酷似牛犄角,苍劲雄壮又浑然天成。

站在长城上,脚下的方砖一路向前延伸,望不到头。抚摸着城墙上的条石,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苍天高远,群山连绵,不由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横扫六国!又仿佛看到多少佝偻着身躯的脚夫在烈日下一步步的挪动,为宏伟的长城洒下炽热的血与泪!

远处的山林是黄的,点缀着若隐若现的红枫叶,像是醉了一般。顺着城垛往外看,几个烽火台在山峰上错综相连在一起。那蜿蜒的长城,如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盘旋在绵延山峰之中。

再往上走,便来到烽火台前。看上去不是很大,走进里面有很多门洞,中间的石阶很陡,不费点力气是绝对上不去的。来到烽火台的二层,用石砖砌成的正方形的平台应该就是巅峰火的地方。我站在平台上,眺望两侧的敌楼和望亭,仿佛听到了当年吹响那出征的号角。

这正是奇特的慕田峪关台建筑。慕田峪关与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不一样,正关台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互相通连并肩矗立,两侧的敌楼较小,中间的敌楼比两侧的大一些,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门不设正中,而是设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边的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在万里长城上也实属罕见。

走上台阶,向回望,整个长城尽收眼底。那气势,如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之雄伟,如同放眼整个天下。

这里的长城,吸引了好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被长城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大家尽情的跳跃,尽情的奔跑,欢声笑语在城墙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刻,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才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伟大文明。

庚子佳年,春满九州。望着远处的烽火台,我热血沸腾,我想高声呼喊,我爱万里长城,我爱这片土地!

万里长城作文 篇2

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玩。我们首先来到了八达岭长城,从第一个站爬起,我望着那无边无际的长城,心里不禁感慨道:古人真是勤劳呀!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建立了长城。要是在现代,也要好几十年才能竣工。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爬上了一大半长城。站在高高的长城上,各种景色尽收眼底。那蜿蜒曲折的长城。真像一条穿行在大地的巨龙啊!古人的勤劳真是让我佩服,他们那个时代什么高科技东西也没有,那一砖一瓦,是他们用双手垒起来的呀!

我们已经走了一半,再往上走就很陡,但我们还是坚持登上去了。在一个城楼那歇了一会儿,就准备下长城。下比上更难,因为很陡要防止摔倒,我们上下都那么难,那古人是怎么建起来的呀!下了长城,我回头又望了望它,长城建在高耸入云的大山上,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相信长城会在我心里留下抹不去的记忆。

万里长城作文 篇3

毛一主一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宏伟壮丽的风景令人布满憧憬。今天,我也来到了长城,饱览了万里长城的气魄与风景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气力。

从远处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烽火台,似乎是巨龙身上的突起的骨头。踏上长城,就似乎来到了远古的战场,周围尘土飞扬,炮火轰天,炸弹爆炸的声音接连不中断的响起,令人毛骨悚然。

我扶着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巨龙”一会儿上下翻滚,一会儿扭曲身子,好像想把我们甩下去。面前是一个八十度左右的上坡,好像随时都会倒下来,和较平坦的地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头也不敢回,靠着扶手使劲往上爬,凉风一阵又一阵,轻轻地抚摩着我的脸,使我心旷神怡。

离烽火台越来越近了,我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迫使我回头。瞬间,一幅壮丽的丹青映入我的眼帘:四周都是树,铺满了所有的山峦。这漫山遍野的绿,绿的纯挚,绿的动人。轻风过处,夹带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山峰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似乎站在天与地的连接处,享受着天地赐赉我的奇妙感触感染!

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是怎么是起来的呢?在古代,秦始皇为了戒备外来的敌军,才命人修建了万里长城。那时候,没有平坦开阔的大路,也没有进步前辈的器械,全都靠一双双手,把砖块运上陡峭的悬崖。中华民族的人们为了长城付出了多少心血,长城也不知被鲜血染红过多少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民艺术的瑰宝,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站在这儿,仿佛站在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唱着中华民族的赞歌。歌声响彻天际,传到了九霄云外,回荡在祖国的边疆。我到长城了!我是真正的好汉!

万里长城作文 篇4

临海东湖边上有的江南古长城,趁着清明节放假,我和天天小弟弟一起去爬长城。

到了长城脚下,抬头一看,哇,好高啊,楼梯又高又陡,但是,我们都不怕,天天还一边跳一边叫,我要爬第一,还没准备好,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爬了,我也不甘落后,飞快地追了上去。

我和天天只想着怎么超过对方,谁也不肯松懈,不一会就爬到顶了,向下一看,整个临海都在我们眼前,青山碧水,好美啊,下面的人和车就像小甲虫一样在我们脚下。我还努力找了找舅妈,哎呀,人太多了,我终于在半山坡的地方找到了她,她还在气喘吁吁地努力向上爬,我和天天就一起给舅妈鼓劲“加油!加油!”。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是好汉坡,一共是198级台阶,能爬上的都是好汉,我和天天都是不折不扣的的好汉。

总算人都到齐了,我们稍作休整,继续向前行。首先看见了戚继光的雕像,戚继光是个抗倭英雄,这个雕像就是为了纪念他的。据说,当年戚继光就是利用长城来和倭寇战斗的,长城上还有当年遗留下来的大炮和瞭望台。我们爬上瞭望台,想象着当年戚继光英雄的样子,向远方瞭望,希望能发现点敌情,可惜什么也没有。我们就只能骑在大炮上面过过瘾了。

我们继续向前走,前进的步伐是欢快的,我们时而漫步,时而小跑,不一会就到了出口,整整一个小时,我们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长城之旅,大人们都觉得很累,可是我觉得一点都不累,下次我还要来。

万里长城作文 篇5

长城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劳动人民用双手拼出来的,他也是中华大地上一条英姿飒爽的巨大青龙。

长城又称堑、长堑、城堑、墙堑。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道高大坚固而延绵不断的长垣,用来限制敌军强大的骑兵。你不要以为长城只是单纯孤立的城墙其实她只是以城墙为主体,它其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城、障、亭、标。所以长城很厉害。

如果你问我长城的`修筑历史有多久,那你听我慢慢道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进攻防守。此时长城修筑便进入了第一个高潮,但是它的长度很短,也很薄弱。在前面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并重新带领人民修缮的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并不是从秦朝留到现在的,在这相聚的几千年里,有无数个人维修过长城。而最后一个维修长城的朝代便是明朝。

长城资源分布的很广,在河北,北京,天津,甘肃等15个省区市都有。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有一千八百三十八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发现,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一万米,中国长城总长城共计超过2.1万千米。早在1987年12月,长城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文物古迹,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的结晶。它的诞生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血与泪的历史!作为后人,应当了解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保护传承他们,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外在载体,也是中国人的灵魂所在。

万里长城作文 篇6

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像一条长龙,飞过浩瀚的戈壁,穿越茫茫的草原,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最后,屹立在波涛滚滚的渤海之滨,全长一万三千公里。

万里长城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建筑工程。特别是修筑在八达岭的这一段,高大坚固,用巨大无比的条石和城砖建造而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如平整而宽阔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设有两米高的垛子,一座接连着一座。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用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遥相呼应。

我们参观完万里长城,那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吧。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孟姜女的女子,在与丈夫范喜良在新婚不到三天之时,她的丈夫就被衙役抓走,前往京都为秦始皇修建长城。年轻力壮的范喜良在长城日夜劳累,成天拖着两三千斤重的石头踉跄地走着,活生生被累死了。而孟姜女就不得丈夫归来的消息,便准备上路寻夫。不料到了长城修建处,得知道丈夫已经去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绝,整整在做长城处哭了三天三夜。突然,“轰隆”一声,把长城都哭得坍塌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它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在这崇山峻岭之间飘绕,登上它,你会看到愈加壮观明丽的景象。这时候,我想到了遥远时代,那些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更不用说起重机了。长城的修建者们就是靠着着无数的双手,一日一日地将条石运上这陡峭的山岭,最终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杜甫诗三首课件8篇


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经过精益求精和打磨这篇“杜甫诗三首课件”,更加简明扼要,请大家仔细阅读,可能会有所启发。教案课件是教师必须要做好的一部分工作,只要教师认真负责地编写,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健全的教案和课件能够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成果。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1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王船山对此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船山遗书·唐诗评选》卷四)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理解,涵泳体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诗歌。2.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把握三篇诗作各自的风格。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教师教授——10分钟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文学常识——5分钟

介绍作者: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板书标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诵读诗歌。15分钟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四、反复熟读,争取当堂背诵。10分钟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熟识近体诗知识,对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

B组(中等生):对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能背诵一首诗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字词检测——笔试小考的形式,2分钟

二、朗读第一首诗歌——《望岳》5分钟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10分钟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5)教师补充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四、朗读第二首诗歌——《春望》。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逐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主旨

3、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5、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五、背诵《望岳》和《春望》8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掌握背诵默写。

B组(中等生):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和《春望》的感受与收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教师口述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教师介绍2分钟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石壕吏》8分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四、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15分钟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3、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10分钟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5分钟

六、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B组(中等生):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

分角色演出《石壕吏》并背诵三首诗歌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作者常识:

二、背景了解:

三、主旨理解: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3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4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5

内容预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xx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一)《新安吏》(节选)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

(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

(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精读精练:

1.(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

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

4.远近朝暮望登

5.泰山衡山华山泰山

6.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a

8.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新战死‖无完裙。‖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

(一)1.(1)岂(2)挨次

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客即杜甫

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6

2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下面我从文本解读、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作汇报。

一、说文本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依据文本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层面,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2)感知诗的情感和价值观。(3)品味诗的物境和意境。(4)鉴赏诗的美点和亮点。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4)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作者资料

五、说教法学法: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以下教法:

1、古诗四步教学法。《望岳》采用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合作探究教学法。《春望》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自主演读教学法。《石壕吏》采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像画面——感悟意境

六、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3、合作探究: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五)教学小结: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 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背诵3首诗。

⑵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 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

杜甫诗三首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

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

一、朗读全诗

二、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一、介绍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范读课文

1、正音: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

⑴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⑵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⑶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六、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

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

字数不少于500字。

中秋古诗词三年级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那么您还记得诗人有哪些古诗词呢?经过提炼编辑整理了中秋古诗词三年级的相关信息,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中秋古诗词三年级(篇1)

中秋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中秋的到来,使得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关于中秋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本文将详细描写中秋古诗词的意境与诗意,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秋古诗词的美妙与独特性。

中秋古诗词,象征着中秋节的浪漫和寄托,它们通常表达了对家园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深情祝愿。在中秋古诗词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静夜思》和《广寒宫怨》了。《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位寂寞的游子在漫长的夜晚里,思念家乡的情景。诗中借由寂静的夜晚,寂寥的月色,将游子内心深处无尽的思念与韵律感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离人之痛。而《广寒宫怨》则通过一个关于嫦娥的传说,来表达了对命运的抱怨。诗中嫦娥身处广寒宫,四周环绕着浓郁的月光,但她心中却有着不可言说的寂寞和悲愁,她恨自己的命运、恨善良、恨世人,这些情感表白让人感受到了嫦娥的孤独和矛盾,也是中秋节意象中悲怆的一面。

此外,中秋诗词也有一些非常具有喜庆和祝福意义的作品,这类作品表达了人们对中秋佳节的欢乐和期望。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中秋月皎洁》,就描述了月光如水银般洒落在大地上,宛若银海,而万家灯火就像星际点点,热热闹闹。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中秋节节日的热闹和喜悦。而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的《乐府诗·东篱乐》就展现了当时中秋节的欢庆氛围,这首诗描写了美好的烟花和丰盛的美食,给读者带来了节日的欢乐。

总的来说,中秋古诗词代表了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性,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深厚的情感色彩。每一首诗歌都是一首以中秋为主题的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为人处世的态度、家国情怀的内容。在今天,我们不仅需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价值观,更要铭记古人的坚定和深情,用它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走向更加光辉与美好的未来。

中秋古诗词三年级(篇2)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更多描写中秋的古诗词请关注“”

中秋古诗词三年级(篇3)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中秋古诗词三年级(篇4)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77213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有关端午节粽子的句子
下一篇 : 2023怎么写发言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