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辛苦工作了一天之后,收到亲朋好友的优质文案在网上很普遍,句子的形式会根据人来展示不同的思想观点,大家有没有非常喜欢的句子?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2021年静思语录》,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1.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2.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3.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

4.原谅别人就是善带自己。静思语录

5.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6.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自身的付出。

7、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8、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9、屋宽不如心宽。

10、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11、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12.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的很快乐。

13、问心无愧,心最安。

14、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15、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16、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17.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18.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静思语录

19、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

20、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21、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个,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个。

22、能付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23、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24、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真情。

25、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26、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

27、为人处世要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28、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29、愿要大、态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30、为人处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31.不说“不可能”三个字。

32. 凡事第一反应: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33. 遇到挫折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

34. 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情绪,一旦出现立即正面处理。

35. 凡事先订立目标,并且尽量制作“梦想版”,经典话语。

36. 凡事预先作计划,尽量将目标视觉化。

37. 工作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做有利于生产的事情。

38. 随时用零碎的时间(如等人、排队等)做零碎的事情。

39. 守时。

40. 写下来,不要太依*脑袋记忆。

41. 随时记录灵感。静思语录

42. 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并贴起来,以随时提示自己。

43. 走路比平时快30%,走路时脚尖稍用力推进,肢体语言健康有力,不懒散,萎靡。

44. 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45. 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46. 每天坚持一次运动。

47. 听心跳一分钟,指在做重要事情前,疲劳时,心情烦躁时,紧张时。

48. 开会坐在前排.

49. 微笑。

50. 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说话。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静思心情语录



1、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3、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无限的可能。

4、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5、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6、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

7、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思、知足、惜福。

8、甘愿做、欢喜受。

9、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10、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11、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12、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13、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14、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15、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

16、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有用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17、要比谁更受谁。不要比谁更怕谁。

18、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19、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20、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静思语录佛语人生


静思语录佛语人生

【1】、 三界如火宅,谨记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摈除自大骄傲之心,以慈悲柔和的声色待人接物,方可安心立身处世于人间。

【2】、 发欢喜大愿心:对一切世事应抱持着欢喜心与恒常大愿心,不可仅凭一时冲动的热情行事。

【3】、 然而热心易发、恒心难持,面对现实的人间世态,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令人感到灰心、失望,这是凡夫的通病。

【4】、 尽管众生刚强,人事艰难,我们仍必须立于正确乐观的理念中,守住自己的岗位,并发愿以爱心净化人间。

【5】、 发欢喜心,充满希望!对人要不断地感化教育,对事要时时刻刻坚守志念。充满信心、毅力、勇气,面对现实的人生,则任何困难皆能迎刃而解,而且乐在其中。

【6】、 人生炼炉: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善根原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但是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由过去生延续至今生此世,加上现在社会各种形态的污染,因而产生了贪、嗔、痴三毒恶业。

【7】、 恶习不破除,善根无法增长。

【8】、 众生的陋习像渗有杂质的废铁,而佛教则如同一座大镕炉。佛陀以佛法灌输我们的精神、洗炼我们的心地。一般人听闻佛法时,觉得佛陀的教育及佛法的开导确实有理,并且当场觉悟自己过去所做皆非,能自觉错误而忏悔反省;正如同废铁在热炉中,已经被火烤热烧红,并且开始软化。

【9】、 但是,热红的软铁若没有继续锤炼,只要稍离炉火还是会冷却,回复成本来的废铁,一点杂质都没有除掉。

【10】、 人事的磨练就好比一支大铁锤。所谓打铁趁热当一个人接受佛法之后,觉悟过去皆非,在他开创新的人生之初,就应给予适度的人事磨练来鞭策他,使他做到事理相融,人事圆满的程度。

【11】、 要制造良器,需经烈火烧熔再加以锤击,不断重复,千锤百炼,才能去除杂质,成为精湛理想的器具。

【12】、 要拾回人性本善的清净心性,折服刚强、顽劣的众生心,唯有以佛教智慧的教育及人事的锤炼,才能真正除恶存善,成为人格完美之人。

【13】、 智者的抉择: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若能多接触人事、多一分经验,就可以多增长一分智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深具历练智慧的功能。

【14】、 每个人都应该时时自我训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必须善加分辨是非,亲近并学习良善贤者。

【15】、 有人说善恶无定论,人性善恶的标准,很难做评价;但是我们可以由其人的行为来判断。

【16】、 又有人说:智慧或愚痴,的确也很难下定论;但是却也可以观察此人平时所喜好亲近的人、事、物,以作为评论的依据。

【17】、 所以,若想增长智慧,必须先避离不智之事,莫亲近愚痴之人。

【18】、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没有品德的小人易趋近于利,日常生活中常与人斤斤计较,为了贪图小利而伤害彼此间的感情;小人缺乏仁义心,偏向自私自利,是无智之人,易远离正道。

【19】、 而君子却知晓大义;正与义相辅相成,一个注重道德仁义的人,做事一定光明正大。因此我们要远离不义,舍弃个人私利,亲近仁义。

【20】、 人生在世,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应该找寻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设若常常亲近愚痴之人,则前途茫茫,方向也容易有所偏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谨慎深思。

【21】、 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亲近有道德仁义的人,能导引我们走上正途,使我们增长智慧福德,所以要随从贤善之人,选择有意义的事,并积极去实行。

【22】、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能止恶行善、利益人群、造福大众,即是真正智者的表现。

【23】、 刚柔相济:凡夫外表看似刚强,内心却是畏怯软弱;圣人则是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能坚强己志,柔能调伏众生。

【24】、 能坚定己志,则能肩挑如来家业;而平日需柔和慈忍,方能统理群众。

【25】、 人应洁身守志,于体悟人生真谛后,更需坚立自己的精神慧命,清净身心、守持志愿;以平等、平常心,利益群生,绝不可为私利着想。

【26】、 若志愿颠倒,独善修己,便落于小乘,无法成为模范师表;若意念薄弱,朝秦暮楚,虽能知理,却不得守道、行道。

【27】、 正直无私,刚柔相济,是立己达人的最佳典范。

【28】、 古德云:形直无不影端,声和自然响顺。内在的威德与温和的言行,确实能慑服众生,受人人所敬爱。

【29】、 平等心、欢喜缘:对人需时常保持一分平等、平常的爱念,不生厌弃憎恶的心理。

【30】、 有些人不熟识对方时,大家都非常讲究客套与礼节,彼此和乐相处。等到时日稍久熟识对方后,即熟不拘礼,不再讲求礼节了。

【31】、 失礼越节时,讲话就容易发生冲突,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彼此无所求,即能和睦相处;但熟识对方后却渐渐忘记礼节,互相要求,求不遂意即生怨恨之心。

【32】、 因此,要长久维持亲情或友谊,必须温和守礼始终不渝。莫起嗔恨心,更不可粗声粗气、出言不逊,或举止行为越轨冒犯。

【33】、 互相尊重,谨守礼节;无求即无怨,心平即气和。

【34】、 以平常心、平等念互相照顾礼让,方能永结善缘,皆大欢喜。

【35】、 善解的心:手画虚空,画过无痕凡事皆善解,即得欢喜自在。

【36】、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常导致一些冲突。若具正知正见,则对任何外来的逆境、烦恼,都能片刻止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有如耕耘心田,去芜存良,培育纯真的善念,如此才不致堕入偏邪。

【37】、 要时时刻刻清除心田杂念,若常常幻想未来、时时停滞于陈年旧事,则无法向前迈进。凡夫心都是好事易忘,怨恨难消;受人恩惠不知回报,稍不称意,便常记恨在心,生诸烦恼,这叫做邪见。

【38】、 学佛者不应自寻烦恼,要善加化解烦恼,对别人的不悦与刻意伤害,应尽量放下、看开。也许别人无心伤害,而是自己有意接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心伤害人的人无罪,有意去接受别人的伤害,才是自招烦恼业!

【39】、 我们必须好好地思考,他人为何对我不高兴?检讨自己的错误所在,解开入我的误解或恶意伤害,尽量使人事圆融、皆大欢喜。

【40】、 对于别人无心的伤害,应该当做鼓励,以欢喜心接受,不可因一句轻微的话,就认为是对方在讽刺。

【41】、 即使是有意中伤,也应该原谅他,因为他必定有所烦恼;唯有宽谅别人,方能提升自己的美德,时时充满幸福与欢喜。

【42】、 善解,必须以感恩欢喜之念去实行。修行有成的菩萨,起初必经欢喜地,具足爱心、信心、宽容心。佛陀的教育,是教人舍小爱、扩大爱。要抱着宽阔的心胸爱一切众生,肯付出爱心自然能和乐,这就是慈念。慈予乐、悲拔苦,只要不拂逆人意,让对方快乐,彼此皆能欢喜自在。

【43】、 善解,应对人存恭敬尊重的心念。在团体中,不可执守着自己的工作完成就好了,不管别人的事。应广结善缘,互相帮助,对人无怨、对事无尤,不计较一切人我是非,彼此和睦敬重,表现出最美善的人际关系。

【44】、 人难免有烦恼,但这是短暂的,我们要运用明智的慧心、反省审思,以清净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人事,善加化解所有烦恼。从今开始,尽速舍弃烦恼,展现新的人生。

【45】、 宗教与人生:凡是宗教,都是为了教育众生而设立于人间,其宗旨是为引导大众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安于自己的岗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也是世人需要宗教的原因。

【46】、 如果宗教团体之间彼此对立、互起派系干戈,那就令人惋惜和悲哀了!

【47】、 其实,并非宗教出问题,而是信仰的人出问题。

【48】、 因为某些人曲解了宗教超然的意义,致使在迷惑中偏执自我见解,作茧自缚,这便是迷信者。迷信的人信仰宗教常会追求虚幻的理想,导致思想分歧。譬如一棵树,如能用心好好照顾,将分歧的杂枝整修完美,使树干健全生长,就会令人喜爱。若任凭杂枝乱草缠绕,再好的树质也会遭受破坏而影响观瞻和价值。

【49】、 另有些人不讲究自己的行为,以为信仰某宗教就能上天堂,若不信就会堕地狱,因此心生惶恐畏惧而盲目信从。更有人说自己已了生脱死,得到永生的境界,或具有异能神通。这就是迷信者在宗教枝节上生幻相;这种人容易误入险道、走火入魔。

【50】、 其实,世界各大宗教团体,都有具体的组织性与教育性。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正确的宗教,最主要是在人间设方便教法,引导人们建立大爱的精神。但是人们大都无法体会其意义,舍本逐末。

【51】、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千经万论,无不是要引导众生走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精神;然而众生却常将其曲解,无法深体宗教的中心精神。

【52】、 人在迷信中追逐幻相,自然会产生无数烦恼,在虚浮幻相中求取名利,更是苦恼。

【53】、 所以说,与其迷信不如无信,若要信则应智信、正信,绝不可捕风捉影;否则徒劳无功、枉费人生。

【54】、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不谈论怪、力、乱、神,以避免导人于邪途,致使社会不安。正确的宗教教育,主要是教导大众如何做好人;并非无中生有,以怪诞之说使人沉迷,或以暴力乱象扰人身心。

【55】、 信仰宗教,必须秉持诚与实的心理,坦然面对现实人生。若能透彻世间物质与爱欲,扫除欲心染着,去掉名利的迷执,就会体悟正法而得欢喜。

【56】、 真正的实法,必合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既入宗教之门,就须在人间发挥效用;所修学的经典教理,要合乎人情事相,绝不可迷信。

【57】、 除了学习实际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踏踏实实地发挥自己的良能外,最好能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经验及所了解的道理教导他人。若能如此,则能增长真实的善根。

【58】、 觉之教育:社会上一般人,多以为:自己一生没做坏事,问心无愧就好了,何必信佛、拜佛、念佛?又有人以为:自己的常识、学问都很丰富,何必研究佛法的教理?这种见解,实在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佛法有如大海中的指南针,有了佛法的信仰,可得到心灵上永恒的安乐与欢喜!

【59】、 研究佛教的教理,可充实知识,增长智能,满足我们在人世间、一切科学所追求不到的真理实相。

【60】、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总以为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求得解脱;认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

【61】、 其实愈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探讨生命奥秘的人,更需要宗教尤其是佛教觉之教育。

【62】、 接受佛法的真理教育,能提升人生,懂得尊重自己、礼敬他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

【63】、 佛法圆融无碍,广博深远。不仅能教导我们透彻宇宙人生真理,并且能启发智慧,发挥良知良能,让我们真正获致身心解脱的自在境界。

【64】、 太平安乐的世界,是众生心地善良、厚德重道所感。我们必须在佛法修行中,起勇猛精进心,生慈悲喜舍的善念,才能获得人生真妙义谛,得到心灵轻安的喜乐,及生命永恒的解脱!

【65】、 佛教的大乘精神:经云:佛陀出现人间,是为一大事因缘。亦即教导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使达佛的境界。这是佛陀教育的最终目标。

【66】、 现今社会上的人,往往是佛、道、神不分,其实,佛教并非道教,佛更不是神。佛陀是人格至高升华的圣者,是真实人生的智慧引导者;神则是福报较大的鬼道众生。

【67】、 佛弟子敬仰佛陀,应将佛圣化而非神化。圣人是真实的存在者,是真实出入世间来教育众生的人。所以说,佛陀不是神,而是超凡入圣的大觉者。

【68】、 真正传统的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其道德及哲学性的教育,亦流传于后世。

【69】、 而民间信仰的神,如帝君、王爷、公、婆等一切神明,实非佛非道一是有信无教;是以往民智未开,依存于人民心目中的一种传闻性的民间信仰。

【70】、 佛教则是有教无类,男女老幼都可以接受,三根普被。佛教教育包罗万象,举凡科学、心理学、哲学、医学、天文、地理在佛法中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而且一般的学识也能受用,一切无碍。

【71】、 佛陀教育众生的最终目标,是大乘的慈悲智慧。

【72】、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以净心为第一,以利他为至上。

【73】、 但因众生的心量与智慧领受不一,故不得不分层施教,因此有三乘教法大乘、中乘、小乘。鼓励人们独善其身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兼善天下,启发人人本具的大乘慧心,透彻人世间的真理,利益众生。

【74】、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大乘精神的表现。

【75】、 我们应以最纯净的心与最透彻的爱念,为人群服务,抱持不求回报的精神,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发挥良知良能,启发更多人同行于菩萨道上。

【76】、 觉:觉有三个阶段:自觉、觉他、圆觉。

【77】、 悉达多太子在自性初明之时,觉悟到人生是苦,发心修行,觉悟证道自觉;而后教示世人觉他;能自证、教人即为觉行圆满圆觉。我们也应依照程序学佛修行。

【78】、 修学佛法并非一定要学长篇大论,佛法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实且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从日常生活中,仔细由外在的形相观入内在的心念,尔后以各种适当的规戒约束外在的行仪,再以外相的格局、规正内在的心念。孔子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意义便在于此。

【79】、 修行得自己力行实践,靠自己的精进来启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望无修自成的成果。

【80】、 在深切的证悟之后,再以这分觉来开启众生的智慧。自觉而后觉他,佛的本怀圆觉无非如此。

【81】、 透彻无常观:无常,是世间的现相。

【82】、 人身有生老病死,心识有生住异灭(来源 ),宇宙有成住坏空。佛陀教导我们,透彻此三理四相,了解人生无常。

【83】、 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彻;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满足。

【84】、 必须认清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事相,分别真伪、明辨是非,以学习明哲智慧,才能通达觉悟之理,更能反观自性,以安乐自得。

【85】、 世间一切皆是共业,四大苦空、生灭变异,起于众生之心念。由于贪、嗔、痴等欲爱,生不平等心,起无明惑,兴风作浪,造成动荡不安。

【86】、 世间事物无常,有形的物质、有所求的爱,无法永久恒存。唯有无私、无求、无我的大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87】、 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本性遍满虚空、无处不有;佛法无际,慧命绵延不绝。修行者虽然不能有爱欲追求的意念,但必须秉持进取的精神,常怀着无限的希望。

【88】、 良药:学佛者应遵行佛的教法发大乘心,实行菩萨为众生服务的精神。

【89】、 为佛教、为众生,是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至高心境。不仅要救济贫病,最主要是劝导人心向善。

【90】、 世间的众生,时常都在病与贫的状态中。佛法能令众生得安乐;也能拔除世间一切灾难苦厄,救治众生身心的病态,所以佛法是救世良药。

【91】、 救世必须先救心,人人都有与佛相同的佛性,唯有信仰佛法,改正邪蔽的思想,矫正不端的行为,福利社会人群,倡导教育、健康及正常的娱乐,才能得到心灵永恒的快乐。

【92】、 对于贫困、孤老无依、残疾痛苦的人们,更需起怜悯心,使他们也获得和平快乐。

【93】、 一分善念一分福,善多福隆,居地吉祥。我们应该学习佛的慈悲,实行佛的教法,做到受施者得实惠,布施者得安乐,才不失予乐拔苦的真义。

【94】、 为善不退,求法不休,增长慈心悲愿,精进布施,则能完成慈悲喜舍的无量功德!

【95】、 痛苦:人生八大苦中,以病苦为最。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还会导致精神上的折磨;身心疾苦,令人日夜难安。

【96】、 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诊断治疗,免除苦患。

【97】、 若不知己病,又不肯求医,则永远不得安乐自在。

【98】、 佛陀为教育颠倒众生而示现人间,透彻人生病根苦源,导人行于善道,以解脱苦恼。若要去除身心痛苦,唯有珍惜人身,把握因缘,将身作为载道器,接受佛陀之教法,洗炼身心。自然日日法喜充满,时时轻安自在。

【99】、 佛口所生子:经云:佛口所生子佛常说法净化人心,成就众生慧命,是谓:佛从口生法子。

【100】、 父母精血结合,而成四大假合的肉身,会生会死、有时限;有病有老、污秽不净。

【101】、 佛陀出广长舌相,周遍法界,由佛口所生是清净法身,无生无死,无凡夫分段寿期;无老无病,永不毁朽,此为慧命精神。

【102】、 佛陀所化育的是法身慧命;父母所孕育的是血肉之身的生命。

【103】、 人不分老幼或男女,皆有丰富的爱心;因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本具善心爱念良知。佛以真理引导我们发挥善念,所以说佛口所生子,即是清净法性身。

【104】、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唯勤修法身慧命,始能上报四重恩佛恩、亲恩、师恩及众生恩,下济三途苦地狱、畜生、饿鬼之苦。

【105】、 善知识:佛性是人人心灵本具之智慧光明;学佛是为了去除无明,开启慧光。

【106】、 学者,觉也,去蒙蔽而觉悟之义。

【107】、 由于众生无明;执于邪妄,如被一层硬壳包围遮盖,暗无天日,无法照了一切诸法。

【108】、 若想追求佛道,启发慧性,则必须像小鸡一样,破壳而出,始能彻见宇宙天地之光明。

【109】、 慧远大师劝导后学: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善,亲附上士。因为贤人善士能引导人增长慧根福德;愚痴小人会使人误入险道,所以要慎选良师。

【110】、 佛言:发心学般若者,其数如恒河沙,然成就佛道者,难得一二人。是知菩萨发意,须依善知识之引导深心坚固,以身作则;精进力行,永无退转。如此则法喜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乐常行。

【111】、 返璞归真:精湛利巧之器,需经洪炉烈火,烧炼千锤、去滓存菁,使废铁成精钢。

【112】、 人世中的完人,需以法水滋润,洗涤心地、除妄存诚使凡夫入圣地。

【113】、 众生顽劣迷妄,谬乱颠倒是非,治心要法,须求体会妙理;融会义理则意和气静,而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

【114】、 以真人治妄心,则心自灵妙!

【115】、 美丽与哀愁:古德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此意:美好的表面,常蕴含着悲哀苦因!

【116】、 孔雀因有一身美丽的羽毛为人所喜爱,所以被关置于笼中,不得飞翔自在。

【117】、 鸿雁虽无美好的羽色,不被人所赞赏,却无羁绊之虑,海阔天空任其自在飞翔。

【118】、 孔雀之所以不如鸿雁,是被炫丽的外表所牵累。

【119】、 又云: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意谓:在俗之士虽拥有财物、名利、权势,然亦蕴含着许多困惑与不得自在。

【120】、 修行者内谦外让,超然于情欲物外,世间一切事物、权势,甚至生命,对他而言,都无所碍而得自在。

【121】、 修行者虽一无所求,但于心灵深处,所得丰多,远超过一般俗世富贵力。

【122】、 道与人:佛法云:本性遍布虚空,本性无处不有。于十方有情世界中,都充满了无量无边的清净大爱,这分爱无形、无色、无我、无求,不生不灭。

【123】、 世间多少人事物,无时不在生灭变异中,不论物质、精神现象,或有形无形、有所求的爱,没有一项是永恒的,唯有佛菩萨清净透彻的爱,能够永久存在。

【124】、 学佛,必须将内心的爱表现于行动,发挥自己的良能造福人群。佛陀设教在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古人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学佛不只是听经拜佛,而是必须由本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形象;把个体与个体相互结合起来,发挥团队的行动。否则教理虽好,若无人实践力行以发扬光大,即使是精湛妙法,世.无可奈何。

【125】、 人生无常,最坚固、最可靠的即是宽大的爱心、无我的精神、真诚的教育。学佛应身体力行,普利群生,推行整体合作与圆融无碍。如此人人和睦、互敬互爱,则是无私无求的清净大爱。

【126】、 开心功夫:大多数的人,心与意念无法摄持一致,皆起因于日常生活中所养成的习气。

【127】、 凡夫心念容易散乱,若能收摄散乱心,使成为一念道心,则身与心皆可清净寂定,轻安快乐。然而世间多障碍,障碍有自障他障,致使道行受阻。

【128】、 比如有些人做事每受诸多障碍,无法顺心如意达到目的,或受情爱缠缚;或是看不开财势名利;也有人被命运所摆布。这都是外在的障碍,亦即是他障。

【129】、 他障不算可怕,自己内心的障碍才是最严重、最可怕的;外在的障碍不必畏惧,最应该谨慎的是内心的魔障;人心若有散乱疑惑,道自然就行不通了。

【130】、 所以,平时要收摄自己的心念,只要心专、意专、神专,自然能道道皆通。有的人说自己运气不好,做任何事都不通顺;其实,只要放开心念、看开烦恼,常常培养欢喜心,则心开运通,四通八达,无事不利。

【131】、 也有人事事不如意,便去相命问神,说是被五鬼缠身。鬼从何处来呢?从自己心中所生,若和五人作对,就有五鬼在你心中。

【132】、 有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此即是轻安,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自在安然。若是与人有恩怨,必定会时时提防、怕人暗算。

【133】、 因此,我们平时要常培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心看人,则人人是佛;若用鬼心看人,则人人是鬼,似鬼魅般地纠缠你、障碍你。

【134】、 设若他人对你好、对你爱护,你却会错心意,抱着占有心来看待;有这分占有的私爱,也会变成怨心。

【135】、 如此,情与爱的缠缚,就是一种自障碍,会使人意乱情迷、浮动烦躁。

【136】、 修学佛法,就是要学得何时何地都能定静,自我训练摄诸散乱心。心若不专,则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则慧不能生,以致愚痴暗昧,自生障碍。

【137】、 一切罪障都是自造的,我们应以佛心来包容一切,对人不怨、对事无尤;不生怨尤之心,则能心存感恩接受人事,而且能常常快乐自在,时时精进,不受外境所障碍。

【138】、 能透彻此真理,则能以正信正念善解人间事,转障碍为道念、转道缘为善缘:使心不散乱迷惘,对物质无贪恋、对名利不起爱欲、对情爱不执迷、对生死无忧惧。如此静定不移,则智慧增长,事事皆能成就。

【139】、 转迷成智:正知正见使人神清心净,寂定常乐;邪知邪见令人思想分歧,迷惘艰苦。

【140】、 是故吾人必须循乎光明正道,切莫误入旁门曲径。

【141】、 宗教之信仰首重正信.佛陀示现娑婆,教化无明众生,欲令悟入佛的知见。

【142】、 学佛,要端正自我见解,坚定正确的信念,自学教他。

【143】、 身为佛弟子,应具足智慧,将佛格圣化,深心体解佛法,发无上心,度化无边众生。

【144】、 切勿将佛神化,盲目追求虚幻缥缈的假相,以致走火入魔,心不由己,如此不仅自误,也会误人。

【145】、 智信者深体佛法的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的美意。一切虚饰作伪,皆起于染心,心虚则执迷不悟,无法体解大道。

【146】、 迷信不如无信,因此学佛一定要转迷为智,离开凡夫之烦恼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性。

【147】、 真理:何谓真理?理与事能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正的道理。

【148】、 世间有许多虚无的理论,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非常深奥莫测,但却令人难以体会、不易了解。难解则难行,难行难解就是虚渺,虽然有理,却非正道,所以行不通。

【149】、 所以真理正法,是理事互融。追求真理者,像个迷路的人想寻找正确的道路,找到正路后,就不会仓皇失措、忧虑恐惧,而会充满信心与勇气。

【150】、 站在真理的道路上,迈开大步向前行,心情会更加安定平稳。因为方向正确,就不再迷失,而心中自然会产生一股永无歇止、不断精进的意念,道路风光更是令人感到一分踏实的欢喜。

【151】、 平时所学的真理正法,必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要学以致用。若只是了解文字上的理论,却无法身体力行,那是得理而不会道,知理却不懂事,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

【152】、 有的人无法了解何谓佛道,以至于对佛教产生误解。

【153】、 一是形象的曲解:有些道场常举行法会,配合时节而有各种礼佛、拜经、点灯等仪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而将佛法与民间信仰习俗混为一谈,把佛法曲解为迷信,这是道场形象引起人们的误解。

【154】、 一种是学术上的曲解:一些有智识的人,将佛教经典文籍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而愈觉佛法的深奥,认为这不是人的能力所及之事,所以对佛教敬而远之,误解佛陀的人格脱离现实生活。

【155】、 事实上,佛法是人生最平实的教育,佛陀在世间教导众生,是日常生活人性的教育;佛陀教育弟子少欲知足,看开人我是非,修养心性以待人接物。

【156】、 我们平时的行为举止,若能与道理相融合,则不会起烦恼,甚至能生欢喜心。若有理而无道,执着法理文字,不辨人事情理,当然会误入迷途歧路。

【157】、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道理和人事必定要圆融。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利益众人,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158】、 人格成,佛格即成。佛陀示现人间,不是教人离开人性,而是舍除习气,回归清净佛性。能得善法即生欢喜心,慎择正法而拳拳服膺,志无退转、心无厌烦,就会日日法喜充满。

【159】、 净化心灵:世间一切人、事、物,绝无永恒不变的,而人之心念更是异灭无常。故须善用智慧,观察诸法变异生灭,切莫谬取虚伪之法。

【160】、 心与理会合,则得法欢喜;这种欢喜不是从颠倒而生,是常住真实的法乐。

【161】、 若只求得理,而不行于事,必定无法体会道,无法得到真妙法喜。

【162】、 学佛须修养内性,净化心灵;服务人群而心无所求,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

【163】、 不修无益苦行,于真谛法中,以勇猛心离邪思、邪行,行于正法,则心能安定平稳,精进不断,法喜充满,终至得到解脱。

【164】、 理想的完成:人人皆有理想的志愿,可是理想常与现实相违!

【165】、 尽管发大愿、立大志,却不实践力行,则永远无法达成理想。是故愿与力要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理想与事实方能圆融一致。

【166】、 愿力之推动必须靠定;有定心则有愿力,有定心愿力,则能精进不息。若能发大心、行大愿,天下无不成之事!

【167】、 《无量义经》云: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澹泊,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境转而心不转,在动乱中磨练身心,才是真正的修持。

【168】、 把持方向:坚守一个志愿,力行一条正道,则能直达最终的理想与目标。

【169】、 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站。

【170】、 佛陀说: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的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仍像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171】、 既然发心行菩萨道,就要心无旁骛,精进奉行,不可停止或心生退转。

【172】、 方向稍有偏差,意念便会分歧,力量因而涣散,距离目标也就越来越远了。

【173】、 切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74】、 成佛有余:修学佛法必须坚定信念,意无二志,摄心于正道。

【175】、 勇猛精进,日日殷勤不懈,则无上妙道自然显现于心目。

【176】、 若一曝十寒,朝勤而夕畏苦,或一日信而十日生疑心,岂只是目前难于见道,恐怕终其身仍背道而行。

【177】、 热心易发,恒心难持者,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

【178】、 唯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179】、 珍惜每一次:修行,不只是一生一世,要经过累世修持,才能成道。

【180】、 做事,也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练,如慈济工作,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下成长、茁壮。

【181】、 修行不可取着外境,应自求内心的平静,有一分平静心,即使再大的冲击迎面而来,都不会影响我们修心。

【182】、 经云:内无所求,外无所得,心不系道,意不结业。对外有所求者,常招来无限苦闷。希望大家宜养精蓄锐,发挥智慧,加强信心。人的一生,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路就是道,事情就是业,有道无业道不进,有道有业才可到达湛然的寂光土。

【183】、 因果: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因能生果,果乃因成,从因到果,需要时间的累积。

【184】、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循环真理不失。

【185】、 善恶的种子(因)是人之心念。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人被业力牵引,注定了一切果报!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186】、 凡夫被业所转,因过去业力的影响,使自己无法控制现在的心念;若是圣人,则能够转业,用心力发挥自己的行动。

【187】、 定业不可转,唯有修得正见,四谛分明,始能舍离贪嗔痴造作的身口意业。

【188】、 佛性人人平等,不论在家或出家之学佛者,皆可修行正道,增长智慧福业,因圆果满成正觉。

【189】、 菩萨欢喜地:学佛,始自凡夫,终至成佛。而中间须经菩萨十地的心路历程。

【190】、 初自欢喜地,终至法云地,称为菩萨十地行,一切佛法依此而生。

【191】、 佛经中谓菩萨十地云:欢喜地谓菩萨智理与佛同齐,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名欢喜地。

【192】、 娑婆世界苦难偏多,人事万般杂乱,无量艰难困厄,皆由众生顽劣刚强,造就乱世祸殃,导致家国不安。

【193】、 菩萨慈愍不忍众生苦,故能常持欢喜心,倒驾慈航来人间。以智慧、柔和、善顺化度顽劣刚强,化干戈为玉帛,转灾难为祥和。

【194】、 此为菩萨之心路历程,最初始自慈悲心、欢喜地。

【195】、 身口意:有心修行者皆有个共同的起点凡夫;也有共同的目标成佛(圣),中间的距离即是菩萨道。

【196】、 凡圣之别,只是方向与脚步快慢的差异。

【197】、 起步方向错了,则目标迷失;脚步缓慢了,则目标难达!

【198】、 做好事要殷勤,切莫迟疑不进身业行善。

【199】、 说好话要谨慎,切莫造谣讥毁口业清净。

【200】、 立宏愿要坚固,切莫中途而废意志坚定。

【201】、 总之,菩萨道起自凡夫,终至佛果,都不离身、口、意行。

【202】、 吉祥月:农历七月是佛教中的吉祥月,也是佛的欢喜月,更是众生的报恩月。

【203】、 印度属热带气候,夏日雨水多、蛇虫爬行,佛弟子赤脚出门,佛担心他们被蛇虫咬伤,因此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聚居一处,修持戒法。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修行功德圆满,成就许多人入圣果位,所以是最吉祥的月份。

【204】、 现在佛教中仍有许多学佛者,保持结夏安居、定期修持学法的生活。三个月的精修研究,深深体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因此在佛教而言,七月是最吉祥的月份。

【205】、 欢喜月结夏至解夏期间,修持悟道证果的人很多,佛陀于结夏安居圆满日(七月十五日),召集弟子发表修行心得,佛见弟子都有成就,心生欢喜,因此称为佛的欢喜月。

【206】、 《佛说盂兰盆经》云: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恩,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眷慈爱之恩盂兰盆意译为:救倒悬。据经典记载:有一佛弟子神通第一,名为目犍连尊者,于结夏安居、修持定中,见母堕饿鬼道,鼓腹针喉,饥渴难堪。目犍连以钵盛饭,供养母亲,母亲口一开即吐出火焰,白饭化为炭火。目犍连悲痛万分,请佛指引救母。依佛陀教示,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虔诚敬设斋食,恭献佛僧,仰仗三宝福德慈悲愿力,成救饿鬼道之苦;不仅其母脱离倒悬之苦,同时同业受苦的众生,也得到解脱。

【207】、 这是普度解倒悬的由来。另一种说法是:佛的侍者阿难尊者,于七月某日修行打坐时,有一青面獠牙人出现眼前,告知其三日后将堕鬼道,面容丑陋。阿难请问佛陀因由,佛陀示其人生无常,修行不可只独善其身,应欢喜与众人结好缘;要仰仗众多修行者的慈德,才能脱离鬼道。

【208】、 现在民间拜的普度公,即佛教中所谓的面然大士,此为菩萨化身,示现于阿难前,使其知人生无常,不可自恃庄严、贡高骄傲。

【209】、 七月普度的由来,与佛教的追思、忆念父母恩、超度往生善道的意义相同。但是,今人却将教导人人尽孝思、植福德的大好吉祥月,讹误为凶煞月、鬼月;忌讳迎亲嫁娶、出外远行又说开地狱门期间,容易招鬼惹祸。众生是非颠倒,非但不造福因,反而大杀牲畜拜祭鬼神,招惹游魂,花钱伤物,实在毫无益处!

【210】、 七月是感恩孝思月,应慎终追远、寻根报恩;不只孝敬堂上活佛父母,更要扩大爱于普天下众生,才是真正的种恩田。除此还要植敬田恭敬教导我们做人处事之道的三宝和师长;植悲田施舍财物、救济人间饥寒倒悬之苦。如此,诸佛龙天护法,必定欢喜同赞,功德无量。

【211】、 第一功德:佛陀言:诸苦难中病为最苦。所以看病功德为第一,人生一切苦之中,病痛确实是最痛苦的;因此,救助痛苦众生,是最具有意义的利生工作。

【212】、 佛僧团中,曾有一位比丘,平时诵经念佛精进求道,却独善其身,与人群隔离。别人生病时,他认为与己无关;甚至连举手之劳便能利益天下的事,他也不肯做,整日只顾用功修行以求解脱。

【213】、 由于他平常不肯付出,结果当他生病时,也无人看顾。慈悲的佛陀得知此事,即刻带领弟子至其住处,整理打扫屋舍、洗净床上污秽便溺、清洗擦拭生病之比丘,并喂服饮食汤药。佛陀更慈言爱语地启示病中比丘,为说四谛法苦集灭道;警惕大家要自爱爱人。

【214】、 佛陀是大医王,也是人间导师,佛陀的智慧透彻物理、心理与生理;了解娑婆世界堪忍事多。人生在世,有此身即有生老病死、异灭无常。佛陀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为大家医治身心的痛苦,教导人人付出爱心,消除烦恼,方能离苦得乐。

【215】、 人生苦的根源即是病。众生共造病因、共受业报。由心理病态转而成为身体、言语行为、习气等病态,并且扩展成家庭、社会、人际间的不调顺,进而国体失和,导致人祸天灾、多难多殃。

【216】、 佛陀示现娑婆,无非为了启示众生,认识人间多灾多病,更彻底教导众生知病、治病、防病;保健身心、净化人间。

【217】、 世界多灾难、众生也多苦厄,唯有佛陀详悉祸因灾源,并善巧适时地应机设教,对症投药;以仁心仁术保护众生身心安康、促进世界祥和净乐。若众生身心病害及诸般苦恼尽除,则世间灾祸必定息灭!

【218】、 我们应遵从佛陀的教诲,实践佛陀慈悲的精神,于苦恼众生中,广慈博济,给予众生安乐。本着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仁怀,救助穷困、孤老、残疾和潦倒颠沛的众生,使病者得医、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甚至孤寡者,于心灵上得到踏实而温暖的依靠。

【219】、 人生无常,行善造福需及时,救助急难痛苦,自己亦能得到健康平安的福果。

【220】、 理财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须用之有道。

【221】、 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因此,不义之财不取;然而,善于理财者,却可以将世间财换成取之不竭、用之无尽的智慧法财。

【222】、 《地藏经》云:舍一得万报,教导我们喜舍世间财物,自得福慧功德法财:亦即播福因、得福果。

【223】、 这必须靠智慧来选择。有的人认为:有钱为何不留着自己用,为何要拿给别人?这是世间入的自私心念,也是凡夫的想法。正如一颗种子放在袋中,不肯把握季节播种于土壤,一旦错过生长时机,即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善种子必须实时培育,使其生长茁壮,等到因缘成熟,自然有累累果实。与此同理,自己亲手布施,比留给子孙替我们布施的功德还大,而且儿孙自有儿孙福啊,不必为儿孙太过苦心积虑!

【224】、 佛陀曾教导我们理财的方法,如何处理世间财产、培育出世法财。

【225】、 世间财物应该分成四份:一、供养父母,以报宏恩万善以孝为首,人必定要以孝为重,修学佛法也是以孝为宗。所以,财产要留四分之一孝养父母,让父母的生活温暖饱足,使他们自由享用,以完成父母想做的善业。

【226】、 二、培育子女生养子女要有责任心,须为他们留一份教育基金,使其能安心完成学业;因此,四分之一的财产是为子女留作养育金。

【227】、 三、家庭生活另外四分之一财产是维持日常生活安康的事业基金,应开源节流,使其绵绵不息,方为生财之道。

【228】、 四、社会福利佛陀教育我们,延续本性的良知慧命,必须造福人群。因此应以四分之一的基金,奉献于弘扬宗教正法,做社会福利善业,如此亦可进修自己的福德智慧。

【229】、 今生此世能够生在福地,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过去生中曾经有一分造福人群的福业。佛陀希望我们的福报绵延不绝,所以鼓励人们以四分之一的财产造福人群,布施众生结善缘。这便是舍世间财而得永恒的法财。

【230】、 朝山的意义:朝山具有三种意义:一、产生信心、培养毅力、锻炼勇气。

【231】、 二、折除我慢幢、降伏嗔恚心。

【232】、 三、历练虔诚的信念。

【233】、 三步一跪拜,朝礼菩萨化迹之道场,是要藉此建立正确的信念,至心虔诚崇敬佛菩萨的伟大人格,学习圣者超然的德行,迈向佛菩萨的境界。

【234】、 佛陀与众生原本平等,于佛不增、于众生不减。

【235】、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良知良能,但不可执着,以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可迷信盲从,自轻己灵,受命运、神鬼所操纵而误入邪途,迷失人生的方向。

【236】、 学佛,要虔诚地学习佛心、佛行,体会人生的真理。朝山,是要参悟自己崇高的本性;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之德如山岳,望之弥高,仰之弥坚;我们若能时时刻刻秉持朝山的诚念,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则能培养正见正信。

【237】、 朝山的另一项意义是培养毅力,在佛法中称为精进心。想要成就菩萨道业,必须经过一番磨练,要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救人济世的菩萨道业。

【238】、 拜山之行,实非易事,必须有宗教者虔诚的信仰情操,才能提起大无畏的精神,及勇猛精进的毅力,圆满完成;若无恭敬信仰心的人,绝无法磨练坚强心志,到达最终的目标。

【239】、 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需要把内心的毅力化为勇气。虔诚信佛、拜佛者,尽管对佛法了解得很透彻,也很恭敬拜佛,若不能身体力行,仍然非真正学佛者。

【240】、 就如朝山一样,身形礼拜叩头,不怕风雨烈日,不畏路遥险阻,充满信心。勇气,若仅限于拜山之时,则无法冲破有所求、邪信烦恼等等难关。~、因此,我们必定要随时提起勇气,面对现实的人生,接受坎坷的考验,逆来顺受;若缺乏这分勇气,就容易走入邪道迷信。佛教的教育不是迷信,并非拜佛就能祈福消灾,唯有以欢喜心勇敢承受,灾难自然能消除。

【241】、 朝山的意义,除了身心虔诚、忍辱精进之外,最重要的是折除我慢幢,降伏嗔恚心。凡夫有贪、嗔、痴、慢、疑的心理病,每个人都有自高我慢心,拜山要三步一拜,即在藉此以折除我慢心。

【242】、 折除我慢心、降伏嗔恚心,并非易事,因为若不能定心静观地礼拜,只不过是劳动筋骨罢了。真正的修心养性,是要从日常生活中、从家庭开始做起。

【243】、 学佛应敬人人如佛菩萨,家庭才会和睦,若能扩展到朋友亲戚,对人时时存有恭敬与信任之心,则社会必能祥和安乐。

【244】、 命运:凡夫被命转,圣人能转命!凡夫非常关心自己的命运,但自己无法了知,所以要找人算命。一般人认为命在生辰八字台湾人有句话说:落土八字命,意指人的命运与生俱来,早已注定。既然是由不得自己,岂能听信别人的揣说?

【245】、 而有智慧的人,能探讨人生真理、宇宙真义,然后启发本性,发挥生命的功能,不仅不受命运左右与摆布,更能改变命运业因。

【246】、 学佛者不应听信算命之说,须知人生原是依善恶业而来。业力会操控此生所受的果,果报是由过去生中的因而来:业力无形无踪,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247】、 业力牵引命运,也就是世俗人说的运气。许多人前途茫茫,不知所从,无形中被业力所牵引而不自觉;凡夫一切都受命运安排,心理与行为亦受运气所转。

【248】、 学佛者必定要有正知正见,今生的一切果报都是众人业力造作而感应的。人命的奥秘不可言说,也不可理解;因为命随着人的动作而不断改变,而且命也是定业的延续。

【249】、 算命、卜卦,看风水、地理,是属于占相吉凶;学佛者不应学这些显异惑众、谈论鬼神迷信的邪理,而把真正做人的道理都抹煞掉。应抱持欢喜心谨守本分,用心于待人接物的道理。

【250】、 人的相会随着业而转,若当面立断此人的凶相,则会使人身心受损,也会影响旁人对他的看法。

【251】、 其实,人在无形中行善业积德,面相也会因而改善。

【252】、 所以不应帮人占相,也无需为人看住宅吉凶。福人居福地,任何房屋、任何地理,都源于本身过去所带的福业与恶业,若只凭粗俗的见识来论定,难免会影响居住者的心理。须知,心安则地灵,人心若平安,住宅也会吉祥。

【253】、 一切唯心,任何事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及用功,即使算命算得准,也会随着业而转变。

【254】、 命,要靠自己转化,应培养清净的意愿,无需求人算命,更不可为人占卜吉凶。学佛者要有超然的理想,启发大众追求人生智慧真理,使人人去恶向善,步步超越,调和人生,才不致为命理所操纵与控制。

【255】、 皈依:正信的佛弟子,入佛门的初基即是皈依三宝佛、法、僧。

【256】、 皈之字形是一白一反,反黑归白之意。

【257】、 黑是污染的恶业,白是纯善的净业。我们既然要学佛,必定要消除暗昧不清净的心,向光明大道前进,亦即反黑归白、去暗投明、改过向善。

【258】、 依是依靠。凡夫无法了解自己的前途去向,亦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因心地黑暗茫然,难免于观念、行动中产生过失;而且不只是今生此世,在过去生中也造了许多罪业。现在开始要向良善、光明的大道走去,其中应该有依止,遵循的目标,即佛、法、僧三宝。

【259】、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260】、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261】、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262】、 佛陀是出世的大圣人,为众生示现人间,以凡夫的形态进取圣贤的果位,出家修行而成就;并指引众生,转沉迷为觉悟,向光明大道迈进。

【263】、 我们皈依佛后,要体解大道,接受佛陀的教育,拓展智慧,启开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了解三理四相;然后发大心、立大愿,身体力行、自觉觉他。能体悟佛理与济世之本怀,不断精进学习,才是真正学佛的弟子。

【264】、 皈依法佛陀是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享寿八十岁,说法四十九年。佛虽已入灭,但消逝于世间的是有形的身命,其实佛的法身慧命,一直流传至今及无穷尽的未来。

【265】、 佛陀制戒与开示之理法,不离四谛六度;普及三根,教导众生透彻真理,坚定信念,消除烦恼而得自在。所以我们要皈依法,以广大心体会佛法智慧之教育,成就长存不灭的法身慧命。

【266】、 皈依僧僧即是出家众,依佛陀的精神、行为而依止,弃名利、舍俗家、辞亲割爱,为一切众生勤修正理实道、清净身心。僧是延续佛陀慧命法身的人。

【267】、 所以有心学佛者要皈依僧,秉持着敬佛、奉佛的精神,来敬奉出家僧。

【268】、 佛是人天导师;法是佛陀的教法;僧。是佛陀的嗣法人,延续佛陀慧命的出家宗教师。三宝弟子,应学佛的大慈悲心;学法以具足智慧;学僧清净身心,领导众生。

【269】、 唯有以最虔诚、恭敬之心皈依佛法僧,方能荷担如来家业,弘扬佛陀正法于人间。

【270】、 信佛、拜佛与学佛:佛教徒有三类:一是信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学佛的人。何者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271】、 学佛者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我们要学佛的大慈悲、大无畏心,学佛牺牲小我的伟大精神。

【272】、 信佛者尽管相信佛的伟大,也相信教理深奥;但若只是了解佛学,而不肯学佛的精神,则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273】、 而拜佛者尽管拜得很虔诚,但只是祈福消灾,也不是正信的佛教徒。

【274】、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要学习佛陀的人格修为。

静思语经典语录


静思语经典语录

【1】、 我们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起点,要朝目标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标还辛苦。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气爬到山顶上。否则停在半山腰中,石头若滚下来,岂不是很危险?

【2】、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蒙蒙、气冷冷的时候,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很温暖。

【3】、 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着的人生!

【4】、 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于自愿。

【5】、 做好事总是要腾出时间,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应尽的义务。

【6】、 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7】、 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的教育给他们,这就是史迹的慧命常存。

【8】、 皈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只将驶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有个目标。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只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让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9】、 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10】、 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愿力而行,最后才能圆满成佛。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11】、 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12】、 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13】、 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14】、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15】、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愈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探讨生命奥秘之士,愈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16】、 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17】、 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18】、 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19】、 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20】、 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21】、 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22】、 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于病与贫的状态中。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23】、 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舍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 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5】、 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26】、 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27】、 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28】、 菩萨之情广大无边际,能包容宇宙,能无限量地爱一切众生,丝毫不求众生的回报。菩萨常念知足、安贫乐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说惟慧是业依智慧而行动,这是凡夫与菩萨不同的地方。

【29】、 行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30】、 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31】、 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32】、 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33】、 人生的价值在于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价值。

【34】、 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35】、 人间如舞台,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36】、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37】、 一切功德由时间所累积,一切功德由我们身体行动所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人身。

【38】、 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39】、 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40】、 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41】、 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一、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42】、 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43】、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44】、 身为佛弟子,就应学习佛陀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与众生同苦乐。能做到人我一体,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称为有意义、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45】、 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46】、 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47】、 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48】、 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49】、 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50】、 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的氛围中。

【51】、 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如何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52】、 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53】、 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就能祥和。

【54】、 爱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优点,如何引导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责任。

【55】、 有些人的爱只执著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56】、 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57】、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经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难耐!

【58】、 台湾的离婚率逐年不断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59】、 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60】、 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61】、 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利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2】、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63】、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64】、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向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65】、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66】、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67】、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68】、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69】、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70】、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71】、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72】、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73】、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74】、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75】、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76】、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77】、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78】、 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79】、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80】、 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著,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81】、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82】、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83】、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84】、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85】、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86】、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87】、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88】、 除了对人与事必须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耸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平,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89】、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90】、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91】、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92】、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著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93】、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94】、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95】、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96】、 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97】、 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喜舍布施。

【98】、 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99】、 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对人都不坦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人若不能坦诚相待,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想去除这些痛苦,就必须把得失心转为诚实心,坦然地取诸社会并用诸社会从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荡荡,不是更快乐而自在吗?

【100】、 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101】、 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

【102】、 众生颠倒,明知财物、名利伤人身心,却仍甘于被伤害。

【103】、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104】、 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105】、 信佛而不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就是愚行。

【106】、 过年前,人人会将屋子内外整理、粉刷得焕然一新。做人也要时时刻刻把坏的淘汰掉,让心地天天清新洁净。而学佛的人,更要心如过年一样,日日除旧布新。

【107】、 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108】、 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的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109】、 人若能启发自我的本性与天职,自然做任何事都会觉得轻松而无怨言。

【110】、 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以及善解别人的不悦与刻意伤害。

【111】、 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2】、 学佛一定要从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错过时机。功德是由时间累积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达,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113】、 学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论、学问,还要能身体力行。

【114】、 逃避责任,寻求一生的清闲,就无法延续自己的慧命。

【115】、 心一定要专,选择必定要正确;若朝三暮四,时时从头开始,将永远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116】、 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117】、 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拥有一分功能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118】、 要和睦人间、合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学佛。

【119】、 年轻佛子常耽于文字般若中,若能将所学的文字应用于实相般若,以声音呼出千眼,以行动引出千手,事理圆融,方是学佛的真谛。

【120】、 学佛是为众生而学佛,做人是为工作而做人。

【121】、 还未学佛以前,我们经常被渴爱所役使,心里老是有欠缺的感觉;纵使有时好像捕捉到什么,却总是无法安定落实。这就好像在干旱的沙漠里洒上一滴水,仍旧干燥如初,丝毫起不了滋润的作用。如今我们有幸学佛,就要少欲知足,放下物欲的执迷,积极节省有用的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的良能与学养,朝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正路迈进。

【122】、 能善意掩盖他人的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123】、 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

【124】、 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练。

【125】、 我们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练,方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伟人。

【126】、 勿轻言挫折感、无力感。纵然困难如石,也要钻过去;更何况有时所谓的困难,可能只是如纸之薄。

【127】、 极少有人会想到:今日平安健康,明日是否还能行动自如?今日财势顺利,明日有无不测?人常处于悔不当初的懊恼中,想做却力不从心,后悔又已太迟!此时不仅罪业层层叠叠,甚至到了临终仍惶惶不知所归。

【128】、 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129】、 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佛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130】、 自杀所犯的罪业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131】、 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132】、 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133】、 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子媳再孝顺也只能尽人事。

【134】、 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135】、 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136】、 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137】、 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积极投入人间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心灵不被环境所转,能勇敢突破万难,难行能行;做到别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别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这才是藉事练心。

【138】、 一个人如果没有脚只是一个人不便,要是有双脚却不走正路,那不知会害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庭?

【139】、 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140】、 人应该走正路。如果正路不走,尽是走歹路,这种人比没有脚的人还凄惨。

【141】、 阻碍他人走正路,或破坏他人发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内心的魔自己内心起了扰乱,不仅障碍他人,也障碍自己。

【142】、 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143】、 滴水成河将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来,就可形成一条河。

【144】、 无量功德是在日积月累中,分毫累积聚集而成。

【145】、 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蜡烛,它的光度还是有限;而一支小蜡烛点亮之后,却可再引燃千万支蜡烛,这千万支的烛光就可照亮各个黑暗角落。

【146】、 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缘,一旦因缘消逝,想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虽然想做好事,却想等到有钱或有机会才去做,应知人生无常啊!只要有因缘,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力量,也要赶快去做。力量、因缘会合起来,就能成就无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轻小善而不为,更莫贪积财物而不舍。

【147】、 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发生。

【148】、 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49】、 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150】、 嗔恚害人,会破坏处世善法。为了一时的不能忍,不仅破坏了处世的好名誉,也会破坏过去一切的功德及修养。嗔怒心比猛火还厉害,猛火烧毁的物质,可以经由努力再失而复得;但一个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坏,即使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读了“2021年静思语录”,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j458.com小编推荐您阅读三年青春伤感语录,希望您喜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28187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青春奋斗的励志语录
下一篇 : 人生短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