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当我们平时休息的时候,当我们阅读一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句子时就想分享出去,分享自己喜欢的短句给大家,你欣赏哪种类型的句子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法家有关法治的思想名言语录大全”,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 子?明法解》 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 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 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 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 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 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法者,定分止争也。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思考成本与实际功效)

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样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我的马呢?)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恶来选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广博)

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法家思想经典名言


法家思想经典名言_

【小国生存之道】在大国争雄的环境下,小国的安危总是与大国紧密相依的,冒犯大国或大国的盟国往往会给小国带来灾祸。
子产以为,小国要生存一不可轻易发动战争,炫耀武功;二不可松懈守备,瓦解斗志。

【法家语录】子产说:地少人寡的小国没有政治文明的成就而有侵夺邻国的武功,所产生的祸害是无与伦比的。

【法家语录】郑国发生火灾的时候,子产向众人分发兵器,登上了城墙的矮墙。
郑国大夫大叔问:晋国恐怕要来讨伐吧?子产答:我听说,小国忘记守备就危险,何况有火灾发生啊!国家不被人小看,就是因为有守备的缘故。

【执政要术】对于如何执政治国,子产的经验是: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勤奋理事,朝夕思之;注意民情,慎采民意;因才授官,宽猛相济。

【法家语录】子产说:众怒难犯,独断专行无法成功。
如果治理国家,既犯众难,又独断专行,那是走上了极危险的道路。

【法家语录】子皮想让尹何做他封地的长官。
子产说:尹何太年轻,不知是否可行。
子皮说:尹何为人老实、听话,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
让他去那里学习执政,他也就更懂得怎样治理政事了。
子产说:不行。
大凡一个人喜爱另一个,总是谋求对他有利的事。
现在你喜欢一个人而把执政之事交给他,就像一个人不会拿刀而让他去割东西,一定会给他带来极大的伤害。
你喜欢一个人,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从你那里求得你的喜欢?你在郑国是栋梁。
栋梁折断,椽子就会崩毁,我将会压在底下,岂敢不把话说完?你有美丽的彩绸,不会让生手用它来练习剪裁。
重要的官职、大的封地是自身的庇护,而让不熟悉政事的人去治理,这与让不熟悉剪裁的人去剪裁美丽的丝绸相比,后果不是严重得多么?我听说学习以后才能参与政务管理,没听说把政务管理交给不熟悉的人,让他们作为学习的对象。
如果这样做,一定有害处。
比如打猎只有射箭驾车熟练,才能捕获禽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登车射过箭驾御过马匹,那么这个人一上车心里只害怕车翻人被压,哪里还有心思想着捕获禽兽?

【法家语录】子产说:从别人那里求取快意,不可以。
与人同心协力,都能成功。

【法家语录】郑国子产有病,对子太叔说:我死后您必定执政。
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民众服从,其次莫如严厉。
火燃烧得很猛烈,民众看着就很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
水很懦弱,民众轻视并玩弄它,那么很多人就死在水里。
所以施政宽大是很难的。
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死去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政宽大。
郑国于是有了很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湖泽里。
子太叔后悔说:我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话,事情不会到这种地步。
于是发动徒兵攻打藏在芦苇丛生的湖泽里的盗贼,全部杀了他们。
盗贼稍稍收敛了一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大民众就怠慢,怠慢就要用严厉加以纠正。
严厉民众就会受到伤害,伤害就要施行宽大,用宽大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大,政事因此调和。
《诗经》说:民众已很辛劳,也许可以稍稍安康。
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抚四方。
这是施政宽大。
不要听从狡诈欺骗之人的话,以便小心提防恶人。
应当制止掠夺残暴的人,他们从来不怕法度。
这是用严厉来纠正。
安抚边远亲善近邦,用来安定我们国王。
这是用和睦来使国家平静。
又说:不争竞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
施政温和宽厚,百种福禄聚集。
这是和谐的顶点。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到后,流泪说:他是。
占代遗传下来的慈惠之人。

【变革旧制】一种体制会培养一批拥护它的利益集团,改变这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所以变革旧制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反抗,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子产这种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后世许多有为的政治家所继承。

【法家语录】郑国子产制订了按田产多少分摊战争负担的制度。
国内的人指责他说:他的父亲死在路上,他自己是毒蝎的尾巴。
他的法令在国内推行,不知会把国家弄成什么样?郑国大夫子宽把这些责难告诉子产,子产回答说:怕什么?如果有利于国家,无论生死由它去。
并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有成功的希望。
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更改。
《诗》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需担心别人的闲言。
我不会改变法度。

【法家语录】三月,郑国人把刑书铸在鼎上。
叔向派人送给子产一封信说:开始我对您有希望,现在完了。
从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害怕百姓有争夺之心。
还是不能防止犯罪,因此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矫正,用礼仪来履行,用信用来保持,用,爱来奉养,制定禄位来劝勉服从的人,严厉地判刑来威胁放纵的人。
害怕还不能收效,所以用忠减来教诲他们,根据行为来奖励他们,用专业知识技术教导他们,用和悦的态度使用他们,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们,威严地监督他们,坚决果断地判决他们。
还要求访贤能的卿相,明察事理的官吏,忠诚守信的乡长,慈爱和蔼的老师,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任用使唤,而不至于发生祸乱。
百姓知道有法律,就对上面不恭敬,并且都有争夺之心,征引刑法作为根据,而且想侥幸得到成功,就不能治理了。
夏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禹刑》,商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汤刑》,周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九刑》,三种刑法的产生,都是在衰微的末世。
现在您辅佐郑围,划定田界水沟,设置受人毁谤的政令,制定三种刑法,把刑法铸在鼎上,准备用这样的办法安定百姓,不也是很难的吗?《诗经》说:效法文王的德行,每天安抚四方。
又说:效法文王,万邦信赖。
像这样,为什么要有刑法?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将会丢弃礼仪而征引刑书。
细微的小事,将会尽力争个明白。
触犯法律的案律的案件更加繁多,贿赂遍行,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吧!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多订刑法,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子产回信说:像您说的这样。
侨没有才能,不能考虑子孙的利益,我是用来挽救当代社会的。
既然不能接受您的命令,岂敢忘记您的恩惠?

《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不仅是此前各国法律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秦汉法律的张本,李悝之法至唐犹存,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法家语录】李悝编纂整理各国法律,著作了《法经》,认为君王的政事没有比惩办盗贼更为急迫的,所以《法经》的首篇就是《盗》、《贼》,盗、贼需要逮捕法办,所以又著了《网》、《捕》二篇,将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归人《杂律》篇中,又有《具律》详列加刑、减刑事宜。
因此,《法经》只有六篇,都是关于罪名的规定。

【法家语录】《正律》大要说:杀人者应被诛杀,其本人家族和妻子家族应被株连;杀了两个人,其母亲的家族也应被株连。
大盗应罚其为守边的十兵,罪行严重的应杀头。
窥伺宫殿的人,去掉其膝盖骨。
捡了掉在路上的东西的人砍掉其脚,因为他们有盗窃之心。

【法家语录】《杂律》大要说:丈夫有一个妻子两名妾的割掉其左耳,丈夫有两个妻子的杀头。
妻子有外遇的毁坏其生殖机能,这就叫淫禁;盗窃国家符节的,杀头,株连其家族。
盗窃国家印玺的杀头,议论国事的杀头,株连其本人及妻子的家族。
翻越城墙的,如果是一个人只杀其本人,如果有10人以上则杀其乡人和家族其他人,这就叫城禁。
赌博罚金三币,太子赌博应鞭打,鞭打后不再赌就到此为止,如仍不改正就另立太子,这就叫做嬉禁。
人们聚在一起有一天的时间就要过问,三天四天五天就要杀头,这就叫徒禁。
丞相接受了别人送的金,丞相左右的人要杀头。
丞相以下之人接受了别人的金就杀头。
接受别人的金二十两以下受刑罚,不杀头。
大夫家有诸侯之物,一件以上的灭族。

【法家语录】《减律》大要说:15岁以下的犯人,罪重的可减刑三等,罪轻的可减刑一等。
60岁以上的,罪轻的酌情减免,罪重的依法理减轻处罚。
魏武侯以下的人都要将这些规定视为应遵守的法令。

【尽地力之教】这项教令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政权的田租收入;二是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方法,平衡粮食价格,稳定小农经济。

【法家语录】因此,善于稳定粮食价格的当权者,一定要认真地调查研究上中下三种年成的农户收获情况,上等的丰收之年,若增产四倍,百亩收粮食六百石,除掉赋税及口粮余下四百石;中等的丰收年,若增产三倍,百亩粮食四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和口粮余下三百石;下等丰收年,产量翻一番,百亩收粮食三百石,扣除赋税及口粮,余下一百石。
小灾荒年成减产三分之一,百亩只能收一百石;中灾荒年成减产一半,百亩收粮食七十石;大灾荒年成减产五分之四,百亩收三十石。
所以,要考虑这两种不同年景的情况,来决定官府对粮食的收购数额,大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三百石,余下一百让农民自己储备;中等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二百石;下等丰收之年就只应收五十石,这样,使农民的利益得到适当的满足,又平稳了粮价,而等粮价平稳了就停止收购,若遇上灾荒,官府则以丰补歉,小灾年就把小丰收年收的粮食卖出,中灾就卖中等丰收年的,大灾就卖大丰收年的。
这样,虽然遇上水旱天灾的饥荒年成,粮食价格不抬高而百姓也就不会流散,这就使取有余补不足的办法。
这个办法在魏国实行以后,国家因此强盛起来。

【人君之患在自大】执政者虚怀若谷,能充分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
如果自以为是就会堵塞臣下的建言之路,听不到各方的意见。

【法家语录】有一次,魏武侯谋事很得当,在朝廷上他伸起手臂高声呼道:大夫们考虑问题不如我。

【法家语录】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喊,这时,李悝快步上前,走到武侯跟前说:从前,楚庄王谋事得当,有大功,但是退朝后,面带忧愁之色,左有的人问:君王有很大功业,退朝后却面带忧愁之色,这是为什么?楚庄王说,仲虺说过的话,我很赞同。

他说:诸侯之道,自己能得到良师的就能成为王;自己能得到良友的,国家可以保存。
如果所选择的人不如自己,国家就要灭亡。
现在我已经不是个聪明人,群臣谋事又不如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他接着说:现在您却骄傲地说大夫们考虑问题不如你,这种态度是霸王所忧虑的,而大王却反而独自夸耀,这怎么可以呢?魏武侯说:你说得对。
君主的忧患不在于认为自己不如人,而在于认为自己胜于人。
认为自己胜于人,就不接受谋臣的意见,不接受谋臣的意见,那么意见的来源就没有了。
李悝可以说是善于劝谏他的君主的了,通过一次谈话就使得武侯更加清楚了怎样做人君的道理。

【臣不可专君】国君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者,各方意见的听取者,如果国君被某一个大臣所控制,则势必造成混乱,国君本人也会面临着国毁身亡的危险。

【法家语录】一名妻妾独占了丈夫,这名丈夫其他的妻妾就会慌乱;一个大臣独占了国君,其他大臣就不能和君王进行有效的沟通。
所以有嫉妒心的妻妾很容易毁掉一个家庭,而奸臣们也容易毁掉国家。
因此,圣明的君主应像车辐集中于轴心那样役使群臣与君主进行有效沟通,而不能使任何某个大臣独占了君主。
现在的人君之所以高筑城郭,小心地防守各处城门,是为了防止敌寇、盗贼的进入,可现在杀掉君主夺取君主之国的人,却不一定要翻越险要的城墙,闯进关闭的城门,他们只要蔽住君主的目光,塞住君主的耳朵,夺取君主的政权,控制君主发布的各种诏令,就可以占有君主的民众,夺取君主的国家了。

【法家语录】如果现在让古代大力士乌获、彭祖背着千钧重担,身怀琬、琰那样的美玉,让古代猛士孟贲、成荆带着宝剑护卫,走在险道时,盗贼还是想偷大力士身上的美玉。
现在国君的力量,比不过乌获、彭祖,勇猛比不过孟贲、成荆,但国君所守护的,不只是琬、琰那样的美玉,千钧之重的黄金,想要不丢失,可能吗?

【君臣之间】君臣都为治国而心碌,但君臣在处理国务时应有明显的分工。

君执掌的是根本性的大政方针,臣做的是具体事务,在外表看来,君应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就像身体,臣子就像手一样;君主如若叫喊声,臣子就如同那叫喊声的回声。
君主设定政事的根本,臣子操办政事的末端;君主掌好权柄,臣子从事日常的事物

法家代表思想经典名言


法家代表思想经典名言

【正名与审分】正名就是要做到名副其实,不能把不肖之人说成是贤人,把邪僻之言当做善言。
审分就是明察君臣的职责分工,君主不能干本应由臣子干的事情。

【法家语录】名分正,国家就治理得好,名分不正国家就混乱。
使名分不正的是浮夸失实的言辞。
言辞浮夸失实就会把不可以说成可以,而把不是这样说成是这样,把不对说成对,把不错说成错。

所以君子的言辞,足以说}H贤人的贤明、不肖之人的不肖就行了,足以讲明治世之所以兴盛、乱世由何引起的就行了,足以令人知晓事物的真情、人之所以能生存的原因就行了。

凡是混乱,都是由于名实不符造成的。
君主即便不贤,也还是知道任用贤人,还是知道听从善言,还是知道做可行之事。
他们的弊病就在于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却是不肖之人,他们所认为的善言却是邪僻之言,他们所认为的可行之事却是悖逆之事。
这就是形名异实、名实不符。
把不肖当成贤明,把邪僻当成善良,把悖逆当成可行,像这样,还能指望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吗?

【法家语录】尹文谒见齐王,齐王对尹文说:我非常喜欢士。
尹文说:我希望听您说说什么样的人叫做士。
齐王没话回答,尹文说:假如有一个人,侍奉父母孝顺,侍奉君主忠诚,结交朋友守信用,在乡里敬爱兄长。
有这四种品行的人,可以叫做士吗?齐王说:这真是所说的士了。
尹文说:您得到这个人,肯用他做臣子吗?齐王说:这是我所希望的,但却得不到这样的人呀。
尹文说:假如这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莫大侮辱却不争斗,您会要他做臣子吗?齐王说:不要,大丈夫受侮辱却不争斗,这就是耻辱。
甘心受辱,我就不让他做臣子了。
尹文说:这个人虽然受到侮辱而不争斗,但他并没有丧失上述四种品行。
没有丧失上述四种品行,这就是说没有丧失一点成为士的条件。
没有丧失一点成为士的条件可是大王您却不让他做臣子,那么您先前所认为的士还是士吗?齐王无话回答。
尹文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将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错误责备他们,人民没有错误也责备他们,人民有罪惩罚他们,人民没有罪也惩罚他们。
这样做,反倒埋怨人民难于治理,可以吗?齐王说:不可以。
尹文说:我私下观察您的臣属治理齐国正像这样。
齐王说:假如我治理国家真的像这样,那么人民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
或许我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吧!尹文说:我既然这样讲不敢说没有理由,请允许我陈述理由。
您的法令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受刑。
人民中有的敬畏您的法令,受到莫大侮辱而不敢争斗,这是顾全您的法令啊,可是您却说:受侮辱而不敢争斗,这是耻辱。
真正叫做耻辱的,不是说的这个。
本该做臣子的,您却不让他做臣子,等于是惩罚他。
这就是他无罪过而您却要惩罚他啊。
齐王无话回答。

齐王的议论都像这样,所以国家残破,自身危殆,逃到谷邑,又到了卫国。
齐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之长,太公在这里得以寿终。
桓公曾凭借齐国称霸诸侯,这是由于管仲辨察名实非常详明的结果啊。

【法家语录】大凡亲自去做善事就困难,任用别人做善事就容易。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人与千里马一块跑,那么人不能胜过千里马;人坐在车上驾驭千里马,那么千里马就不能胜过人了。
君主喜欢处理官吏职权范围内的事,那么这就是与千里马一块跑啊,一定在很多方面都赶不上。
君主也必须像驾车的人一样坐在车上,不要离开车子,那么所有做善事的人就都会尽心竭力了,阿谀奉承、邪恶奸巧的人就无法藏匿其奸了,刚毅、老实、廉洁、正直、忠厚的人就会争相努力去奔走效劳了。
君主的车子,是用来载物的。
明察了载物的道理,那么四方边远之地都可以占有;不懂得载物的道理,仗恃自己的能力,夸耀自己的才智,教令繁多,好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这样,各级官吏就都会出现恐惧骚乱,长幼失序,各种邪恶一起现,权威分散下移,不可以善终,不可以施教,这是亡国的风俗啊。

王良善于驾马是因为明察驾马的要领,握住马缰绳,因而四匹马没有敢不用尽力气的。
有道术的君主,他驾驭臣子们也有缰绳。
那缰绳是什么?辨正名称,明察职分,这就是治理臣子们的缰绳。
所以,依照实际审察名称,以求得真情,听到言论要考察其所行之事,不要让它们彼此悖逆。
名称有很多不符合实际,所行之事有很多不切合实用的,所以君主不可不辨明名分。
不辨明名分,这就是厌恶壅闭反而更加阻塞啊。
阻塞的责任,不在臣子,在于君主。
尧、舜的臣子并不全仁义,汤、禹的臣子并不全忠诚,他们能称王天下,是因为驾驭臣子得法啊;桀、纣的臣子并不全鄙陋,幽王、厉王的臣子并不全邪僻,他们亡国丧身,是因为驾驭臣子不得法啊。

【法家语录】假如有这样一个人,求牛却呼唤马,求马却呼唤牛,那么他所要的一定得不到,而他却因此生气发威,主管人员一定会非议怨恨他,牛马一定会受到忧乱。
百官就如同众多的主管人员一样,万物就如同众多的牛马一样。
不辨正他们的名称,不区别他们的职分,却频繁地使用刑罚,惑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称道一个人明知通达,实际上这人却愚蠢糊涂;称赞一个人高尚贤德,实际上这人却很卑下;赞誉一个人品德高洁,这人紧跟着表露的却是污秽品德;委任一个人掌公法,这人做起事来却贪赃枉法;一个人因外表勇敢而得到重用,而他内心却疲弱怯懦。
这五种情况,都是以牛为马、以马为牛,都是名分不正啊。
所以,名分不正,那么君主就忧悉劳苦,百官就混乱乖逆了。
国家被灭亡,名声受损害,就由此产生了。
想要白,反倒更加黑了,想得到,却越发得不到,大概都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国家大治需要做的事情,在于辨正名分。
名分辨正了,那么君主就不受忧愁劳苦了。
不受忧愁劳苦,那么就不会损伤耳目的天性了。
多询问,却不专断地下指示。

虽然知道怎样做,却不亲自去做。
和谐万物,却不自夸。
事情做成了,却不居功。

静止的东西就不让它运动,运动的东西也不让它静止。
依照事物的特点加以使用,不为外物所制约,不被外物所役使。
清静而公正,精神流传到天地四方,品德照耀到四海之外,思想永远不衰,美名流传不止。
这就叫做把性命寄托在深邃幽远之处,命名为无形。
所以,得道之人能忘掉别人,这样就非常得人心,这岂不就是有道吗?知道自己有德,不在乎让人知道,这样就更能为人所知,这岂不就是有德吗?非常有德的人外表不机敏,安然处之,机敏就会显露出来,这岂不就是聪明吗?特别贤明的人不做小事,助长万物就是理了小事,这岂不是助长万物了吗?修真得道的人无所能,但人们全都归附他,于是就无所不能了,这岂不就是完美之人吗?因此,有了众人效力就无须事事都能做,做了大事就无须做小事,被人了解就无须外表机敏,这样,所知道的就很微妙了。
像这样,那就能顺应天性,意气就可以在空廓寂静的宇宙中遨游了,形体就可以在自然的境界里获得安适了。
包容万物却不去主宰,恩泽覆盖天下却没有谁知道从哪里开始的。
这样,即使不具备上面说的五种情况,但能追慕喜好,也就差不多了。

【君之术】作为一国之君,不必事必躬亲,不能与臣下比试才干,关键是用人,如果人尽其才,国家焉能不兴!

【法家语录】凡是任用官吏,把治理得好看成能胜任,把治理得混乱看成有罪。
现在治理得混乱却不加责备,那么混乱就更加厉害了。
君主以好炫耀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以好出风头来自夸,臣子以不劝谏君主来保持官职,以曲意听从来求得国君的欢心,这是君主代替主管官吏十主管官吏的事,这是臣子得以跟随君主亦步亦趋出风头干那些保持官职、曲意求荣的事情。
君臣的职责不确定,耳朵即使能听也无法听清,眼睛即使能看也无法看清,内心即使知道也无法做}}{判断,这是君臣职责颠倒的情势使他这样的。
耳朵能听见是凭借着寂静,眼睛能看见是凭借着光明,内心能知道是凭借着义理。
君臣如果职守混淆,那么上面说的三种器官的功用就被废弃了。
亡同的君主,他的耳朵不是不可以听到,他的眼睛不是不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不是不可以知道,君臣的职分混乱,上下不加分别,即使听到,又能真正听到什么?即使看到,又能真正看到什么?即使知道,又能真正知道什么?要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至的境界,就得有所凭借啊。
这是愚蠢君主的智慧所不能达到的。
不能达到就不能知道,不能知道就不相信这种情况。
没有骨骼的虫子春生秋死,不可能让它知道有冰雪。
拥有疆土的君主,能明察这些话,那么灾祸就无法到来了。

【法家语录】治乱、安危、存亡,本来就没有两样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聪明是丢掉聪明,最大的仁慈是忘掉仁慈,最高的道德是不要道德。
不说话,不思虑,清静地等待时机,时机到来再行动,内心闲暇的人就能取胜。
凡是行动,其准则是:清静无为,公正质朴,自始至终都端正。
这样来整顿纲纪,用不着倡导,就有人应和,用不着人带头,就有人跟随。
古代称王的人,他们所做的事很少,所凭借的却很多。
善用凭借,是当君主的方法;亲自做事,是当臣子的准则。
亲自去做就会忙乱,善用凭借就会清静。
顺应冬天的是寒冷,顺应夏天的是炎热,君主还要做什么事呢?所以说,当君主的原则是无知无为,这胜过有知有为,这样就算掌握了当君主的方法了。

【法家语录】主管官吏向齐桓公请示事情,桓公说:把这事情告诉仲父去。
主管官吏又请示事情,桓公说:告诉仲父去。
如此者=:次。
桓公的近臣说:第一次请示,说让去找仲父;第二次请示,又说让去找仲父。
这样看来,当君主太容易了!桓公说:我没有得力于仲父时很难,已经得力于仲父之后,为什么不容易呢?桓公得到管仲,做事情尚且非常容易,更何况得到道术呢?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万事万物,而是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
有道术的君主,不是一切都亲自去做,而是要了解驾驭百官的要领。
了解了驾驭百官的要领,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
明察君主掌握了所应掌握的东西,因而大权独揽,奸邪止息。

奸邪止息,那么兜售邪说的人不来而真情也能了解了。
真情不加虚饰,而事实也能显现了。
这就叫做最好的治理。
在治理得最好的社会,人民不好说空话假话,不好流言邪说。
贤德的与不贤德的各自都恢复其本来面目,依照真情行事,对自己的本性不加雕饰,保持敦厚淳朴的品行,以此来侍奉自己的君主。
这样,对灵巧的、拙笨的、愚蠢的、聪明的、勇敢的、怯懦的,就都可以因此而变动他们的官职。
变动了官职,他们各自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
所以,对有职位的人就要求他们安于职守,君主不听信毁誉他们的议论。
对没有官职的要求他们实干,以检验他们的言辞。

这两种情况都明察了,那么无用之言就不能进入朝廷了。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去掉爱憎之心,以虚无为根本,来听取有用之言,这就叫做听朝。
凡是听朝,都是君臣共同互求理义,共同确立法度。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那么讲求理义的人就会到来了,法度的效用就会确立了,乖僻邪曲之人就会退去,贪婪诈伪之徒就会远离了。
所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关键在于研习道术,研习道术的关键在于懂得天性。
所以子华子说:君主应该求深入而不求广博,谨慎地守住根本,喜爱正性。
与众人不相同,而要致力于学得驾驭臣下的能力,完全学到了这种能力,四方就会平定。
只有那些符合天道的人,不求相同却能达到相同。
这就是神农之所以兴盛,尧、舜之所以名声卓著的原因。

【法家语录】君主认为自己聪明别人愚蠢,认为自己灵巧别人笨拙,那么愚蠢笨拙的臣子凡事就请求指示了,灵巧聪明的君主就忙于发布指示了。
发布的指示越多,请求指示的就越多。
请求指示的越多,就将无事不请求指示。
君主即使灵巧聪明,也不能无所不知。
凭着不能无所不知,应付无所不请,道术必定会穷尽。
当君主经常被臣下弄得道术穷尽,又将怎样治理人民呢?穷尽了却不知道自己穷尽了,又将犯白高白大的错误。
这就叫做受到双重阻塞。
受到双重阻塞的君主,就不能保住国家了。
所以有道术的君术,依靠臣子做事,白己却不亲白去做。
要求臣子做事有成效,自己却不发布指示。
去掉想象,去掉猜度,清净无为地等待。
不代替臣子讲话,不抢夺臣子的事情做。
审察名分和实际,官府之事让臣子自己管理。
以不求知作为为君之道,把询问臣子怎么办作为处事的宝物,比如尧说:怎样做才能使四方边远之处归服?禹说:怎样做才能治服青丘国,使九阳山,奇肱国受到教化?

赵襄子当政之时,用任登当中牟令。
他在上呈全年的账簿时,向襄子推荐道: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请您召见他。
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让他当中大夫。
相围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其为人如何吧!

当中大夫,竟是这样容易吗?这不是晋国的成法。
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
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耳闻并且亲眼见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始终没完没了。
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当了中大夫。

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人,那么贤德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

【法家语录】人的心意如果好,即使不懂得什么,也可以当君长。
所以李悝说:没有狗就不能捕获兔,兔如果变得和狗一样,那就无兔可捕了。
君主如果喜欢做臣子该做的事,就与此相似了。
臣子蒙蔽君主,别人有时还能禁止,君主自我蒙蔽,那就没有人敢于制止了。
君主自愿干臣子该做的事,这是最严重的自己蒙蔽自己的行为。

【法家语录】管子向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邑,开辟土地,种植谷物,竭尽地力资源,我不如宁戚,请让他当大田。
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当大行。
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犯国君,忠心谏诤,不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
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十兵不退却,击鼓进军,三军的士兵都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他当大司马。
断案恰当,不杀无辜,不冤屈无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请让他当大理。
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么这五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

那么有我在这里。
桓公说:好。
就让五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接受管子的命令。
过了十年,桓公多次盟会诸侯,共同匡救天下,这些都是靠了管夷吾和五个人的才能啊。
管子是臣子,他不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而让五个人把自己的才能都献出来,更何况君主呢?君主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是可以治理人民的,那么隐蔽诈伪欺骗危险的言论就没有不能识别的了,各种官吏对自己主管的事情就会尽心竭力了。
五帝三皇治理人民时,也不过是促使臣下尽心竭力罢了。
治理人民如果懂得不要依仗自己的才能、勇武、力量、诚实、守信,那就接近于君道了。
凡是当君主的,应该处于平静之中,使用道德去教化人民,从而抓住治国的要旨。
这样,从外表到内心就会更加充实,就会越发耳聪目明;各种官吏就会谨慎地对待职守,没有人敢于苟且懈怠;人人都干好各自的事情,以使名实相符。
名实相符,这就叫做懂得了为君之道。

【人君之势】人君之势不可失,如何使人君处于有利的权势之巅,《吕氏春秋》认为一要使自己握有无可匹敌的权力,二要确立名分体系。

【法家语录】国君管理臣下的方法有失误,却企求臣下诚信,这是糊涂的;失去了君主的权势,却企求国人的辅佐,这是危险的。

能吞下船的大鱼,居于陆地就不能胜过蝼蛄蚂蚁。
权力相同就不能役使对方,势力相等就不能兼并对方,治乱相同就不能匡正对方。
所以时大小、轻重、多少、治乱等情况,不可不审察清楚,这是通向祸福的门径。

凡是戴帽子束带子的文明国家,车船能达到的地方,语言相通不用翻译的地方,有三千里见方。
古代称王的人,选择天下的正中来建立京能,选择京能的正中来建立宫廷,选择宫廷的正中来建立祖庙。
在普天下,只以千里见方来建立分封的国家,是为了更好地担起治理国家的担子。
分封给人的国家并不是不能扩大,但是大了不如小了好,国土多不如国土少。

多分封诸侯围,不是因为偏爱贤德之人,而是为了有利于权势,保全住威严,是为了使道义扩大。
道义扩大了,那就没有人与之为敌了。
没有人与之为敌的人就安全。
所以对上世考察一下,那些分封诸侯国多的人,他们的福分就长久,他们的名声就显赫。
神农享有天下卜匕世,是与天下人共同享有啊。

【法家语录】地位尊贵的人,他的教导容易被人接受;权威树立了的人,对奸邪就能加以制止。
这就是治理人的原则。
所以,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对拥有T.辆兵车的国家发号施令就容易,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大夫之家发号施令就容易,用大夫之家对一人发号施令就容易。
如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即使是尧、舜也无能为力。

【法家语录】诸侯是不会心甘情愿地向人俯首称臣的,向人称臣是出于不得已。
当形势对君主不利时,该怎样使臣下易于控制呢?权衡轻重,审定大小,大量地分封建国,这是用来使形势有利于己的措施。
称王天下的人,凭借的就是权势。
称王天下的人,权势是无可匹敌的。
如果有势均力敌的人,这样的统治者就会被废弃,有人了解分封小国比分封大国要好,封地少的比封地多的要好,他就懂得了无可匹敌的道理。
懂得了无可匹敌的道理,那么臣子批拟、僭越君王的事就不会发生。
所以,先王的法度是:确立了天子,就不能让诸侯同他相匹敌;确立了嫡子就不能让庶子与他相匹敌。
如果势均力敌,就会产生争斗,争斗就会产生祸乱。
所以诸侯的位置不稳,天下就会大乱;大夫不分等级,朝廷就会大乱;妻妾不加区别,家庭就会混乱;嫡子和庶子不加区分,宗族就会混乱。

【法家语录】慎子说:如果有一只兔子跑,就会有上百人追赶它,并不是一只兔子足以被上百人分,是由于兔子的归属没有确定。
归属没有确定,尧尚且会竭力追赶,更何况一般人呢?兔子摆满市,走路的人看都不看,并不是不想要兔子,是由于归属已经确定了。
归属已经确定,人即使没有教养,也不争夺。
所以治理天下及国家,只在于确定职分罢了。

【法家语录】齐简公有个臣子叫诸御鞅,他向简公进谏说:陈常与宰予,这两个臣子,彼此非常仇恨。
我担心他们互相攻打。
他们一味同执地要互相攻打,就会危害到君王。
希望您罢免一个人。
简公说:这不是你这样的小人所能知道的。
没过多久,陈常果然在朝廷上攻打宰予,在宗庙里追上了简公。
简公长叹着说:我不能采纳诸御鞅的意见,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祸患。
失去了驾驭臣下的方法,丧失了君主的权势,虽然后悔没有听从诸御鞅的话,与不知后悔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就是不知道依靠可以依靠的东西,却依靠不可依靠的东西。
周鼎上刻铸物象,是为了让事理贯通。
事理贯通,这是当君主应该掌握的原则啊。

【使民之道】统治百姓一要广施恩惠,争取民心;一要确立刑罚之威刑威见效快,但刑威要适度,刑威无度也会造成国家崩溃。

【法家语录】大凡使用人民,最好是靠仁,其次是用赏罚。
义如果不足以让人民效死,赏罚如果不足以让人民去恶从善,这样却能使用自己人民的人,从古到今都没有。
人民并不永远被使用,也不永远不被使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民才可以被使用。
阖庐用兵,不超过三万。
吴起用兵,不超过五万。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它们用兵比三万五万还多,可是如今对外却不能御敌,对内却不能保国,它们的人民并不是不可以使用,只是没有掌握恰当的使用人民的方法。
没有掌握恰当的使用人民的方法,国家即使很大,形势即使很有利,士兵即使很多,有什么益处?古代有很多享有天下可是最后却遭到灭亡的,就是因为人民不被他们使用啊。
使用人民的道理,不可不详尽了解。

剑不会自己凭空砍断东西,车不会自己行走,是有人让它们这样。
播种麦子就收获麦子,播种稷就收获稷,人们对此并不感到奇怪。
使用人民也有播什么种子的问题,不考察播下什么种子,却要求人民被使用,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

【法家语录】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教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
所以百姓对于君主来说,就像把玺印打在封泥上一样,用方形的按压就成为方形的,用圆形的按压就成为圆形的;就像把五谷种在土地上一样,收获的果实必定与种子同类,而且能成百倍地增长。
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他们虽然去世了,而后代被他们感化,就如同有神明驱使一般,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洞察民情。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会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会骄傲。
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
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
上下都走到了极端,吴国被灭亡还算晚了呢。
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白刎的原因。

【法家语录】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前进后退都符合规则,左转右转都合乎规矩。
庄公说:好。
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
又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之后再回。
过了一会儿,颜阖来谒见庄公,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
他的马一定要累坏。
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把马累坏回来了。
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前进后退都符合规则,左转右转都合乎规矩,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
刚才我遇到他。
他还在无止境地要马尽力,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

所以,混乱的国家役使自己的百姓,不了解人的本性,不反求人的常情。
频繁地制订教令,而责怪人们不能领悟;屡次下达命令,而非难民众不削顺从;制造巨大的危难,却怪罪民众不敢赴难;加重负担却惩罚力不胜任之人。
百姓前进就希望得到赏赐,后退就害怕受到惩处,当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时,为厂获得前进的赏赐,逃避后退的惩罚,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干。
硬着头皮继续干:,必然会出错,君主知道了,跟着又加以惩处。
这样就是因为畏罪而获罪。
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就由此产生了。
所以,礼节繁琐就不庄重,事情繁琐就不能成功,命令严苛就不被听从,禁令多了就行不通。
桀、纣的禁令不可胜数,所以百姓起来反抗,他们自己也被杀死,这是因为他们过分到极点了。
子阳喜好严厉,有个人犯了过失弄断了弓,担心一定会被杀死,于是就乘追赶疯狗之机杀死了子阳,这是因为他过分到极点了。
周鼎上铸有窃曲形的花纹,花纹很长,上下都是弯曲的,以此表明过分到极点的害处。

【法家语录】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肯前进,就杀死它把它扔到溪水里。
换上一匹马,又重新赶路,那马不肯前进,又杀死它把它扔到溪水里。
这样反复了三次。
即使是造父对马树立威严的方法,也不过如此。
那个宋国人没有学到造父驭马的方法,却仅仅学到了威严,这对于驾驭马没有什么好处。
君主当中那些不贤德的人,与此相似。
他们没有学到当君主的方法,却仅仅学到很多当君主的威严。
威严越多,人民越不被使用。
亡国的君主,大都凭着威严使用人民。
所以威严不可以没有,也不足以专门依仗。
这就譬如盐对于味道一样,凡是使用盐,一定要有依托的东西。
用量不适度,就毁坏了所依托的东西,因而就不可食用了。
威严也是这样,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后才可以施以威严。
依托什么?依托爱民利民的措施。
爱民利民的思想被人理解了,威势就能够行得通。
威势过重就会使爱民利民的思想熄火,爱民利民的思想熄灭,却只是厉行威严,自身必定遭殃。
这就是夏、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国君,是利禄和威势的集中体现者,其地位为众人所觊觎,如同驻军于馆舍。
处在馆舍,受四面环攻,又执掌着利禄和威势,不能不对用民这一道理认真思考。
不须刑罚禁止就能禁止人们为非作歹的,大概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才能做到吧!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名言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名言_

【法家语录】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那么犯轻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犯重罪的事也不会有,这就叫用刑罚去掉刑罚,刑罚去掉了,国家的事情也能办成;对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轻刑,刑罚虽然使用了,而犯罪行为却不断发生,这就叫用刑罚招致更多的刑罚,这样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所以使用刑罚,对民众犯的轻罪施行重的刑罚,那么轻微的犯罪就不会发生,严重的犯罪就不能出现了。
这就是所谓用把人民治理好的办法去治理。

使用刑罚,犯重罪的重罚,犯轻罪的轻罚,那么轻微的犯罪不能制止,严重的犯罪就更无法制止了。
这就是所谓用造成人民混乱的办法去治理。
所以轻罪重罚,结果用刑减少,事业成功,国家强盛;重罪用重刑,轻罪用轻刑,那么刑罚虽然用了,犯罪的事却仍然发生,国家就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刑罚用在犯了罪以后,奸邪就不会断绝;赏赐用在人民所认为义的上面,那么犯罪的事就不能去掉。
刑罚不能除奸,赏赐不能阻止犯罪,国家必乱。
因此,成就王业的国君,把刑罚用在人民将要犯罪的时候,这样大的奸邪才不产生;把赏赐用在告发犯罪方面,这样小的罪过也不致漏网,治理人民能够使大的奸邪不产生,使小的罪过不漏网,国家就治理好了。

【设立法官】在中央和地方设立法官,可以更好地贯彻法家的思想路线,商鞅是第一个提出这个建议的人。

【法家语录】秦孝公问公孙鞅说:按现在的国情制定了法令,明天清晨就想让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一致遵守而没有偏私,应怎么办?公孙鞅这样阐述:制定法令,设置朴实厚重且知道法令具体内容的人做官吏,把他作为主管法令的官吏,由下面的人推荐给国君。
国君分别任命他们主管法令,这些官吏都走下宫殿的台阶,接受任命,前去赴任。
各主管法令的官吏,胆敢忘记遵守执行法令条文的,就用他所忘记的法令条文惩罚他。
主管法令的官吏,若有变更或死亡,就立刻派继任人学习法令条文的内容,并为他定出规程,让他在一定期限内通晓法令内容,不符合规程的就依法治罪。
有敢篡改法令而增减一个字以上的,就治以死罪,决不赦免。
众官吏和百姓若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须根据他们的问题明确答复他们。
而且要制一个长一尺六寸的符券,符券上写明年、月、日、时,所问法令的内容,用以告诉官吏和人民。
如主管法令的官吏不肯告诉,等到询问法令的人犯了罪,并且正是他们所问的那一条,那就按询问人所询问的那一条法令的规定来惩罚主管法令的官吏。
在询问时,就要把符券的左片给询问法令的人,主管法令的官吏则小心将右片装入木匣,藏在一个屋子中.盖上主管法令长官的印章封存起来。
即使以后主管法令的官吏死了,也要依照符券上写明的法令来办事。

法令复制一份放在天子的殿中,殿中给法令建一个禁室,有锁钥,用封条把它封起来,把法令的副本藏人其中,用盖有禁印的封条封上。
有擅自揭开禁室的封条,进入禁室偷看法令以及删改禁室法令一个字以上的,都是不可赦免的死罪。
国家按照禁室所藏的法令条文,每年向吏民颁发一次法令。

【法家语录】天子在中央设置三个法官:宫殿中设置一个;御史设置一个;丞相设置一个。

【法家语录】在地方上,诸侯和郡县也为他们各设置一个法官和法吏,全都比照秦都的法官。

【法家语录】官吏和百姓想要知道法令的内容,都去询问法官,所以天下百姓、官吏没有不知道法令的。
官吏明知百姓知道法令,所以官吏不敢以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犯法来触犯法官。

官吏不依照法令的规定对待百姓,百姓就可以去问法官,法官就将法令所规定的罪名告诉百姓,百姓就拿法官的话去严正地警告官吏。
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官吏不敢用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犯法。
这样,全国的官吏和百姓即使有贤良、善辩和狡猾的人,也不可说一句违法的话,即使有千金之家产,也不能使用一铢钱来做违法的事。
于是巧诈和所谓贤能的人都起来做好事,都努力自治,服从国家的法令。
人民敦厚就容易统治,这是由于法令明白易懂而一定要遵从的缘故。

【法家语录】为百姓设置法官,设置法吏,作为百姓的老师,使万民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
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设立法官、法吏,做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
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
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根据法令自己管理自己。
明君在人民根据法令自己管理自己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

【灭除六虱】商鞅认为,有六种人是寄生在国家躯体上的虱子,是无益有害之人,应当驱除。
商鞅的论述反映了他极端功利的偏狭的一面。

【法家语录】六虱: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以参加作战为耻。

【法家语录】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无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
如果这十几种邪说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制服不了他的臣下。

官府对民众的治理制服不了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制服了国家的政策法令。

这十几种邪说如果有根基,国家一定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几种邪说,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各诸侯国没有能人侵它的。
军队如果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
朝廷的大小官吏,被人轻视也不会受毁谤,受到别人的重视也不会遭到损害,只要事业有成效建立了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排在别人的前面,这就叫用法度来治理。
国家凭借难以具有的实力去攻打别的国家,动用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国家凭借容易办到的空谈去攻击别的国家,出十分力会遭受百倍的损失。
国家喜欢实力,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喜欢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驱民于农战】人民要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 只能从事耕作(农)和战争(战),国家要将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其他途径堵死,只留下农战这一个途径,这样全社会的注意力都落在农战上,国家富强就成了必然趋势。

【法家语录】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异的服装不准在各地流行,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就听不到使人丧失意志的音乐。
休息时听不到这些,精神就不发散;劳动时看不到这些,思想就专一,思想专一而精神不分散,荒地就必然得到开垦。

【法家语录】要让农民听不到蛊惑人心的话而改变主张,那么,有智慧的农民就不会脱离他们原来从事的农业,而那些愚笨的农民就无从求得知识,而且不喜欢学问。
他们没有知识,而且不喜欢学问,就会积极务农。

【法家语录】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如果这样的话,卖酒、肉等东西的商人就会减少,农民也就不能过度地饮酒作乐,大臣也就不会荒淫醉饱。
贩卖酒肉的商人少了,国家就不浪费粮食,农民不过度地饮酒作乐,就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大臣不荒淫醉饱,就不会耽误国家政事,国君的措施就不会发生错误。

【法家语录】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
(《垦令第二》)

【法家语录】废除旅馆,那么奸邪伪诈、不安心本职、私下交游、对从事农业生产迟疑不定的人就不会外出四处周游,而且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没有办法谋生,那么他们一定会去务农。

【法家语录】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愚昧无知扰乱农业的人就没有生活出路,就一定会去务农了。
思想糊涂、浮躁多欲的人一心一意地务农了,农民的心就必然平静。

【法家语录】一般说来,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得以兴旺的根本是农耕和作战。
现在民众用来求取官职和爵位的方法都不是农耕和作战,而是靠花言巧语和空洞无物的说教,这就让民众趋于懒惰。
民众趋于懒惰,国家就一定会没有实力;国家没有实力,力量就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教化民众都是要求通过专心从事农战来得到官职和爵位。
否则就不会得到官职,也没有爵位。
国家废除空谈,民众朴实而且不放荡,民众看见国家给人们的好处都是从农耕与作战这一途径发出,那么便会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
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就不会苟且谋求其他事。
民众不苟且谋求其他事,国家的实力就会雄厚,实力雄厚,国家就会强大。
现在国境内的民众都说:农耕和作战可以逃避,而官职和爵位同样可以得到。
所以那些有才华的豪杰都要改变自己的职业,而专研学习《诗》、《书》,追随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上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下可以谋得官职爵位;那些社会地位低微的平庸人便去经商,搞手工业,凭借这种方式来逃避农耕和作战。
以上情况都出现,国家就危险了。

读了“法家有关法治的思想名言语录大全”,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j458.com小编推荐您阅读生日名言名,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