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雨生百谷,谷雨象征着雨润大地,万物生长,无数名人骚客为谷雨时节写下千古名句,不禁令人感叹中华文化果然暗合天地万象,以下是励志的句子小编整理的关于“谷雨著名古诗”内容,欢迎阅读。

谷雨著名古诗(一)

《谷雨》

朱槔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关于谷雨时节的诗歌篇二

《七言诗》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孟浩然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点绛唇》

李铨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

把酒题诗,遐想欢如旧。花知否。故人清瘦。长忆同携手。

《巫山一段云》

杜安世

笑拟条风戏,装迟谷雨催。彩云飞下柳楼台。千朵一时开。

惜恐尘埃染,惊疑紫府来。有时香喷入人怀。魂断客徘徊。

谷雨著名古诗(二)

《映山红慢》

元绛

谷雨风前,占淑景、名花独秀。

露国色仙姿,品流第一,春工成就。

罗帏护日金泥皱。映霞腮动檀痕溜。

长记得天上,瑶池阆苑曾有。

千匝绕、红玉阑干,愁只恐、朝云难久。

须款折、绣囊剩戴,细把蜂须频嗅。

佳人再拜抬娇面,敛红巾、捧金杯酒。

献千千寿。愿长恁、天香满袖。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宋·林和靖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二、《浣溪沙(樱桃》

曾觌[北宋]

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倾。

樊素扇边歌未发,葛洪炉内药初成。金盘乳酪齿流冰。

三、《巫山一段云》

杜安世[北宋]

笑拟条风戏,装迟谷雨催。彩云飞下柳楼台。千朵一时开。

惜恐尘埃染,惊疑紫府来。有时香喷入人怀。魂断客徘徊。

四、《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李适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五、《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唐)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六、《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唐)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扩展阅读

世界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世界名著读后感范文(篇1)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其实,我认为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70回是以宋江、晁盖为首,渐渐吸纳江湖四方的豪杰上梁山。在这些好汉中,有自愿上山的,有的是被贪官污吏逼得无处可走的地步才上山的,还有的是受到感召而上山的。但不论如何,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当时那腐败的政治。在这一时,那些梁山的英雄们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杀得贪官污吏心惊胆战,令人大呼痛快。而作者也有意借此发泄他对当时社会腐败政权的不满。后50回描述的是梁山好汉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为国家效力的过程。他们北征辽国,剿灭虎田、王庆,众头领尽皆无损,威枕四方;南讨方腊一役,却使梁山英雄们损兵折将、七损八伤其生存者并未因此而获得合理、应得的回报,反遭奸臣迫害,梁山好汉们几乎没有一个善终,表现出了忠心报国的无奈。

所以说《水浒传》也同时反映出了北宋的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混乱。因此在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官员行贿和压迫百姓的事实,表现出了当时百姓的有苦无处伸张的现象。而宋江等人和当朝政府官员对抗,替百姓出怨气,就又表现出了此书的又一个中心思想:官逼民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外,书中的主要任务有一百多个,他们的性情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特性,语言、举止都和其身份、地位紧密配合。而读者们更可以从书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独特个性。

虽然水浒中的人物大多都较粗鲁,但作者写人的粗鲁更是使人称奇:如鲁达的粗鲁是性急,不容得半点怠慢、史进的粗鲁是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横、阮小二的粗鲁是悲愤无说处,而焦挺的粗鲁是本身的气质不好……在这本书上还至少出现了十一二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部以北宋末年社会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的人物在这“替天行道”的旗帜下,好似作者也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的人民的反抗、复仇行为。比如说:武松为兄长伸冤,却告状无门,于是他拔刃血仇,最后被张都监陷害陷害后,血涧鸳鸯楼;林冲遇祸一再忍让,被逼到绝境,终于复仇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宝为索回他们射沙的一只老虎,被毛太公送入死牢,从而引发了顾大嫂众人劫狱反出登州……可以说,人民的反抗和复仇权力,在《水浒传》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张。

梁山好汉是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因为《水浒传》中的这些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对读者来说是吸引人的,所以《水浒传》才这样广受读者们的好评。

世界名著读后感范文(篇2)

《飘》

一、关于爱情

小说的主人公郝思嘉的情感一直是本书的主要线索。少年时期的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梦,因为得不到,因此这个梦一直完好地保留在她的内心,以致错失了真爱。那是一段晦涩的传说,像迷雾一般笼罩着她。然而就个人而言,在书的前半部分,希礼的态度是不明朗的,似乎一切都只是思嘉自我欺骗的一个梦,所谓一厢情愿而已。而白瑞德却是真真切切的爱着思嘉,只是骄傲如她,却看不到这份真情罢了。小说一直强调思嘉和瑞德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说他们相像。我很认同这一点,两个人都是骄傲的,以致谁也不愿先向谁倾吐真情,两人彼此伤害,却又使得一份求之不得的感情在伤害中变得更加深刻。也许没有这些伤害,谁也不会意识到原来彼此是这么的在意对方。这应了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瑞德对于邦妮的爱是令人感动的,全亚特兰大的人都以为这是一个父亲对于子女的爱,其实不然,瑞德只是把想对思嘉的爱倾注在了她的女儿身上,只可惜,邦妮的死,毁了希望,毁了奢望。梅利的死,让思嘉和希礼看清了自己的心,然而对于希礼,说什么都已太晚。如果所有的一切的都必须在死亡的洗涤下才能吸取一直遮掩着的尘雾,那么,这个世上,要上演多少出悲剧?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注定的不可挽回!一段追逐多年的梦在梅利的死中烟消云散了。

而媚兰,这个勇敢又博爱的女子,她用生命去爱自己的丈夫,她是幸福的。也许爱的确应当是无私的,多一些知足,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信任,少一些妒忌,平凡的人总能拥有平凡的爱,可的的确确,他们都是幸福的。

二、南方精神

埃伦和媚兰是南方精神的代表。也许她们并不美丽,并不精明,但那一抹化不开的柔情却是一种永恒的感动。永远的信任,永恒的爱,是她们毕生的信仰。虽然,她们都不是主人公,但却筑起了人们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万人都弃你而去的时候,那一双并不美丽的手却始终在背后支持你,为此,那一双手的主人披荆斩棘,柔弱的双肩为你擎起一片晴空,在流言四起中,那一双柔情似水的眸子映射着坚定与信任。怎能不感动呢?白瑞德说:那是一个伟大的南方女性。这种由衷的赞美是对南方精神的极其肯定。在死神来临的那一霎那,思嘉终于明了:她是这么的爱媚兰。这个柔弱的女子,赢得了全亚特兰大人的尊重,将南方精神演绎地淋漓尽致。

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归纳南方精神,似乎是太过理想化。永远地为爱着的人着想,善解人意,永远的信任,欣赏他人,爱这个世界,宽容,绝不胆怯,坚守信念,善良,无私,温婉。似一幅恬静温暖的画,永不褪色。战前、战后,营造出战前南方特有的性质:一种慢悠悠的生活氛围。像金色的麦浪,又像翩飞的柳絮。是一种惬意,也是一种美。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南方,孕育出只有南方才有的南方精神!

三、关于《飘》

对于《飘》,人们常把它所表现的主题归结于一句思嘉常说的话: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思嘉每次面临困境,让自己挺下去的法宝,这是使思嘉从一个简单的为漂亮衣服而满足的种植园女儿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坚强的女性的熔炉。然而,就个人而言,在书的上部,这句话并不是思嘉的信念,然而在书的下部的后面部分,这句话又成了思嘉的精神支柱。众所周知,《飘》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小说,而小说的最后一章是最先完成的。而我看完这本书,发现最后几章竟令我潸然泪下,不得不说,最后几章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

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东方的爱情故事中,既使有形如思嘉和瑞德因自恃骄傲而使双方互相折磨的,可最终总是一方在爱的驱使下,抛却所谓的原则,所谓的骄傲,义无反顾的,声嘶力竭的,将爱的话语倾泻。难道是东方的女子更脆弱一点?更易妥协一点?还是中西方的信仰,差异太大?在我的信仰里,人的一生太过短暂,禁不起太多的错过。亲历死亡,让我知道生命的可贵,错过的不可挽回。既使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至少不会有遗憾,不会追悔莫及。对于白瑞德,我比较理解,可对于思嘉,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在与死亡作斗争是,她心里明明闪现的是那个熟悉的影子,但她却是那么执拗的制止自己喊出那个名字的冲动。一次次与相互读懂对方的心意擦肩而过,是一份悲哀,亦是一份沧桑。人生的些许无奈,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吧。

梅利是伟大的,无形中赢得了所有人的爱,甚至包括了妓女贝尔,杀人犯阿奇,暴利者白瑞德,现实者郝思嘉。但她并不是书的主角,也正是因为这样,增添了书的内涵:略去了虚伪,少了庸俗。在人们为思嘉的蜕变瞠目结舌时,却又忍不住为这个柔情的女子感动。在东方的小说中,主角总会是英雄。梅利不是主角,却使《飘》的魅力更甚。

世界名著读后感范文(篇3)

故事讲简爱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在孤儿院,简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彭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彭斯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离开孤儿院后,简爱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并与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但不幸的是在婚礼的那天,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了,出于尊严和爱,她离开了庄园,即将到手的幸福也就这样破灭了,不管怎么样,简爱这一生都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追求,面对讥讽,勇敢的扞卫了自己的尊严,最后,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简爱这样说: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无论上帝给你什么,你都有权利拥有自行,拥有追求幸福的理由。

简爱还说:。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身份卑微,相貌平平,那有怎样,她就是这样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

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每当我们迷茫,难以前进时,想想简爱这一路,或许就有走下去的力量了。

名著的读书心得范文通用


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名著的读书心得范文。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总有要写感言的时候,当我们获得一些荣誉奖项或者经历一些事情时。我们都会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这些感言也是记录难忘的时刻的证明。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名著的读书心得范文【篇1】

寒假里,我看来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书中讲述了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后陪唐僧西天取经。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服了沙僧。他们每天都和各种妖怪激烈的战斗,看得我如痴如醉,手不释卷。

我最喜欢看的一篇是《真假猴王搅乾坤》。该篇讲了一只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腾云驾雾的六耳猕猴。他趁着唐僧因为孙悟空打死强盗把孙悟空赶走的机会,变成孙悟空的模样,差点把唐僧打死。还霸占了花果山,找了几个猴精变成假唐僧,假猪八戒,假沙僧,和假白龙马。孙悟空与他交战,难以取胜。打到南海,观音菩萨也分辨不出真假。打到天宫所有的神仙都难辨真假。真假悟空打到西天后,如来佛慧眼一睁,六耳猕猴本相现出,急忙变成小蜜蜂飞走,如来佛抛出金钵盂,扣住蜜蜂,六耳猕猴现出原形,被孙悟空打死。

看完了《西游记》,我认识了为民除害的孙悟空,认识了行善好施、心地善良的唐僧,认识了憨厚可爱的猪八戒,认识了任劳任怨的沙和尚。

我最喜欢孙悟空了,你呢?

名著的读书心得范文【篇2】

在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西游记》。它给我留下深刻的映象,因为它的作者罗贯中塑造了四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软弱无能、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唐僧;三兄弟的大师兄,火眼金睛、神通广大、腾云驾雾、七十二变、千变万化、降妖除魔的孙悟空;三兄弟里的二师兄,不务正业、喜爱美色、胆小如鼠、临阵脱逃的猪八戒;三兄弟里的三师弟,忠心耿耿、挺身而出、任劳任怨的沙僧。

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与三个徒弟一路上一波三折、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并取到真经的故事。我最佩服孙悟空,因为他敢于和妖魔鬼怪、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让我十分想赞颂他。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也没有放弃,我看到了他们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还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而我呢?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退缩。

读了《西游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退缩,要迎难而上,要战胜困难。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能放弃,不管有没有成功,毕竟自己努力过了,不是吗?

名著的读书心得范文【篇3】

《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首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独一无二。这本书犹如一个大舞台人魔仙轮流上台表演,精彩绝伦,让人感叹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最吸引我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在这个故事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喝了御酒,吃了仙丹,这时我一个劲骂这个泼猴,“这也是你能吃的”。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他变成了金钢不坏之身,众仙要杀他,可是怎么做也是徒劳。最后太上老君把他关进了炼丹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悟空练成了火眼金睛,安然无恙,让人对它的本领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而太上老君却以为他已经化为仙丹,便把炉门打开。悟空一下子跳了出来,大闹天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时如来出现了,他一巴掌压了下来,悟空到底没逃出如来佛掌,所以,一下子,悟空便被压在五指山之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做事一定要有分寸。

还有最后一章——雷音寺取真经。这一章,描写细致,让人仿佛身临仙境,并让人认为只有那儿才配的上佛家仙地的称号,令人向往。

《西游记》真乃“书中之王”。那曲折的故事情节、那创新的思维、那完美的结局,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啊。

读后感古诗(精选6篇)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古诗”,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文章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在读书后会有很多想法,不断地涌现在眼前,这就是即将要写的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后感古诗 篇1

今天,我读了杜甫写的《春夜喜雨》和孟浩然写的《春晓》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雨的,因为春节刚过去。但是,我读好后发现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不一样,杜甫写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写春雨下的好,滋润了万物,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知道人们的心愿一般。而孟浩然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花被春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感。同样是一场春雨,两位诗人对它的感受截然不同。

由此,我发现同样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正如:同样一杯茶,我喝起来觉得很苦,而爸爸喝了却觉得很好喝,我在看动画片觉得好看,爸爸觉得不好看,再比如轮滑吧!我觉得一点儿也不难,对爸爸来说他觉得很难!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不要害怕,如果这样的话,爸爸也可以把轮滑学会了!

读后感古诗 篇2

一年级我不仅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生字,而且我还可以独自阅读啦!书本上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说:是要我们多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放暑假了,当然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啦!我最喜欢的读的还是小姨送给我的《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古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前两句是写登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鹳雀楼后的所思,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爬大蜀山,爬到一半时,就累得气喘吁吁,我就不想要再继续往上爬了。妈妈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在往上爬,上面的景色肯定很美,难道你不想上去看看吗?然后妈妈就拉着我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吹着山风,看着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妈妈感慨地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怕困难,勇敢攀登,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刻激励着我,想要学习更好,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新学期我要更加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读后感古诗 篇3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读后感古诗 篇4

从第一天上学,古诗就被做为是语文这门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学期都要学习1-2单元的古诗,我对于古诗的第一次接触,也是来自于语文课本。不管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它都有着独特的韵律之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是占有着崇高而又独特的地位。

而不同的人读古诗会有不用的感悟,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感。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你看,古人早就知道诗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方式,而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最主要特征。那些古时遗留下的独具匠心、形态各异的古诗篇幅,都能够在现今发光发亮,成为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漫长的黑夜,使每个白天都泛着彩虹之光。

《寻找古诗之美》是我最近陪着小侄子在读的一本古诗解析本。我总觉得,品古诗之美要从娃娃抓起,才会传承下来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洪流中也许某天古诗之美就被新兴文化泯灭了,所以就赶紧和小侄子来了次《寻找故事之美》的旅程。

本书一共是三册,第一册收录了60首,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以及考虑到孩子们的汉子识别程度,这一册的60首古诗,每一首都加注了拼音详解,且搭配了画家任学林的绘画作品,将诗、画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文化类目融为一体,增加了孩子们阅读古诗时的乐趣。

第二册是70首古诗,适合8-10岁的孩子们,同样具有详尽的诗歌解读,又从古诗本身引到对诗人的细腻解读,引发孩子们的共情与思考。作文在读第二册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一册不仅仅是启发孩子们如何去构思一篇好的作品,更是在教授成年人如何从根本上品读古诗之美。

第三册一共82首,适合10—12岁孩子。这一册每首诗的生僻字、生僻词、关键词等都附注注解,不仅详尽如此,还添加了诗人生平详解、诗歌意境详解,诗歌典故详解、题外知识链接等模块,缓解了孩子们阅读诗歌时的难度,增加了孩子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性的生活,是古代每一个诗人、现今每一个文人的理想,从古至今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今天学古诗,如果没有解析便无法深刻体会诗意,若是能在关键处得到点拨,便能豁然开朗,品鉴诗词的美与奥妙,当我们读懂一首诗,甚至是能够写好一首诗时,也许我们就能多一点灵犀,多一分慧心,而这份灵犀与慧心,也许需要大小培养开始,现在就给孩子们一个寻找古诗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全面解读古诗画意的媒介,陪着孩子一起寻找古诗之美吧!

读后感古诗 篇5

这本书是高二时语文组推荐的,买回来以后老师也没做什么讲解和阅读要求,一直拖到现在才捡起来读完。当时尤其对本书第二部分的《诗言志辩》敬而远之,现在耐心之余,静待满篇文言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古诗九首”释得真好,让我想起高一时教我们班地理的老师田佩淮,一位年近六旬的特级教师执教理科班的地理,自然循循善诱、驾轻就熟,我们都钦佩地称他“田爷爷”。

朱自清也是这样,像一个老先生教乳臭未干的孩子识字似的,旁征博引、剥丝抽茧,践行他“非得细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的考据立场。以前总听到人讲,诗是不能翻译的,一翻译就失去了诗的原味云云。但坦诚地讲,很多诗我真的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对其中字与词,我也只是以时下的意思附会穿凿,恐怕更少不了错讹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翻译”或可免,“分析”却不能省,否则“欣赏”就成了自欺欺人。应该说,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有朱自清这样学养的积淀来读诗的,诗的欣赏大概只能“授人以鱼”而很难“授人以渔”。当诗的讨论缺乏分析与论辩时,我们所见到的“诗的欣赏”就沦为“看成败人生豪迈”式的故作沧桑和“人生若只如初见”式的小清新沉湎,其实这二者都是附庸风雅、顾影自怜,倒也不失为一种畸形的“诗言志”。这样看来,“古诗十九首释”仅释到第九首就平添了更多遗憾,我希望更多的诗词可以这样被“释”。

《诗言志辨》不太好读。想不到朱自清还有如此“学术”的一面,读完之后,我简直没法把“桨声灯影里的”朱自清和“诗言志辨”的朱自清重叠起来。作文这本书的腰封中赫然写着“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这后半部分正是在谈中国古代“综合欣赏”诗的道统。选文有“诗言志”、“诗教”、“正变”三节,梳理了一套纯熟的本土理论。第一节集中探讨“志”,给出“诗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传统答案;“诗教”一节从六经的关系出发,兼论礼教、乐教,展现了一套立体的儒家经典;“变”的词源研究更让人印象深刻,申明了诗的发展规律和诗与时代关系的一般观点。时下,不少人对“西方话语”颇为忌惮,议论纷纷。在我看来,“诗言志辨”搭起的诗论框架,正是深植于传统的中国声音,这种声音难道令人生厌吗?恰恰相反,令人生厌的是那些打着传统旗号而另有他谋的申韩之辈。

“古诗九首释”和“综合欣赏”辨既是“细密分析”和“综合欣赏”的样板,又是普及文学素养和深耕学术的典范,更是磊落的“中国之音”。

读后感古诗 篇6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仔仔细细的看完了这一本《木兰诗》。

它讲叙了一位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木兰。她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位爱国、善良、勇敢、刚毅、不爱官名富贵的奇女子形象。我被她深深感动了,在国家需要她的时候,她挺身而出,立下汗马功劳。

我现在虽小,而且是和平年代,但是我可以把木兰的爱国精神放在学习上,学好本领,替国家效力,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我要学习木兰的勇敢,在学习的海洋里,往往会遇到强风巨浪,只有勇敢了才能够使我真正克服困难,冲破巨浪。

我不仅要勇敢,而且要不贪图官名富贵,如果以后我真当上了官,那我就得抑制住贪婪的心,我可不想让清政府得历史重演!

《木兰诗》 是一篇好诗,是它激励了我。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集锦12篇


感言是一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用到的语言,当我们经历过某些撼动人心灵的事情时。若是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想和体会,就可以写篇感言,感言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真实和真挚,怎么写出一篇优秀的感言呢?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我们整理的“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1】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2】

这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拜读了不少教育教学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窗边的小豆豆》等。而要提起令我感受最深,值得向大家推荐一读的,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是两年前和当时所带班级的全体孩子一起共读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从作者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处处洋溢着爱,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我们教师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的好方法。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苦口婆心的跟孩子们讲道理,做思想工作,用尽各种办法,有时效果却并不见得理想。这样的时候,不放跟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共读这本《爱的教育》,将平时有声的教育融入无声的阅读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在我和孩子们共读此书时确实都受益匪浅。

我们班的孩子是活泼可爱的,然而他们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胆小怯懦,或调皮捣蛋,或学习懒散,或骄傲自满......这时,我带着《爱的教育》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阅读教育,它犹如大旱天的一场及时雨洗涤着孩子们的心灵。从书中主人公的身上,他们明白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明白了宽容、勇敢、坚持、孝顺、感恩------班上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从《爱的教育》里卡隆、可莱蒂、德罗西等主人公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我妈妈一直不同意我看课外书,可是有一天,我把《爱的教育》拿给妈妈看,她看了之后改变了观点,还要我向里面的主人公好好学习。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3】

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对于读教育名著也有了一次看法,先写来大家共享。

学习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学习应当是“研读”,应当“求甚解”,并且把研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我认为研读教育名著的原则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研读教育名著的全过程可以包括“读、议、盛写、用”等几个阶段。

读。初读教育名著我先选择那些有生动情境、丰富事例而又蕴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著作,继而选读理论性抽象性更强的其他著作。自读的时候,应当浏览、细读、精读、摘抄、记忆相结合,并采用表格、提纲、心得、批注等形式作好读书笔记。一般说来,研读的过程中应当安排适当的专家辅导,帮助教师梳理名著的基本观点,提炼其思想精髓,解释疑点难点,介绍背景材料。必要时也可围绕名著读一点介绍性的辅助读物。

议。研读教育名著可以个人进行,但最好是有组织地以培训班或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研读过程中的“议”——交流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组织的议可以做到时间固定、主题确定、提前准备,提高议的质量和效益。“议”也可以包括辩论。辩论不仅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且能把不够成熟的思想观点在讨论中炼成真金。

剩即把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分析、解剖,判断正误优劣,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或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改进工作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写。研读过程中的“写”,除了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外,更重要的是写论文、研究报告或经验文章。写,不仅能把读书、交流、反省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想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而且能促使读者把原来没想清楚的问题进一步想清楚,能帮助读者产生新的想法。

用。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教师个人或小组可以把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小型课题的教育科研活动,改进学科教学、班队工作、课外活动或管理工作等。这种课题研究可以是验证性、完善性、移植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反驳性、颠覆性的。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运用从名著中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比让教师自发地运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强制性、效益性,更能体现研读的成果,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4】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整天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终日”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将我们的生活“糟蹋”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四、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5】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

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6】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心得体会《《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7】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着》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堵牵欣硐搿K潜ё乓恢帜康娜グ菔Φ模馕扌沃芯透嫠吡宋颐侨绾巫鲆桓龊醚?/p>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8】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向在为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地努力着,自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上去了,班级管理好了就是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而拜读了《教学勇气》一书后,我的心震撼了,好象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灯;我的心豁然开朗,一些沉睡的教育琐事突然之间苏醒,以前和此刻的一些困惑也能在那里找到共鸣,因为《教学勇气》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审视到了最最真实的“教师心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书,作者透过描述个人的心理经历,以及在工作期间对其他教师的了解,直面那些为教学所恐惧、所纠缠的痛苦心灵的经历。帕尔默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核心问题,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忙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这就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他带领着我去审视自我的心灵,去寻找属于自我的教学勇气的支点。

当我们的激情逐渐被繁琐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工作的压力所吞噬;当我们重新看自我的时候不禁觉得有些陌生时,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怎样把真心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之旅。他认为,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管他的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

冰心说:“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既要有“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又要有“慈母心肠”的细心呵护。老师的爱能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期望,使冷漠者燃起激情。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师多给学生一点爱心,多一些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么他们必须会用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9】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10】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11】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为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地努力着,自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上去了,班级管理好了就是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而拜读了《教学勇气》一书后,我的心震撼了,好象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灯;我的心豁然开朗,一些沉睡的教育琐事突然之间苏醒,以前和现在的一些困惑也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因为《教学勇气》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审视到了最最真实的“教师心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书,作者通过描述个人的心理经历,以及在工作期间对其他教师的了解,直面那些为教学所恐惧、所纠缠的痛苦心灵的经历。帕尔默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核心问题,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这就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他带领着我去审视自己的心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勇气的支点。

整合心灵源自爱心。当我们的激情逐渐被繁琐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工作的压力所吞噬;当我们重新看自己的时候不禁觉得有些陌生时,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怎样把真心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之旅。他认为,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管他的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

冰心说:“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既要有“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又要有“慈母心肠”的细心呵护。老师的爱能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激情。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师多给学生一点爱心,多一些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么他们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12】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只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在感人之处还不禁落泪。这是一本真正能洗涤、温暖心灵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在于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等平凡而神圣的大爱。

这部小说文字虽然素雅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书中通过日记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上进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虽然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不能忽视的是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每月故事,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虽然每个人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记起自己也有过相同的情感,只是现在留下的除了回忆,便是遗憾了。读《爱的教育》,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人们总是很在乎一些所谓的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偷偷溜走了。“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身边的爱,因为过于平凡的爱总是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谁知这些爱往往像茉莉一样,散发着纯净清幽的暗香,早已沁入你的心脾,成为你生活的源头。

《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我细细地回想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觉发现我的成长里包含了同学、家人、老师对我的爱,以及我对他们的爱,这一切又让我重新体会到自己是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所有的回忆中,我知道了“爱是什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惊天动地,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就如空气一般,每天包围着我们,但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少了它便会窒息,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远不止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融入了生命,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利珂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他与父母一起分享心中的疑惑、不快、秘密和欢乐。而现在我们常常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不用跟家人说自己就能解决了。但事实上在父母的眼里他们对儿女的爱绝非是年龄能阻断的,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孩子。而我们却常常拒家长的爱于千里之外,千方百计将自己封闭起来,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最温暖的亲情吗?

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啊!当你能够重新感受那份极为普通而美丽的爱的时候,你将倍感快乐与温馨。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任何界限的,爱在心中,就不觉孤单。

小到萍水相逢人们的互相微笑,大到投入慈善事业,甚至舍己救人……这都是爱的力量在向世界撒着阳光,撒着温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从这本小说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肺腑的字眼中得到爱的真谛,并将爱存于心中,化作前进的动力。我相信,当蔚蓝的天边衬着洁白的云,当清澈的溪里游着可爱的鱼,当爱满人间,永驻世界时,你定会感慨:生活真好。

《爱的教育》告诉我:爱就在我不远处。

【热门】四大名著读后感范文简短 190字


四大名著读后感【篇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描写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等叱咤风云的人物。它描写了中国史上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狼烟四起,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群雄纷争,天下三分……青梅煮酒的智慧交锋,独唱空城的兵不血刃,单刀赴会的从容凛然,对酒当歌的人生豪迈,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声声鼓角争鸣的乱世回响,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它留下了多少品味无穷的美谈佳话!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一代乱世英雄”,可“纵横一生落幕”;“隆中便晓三分天下,旷世奇才死而后已”这个人就是诸葛孔明;其中有“叱咤风云,雄霸天下,能臣,奸雄由人评说”的曹操;还有“青年才俊,一战成名,一生光辉与骄傲”的周公瑾……不过读了《三国演义》我也有许多不解的疑虑和问题。《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和一位老先生(他也是一位军师,就是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师父)说过话。那老先生说:“这世上有两个人,他们都是旷世奇才,得其一即可得一半天下,他们就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然而,刘备不是得了他们两个吗?是不是应该得全部天下了呢?可为什么到最后刘备的蜀国非但没有得全部天下,反而被魏国灭得很惨,这时为什么呢?在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早已知道隆中有卧龙这样的奇人,所以已经三顾过茅庐了。而为什么刘备请他成功了,而曹操却没有成功呢?这是因为曹操第一次请是叫程昱去请的,程昱是诸葛亮的朋友;第二次是叫程昱,贾诩等人去请他到小饭店吃饭顺便请他的;第三次才是曹操亲自去请的,一点诚意也没有。曹操还不满的说:“我麾下谋士多的是,谁稀罕这个不肯出山的谋士呀!”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真是他放弃的那个谋士,摧毁了他的好多兵力呢?曹操也叹气说:“我早知道就诚心诚意的把卧龙亲过来了,也不至于现在落得这个下场!”《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著的。它真是一段传奇的佳话!

四大名著读后感【篇二】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四大名著读后感(篇三)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四大读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四大名著读后感【篇四】

利用双休日,我第四次阅读了《西游记》,孙悟空渐渐地成为我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孙悟空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品质深深地吸引了我。他降妖除魔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间百姓的关爱,并不仅仅因为妖怪想吃唐僧肉,阻碍了取经的道路。他上天入地,三借芭蕉扇,扑灭了火焰山的千年神火,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当地百姓能够“布谷收割”,用“五谷养生”。虽然他降魔伏妖是为取经道路扫除障碍,但“为民除害”的意图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为此,他与唐僧相反,一听说有妖怪,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斩为快。正如八戒所说:“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没这般亲热!”生动地表现了他要“扫除一切害人虫”的美好愿望。

孙悟空坚韧不拔、顽强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面对取经路上的重重困难,孙悟空的表现不同唐僧和八戒。唐僧在危急情况下,不是吓得浑身瘫软,就是愁得泪眼汪汪,甚至“坐不稳马鞍,翻身跌下马来”,显得懦弱无能。猪八戒动不动就要散伙、分行李,对事业缺乏信心和恒心。孙悟空却截然不同,为了消灭白骨精,虽然吃了紧箍咒的'苦头,但仍坚持把它打死。狮陀山上,他误入“阴阳二气瓶”差点送了性命,但仍然咬着牙忍着痛继续顽强战斗。

虽然孙悟空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书中虚幻的内容也是不存在的,但我还是相信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嫉恶如仇,机智勇敢的孙悟空,也许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56930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提新车的幽默说说16条
下一篇 : [荐]泰坦尼克号观后感范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