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语文学习中,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或许"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鱼玄机 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赏析】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鱼玄机生平不见正史。尽管鱼玄机名传千古,但因其非官宦显要,正史官文终不能留下片纸只字,其生平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另外《太平广记》、《南部新书》、《直斋书录解题》和《全唐诗》等书中还存留有相关的断章短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志对鱼玄机之记载资料均甚少,故于其之研究多在其诗。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延伸阅读

北歌民歌 折杨柳歌辞


《折杨柳歌辞》

作者:北歌民歌

(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三)

放马两泉泽,忘不着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四)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五)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注释:

1、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2、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
3、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4、擐:系,拴。
5、羁:马笼头。
6、逐:跟随。
7、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
8、郁:树木茂密状。
9、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10、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11、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
12、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13、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赏析: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诗句

1、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4、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5、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9、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12、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3、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4、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1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18、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9、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20、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


佚名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五言送别诗词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15257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下一篇 : 迎春·律转鸿钧佳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