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主题阅读推荐:“《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感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的范文,感言能够帮助发表人表达内心也能激励他人。当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时候,会上台发表一下对于某些事的感言,感言究竟怎么样写才能将它写好呢?以下的《中国经济》读书心得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1)

中国经济的12个问号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读完该书如下感觉:1、书中所提12个问题基本反映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度和广度都抓得不错,但对问题的解答不尽如意,基本是正反双方的意见罗列,而且在本书以外的很多媒介上可以看到。作者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些遗憾,不太符合卫视香港台的做法。2、对书中所提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一般都多少了解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因此书中对一些基本词汇的解释显得画蛇添足,从而造成该书排版很难看,大字粗糙、小字难读。3、股市、楼市、金融、实体经济、消费、信心、就业、民生、国家战略、国家文化等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权威资讯,以便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建立信心,应对危机。4、我喜欢敢说自己心里话的经济学家,例如郎咸平、谢国忠等,他们的理论研究和观点对决策有积极作用。中国的很多事都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却很少有不可行研究,希望这方面的人士多一些……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2)

《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着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着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分析问题时,林毅夫也给出了多种解释及争论。例如对1959-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下降。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他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令人读罢掩卷,有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本书内容并不局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因此也是了解历史的极好素材。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等,书中都有细致准确的呈现,甚至对于中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它都是一本很好的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3)

《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著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分析问题时,林毅夫也给出了多种解释及争论。例如对1959-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下降。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他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令人读罢掩卷,有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本书内容并不局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因此也是了解历史的极好素材。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等,书中都有细致准确的呈现,甚至对于中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它都是一本很好的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4)

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房价飙升,股市投机成风,外国金融机构介入,国际外部压力不断,似乎中国现在的处境和日本90年代极度相似,中国经济是否能得顶住??????这是一个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近来读一本书名为《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的书,解了我一点惑。在这本书里,作者再现了战后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迅速崛起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素材以及严谨的论证解码这两个一衣带水的东方经济强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发展奇迹。作者站在今天的战略高点,运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将日美竞争与中美竞争两场不同时空下东西方博弈进行复盘、比较,试图在历史斑驳的踪迹中寻找通往未来的路。作者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在留给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今亦在深享着当日欧美国家所给予日本‘礼遇’,甚而可以说,当前整个世界,无论是崇拜还是害怕,整个世界都在高度的关注着我们这个国家,就如同当日整个世界对日本所施于的一样。但正与我们所能够见的,日本正是在这种注目礼中,慢渐地陷入了乐观预言的悖论里。那么我们又会不会象日本那样,陷入那些并没有洞察力的美国人的乐观预测后的悖论怪圈呢?这正是我所忧心的。初一看书名,作者仿佛想表达中国真的会重蹈日本的覆辙的,当时我的思维完全被该书的推荐序作者所误导,以为这就是一本就日本论中国的书,如果仅仅是如此,那么的确如林先生所说,中日两国“所处的时代、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力量对比”完全不同。但书细细读来却又仿佛全然不是这回事。我很赞同作者在其自序里的一段话:如果大家仅仅通过题目和书名,就轻率的认定我在这本书里预备表达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诸条件已经消失,中国经济将陷入“停滞膨胀”的深渊,那么我可以说的是,这种论调是大错特错了。但在这本书里我确乎想表达的是,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的关头倒也是事实。对书通读一篇后我的发现时:第一:该书比较公正客观,没有太浓烈的民族主义气,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像推……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5)

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好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可以使在我们大脑里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20xx年里,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每读完一本书,都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分享我自己的心得,我也希望,用输出倒逼输入,提高我阅读的效果。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我20xx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在20xx年写的《读懂中国经济》。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我国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国经济今后该如何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针对克里格曼教授提出的疑问: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没有什么奇迹可言,因为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的典型观点,它忽视了东亚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蔡昉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国经济发展经历的重要阶段刘易斯发展阶段(二元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相对过剩,一直在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结构适宜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给,没有发生边际报酬递减,我国发展了符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有了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

在分析了我国经历的刘易斯发展阶段后,蔡昉教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2004年左右普工的工资大幅度上涨,继而到20xx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出现净减少,得出了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拐点,开始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长手段的索洛增长。在分析中,他区分了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提出我们应该从供给侧发力,而不是在需求侧进行刺激。

在之后,蔡昉教授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仍然有很多潜能和短板。户籍城镇化率明显偏低,社保不健全,全国性的统一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企业间、在东中西部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雁阵模型可以有国内版,还需要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参与率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

这本书无遗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从刘易斯发展阶段到新古典发展阶段的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逻辑,坚定发展信心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心得。美好的生活从阅读开始,希望我们一起,在20xx年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6)

“单靠经济改革已经无法完成改革的使命,我们需要以社会公平和遏制腐败为目标,重新构思整个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这是郎咸平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的最后一句话,也说出了目前我国经济的窘境和困惑。

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揭露了一个事实,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内需、出口几乎失效。通货膨胀和房价的暴涨让内需显得动力不足;曾经辉煌数十年的出口也遭遇了人力成本上涨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反观现实,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出口的大好局面已不复从前;而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土地财政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左右为难,改革的呼声虽然越来越大,但是阻力着实不小。因此,“最危险边缘”的提法绝非危言耸听。

本书通过中西方的对比得出结论是,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并对经济社会进行监管。但是当今,我们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不但大范围涉及社会治理,而且深度干预社会的经济建设,而服务和监管职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位。

而国有企业不但凭借垄断优势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银行长期成为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以致民营企业不得不到资金支持,反观现实,这样的现状也滋生了大范围的民间借贷和互联网P2P。因此,当前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表面的问题,更多地应该注重社会变革更深层次的原因。

郎咸平曾说,无论亚当·斯密,还是卡尔·马克思,他们的思想都是殊途同归,即通过不同途径打击腐败,建立和谐社会。打击腐败的关键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其服务于经济社会,而非直接控制经济社会。我国近些年在很多方面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历史潮流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破。本书希望通过“解决国有企业虚胖问题”,“利率市场化比人民币国际化更重要”,“在金融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放开比许多领域对外开放更重要”,“建立预算制度”,“减轻税负,藏富于民”等话题的讨论,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顽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紧迫。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7)

读《解读中国经济》有感10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之前先把作者的身家背景、教育任职经历都看一遍,经了解才知道林毅夫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在台湾服兵役时,抱着篮球穿越台湾海峡来到厦门(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一直在北大,任CCER的教授,期间又去了世界银行任职几年。

言归正传,说说书中的内容。书中涉及到的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城市改革、金融改革都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浅显易懂,没有太多专业词汇,观点自成一派,读了会觉得很有道理。在产业结构上,林毅夫一直强调“比较优势”,是发展资源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主要看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源禀赋结构是不一样的,与在校书本上介绍的一致,指出计划经济中赶超型策略的不当,这对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国企改革中,林毅夫强调国企需要有“自生能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都是以国企有自生能力为假设条件,这也是导致这些经济学家唱衰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假设。中国很多国企没有自生能力,这也是导致国企一直发展不下去的原因。我们同样身为一个国企,研究国企改革本身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添砖添瓦。

对于中国GDP的增长,书中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高增长保持20年应该问题不大,当然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很多,作者毫不避讳指出有些问题相当严重,不解决对未来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唱衰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很多,国外有,国内也相当多。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后发优势还存在,主要看领导人的决策及深化改革的决心。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保持高增长。

目前中国人对国内经济都有一定的恐慌情绪,尤其是中产阶级,高房价、高税收,近些年高增长都是以抽中产阶级的血来维持的。但是放眼其他国家,跟其他国家对比,中国的发展机会还是多的,因为我们有13亿的市场,我们虽然建了很多大楼,建了很多铁路,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还很落后,欧美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低了,东亚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总的来说,书中分节较多,有点像多个文章的拼凑,不过好在每个章节都是从问题出发,剥茧抽丝的分析,还是相当严谨有趣的。另外,对于很多常规解释的补充论证才是最大的亮点,以前我们学习,都是了解了我们实行这个政策,走那条道路,但是很少去探究为神魔,但是在本书中解释了很多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做出了某种选择。了解了背后的原因,对于政策的了解就更加深入,感觉受益匪浅。

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林毅夫所说,数学学的最好的人都在华尔街,化学学的最好的人都在制造毒药。那我是否可以引申为经济学学的好的都在再担保呢?

《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8)

说是20xx,其实是20xx的总结,各热点问题都有提到,中美贸易,股市,房产,芯片,税改,企业,互联网,消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把握有些参考价值吧。摘录一些要点。

中美贸易

1.贸易战背后,是以中美为首、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严重失衡,“世界大战”已经开打。贸易战开打绝不是哪个国家的阴谋或阳谋,更不是一个国家总统的性情使然,而是世界贸易高速发展突破了国家机器承受的底线和边界。

2.贸易战剑拔弩张的背后是世界贸易失衡,首当其冲的是中美间的结构性贸易。失衡必然带来混乱,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呈现的景象。混乱为寻找再平衡创造前提,可以预见,一场世界再平衡的“大战”已经打响。

3.中国最终赢得贸易战的底牌是消费,但目前尚未做好以消费取胜的准备。www.j458.Com

4.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止于内部提振消费升级,还在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更在于发展一个有深度、交易活跃且开放度高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以求形成“人民币—人民币债券”的内外循环机制,为中国迎接大消费、进入逆差时代做好准备。

金融:

1.世界金融危机以10年为周期爆发,第四次金融危机已然开始。第四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近10年政府滥发货币形成的过剩货币的蒸发”,美国将是危机根源的制造国,是危机的主战场。作为危机能量释放国的原辅材料提供国将构成危机的第二主战场。经历第四次危机冲刷之后,美国将彻底丧失全球引领力,中国却将获得更大的机会。

2.实体经济创造过剩,外贸创造过剩,再加上金融行业创造过剩,三个过剩,导致了第三次金融危机爆发

3.大家都想规避战争,因此爆发战争是小概率,但是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来蒸发货币将是大概率事件。

4.每逢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进口成本都变得特别昂贵(进口的“毒瘾”又戒不掉),相反,出口价格却格外低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走强,原材料、矿产、能源的价格迅速走跌。这样,经过货币扩张和紧缩,原辅材料提供国的财富将遭遇浩劫,陷入金融危机的沼泽地。

5.货币风暴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原因有经济结构单一和双赤字风险;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问题;过度依赖外资,外债,但外币储备不足

6.伴随第四次金融危机的两大主战场战火越烧越旺,中国将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主导权和影响力。

7.金融从大放到大收大治,明着是钱太多惹的祸,归根到底是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和关系,以致今天如此混乱,或倒逼金融成为大市场、大政府的第一战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56236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鼓励孩子上进的暖心话60条
下一篇 : 老婆对老公说父亲节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