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阅读古典诗词,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您收藏了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杜甫 恨别,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恨别》

作者:杜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

1、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2、洛城:洛阳
3、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4、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5、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翻译:

我一别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胡骑长驱直入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便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我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第,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赏析: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小编推荐

杜甫 新婚别


《新婚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注释:

1、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3、无乃:岂不是。
4、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5、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6、姑嫜:婆婆、公公。
7、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8、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9、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10、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11、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12、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13、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14、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15、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16、不复施:不再穿。
17、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8、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19、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20、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杜甫 无家别


《无家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注释:

1、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4、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5、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6、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8、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9、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10、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11、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12、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翻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
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
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
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杜甫 别房太尉墓


《别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1、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2、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3、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译文: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
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
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
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赏析:

房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乾元元年(758)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得罪肃宗,险遭杀害。宝应二年(763),房又进为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为老友上坟,作此诗。

这是一首悼亡诗,抒写感伤情怀。全诗叙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坟前的哀悼。前四句写坟前哀愤,后四句写临别留连。诗写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写房句句得体,写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渗透字里行间。

想信您读完杜甫 恨别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J458.com小编推出了专题杜甫绝句,愿您喜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448235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杜甫 野老
下一篇 : 杜甫 绝句漫兴·眼见客愁愁不醒
" 杜甫绝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