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微信是我们的沟通工具,我们会在闲暇时分享句子,句子能治愈人的心灵,也能摧毁人的意志,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能更加的打动人心的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法家思想经典名言,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法家思想经典名言_

【小国生存之道】在大国争雄的环境下,小国的安危总是与大国紧密相依的,冒犯大国或大国的盟国往往会给小国带来灾祸。
子产以为,小国要生存一不可轻易发动战争,炫耀武功;二不可松懈守备,瓦解斗志。

【法家语录】子产说:地少人寡的小国没有政治文明的成就而有侵夺邻国的武功,所产生的祸害是无与伦比的。

【法家语录】郑国发生火灾的时候,子产向众人分发兵器,登上了城墙的矮墙。
郑国大夫大叔问:晋国恐怕要来讨伐吧?子产答:我听说,小国忘记守备就危险,何况有火灾发生啊!国家不被人小看,就是因为有守备的缘故。

【执政要术】对于如何执政治国,子产的经验是: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勤奋理事,朝夕思之;注意民情,慎采民意;因才授官,宽猛相济。

【法家语录】子产说:众怒难犯,独断专行无法成功。
如果治理国家,既犯众难,又独断专行,那是走上了极危险的道路。

【法家语录】子皮想让尹何做他封地的长官。
子产说:尹何太年轻,不知是否可行。
子皮说:尹何为人老实、听话,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
让他去那里学习执政,他也就更懂得怎样治理政事了。
子产说:不行。
大凡一个人喜爱另一个,总是谋求对他有利的事。
现在你喜欢一个人而把执政之事交给他,就像一个人不会拿刀而让他去割东西,一定会给他带来极大的伤害。
你喜欢一个人,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从你那里求得你的喜欢?你在郑国是栋梁。
栋梁折断,椽子就会崩毁,我将会压在底下,岂敢不把话说完?你有美丽的彩绸,不会让生手用它来练习剪裁。
重要的官职、大的封地是自身的庇护,而让不熟悉政事的人去治理,这与让不熟悉剪裁的人去剪裁美丽的丝绸相比,后果不是严重得多么?我听说学习以后才能参与政务管理,没听说把政务管理交给不熟悉的人,让他们作为学习的对象。
如果这样做,一定有害处。
比如打猎只有射箭驾车熟练,才能捕获禽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登车射过箭驾御过马匹,那么这个人一上车心里只害怕车翻人被压,哪里还有心思想着捕获禽兽?

【法家语录】子产说:从别人那里求取快意,不可以。
与人同心协力,都能成功。

【法家语录】郑国子产有病,对子太叔说:我死后您必定执政。
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民众服从,其次莫如严厉。
火燃烧得很猛烈,民众看着就很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
水很懦弱,民众轻视并玩弄它,那么很多人就死在水里。
所以施政宽大是很难的。
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死去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政宽大。
郑国于是有了很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湖泽里。
子太叔后悔说:我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话,事情不会到这种地步。
于是发动徒兵攻打藏在芦苇丛生的湖泽里的盗贼,全部杀了他们。
盗贼稍稍收敛了一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大民众就怠慢,怠慢就要用严厉加以纠正。
严厉民众就会受到伤害,伤害就要施行宽大,用宽大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大,政事因此调和。
《诗经》说:民众已很辛劳,也许可以稍稍安康。
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抚四方。
这是施政宽大。
不要听从狡诈欺骗之人的话,以便小心提防恶人。
应当制止掠夺残暴的人,他们从来不怕法度。
这是用严厉来纠正。
安抚边远亲善近邦,用来安定我们国王。
这是用和睦来使国家平静。
又说:不争竞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
施政温和宽厚,百种福禄聚集。
这是和谐的顶点。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到后,流泪说:他是。
占代遗传下来的慈惠之人。

【变革旧制】一种体制会培养一批拥护它的利益集团,改变这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所以变革旧制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反抗,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子产这种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后世许多有为的政治家所继承。

【法家语录】郑国子产制订了按田产多少分摊战争负担的制度。
国内的人指责他说:他的父亲死在路上,他自己是毒蝎的尾巴。
他的法令在国内推行,不知会把国家弄成什么样?郑国大夫子宽把这些责难告诉子产,子产回答说:怕什么?如果有利于国家,无论生死由它去。
并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有成功的希望。
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更改。
《诗》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需担心别人的闲言。
我不会改变法度。

【法家语录】三月,郑国人把刑书铸在鼎上。
叔向派人送给子产一封信说:开始我对您有希望,现在完了。
从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害怕百姓有争夺之心。
还是不能防止犯罪,因此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矫正,用礼仪来履行,用信用来保持,用,爱来奉养,制定禄位来劝勉服从的人,严厉地判刑来威胁放纵的人。
害怕还不能收效,所以用忠减来教诲他们,根据行为来奖励他们,用专业知识技术教导他们,用和悦的态度使用他们,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们,威严地监督他们,坚决果断地判决他们。
还要求访贤能的卿相,明察事理的官吏,忠诚守信的乡长,慈爱和蔼的老师,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任用使唤,而不至于发生祸乱。
百姓知道有法律,就对上面不恭敬,并且都有争夺之心,征引刑法作为根据,而且想侥幸得到成功,就不能治理了。
夏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禹刑》,商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汤刑》,周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九刑》,三种刑法的产生,都是在衰微的末世。
现在您辅佐郑围,划定田界水沟,设置受人毁谤的政令,制定三种刑法,把刑法铸在鼎上,准备用这样的办法安定百姓,不也是很难的吗?《诗经》说:效法文王的德行,每天安抚四方。
又说:效法文王,万邦信赖。
像这样,为什么要有刑法?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将会丢弃礼仪而征引刑书。
细微的小事,将会尽力争个明白。
触犯法律的案律的案件更加繁多,贿赂遍行,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吧!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多订刑法,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子产回信说:像您说的这样。
侨没有才能,不能考虑子孙的利益,我是用来挽救当代社会的。
既然不能接受您的命令,岂敢忘记您的恩惠?

《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不仅是此前各国法律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秦汉法律的张本,李悝之法至唐犹存,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法家语录】李悝编纂整理各国法律,著作了《法经》,认为君王的政事没有比惩办盗贼更为急迫的,所以《法经》的首篇就是《盗》、《贼》,盗、贼需要逮捕法办,所以又著了《网》、《捕》二篇,将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归人《杂律》篇中,又有《具律》详列加刑、减刑事宜。
因此,《法经》只有六篇,都是关于罪名的规定。

【法家语录】《正律》大要说:杀人者应被诛杀,其本人家族和妻子家族应被株连;杀了两个人,其母亲的家族也应被株连。
大盗应罚其为守边的十兵,罪行严重的应杀头。
窥伺宫殿的人,去掉其膝盖骨。
捡了掉在路上的东西的人砍掉其脚,因为他们有盗窃之心。

【法家语录】《杂律》大要说:丈夫有一个妻子两名妾的割掉其左耳,丈夫有两个妻子的杀头。
妻子有外遇的毁坏其生殖机能,这就叫淫禁;盗窃国家符节的,杀头,株连其家族。
盗窃国家印玺的杀头,议论国事的杀头,株连其本人及妻子的家族。
翻越城墙的,如果是一个人只杀其本人,如果有10人以上则杀其乡人和家族其他人,这就叫城禁。
赌博罚金三币,太子赌博应鞭打,鞭打后不再赌就到此为止,如仍不改正就另立太子,这就叫做嬉禁。
人们聚在一起有一天的时间就要过问,三天四天五天就要杀头,这就叫徒禁。
丞相接受了别人送的金,丞相左右的人要杀头。
丞相以下之人接受了别人的金就杀头。
接受别人的金二十两以下受刑罚,不杀头。
大夫家有诸侯之物,一件以上的灭族。

【法家语录】《减律》大要说:15岁以下的犯人,罪重的可减刑三等,罪轻的可减刑一等。
60岁以上的,罪轻的酌情减免,罪重的依法理减轻处罚。
魏武侯以下的人都要将这些规定视为应遵守的法令。

【尽地力之教】这项教令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政权的田租收入;二是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方法,平衡粮食价格,稳定小农经济。

【法家语录】因此,善于稳定粮食价格的当权者,一定要认真地调查研究上中下三种年成的农户收获情况,上等的丰收之年,若增产四倍,百亩收粮食六百石,除掉赋税及口粮余下四百石;中等的丰收年,若增产三倍,百亩粮食四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和口粮余下三百石;下等丰收年,产量翻一番,百亩收粮食三百石,扣除赋税及口粮,余下一百石。
小灾荒年成减产三分之一,百亩只能收一百石;中灾荒年成减产一半,百亩收粮食七十石;大灾荒年成减产五分之四,百亩收三十石。
所以,要考虑这两种不同年景的情况,来决定官府对粮食的收购数额,大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三百石,余下一百让农民自己储备;中等丰收之年,官府收购它二百石;下等丰收之年就只应收五十石,这样,使农民的利益得到适当的满足,又平稳了粮价,而等粮价平稳了就停止收购,若遇上灾荒,官府则以丰补歉,小灾年就把小丰收年收的粮食卖出,中灾就卖中等丰收年的,大灾就卖大丰收年的。
这样,虽然遇上水旱天灾的饥荒年成,粮食价格不抬高而百姓也就不会流散,这就使取有余补不足的办法。
这个办法在魏国实行以后,国家因此强盛起来。

【人君之患在自大】执政者虚怀若谷,能充分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
如果自以为是就会堵塞臣下的建言之路,听不到各方的意见。

【法家语录】有一次,魏武侯谋事很得当,在朝廷上他伸起手臂高声呼道:大夫们考虑问题不如我。

【法家语录】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喊,这时,李悝快步上前,走到武侯跟前说:从前,楚庄王谋事得当,有大功,但是退朝后,面带忧愁之色,左有的人问:君王有很大功业,退朝后却面带忧愁之色,这是为什么?楚庄王说,仲虺说过的话,我很赞同。

他说:诸侯之道,自己能得到良师的就能成为王;自己能得到良友的,国家可以保存。
如果所选择的人不如自己,国家就要灭亡。
现在我已经不是个聪明人,群臣谋事又不如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他接着说:现在您却骄傲地说大夫们考虑问题不如你,这种态度是霸王所忧虑的,而大王却反而独自夸耀,这怎么可以呢?魏武侯说:你说得对。
君主的忧患不在于认为自己不如人,而在于认为自己胜于人。
认为自己胜于人,就不接受谋臣的意见,不接受谋臣的意见,那么意见的来源就没有了。
李悝可以说是善于劝谏他的君主的了,通过一次谈话就使得武侯更加清楚了怎样做人君的道理。

【臣不可专君】国君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者,各方意见的听取者,如果国君被某一个大臣所控制,则势必造成混乱,国君本人也会面临着国毁身亡的危险。

【法家语录】一名妻妾独占了丈夫,这名丈夫其他的妻妾就会慌乱;一个大臣独占了国君,其他大臣就不能和君王进行有效的沟通。
所以有嫉妒心的妻妾很容易毁掉一个家庭,而奸臣们也容易毁掉国家。
因此,圣明的君主应像车辐集中于轴心那样役使群臣与君主进行有效沟通,而不能使任何某个大臣独占了君主。
现在的人君之所以高筑城郭,小心地防守各处城门,是为了防止敌寇、盗贼的进入,可现在杀掉君主夺取君主之国的人,却不一定要翻越险要的城墙,闯进关闭的城门,他们只要蔽住君主的目光,塞住君主的耳朵,夺取君主的政权,控制君主发布的各种诏令,就可以占有君主的民众,夺取君主的国家了。

【法家语录】如果现在让古代大力士乌获、彭祖背着千钧重担,身怀琬、琰那样的美玉,让古代猛士孟贲、成荆带着宝剑护卫,走在险道时,盗贼还是想偷大力士身上的美玉。
现在国君的力量,比不过乌获、彭祖,勇猛比不过孟贲、成荆,但国君所守护的,不只是琬、琰那样的美玉,千钧之重的黄金,想要不丢失,可能吗?

【君臣之间】君臣都为治国而心碌,但君臣在处理国务时应有明显的分工。

君执掌的是根本性的大政方针,臣做的是具体事务,在外表看来,君应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就像身体,臣子就像手一样;君主如若叫喊声,臣子就如同那叫喊声的回声。
君主设定政事的根本,臣子操办政事的末端;君主掌好权柄,臣子从事日常的事物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名言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名言_

【法家语录】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那么犯轻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犯重罪的事也不会有,这就叫用刑罚去掉刑罚,刑罚去掉了,国家的事情也能办成;对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轻刑,刑罚虽然使用了,而犯罪行为却不断发生,这就叫用刑罚招致更多的刑罚,这样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所以使用刑罚,对民众犯的轻罪施行重的刑罚,那么轻微的犯罪就不会发生,严重的犯罪就不能出现了。
这就是所谓用把人民治理好的办法去治理。

使用刑罚,犯重罪的重罚,犯轻罪的轻罚,那么轻微的犯罪不能制止,严重的犯罪就更无法制止了。
这就是所谓用造成人民混乱的办法去治理。
所以轻罪重罚,结果用刑减少,事业成功,国家强盛;重罪用重刑,轻罪用轻刑,那么刑罚虽然用了,犯罪的事却仍然发生,国家就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刑罚用在犯了罪以后,奸邪就不会断绝;赏赐用在人民所认为义的上面,那么犯罪的事就不能去掉。
刑罚不能除奸,赏赐不能阻止犯罪,国家必乱。
因此,成就王业的国君,把刑罚用在人民将要犯罪的时候,这样大的奸邪才不产生;把赏赐用在告发犯罪方面,这样小的罪过也不致漏网,治理人民能够使大的奸邪不产生,使小的罪过不漏网,国家就治理好了。

【设立法官】在中央和地方设立法官,可以更好地贯彻法家的思想路线,商鞅是第一个提出这个建议的人。

【法家语录】秦孝公问公孙鞅说:按现在的国情制定了法令,明天清晨就想让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一致遵守而没有偏私,应怎么办?公孙鞅这样阐述:制定法令,设置朴实厚重且知道法令具体内容的人做官吏,把他作为主管法令的官吏,由下面的人推荐给国君。
国君分别任命他们主管法令,这些官吏都走下宫殿的台阶,接受任命,前去赴任。
各主管法令的官吏,胆敢忘记遵守执行法令条文的,就用他所忘记的法令条文惩罚他。
主管法令的官吏,若有变更或死亡,就立刻派继任人学习法令条文的内容,并为他定出规程,让他在一定期限内通晓法令内容,不符合规程的就依法治罪。
有敢篡改法令而增减一个字以上的,就治以死罪,决不赦免。
众官吏和百姓若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须根据他们的问题明确答复他们。
而且要制一个长一尺六寸的符券,符券上写明年、月、日、时,所问法令的内容,用以告诉官吏和人民。
如主管法令的官吏不肯告诉,等到询问法令的人犯了罪,并且正是他们所问的那一条,那就按询问人所询问的那一条法令的规定来惩罚主管法令的官吏。
在询问时,就要把符券的左片给询问法令的人,主管法令的官吏则小心将右片装入木匣,藏在一个屋子中.盖上主管法令长官的印章封存起来。
即使以后主管法令的官吏死了,也要依照符券上写明的法令来办事。

法令复制一份放在天子的殿中,殿中给法令建一个禁室,有锁钥,用封条把它封起来,把法令的副本藏人其中,用盖有禁印的封条封上。
有擅自揭开禁室的封条,进入禁室偷看法令以及删改禁室法令一个字以上的,都是不可赦免的死罪。
国家按照禁室所藏的法令条文,每年向吏民颁发一次法令。

【法家语录】天子在中央设置三个法官:宫殿中设置一个;御史设置一个;丞相设置一个。

【法家语录】在地方上,诸侯和郡县也为他们各设置一个法官和法吏,全都比照秦都的法官。

【法家语录】官吏和百姓想要知道法令的内容,都去询问法官,所以天下百姓、官吏没有不知道法令的。
官吏明知百姓知道法令,所以官吏不敢以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犯法来触犯法官。

官吏不依照法令的规定对待百姓,百姓就可以去问法官,法官就将法令所规定的罪名告诉百姓,百姓就拿法官的话去严正地警告官吏。
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官吏不敢用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也不敢犯法。
这样,全国的官吏和百姓即使有贤良、善辩和狡猾的人,也不可说一句违法的话,即使有千金之家产,也不能使用一铢钱来做违法的事。
于是巧诈和所谓贤能的人都起来做好事,都努力自治,服从国家的法令。
人民敦厚就容易统治,这是由于法令明白易懂而一定要遵从的缘故。

【法家语录】为百姓设置法官,设置法吏,作为百姓的老师,使万民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
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设立法官、法吏,做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
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
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根据法令自己管理自己。
明君在人民根据法令自己管理自己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

【灭除六虱】商鞅认为,有六种人是寄生在国家躯体上的虱子,是无益有害之人,应当驱除。
商鞅的论述反映了他极端功利的偏狭的一面。

【法家语录】六虱: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以参加作战为耻。

【法家语录】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无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
如果这十几种邪说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制服不了他的臣下。

官府对民众的治理制服不了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制服了国家的政策法令。

这十几种邪说如果有根基,国家一定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几种邪说,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各诸侯国没有能人侵它的。
军队如果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
朝廷的大小官吏,被人轻视也不会受毁谤,受到别人的重视也不会遭到损害,只要事业有成效建立了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排在别人的前面,这就叫用法度来治理。
国家凭借难以具有的实力去攻打别的国家,动用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国家凭借容易办到的空谈去攻击别的国家,出十分力会遭受百倍的损失。
国家喜欢实力,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喜欢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驱民于农战】人民要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 只能从事耕作(农)和战争(战),国家要将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其他途径堵死,只留下农战这一个途径,这样全社会的注意力都落在农战上,国家富强就成了必然趋势。

【法家语录】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异的服装不准在各地流行,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就听不到使人丧失意志的音乐。
休息时听不到这些,精神就不发散;劳动时看不到这些,思想就专一,思想专一而精神不分散,荒地就必然得到开垦。

【法家语录】要让农民听不到蛊惑人心的话而改变主张,那么,有智慧的农民就不会脱离他们原来从事的农业,而那些愚笨的农民就无从求得知识,而且不喜欢学问。
他们没有知识,而且不喜欢学问,就会积极务农。

【法家语录】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如果这样的话,卖酒、肉等东西的商人就会减少,农民也就不能过度地饮酒作乐,大臣也就不会荒淫醉饱。
贩卖酒肉的商人少了,国家就不浪费粮食,农民不过度地饮酒作乐,就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大臣不荒淫醉饱,就不会耽误国家政事,国君的措施就不会发生错误。

【法家语录】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
(《垦令第二》)

【法家语录】废除旅馆,那么奸邪伪诈、不安心本职、私下交游、对从事农业生产迟疑不定的人就不会外出四处周游,而且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没有办法谋生,那么他们一定会去务农。

【法家语录】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愚昧无知扰乱农业的人就没有生活出路,就一定会去务农了。
思想糊涂、浮躁多欲的人一心一意地务农了,农民的心就必然平静。

【法家语录】一般说来,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得以兴旺的根本是农耕和作战。
现在民众用来求取官职和爵位的方法都不是农耕和作战,而是靠花言巧语和空洞无物的说教,这就让民众趋于懒惰。
民众趋于懒惰,国家就一定会没有实力;国家没有实力,力量就会被削弱。

【法家语录】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教化民众都是要求通过专心从事农战来得到官职和爵位。
否则就不会得到官职,也没有爵位。
国家废除空谈,民众朴实而且不放荡,民众看见国家给人们的好处都是从农耕与作战这一途径发出,那么便会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
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就不会苟且谋求其他事。
民众不苟且谋求其他事,国家的实力就会雄厚,实力雄厚,国家就会强大。
现在国境内的民众都说:农耕和作战可以逃避,而官职和爵位同样可以得到。
所以那些有才华的豪杰都要改变自己的职业,而专研学习《诗》、《书》,追随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上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下可以谋得官职爵位;那些社会地位低微的平庸人便去经商,搞手工业,凭借这种方式来逃避农耕和作战。
以上情况都出现,国家就危险了。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_

【法家语录】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会有上百人去追捉,贪婪的人随处可见,却没有人去批评他们,这是因为这只兔在法律上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
市场上到处都是要卖的兔,可经过的人懒得回头看,并非他们不想要这些兔,法律上的所有权确定后,即使是粗野之人,也不会去争夺。

【法家语录】有了秤杆和秤锤,是轻是重就不能骗人了,有了丈量长度的尺寸,是长是短就有了客观标准;有了法令,就不能以玩弄花招的手段达到欺诈的目的。

【法家语录】放弃了道术和法令,要想以一个人的思想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哪一个人的思想能做到?

【法家语录】法令的作用,最大的就是使私欲不再横行;国君的作用就是使百姓不再纷争。
现在建立了法令而推行私欲,这是私欲与法令相争,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混乱比没有法令更严重;确立了国君而抬高贤人的地位,这是贤人与君主相争,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混乱比没有君主更严重。
所以有道之国,法令确立了而私议不再流行;国君确立了,贤者地位不再尊贵。
百姓统一听命于国君,事务由法来处断,这是治国的大道。

【法家语录】治理国家没有法律就会混乱,遵守法律而不知变通国家就会衰落。
有了法律却推行私欲,就叫做不守法律。
以自己的力气被法律役使的人是老百姓;誓死捍卫法律的是国家的相关部门;按规律的变化变动法律条文的人是国君。

【法家语录】法律是用来统一天下的行动、最公正能安定天下的规矩。
所以智谋之人不得超越法律而不着边际地谋划;善辩之人不得超越法律而妄加议论;士人不能违背法律获得声誉;臣子不能违背法律建立功勋。
我的喜悦可以控制,我的愤怒可以压抑,我的法律不能离开我。
子女可以受刑罚,亲戚可以被处死,根本性的法律不能少。

【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慎子特别强调:立天子而给天予以崇高地位不是为某个人谋利,而是为天下谋利,同样设立官职是为了管理的需要,不是照顾某长官的利益。

【法家语录】古代立天子而给天子以崇高地位的原因不是为了给某个人谋利。
所以立天子是为了天下,不是立天下为了天子;立国君是为了国家,不是立国家为了国君。

【法家语录】设立管理部门首长的职务是为了管理,不是为了给某人安一首长职务而设立一个管理部门。

【君人要道】君主管理人民得有管理之道,管理之道的要点就是:依法行事而不必事事躬亲;不能在一个岗位上设立两个位势相当的职务等等。

【法家语录】统治百姓的国君,如果舍弃了法度根据自己的好恶治理天下,那么惩罚、奖赏的根据就是国君的心理愿望。

既然如此,即便受到的赏赐是恰如其分的,受赏者还是希望赏赐更多更多;受到的惩罚即使是恰如其分的,受罚者还是希望惩罚更轻更轻。
国君舍弃法度而根据自身的心理好恶衡量赏罚的轻重,结果是相同的功劳会有不一样的赏赐,相同的罪恶惩罚却不同,对国君的各种怨恨会由此而生所以说英明的君主根据法律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愿望来处理政务,一切事务皆依法而断。
在法律之下,每个人得到自己应得的奖赏,受到应得的惩罚,人们受到赏罚时对国君并无期待,这样,怨恨不生而上下和睦。

【法家语录】作国君的用不着听太多的意见,根据法律和规矩观察臣下的得失。
不在法律范围之内的言论,不听;不在法律范围内的辛劳,不算做功劳;没有功劳的亲人,不任命他做官。
不用官职犒劳亲人,法网不漏掉自己所爱的人。
上下相安无事,一切依法处理。

【法家语录】君臣之道是:臣十自己该十的事,而国君却用不着多干事,国君安逸、快乐,而臣下从事辛劳的工作,臣下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而国君不用干预这些事务,只需看着臣下把事做成功。
所以事情没有干不好的,这是治理国家的正道。

人君自己十具体事情,而且一定要抢在臣下之先把事情做好,这是代替臣下从事辛劳的政务,臣下反而安逸了。
所以说:国君喜欢抢在臣下之先把事情做好,那么臣下就不敢和国君相争处理政务而抢在国君的前头,也不会尽自己最大的智慧,而是把智慧掩盖起来。
有了过失,臣下反而责怪国君,这是以下犯上的叛乱之道。
国君的智慧,未必是众人中最高的,用未必最高的智慧想来比臣下干得好,必然心力不济。
就算国君的智慧最高,以一个国君干完臣下干的事,会辛劳,辛劳就会疲倦,疲倦身体就会衰弱,身体衰弱就会又回到心力不济的老路上去。

因此,国君自己亲自干事,臣下就会不干自己该干的事,这是调换了君臣的位置,是一种颠倒的行为,行为颠倒就会产生混乱。

人君如果任用臣下而自己不亲白干事,那么臣下都会干自己所干的事。
这是君臣合理的分T,也是治与乱的关节点,不能不细究。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在役使臣下时,要求臣下忠于职守,但不要管职守以外的事,职守不要超越官位所规定的范围。
因此,严格修身,臣下不敢向那些恪尽职守的官吏骄傲自夸;每个人都努力管理政务,而没有人敢过于懈怠自己的分内之事。
官吏公正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彼此和睦,忠诚地侍奉上级。
这样,就可以实现国家大治。

【法家语录】立了天子,就不能让诸侯与之相比;立了诸侯,就不能使大夫与之相比;立了正妻,就不能使宠妾与之相比;立了嫡子,就不能让妾生的儿子与之相比。
与已确立了地位者相比就会产生混乱,一个职位上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就会相互争斗,让这两个人处在一起就会互相伤害,祸害就在于一个职位上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人,而不在一个职位上只有一个强者。
所以,对于臣下而言,如果一个职位上有两位强者,国家必然会乱。
国家没有乱,是因为有君主在,依靠君主没有乱,如君主不在,必乱。
儿子中有两位互不相让的强者,家庭必乱,有两位互不相让的儿子家庭不乱,是因为父亲在,依靠父亲而没有乱,如父亲不在,必乱。
臣下比做君主,没有不乱的国家;庶子比做嫡长子,没有不乱的家庭。

【唯法是从】法令是君主治国最大的法宝,一定要依法行政,为了保持法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管子作了一系列告诫,如不可朝令夕改,不可因喜怒而行赏罚,赏罚必信等。

【法家语录】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法令威重则君主尊严,君主尊严则国家安定;法令轻贱则君主低贱,君主低贱则国家危险。
所以,安国在于尊君,尊君在于行令,行令在于严明刑罚。
刑罚严、法令行,则百官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法令不行,则百官玩忽职守。
因此,英明的君主明

【法家语录】有一种说法:人君的威严,不是因为他的德行比一切人都好,而是因为他是人君,因而人们尊崇他,并不敢计较他德行的高低。
因为他有杀和生的大权,比司命之神还厉害;他还有使人贫富,并使之互相赡养的大权;还有致人贵贱,并使之互相服从的大权。
君主就是掌握这六项权力来统治臣下,臣下也看此六者来侍奉君主,君臣的结合,便靠这六者为媒介。
这六者掌握在大臣手里一年,臣虽不忠,君主也无能为力;在儿子手里一年,子虽不孝,父亲也无能为力。

所以《春秋》记事,有臣杀君的,有子杀父的,就因为得此六者而君父还不知道的缘故。
六项权力落在臣下手里,君主就受蒙蔽了。
君主受蒙蔽,就是失其政令。
所以说:令人而不m叫做蔽,令m而不人叫做壅,令出而不行叫做牵,令人而不能到达君主叫做瑕。
有了牵、瑕、蔽、壅问题的君主,不是谁敢杜绝和封守他的门户,而是令不能行的缘故。
这种情况m现的原因,是因为贤人不来而忠臣不用。
所以,君主对于令不可以不慎重。
令,是君主的大宝。

【法家语录】不因个人喜悦而行赏,不因个人恼怒而擅杀。
如果因喜而赏,因怒而杀,人民就会生怨,政令就会废弛。
政令多次行不通,人民就有外心;有外心的结了党,祸乱就开始萌芽。
引起了众人的忿怒,少数人是不能图谋应付的。
举办所喜欢的事,一定要估计到事情的结局;废止所厌恶的事,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
用赏赐嘉勉敦厚之人以进行表扬,用俸禄加之有功的人以进行鼓励,用爵位提升有名望的人以进行美誉,普通施爱而没有遗弃,才算得上君主的胸襟。

法家名言,法家思想的核心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1、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7、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2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2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2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26、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2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29、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30、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3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32、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33、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4、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5、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36、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3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38、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3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40、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1、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4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4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4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4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49、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50、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5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52、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53、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54、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55、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56、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法家思想经典名言”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生日快乐的经典名言,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8124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
下一篇 : 法家名言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