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苏轼 贺新郎。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布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
芳意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赏析:

这首词咏人兼咏物。上片写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悄然无人,梧桐树阴影转移,天已到午后,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沐浴,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洁白如玉。她纯洁、贞静,形神俱美。她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甜。帘外是谁推响了彩绣的门户,惊散了她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下片写浓艳超群,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取一枝秾艳榴花细细看,千重花瓣儿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美人与榴花相映生辉,面对西风的萧飒,时光的迟暮,粉泪与花瓣不禁一同簌簌下落。以榴花衬映美人,美人艳如榴花,花着人之愁情,人具花之品格,是花是人,融合为一,共宣迟暮之感,同发身世之喟,寄托遥深,耐人寻味。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扩展阅读

贺新郎·中秋


京镗 贺新郎中秋

试与姮娥语。问因何、年年此夜,月明如许。万顷镕成银世界,是处玉壶风露。又岂比、寻常三五。变化乾坤同一色,觉星躔、斗柄皆回互。须要我,共分付。

平生脚踏红尘处。漫纷纷、鸡镕厚薄,燕鸿来去。只有婵娟多情在,依旧当时雅素。空自叹、归心难住。留取清光岷江畔,照扁舟、送我章江路。频引满,莫匆遽。

李玉 贺新郎


《贺新郎》

李玉

篆缕消金鼎。
醉沉沉、庭阴转午,
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
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
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乱,
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
遍天涯寻消问息,
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阑久,
依旧归期未定。
又只恐瓶沉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
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
对鸾镜。

赏析:

此词为春闺寂寞、思妇怀人之作。上片写思妇画堂春睡午醒之状。篆缕三句写铜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盘旋缭绕似篆文,这时已经消散,庭院里树木的阴影转过了正午的位置,这是深锁闺房醉沉沉的人之所见。芳草二句以自言自语方式隐吐沉醉慵眠之原因和对恋人渴盼,却唯见柳絮飘散,添人怨绪。渐玉枕五句始点明病酒恹眠,朦胧春醒,终日无聊之情状,以残红春透衬映她芳华虚度,乃至云鬓蓬乱,无心梳妆,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悔也。下片写思妇企盼恋人回来。一个遍字传达出思妇恨不得插翅飞向天涯追寻恋人的热切情怀。月满数句写思妇独自登上西楼,望着银白的月光洒满大地,痴痴地想着,依旧归期未定他现在大概正想着回来,只是日子还没有确定,所以鸿雁还没有传来书信吧。依旧、又恐、不来层层转进,层层深化地写出思妇相思入骨的希望、忧恐与幻灭。最后谁伴我,乃无人伴我也,晨起梳妆依旧是独对鸾镜,流露出对昔日与恋人双映鸾镜,画眉描容,燕婉欢爱的眷恋和今日独对鸾镜的悲怆。这位女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一言一语埋怨对方,她和婉淳雅,在思妇的形象中独树一帜。

蒋捷 贺新郎


《贺新郎》

蒋捷

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
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
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
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踪何时再展,
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
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
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赏析:

本词借一位美人表达自己的亡国之恨,构思巧妙,辞意深曲。上片首句以黄金屋隐喻往日繁华,暗点女主人公的身份、经历。佳人梦萦神往,备觉凄冷。素弦蒙尘,无心弹奏。神魂幻化为娇莺,依然谙熟旧时绿窗。无奈冷雨潇潇、野果如豆棵,满目荒凉,怅触幽恨,弹棋局补足幽恨内容,感伤兴亡不定。瘦影怕烛,足见愁思凝重,无限顾影自伤之意。下片开头句写酒泻玉碎,喻指往日芳华风流云散,所思赏心乐事难以重温。旧日倩影纵然绘出也不合时宜。末因无人解听开元曲的失望,故唯有独守孤寒,自持晚节而已。表达了遗老孤臣幽独悲郁的情怀。辞丽情哀,隐曲深微。失落、孤寂、伤亡国、思往日,无限复杂情绪,全借失时佳人写出,耐人寻味。

是不是觉得苏轼 贺新郎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J458.com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苏轼西湖,请您阅读。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448579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苏轼 青玉案
下一篇 : 苏轼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