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六上数学课件十三篇,带给大家。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六上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渗透转化思想,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曲变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有哪些图形的面积也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来的?

3、出示图,问: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哪个部分?揭示课题并板书:圆的面积计算

二、学习新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1圆的面积公式应该怎样推导出来?

2、请猜一猜:它能转化成怎样的图形?

3、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把圆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摆一下,再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讨论。(学生开始操作探究)

4、组织交流(可能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为什么拼摆出来的图形的边不是直的而是弯的?

②把圆平均分成4份的,图形(略)

③把圆平均分成8份的,图形(略)

④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图形(略)

⑤教师问: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下去,份数越多,拼出来的图形的边越接近直,图形越接近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是吗?

⑥请交流一下:用不同的方法去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⑦组织并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形成共识。

以上推导情况,可以看出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虽然推法不同,但结果都是S=r

⑧追问:那么要求圆的面积一般要知道什么条件?(可能会说:半径、直径或周长)

三、实际应用

1、求圆的面积,让学生自学例3

2、让学生做练一练,然后集体评价,请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让学生做练习二十六第3、4题(在作业本上)学生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引导更正。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课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六上数学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调查收集、分析研究、探究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给亲戚朋友寄过信吗?(过节的时候别忘了向亲戚朋友传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谁能说说寄信的时候在信封上要写些什么?

写上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啊?

邮政编码的作用可真大!那这几个数字里有什么样的奥秘,想知道吗?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邮政编码的规律。

二、新课:

1、邮政编码的规律:

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是不同的,课前布置了大家进行调查,谁能把自己查到的邮政编码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先请一组同学上来贴,然后再请调查结果不一样的上来贴)

(1)观察:

这一块是九江各县区的邮政编码,这一块是江西省各地市的邮政编码,而那边是全国其他城市的邮政编码,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言)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知道邮政编码中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呢?

说明: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它的前两位数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数字表示市(地区)级投递区;第四位表示县(区)投递区的编号;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乡镇)。明白了吗?

(2)质疑:

现在你们对邮政编码还有什么疑问吗?

邮政编码为什么用六位数字?位数多一点或少一点可以吗?

说明:根据我国的情况用六位数字就可以了。因为我国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前两位已经够用了。

2、数字的用处:

现在老师手里有几封信,只有根据提供的邮政编码说出信是从哪寄来的,我们才能看信里的内容,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1)330000(南昌)江西省青少年活动中心

电话号码知多少?

你们能讲出以下号码的含义吗?11411012011912211712112315

114---查询电话号码110---报警电话120---急救电话

119---火警电话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17---报时电话

121---天气预报电话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

除了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你还了解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吗?

说明: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数字少,简单好记,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

(2)100000(北京)北京市国际旅行社

我是一名导游,前不久去九江观看中国(九江)首届国际龙狮精英赛时,在一辆出租车上拉下了自己的皮包,但这位司机拾金不昧,把皮包交到交通广播电台并通过他们还给了我,我只知道他的车牌号是赣D84715,根据这个号码你们能帮我想办法找到这位司机吗?

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找到这位司机啊?如果你找到了这位司机,你想对他说什么?

说明:我们应该向这位司机叔叔学习,也为九江创造良好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3)332600(都昌)都昌天宇小学

我们是手拉手伙伴,我们共唱一首歌

555655ⅰ765655535532532121

(让学生唱一遍)

这首熟悉的旋律是《找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说明:音乐中也有数字,可以用来记简谱,不过音乐中的数字和数学中的数字可不一样,它给我们带来了美感。

(4)332000(九江)九江公安局户籍科

考考你:你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你能说出身份证号码里包含的所有信息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让学生上台来说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全体同学互相说一说)

那你们现在知道身份证号码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吗?

说明:身份证前为地址码,表示你户口所在地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第七---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码,表示你出生的年、月、日;第十五位---十七位是顺序码,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顺序号,其中第十七位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第十八位是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有0---9,还有罗马数字x,代表10.

身份证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所以以后我们拥有身份证的时候一定要爱惜,千万不要遗失。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里都用到了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数字的用处(揭示课题)。数字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除了刚才介绍的这些,你还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数字?

三、作业:

我发现这节课课前同学们准备充分,课中大家能积极思考,那课后的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实践:为自己设计一个学号,要求既简单又能包含丰富的信息。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六上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

解:⑴圆的周长C=2蟺纬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脳31.7蟺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脳31.7蟺/2米,即31.7蟺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蟺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蟺米。

⑶(31.7+1.2)蟺鈥?1.7蟺

=31.7蟺+1.2蟺鈥?1.7蟺

=1.2蟺

鈮?.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总评]: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六上数学课件 篇4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索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汇报。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用利息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脳利率脳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汇报的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经过讨论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的数字。

师:请同学们给张大爷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告诉你两年期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脳2.43%脳2=58.6(元)

生2:1000脳2.43%脳2=58.6(元)

58.6脳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脳2.43%脳2=58.6(元)

58.6脳(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利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知识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完全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更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的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六上数学课件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材特点,教学按以下4个层次进行:

1.由倍数关系引出同类量的比。

结合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

2.由倍数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

结合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非同类量的比。

3.概括比的意义。

以引出的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读、写法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并由计算比值的实例,引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

4.明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六上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课本P.128圆的周长应用。《作业本》P.7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什么是圆的周长?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周长?

2.3.14的2倍到9倍的得数,指名背诵。

3、求下面各个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d=18d=3d=12d=6.5

4.求下面各个圆的周长。(单位:分米)

r=25r=13.5r=10r=4.5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一辆自行车轮的外直径是0.65米,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出示题目。

(2)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计算。

想: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

3.14脳0.65鈮?.04(米)

答: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约是2.04米。

2、试一试

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10米,周长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一个圆形木桶的外直径是4.8分米,在它的外面加一道铁箍,这道铁箍长多少?(接头处除外)

地球赤道的半径约是63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有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一种汽车的轮胎外直径是1.02米,如果车轮平均每分转350周,汽车每分能前进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一根铜丝长1.884分米,刚好在一个圆形线圈上绕满一圈。这个线圈的直径是多少分米?

一个周长约是50.24米的圆形蓄水池,它的半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会吗?

六上数学课件 篇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体育与数学。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国球是什么球吗?看过乒乓球比赛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想提一个问题:20xx年的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和女单的冠军是谁?我国的奥运会乒乓球军团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全部金牌,非常了不起呀!其实体育运动不仅与健康幸福有关,还与数学有关。

生:乒乓球

生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热门的奥运话题,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体育锻炼的教育,并自然导入主题。

二、研究规律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体育比赛方面的知识,如单循环制、淘汰制等,大家收集得怎么样了?

2、出示题目引入课题。

(1)如果有4名同学要进行乒乓球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需要赛几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尝试后,师小结:看来,以前学过的画图法、列表法还是非常直观简洁的,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比赛的场次了。

(2)出示:六年级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如果比赛的人数换成了8人,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导入:这个问题比刚才的问题复杂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合适吗?那怎么办?

3、学生根据导学卡自学例题后小组交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4、汇报自己的结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师作适当的提问或点拨,帮助理解其中的关键。)

5、小结,体会学习方法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有关知识。

学生尝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根据导学卡的提示,通过画示意图小组合作找规。

首先,了解有关单循环赛和淘汰赛的有关知识。其次,在新知的探索前设计了4人比赛的内容,意在对已解决过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适当复习,同时为探究新知,形成问题冲突做好铺垫。最后,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性更强,我设计了导学方案作为引领,从而发现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谈收获,并完成练一练:

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如果比赛人数是20人呢?

2、想一想: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敢挑战吗?出示题目:书本第44页练一练第2题

星星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这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6分可以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全班评议。

3、拓展练习。

这么长的算式怎么样算简便点?讨论探究

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从简单的情形开始?

3、总结: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直接画图或列表难以解决,且包含某中规律时,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

板书设计

比赛场次

方法:列举、画图、连线、表格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技巧: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单循环:1+2+3+4+5+6+7=28

六上数学课件 篇8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列各题

5(1)+5(2)10(3)+10(1)+10(7)14(3)+14(3)+14(3)

过程要求:

(1)写出计算过程。

(2)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想一想,能不能把14(3)+14(3)+14(3)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根据题意,电脑课件呈现示意图。

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11(2)+11(2)+11(2)=11(2+2+2)=11(6)

11(2)3=11(6)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2)3=11(6),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②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板书:11(2)+11(2)+11(2)=11(2+2+2)=6(23)=11(6)

③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A、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B、教师整理并板书:

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

计算:8(3)6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

(3)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9

8(3)6=8(36)=8(18)=4(9)

4

3

8(3)6=8(36)=4(9)

4

(3)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

(2)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

一般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如:

1

7(6)107=7(6107)=60(kg)

1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1、填空:看图写算式

++=

()+()+()=()

()()=()

2、、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五、板书设计:分数乘法

例111(2)+11(2)+11(2)=11(2+2+2)=11(6)

11(2)3=11(6)

例2

9

8(3)6=8(36)=8(18)=4(9)

4

3

8(3)6=8(36)=4(9)

六上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法学法:1、数形结合,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研究数学问题,经常会由数思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2、由此及彼,关键处展开自主探索。学生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难点之一是仅看一个比,学生较难区分是放大还是缩小,或者说学生很难明了并清楚地表达图形是按1:3放大还是按3:1放大,这一难点在图形的缩小教学后更加明显。而一旦离开了准确的表达,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关键处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思维过程。提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做到精心提问,有扶有放,指引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探索,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实物与照片放大缩小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的规律。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3组线段,思考:以第一条线段为标准,第二条线段发生了什么变化?(4和8,4和2,4和6)

二、数形结合,探索新知:

1、教学例1(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出示例1中两张照片:照片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照片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师:比较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数据:第2张照片的长是第1张的2倍,宽也是第1张的2倍;第2张照片和第1张照片的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张照片长与宽的关系)

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边长有什么关系?把长方形照片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照片与原来长方形照片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照片按2:1的比放大。板书:2:1问:比号前的数代表什么?比号后的数代表什么?(理解:对应边)

师:如果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3:1,4:1,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放大都可以)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放大的呢?若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1:2,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缩小都可以)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缩小的呢?

师出示另外两幅照片: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边长发生了什么变化?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1:2)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在经历前面放大的基础上,通过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关于缩小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考考大家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新的认识。

填空照片的放大与缩小练习九第一题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三、教学例2(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师呈现例题

学生读题,师:在将图形放大之前,你应该做什么准备?(尺子、数出原图中长和宽各是多少格)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会画吗?学生尝试按要求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师: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交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

[这部分教学采用半扶半放的措施,重点指导把图形放大的操作。至于把图形缩小的操作,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思考变与不变的过程中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2、试一试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再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确定放大或缩小后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

师:量一量,三角形任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师:你的测量与计算能证明什么?(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四、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练一练

师: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样确定缩小后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的?

2、练习九第二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3、发展练习

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规律吗?(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形状不变,对应边的长度发生变化,图形的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

六上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理念】

精讲是基础,还需精练,只有精讲精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精练在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内容基础上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订正,才能使我们的练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分析】

教材在强调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尤其关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求圆面积的知识的掌握。在面对众多的数据和文字当中,理清楚数据之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的目标和思路,从而确定解题方法,其中着重练习给出周长求面积的训练。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给出半径求面积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并且能够准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时对于给出周长求半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熟练,同时计算能力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自主探索已知圆的周长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正确的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练习

【教学流程】

回顾整理

自主练习

深入探究

达标练习

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求圆形面积的公式是怎样的?要求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求圆面积的公式,为接下来的自主练习作准备。】

二、自主练习

独立完成书上107页第2~5题,可以使用计算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遇到问题,初步感受,激起深入思考的愿望。同时,使用计算器能够降低学生计算上的难度,使其将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知识的探究上来。】

三、深入探究

1、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分别应该怎样求圆面积?

(1)直径除以2得到半径

(2)周长除以蟺再除以2或者先除以2再除以蟺得到半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不管题目给出什么条件,都要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同时明确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方法。】

2、教学107页第2题,出示题目。

(1)要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板书公式与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明确解题思路。】

(3)谁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引导出简便方法。】

3、出示107页第3、4题

(1)这两题的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板书计算过程。

(3)求圆面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方法。】

4、出示第5题

(1)什么叫占地面积?

(2)天坛的面积指什么?周长指什么?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3)做这一题你希望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占地面积,让学生增强求圆的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四、达标练习

1、填空题。

(1)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所以圆的面积是().

(2)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3)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

(4)甲圆半径是乙圆半径的3倍,甲圆的周长是乙圆周长的(),甲圆面积是乙圆面积的()。

(5)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的3/4是()平方厘米。

(6)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面积最大。

2、应用题。

(1)有一只羊栓在草地的木桩上,绳子的长度是4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2)一种手榴弹爆炸后,有效杀伤范围的半径是8米,有效杀伤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种铝制面盆是用直径30厘米的圆形铝板冲压而成的,要做1000个这样的面盆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铝板?

(4)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整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已知直径、周长求圆面积的方法。】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练习

S=r

六上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调查表实际调查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能和同学一起合作设计调查表,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积极参加统计实践活动,体验用统计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性,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提出问题教师以欣赏的心态和语言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说出5年来学习数学的真实感受。然后,以诚恳的态度和语言说明调查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五年多来,同学们在数学学习方面非常努力,老师很高兴地看到了同学们的进步和成绩,也非常喜欢同学们。蛤是,同学们是否喜欢老师的课,是否喜欢数学呢?今天,就利用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数学学习的感受。谁先来说一说你学习数学的感受?你喜欢数学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真实的感受。如果有的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教师要鼓励他说一说为什么。师:看来大家对数学的感受不一样,不太喜欢数学的同学说出来可能怕老师不高兴。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这次调查的名子就叫做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教师板书: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师:为了更好的体现同学们对数学的喜欢情况,我们把调查项目分下面五种程度:不喜欢、无所谓、喜欢、很喜欢、特别喜欢。教师板书出五种程度。

二、设计调查表1.提出: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以及用1~5各数分别表示五种喜欢程度的要求。提示并指导学生用各数表示喜欢程度,要说明理由。

师:请大家不要有顾虑,一定要说出真实感受呦。为了很好的完成调查活动,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先设计一个调查表。调查表的要求:首先要用1~5各数分别表示上面五种喜欢程度。如,可以用1表示不喜欢,用2表示无所谓,以此类推。也可以用1表示特别喜欢,用2表示很喜欢,以此类推。不管是怎么表示,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另外,要说明调查表的填表要求。好,各组开始设计吧。如果有困难,可参考课本第112页、113页的调查卡。

2.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

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作及时的指导,同时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设计方式。

3.交流、展示设计的统计表,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设计调查表的想法。

师:哪个组先来介绍一下你们设计的调查?如果学生出现教材上呈现的两种不同的统计表,要让学生说一说用各数表示喜欢程度的理由。如:生1:因为1在1~5几个数字中最小,用1表示不喜欢。然后,分别用2、3、4、5表示一个比一个喜欢的程度。生2:我们用1表示特别喜欢。因为1是1~5几个数字中的第一个数字,应该表示最好的喜欢程度。如果学生出现其他设计,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展示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发现调查表中的问题,并帮其改正。对于调查表设计的既简单又实用的,教师要给予赞扬。

三、实际调查1.选择一调查,完成实际调查,并把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和讨论,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样设计出规范、简单的统计表。现在,我们从这些统计表中选择一个作为我们的调查表。请大家一起来选择。全班讨论,选择一个统计表作为调查表。师:好,调查表已经选好了,下面就请大家就按照调查表的说明在表中填出你的真实感受。学生填写调查表。填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调查表收集起来。师:我看大家选择的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来统计一下调查的结果。你们说用什么样的方法统计结果好呢?生:用正字法统计既简单又方便。师:好,那我们就用正字法来统计一下调查结果。大家推荐两名同学,请一名同学上台来唱票,另一名同学负责画正字,我们一起来监票。全班完成数据统计。师:请大家算出每种选项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教材113页中间的统计表中。学生将统计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调查的结果。

师:统计的结果已经表示出来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咱们班同学喜欢数学的情况?指名用语言描述。

四、问题讨论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不喜欢数学的同学说原因。给教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师:通过今天的调查,老师了解到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数学,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这些同学。你们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非常好,老师特别欣赏你们。那谁愿意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呢?如果学生说难学,不喜欢,教师可激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如学生说听不懂老师讲课或提出老师课堂中的问题,教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表示一定要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同学都喜欢数学;如果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法,教师可启发:只有知道了原因,老师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咱们共同改进。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找老师说。

五、绘制统计图先提出制图要求,让学生计算各项所占百分比,再画图,最后全班交流。

师:我们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示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扇形统计图描述上面的数据。大家要先算一算各部分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再画图。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

六上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2.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正确地写出比。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做过饭吗?你做饭时遇到过什么问题?

2、星期天,小明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

(1)第一次做大米饭,做好以后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你们说是怎么回事?

(2)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怎么回事?

(3)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小明想:说明书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拿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杯米3杯水。(板书)

(4)可是量米用的杯子不见了,怎样根据米量和水量的关系,做出软、硬适中的大米饭,你能帮小明想个办法吗?(换成碗,可以两碗米,三碗水。)

你们想出这么多种办法,都是根据说明书上米和水的关系。看来米和水的关系很重要,那么米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黑板)(米是水的2/3.水是米的3/2倍。)

你是怎么得到的?(2除以3等于2/3.3除以2等于3/2)

(5)无论你用什么容器,米和水的关系都没有变!米和水的关系除了可以用除来表示,还有一种表示方法,你知道吗?

23也可以说成2比3.(板书:可以说成)32呢?(32也可以说成3比2.)

3比2是谁和谁的比?2比3呢?

小结:我们发现,谁和谁比,一定要弄清谁在前,谁在后,位置不能颠倒。

(6)通过用电饭锅做大米饭,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容器都是2份米,3份水,除了用杯,我们可以用碗、水舀子等等。如果是食堂的师傅做饭,可以用盆,是(2盆米,3盆水),还可以用桶,(2桶米,3桶水)。看来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真方便!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比的意义

1、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两个数量比较的例子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人民币和美元的比大约是7比1.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比是19比2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如: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大约是?女同学和男同学的比是?

2、刚才举的是同类量比较的例子,这儿有不同类量比较的例子,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

(1)指名读一读,谁能表示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小组讨论

(2)反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1802=90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也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说成: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80比2.

3、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两个数量比较可以用除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比?你能不能试着说一说。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这就是比的意义(板书课题)看来比是建立在除的基础上的。只要两个数量具有相除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三、看书自学,进一步认识比

1、我们掌握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怎么写?是不是和除法一样也有各部分的名称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书,看看通过看书,你又学会了那些知识?

学生自主看书。

2、谁来汇报一下你们读书的收获?(主要从比的读写、各部分的名称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几方面去汇报)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的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结果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区别:比是两个数的关系。分数是具体的数值。除法是一种运算。

名称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提问: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分母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

我们发现比、除法、分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比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比值是();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比值是()。

(2)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值是()。

(3)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比值是()。

(4)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2、判断:

(1)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2)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多少?

(3)亚运会中国女足以4比0战胜韩国女足。这里的4比0是比吗?你是怎么想的?(今天学习的比和比赛中的比不一样,这只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3、应用题

(1)建筑工人配制一种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如果你现在就是建筑工人,你想怎么制混凝土?

(2)在本次亚运会中,中国代表团获金牌总数第一150块,韩国获金牌总数第二96块。(根据提供的数据提问题并列式)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只是初步认识了比,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你能发现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作业设计

1、填空

(1)比的前项是8,后项是2,比值是()。比的后项是8,前项是2,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0,比值也是0,后项是()。

(2)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每分钟转25转,小齿轮每分钟转92转。大、小两个齿轮转数的比是()。

(3)六(2)班有男生24人,女生23人,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再分别写出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有4只羊共重140千克,羊的总重量和只数比是():(),比值是()。

(5)王师傅3小时做48个零件,做零件的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6)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7)甲数是乙数的6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8)小康村今年粮食比去年增产10%,今年与去年粮食产量的比是()。

(9)1小时:15分钟的比值是()。

2、应用题

(1)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3)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3、发展题

(1)篮球场的长是26米,宽是14米,你有办法在纸上画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吗?

(2)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

六上数学课件 篇13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89008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锦
下一篇 : 毕业生就业推荐的自我鉴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