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朋友和同事之间一般会分享一些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无论哪种心情,都能找到合适的语言,你收藏了哪些句子呢?或许"俗语和熟语_民间俗语"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俗语和熟语_民间俗语_

【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们立刻想到皇宫,没错,紫禁城就是皇宫的旧城。 紫禁城这个名字跟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其中也蕴涵着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传统义化内涵。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宫的格式来建造。古人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体现了帝王的至尊、皇权的至尊。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宫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级森严,平民百姓也就无法进入,故而成了他们的禁区,便用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这就是紫禁城的含义。

【喝墨水】喝墨水这一俗语,一指上学读书,如:他没喝过几年墨水。二是形容知识多少,如喝墨水不多或说某人胸无点墨。 喝墨水在古代确有其事。史载,南北朝北齐时,在进行秀才、孝廉等会试时,朝廷下令对考核时成绩滥劣者一律罚饮墨水,喝墨水的多少视其成绩低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时明确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有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一直到唐代,这种恶习才彻底改变。唐太宗在还没后做皇帝时,也曾想考试晋官,但一想到考不上要罚喝墨水,只好打了退堂鼓。他当上大唐皇帝后,觉得此法害人不浅,遂颁布命令废除喝墨水陋习。这条荒唐的规定后来虽然废除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下来了,沿用至今。

【喝西北风】喝西北风这一俗语现在指饿肚子。喝西北风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典籍,一是出自传说。先说出自典籍。喝西北风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也指没有东西吃,饿着肚子过日子。 吸风出自《庄子-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以后,多有引用。如唐朝枉檐的《游边》中有: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传》中有: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此外还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吝啬的赵财主,一心想给儿子请个先生,但又舍不得花钱。到哪里才能请到一个光教书不吃饭的先生呢?夫妻俩动起了脑筋。妻子说:听人说,翻过那座山,有个小村庄,村中有个穷秀才,不吃饭,只喝西北风。如果能把他请来,那就再好不过了。赵财主信以为真,便骑着毛驴去请那位只喝西北风的先生。赵财主走出家门不多远,遇到了晏子。他想晏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何不听听他的意见呢?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晏子说了。晏子听了连声说:好,好,请到这样的先生真是太好了。然后,他又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要是有一天刮起东南风,拿什么东西给先生吃呢?此话便传出去了,赵财主留下让人喝西北风的笑柄。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俗语比喻办事情想得到预期的好处,却不想把事情办砸了,还破费了许多花销或出了其他差错。它源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周瑜见刘备占据荆州不还,便劝说孙权假意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到江东做人质以换取荆州。没想到事情被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识破,她看中刘备是真正的英雄,孙尚香也愿意嫁给刘备,这场骗婚闹剧弄假成真。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尚香与刘备一起返回了荆州。在回荆州的路上.周瑜处处设防,又派兵追赶,阻止刘备与孙尚香的归程。由于孙尚香身带尚方宝剑,加之常胜将军赵子龙护驾,闯过层层险阻。当周瑜追来,他们已进入安全地带。诸葛亮命迎接的将士高呼: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当即晕厥,是为三气周瑜之一。由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感染力,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俗语广泛流传。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还有一个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那么,它是怎样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变成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呢?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显然与儒家的君子标准相抵触。产生这样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大,影响太深,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经过改造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境界虽高,使用率却远不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因是高处不胜寒。

【腊月】我国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来历有二。一是接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开皇四月十二日,诏日: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可以十二月为腊。可见,在隋朝以前就称十二月为腊月。二是同猎同祭有关,用猎物祭祀。腊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从周代起,各诸侯均于年终时以猎物举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动。汉代以后,腊月祭祀更隆重。由于腊祭都是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所以十二月被称为腊月。以后,与腊月相关的往往都加上一个腊字,如腊月开的梅花叫腊梅,腊月腌制的肉也称腊肉,民俗腊月初八喝粥称腊八粥。

【腊八粥】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自佛教。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白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效果,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所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至今我国江南、三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猴年马月】猴年马月泛指年代久远或遥遥无期,或者没有指望的事情。 猴年马月的起源还得从十二生肖说起。生肖是十二种代表十二地支的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动物,与-f--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常用以记人的出生年份。这样说来,猴年即指申年,每十二年就有一个猴年。除了用生肖纪年之外,占人还有用生肖纪月的说法:正月:万木凋零,虎啸震野,故称虎月。二月:大地复苏,小革新绿,故称兔月。三月:春雷阵阵,神龙作雨,故称龙月。四月:天气转暖,蛰蛇出洞,故称蛇月。五月:草长莺飞,骏马奔驰,故称马月。六月:水草丰茂,群羊遍野,故称羊月。七月:山林树茂,群猴出没,故称猴月。八月:中秋月圆,杀鸡饮酒,故称鸡月。九月:秋收时节,养狗防盗,故称狗月。十月:秋意微凉,肥猪满圈,故称猪月。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内多鼠,故称鼠月。十二月:寒风凛凛,老牛归棚,故称牛月。这样看来,每个猴年都会有一个马月,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时过境迁,有指望的事情也给拖黄了。现在普遍认为,猴年马月这个词极有可能是口语中何年嘛月的谐音。不管怎么说,以上两种解释都通,泛指事情遥遥无期。

【猴子捞月亮】猴子捞月亮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形容愚者盲目相随从而受苦受累,比喻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乎一阵子。它源自佛教。据《摩诃僧祗律》卷七第十一载,过去世时,有五百猕猴,闲游于林中,发现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出现。这时猕猴头领看见月影,便告诉诸位伙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昏冥。于是,诸猴共同商议:云何能出?这时猕猴头领说: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诸猕猴便按照头领的办法,辗转相捉,快到水面时,因为猕猴加在一起分量太重,树弱枝折,所有猕猴皆坠入井水中由此可见,猴子捞月亮乃佛教经典譬喻,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民间寓言故事。

【犄角旮旯】犄角旮旯指的是房间中窄小的角落或狭窄偏僻的地方。它源自北京方言。犄角旮旯是个合成词,合在一起能用,分开也能用,而且意义不变。 犄角指的是牛、羊、鹿等动物头上生出的坚硬角质物,亦即角。由于牛角里边逐渐收窄,犄角渐成窄小角落之意常指房间中窄小的角落,也可形容人的思想不会转弯,思路越来越窄,常说他钻牛角尖。 旮旯这两个字成词历史不久。旮字在《康熙字典》里说与旭字通用。而旯字在《康熙字典》里根本没有收入。因此,旮旯合起来也表示角落应是近百年左右北京人的创造。犄角和旮旯意同,北京人一撮合,合成了犄角旮旯。

【寒食节】现在寒食节是一个为故去的亲人(特别是父母)烧纸钱的节日,是一个全国性重大的民俗节日。唐代大诗人杜牧有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混为一谈,甚至有些年轻人只知清明,误把寒食当十月一(与故去的亲人烧纸送寒衣)。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寒食节本是个禁忌性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所谓禁忌,寒食节也叫禁火节、禁烟节,是在节日不准生火做饭,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饭或水果之类,所以叫寒食节。所谓纪念,是相传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介子推。两千六百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在国外流亡多年。一次路过卫国的时候,重耳和他的随从被人追击,慌不择路,逃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甚是饥饿。这时重耳发现大臣介子推不见了,别人说他乘危逃脱,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种人。果然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给公子端来了一碗肉汤。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一饮而尽。这汤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赏。后来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晋文公,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来。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这种行为,同时也对晋文公不满,于是,有人在他的门上挂了封信。晋文公见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从。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放火烧山撵他出来。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关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节的节期,历来说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给出一个相对的参照点推算。参照点有两个,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说法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节。另一种说法是以上年的冬至为基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为寒食,所以寒食节又叫百五节、百六节。《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两种推算方法都与清明相邻,所以,现在无论是给亲人烧纸还是给英烈扫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进行。俗谚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说。

【裙带关系】裙带关系指官场上任人唯亲的用人不正之风。 裙带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赵升《朝野类要》卷三:亲王南班之婿,号日西官,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同是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也记载:蔡卞之妻七夫人颇知书,能诗词。蔡每有国事,先谋于床第。然后宣之于庙堂,蔡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日: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讥其官职自妻而致。原来卞妻为王安石之女。在宋朝时,民间管官职由妻而得叫裙带头儿官。通常人们所称的裙带关系一词即起源于此。由此可见,古人所谓裙带关系,主要指由妻妾亲缘联络纽结的官场利益关系。后泛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师生等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领导人物对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都归为裙带关系。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一俗语比喻即使是强有力者,也难以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一行,历经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天,路过车迟国,本要进见国王倒换关文,却与国王的假国师发生了冲突。正当国王疑惑的时候,忽然殿前来了三四十名乡佬,朝上磕头道:万岁,今年整个春夏都无雨,庄稼受旱,特来启奏,请哪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国王应允,并对悟空说:你今远来,冒犯国师,如你敢与国师赌胜求雨,胜了,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不胜,就将汝等沙场典刑。悟空笑着答应了。那位假国师原是虎力大仙,准备登坛求雨。孙悟空说道: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对我这个远方僧人一点也不谦让,不过也难怪,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虎力大仙抢先一步,祈雨去了。孙悟空随后施展威力,让虎力大仙一败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来了瓢泼大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强龙不压地头蛇,话虽那么说,只要正义在手,神龙没有斗不过地头蛇的。

【登龙门】登龙门一词,比喻得到权威人士的引进或提拔而抬高身价,增长声誉;又比喻旧时科举考试,殿试得中。一般辞书都认为,登龙门一词出自宋代《太平广记》,相传,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鱼就变成了龙。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但《太平广记》成书于宋代,而早在汉、唐就有了登龙门之说。在汉代鱼跃龙门的传说与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鲤鱼,而汉代是鲔鱼。高诱注《淮南子》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汉书》李奇注云:鲔出巩县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龙门之浪,则得龙矣。由此可见,登龙门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汉代。但把登龙门比喻殿试得中,则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日: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雷同】雷同现在指两个东西极为相似。一般指抄袭现象。 雷同最早出处是《礼记》。《礼记曲礼》上记载: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同时都响应。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声而应那样。所以,雷同还有随声附和的意思。《汉书刘欲传》:或怀妒忌,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就是指随声附和。但,随声附和今已不取其义。后雷同引申为抄袭现象。

【碰杯】饮酒时碰杯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来自古希腊。据传说古希腊人认为:人们喝酒时,鼻子能闻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头能尝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们想出个好办法,即在饮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这种清脆的响声传人耳中,以满足五官之所需。二说来自中国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庆或亲朋好友间饮酒,还有会盟、生意场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饮酒。古人为防不测,约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诚信。这些场合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一种礼仪,形成了饮酒的礼俗。

【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国各地。碰瓷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起源于清末,那时候有一伙人为了诈人钱财,专门抱着瓷器去路边撞马车。与马车发生碰撞后,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坏,一窝蜂一样围住车主要求赔偿。说那瓶是他爷爷的奶奶的二舅妈的大姨那代的古董,值多少多少银子。于是车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脱身而去。瓷器碰马车,就叫碰瓷。另一种说法,认为碰瓷原是古玩业的一句行话,意指个别不法之徒在摊位上摆卖古董时,常常别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他们便可以借机讹诈。可怜被碰瓷者气受了,钱花了,还得抱回一堆碎瓷。现如今,碰瓷又死灰复燃,而且花样翻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发生在汽车身上。他们不是抱着瓷器撞汽车,而是行人或自行车故意撞汽车,造成汽车撞人的假象,讹人钱财。在北京、广州等地甚至还出现了团伙作案的职业碰瓷党,更有甚者他们还利用汽车碰汽车讹诈更多的钱财。实际上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俗语和熟语


俗语和熟语_

经典俗语谚语【一】

1、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穿着方面节俭朴素。 王蒙《湖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说的 衣服。而咱们人呢?好十年,病十年,凑凑合合又十年。我 还有三十年呢!

2、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见,闭一只眼看不见,看 见当作没看见。意即马马虎虎,不必认真。又指没有完全 睡大觉,暗中查看。歇后语形式为:大肚子罗汉戏观音,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老舍《茶馆》:可是你要叫我们碰见,我 们也不再睁一眼闭一眼!

3、 【摔了仰天跤,还跌破鼻子】摔仰天跤本不会碰鼻子,喻双 重的倒霉。钱钟书《围城》:昨天给情人甩了,今天给丈人 撵了,失恋继以失业,失恋以致失业,真是摔了仰天跤还会 跌破鼻子!

4、 【夹紧尾巴做人】行为收敛,做事谨慎。古华《浮屠岭》: 还要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夹紧尾巴做人。

5、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发生事情,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付,不 退让。成语:针锋相对。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你放 心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难道我们怕他!

6、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强调人的性格难以改变。巴金 《家》: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是不听。真是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7、 【 弹不到一股弦上去】弹、谈同音借用。谓说不到一起去, 话不投机,没有共同语言。亦可用反义。马烽《刘胡兰传》: 平素和家里人也是说不了三句话就顶板,和谁都弹不到一 股弦上。

8、 【一盆浆糊,浆糊一盆】极言糊涂。成语:糊里糊涂。《人民 日报》(1981,12,27):家庭里笼罩着一层混沌,又何以教育 儿女成人?一盆浆糊,浆糊一盆,想来未免有点可怜。

9、 【女大十八变/黄毛丫头十八变】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变得 美丽好看。海外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你那副神情又来 了。黄毛丫头十八变,你哪一天变得像个女孩子就好了。

10、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众人服务,众人也为我服务,互 助互利。古华《芙蓉镇》:原先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 今是人人防我,我防人人。

11、 【 推出午门问斩】北京故宫有午门,皇帝赐死的人在午门 外问斩。借指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排斥。浩然《艳阳天》: 不论人家进步不进步,只要是成分不好,就推出午门问 斩!

12、 【哭闹的孩子多给糖】迁就无理要求。《人民日报》(1986, 2,18):有的同志颇有感触地说,一身正气,不仅自己身上 要干净,还要处事公正。不能硬的拖锹过,软的好取泥, 更不能哭闹的小孩多吃糖。要为弱者执言,为冤者呼喊, 不为歪的邪的折腰。

13、 【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用三把柴禾烧出来的热量。 谓新官上任,有点热情,但不会持续很久。姚雪垠《李自 成》:但是别看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到头来也是无能为力。

14、 【分钱,一分货】原指货物与价钱相当,等价交换。引申 为:不含糊,不吃亏。类似的:一分行情一分货。老舍《骆驼 祥子》:他不再希望他们的善心多赏几个了,一分钱一分 货,得先讲清楚了再拿出力气来。

15、 【 耗子扛枪,窝里反】指内部起哄。电视剧《绍兴师爷》:你 就是耗子扛枪窝里反,专会欺辱自己人。

16、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眼睛瞪着,互相观望,也指冷场或 惊讶。成语:面面相觑。浩然《艳阳天》:三个人让他说的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又不住地咋着嘴唇儿,赞叹他的好 眼光。

17、 【 风马牛干部】即刮共产风、拍马屁、吹牛的干部。张涛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这几年提拔了一批刮风、拍马、吹 牛的干部风马牛干部,不但自己说假话,还逼着群众大 说假话。

18、 【 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嫌人多嘴,说话不合适。李晓 明等《平原枪声》:是听人家的,还是听你的?少说两句也 不会把你当哑巴卖了!

19、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不过,不超过。吃饺子,睡 觉,这是北方人在饮食起居方面的爱好。倒着,也说:躺着、 睡觉。杨朔《三千里江山》:随你们说出大天来,我还是要 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古 老语,还有个错?

20、 【只见和尚吃馒头,不见和尚受戒】只看到好处,看不到困 难。台湾梁实秋《雅舍散文二集》:有人只看见和尚吃馒 头,没看见和尚受戒,遂生羡慕别人之心,以为自己这一行 只有苦没有乐。

21、 【三更富贵,五更落魄】指仕途的沉浮,变幻无常。香港梁 凤仪《西风逐晚霞》:他从来没有当官的概念,只为目睹官 场太黑暗,也不喜欢那种三更富贵、五更落魄的仕途。

22、 【慧眼识英雄】有眼光,能识别人才。台湾琼瑶《窗外》: 不过他教书确实有一手,我们校长也算慧眼识英雄。

2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人,就应信任,否则不可能同 心同德。语序亦可换置。茅盾《子夜》:这个骄蹇自负的年 轻人显然以为吴荪甫不在家中守候捷报,却急冲冲地跑到 厂里来,便是对于部下的办事人还没有绝对信任的意思,那 就不合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那就不是办大事的风 度。

24、 【不见兔子不撒鹰】认准目标,抓住时机采取行动。或说: 瞅准了兔子再放枪。浩然《艳阳天》:我是不见兔子不撒 鹰;没个底码儿在手里,我就是找着李乡长,也不能锯开大 口儿呀!

25、 【 机儿不快梭儿快】传递迅速。明代《金瓶梅》:常言:机 儿不快梭儿快。我闻得人说,他家房族中花大,是个刁徒泼 皮的人,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虱子上头挠。

26、 【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指引起公愤,群起而攻。类似的:鸣 鼓而攻之。《北京日报》(1986,3,21):现如今,对于不正之 风,可以说人人皆议之,人人皆非之,人人皆恶之,早就到了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程度。

27、 【话不投机半句多】谓没有共同语言,谈不到一块儿去。 海外於梨华《三人行》:可是小傅这时真有话不投机半句多 的感觉,说着就要走。

28、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旧的好谓老朋 友交情深,经得起考验。周立波《山乡巨变》:衣不如新,人 不如旧,依我看来,你还是回去好些。

29、 【 酱油不吃要吃醋】醋味酸,指产生嫉妒心理。陈登科《淮 河边上的儿女》: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刘小狗子酱油不吃, 要吃醋呀!

30、 【 胜败兵家常事】谓有胜利,也有失败。一帆风顺的事情 是没有的。或说:没有常胜将军。明代《水浒》:哥哥休忧: 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挂心?别生良策,可破连环军马。

31、 【一夜不睡,十日不醒】不作适当休息,会适得其反。或说: 一夜不宿,十日不足。海外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 夜不睡,十日不醒,我一边干活,一边在似醒非醒中记错了 考试时间。

32、 【皇帝不差饿兵】极言干什么都得吃饱饭。清代《官场现 形记》:俗语说得好,皇帝不差饿兵,怎么叫他们饿着肚皮 打仗呢?

33、 【 有沟填沟,有墙拆墙】扫除障碍。浩然《艳阳天》:找谁怎 么着?有沟填沟,有墙拆墙,这次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嘛!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能根除,事情还会发生。类 似的: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成语:斩草除根、除恶务 尽。明代《金瓶梅》:若是剪草不除根,春来萌芽再发,却如 何处置?

34、 【一翻拆洗一翻新整】旧如新。明代《金瓶梅》:一翻拆洗 一翻新。到守备府中,新人轿子落下,戴着大红销金盖袱, 添妆含饭,抱着宝瓶,进入大门。

35、 【 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极言妇女美貌多情,像懂话的 花,会生香的玉。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如花似玉。明 代《古今小说》:新娶得一个浑家,乃东京金梁桥下张待诏 之女,小字如春,年方二八,生得如花似玉。比花花解语,比 玉玉生香。

36、 【坏人不臭,好人不香】好坏不分。或说:香的不香,臭的不 臭。张贤亮《土牢情话》:在他手下都一律按政策规定享受 同样的经济待遇;只要是公民,都有公民权。这样,搞得坏 人不臭,好人不香,后一种人怨气冲天。

37、 【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指互相需要,正合适。电视黄 梅戏《天仙配》:正好,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爹爹正要 雇一个长工。

38、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挡住了一个敌人,又放进一个敌人, 祸害仍未消除。传记图书《溥仪在伯力》:中国真是多难, 前门赶走了一条狼,后门又来了一只虎。

39、 【让人指后脊梁骨】谓背地里受人责骂,或被议论。类似 的:让人背后骂娘。高云览《小城春秋》:昧心钱赚不得! 一家富贵千家怨,咱不能让人家指脊梁骨!

40、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人容易被眼前利益所 迷惑,不计及后果。类似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清代《镜 花缘》:每见世人惟利是趋,至于害在眼前,哪里还去管他。 所以俗语说的: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41、 【网打尽满河鱼】做事干脆彻底。也指事情做得过分, 不留余地。成语:一网打尽。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李 左德说那不行,你这是一网打尽满河鱼。

42、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之虫,指蜈蚣。虫身截为几段, 爪子仍能活动。指富贵者衰败后仍有余力,不会完全垮台。 清代《红楼梦》: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 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43、 【一车多碍辙,船多擦边】数量太多,互相妨碍。李准《冰化雪 消》:我没有什么说的!反正车多碍辙,船多擦边。

44、 【 人血一般红】人人的生理特点都一样,并没有谁特殊高 贵。姚雪垠《李自成》:天王老子地王爷,人血一般红。倘 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45、 【 长痛不如短痛】处理为难事件,不如干脆,以免日后长期 痛苦。贾平凹《废都》:即使唐宛儿走了,庄之蝶保不准将 来还有个张宛儿、李宛儿的,与其这样,长痛不如短痛,罢了 罢了。

46、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话算数,说一不二。清代《红楼 梦》: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在是说一是一,说 二是二。

47、 【水仙不开花,装蒜】水仙根似蒜。指假装不知道。成语: 装聋作哑。商业图书:即使太太手上的铁证如山,他都会 像水仙不开花一样,装蒜。

48、 【 功劳记在自己账上】功劳全归自己。夸大自己的作用,抹 煞别人的成绩。类似的:功劳归自己,错误推旁人。张涛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个人是渺小 的,不管作出多么大的成绩,都不要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49、 【礼多人不怪讲】究礼节,不会有错。礼,原指礼节,现多 指礼物。类似的:油多不坏菜。老舍《老张的哲学》:这个 是天字第一号的礼教之邦,就是那不甚识字的文明中国人 也会说一句礼多人不怪。

50、 【 比死人多口气】形容人无能,不起作用。成语:行尸走 肉。西戎《赖大嫂》:你活了四十几,比死人多有一口气,有 啥能耐!

51、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具体情况办理。西戎《灯心 绒》:老马,人常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你是管银钱的,咱 的家底有多厚,你比我清楚,不能看见人家干啥,咱也干 啥。

52、 【驴跟马跑折了腿】谓比不上,勉强追赶没有益处。海外 张爱玲《茉莉香片》:你那个英文算了吧!跷脚驴子跟 马跑,跑折了腿,也是空的!

53、 【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无处收容,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类 似的:天神不纳,地煞不收。刘绍棠《鹧鸪天》:大庙不收, 小庙不留,跟我去当临时工。

54、 【 甘蔗没有两头甜】难以两全其美。《人民日报》(1991,12, 27):我何尝不爱自己的父母、丈夫和孩子,何尝不想让他 们生活得美满一些呢?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作为一个法 官,我只有舍弃一头,用全副精力为群众排难解忧!

55、 【 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正确,不怕别人议论指责。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好在观音姐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店之 主,她注意着。

56、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难免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 语序亦可换置。类似的: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周克芹《许 茂和他的女儿们》:只是,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瓜无个个 圆,人无样样全。老成厚道的农村实干家罗祖华,对于为人 处世方面的学问简直少得可怜。

57、 【兵悚悚一个,将悚悚一窝】悚,无能。借指领导不力,连累 全体。类似的:主将无谋,累死千军。社会学图书:行伍中 有一句俏皮话,道是兵悚悚一个,将悚悚一窝,诚为古今经 验之谈。从某种意义讲,核心干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 着整个班子的水平和性质。

58、 【 争破被儿没得盖】自己人相争没有好处,内讧对大家都 不利。明代《金瓶梅》:争破卧单没的盖,狗咬尿泡空喜欢! 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

59、 【红花也得绿叶扶】能人也得有人帮助。王朔《顽主》:红 花也得绿叶扶,您自个站在台上难道不寂寞?该找几个凑 趣的。

经典俗语谚语【二】

60、 【满园葡萄一根藤】借指同根,同一系统。类似的:千朵桃 花一树生/千枝万叶一条根。语文图书:满园葡萄一根藤, 一根藤就是主线。主次分清,多而不乱。

61、 【临死拉个垫背的】谓连累别人,或不能饶恕仇人。或说: 自己该死,别拉着别人垫背。梁斌《红旗谱》:咱满有理的 事,这辈子翻不过案来,死的时候也得拉他垫背,我就是这 个脾气!

62、 【用着爷爷烧高香,用完爷爷拿棍棒】对人惟利是图,反眼成 仇。类似的:用着菩萨求菩萨,不用菩萨骂菩萨。申跃中 《挂红灯》:用着爷爷烧高香,用完爷爷拿棍棒。正月十三, 那帮娘儿们治了我,他坐上汽车跑得比兔子还快!

63、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多指农村青年进城或上 大学以后,思想起了变化,开始忘本。古华《姐姐寨》:我也 曾自己问过自己,是我变了?眼光高了?什么都看不惯了? 就像有些人讲的,头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64、 【老虎嘴里拔牙】指做事艰难、冒险。拔牙,也说:拔胡子。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这一去,是到老虎嘴里拔牙, 可要多加小心,千万别有个闪失。

65、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谓子孙和财产的有无,是无法勉强 的事。曹禺《日出》:咳!是儿不死,是财不散。这都是罡 着,该她没有那份财喜。

66、 【扳倒了醋缸/打翻了醋罐】醋味酸,形容嫉妒心情,称吃 醋。成语:争风吃醋。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他知道刚 才大厅上那场吵闹,又是赵老头的姨太太樊银花打翻了醋 罐,可还不知道吵闹的对象是谁。

67、 【 大河涨水小河满】小的依靠大的,局部依赖整体。张抗 抗《北极光》:当然先救自己!我从来不认为什么大河涨 水小河满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只有小河的汇集才有大河的 奔流。

68、 【一箭射两只老鸹】一举办成两件事。成语:一举两得、一 箭双雕、一石二鸟。徐光耀《平原烈火》:把车子扣下,叫他 光杆儿回去。他赔几回本,以后就不出来了,我们也有车子 骑了。这叫什么?一箭射两个老鸹。

69、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如同积谷防饥。海外张 爱玲《连环套》: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我以后不指望着他们 还指望着谁?

70、 【一只病鸡带坏一笼】个别连累整体。类似的:一条牛拉屎 连累一栏/一头坏驴带坏一圈马。成语:害群之马。清代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个合了我们广东人一句话:一 个小鸡不好,带坏一笼了。

71、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谓活受罪。或说:求生不得,求死无 门。香港金庸《射雕英雄传》:若是落入了他们手中,被充 作官妓,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了。

72、 【 艺多不压身压身】指成为负担。技能多没有坏处。压, 也说:碍。姚雪垠《李自成》:艺多不压身。日后你们要是 不愿跟着老子打江山,可以到南京去跑马卖解,饿不了肚 皮。

73、 【阎王好作,小鬼难当】指头领清闲,手下人劳累。老舍《我 这一辈子》:巡警一天到晚在街面上,不论怎样抹稀泥,多 少能说会道,见机而作,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既不给官面 上惹麻烦,又让大家都过得去;真的假的吧,这总得算点本 事。而作警官的呢,就连这点本事似乎也不必有。阎王好 作,小鬼难当,诚然!

74、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谓采取相应的斗争方式、报复行动。 成语:针锋相对。老舍《四世同堂》:不行,不能让她跑掉。 对她,就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75、 【好饭不怕晚】要善于等待。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 好孩子,别着急,好饭不怕晚。你瞧着,妈给你做个好看 的。

76、 【认票不认人/认钱不认人】票,单据凭证,也可指钞票。办 事以凭证或金钱为根据。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美国广 告公司当然认钱不认人,看见了钞票,自然用尽了浑身解 数。

77、 【 鼍鸶不吃鹭鸶肉】比喻同类不相伤。明代《西游记》:悟 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 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乱他做什?

78、 【一人做事一人当】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应该负责,牵扯不 到别人。清代《红楼梦》:我只恨他为什么这么胆小,一身 作事一身当,为什么逃了呢?

79、 【一园瓜,就一个熟的】只有一个成熟、出众。成语:出类拔 萃。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你咋知道我没照顾?就 你有情,别人都没意?一园瓜,就你一个熟透了!

80、 【 地里挑瓜,挑得眼花】数量多,难以选择。指拿不定主意。 地,也说:箩。类似的:满眼看花,看得眼花。成语:眼花缭 乱。柳青《创业史》:商州牛多得很!到冬,荒山坡上一群 一群放着。你不知情,到那里买牛,是瓜地里挑瓜,挑得眼 花!

81、 【 兵无粮草自散】极言军队给养的重要。也指做事要有物 质基础。姚雪垠《李自成》:俗话说,兵没粮草自散。难道 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散伙么?

82、 【钱要花在刀口上】钱要花在关键地方,花得值得。此语 由钢要用在刀刃上演化而来。海外於梨华《寻》:人很 钱花在刀口上。不吝惜,但决不浪费。

83、 【说出话来,落地有声】说话有分量,有价值,顶用。浩然 《艳阳天》:年轻人的话,句句都是实实在在,落地有声,连 福听了都愣愣地没话可说。

84、 【吃不了蹦虾仁】把握不住好机会。《新凤霞回忆录》:这 孩子没有多大出息,吃不了蹦虾仁,虾仁蹦到他嘴里也得蹦 出去!

85、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岗哨众多。成语:戒备森严。刘绍 棠《渔火》:八里桥南北,二十九军的士兵持枪荷刀,三步一 岗,五步一哨。

86、 【 好汉不吃眼前亏】情况不利,不必硬拼。好汉,也说:光 棍。浩然《山水情》:他懂得光棍不吃眼前亏的策略,更明 白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正理明言。

87、 【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礼物微薄,情意深厚。清代《镜 花缘》:他这礼物虽觉微末,俗语说的:千里送鹅毛,礼轻人 意重。

88、 【 走一着错一着】原指下棋,借指行动接连失误。姚雪垠 《李自成》:诚如老兄所言,目前朝廷走一着错一着,全盘棋 越走越坏。

89、 【害死人看出殡】害人者装作同情者。明代《金瓶梅》:你 瞒着我干的好勾当儿!还说什么孩子不孩子,你原来就是 个杀人的刽子手,把人活埋惯了。害死人还看出殡的!

90、 【 鸡脚高,鸭脚低】鸡鸭腿脚长短不一,借指不一致,不整 齐,不齐心。王杏元《绿竹村风云》:绿竹村这一阵风搭起 来的互助组,合上没多久,鸡脚高来鸭脚低,组里就发生矛 盾了。

91、 【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关云长曾过五关、斩六 将,威震一时。但也丧失荆州,败走麦城。此语表示只夸功 劳,不说缺点。《新凤霞回忆录》:戏班有句话:老是说自己 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从不说走麦城。你是属关公的。

92、 【庙里的猪头各有主】指各有所属。常指女子已经有了婚 配的对象。清代《醒世姻缘传》:你自己不长进罢了,你原 不该又把闺女这么等的。他庙里猪头是有主的。

93、 【马惊一时,人惊一世】马受惊吓是短暂的,人受惊吓可能 长期精神崩溃。王蒙《失态的季节》:老乡说:马惊了跑过 一道梁,人惊了跑遍世界。马惊了惊一时,人惊了惊一世。 这句谚语使钱文沉默了良久。这么说,人不是比马更可悲 吗?

94、 【好经念给聋施主】好话说了没起作用。或说:好话说给 聋和尚。马烽《刘胡兰传》:我天天说,日日劝,全是为她 好,咳!好经念给聋施主,白费唾沫!

95、 【家不露是好家】内部的事不可让外人知道。周立波《暴 风骤雨》:屯不露是好屯,家不露是好家。他们要问啥,啥 也别说呀。

96、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比喻有知识的人有涵养,一知半解 的人爱夸夸其谈。瓶,也说:壶。类似的:整瓶不摇半瓶摇/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王蒙《失态的季节》:豪华的旅游车, 坐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细胳膊细腿,经常吃安眠药与三 九胃泰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城市人

97、 【好人里头挑出来的】意即不是好人。挑,也说:拣。尤凤 伟《中国一九五七》:你高冲还是个好人?你是好人里挑出 来的吧!

98、 【 跳下黄河洗不清】黄河水夹带泥沙,浑浊。借指无法分 辩,洗刷不掉误解。老舍《骆驼祥子》:他不但不肯去偷了, 而且还怕别人进去了。真要在这一夜里丢了东西,自己跳 下黄河里也洗不清!

99、 【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从无到有,是发展;从有到无, 是破落。指最后要成功,不能失败。明代《二刻拍案惊奇》: 俗语说得好: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王甲泼天家事,弄 得精光。

经典俗语谚语【三】

100、 【脸朝黄土背朝天】指在田地里耕作。刘绍棠《二度梅》: 他就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闷头干活;一不能说会道,二不 识文断字,三没有七弯八转的心眼儿,当不了干部。

101、 【 人有三尺长,天下没处藏】难以隐藏躲避。陈登科《活人 塘》:一定会到我家来翻,人有三尺长,天下没处藏,那能行 吗?

102、 【撂在脖子后头】意即不管了,早忘记了。撂,也说:扔、 忘。成语:置之脑后、置之度外。清代《红楼梦》:这会子说 着好听,到了有钱的时节,你就撂在脖子后头了。

103、 【芝麻摔八瓣】形容极小。电视剧:芝麻摔八瓣的官,你 真有瘾呀?

104、 【推磨绕圈子】指不直截了当。成语:转弯抹角。柳青《种 谷记》:他们顶你,驴推磨似地和你绕圈子,拉谈半天还停 留在原处。

105、 【百八十度大转弯】朝相反的方向转变,谓彻底转变,根 本性的转变。台湾琼瑶《窗外》:江太太的态度忽然有一百 八十度的转变,她用温柔和母爱包围住江雁容。

106、 【 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应与有能耐的人交朋友,以 得到帮助。柳青《创业史》: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 他认为姚士杰的指头比他梁生宝的胳膊粗!

107、 【打着[某人]的旗号】借用堂皇的名义。明代《金瓶梅》: 又一件,应二哥,银子便与他,只不叫他打着我的旗儿,在 外边东诓西骗。

108、 【看见大菩萨拜一拜,看见小菩萨踢一脚】捧上压下,形容势 利眼。或说:看见大王点头拜,看见小鬼踢一脚/见高就拜, 见低就踩。茅盾《清明前后》:三十多岁,别无惊人之处,除 了脸上有块怪样的黑疤,除了他那看见大菩萨拜一拜,看 见小菩萨踢一脚的才能。

109、 【兔子不吃窝边草】吃了窝边草,暴露了自己,不利。多指 不在自己住处做坏事。张贤亮《河的子孙》:不过,兔子不 吃窝边草,魏德富从不动魏家桥大队一草一木。

110、 【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拖】木头造寺。寺、事谐音,谓出 事,出了问题。明代《西游记》: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 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 寺!

111、 【热脸贴冷屁股】指巴结讨好,自找没趣。香港梁凤仪《西 风逐晚霞》:顾力真有点难为情,无端端地把热脸孔贴在冷 屁股上头,尤其是他心上有鬼,更有点下不了台似的。

112、 【丁是丁,铆是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丁、 卯同在第四位,但一是天干,一是地支,不能相混。钉铆与 丁卯同音,钉子跟铆错了,不好安装,谓做事不马虎,分得清 楚。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各式各样收支千项,她管得 丁是丁,卯是卯,不差分文。

113、 【 出太阳打伞,多此一举】无此必要。《北京日报》(1982,7, 19):在他们看来,既然眼前无人下水,那反腐蚀教育就 是出太阳打伞多此一举。

114、 【三请诸葛亮】刘备请诸葛亮出来辅佐他,曾三次到他的 住处(茅庐)拜访。事见《三国演义》。借指难请,或礼贤下 士。成语:三顾茅庐。张孟良《儿女风尘记》:就是说讨账 比刘备三请诸葛亮还难!我要了多少次了,也没讨出个铜 子来呀!

115、 【能忍者自安】能够忍耐、容忍,便会减少麻烦,生活与心 理都能够平静。《马烽小说选》:看到就当没看到,忍一忍 就过去了。自古道,能忍者自安。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借指自己心中有数。池莉《来来往 往》:!一切只有当事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116、 【求大同,存小异】大的方面谋求一致,小的分歧可以保 留。池莉《来来往往》:都尽力克制自己,求大同存小异,相 互之间愈发地客气了。

117、 【 花枝叶下犹藏刺】暗中伤人。明代《金瓶梅》:这个郎君 也早合当倒运,就吐实话泄机与他,倒吃婆娘哄赚了。正 是:花枝叶下犹藏型 ,人心难保不怀毒。

118、 【抛到东洋大海里抛得很远】多指忘却,损失。明代《二 刻拍案惊奇》:张禀生没计奈何,只得住手。眼见得这一项 银子抛在东洋大海里了。

119、 【桑木扁担,宁折不弯】借指坚强。成语:宁死不屈。刘绍 棠《两草一心》:石在却桑木扁担宁折不弯,不低头,不认 罪,不求饶。

120、 【越磕头,越挨踢】对别人低三下四,反而被人轻视。类似 的:磕的头越多,显得越矮。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他 看咱们太软,他不硬怎的,要搁我,我还硬哪,这年头儿就是 这个,你越给他磕头,他越用脚踢你的下巴卡子!

121、 【火冒三丈高火】兼指火焰、怒火。形容发怒,发脾气。 成语:大发雷霆。刘绍棠《鹧鸪天》:关青梅见他的态度轻 狂傲慢,火冒三丈高,跳起脚来破口大骂。

122、 【慢工出细货】速度慢一点,可以做得细致,提高质量。郭 沫若《屈原》:要慢慢把头绪理清楚,说来才不费事。南后, 慢工出细货啦。

123、 【要想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罪】人前的成功,来自人后的苦 练。相关的:只见人前富贵,不见人后受罪。《新凤霞回忆 录》:要想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罪呀!小凤就是偷着看戏 学的本事。

124、 【有奶便是娘】只看对自己有利,不管真假好坏。孙犁《风 云初记》:姓白的说,我们不管别人说长道短,不怕官家追 捕捉拿,有奶便是娘亲,给钱就是上司。

125、 【东门不开西门开】这儿不通那儿通,总会有出路。《法制 文萃报》(1999,6,14):(危机感)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 都会有。但有一条:东门不开西门开。

126、 【笑掉了大牙没人补】对讥笑者表示不满。意即没有什么 可笑的,当心别笑出毛病来。没人补,也说:没人拾。类似 的:笑掉了下巴,砸坏了脚面子。冯德英《苦菜花》:笑什 么,笑?笑掉了大牙我可不给你们拾!

127、 【 扔到咸菜缸里】谓泡着,闲(咸)着,指拖延,耗费时日。 西戎《灯心绒》:什么事要叫你操心办,那算是扔到咸菜缸 里了,慢慢等着吧!

128、 【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开始情况较好,但不能持久。类似 的:新盖的茅房三日香。清代《何典》:醋八姐看见,也未免 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弟弟宝宝的甚是亲热。

129、 【东扯葫芦西扯瓢】借喻说话漫无边际,闲聊天。成语:东 拉西扯。马烽《刘胡兰传》:二寡妇见胡兰不给她开收条, 只好坐在板凳上,和那些等着交鞋的妇女,东扯葫芦西扯瓢 地扯起闲话来了。

130、 【牵动荷花带动藕】事物有联系。类似的:索着藤瓜要动。 《人民日报》(1982,8,10):牵动荷花带动藕,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有机联系。

131、 【 良心长在胳肢窝里】良心不正,行事不端。从维熙《泥 泞》:当然,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把良心夹在胳肢窝里,在历 史风暴中顺风扬沙的投机商。

132、 【天下事难尽如人意】事情往往不顺利,不圆满,或希望难 以实现。成语:事与愿违。茅盾《子夜》:他现在看明白了: 家乡的匪祸不但使他损失了五六万,还压住了他的两个五 六万,不能抽到手头来应用。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 人意了。

133、 【珍珠土里埋】没有人赏识,处于困境。或说:珍珠落在粪 堆上。刘绍棠《芳草满天涯》:我不能再看着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当脱产干部。

134、 【 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再好的东西,吃饱了也就不想吃了。 也可泛指:满足了就不希罕了。明代《西游记》:二哥说哪 里话!常言道: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哪有私 房肚?

135、 【提起此马来头大】秦叔宝,秦琼,《说唐》中的人物。他困 住在客店中时,曾要卖去他的战马。借指有来头,事情不简 单。或说:秦叔宝的黄骠马,来头不小。孙犁《风云初记》: 看样子,真是秦叔宝的黄骠马,来头不小哩!

136、 【 冰炭不同炉】互相冲突,不能在一起。或说:水火不相 容。老舍《赵子曰》:欧阳和老李是冰炭不能同炉的,这不 是叫我为难吗!

137、 【英雄遇上好汉】遇到对手,反而赏识。类似的:惺惺惜惺 惺,好汉识好汉。老舍《骆驼祥子》: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 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 雄遇上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138、 【 一块香饽饽八下抢】到处被喜爱,受欢迎。邓刚《阵痛》: 车间工段请他下去画决心栏、批判栏、学习栏,真是一块香 饽饽八下抢,郭大柱红遍全厂。

139、 【买卖不成仁义在】做生意是自愿的,不成功,也应友好, 还有下一次。相关的:一物不成,二物见在。邓友梅《那 五》:买卖不成仁义在,这一对不值钱的假货送你作纪念!

140、 【越怕鬼越多】指精神上缺乏信心,将更加被动。或说:怕 鬼有鬼/越怕越有鬼/怕鬼被鬼吓着。类似的:越害怕越跌 交。《铁道游击队》:你明天可理直气壮的上站去,啥事不 要怕,越怕越有鬼上门。

141、 【砖儿何厚,瓦儿何薄】对人态度不一样,有厚有薄。类似 的:金砖何厚,玉瓦何薄。清代《歧路灯》:金砖何厚,玉瓦 何薄,一般都是兄弟如何两样看承?

142、 【水中月,镜中花】指虚幻。成语:镜花水月。《傅雷家 书》: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143、 【叫你吃屎你也吃】斥责人盲从。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你师帅叫你吃屎,你为什么不吃给他看!幸而你的 师帅做个媒人,不过叫女儿嫁个兔崽子,倘使你师帅叫你女 儿当娼去,你也情愿做老乌龟,拿着绿帽子往头上去磕了!

144、 【落在鬼手里,不怕见阎王】既然遇到危难,就不必企求幸 免。柳青《铜墙铁壁》:他把洋锹掼在一边,说:落在鬼手 里,不怕见阎王!爱怎办怎办!不挖!

145、 【物极则反,人急计生】紧急之际,人被逼想办法应付。成 语:急中生智。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物极则反,人急 计生。赵寿忽地转起一念,便道:爹莫慌,我自有对付他的 计较在此。

146、 【大树底下无丰草】草长赶不上树长。谓环境不利,无法 竞争。类似的:茂林之下无丰草。政论图书:不是不进则 退,而是慢进则退。人家长得比你快得多,大树底下无丰 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147、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坏意猜测好人的动机。成 语:以己度人。台湾琼瑶《月朦胧鸟朦胧》:你总是从坏的 地方去想,你不觉得你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

148、 【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一只狗看到影子叫,其他狗听到这 只狗叫,也跟着叫。比喻盲从。李英儒《还我河山》:一犬 吠形,百犬吠声。草随风偃,人随大流。

149、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小的漏洞不及时修补,小的事情 不检点,容易造成大错。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对儿童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俗话说:千里 之堤,溃于蚁穴。小错迁就,就会酿成大错。

150、 【请将不如激将】请将,将是被动的;激将,能激起他的主 动要求。请求,有时不如刺激,这是一种调动对方积极性的 方法。请,也说:遣。海外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遣将不 如激将,不这么激你一下子,你还肯起来吗?

俗语和谚语_民间俗语


俗语和谚语_民间俗语_

【鬼门关】鬼门关用来比喻凶险的地方。原指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其实,人间也有鬼门关,不过是地名,且有三处。一处,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客州北流县南,有两石相对,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北流县志》中也有记载:天门隘高崖邃谷,路径其中,旧名鬼门关。很清楚,鬼门关就在广西北流县以西,介于北流、玉林两地之间。这里左右两峰夹峙,其间只隔三十步。关南气候温热,茂密的山林中弥漫着能使人生病的瘴气。古代官僚文人获罪迁谪蛮荒,多经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还。所以民谣说: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二处,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约九公里处的铁心桥乡后庄,断臂山与将军山之间有一山坳。西侧的龙泉寺前布满黝黑巨石,状如生物,或蹲或立,阴森恐怖,两侧斜伸的岩石挡道。当地人称此处为鬼门关。三处,在南京通济门。这里古树蓊郁,奇石万状,小径僻静险要,被称为鬼门。不管是传说中的鬼门关,还是作为地名的鬼门关,都与凶险有关。

【饺子】饺子,在我国是流行最广颇受欢迎的一种食品,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民间传说,一是来自文字记载,各自成趣。先说民间传说。古时候,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一年腊月二十九,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样菜,即可回去与家人团聚了。翌日,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菜发愁时,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将其混合剁碎,搁上调料,用白面包了许多小角角,置于锅里煮熟,奉给皇上。谁知皇上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乃何菜?苏巧生脱口而出:角食也。是他发明了水饺。之后,民间便流传过年包角食吃的习俗,这就是过年包饺子的由来。再说文字记载。饺子始于先秦,源于馄饨。据《通雅饮食》记载,馄饨因浑氏、屯氏两人发明而得名。当时的馄饨,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弯弯的月亮。这种馄饨就是原始的饺子。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几只古代饺子,形状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实物水饺,证明水饺历史比较悠久。宋代开始有贺岁吃角子的风俗。北方人称角为交,故而叫饺子。贺岁吃饺子取意更岁角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饺子初二面。明代饺子别称饺饵、粉角、扁食等。张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可见,当时的饺子同现在的制法和品种已很相似。

【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 皇帝这个称号始创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没有皇,也没有帝。夏朝称后,商、周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无论爵位高低,通称国君;后来,周王势力衰落,诸侯兼并,齐、楚、燕、韩、赵、魏、秦都先后称王,甚至中山小国也称起王来。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但赢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也是由秦始皇开始的。历史上虽然对秦始皇褒贬不一,但他确实是千古一帝。

【钞票】有时候我们把钱说成是钞票,国家印钱(纸币)说成是印钞票,检验人民币真伪的机器叫验钞机。那么,钞票是怎么来的呢? 钞票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币。纸币源自宋代,北宋时,为了方便商人携带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联合起来,印制了一种信誉货币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纸币。在当时,伪造交子罪同于伪造官方文书。纸币在实行过程中几经起落。明朝曾印过大明宝钞纸币,后宣告发行失败。清朝建立后,除顺治年间外,一度不再印制纸币,市场流行的货币为银子。直到清朝后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带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致使国库空虚,于是,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为大清宝钞,另一种为户部官票,两者合起来叫钞票。钞票的名字也是从这时开始叫起来的。

【香菇】香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野生菌类,无论炒菜炖汤都美味可口,是宴席上的珍品。何以叫香菇这样好听的名字,还有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呢。很久以前,巫山脚下住着一对淳朴善良的夫妻,结婚几十年都没有个一儿半女。一直到老人满六十岁时,才生了个女儿,且一出生就天赋异禀,不同凡响,开口就能叫爹娘。老年得娇女,让老夫妻大喜过望,他们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地为她取了个名字叫香姑。香姑长到十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她的生活顿时艰难起来。村里有个财主早就垂涎于香姑的美貌,见此机会便假惺惺地派人上门对香姑问寒嘘暖,心里却打着乘机霸占她的如意算盘。香姑年纪虽小,但早就看穿了财主的用心,她怒斥并赶走了财主派来的人。财主见来软的不行,就亲自带着家丁上门抢人。乡亲们听说后都替香姑担心。但香姑这时候气定神闲,她让乡亲们放心,说自己是天上的仙女,被派下来侍候两位老人,现在这件事已经圆满完成,自己也该回去了。说着她拍手一招,天上马上飞过来一只五彩锦鸡,落到了香姑的身旁,她骑上锦鸡飞到了空中。这时坏财主刚好赶到,看到煮熟的鸭子要飞了,急忙命人用箭向香姑射去。只见香姑不慌不忙,从空中撤下一把小白子儿,将射出的箭倒撞了回去。恶有恶报,财主被箭射死了。那些小白子儿落地后都慢慢变成了菌儿。乡亲们按香姑吩咐,把这些菌儿采来煮菜,味道极为鲜美。为了纪念香姑,人们便把这种菌儿叫做香菇了。

【香饽饽】香饽饽一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指受重视、受人待见、受欢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饽饽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香饽饽源自满族对面食的称呼。满族早期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是逐渐上升的,满族早期种植的粮食以杂粮为主,包括小米(谷子)、黄豆、高粱、玉米、稷等,满族的发祥地东北现仍种植这些庄稼。这些粮食磨成面做成各种面食,满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馒头、包子、饺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饽饽有: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搓条饽饽、黏米饽饽、萨其玛(又称油炸条饽饽)、哎吉格饽饽、菠萝叶饽饽、酸饽饽、牛舌饽饽等等。可以看出满族人做的饽饽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体现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饽饽之所以香,从满族的习俗可知其意。满族祭祀时要用各种饽饽,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对祭祀时所用祭品有明确规定:每岁春秋二季祭,以搓条饽饽供献,五月以椴叶饽饽供献,六月以苏子叶饽饽供献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满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饽饽为主。另外,结婚时要吃子孙饽饽(即饺子),以示早生贵子。办理丧事也吃多种饽饽。从这些风俗当中可以看到饽饽在满族民间习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为美,减肥成为时尚,杂粮面食当然更是香饽饽了。

【重阳节】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老人节。它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之说,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归一等,好像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称为九五之尊。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又是最大的,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追星族】追星族指对明星崇拜到迷恋程度的人们。时下,追星族成群、跟风。看看蔡明、郭达、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完全明白什么叫追星族了。 追星族一词,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间的台湾地区。当时的媒体,把追随著名歌星凤飞飞的一群青少年,称为追星族。这些青少年,为了追星,常常逃课、旷工,凤飞飞到哪里演唱,他(她)们就跟随到那里,给凤飞飞呐喊、造势。这种追逐明星的人群就被媒体称为追星族。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新名词粉丝。

【狮子镇邪】我国盛产老虎,不产狮子,而被称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没有被尊为镇邪之兽,反而由狮子来担当,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狮子的传人和宗教传人有关。首先,狮子作为物种传人中国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提到在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5年),安息国王遣使进献狮子以及符拔等奇异猛兽。伴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更多的狮子被使节们带到中国来。魏晋南北朝也有几次西域国家进献狮子的事例,不过仍旧为数尚少。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上这个最为发达的对外交往时代,狮子才频繁传人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开始熟悉狮子,并撰写诗词歌赋来描写这种来自草原的百兽之王。当时,人们以能一睹雄狮风采为骄傲。其次,异域宗教的传播大大丰富了中国狮子文化。特别是佛教的传人,与狮子的传人几乎是同时。西域多种宗教与狮子有关密切的关联。佛教以狮子吼来形容佛祖佛法的威严,用狮子来充当菩萨罗汉的坐骑;波斯古代宗教则以狮子为护法神兽,身带双翼守护着神坛或殿堂。这些内涵通过宗教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借助传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祆教、摩尼教等,狮子开始在中国承担起护法镇邪的重任,在中国人眼里,狮子成为威严尊贵的象征。从此在皇家陵阙、权贵门前,纷纷树立起一对对门狮;在宫廷舞台盛大庆典上,不断上演气势磅礴的五方狮子舞。甚至民间也以狮子为吉祥物,用来驱邪,房顶、墙头放有石狮子,门洞的门墩也雕刻成石狮子,用来镇宅。

【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待字闺中】待字闺中是指到了婚嫁年龄,但还没有出嫁的女子。 闺,女子的卧室。 待字闺中源自《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笄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周代礼俗,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二十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女子在成年礼上通常会取字。 待字闺中这个词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宋以后,一般家里有子女出生,必定请当地的秀才或者精通民间五术的人,来家里给孩子排出生辰八字,然后写到红纸上,收藏起来待用。这种排八字的做法在古代被称为子平术。这个子平术是宋代人徐子平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而成的,推算年、月、日等占卜方式,俗称合八字。不论男女,到谈婚论嫁时,请命师合一下八字。因此,当家里有未嫁的女孩,于是就要找人求八字或求人拿八字来合,如八字合不上,就不能结婚。故待字闺中,这里的字就解释为生辰八字。古人觉得,将要结婚的人的生辰八字要保存得非常好才可以,因此结婚后才可以公开生辰八字。所以待字闺中也就是尚未聘娶的意思。

【信忌红字】书信没有用红笔来写的,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历来有个说法,叫丹书不祥。所以,人们忌用红笔写信,认为收到红笔写的信很不吉利。其实,这不能算迷信,而是有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所谓丹书,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是古代统治者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托言天命,捏造所谓的天书,用丹笔书写,故称丹书。第二是帝王颁发给功臣的一种证件,也用红笔书写。从文物中可以找到皇帝书写的文件许多是用宝贵的朱砂写成的。第三是古代用朱笔记录罪犯徒隶的名籍。原来,古代罪人名册要用红笔书写。直到现在处以极刑的罪犯名字都要用红笔打叉或在名字下面画杠,这种做法是古代处理罪犯的遗迹。以上三种情况,都对老百姓的心理产生了影响。皇上假托天命,写的文书称丹书,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谁敢模仿冒犯,这是其一。罪犯的名册用红笔来写,处斩死刑犯人要把罪犯的名字打上红叉,老百姓对死看做是不吉利的事,何况被打上红叉处斩的死囚犯呢,更是避之不及,这是其二。以上两种原因产生了对老百姓的心理影响,因此,人们忌用红笔写信是有道理的。

【促膝谈心】促膝谈心形容两个人谈话很投机,能把心里话说出来,是心与心的交流。促膝谈心与古代人的坐姿有关系。 坐字形状是二人土上坐,古代没有凳子,所以古人生的姿势跟我们现代人的坐姿有很大区别。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是:两个膝盖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做安坐。三国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管宁。他经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时间长了,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可见,三国的时候人们还是这样坐的。 促膝谈心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谈心,越谈越近乎,两个膝盖就不知不觉地向前蹭,直到蹭不动了,这才发现两人的膝盖已经顶在一起了。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凳子上,要想促膝谈心,那可就不容易了,因为你的重心全在凳子上,无法向前促,要想前进,只能搬。我们今天用促膝谈心,不是非要顶膝而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交谈,坐着、站着都一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条农谚,却是一个典故,典出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有个叫柳宣教的书生考中进士,当上临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全部来参拜,唯独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定下一计,让一个叫红莲的绝色女子去与玉通禅师私通。玉通禅师得知上当,当晚自处圆寂。他死后,同样没有放过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惩罚性报复,该到此为止了,便决定找个机会度玉通禅师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一天,法空长老来到柳翠门前化缘,柳翠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因果?法空长老说道: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赶来送葬。

【闺女】闺女指未婚女子,也指女儿。其来源与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有关。未婚女儿的住处称作闺阁。原来,古代住宅,在大门与堂室之间,还有一个小门,叫做闺,相当于后来的二门。《公羊传》宣公六年写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的情况: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人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门:守大门);人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闚其户,(盾)方食鱼飧。这段描述准确地勾勒出了勇士经过的路线:大门闺堂。闺门以内即主人起居之处,因此,后来称内宅为闺。枚乘《七发》日:今夫贵人之子,必官居而闺处。后来才引申为女子的住处。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闺塾》:闺门内许多风雅。《宋史涂端友妻传》日:吾闻贞女不出闺阁。 古人没有满足于将女人的居室称为闺阁、闺房,而进一步将不少有美女人的称谓与闺挂上了钩:称女儿为闺女,称富贵人家的女儿为闺秀,妇女品德高尚的叫闺范,京剧中演少女的演员叫闺门旦等。女儿出嫁叫出阁,不出闺阁的女子(未婚女子)当然就叫闺女。

【哀乐】哀乐在功能上如同古代的挽歌,都是哀悼亡者。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挽歌重上层社会,而哀乐则是为悼念去世的革命者和普通百姓的哀歌。它源自革命圣地延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呵、时乐蒙等同志深人民间采风,在安塞地区搜集到了这支陕北民乐商调式哀乐。不久,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同志的大会上,首次唱了由安波同志记谱和填词的挽歌。解放战争时期,此曲传到了晋察冀解放区,作为挽歌形式使用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军乐团团长、指挥罗浪同志为了礼仪的需要(国家需要有庄严的哀乐),把此曲配置了和声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这样.这支哀乐被沿用下来。

【洗耳】现在有个成语叫洗耳恭听,意为洗净耳朵认真谦虚地听别人讲话。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净耳朵,是怕听了别人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洗耳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说的是尧舜时代有个贤人名叫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相传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处寻访贤人时,发现了许由。尧曾多次向许由请教,认为他确实是难得的贤士,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然而许由自认为自己才德赶不上虞舜,在听到尧要让位于自己时,便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尧认为这是许由谦虚的表现,便对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请他,并对他说:如果坚持不接受帝位,则希望他能担任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牛来饮水,看见许由在洗耳,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许由说:尧想召我为九州长,我觉得这话污秽了我的耳朵,所以来这里洗耳。巢父听后,冷笑一声道:你若隐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谁能知道你呀,你四处游荡就是想让人知道你,求得名声,别在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说着,牵着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饮水了。

【首级】《三国演义》描写张飞勇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首级中的首本义是头,可为什么又被称为首级呢?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它源于秦国的商鞅。商鞅到了秦国,实行了变法,在军事领域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和依据。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获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一级,因而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的强大,与商鞅的这些制度有直接关系。到了北宋,废除了首级制度,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间称为洞房呢?源出两处。出处之一。传说,这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当时,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面临着分裂的危机。黄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为夫妻的,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分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此人已结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则,按部落法规(族规)处治。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凡儿女们一结婚,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出处之二。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寻欢作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强选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个俊俏聪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称为三姑娘。她不甘心过那种被奴役、蹂躏的生活,便以惊人的记忆力把宫中路径记清了,在一个暴君大搞宴乐的日子偷偷逃离了阿房宫,直奔华山。当时,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为避焚书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华山。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处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产生了爱情。他们对天盟誓,结成了患难夫妻。两人身处深山老林,荒无人烟,哪里有房栖身!他俩在一块大青石底下,发现一个能容纳两人的石洞,他们就把这洞作为结婚的住房。虽然他们生活清苦,但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羡慕他们亲密无间、与世无争的夫妻生活,就把结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虽简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咏唱不衰,宋入洪迈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最为有名。

【亲家】孩子们结婚后,小夫妻双方父亲之间的称呼,双方母亲则称为亲家母。深受国人喜爱的豫剧《朝阳沟》有句著名的唱段亲家母,你坐下,咱俩拉拉知心话亲家之称最早始于唐代。《新唐书萧嵩传》载: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玄宗)呼为亲家。最初这一称呼只流行于皇亲国戚的联姻上,唐玄宗直呼龙婿生母为亲家母,足见其关系的亲密。因此,唐代诗人卢纶作《王驸马花烛诗》云:人主人臣是亲家。后来,亲家这个称呼通行到了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给人刁难或暗中打击报复。穿小鞋源自一个民间传说。在古代,确实有小鞋,不过,它是一种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为女子从小缠足后形成的小脚,称为三寸金莲,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脚。相传,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样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样做成鞋子,再送回来让新娘子上轿时穿。传说宋朝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给又丑又哑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适逢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一个满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个很小的鞋样给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双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轿要穿新鞋,可这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从那时起,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刁难人打击报复的行为或使坏点子整人的行为叫做穿小鞋。

【活见鬼】俗语活见鬼是用来形容事情的离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说:我刚把眼镜放到桌子上,转眼就不见了,真是活见鬼。从科学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见鬼。但古代人却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见鬼。活见鬼的故事多来自于古代鬼怪录一类的志怪传说。但有些也来自文献资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见鬼呢?一是巫。三国时吴国人韦昭在注《国语》时说:巫觋,见鬼者。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说:巫党于鬼,故巫者为鬼巫。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阴阳两界,沟通人鬼。他们是古代职业见鬼者,多半也能从活见鬼中看出效益来。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黄帝素问灵枢经癫狂》说: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这是说患癫狂症的人容易见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见鬼。南齐梁人陶弘景《真诰》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卧,于病中乃见鬼于壁穿下,以手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儿童也能见鬼。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有一伧小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见一鬼,依诸丛草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设网未竟,伧小儿窃取前网即缚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按现代科技解释,巫能见鬼,骗人(钱财)也;狂能见鬼,疯幻也;小儿见鬼,脑功能发育不全,幻觉也。马克思观点,神鬼乃颠倒了的客观世界的反映。

【举白旗】在现代战争中,举白旗表示投降,已是国际惯例。它源自古代战争。在战争中使用白旗始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进行谈判先休战,而不表示投降。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都会明谈判条件和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转认为是投降,后来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一直沿用到今天。

【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条俗语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厢情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工具全部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供顾客坐着理发用,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小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就好像公交车上的投币箱一样。第二第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高长圆笼,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供顾客洗头。圆笼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儿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如今,这种挑着担子剃头的已经很难见到了。故而,民间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还常用,如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被人称为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就是单恋了。

【将军肚】将军肚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肚子,也有叫啤酒肚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军肚越来越多。在过去很多人以将军肚为荣,认为有气派。其实,将军肚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现在时兴减肥。将军不一定都是大肚子,那么,为什么把大肚子称为将军肚而不称作宰相肚呢?这和清末一位著名的将领有关,他就是湘军统帅之一的左宗棠。左宗棠身材魁梧,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他曾指着自己的大肚子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将军肚因此广泛流传开来。左宗棠尤其喜欢拿自己的大肚子开玩笑。左宗棠领兵驻甘肃时,炎夏的一天,他躺在榻上,抚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身边的侍从:你知道这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侍从回答说:都是燕窝鱼翅。左宗棠听后,笑斥道:你说的是什么话?侍从又说道:那装的是甲鱼、火腿了。左宗棠听后大笑:你不知道这里面装的是绝大仑吗?侍从不解,却又不敢直言左帅,出来对人说:什么样的金轮,将军能吞到肚子里,何况还是绝大的。人们听了被逗得捧腹大笑。还有一次,左宗棠向左右说:你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甲兵百万,也有人说是包罗万象。左公听后摇头说都不对。忽然一小校站起来大声说:大帅的肚子里没有装东西,都是屎。 此语一出,惊坏了四座,人们都为这个胆大包天的小校捏了一把汗,不料左公不但没有处罚这个小校,还带着喜色地说:这话还差不多。像这样的故事在左帅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每次都是以温和幽默的方式处理,可见左帅为人之率真。

【说风凉话】说风凉话比喻别人遇到困难或麻烦,不但不帮助或鼓励,反而说些推波助澜的讽刺话。 说风凉话起源于《旧唐书》,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唐文宗和他的大臣们聚在宫廷里乘凉,那时没有电扇和空调,天子和百姓同热,皇家的优越性也不过是公子王孙把扇摇。君臣们一边乘凉一边吟诗。唐文宗首先吟了一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大臣柳公权马上接了一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人们都认为盛夏天热太难熬,君臣们却一起说着凉快的话。从此就留下了说风凉话这个俗语。

【宫保鸡丁】四川名菜数不胜数,宫保鸡丁更是人人垂涎。它和东坡肉一样,是因人而得名,此人就是丁宝桢。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曾任山东按察使,后任四川总督。贵州平远素以善制炒鸡丁而著称,而丁本人一直很喜欢吃用鸡肉和辣椒相爆之类的菜肴。当上四川总督后,他又特别爱吃用天府花生、嫩鸡肉、辣椒制作的炒鸡丁。每遇设宴请客,他总要厨师必上此菜。即使在回贵州省亲时,当亲朋为他接风洗尘,他总是说:各位不必破费,只上炒鸡即可。并吩咐加上花生、辣椒同炒。久而久之,丁宝桢爱吃花生辣椒炒鸡丁的嗜好广为人知。因丁宝桢官职是总督,当时总督尊称为宫保,故人们便把他爱吃的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此菜鸡肉细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腻,在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便风靡省内。至清末民初,随着川菜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宫保鸡丁也闻名全国,驰誉中外,现已成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来顺饭庄特级厨师乔春生烹制的宫保鸡丁荣获布拉格第五届国际烹饪大赛金牌。

【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俗语是句气话,意思是对某个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满,埋怨到整个地方,说这一个地方没有好人,便用洪洞县里没好人来指代。实在是冤枉了洪洞县。 洪洞县里没好人源自京剧《玉堂春》。此剧唱腔动听优美,普及率很广,上岁数的人几乎入人都能哼上几句,要不然也不会形成俗语。剧情是聪明美貌的少女苏三,因家贫被卖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爱,执著地爱上了青年王金龙。老鸨看王金龙把银子花光用完,连打带骂把他赶出妓院。苏三偷偷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王金龙,发誓若非金龙日后来娶,她永世也不会嫁人。老鸨见苏三如此固执,没法做妓院的摇钱树了,正好有个山西洪洞县的阔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苏三,两下一拍即合,老鸨将苏三卖给了这姓沈的恶人为妾。苏三不从,大吵大闹,把沈妻也烦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药要害死苏三,没想到沈燕林误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妇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买通官府,诬陷苏三害死了沈某人。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苏三见老解差崇公道是个好人,遂认崇公道为干爹。苏三边走边唱,向干爹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对加害于她的县官、妓院老鸨、姓沈土财主、淫妇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责,越说越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当地的,最后说道:洪洞县里没好人!她也没想到,编剧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语。只是冤枉了洪洞县的好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俗语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虚,不可能实现。此俗语源自商、周交替时期。商朝末期,商纣王无道,周文王决定讨伐昏庸残暴、民心尽失的商纣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军事指挥者来辅佐自己。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看到一个老翁在渭水边钓鱼。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这时,一个樵夫走近他,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那老翁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文王见状大为惊奇,就下车,与之交谈。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诚恳地请他一起回宫。此后,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广为传诵,遂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

俗语谚语_民间俗语


俗语谚语_民间俗语_

【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块相提并论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现在有的女人对丈夫或相好既爱又恨时还会说:你个死鬼。那么,这种奇怪的称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说,官同管,古代是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男人在外要管财,在内要管好家中的妻妾,这个管字就谐音而来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称呼源自阴阳五行。根据五行理论,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比我者为兄弟,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对于男人是妻财(妻子和财物);娶后男人处于支配地位,相对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称丈夫为官人;有些比较厉害的女人称丈夫为死鬼。意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对丈夫的称呼,其根源是克我者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与丈夫或相好打情骂俏时使用。

【炒鱿鱼】炒鱿鱼怎么成了解雇的同义词呢?它源自南方沿海一带,旧时有这样一个风俗,老板要解聘雇员,并不采用口头或书面通知,而是客客气气地请你吃一顿饭,如果最后一道菜是炒鱿鱼,就等于下了最后通牒:你被解雇了。被请者立即心知肚明,拍拍屁股走人。就像马三立说的相声离婚上哪吃饭狗不理。请人吃鱿鱼有两层意思。第一,炒鱿鱼是档次较高的菜肴,最后款待你,聊尽主雇之谊。其实,这时候再好吃的饭菜还有什么味。第二,炒鱿鱼熟后呈卷筒状,暗示你应该卷起行李另谋高就,就像北方人把被解雇说成卷铺盖卷儿一样,蛮形象的。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流行很广、影响很深的一句话,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学习优秀就应该当官,是一种典型的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犯了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严重错误。那么,学而优则仕源自哪里,又怎样正确理解它呢?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人常常把它当成孔子的话,其实这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论。按《辞海》的解释,优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意应该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闲时,应该学习;学习尚有富裕时间,应该做事。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看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就是知行合一,即实践与认识相统一,这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学结合,处理好工学矛盾是相似的。南宋大儒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显然,朱熹也把学而优解释为学有余力,并认为仕与学同等重要。对此,北京大学一教授解释说,学是理论总结,仕是运用理论到实践。学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学的广度。《论语集注》是南宋以来官方认定的权威版本,它的解释无疑是最正确的。

【驸马】驸马是皇帝的女婿。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楚汉相争时,每当两军交战时,刘邦便会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驭的马车上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刘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俨然现在的火车司机,一正一副。有一日,刘邦与项羽激战,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两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不料,正马被乱箭射死,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让刘邦从马车上跳下来,自己继续挥舞马鞭,赶车向前方奔去。项羽的人马都把穿黄袍的当做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件黄袍。原来副马早已跳车逃跑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记在心上,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便四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还将小女儿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后因副马一词不雅,人们便将其改成驸马都尉。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其二,据历史记载,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史书记载,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曹魏时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还有晋代注《左传》的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是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授杜预为驸马。东晋的刘惔、桓温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驸马。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号,一律称驸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职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

【降半旗】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通常都要把悬挂在旗杆上的国旗下降到距顶端1/3或一半处,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据说是在1612年由英国海船哈兹伊斯号首创的。哈兹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时,船长不幸遇难。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船员提议下半旗。后来,发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陆地上首先采用这种致哀方式的是英国,随后,其他国家相继仿效,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致哀方式。

【孟婆汤】孟婆汤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古人信奉人是可以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转世前喝了盂婆汤就可以忘掉前世恩怨。孟婆汤、孟婆汤,人口前世即可忘,前世恩仇前世罪,黄泉陌路孟婆汤。这是我国民间发丧时经常唱的一首歌。从这首歌中不难发现,人们认为孟婆汤是一种遗忘药,喝了它之后,可以让人丧失记忆,忘却所有烦恼,忘掉所有爱恨情仇。 孟婆汤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汉朝有个姓孟的女子,从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经诵佛,后来人山修行。她平时食素,致力于劝人向善,不要杀生。她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设想未来,一直到八十一岁,还是处女之身,世人称她为孟婆老奶。上天看重她的为人和特点,任命孟婆负责去除投胎鬼魂的前世记忆,因为当时人间有知前世因者,往往会泄露天机。接任后孟婆常驻在地府的奈何桥边,她在池塘、溪流采集草药,熬制成如酒一般的有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的汤,即孟婆汤,服用后会立即丧失全部记忆。因此,孟婆汤也被叫做迷魂汤或忘情水。但凡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被押到孟婆所掌管的醚忘台灌孟婆汤,以忘却前世和地府里的一切。

【挂羊头卖狗】肉这一俗语,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看似比喻商业行为,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售其奸。实指政治手段,一些所谓得道高人,不厌其烦讲经说法,混淆视听,欺骗群众,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指世俗之间弄虚作假、以赖充好,愚弄人、糊弄人。总之,这一俗语运用十分广泛。那么,它源于哪里呢?原来,它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最早不叫挂羊头卖狗肉,而叫挂牛头卖马肉,后转为挂羊头卖狗肉。典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据载:齐灵公喜欢看宫内女人着男装,齐国女人皆效法。但灵公有点叶公好龙,却讨嫌宫外女子着男装,便下令官府制止,有女子着男装者撕衣断带,但还是制止不了。灵公便问齐相晏子,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您喜欢官内女人穿男装,却禁止宫外女人穿,这如同在门上挂牛头,而在门里卖马肉。你如果先禁宫内女子,则宫外女子莫敢再穿。 齐灵公采纳晏子的建议,果然在一月之内没有女人再穿男装。后世,挂牛头卖马肉逐渐转为挂羊头卖狗肉。

【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国人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家团聚,吃年夜饭,因而形成中国独有的景观春运,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春节的主调是庆丰收,除邪气,求得来年吉祥如意。春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纪年,定公历1月旧为元旦,将旧历元旦改称春节。传统意义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月)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民俗活动很多,如祭祖、拜年、走亲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地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戏等,现在又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了。

【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实在古代,春秋也指季节,但并非和现在一样,古代所说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国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当长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没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个个的春秋就成为历史了,引申义即历史。说起作为历史含义的春秋,它的起源与孔子有关。古代,朝廷设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负责详细记载帝王的谈话言论,例如《尚书》即这类著作,可以说是帝王的语录。左史官则负责记载国家之事,他们把重要大事记人策中,小事写在简里。鲁国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简合编而成的一套编年史。据说,《春秋》是由孔子亲自修订的。后世则把《春秋》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代了。这部《春秋》影响很大,如果阅读《春秋》,可能会觉得概括而简单,犹如一份大事记,不过,它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后来出现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即为解说极其概括简约的《春秋》而作,传即解说之意。《春秋》的写作方法还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春联】过年贴春联,这春联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呢!据说上古时候,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蟠屈千里,桃树北边是鬼门关,阴间鬼魂都从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垒两兄弟守候门前,他们身穿甲胄,一手持长矛,一手拿芦苇绳,立在桃树下审查百鬼,抓坏鬼出来喂虎,不让转世骚扰民间。这是桃木能辟邪的来历,人们据此每逢过年过节就用桃木板刻成两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名字,挂在大门的两边以求平安。这就是民间最初的春联,也叫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后蜀的国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题了两句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挂在门的两边,这就是我国第一副联语对联。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曾下令,除夕之日,各个公卿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幅。这时的春联已经是写在红纸上了。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起来了。从那以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胡同】城镇、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异体字。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可见,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据考证,胡同一词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们常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见到胡床或床字,有时误解为是睡觉的卧具,即现在的床。其实,古时候,床并不是专指卧具,而大部分作为坐具使用。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至迟到唐代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寝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军旅之中,相传大约是公元二世纪的汉灵帝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称胡床。可见,床在前,胡床在后,床与胡床是两种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灵活。胡床若用绳绷扎,则称绳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转动折叠,故又称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看来这种坐具非常便于携带,因而常为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

【胡床】的使用始于两汉。《太平御览风俗通》载:灵帝好胡床。裴注《三国志》引《曹瞒传》云:公将过河,前队适过,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唐代胡床的使用普遍起来,民间已不少见。李白的《寄上吴王三首》提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杜甫的《树间》诗云: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白居易《咏兴》诗云: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由此佐证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是坐具。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指那些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胡人有关。我国自先秦时起,就把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称为胡人,后来这种称呼也扩大到外国人。东晋之后,不断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说话办事迥异于汉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讲究礼法典制,也没有中原人的规矩,尤其是对他们直言无忌的讲话非常反感,称其为胡说。至迟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说这个词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国材》中就有不知当时如何敢胡说的记载。所谓八道,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要想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种方法和途径修行,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内容。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和西域来传经的僧人没有几个高僧,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深不透,讲解佛经经常出错误,中原汉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听他们讲错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现了乱说佛经的现象。这样讲解的佛经当然会有很多错误,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从而认为胡人讲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说八道,是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以后就不再轻信胡人讲解佛经。唐僧取经便是例证。

【拜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节日传统习惯。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此时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从此流传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义。拜年可知尊长爱幼,此序不乱;拜年可使矛盾、过节儿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机会;拜年可使邻里、亲朋之间沟通信息,增强感情,和睦相处。拜年之意义诸多,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拜天地】在民间的结婚典礼上,一对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人洞房。那么,拜天地是怎么回事呢?拜天地的习俗,来源于民间神话。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个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一天晚上,小伙子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自言自语地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情。他刚说完,忽然月亮一闪,一个白眉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又让女娲造了一个女的,给你领来。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愁容云消雾散。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正在这时,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两人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人们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习俗遂成,拜天地一词也随之出现了。现在稍有不同,媒人不拜了,换成了夫妻对拜。

【草根】草根现在比喻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群体。草根,世界各地除沙漠海洋外遍地都是,但作为一个比喻,它却源于英文,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寻金热流行时期,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从广义上看,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我们平常说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做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非官方组织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弱势阶层群体。所以,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 草根有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二是广泛。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立性和大众性。从草根的喻义和特点来看,西方的草根和中国的草民很相似,都是下层弱势群体。如中国古代的贪官污吏把百姓看做草民,把农民起义称作草寇。老百姓有时也自称草民,这是长期受奴化的结果。至于草根的顽强生命力,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作出了高度概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真正理解草根的含义,追究渊源,恐怕将中西、古今结合起来更全面。 草根一词,在20xx年春节像春风一样传遍中国大地,传向世界。因为在20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许多草根演员,如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一夜成为草根明星。

【草绿色军服】草绿色的军服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20世纪初,英国人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派军队进攻非洲的布尔人。当时,布尔人的武器不如英国军队。为了战胜数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军,布尔人便根据非洲的山地特点,穿上草绿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与草木相似的颜色。他们悄悄地躲在丛林里,敌人简直看不出丛林里有人。而当时的英军却穿着很显眼的红色军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军目标太明显,布尔人老远就可以用武器射击,英军被打死打伤七万多人。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军服改为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耍花枪】现在指那些巧言花语、光说不练或只会摆花架子的行为。它的由来得从枪说起。中国古代军队里有一种在长杆上装上锐利尖头的武器,叫做枪,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实战之利器。历史上枪使得最好的要属三国的赵云和南宋的岳飞。而花枪并不是一种武器,它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使用的一种道具之一,枪杆大约有五尺长,枪头像梭,通常全是木质,枪头染成银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样。在枪头下面系着红缨,耍弄的时候借助着纤细的枪杆,枪头会抖动起来,红缨乱舞,使人眼花缭乱,故此得名花枪。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会有角色舞动花枪,动作娴熟优美,给人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对花枪》,京剧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该剧,不仅唱功极好,对花枪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戏迷喜欢。不过,耍花枪的动作大多是花拳绣腿的假动作,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虚招,在真实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就就业业,不能耍花枪。

【赵公元帅】民间认为赵公元帅是财神爷,供奉该神可以发财致富。 赵公元帅原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财神爷。名字叫赵公明,晋代时已出现。在《搜神记》中他是个冥神,在隋唐两代,他是个瘟神,当时人们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赵公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这是他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的来历。这时赵公明的面目已焕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帮助做买卖者求财盈利的财神爷了。赵公明成为财神爷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大肆渲染描绘,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后,赵公元帅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听从他的差唤。招财进宝一词便始于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又把财神爷请回来了,在大小饭店的显著位置,多有供奉财神的,以求好运发大财。但不要忘记诚信为本。

【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是中国的五大姓氏,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们列在篇首,而让赵钱孙李开篇呢? 赵姓在《百家姓》中为什么居于第一位?关于这个问题,宋人王明清已经作出了考证。他认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问题,和编辑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关。《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国吴越国的一个儒者之手,之所以将赵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吴越国是宋的附属国,奉宋为正朔,而赵姓是宋朝的国姓,故将赵列为第一姓。赵姓之后的钱孙李及周吴郑王排序也是类似的原因: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其正妃姓孙,李是南唐国姓,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开国者钱镠宠妃们的姓氏。

【标点符号】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古书先要学习句读,自己去给文章断句(加标点符号)。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古代也都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欧洲工业革命前,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联手语言文字学家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不管商业行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认,标点符号确实给人们读书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成为语言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指桑骂槐】指桑骂槐是用来比喻看似在骂一个人或数落一件东西,实际上暗中在骂另一个人或数落另一件东西。那么,指桑骂槐与桑树和槐树有关吗?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文武百官晋见皇帝得先穿过宫廷的庭院,因为是龙庭,多栽有带龙字的龙爪槐,这种龙爪槐的树枝,经常把他们的乌纱帽勾落。官员心中有气,可树的名字中带有龙字,若对它唾骂便是犯上,只好对着一旁长得类似的桑树大骂出气。据说,这便是指桑骂槐的由来。

【树倒猢狲散】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力(利)相聚合的人,为首者一倒,跟从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贬义。它源自南宋。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记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新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猴散赋》一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了侍郎。曹咏当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独有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整厉德新。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寄给曹咏。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这篇赋很快便在临安传开,遂成俗语。

【相思树,连理枝】相思树和连理枝比喻男女爱情忠贞不移。典出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据载,宋康王偶见一美貌女子,原来,此女是宋康王的舍人韩凭的老婆何氏。宋康王不顾君臣关系,硬是把何氏弄到手。韩凭不满,宋康王就给他定罪,并发配边境修筑城墙。韩凭的老婆何氏写了一封信,偷偷送给劳改的丈夫。信中写道: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意思是说,她的幽怨很多,虽思念丈夫,可河水太深,不能见面,对夫发誓,要死的决心下定了。后被宋康王发现,韩凭自缢身亡。尽管丈夫已死,何氏还是不肯屈从宋康王,她又写了一首《乌鹊歌》表明志向,歌日: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意思是说,南山有乌鹊,你在北山布罗网,你拿我有什么办法,乌鹊不羡凤凰,妾身不靠宋王。有一天,宋康王与她登高吹风,她纵身一跳,左右侍从伸手一抓,只抓住了衣服碎片,那些衣服碎片,立刻化作了五彩斑斓的蝴蝶,仿佛是从何氏灵魂里飞出的惊艳幻影。后世梁祝化蝶的创作灵感或许是从这里来的吧。何氏当场摔死,衣袋内有一份遗书,要求宋康王赐她与韩凭合葬。宋康王看罢暴跳如雷,叫人分离新旧两坟,让两坟隔路相对,还狠狠地说:你们够恩爱的,看你们能合在一起! 没过多久,两座坟墓上都长出梓树,十来天竟有一抱之粗,而且树干弯曲,互相靠拢,不但地下树根交错缠绕,树上枝Y也慢慢纠合难分。不知哪来的两只鸳鸯,每天栖于树上,依偎哀鸣,仿佛在控诉宋康王的暴虐,嘲笑他的无能。宋国人可怜韩凭夫妻,把这两棵树叫做相思树。相思树,连理枝典出于此。

【省油灯】不是省油灯比喻某人心地不善,浪费折腾,不让人放心。 省油灯源自宋代,当时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省油灯,可见,节能意识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已有之。现在的节能灯,可能是受了省油灯的启发。陆游最早记述了这种灯具,《斋居记事》云:书灯勿用铜盏,唯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老学庵笔记》亦云:《宋文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历之。寻常盏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烛不然,其省油几半。这种灯为瓷制,灯具内有夹层,一端有孔可注入清水,用水冷法使油免于蒸发,可省油近半。 省油灯最先在四川地区流行,汉嘉在今雅安市以北。当时陆游客居四川,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主管。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省油灯传播到全国。1999年考古队在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土一盏宋代省油灯,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描述完全一样。考古证明,省油灯并非杜撰。后用不是省油灯转喻某些人品行不端。

【点心】点心指糕饼之类的食品。《唐书》记载: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日: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唐书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早饭一般叫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的饮食有关的意义。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日点心可见,清时点心与今接近。那么,点心源自哪里呢?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时期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点心虽仍以糕饼为主,但已不限于此,一些随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这个范围内了。

【点卯】什么是点卯,就是旧时官员的考勤。点卯来源于古代朝廷的早朝制度。古代朝廷每天早晨都要进行朝会,也就是常说的早朝,朝会时一般定在黎明时分,也就是卯时。卯时即清晨五时至七时。所谓点卯即源于此。地方官署也是卯时开始办公,官员吏役按时到位,按名册一一点名或者核查,即例行的点卯,其名册叫卯册。吏役每晨卯时到衙署听候点名,叫做应卯。古代朝廷和地方官署都是卯时上班,可见中国历史上的考勤制度还是比较先进和勤政的,比现在国家规定的早八点上班还提前一个多小时。

【点天灯】在古代,点天灯是一种惨无人道的死刑刑罚。它是借用了天灯这个民俗活动作为刑罚名称。古代汉族有一种节日风俗,元旦夜晚,每家每户在屋楼上用长竿悬挂灯盏,通宵达旦,称天灯。一为烘托节日气氛,二为祈求五谷丰登(灯),岁岁平安。后来,酷吏们竟受到天灯的启发,发明了点天灯的酷刑。点天灯也叫倒点人油蜡,把犯人衣服扒光,用麻布包裹,再放进油缸里浸泡,入夜后,将他头朝下脚朝上拴在高杆上,从脚上点燃,直到将人体烧完方灭。史载唐代叛贼安禄山就是被这种刑罚处死的。据此,点天灯的刑罚最迟出现在唐代。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时代,川湘一带还存在点天灯的酷刑,这种点天灯不同于古代的点天灯,为当地土匪所创,在所谓的人犯的脑袋上钻个小洞,倒人灯油并点燃,让人犯在极度痛苦中被烧死。他们称此为点天灯。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剿匪,才彻底消灭了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哈巴狗】哈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听话,能通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有时把巴结上司的人称为哈巴狗,颇为恰当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乡在哪里呢?它产自东罗马,唐代中国史料称其为拂菻。据《旧唐书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这种聪慧的拂菻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主妇的宠物,而高昌所献这对拂菻狗则成为中国哈巴狗的小祖宗。从唐朝起,国内逐渐有人豢养哈巴狗,最初一两百年间,这种时髦而且昂贵的宠物,只限于宫廷喂养。大约在唐朝后期,哈巴狗开始流人民间,随着哈巴狗一窝一窝地成倍繁殖,后来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哈密瓜】哈密瓜外形金黄灿灿,肉质丰厚,芬芳诱人,香甜满口,扬名四海。新疆正好有个地方叫哈密,所以人们以为哈密瓜的故乡在哈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哈密瓜的故乡可不是哈密。哈密瓜的种植历史超过千年,它的故乡确实在新疆,但不是哈密,而是鄯善。鄯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绿水环绕,昼夜温差大,极适合甜瓜生长。鄯善瓜之所以变成哈密瓜,源于人们张冠李戴的误传。清代时,康熙皇帝封赏统治哈密的额贝都拉为哈密王。额贝都拉对清廷赐予他封号感激涕零,他亲自率领一个使团前来京城,以叩谢皇帝赐予的荣耀。出发前,特意从鄯善带了一大批鄯善甜瓜,当做送给皇帝的贡品。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那么遥远带来的瓜果自然非常珍贵,这种瓜果从来没有在京城出现过。康熙帝第一次吃鄯善甜瓜,感觉芳香扑鼻,味甘如蜜,于是赞不绝口,龙颜大悦。便问大臣:这瓜享何贵名,产于何地?大臣们从来没见过这种瓜,哪里知道它的名称呢。有一个大臣灵机一动,立刻回复皇帝说:这瓜是哈密王上贡的,就是哈密瓜了。自此之后,鄯善甜瓜便更名改姓,变成了哈密瓜。

【星期】星期已经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调节着我们的生活节律。那么,星期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星期是从国外引进的。星期这一名称的由来,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联系起来,称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颗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即以七曜记日,七天为一周,依次名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这些星视为星神轮流值班,每个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八世纪时,摩尼教徒从中亚康居国将七曜记日法传人我国。我国称星期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渐渐的,和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国外联系越来越广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习惯。

【哄堂大笑】哄堂大笑源自唐代。据唐代赵磷《因话录》所载,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其中由台院一位御史专管杂事,称作杂端。凡是公堂食饭,大家都不准谈笑,犹如僧人斋饭一样,是为有修养。但有时杂端实在憋不住而大笑,这在当时称之为烘(哄)堂。由此可见,此记载烘(哄)堂只限于官吏食饭的公堂。到了宋代,烘(哄)堂的场合扩大。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载:冯阳、和相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偏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哄)堂大笑。自此,凡人多的地方有人发端引起众人大笑,皆可日哄堂大笑。

【秋后问斩】在影视剧或者小说当中,我们往经常看到,对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数都要加上一句秋后问斩。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都在秋后问斩,为什么不在其他季节执行死刑呢?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因此执行死刑也是选在肃杀的季节里,认为万物都要在这个季节面临死亡,所以处死犯人也是顺应了天意。到汉朝时,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诉讼活动限制在秋冬举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秋后问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特例,根据不同的犯人,不同的犯罪性质,进行不同处理。秋后算账秋后算账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或清算。它的本义是,到秋后,农作物收获了,有了经济收入,那么在这一年当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结账了。因为古代我国的农民没有其他收入,只好等秋后卖了农产品,有了钱才能与人结算。至于秋后算账的含义(比喻),是与原意的相关联才形成喻体。秋天,还是个肃杀的季节,秋字加个心就是个愁字。秋后算账蕴含着新账旧账一起算,最后清算总账的意思,它来源于明清秋后斩杀犯人的惯例,民间口头相传,秋天这么多事,便得出了秋后算账这一今义的俗语来。

【鬼子】中国人为什么把侵略我国的日本兵叫做日本鬼子,把侵略朝鲜的美国兵叫美国鬼子,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外国军队称作洋鬼子。有人说鬼在我国是丑恶的形象,当年的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作恶多端且面目丑陋,故被称为鬼子。此说可以理解,因为侵略确实可恨。但为什么不用魔、妖、怪来形容侵略者呢?因为魔、妖、怪这些词代替不了鬼的原意。分析起来,子字是各种称呼之后的词尾,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靶子、炉子甚至驴子等,它不同于敬辞的子。关键是对于鬼字的理解。许多古代文献资料都记载,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仓颉篇》日:鬼,远也。毛传日:鬼方,远方也。朱熹集注:鬼方.远夷之国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鬼方本远方之通称,故凡西方、北方之远国可通称鬼方。张铣注:鬼方,蛮夷远国也。古人泛称远方之国为鬼方,称远方之国的人为鬼子,自然为题中之意。汉语常以洋字表示外来事物,如洋火、洋枪、洋油、洋钉等等,洋与鬼连用,当为同义复用,所以洋鬼子即鬼子。这样解释鬼子,太便宜了侵略者,有伤国人感情,既然鬼子干尽坏事,确实恶魔,中国人恨之,视侵略者为魔鬼,恰如其分。所以,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才更全面、更贴切,远方的鬼与魔鬼的鬼同音同字,鬼子是来自远方的魔鬼。

【鬼话】鬼话,指的是骗人的谎话。鬼话一词,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带,与今日词义不同。那时的鬼话曾指鬼佬之话英语。约一百六十年前,广州出版过英语学习读本,封面大字标明书名是《鬼话》。如当时已有今义,断然不会将英语学习读本命名为《鬼话》。那样,谁还敢学习英语呀!这本早年英语课本《鬼话》很有趣,是中文英语书。如在球后面用汉语注音为波,所以后来粤语干脆不说球了,改用鬼话之波了。《鬼话》书已罕见,美国有本《广州番鬼录》对此有较多介绍。何以称英语为鬼话呢?许多文献记载,鬼多指远国蛮夷或异族外国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远夷之国也。鬼话显然来自古代中国对外国的称谓,无贬义。鬼话转义为今义,显然是中文特点一词多义之故,国人又极善于联想,鬼在古代许多小说中是坏东西,能妖言惑众,借《鬼话》为鬼话。

读了“俗语和熟语_民间俗语”,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七夕节的谚语诗句俗语,祝您开心愉快!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647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常用俗语_民间俗语
下一篇 : 老祖宗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