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我们小时候都阅读过一些诗词作品,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古诗词你知道多少?也许"古别离·欲别牵郎衣"就是你要找的,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孟郊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译文及注释】

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追求家庭美满幸福的同时,也有一种忧虑和不安的心情。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延伸阅读

别离


陆龟蒙 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及注释】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1、杖剑:同仗剑,持剑。尊:酒器。
2、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3、蝮蛇:一种奇毒的蛇。螫(sh):毒虫刺人。
4、解腕:斩断手腕。
5、志:立志,志向。

【赏析】

《别离》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用洒脱挺拔之笔,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坚强刚毅的性格。颔联用壮士奔赴战场的比喻,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颈联运用成语,表明大丈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尾联总束前文,点明大丈夫的志向在于建功立业。全诗于议论中抒情,形象光彩照人。

首联,起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丈夫在古代常指热血男儿。别离、离别总是那么令人感伤,可是作者上来就写即使男儿有泪,有伤心的时候,也不该在离别时抛洒,即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此处用意别出心裁,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

颔联接应首联的丈夫起笔,接着描绘大丈夫的形象。杖剑一词显示出大丈夫威武潇洒的姿态。尊酒则是说明临行前为好友酬饮,就像是好男儿手持大碗喝酒,干杯祝福,似豪侠一样玉树临风,胸怀开阔,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用一成语,体现的是壮士为了伟大事业的胜利和崇高理想的实现奋不顾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其中一字和即字,既体现出动作之迅速,也显现出壮士在万分危机的时刻,敢于斩钉截铁地作出英明的抉择,牺牲小的利益来顾全大局。

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诗经 无衣·岂曰无衣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1、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2、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3、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4、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5、同仇:共同对敌。
6、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7、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8、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9、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10、作:起。
11、裳:下衣,此指战裙。
12、甲兵:铠甲与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着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捣衣诗


柳恽 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想信您读完古别离·欲别牵郎衣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J458.com小编推出了专题别离伤感的短句,愿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