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当我们想发句子时,很多人会去网上寻找,句子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人的内心状态,你一般会给朋友们分享什么样的句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威语录 ”,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杜威语录精选

◎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念,而且的确这样做了;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

◎为什么教师要研究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一类的科目呢?有两个理由:一、有了这类知识,他能够观察和解释儿童心智的反应否则便易于忽略。
二、懂得了别人用过有效的方法,他能够给予儿童以正当的指导。

◎欣赏,即是对儿童进行一种美育,含有对人生美好和高尚生活的向往,所谓人生,就是在一天天中发展起来的美满而丰富的生活。
就如教育能使得人的心胸变得开阔起来、经验变得丰富起来一样,我们通过欣赏,也会让自己的经验变得充满欣赏的态度,变得更完美和周全。

◎人们有时认为,有的教师并未受过教育理论、心理科学知识等训练,然而却成了伟大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比那些具备充分的教育理论修养的人更伟大。
如果读者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经验,他也许不难发现这一事实的原因。
给学生留下最持久的印象的教师,能够唤起学生新的理智兴趣,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有探究的渴望,找到本身的动力。
这是一件最紧要的事。
有求知的渴望,心灵就会有所作为;没有求知的渴望,即使给他塞满了知识,到头来也几乎毫无所得。

◎儿童要学的心,非常肯切,他的好学心,比成人的好教心还要来得厉害些。
你看见儿童一到了什么地方,就要考究考究,发问发问,摸摸那样,摸摸这样,这就是他的好奇心。
所以,无论什么儿童,只要成人热心肯教他,他总是很情愿学的。
直接教他的,他固然是完全接受,就是暗示的地方,他也没有不领受的。

◎创造与发明并不是创前人之未创,发前人之未发,创造发明是在方法上,而不是结果上。
一种结果可能已经被前人所发现,我不妨用另一种方法重新创造,所以,创造最紧要的是在方法上不刻意模仿别人。
我们须要知道,真正的创见是与真实相近的,那生活汇中的种种虚伪都是模仿来的。
依照别人的方法走一遍老路,这是创见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方法求得结果。

◎学生起初学一种科目的时候,自然要察明其方向在哪里。
但是要定方向,他们又觉得很费时间,似乎不大经济。
然而,方向不定.绝对达不到目的。
我们应当在学习的环境里面预先选择一种方向。
这种方向,是命令他所学的东西产生好的结果来。
所以,无论学什么科目,做什么事业,必定要先经过自己的选择,假如不是这样,就不能达到目的了。

◎需要是发明之母。

◎在人类历史上,各门科学都是从有用的社会作业逐步发展起来的。
例如,物理学就是慢慢地从应用工具和机械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如力学,英文的原意可以证明它原来是和机械有关的。
杠杆、车轮、斜面等等,便是人类最早的知识方面的伟大发现。
化学是从染色、漂白、金工等制作法发展起来的。
几何学本意是指土地测量,实际应用数字来计算,算清物件,以及度量长短,这是最初发明数字的目的。

◎新发明、新机器、新的运输和交往的方法,每年都在改变着整个景象。
为固定的生活岗位培养儿童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要办教育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为基础,其结果就是使未来的公民不适应于任何生活岗位,而是把他造就成一个寄生虫、食客或前进运动中的绊脚石。
他不能关照自己和关照别人,而是一个自己需要别人关照的人。
这里也必须以最广阔、最自由的精神解释学校对社会所负的任何责任;这就是对儿童的培养要能培养他的自制,使他能照管自己;使他能不仅适应正在发生的变化,而是有能力去形成变化,指导变化。

◎教育上的问题是指导儿童的观察能力,培养他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特点具有同情的兴趣,为以后更专门的学习提供解释性的材料,通过在儿童身上占主导地位的自发情绪和思考为各种各样的事实提供传送的媒介,从而使它们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

◎儿童不只是要成为投票人或法律服从者,他也要成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他自己反过来又很可能要抚养和培养未来的儿童,借以保持社会的连续性。
他要成为一个从事某种有益于社会并能维护他自己的独立和自尊的职业的工作人员。
他要成为某个特定的邻里和社区的一个成员,必须对生活的价值作出贡献,不论他在哪里,都要为文明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这些都是简单明了的规范的论述。
但是,如果我们想象它们的具体细节,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宽阔的、多样化的情景。
儿童按这些多样化的职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意味着科学、艺术、历史的培养作用,意味着掌握探索的基本方法和交际、交流的基本工具,意味着有教养的、强健的身体、灵巧的眼和手,意味着勤勉和坚忍的习惯,一言以蔽之,有用的习惯。

◎教师经常被一种倾向所诱惑,即把注意力固定在学生活动的有限的领域内。
他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学生在算术、历史、地理等特殊的课业上是否有了进步?当教师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上面的时候,却忽视了养成学生基本的和持久的习惯、态度和兴趣。
然而,养成基本的和持久的习惯、态度和兴趣,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是更为重要的。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能力,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发展,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和谐。
能力只有与它所派上的用场联系起来,只有与它必须履行的职责联系起来,才成其为能力。
如果我们抛开了社会生活所提供的用途,我们就只能用陈旧的官能心理学来说明什么叫能力,什么叫特殊能力,等等。

◎简单明了的事实是,除了有独创性的做铁匠的能力、做木匠的能力、或制造蒸汽机的能力以外,没有任何孤立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或推理能力。
简略地说,能力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类型的工作而使之协调起来、组合起来的特殊的冲动和习惯。

◎我们在经验上知道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所谓的感化力,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具有启迪性、延伸性的,但有些教师则比较呆钝,无丝毫感化力。
由此知道,了解社会心理学,并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时候比仅仅关心智力条件更重要。

◎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癫狂和神经病的数目与日剧增,究其原因,证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管是家庭的还是学校的有重大的失败和罪恶。
沿袭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都是不断地制造出麻木和紊乱的精神病的诱因。
人们总以为这类问题是来自于生而就有的心理缺陷,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不当的生长促成了这些。

◎教育中,心理学是解决怎样(方法)的问题,社会学是解决什么(目的)的问题。
如果要想取得良好的结果,怎样和什么就必须交互作用,两者要是分开,将充满危险。
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是能选择有助于心理发展的题材的;我们所需要的题材,亦能使方法的应用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我们从实际的教育情形来说,当我们把所学的是什么和怎样学截然分开时,则必然会忽视所学的对于其个人学习、习惯、嗜好和兴趣等发展的反应。
如此的做法,就将学习的历程生生割裂,而再无连贯的整体了。
社会和文化

◎无疑的,一般入以为普通文化和实用职业是无关的。
这样的观念已经禁不住现代生活中种种交互作用的压力了。
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抱着这样的观念:一个文学教师必然是致力于高尚的精神思想,而医生、律师和商人只是在从事着追逐金钱的俗务。
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仍然沾染着旧时代的阶级观念。

◎采用实物教学和感觉训练,比以前的语言符号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这一进步也使得教育者认识不到,他仅仅走过了教学过程的一半的事实。
实际上,只有当儿童运用事物和感知来支配他的身体、协调他的活动时,才能使儿童得到发展。

◎那些对学生影响不良的教师,其性格和习惯所引起的教育困难,有时候远远超过知识传授本身。
教育确实有很多技术上的规律,但这些都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这些规律和知识,去改变自己和学生的经验和习惯。

◎社会学对于教育的一大贡献在于对其价值进行估量,对其目标进行判定。
教育上凡欲获得貌似科学的东西,其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把现有的实况和愿望加以统计,并以此为基础,决定想要的教材,使课程的编制置于坚固的事实之上。
这种办法表示社会环境无意中所给的教育,正是学校所应该有意给予学生的教育。
哲学和科学

◎我们需要充分地承认,教育学的真正发展资源,并不是独立地来自它本身,而是紧密联系于别的科学中(自然的和人文的)。
即使是心理学、社会学也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学的问题,甚至会破坏其原有的目的。
因此,学会耐心地期待和用更开阔的视角来看待教育这一点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衡量一个教育者的成就高度。

◎教学中,儿童往往最怕抽象,以为抽象的东西都是让人厌烦的、捉摸不定的。
但所有成熟的科学,从它们的科学史中都可以表明: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困难。
人们在获得有关热的理论之前,早已经知道钻木取火,知道摩擦生热了。
正是这种日常经验,后来才引起后来所谓热分子运动的猜想和观念。
但这种观念,是将日常观念通过反省得到的,而反省又能被事物的表象所惑。
没有一种科学是不需要抽象作用的;所谓抽象,其根本意义是指我们从实际经验所见的情形上升至反省的或理论的研究。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大家平时不是特别重视。
有些人很尊重教育哲学,认为它是分析各门学科所未经批判而假定的前提,或是综合各学科的结果的;有些人觉得教育哲学只不过是一己私见或经验来讨论种种问题的。
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核心。
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有从较特殊的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的过程,日常的教育学处理的多是特殊的案例,教育哲学则趋向于概况和一般的情况。

◎哲学对于一般的学科来说,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在天文和物理上引起的革命,便是其代表。
譬如进化的概念,在生物学上出现之前,已在哲学上发展出来了。
但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要证明哲学对于科学的发展的影响就一定是积极的、正面的,恰恰相反,科学也好,教育学也好,常被它昌明之前的哲学所蒙蔽,且这种蒙蔽几乎是无法彻底删除的。
哲学真正启迪于科学和教育学的,是它的精神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内容。

◎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在方法上给人的最大启示是行进式思维,即它不赞成固定的、终极的原理或真理,而是选择用一种假设和行进的态度来观察和理解事情。
在此要求下,教育就必然走上试验和修正的道路,这种行进论或过程论,对教育实际情景中的唯结果论是有极大影响的。

◎如果我们稍作留意就可以知道,学校的教学方法,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和提高成绩。
它们只是把读、写、算和历史、地理上效率缺乏或不必要的耗费之处排查出来,并加以排除。
这样做当然是好的,但可惜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有的方法下,即使这些目的都达到了,教育又有多大的进步呢?在有关教学方法和目的的思考上,除了须让两者交互影响外,不要忘了以方法委诸于科学,以目的委诸于哲学。

◎儿童在某些课堂中,或一天的某些时段中,会表现得疲倦、迟钝、学习效率低下。
这种情形,有经验的教师就会联想起空气流通等热力上的问题。
学校的科学教育,也包括生理学、化学一类的方面。
教师对此也要有所了解,诸如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都要把它与学生的机体效率做出详细的研究。

◎我们不妨称教育实践为一种社会工程学。
因为就技术方面来说,它与普通工程学,如土地测量、桥梁建设等有相似的地方(但落后得多),需要儿童从实践中改造经验。
另一方面,从人文方面说,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又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实践是能够从技术和人文心理两方面培养儿童的未来发展的。

◎教育的经验是一切探究和反省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它能够定出问题,将理智的探究所得的结论加以试验、修正、证实或驳斥。
教育哲学既不产生目的,也不决定目的。
它占据着中介、工具或节制的地位。
如果有一种教育哲学,自初始就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结论,却没有时常顾及儿童的个人经验,那就只是一种玄想。

◎我并不认为哲学能够使人坚定地看待人生,更遑论人生的全部,但任何人如果都向这一方向做一致的努力的话,我们的行知将更容易具有哲学的成分。
其结果就是获得个人的解放或自由。
而教育上的哲学就是在于使教育实践以更自由的方式行进,不为流俗、惯例和片面的个人兴趣或幻想所约束。

◎读书的人或是受教育的人,总有一种动机: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得不学的东西,将来必定可以应用到事物上的。
所以就以此认为有用、有趣。
但是到了学校里,所学的是所学,所用的是所用,两者分离,于是他们又认为所学的东西失去了吸引力。
在此情况下,教师以为儿童不好好学,必须设法惩戒,靠着鞭策才能促使他们前进。
此种说法极度荒谬,学习是自然的,是由内部生发的自然趋向,就像渴而饮水、饿而要食一样,本用不着引诱的法子去鞭策他,没有把握学生内在的需要,没有找到为他们生活带来价值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一种行动,如果没有这种对结果的预见,没有这种对方法和障碍的考虑,那么这种行动不是一种习惯,就是盲目的行动。
无论是习惯的动作,或是有目的的行动,都没有理智的作用。
如果对于所想要做的事情含糊不定,对实现这件事的条件的观察漫不经心,这样的人是拙笨的,或只有部分的智力。

◎目前教育上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的分离。
很多人以为这两者是可以分离的,并各有其范围。
如果非要如此看的话,那这里的目的也就是个挂名的而已。
目的的构成,必须依照方法,甚至可以说:目的只是方法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已,方法也只是目的的一部分,两者都必须与对方匹配。

◎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做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希望养成本行的专门技能就算了。
但这不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注重使人懂得实业、工业所应知的科学方法:一方应用手足、肢体发展的本能;一方不能不注重知识,知道科学的所以然,否则对于行业没有趣味。
倘能知道科学的所以然,则随时可求革新进步。
不但做工方面,就是享受工业方面,也可以革新进步。

◎习惯中,我们总是希望教育是可以精确计量的。
但凡是可以计量的东西,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和精确的事物。
自然科学可以依此实行,但教育却不行。
教育有多少成分是在特殊的技能和智识中呢?人在学习技能和获得智识的过程中,又有自己的欲望、好恶、兴趣,又该如何去计量呢?

◎实验室的工作,必须将各种条件精确控制,这样,可以使一些因素和别的因素区分开来。
但教育却不能这样,因为教育中的变数是很多的,一个教师的真正智慧,在于看他注意到这种种变数的程度。
我们在教育上的判断,多是性质上的,而如果非要采用计量的手段,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和教师在教育中面对的情境往往是不同的,但在大多数情境里,精确的量的确定常是不必要的。
如果过度重视量的确定,则将会牵制我们的判断,并以呆板的法则代替思想的自由。
许多精确的计量,确实在读、写、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对于改革课程和方法等较大的问题毫无帮助。
更糟的是,它们对分散人们的注意,看不准改革的切实需要因为改革总是因社会情形的不同而变动不居,但那些由精确计算所致的所谓结果和制度,却是沿袭不变的。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杜威教育思想经典语录


杜威教育思想经典语录

◎历史课堂中,因为教材和儿童的经验原本就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在儿童拥有经验之前,历史教材本就已经有了。
但是历史如果能与儿童经验联通,就好像架座桥,儿童可以从现在回到过去,历史就当是另一副样子了。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里的历史,之所以没有趣味,是因为它的起点就是错的。
教授历史,应该以现在为起点,而不是以过去为起点。
但现实恰好相反,如此的课堂自然死气沉沉。
倘若能以现在为起点,我们就会思考:现在何以有这种问题,何以有这种现象;就如同我做了一部中国历史的教科书,或教授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从现在的问题出发,联系生活,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件做材料。

◎对历史教学最要紧的,是要合于人性,合于人情,不要把那种不切实际的事实,拿来教授。
那种遥远的事情,与目前的人事、生活毫无关系,都是枯燥无味的,也都是死的。
我们要使历史课起死回生,就要做到两点:一是重想象力,二是重因果联系(即过去和现在的联系)。
有了这两点,历史的教材就可以合于人性和人情。

◎现在历史课堂的乏味,除了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之外,还在于它的目的产生了偏离。
有些地方,它的目的是忠君报国,所以教授的时候总想引起儿童的忠心,让儿童去效忠于某一个人,所以选择材料总是偏于帝王的事,比如朝代的更迭、政治的选举等,强使他们知道帝王的丰功伟绩。
这种选择明显是偏于政治的,除此之外,还有军事等其他方面。

◎生活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而言,他们的经验是不一样的。
对低龄的儿童,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偏重于想象力,所谓历史就如同让他们看小说一样。
对年纪稍大的学生,则重于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
比如对一座城,就要研究是什么人造的,造的目的是什么,城里有什么发展的情形,现在又有哪些碑坊古迹,甚至还可以去参观,让这座城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
而对已经成年的学生来说,历史就要研究到社会上的经济工业等问题。
政治上为何有今天这样的情形,经济何以有现在的状况,外国在什么条件下发展出良好的情形和进步,本国何以有坏的情形这些都要拿来比较,以追求对人、对生活本身的理解。

◎历史课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也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就是拿成人的眼光去教授,拿史学家的标准去教授,一代一代地依照一样的次序、一定的传统,逐步研究,逐步教授,一路下来毫不间断。
这种方法,唯有成人才可以做到。
儿童学习历史,其实是要教师首先研究哪些材料在教育上有价值,能够让儿童了解现在的状况和问题,而不是把历史上所有的材料都教给他。
只有当儿童对现在的社会生活有了足够的了解,能力也增长了,才可以进行那种有次序的、有系统的学术型研究。

◎我认为在理想的学校课程中,各门科目并不是先后连贯的。
如果教育即是生活,那么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
因此,某一年级的固定科目只是阅读和写字,而较高的年级里却开设阅读、文学或科学,这是不正确的。
这个进度不是在于各门科目的连贯性,而是在于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

◎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
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至少从事某种能把他们的学校课程与日常生活的活动结合起来的工作是必要的。

◎我们所希望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能把他们所获得的有限知识和生活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的习惯,并获得把有限的人类活动领域与这种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的各种科学原理结合起来的能力。

◎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
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
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
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
这种教学的结果好一些,但是学校的教材还是脱离实际的。
除偶然外,学生的校外经验仍然处于粗糙的和比较缺乏思想的状况。
学生不能利用直接教学的比较准确和比较全面的材料,使校外的经验得到提炼和扩充。
直接教学的教材因为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
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我们正生活于一个实用科学的时代里,人们从事的职业也在实用的背景中慢慢转变,纯粹靠个人的经验,或在机械的学徒制中所取得的经验,这些成分已经在逐渐减少。
学校也渐渐注入了理性,被探求和理性的光所照亮。

◎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
在儿童期和青年期,由于他们比较不受经济的压迫,这个事实是赤裸裸的,没有隐藏的。
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

◎每一门的科目的每一次口头答问,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的教材和日常生活的更为广阔、更为直接的经验之间建立相互的联系。(整理)

◎让我们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肯定意味着,首先,我们的儿童一定要生活不是那种强迫他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压制和阻碍他们的生长的生活,对那种条件的最长远的考虑是与儿童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的。
如果我们寻求教育上的天国,其他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了解和同情儿童时代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它的最充分的要求和发展,那么,成人生活的训练、知识和文化修养都会及时到来。

◎如果文化修养不是表面的装饰品,不是镶饰在普通木器上的桃花心木,它就一定是这样在灵活性、视野和同情心方面的想象力的生长、直到个人所过的生活充满着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活。
当自然和社会能够进入课堂的时候,当学习的方式和工具都从属于经验的本质的时候,那时就有了实现这种融为一体(identification)的机会,而文化修养就会成为一个民主的口令。

◎教育的历程,日新月异;文化一方面遗传,一方面改造,总得永远地继续下去。
所以日新月异的历程,就是社会生活的历程,也就是教育的历程。
照这样看来,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所以个人的行为,应该和社会没有阻碍。
假使一切行动不合于社会,或是径直反对社会,那就叫做不忠,那就叫做忘恩负义。

◎教育总的起来讲,有两句话:教育是社会的历程;教育是根植于自然倾向的。
这两层是最要紧的,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好教育;不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坏教育。
我们对于教育,要从广义方面来着想,不应该仅从学校方面看问题。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我认为在理想的学校里,我们得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组织的理想之间的调和。

◎我认为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

◎社会是由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精神,并参照共同的目的而活动的个人聚集在一起而成的。
这种共同的需要和目的,要求日益加强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和谐一致。
目前学校不能把自己组成为自然的社会单位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共同的和生产性的活动的因素。

◎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社会的观念和社会的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彼此平等相处,建立共同的经验。
任何人先已和别人有过足够的交往,学会了语言文字,他就能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获得有关事物的知识。

◎我们的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
运动场、商店、工厂、实验室,不但能指导青年的自然的主动的趋势,并且包含交往、交流和合作所有这一切都扩大对社会的各种联系的认识。

◎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都有两种思想:一种趋于保守,要把古代遗传下来的思想制度,一概地留存下来;一种趋于进取,不肯拘泥于古代传统,坚持发现新思想、新制度。
但是这两种思想,都是极端的,也各有缺陷。
我们的学校,就是一方面批判继承,一方面积极创新,如何调和这两者,将是教育上的一大问题。

◎教育离不开对社会所追求的目的和实际情形的适应。
它可以使学校里的老师或家庭里的父母更加清楚地知道其教育进行得如何,也可以使教师和父母向前瞻望,并根据一段较长进程中的结果而下判断。
社会与教育的联接,使教育者明白教育是一个行进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者自己产生观念、设计、观察和判断。

◎无论什么学校,都可以选择一种有关职业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用种种动作或手工表演出来。
当学校教育与四周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状况相联接,儿童就有了机会了解社会的状况,获得社会的知识。
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社区环境不一样,这地方集中的职业,那地方没有;那地方集中的职业,这地方没有,但学校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将不同的职业表现出来。
如此,儿童的经验,就可以一天天丰富起来了。

◎学校为什么要与社会的各种职业相连,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哪里?这个目的或许很遥远,但绝不能没有,也绝不是达不到的。
之所以说学校与职业相连,其实就是指从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人,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也就是实业必须教育。
现在社会的一大弊病,就是生活与教育分离,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以为职业就是赚钱,就是养家糊口他们不知道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他们有了闲钱,有了时间,会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受高等的教育,学会思考和改良,而不是终生做僵死的、机械的、摧残人性的劳动苦力。
我们要知道,要改良社会种种实业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学校与工、农、商、艺相联通。

◎今天的保守派往住在学校中颇具势力,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所借以保存古代思想的机关。
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必须依靠学校来维持它的生命和生活。
所以,古人一旦去世后,他的思想、制度就保存在学校中,一代代的后来人,无论做什么,都要适合前人的思想制度,这就是保守派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势力特别强大的原因。

◎学校另一个困境是调和老少两代人的冲突。
在整个社会看来,儿童尚没有成熟,有很多局限性,时时需要成人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帮助,因此成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很高。
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成人都以为自己占有优势地位的习惯已经形成,想改变或是创新,必定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但儿童不这样认为,他们的习惯、性格还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并不感到有什么损失或危险,于是老幼两代的冲突就常常不可避免。

◎学校里用种种不当的方法,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大概来说,有这样三种情况:(一)偏重机械的习惯。
一件事情,比如抄写和背诵,做来做去,反反复复,使儿童的心理囿于习惯,而不能吸收种种新的思想或方法。
这将禁锢思想,直到形成机械的习惯。
(二)偏重表面的标准。
教学中,教师都偏重于结果,不注意中间所经过的历程。
比如教数学,只要学生有正确的答案即可,至于这答案是怎么来的,中间经历怎样的波折,一概不问。
(三)偏重权威。
英国有位学者说,学校教育之所以不怎么发达,就是因为教出来的学生,不是自由活泼的,都是俯首听命的。
老师怎样说,他就怎样做,不敢有自己的自由设想和主张。
教师说的,或是书上写的,儿童一概没有质疑的权利。
有人在学校里读书,以为世界上的知识,都已经到极点,所有的发明也已经到达极限。
知识也好,发明也罢,都已经极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照前人的方法、吸收前人的知识,而不必再费心去研究了。
殊不知,知识是无穷的,而创造发明也在进行之中,哪里有死板的标准或绝对的真理可言呢?

杜威名言


1、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2、这种职业教育,并不使青年屈服于现今制度的要求和标准,而要利用科学和社会的因素发展他们的胆识,并且培养他们实际的和执行的智慧。

3、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4、假使我们希望所办教育与现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一种密切的关系,给学生一种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在社会中间成为有用的人,自重的人,则需要研究种种社会变迁。

5、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6、把全班儿童笼统的看作一样,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决不会有真正合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

7、无论何种事业,如商业、政治,均不能与教育分离,无教育则无各种事业。

8、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

9、只要把学校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一切的学科就必然地相互联系起来。

10、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11、问题不在于使学校成为工商业的附属机关,而在于利用工业的各种因素使学校生活更有生气,更富于现实意义,与校外经验有更密切的联系。……这种改造标志着一种社会,其中人人都应从事一种职业,使别人的生活更有价值,更能认识连结人们的纽带,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种改造意味着一种事态,每个人对他的工作兴趣,不是勉强的,而是明智的,即每个人的工作部是和自己的能力倾向志趣相投的。

12、对我来说,信念意味着不担心。

13、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14、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

15、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16、教育上所订新试验的成败只有一个法子可以试出来,这个法子就是检查受过新教育的儿童看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益于社会。

17、为了创造一个民主社会,我们需要一种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中,道德、智力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乃是自由、独立的人从事探究的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人把过去的思想和继承的东西,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作为进一步丰富生活的手段和方法,他们运用已获得的良好成就来发现和制造更美好的东西。

18、没有那个年龄该有的知识,就有那个年龄该有的一切痛苦。

19、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20、为什么教师要研究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一类的科目呢?有两个理由:一、有了这类知识,他能够观察和解释儿童心智的反应——否则便易于忽略。二、懂得了别人用过有效的方法,他能够给予儿童以正当的指导。

21、教育是一种包括科学在内的活动。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以便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又反应到教育过程中去,进一步改变教育的过程,因此又要求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科学,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2、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

23、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作这样设想的教育是标志着人类经验中所能想象得到的科学和艺术最完善、最密切的结合。这样形成人类的各种能力并使它们适应社会事业的艺术是最崇高的艺术;能够完成这种艺术的人,便是最好的艺术家;对于这种事业,不论具有任何见识、同情、机智和行政的能力都不会是多余的。

24、以事物对于社会的功用为标准而施教育,实为养成道德,增长知识所决不可少。儿童所学与社会情况愈有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联络,则所得知识亦愈加正确愈有实用。

25、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

26、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27、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确地和有效地朝着它所希望的前进目标塑造自身。

28、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薰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29、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0、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

31、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须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已生长。

32、所谓学习“使用书中材料的方法”就是提出种种问题,启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无论在校内的时候或离开学校以后,能够自己在历史、科学、传记、文学中间发现种种有价值的材料,不把时间枉费在那些“多而无用”的废纸上。

33、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在谈到教育中的浪费问题时,我希望能使大家注意到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现象,注意到教育目的的缺乏统一性,注意到各门学科和方法的缺乏连贯性。

34、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着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作为实现人类更好希望的工具。

35、社会环境养成个人智慧行为、倾向;养成的方法在使个人从事唤起和增强各种行动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有某种目的和承担某种后果的。

36、一个人没有养成科学的精神,他就没有为人类有效的指导的思考所设计的最好的工具。

37、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8、学校课堂要有使学生能够产生问题运用思想的情境,那就必须设置主动的作业和足以运用的资料。

39、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前进的人。

40、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41、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42、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是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安排,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43、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至于在示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某一信念。

44、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他必须有管理自己和指挥别人的能力,行政管理的能力,担负负责岗位职务的能力。这种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其必要性在工业方面和政治方面同样重大。

45、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46、我们如能承认兴趣在教育的发展上面,有发动的功用,这种觉悟便能引导我们注意各个儿童有他的特别能力,特别需要、与特别趣问。……承认兴趣在教育上的重要位置,便不至埋没个别的特殊个性。

47、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48、生命之舟如果缺少知识的重载,就会摇晃不停。

49、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50、个性是某些发展中的而且继续地在完成着的东西,而不是某些一下子什么都已经具备的和现成的东西。它只能在生活的历史中,在它的继续生长中看得出来;这好比是一个历程,而不只是从生活的一个特殊侧面所能发观的东西。教师们完全有可能会对个别的儿童这样的大惊小怪,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好恶、他们的弱点和缺点而过分操心,以致她们没有觉察到真正的个性,而且的确倾向于采取对于个人的才能显然不忠实的各种方法。一个儿童的个性不能在某一瞬间他做什么,或者他有意识地喜爱什么就看得出的;它只能在他的行动的相连续的过程中才看得出。

51、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52、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53、教育不但能发展儿童与青年,并能发展将来的社会,这种儿童与青年,就是这种将来社会的分子。

54、老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55、所谓教育目的就是训练儿童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自已的环境能够运用得非常适当。

56、提倡职业教育固然不错,然而要明白职业教育不单是教学生一种比人家好些的职业,使得他容易赚钱,因为赚了钱不必一定是快乐的;同时,需要教学生知道这种职业本身的好处,使得他对于这种职业有精神上的快乐。

57、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58、学校之中儿童常在一处作事,所以要有这种学校的理由就是儿童必须学习怎样去和别人共同作事。原由是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59、现代工业因为各种科学发明而日趋复杂,渴望真正成功的工人,必须要有一种普通教育的良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他的专门技能。

60、工业上很多引人注目的制作法的社会重要性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使学校教育与工业生活的关系问题重要起来了。这样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发生,不会不向从不同社会状况继承下来的教育提出挑战,不会不对教育提出很多新的问题。

杜威简介


杜威简介

【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柏林顿市人口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爱尔兰和魁北克。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和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和《人的问题》(1946)等。

解析: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有很多地方的书名为《民本主义与教育》,让大多数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民主主义与教育》全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旧译《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代表思想名言】

◎教育上所有新试验的成败只有一个法子可以试出来,这个法子就是检查受过新教育的儿童看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益于社会。

◎教育总的起来讲,有两句话:教育是社会的历程;教育是根植于自然倾向的。这两层是最要紧的,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好教育;不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坏教育。我们对于教育,要从广义方面来着想,不应该仅从学校方面看问题。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学校的一个重大责任,就是进行社会改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习惯的改造。但社会里的思想习惯,恰恰是最能持久最不易改变的。我们平常说的改变,无论校园内外,都是浅薄的改造,一旦外部的压力消失,每个人的思想习惯又会恢复到从前。西方的一位学者说,假如给我管理欧洲学校三十年,我可保证让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意识是说,学校教育要从改变儿童的内心开始,从改造他们的基本习惯开始,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儿童在自由活动、自由生发中渐渐产生社会改造的结果。

【杜威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杜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辅助也是必要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件事办到什么程度。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为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就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整个生活的东西就是教育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经验是世界基础的观点引申出他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看法。他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人类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必须以旧经验为基础来解决问题。因此,杜威说: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重组经验,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

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具有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际,而教育正是实现有效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

(四)怎样理解经验、生长和生活的关系

经验是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是具有连续、交互特点和教育意义的那些经验。这些经验从儿童的现有经验出发,是儿童生长和社会发展所共同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在杜威看来,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没有错,问题是儿童的经验并不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他举例说,一个小偷,不断地偷窃,其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其变成干练的盗贼,但这种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当然不能置于课程之中。也就是说,在课程编制时,对经验要做伦理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批判。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生长是教育的目标。生长包含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与情感的成长、思维与理智能力的发展,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所需知识、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创造,更含有民主态度、方法和科学精神层面的素养。他提出生长是生物的根本特征,既然人是一种生物,也应具有生长的特性,而且不仅常态的儿童在生长,就是成人也在不断生长。生长是人生的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这一论断,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不要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要忽视生长的过程以致偃苗助长。学校教育的价值,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就是说,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促进儿童的生长,一切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重心。

生活是教育的过程。生活是主体经验不断得到扩展、改造和应用的动态过程。学生的经验首先应是他的经历。这种经历不在学科那里,不在家长和教师那里,而是在其自身的生活化问题解决的行为和活动之中。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是不能够进入到课程之中的。所选择的活动,应该是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

经验、生长和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教育寓于生活,教育为了生长,生长源于经验。这是杜威课程哲学的核心。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和生活的乐园。

(一)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即学校是一种简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复杂;学校是经过精选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良莠不齐;学校是经过组织和条理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庞杂;学校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充满冲突。所以理想的学校是对成人社会进行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便是它的范例。

学校与社会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形式看,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二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具有改良调节、延续协调功能。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习惯传给新一代;学校教育可以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以维护社会的民主和进步,确保社会变动而不致带来混乱的思想习惯。

(二)以社会为原型是课程设置的依据

杜威认为儿童的个性主要是在与外部环境即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把社会环境对个性的制约作用当作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简化、净化和同化,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由此塑造青少年的心灵,逐步改变成人社会更加重大和更难控制的特征。为了实现其稳定社会的良好愿望,杜威把既符合儿童的能力与兴趣,又体现现实生活情境的纺织、烹饪、缝纫、园艺、木工、金工等作业引入学校的课程。杜威认为,儿童和课程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只要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回归至最初的经验状态并让儿童自己直接去体验,就能使儿童由起点走向终点。可见,杜威主张的是社会有什么,学校就设置什么课程,使学校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从而为造就一个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好的保证。

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具有三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整理所要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一再强调学校的教育内容不能与社会脱节,必须与社会生活的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育就是要协助儿童社会化,使之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

三、教育无目的论

(一)教育目的存在于发展过程中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为儿童确定他们不理解和不需要的目的。如果把活动的价值看作能否达到目的,那么这种活动变成了苦役。自由活动中出现的目的是与手段密切结合的,一项目的达到后,活动并不中止。已达到的前项活动目的,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因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二)教育目的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在过程之外。如果目的在过程之中,那么活动的自身便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便是生动的,具有真正教育意义的。反之,如果目的是在过程之外,即外部强加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便不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激发智慧,是盲目的、机械的和有害的。

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儿童尽心竭力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实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意参加者。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以未来生活为教育目的有三个缺点,容易丧失现有的动机;容易使儿童养成懒惰和因循延宕的习惯;容易忽略儿童的个性。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而追求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目的。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没有最后的目的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造社会

杜威认为,只有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他所说的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指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无目的,而把由社会、政治需求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出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实际上,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杜威视适应社会需要为教育的归宿点,就不会片面地尊重儿童而抹煞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所论证的就是教育应适应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杜威反复讲过,学校为发扬民治精神而存在,为市民幸福而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公民。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乃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读杜威】

每一个教育人,或对教育感兴趣的人,都有自己解读教育的方式。他们内心对教育的阐述、解释、践行,乃至信仰,都将超越社会结构中的组织和制度,而成为教育本身的塑造者和影响者。今天,当教育中的许多麻烦和隐忧逐渐缠绕我们时,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人类对教育天然有种共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阅读,它足以将之还原和净化。

历史上,多有参照,比如说杜威。他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当下有几分相像。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就教育而言,传统势力禁锢人、压制人的巨大惯性和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的激烈矛盾,令其不堪重负,改革也势在必行。

未来的路怎么走?学者出身的杜威,从对整个西方文明史、思想史、教育史的阅读中,寻找答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赫尔巴特、卢梭,每一个人的先见之明和历史局限,杜威都细细做了考量和比对。

可以说,阅读首先帮助他串联起教育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演进。当一个人能将自己生命的这个点,置于纵贯古今、联结四海的坐标网中,他的视野和情怀于教育的意义将不言而喻。功利一点说,我个人认为几乎只需读杜威一人,对有关西方的教育状况就大致了解了。

但杜威的伟大并不在此。

如果以八股文来比,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做到了起(入行)、承(教书)二字,但转(突破)与合(大成)却鲜有问津,而杜威过人之处恰在这里。正如他反对儿童有所谓现成的能力等待开发一样,他相信要解决教育的问题,绝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供人照搬照抄,一切都需要从做中学。所以,阅读对他来说,从来只是提供思考、样本、手段的途径,而不是提供结论的万金油。因此,无字之处,方有真味,这是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的。

回到教育来说,杜威的转与合是从他的哲学素养(其哲学家身份重于教育家)和心理学素养(其曾是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主席)中得到裨益的。他的教育思想和体系的建构,在上层建筑就是哲学;他的践行和实验,在操作意义上又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的。因此我们读他的书,会有一种大教育的观感,会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厘清相关概念,找到自己在课堂、教材、管理、德育中困惑和疑难的突破口。

但更重要的是,杜威试图告诉每一位读者:建立基于个人经验的教育观、教学观,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谓的群体无意识中挣脱出来,获得个人教育观的独立和自由,将比任何技战术层面的得失进退,都重要得多。

所以,从阅读杜威箴言出发,我们可以逐渐形成个人的教育立场和主张;甚至在掩卷沉思之余,套用爱因斯坦说的忘记了杜威曾经唠叨的点消细节,我们才明白剩下的才是属于自己的。这种从学其形,到悟其神,到物我两忘,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建构方式,让教育渐渐从大一统的空洞模式中露出它天生就有却被制锢得太久的灵与性。教育的在地性和生命力,永远是和教师的行与知相连的。

杜威主张的教材心理化儿童中心论等,不就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和阐述吗?杜威试图完成的,是以一己之力,去伪存真,探索工业时代的教育之路;我们需要完成的,是从信息时代下山头林立、大师辈出、奇迹旋风横行的教育侵蚀中进行自我免疫,找到符合教育本质的出口和方向。时空可以改变,但教育的主张和使命却是恒一的。

读杜威,会让我们对自己看得更清楚;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又会间或感到恍惚即便是一个世纪的时光,即便是半个地球的距离,你会惊奇地发现,杜威描述、批评的美国教育,竟几乎是当下的翻版!我们不得不像狄更斯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那样来感叹:教育是最难预言的,你根本不知道明年会怎样;教育又是最容易预言的,一两百年,都几乎没有大变化。

工业化浪潮下的效率逻辑和线性思维,钳制着今天的中国教育,杜威当年的振臂疾呼,躬身践行,为我们虚浮、焦躁却个性张扬的微时代带来了某种向往(据学者王东岳解释,为朝向过往之意)的可能性。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杜威的意义可能无法与孔子相论,但他的确是一个燃灯者,他的光会照亮教育的天空。我们在其引导下,亦可做一个个、一群群、一年年、一代代的燃灯者,去传递教育的理想和真义。那今天教育所面临的囚徒之困,则终有一天可以被解决吧。

正是这些思考和愿望,促使我开始整理杜威先生的教育箴言,力图在一种看似碎片化,实则却基本涵盖他有关教育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等重要贡献的语段中,立体架构杜威的教育世界。让读者不但看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变迁,更能从中获得教育改革的底气和勇气。

【杜威教育箴言赏析】

◎教育的定义应该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

◎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这样的理论往往变成只是一种书面的公式,一些流行话,使我们思考或真正的建立理论成为不必需的,而且是不可能的。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以为文字就是观念,我们用文字来处理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是使我们知觉模糊,不再能认识困难。

◎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

◎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正如诗人所说:一切经验是闪光的拱门,辉映着人迹未到的世尘,只要我向着它步步靠近,那里的边缘便消逝无存。

◎什么是人性?人性趋向于在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以及在有乐趣的而不是在痛苦之中寻求动机。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他敏捷地和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样,但是他没意识到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凡是在他的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就暂时对他构成整个的宇宙。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和重新组合。但是,归根结底,它是儿童自己的世界。它具有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地理是从某个个别观点选择、摘录和分析成套的材料;算术是另一个部门;语法是另一个科目,等等。

◎在学校里,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都被归到某一类去。各种事实是从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事物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联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

◎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

◎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个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

◎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曾有机会回想起他的求学时代的生活,他不知道在学习期间积累起来的知识究竟产生了什么结果,而且也不知道,过去已经获得的专门技艺,为什么在变化的形式下必须重新学习,才能对他有用处(一个人如果觉得为了长进,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智慧,过去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已经差不多够用而不必再重新学习更多的知识,那当然是很幸运的)。这并不能说人们过去没有把功课真正学好,因为其做学生时已经学过了这些功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这里的弊病在于,过去学习的教材是孤立的,就如同把知识放在不透水的互相隔开的船舱里一样。如果要问,这些知识的结果如何?知识到哪里去了?那么,正确的回答是:这些知识仍然保存在原来存放它们的封闭的船舱里面。如果重新出现了和当初学习知识时同样的情境,那么,知识也可以回忆起来,并且也会是有用的。但是,这些知识在当初学习的时候是互相割裂开来的,因而,这些知识同其他经验并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这些知识便不能发挥效用了。

◎可以把一个人关起来,以防止他闯进别人家里去,但是把他关起来并不会改变他盗窃的倾向。当我们混淆身体上的结果和教育上的结果时,我们总是失去使一个人自己参与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确地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机会。

◎所谓文明的进步,就是把大量自然力和事物转化为行动的工具,转化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初生的时候,与其说是我们有优秀的能力,不如说是我们有引发和指导我们能力的优越的刺激。

◎理性是了解普通原理和本质的官能;而感官则是认识变化的器官;后者是不稳定的,多种多样的,而前者则是永久性的,始终如一的。感官活动的结果保存在记忆和想象之中,应用于由习惯形成的技能,从而构成经验。

◎身体器官,特别是感官,反复和事物接触,这些接触的结果得到保存和巩固,最后获得预见和实践的能力。这就是经验的这个词的主要意义。它指的是不以对原理的卓识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表明是大量分散尝试的结果。也就是表明现在的尝试错误法所包含的思想,特别强调尝试的偶然性。就其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来说,这种方法相当于常规方法。如果新旧情境相似,这种方法可以行得通;如果新旧情境不同,很可能失败。于是,经验总是徘徊在自我吹嘘、假冒哄骗、假象惑人的边沿,与理性所掌握的现实完全不同。

◎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应付未来。

◎每个人从和别人共同生活(只要他真正地生活而不只是继续生存)中所得到的教育,和有意识地教育年轻人,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教育是偶然的;这种教育是自然的、重要的,但它并不是人们联合的确切的理由。可以不夸张地说,任何社会制度,无论是经济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还是宗教制度,它的价值在于它对扩大和改进经验方面的影响。

◎成熟的人和未成熟的人,彼此的成就不等,这不仅使教育年轻人成为必要,而且这种教育的需要提供巨大的刺激,把经验整理成一定的次序和形式,使经验最容易传达,因而最为有用。

◎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常言道: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如果不把经验理解为决定教材、决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以及决定学校的物质设备和社会组织的一种计划,那么这种经验便完全是虚幻的。如果不把经验看作是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的行动计划,那么,这种经验就流于一种文字的形式,它也许能令人兴奋激动,但是用另一套语言来代替它也许同样是适合的。

◎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

◎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顾及未来的情况。传统教育认为,学生获得某些技能和其后来(或在大学中或在成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就是为未来的需要和环境作准备。可是,准备却是一个捉摸不定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作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这正是经验的成长、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改造的涵义。

◎我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沿着现代文明所由来的同一的、总的建设路线而活动的。

◎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没有发展的人,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有的相互作用。

◎从经验中学习,从只是跟经验有关的书本或别人的言论中学习,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但是学校却同社会生活的通常情况和动机如此隔离,如此孤立起来,以至于儿童被送去受训练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场所,而经验正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

◎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本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而不在于外部材料的呈现和应用,不管这些外部材料是来自别人的观念还是来自感官;因此,儿童无数的自发活动、游戏、竞赛、模仿的努力,甚至婴儿的显然没有意义的动作从前被看作微不足道的、无益的而被忽视了的表现都可能具有教育上的用途,更确切地说,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

读了“杜威语录”,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j458.com小编推荐您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您喜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8126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杜威的教育思想名言_经典语录【2】
下一篇 : 杜威的教育思想名言_经典语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