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诗词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小伙伴们小时候接触的诗词不在少数,学习古诗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国著名诗人的诗词你读过哪些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移家别湖上亭》,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精选阅读

杜甫 无家别


《无家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注释:

1、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4、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5、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6、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8、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9、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10、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11、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12、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翻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
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
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
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秋日湖上的诗意


秋日湖上的诗意

《秋日湖上》

作者:薛莹

原文: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注释:

1、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2、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诗意:

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
烟波迷漫下模模糊糊的景色使人产生了忧愁。
千古而来历史不正如这浩渺烟波笼罩下的水浪一样在浮浮沉沉中远逝了吗,
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赏析: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移家别湖上亭古诗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24132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感遇·兰叶春葳蕤
下一篇 : 汉宫春·和辛幼安秋风亭韵,癸亥中秋前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