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励志的句子特意搜寻了关于"四个自信的心得体会"的相关资讯,阅读结束后,您对此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有所经历,有所感悟之后,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应该有着很多值得留忆的刹那。想要在笔下表达新的感悟,我们就需要多些思索,多次挥毫。

四个自信的心得体会(篇1)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与会者认为,“四个自信”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理性思考,体现了对人民福祉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增强我们对道路选择、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

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谢青松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所构成。其中,道路决定前途命运,理论提供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文化乃精神支柱。明确提出“四个自信”,表明我们在道路上更加坚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在文化上更加自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所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要求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张德寿提出,要以常识理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问题。何谓常识理性?常识理性即是基于常识而非某种理论范式对事实作出的判断。首先是承不承认中国成就?中国今天的成就必然是综合因素使然,必然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那么是什么整合了这些因素呢?是政治,是制度体系的综合性作用。没有政治,准确说是没有与之匹配的合适的制度体系,这些因素不可能整合起来。为此,看待中国成就,必须有政治观点。恰恰是中国政治把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了整体合力,使之服从服务于中国的国家主题——现代化建设。没有政治的支撑,换言之,没有中国制度体系的支撑,很难想象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活生生实际,证明了和正在证明着中国的制度具有内在优势。我们必须理性而自信地认识到这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杨纪武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之根,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所以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价值理念,即气节为本、责任为先、群体为上、和谐为贵的价值理念,培育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包容的品格。这些价值理念,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仁人志士追求和秉持的文化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自信的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言一出,掷地有声,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围绕“文化自信”的五个问题,一抒浅见。

“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

随着近代中国以往的一度衰落,中国也一度丢失了文化自信,充满了文化焦虑。别人问我们:“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之后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样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们问自我: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但尽管当时参与者达12万之众,“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礼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必须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礼貌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与“厚德载物”

无论是在从“文化焦虑”到找回“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还是今日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呼唤、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都要立足于“厚德载物”的现实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市场经济无德,也搞不好、搞不成,“文化自信”就会沦为空喊、空谈。

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穷病穷病,多是穷出来的病。但富,也会富出病来。历史上我们也曾富过。中国是礼貌古国,书香门第,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静、从容、大气、平和,有其境界,是文化大国的气质。不应当有了钱就狂了、疯了,不明白该怎样办了。如果“富”得“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人民还谈得上什么“自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浩浩荡荡、生机勃发,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导致竞争,优胜劣汰,效率大增。市场经济自然要“向钱看”,但也不能搞得“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如果物欲横流,社会乱套,市场经济也难以为继。

“君子以厚德载物”,岂容“财之日进而德之日损,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

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强大的正能量。今日,诊治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现象,不妨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健体的抗体,增强人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

我们这个有着“厚德载物”“重义轻利”传统的民族,有为人类开辟“君子以厚德载市场经济”新境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基于今日的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中必有文艺繁荣,它是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也是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必然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新的讲话,既有“双百”、“二为”这些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坚守,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艺繁荣”这一历史逻辑的展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当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则是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仅仅要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并且要与时俱进,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吹响时代号角。

中华民族讲诚信、守诚信的传统,正受到市场经济中频发和蔓延的“信用缺失症”的冲击和考验。我们看到,一切向钱看,“信用缺失症”在细胞滋生;有钱啥都干,“信用缺失症”向机体蔓延;权钱作交易,“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败;为钱可逆天,“信用缺失症”让大家疯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人的行为就必然会破规失矩。

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经济发展了,精神失落了,您家能够称为强大吗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正是因应这样深刻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今日的时代大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呼唤、促成、历练、积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完美、看到期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营造环境才能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经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有一批来自社会各界、事业有成的人士,他们不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但他们是文艺爱好者,异常是青年时代的音乐爱好者,是“爱乐人”。这就是由民政部第一个直接登架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这个乐团利用业余时间,已到几十所大学去举办了“音乐点亮人生”音乐沙龙,受到普遍欢迎。乐团演奏的有中外经典名曲的“阳春白雪”,也有青年学生好懂好唱爱听的“下里巴人”。乐团许多成员都有为祖国“顶天立地”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经历,此刻又聚集在一齐,一个学校接一个学校、一场接一场“铺天盖地”地演奏着中外交响音乐经典,果然就“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看了演出后当场吟诗赞扬乐团:“才略文韬,琴音歌赋,齐聚星河如火。谱思源曲,歌隽永如昨。堪忆昔年往事,扶社稷,勋绩良多。韶华逝,青丝华发,未敢忘愈”。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倍感振奋。他们说,“全社会行动起来”,我们也要“动起来”;为实现中国梦吹响时代号角,我们也要“吹起来”。我们每个“爱乐人”,都是传播高雅音乐的一棵蒲公英。当这棵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化成蒲公英的种子,飞到祖国各地去,长出新的蒲公英。

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需要更多的人进取参与。当文艺生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当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的土壤,也拥有卓越的力量。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今日又在大踏步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最有资格讲“文化自信”。

但自我优秀不等于人家都承认你优秀,岿然独存并不事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独秀。文化自信不仅仅在于自我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当今时代,应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应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此刻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那怎样才能在文化上赢得“他信”

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当代人类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题目、大文章。中国文化在此中,有好戏可唱,有好路可走。

今日,人类礼貌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呼唤一场新的礼貌复兴。“人类仅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次新的礼貌复兴,应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同关切。

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融入推进一场新的礼貌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当有所作为。“缓慢地、平静地、然而明白无误地,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变成一种现实。这一复兴的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着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你就能够看出,构成这个结晶的材料,在本质上正是那个饱经风雨侵蚀而能够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正是那个因为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礼貌而复活起来的人文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胡适近百年前就曾作此确定,此刻看来是确实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回答着这个共同关切。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此刻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一样,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样“斯为美”的文化,这样推陈出新的文化,这样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动听感人的声音。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交响乐中共振、共鸣,中国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在他信中更有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此刻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距离已能够丈量。要坚持持续、良性增长,整个国家必须持续坚持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创新活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要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中国梦不是空想,原因之一,其梦有根,有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语)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样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脉切断不得,根深才能叶茂。不妨以土耳其的教训为鉴。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有过奥斯曼帝国辉煌的大国,本属于地道的伊斯兰礼貌,但在现代转型中却以最大的决心彻底与伊斯兰礼貌断绝关系,力图成为西方礼貌的一分子。结果如何不管土耳其如何自我变革改种,西方国家和西方人从来都没有把土耳其看成一个西方国家。亨廷顿指出,这种不愿意认同自我原有礼貌属性,又无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礼貌所理解的自取其辱状态,必然会在全民族构成一种礼貌上、精神上无所归宿的极端沮丧感。

根,滋润于“慎终追远”。“慎终追远”不是“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为了今日,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如果说金钱、利益能够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有助于积德厚德,开创民德归厚、厚德载物、厚德载市场经济的新天地。

根,深扎于敬畏之心。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信仰的支撑、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都是必需的,但不够,还要靠敬畏。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那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但不能放大为人什么都无所畏惧。“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仅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干部,“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各级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中国梦,梦有根:中国梦基于“文化自信”,梦有根来自“文化根基”。

关于“文化自信”,要谈的何止以上“五题”人类礼貌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我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

四个自信的心得体会(篇3)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新形势下,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面临的危险更加尖锐。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党员干部补好钙、壮好骨,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把我们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立身之本、正气之魂、动力之源。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干部干事创业、为官做人的“定海神针”。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模糊、道德失范、出现腐败现象,他们不缺“知识营养”,而缺“信念营养”;他们不缺从政经历,而缺党性修养。正是因为理想信念的滑坡、党性修养的蜕化,才使得少数干部被“围猎”,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些人,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表面上看起来坚硬如磐,实际上却“弱不禁风”;这些人,由于党性修养不够,导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做起“墙头草”,失去话语权。只有抓牢抓实理想信念教育,给广大党员干部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拷问”、从思想根子开展一次“大扫除”、从操守行为上来一次“大扫描”,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才能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守初心、担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奋斗。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个人成长的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哪里来?需要从经常性的“补钙”中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章、党史知识的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自觉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学习,到群众中请教,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提升服务群众本领,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补好理想信念之“钙”,是党员干部一生的重要课题,坚决不能含糊、不可松懈。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重视起来、行动上坚决起来,牢固树立问题导向,自觉从思想上抓好修炼、在行动上做到长期坚持,在补钙壮骨坚定信仰信念,在自觉改造中提升境界、提升自我。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用理想信念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用推动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同时,对那些信仰缺失、精神滑坡的党员干部,要及时“咬耳扯袖”,必要时断喝一声、猛击一掌,对违纪违法的坚决较真碰硬、严肃处理,以制度之力,根治好理想信念的“软骨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扛起为民服务的初心、担起为民服务的责任,在为民服务的路上创造群众满意的佳绩。

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不是喊喊口号就有了的,而是需要实实在的干出来,才能在时时处处体现行动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拿起为人民服务这项理想信念的现实标准进行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在为官用权、干事创业中有没有偏离为民服务的“航道”,有没有自觉扛起干事创业的担当,是不是时时刻刻严守干事规矩、遵守法纪约束,做到严以用权、干净干事,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浇灌理想之花、磨砺信念之光,不断校准人生“航向”,在一点一滴的党性示范中当好表率、汇聚力量。同时,作为领导干部,还应做到时时处处亮明身份、树好标杆,切实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铿锵的行动力量,在推动改革发展中昂扬正气、改良风气、凝聚人气,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四个自信的心得体会(篇4)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与会者认为,“四个自信”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理性思考,体现了对人民福祉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增强我们对道路选择、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

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谢青松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所构成。其中,道路决定前途命运,理论提供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文化乃精神支柱。明确提出“四个自信”,表明我们在道路上更加坚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在文化上更加自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所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要求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张德寿提出,要以常识理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问题。何谓常识理性?常识理性即是基于常识而非某种理论范式对事实作出的判断。首先是承不承认中国成就?中国今天的成就必然是综合因素使然,必然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那么是什么整合了这些因素呢?是政治,是制度体系的综合性作用。没有政治,准确说是没有与之匹配的合适的制度体系,这些因素不可能整合起来。为此,看待中国成就,必须有政治观点。恰恰是中国政治把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了整体合力,使之服从服务于中国的国家主题——现代化建设。没有政治的支撑,换言之,没有中国制度体系的支撑,很难想象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活生生实际,证明了和正在证明着中国的制度具有内在优势。我们必须理性而自信地认识到这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杨纪武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之根,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所以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价值理念,即气节为本、责任为先、群体为上、和谐为贵的价值理念,培育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包容的品格。这些价值理念,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仁人志士追求和秉持的文化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6744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超拽高冷句子摘录
下一篇 : 适合七夕发的文案搞笑6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