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今天励志的句子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是一篇关于《农民院士观后感》的文章。有空时看看经典电视剧是很惬意的一件事,观看时内心总会有一些心情感想。观后感是对作品描写艺术和意象象征的感悟和解读,进步的写作技巧可能在写新闻报道时显露出来。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我们该如何动笔?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农民院士观后感【篇1】

这次中宣部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涉农高校师生、尤其是云南农业大学师生的极大鼓舞。

通过向朱有勇同志学习,使我们的教师更加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在新时代做“四个引路人”、成“四有”好老师,朱有勇同志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一直把“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因为这份初心,他脚踏实地,可以数十年如一日扎在一个课题里,就是因为想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帮农民解决些实实际际的困难。他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讲空话、大话、套话,身上有土、脚下有泥,不仅带出一个个知农爱农的专家学者、青年技术人才,也带出了一个个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通过向朱有勇同志学习,使我们更加坚定强农兴农的决心。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回信中,总书记深情勉励涉农高校师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朱有勇同志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的学生,选择农业意味着大有可为,同时也意味着既要在科研上追求顶天,也要在实践中甘于立地,能够躬下身、沉下心,才能真正看到农民的需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通过向朱有勇同志学习,使我们更加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心。朱有勇同志扎根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地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深入调研、精心谋划、主动作为,扶贫又扶志,为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朱有勇同志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无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多难啃,只要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云南的脱贫攻坚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农民院士观后感【篇2】

朱院士真的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说。她向记者介绍了朱有勇于200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这是我国科技界植物保护学科在该类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令业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学术光辉引领业界。刘西莉说。

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有重大意义,对全国、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是对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对朱有勇都有这样的评价。

宋宝安认为,朱有勇开创性地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攻关,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转化应用各个层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完整科学体系。其成果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害技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性、创新性。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农民院士观后感【篇3】

朱有勇同志,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几十年如一日,用崇高信仰、渊博学识、辛勤汗水书写了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的时代华章。

一、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满怀深情,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是他最朴素的追求。从异国他乡到彩云之南,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他渴望在家乡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把用自己的付出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农民的问题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二、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

教育改变了他,他也坚持用教育改变人。他铭记教师这一第一身份,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能把高校的优秀学子培育成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也能把边疆的民族兄弟培养成行家和致富带头人。他淡泊名利、育人育心,用自己的收入设立奖学金,帮扶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师生。

三、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幸福种在农民的心坎上。他年过六旬,却毅然投身脱贫攻坚最前线,用奋斗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爱国情、强国梦、报国行镌刻在边疆民族致富路上。

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农民院士观后感【篇4】

向时代楷模学习,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援宁干部深入推进精准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到点上扶到根上。

向时代楷模学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援宁干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院士观后感【篇5】

科技注入 激发无限潜力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10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高兴地说,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据了解,各项目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10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10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18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县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60038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生活部工作计划12篇
下一篇 : 啦啦队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