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恭喜您,我们已经为您提供“化学键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这能为需要帮助的朋友们提供参考。教师会将主要的教学内容整理到课件中,如果遗漏的部分就需要老师抓紧完成了。精心编写的教案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化学键课件(篇1)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之后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简便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生成物是怎样构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忙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明白化学键。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培养学生分析确定本事和归纳总结知识的本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构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经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确定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构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构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经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确定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景。

巩固归纳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本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对典型化合物构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明白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构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资料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同学们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明白,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同学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明白,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构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同学们自我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构成。

(投影):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本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同学们研究哪些元素结合时会构成离子键》

(投影)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同学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构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构成过程。

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构成。请一位同学描述氯气分子的构成。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本事。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一样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资料,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构成过程

氯化钠构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构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经过共用电子对所构成的相互作用

3、构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化学键课件(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课标和教材

化学键是苏教版化学二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内容。关于此课题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知道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是如何的形成,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教材体系中本专题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引入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要求学生从微观结构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强弱之分,本节课主要讨论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化学键。化学键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部分的重要内容,它着重讨论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为从微观结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从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保证。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化学键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通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天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面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现在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习,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通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习,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形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内容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但是并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想知道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能力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能力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由此达到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通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习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对比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习的电解水。通过对比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同,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同: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非常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接着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取代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近从原子水平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通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形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对比思考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同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趁热打铁,通过一组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含有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作用力形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通过对比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作用力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么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化学键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同学们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同学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知道,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形成。

(投影):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同学们考虑哪些元素结合时会形成离子键》

(投影)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同学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形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形成过程。

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请一位同学描述氯气分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能力。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氯化钠形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形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3、形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化学键课件(篇6)

1.  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水煤气

2.  1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

是(    )。

A.2H2(g) + O2(g) =2H2O(l);  △H =-142.9 kJ

B.H2(g) + 1/2O2(g) =H2O(l); △H =-285.8 kJ

C.2H2 + O2 =2H2O;        △H =-571.6 kJ

D.H2(g) + 1/2O2(g) =H2O(g);△H =-285.8kJ

2H2(g) + O2(g) =2H2O(l);△H =-571.6kJ

C3H8(g) +5O2(g) =3CO2(g) + 4H2O(l);△H =-2220.0kJ

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和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和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是(    )。

A.1:3             B.3:1           C.1:4           D.1:1

4.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

2H2O(l) =2H2(g) + O2(g);△H =+571.6kJ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6.已知:CH4(g) + 2O2(g) =2H2O(l) + CO2(g);△H =-890.3kJ,1克氢气和1克甲烷分别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之比约是(    )。

A.1:3.4         B.1:1.7                     C.2.3:1               D.4.6:1

7.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某无色液体A,通电时生成无色气体B和C,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着火,C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且只生成A。则B、C的化学式分别为         。

(2)若已知每摩气体C燃烧后生成A液体时放出285.8kJ的`热量,试写出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3)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以现存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有人认为,气体C是一种优质能源,你认为气体C作为能源的最突出的优点是

(4)也有人认为气体C作为能源是不现实的,你的意见呢?你如果认为现实,答出现实的理由。如果认为不现实,则答出不现实的理由。(不少于20字)

2. 50 mL1.0mol/L盐酸跟50mL1.1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下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对求得中和热的数值有何影响?

(3)改用60 mL1.0mol/L盐酸跟50mL1.1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是否相等?所求中和热数值是否相等?简述理由。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为什么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

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已知该化合物由C.H、N三种元素组成,          WC=40%,WH=13.33%,其分子量为60。通过结构分析可知,该物质分子中有一个氮原子以 存在,且不与H原子直接相连。燃料的氧化剂是N2O4,燃烧产物只有CO2、H2O、N2,5.00g“偏二甲胼”完全燃烧时可放出212.5kJ热量。

(1)试推算“偏二甲肼”的分子式,并写出它的结构简式。

(2)写出燃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1.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改变,因而没有电子得失。

3.  Fe + CuSO4==FeSO4+ Cu          Fe + Cu2+==Fe2++ Cu

,还原剂是Fe,氧化剂是CuSO4 , 被还原为 , 被氧化为 。

(2)3 BrF3 + 5H2O =HBrO3 + 9HF + Br2 + O2

(1)                BrF3;BrF3 ,H2O 。

化学键课件(篇7)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74231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安检员工作总结范文15篇
下一篇 : 中英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