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果您对于“荷塘月色课件”有所需的资料,可以参考以下方面。教案和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制定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学习或工作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荷塘月色课件【篇1】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欣赏作者眼中的月下荷塘薄雾缭绕、朦胧和谐,塘上月色清幽迷蒙、安谧柔和。

教学目标

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重难点

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方法教具

运用多媒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

“问题导学四步走”学习过程设计

第一步预案落实

检(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情境导入

1.朱自清,原名(),号(),字(),他是著名()

()()。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介绍

第二步理论探究

1、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新知(可采取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示范、学生体验等方式)

2、教师重点讲解,难点突破

一、导入:

由课题所知,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段

二、诵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播放幻灯片,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三、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1.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第三步实践探究

一、基础训练

1.课文第四段写了什么?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是在描写荷花的香气,说说这样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拓展训练

讨论: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三、创新训练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第四步归纳创新

一、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创新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布置作业(基础作业、创新作业等)

1.背诵第4、5段

2.第五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两个方面衬托了月色,请简要分析。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讲的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即月色下荷塘的柔美,荷塘上月色的朦胧,但我总觉得没有讲出作者的美感来,不够精彩,思想性没有讲出濡染来,内功还需修炼

荷塘月色课件【篇2】

《荷塘月色》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财经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

“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荷塘月色课件【篇3】

导入

课文:

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

荷塘月色课件【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1页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2页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

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塘中的月色

如()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里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

荷塘月色课件【篇5】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习体会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二、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1、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千古名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毛泽东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在一生当中很长一段时期,对革命是没有兴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学问。当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饥寒交迫当中,在病逝之前,仍然会叮嘱家人不要去领救济粮。

四、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暴行激起中共党人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五、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听读全文,注意字音字形

注音(多媒体展示)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着点缀zhuì颤chàn动

霎shà时敛裾linjū媛yuàn女纤xiān腰幽僻yōupì

蓊郁wěngyù、弥mí望、袅娜niǎonuó、宛wǎn然、凝ning碧

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

1、写了什么景

——讨论写了哪些景物:明确

小路、树、月光,荷塘,月色,远山、近树、蛙声、蝉鸣,江南旧俗。

2、什么情,这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写了怎样的情,有无变化?

哀愁、喜悦;不宁静、自由、受用、不行。

3、怎么写的。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出游缘起——不静。

第二部分:游赏荷塘。

1、(2—3)小路(幽僻),感受(自由)——求静。

2、(4—6)荷塘(朦胧),感受(受用)——得静。

3、(7)江南(热闹),感受(有趣)——出静。

第三部分:(8)荷塘归来,收束全文——不静。

六、小结:

文章结构精致,外线游踪和内线心情变化构成双线结构;从我走出家门开始,到进入家门收束。文章首尾照应,行文有序,极为严谨。真可谓小巧精致。

七、作业:熟读第4、5段,品味语言的精美。

第二课时

一、提示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

二、朗读赏析第四自然段

①月色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②“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写了什么的风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分析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⑤写景的顺序如何?

三、朗读鉴赏第五自然段

①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②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而下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起,缓缓扩散、漂浮﹑弥漫,以动写静,描绘雾的如梦情景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奶白色和娇艳欲滴的状态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也反映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小结:本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月光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气相交形成的如烟如梦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③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四、朗读鉴赏第六自然段:

①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反衬作者心中的寂寞苦闷

②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描述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增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景物的特点,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3、为什么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掂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五、老师总结

作者以含蓄的意趣、逼真的笔触,层次分明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美好迷人的图画,从中体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面对黑暗现实难以摆脱的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六、概括作品的艺术性:

1、结构精致:双线贯穿,首尾照应,极为严谨。

2、意境优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语言清新:比喻形象,用词精当,语言清新。

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白色恐怖————苦闷

第一部分:想起荷塘:__出门————————不静。

1、小路:幽僻(自由)——求静。美

第二部分:游赏荷塘:

2、荷塘:朦胧(受用)——得静:荷塘、月色、四周静

3、塘边:思乡(有趣)——出静。雅

第三部分:荷塘归来___进门———————不静。

荷塘月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习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习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习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小节。

活动一:研习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研习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

明确: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睡”“如鬼”“名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荷塘月色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体味作者的匠心:

1、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

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A、请学生熟读课文;

B、背诵4—6段。

荷塘月色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 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 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 特点 修辞 (板书)

荷叶——圆形舒展 ——比喻

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妍媚多姿 ——比喻、拟人

荷香——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凝碧 ——拟人、比喻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 ——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荷塘月色课件【篇10】

荷塘月色说课稿范文

一直以来,我认为讲课如同旅游,课堂是一个景点,文章便是景观,学生就是旅游团而老师则是导游,他的职责在于让学生读懂会意每一个景观.今天我将带大家去领略《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观.

景点的地位取决于景观的价值.《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编者将其放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意不言而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是非常关键的,正如我现在说课以比喻导入一样。导语的精彩可以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可以拓展学生装的知识面。就荷塘月色一文我将以荷花月色为切入口,引周敦颐咏莲李白叹月的诗导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复习了初中所学。

导语过后,继而介绍作者朱自清,让学生明白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写作风格、作品集,并穿插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知识性、生动性。

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看不到、想他们所不知的,所以才会有如《走进幕后》《幕后的故事》等一系列节目的诞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是不可抵挡,因而介绍《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是不可豁缺的。让学生知道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在1927年四.一二所革命政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文章满载着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并整体感知全文.

“题好文一半”因而我比较重视解题。或是分析成份结构、或是找线索,总而言之,尽所能帮助学生吃透题目内涵。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我将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再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掌握语言技巧的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揣摩语句的.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荷塘月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识,我将把该文分二个课时来评讲:

在第一讲,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明确荷塘月色的内外圆型结构,并画出示意图,以便学生更清楚文章脉络。尔后再抽丝剥茧,逐个部分详细赏析。在第一部分我将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走向。掌握叠词是教学目标之一,故介绍叠词形式是必要的,引领学生参透作者的用意是重要的。接着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词句,这样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第一部分授课。

让学生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想象。故在讲第二部分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谈他们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荷塘景色。接下来再导向文中月下荷塘的描写,通过对动静结合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来理解作者对荷叶、花、香波韵的描绘,让学生逐步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我首先会以提问与朗诵等方式测试学生所学,再进入学习。继续采用以整化零的方式分析句与段,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两大块评讲完,其间我将把重点放在揣摩作者遣词用字上如“浮”“泻”把握作者写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侧面动静态远近景结合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找出来加以强调。之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朗诵后就要指导学生从画面上去体察作者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景语中去读懂情语,这也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对于第三部分我侧重揭示作者不满现实的感慨,整个文章内容分析完后再进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荷塘月色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2. 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

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文章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文章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文章主旨。

2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欣赏美

1. 提问: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写景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呢?

2.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主要的写景段落(4、5、6段)及所写景物:月下荷塘、塘上月色,齐读。

3. 在第4段中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用“我欣赏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的特点”的表述方式和小组同学交流,推荐说的精彩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本段内容及写作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叠词、情景交融。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展示美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写一个作文片段描绘你曾看到的美景.

学生写作,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此环节为预案,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完成,意在通过迁移训练,达到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作业布置

由学生来总结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作业:将片段作文扩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反复修改。

背诵课文4、5段,积累好词佳句。

荷塘月色课件【篇12】

活动背景:在夏天这个充满浪漫的季节里,花无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洁,别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充满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笔作画对于小班孩子来说,难度较大,运笔、握笔都成难题。忽略这些,只是简单地表现荷花、荷叶,让画面充实、优美,领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画面结构和色彩合成,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目标:

1、大胆运用毛笔画荷花、荷叶,表现自己的“荷塘月色”。

2、尝试合作布局画面,运用简单的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颜料、毛笔、画好底色的铅画纸、荷花图片(课件)及实物若干、作画过程幻灯,抹布、背

景音乐《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引起兴趣

1、进入活动室,欣赏场地上布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夏天到了,花儿都收缩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阳晒黑了。荷花池里却绽放了无数艳丽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阳,越开越大,粉粉的,映衬在碧绿的荷叶上更是美丽。瞧,摄影师把这些美景都拍下来了。”(欣赏荷花课件)。

二、操作演示

1、我们没有照相机,可是我们有画笔,你会用什么颜色把荷花画出来呢?(幼儿讲述)

2、看看我们今天作画的工具吧:铅画纸、毛笔、颜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丽的荷花画下来,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教师示范)

重点:毛笔蘸粉色,平按,表现花瓣,一片片花瓣组合,画出荷花。换细笔,蘸绿色画茎;大毛笔蘸绿色画荷叶,荷叶要画大些。

三、引发幼儿操作

荷花池开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来不及画了,那么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团结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画荷花、有的画荷叶。完成图画后,可以请客人老师来欣赏一下作品,看看我们的“荷塘月色”还缺少些什么,再把它画的更美些。

四、幼儿操作

1、分组,分工。合作进行。

2、注意画面的布局,要充实些。

重点:荷花的下笔要明快,几笔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请客人老师欣赏作品,并补充完善。

2、布置作品在背景帘上,播放背景音乐,互相欣赏。“好美的荷塘,连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动反思:“荷塘月色”一开始,我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浪漫和美妙的真实境界:荷塘、月色。在布置的场地上有绿绿的背景窗帘,铺上大片大片的荷叶,衬托娇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俨然就在身边,带孩子进入的一刹那,传来的就是一片惊叹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们亲密的接触着美丽的“荷塘”,依依不舍,对于的活动的开展更是津津乐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笔、勾画都是有神无形,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这美好的画面,是最后的高潮。

荷塘月色课件【篇13】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荷塘月色课件【篇14】

荷塘月色是高一一篇耳熟能详的课文,小编准备了荷塘月色说课稿获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 教 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东省技工学校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技校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指导: 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概括为一句话: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二学时,五个步骤讲析。

(一)情景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初中时学过抒情散文《春》的欣赏,过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从而引出本次课《荷塘月色》。这样设计导语,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抒情的格调为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况,互相补充资料,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地求知欲,为课文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简介背景时让学生知道本文满载着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知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在音读、意读后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这样学生阅读有了遵循,诵读有了美感。

(三)精读品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在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设疑: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学生思考后,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完成环型层次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清思路。。。讲解。。。这个设计遵循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了铺垫。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请学生朗诵四、五、六自然段点评后设疑:你能给自然段起上名字吗,请说一说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在学生回答后向他们展示第四个自然段的板书,作必要地牵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写了这样一些景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叶颤似电、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绘出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为增加兴趣,设计为向学生“求助” :你能帮我完成五、六段的板书吗?分组讨论派代表板书, 完成后看课件弥不足。这是第。。。。。。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就形成了多维态势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最后我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告诉学生本文抓住素淡、朦胧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荷塘月色,并强调“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至此第一学时结束。

(四)欣赏体味

是在第二学时完成的,首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诵,感受《荷塘月色》的宁静美、朦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之美。

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几段,从而完成了学生从意会“美”到“言传美”的过程,我会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仅举几例:

1. 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地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明确:“羞涩” 本来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含苞欲放”只是客观地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

以下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2.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五)拓展迁移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 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 2. 写一篇描写校园景物的短文; 3.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小结。

五、小结

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技校学生的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遨。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88809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汇集48句
下一篇 : 最新欢乐妇女节说说(优选5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