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句子,朋友之间会相互分享,不同的句子表达了我们不同的心情,你平常会经常阅读句子吗?也许下面的“佛语经典语录”正合你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阿弥陀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唯一圆照清净觉相。

佛语经典语录

一、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二、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三、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四、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五、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六、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七、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八、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九、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十一、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二、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十三、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十四、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十五、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十六、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十七、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十八、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十九、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二十、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二十一、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二十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二十三、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二十四、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二十五、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二十六、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二十七、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二十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二十九、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三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三十一、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三十二、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三十三、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三十四、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三十五、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三十六、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三十七、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三十八、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三十九、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四十、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四十一、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四十二、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四十三、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四十四、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四十五、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四十六、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四十七、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四十八、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四十九、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五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十一、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五十二、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五十三、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五十四、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五十五、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五十六、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五十七、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五十八、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五十九、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六十、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六十一、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六十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六十三、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六十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六十五、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六十六、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六十七、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六十八、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六十九、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七十、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七十一、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七十二、人生是一场苦旅,总会有很多心酸不能说。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微笑,是一个人最好的伪装,从现在看过去,会看见无知,从检讨看内心,会看见成长,从随缘看事物,会看见自在,从善念看他人,会看见慈悲,从知足看人生,会看见珍惜...众生皆苦...

七十三、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七十四、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七十五、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七十六、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七十七、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七十八、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七十九、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八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八十一、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八十二、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錬德器,博综智能。

八十三、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八十四、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八十五、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八十六、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八十七、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八十八、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八十九、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九十、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九十一、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九十二、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九十三、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九十四、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九十五、.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九十六、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九十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九十八、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九十九、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一百、真心是菩萨净土。

一百〇一、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一百〇二、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一百〇三、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一百〇四、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一百〇五、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一百〇六、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一百〇七、.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一百〇八、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一百〇九、如如者m.说说,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一百一十、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一百一十一、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一百一十二、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一百一十三、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一百一十四、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一百一十五、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一百一十六、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一百一十七、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一百一十八、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一百一十九、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一百二十、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一百二十一、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一百二十二、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一百二十三、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一百二十四、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一百二十五、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一百二十六、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一百二十七、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一百二十八、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一百二十九、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一百三十、欲遣我执,最妙观空。

一百三十一、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百三十二、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一百三十三、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一百三十四、佛说:恶人害贤人,犹如仰天吐唾沫,唾沫到不了天,却落回自己身上。犹如逆风扬起尘沙,尘沙吹不到对方,却吹回自己身上。贤德不会被毁坏,但祸害却必然毁灭自己。

一百三十五、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一百三十六、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一百三十七、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一百三十八、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一百三十九、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一百四十、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一百四十一、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一百四十二、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一百四十三、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一百四十四、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一百四十五、众生界即诸佛界。

一百四十六、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一百四十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一百四十八、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节虚心是我师。

一百四十九、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一百五十、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百五十一、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一百五十二、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一百五十三、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一百五十四、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一百五十五、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一百五十六、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一百五十七、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一百五十八、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一百五十九、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一百六十、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一百六十一、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一百六十二、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一百六十三、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一百六十四、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一百六十五、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一百六十六、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一百六十七、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一百六十八、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一百六十九、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一百七十、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一百七十一、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一百七十二、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盘。

一百七十三、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一百七十四、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一百七十五、.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一百七十六、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一百七十七、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一百七十八、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一百七十九、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一百八十、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一百八十一、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一百八十二、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一百八十三、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一百八十四、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一百八十五、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一百八十六、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一百八十七、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一百八十八、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世修得共枕眠。芸芸众生里,总有人为你倾心一见,总有人为你迷失,却心甘情愿。曾经邂逅的那些缘,错过了,也许难以江湖再见。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里,风,也有;雨,也有。如一个个标点,把汲汲奔波的人生释诠!

一百八十九、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一百九十、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妄想永息。

一百九十一、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一百九十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一百九十三、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一百九十四、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一百九十五、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一百九十六、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一百九十七、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一百九十八、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一百九十九、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二百、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二百〇一、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二百〇二、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二百〇三、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二百〇四、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二百〇五、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

二百〇六、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二百〇七、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二百〇八、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二百〇九、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二百一十、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二百一十一、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二百一十二、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二百一十三、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二百一十四、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二百一十五、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二百一十六、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二百一十七、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二百一十八、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二百一十九、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二百二十、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二百二十一、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二百二十二、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二百二十三、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二百二十四、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二百二十五、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二百二十六、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二百二十七、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二百二十八、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二百二十九、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二百三十、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二百三十一、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二百三十二、佛说:众生的根器现在需要神。

二百三十三、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二百三十四、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二百三十五、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二百三十六、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二百三十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二百三十八、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二百三十九、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二百四十、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二百四十一、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二百四十二、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二百四十三、烦恼即是菩提。

二百四十四、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二百四十五、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二百四十六、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二百四十七、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二百四十八、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二百四十九、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二百五十、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二百五十一、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二百五十二、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二百五十三、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二百五十四、月圆则缺,日中则移,花绚则糜,水满则溢。世上没有一事一物可以永保无虞。是故佛说:这是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娑婆即痛苦。遗失让人宽容,缺憾教人知足;伤痛敲人警醒,苦楚催人觉悟。笑忘苦痛,虚怀载物,心安当下,无忧无怖。

二百五十五、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二百五十六、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二百五十七、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二百五十八、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二百五十九、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百六十、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二百六十一、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二百六十二、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二百六十三、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二百六十四、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二百六十五、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二百六十六、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二百六十七、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二百六十八、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二百六十九、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二百七十、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二百七十一、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二百七十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二百七十三、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二百七十四、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二百七十五、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二百七十六、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二百七十七、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二百七十八、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二百七十九、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二百八十、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二百八十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二百八十二、.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二百八十三、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二百八十四、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二百八十五、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二百八十六、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二百八十七、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二百八十八、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二百八十九、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二百九十、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二百九十一、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二百九十二、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二百九十三、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二百九十四、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二百九十五、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二百九十六、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二百九十七、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二百九十八、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二百九十九、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三百、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三百〇一、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三百〇二、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三百〇三、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三百〇四、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三百〇五、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三百〇六、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三百〇七、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三百〇八、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三百〇九、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三百一十、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三百一十一、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三百一十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三百一十三、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三百一十四、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三百一十五、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三百一十六、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三百一十七、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三百一十八、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三百一十九、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三百二十、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三百二十一、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三百二十二、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三百二十三、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三百二十四、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三百二十五、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三百二十六、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三百二十七、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三百二十八、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三百二十九、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三百三十、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三百三十一、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三百三十二、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三百三十三、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三百三十四、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三百三十五、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三百三十六、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三百三十七、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三百三十八、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三百三十九、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三百四十、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三百四十一、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三百四十二、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三百四十三、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三百四十四、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三百四十五、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三百四十六、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三百四十七、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三百四十八、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三百四十九、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三百五十、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三百五十一、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三百五十二、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三百五十三、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三百五十四、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三百五十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三百五十六、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三百五十七、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三百五十八、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三百五十九、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三百六十、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三百六十一、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三百六十二、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三百六十三、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三百六十四、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

三百六十五、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三百六十六、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三百六十七、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三百六十八、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三百六十九、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三百七十、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三百七十一、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三百七十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三百七十三、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三百七十四、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三百七十五、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三百七十六、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三百七十七、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三百七十八、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三百七十九、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三百八十、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三百八十一、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三百八十二、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三百八十三、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三百八十四、《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和佛就如此不同。《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做我们的模范。全经着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挈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三百八十五、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三百八十六、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三百八十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三百八十八、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三百八十九、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三百九十、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三百九十一、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三百九十二、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三百九十三、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三百九十四、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三百九十五、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三百九十六、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三百九十七、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三百九十八、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三百九十九、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四百、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你我的相遇要经过多少次的凝望呢?抑或我们本就有三生石的约定?也许吧,也许你早已不堪前世的回眸,注定今生要我痛彻心扉,那么来生我又怎敢与你后会有期?分手后,我们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更何况,今生的爱,前世的债,我已如数还清,我的爱已倾尽所有,剩下的只有的一身疲惫。再会,还不是生一场,殇一场我若离去,便是放弃了一生的守候。我若离去,后会无期。

四百〇一、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四百〇二、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四百〇三、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四百〇四、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四百〇五、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四百〇六、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四百〇七、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四百〇八、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四百〇九、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四百一十、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四百一十一、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四百一十二、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四百一十三、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四百一十四、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四百一十五、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四百一十六、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四百一十七、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四百一十八、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四百一十九、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四百二十、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四百二十一、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四百二十二、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四百二十三、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四百二十四、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四百二十五、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四百二十六、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四百二十七、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四百二十八、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四百二十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四百三十、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四百三十一、.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四百三十二、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四百三十三、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四百三十四、但能无心句子,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四百三十五、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来源:经典语录优语录网)

四百三十六、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四百三十七、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

四百三十八、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四百三十九、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四百四十、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四百四十一、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

四百四十二、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四百四十三、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四百四十四、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四百四十五、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四百四十六、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四百四十七、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四百四十八、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四百四十九、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四百五十、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四百五十一、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四百五十二、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四百五十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四百五十四、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四百五十五、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四百五十六、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四百五十七、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四百五十八、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四百五十九、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四百六十、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四百六十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四百六十二、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四百六十三、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四百六十四、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四百六十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四百六十六、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四百六十七、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四百六十八、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四百六十九、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四百七十、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四百七十一、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四百七十二、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四百七十三、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四百七十四、不住六尘生心。

四百七十五、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四百七十六、妄息心空,真知自现。

四百七十七、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四百七十八、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四百七十九、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四百八十、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四百八十一、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四百八十二、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四百八十三、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四百八十四、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四百八十五、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四百八十六、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四百八十七、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四百八十八、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四百八十九、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四百九十、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四百九十一、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四百九十二、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四百九十三、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四百九十四、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四百九十五、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四百九十六、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四百九十七、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四百九十八、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四百九十九、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五百、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五百〇一、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五百〇二、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五百〇三、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五百〇四、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百〇五、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五百〇六、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五百〇七、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五百〇八、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五百〇九、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五百一十、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五百一十一、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五百一十二、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五百一十三、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五百一十四、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五百一十五、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五百一十六、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五百一十七、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五百一十八、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五百一十九、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五百二十、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五百二十一、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五百二十二、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五百二十三、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五百二十四、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五百二十五、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五百二十六、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五百二十七、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五百二十八、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五百二十九、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五百三十、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五百三十一、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五百三十二、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五百三十三、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五百三十四、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五百三十五、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五百三十六、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

五百三十七、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五百三十八、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五百三十九、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五百四十、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五百四十一、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五百四十二、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五百四十三、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五百四十四、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五百四十五、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五百四十六、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五百四十七、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五百四十八、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五百四十九、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五百五十、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五百五十一、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五百五十二、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五百五十三、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五百五十四、.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五百五十五、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五百五十六、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五百五十七、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五百五十八、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五百五十九、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五百六十、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五百六十一、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五百六十二、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五百六十三、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五百六十四、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五百六十五、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五百六十六、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与(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五百六十七、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五百六十八、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五百六十九、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五百七十、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五百七十一、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五百七十二、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五百七十三、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五百七十四、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五百七十五、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五百七十六、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五百七十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五百七十八、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五百七十九、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五百八十、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五百八十一、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五百八十二、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五百八十三、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五百八十四、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五百八十五、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五百八十六、佛是无心道人。

五百八十七、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五百八十八、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五百八十九、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五百九十、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五百九十一、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五百九十二、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五百九十三、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五百九十四、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五百九十五、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五百九十六、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五百九十七、佛说:众生本该洒脱而淡然的接受这一切阴晴圆缺

五百九十八、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五百九十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六百、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六百〇一、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六百〇二、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六百〇三、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净明体。

六百〇四、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六百〇五、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六百〇六、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佛语佛学经典语录


佛语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焦样克服对未来生活的担忧9佛日: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道教经》

⊙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

⊙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能力、处境以及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没有担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会不会留下遗憾,跟欲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欲望大的人,一定要求某种结果,期望值越高,压力越大,必然扰乱心态。

例如,过日子如果一定要求有房有车有票子,一定要求过得比别人好,内心就难以保持平衡了,自然会产生种种担心:事业不顺,愿望不能达成怎么办?

买了房、车,付不起月供怎么办?患病了无钱医治怎么办?

将来知识陈旧了,观念落伍了,被人超越了怎么办?

年老无力工作了,没有养老金怎么办?

心里有担心在,为了减轻压力,只好拼命挣扎,努力获得更多,无论得到多少都嫌不够,那么,苦恼永远没有消除的时候。

办事情,如果一定要求达成某种结果,就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无论做得多好都嫌不够好,一旦出现些许意外的变化,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由于缺乏平常心,反倒无法正常发挥,能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事事留下缺憾。

⊙一个欲望小的人,不一定要过怎样的日子,只是按目前的状况,尽量把日子过得更好、更快乐,住不起高楼别墅,将自己的一间陋室收拾得温馨整洁,并不太难;吃不起山珍海味,把一碟小菜炒出色香味形,并不太难;没钱出国旅游、逛遍名山胜景,在小河边散散步,在小树林里吹吹风,也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方式;活不到一百岁,带着爱心快快乐乐地活到五六十岁,也是完美人生。

那么,在生活上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一个欲望小的人,不一定要达成怎样的结果,只是按自己的能力,尽力去做,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不管什么结果,都坦然接受,那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禅诗云:有尘三界窄,无事一床宽。

心里的欲望太大,各种各样的杂念太多,无论遭际如何,无论收获多少,总归不会满意,世界如此广大,仍然处处受缚,不得自由;心里的欲望微小,凡事易于满足,一张小床,足够自己一夜无梦,睡得舒舒服服。

⊙何谓少欲?对未得之物不起贪欲,对已得之物不生厌憎,便是少欲。

对自己的收获,无论大小多少,都感到满足;对自己的际遇,无论顺境逆境,都随遇而安,自然身心自在,生活快乐。

⊙说什么法?说自然法,一切皆属自然,只要以自然之心,做本分上该做的事,接受自然而至的结果,就能从容恬淡地享受自然的快乐。

⊙过多的欲望是苦难的根源,为一点点日常的小收获感到欣喜的人最幸福。

婴儿捡到一片树叶就会眉开眼笑,修道的最高境界便是回复到婴儿般的自然自在。

⊙得到的总是比想得到的少得多,怎么办?佛日: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一《妙色王求法偶》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佛说:因为有爱,所以有了忧愁;因为有爱,所以有了恐惧。

若是放下爱,就没有了忧愁也没有了恐惧。

⊙爱,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一切幸福似乎都与它有关。

可是仔细一想,原来一切忧愁、恐惧也跟它有关。父母爱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心怕摔了,自从有了孩子,就不再有轻闲的时候;恋人爱另一半,想得到偏又怕失去,患得患失,感情多好都不算好,

一直要揪心到劳燕分飞乃至爱情冷却成灰,才算一了百了;商人爱钱,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会失去,一手拿着账本,

一手捧着钱袋子,哪有省心的时候?

贪官爱钱爱权,得不到则忧心如焚,得到了又提心吊胆,

从此听不得警铃声;好官忠君爱国,也不省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故进亦忧,退亦忧,为了天下事,愁白了自己的头

总之,一切烦恼从爱而起,往往爱得越深,伤得越重。

⊙如何让自己对爱拿得起、放得下呢?

有一个简单的法子:放下放下的观念,或许就放下了。心里有了父母之爱,为什么要放下?

为儿女担心着、害怕着,内心也有一份充实;心里有了男女情爱,为什么要放下?

爱时就爱着。得不到时就失落着,越是想尽快摆脱完望的爱,爱的绳索反倒缠结得越紧,不去理会,不求解缚,任由时间的流水冲洗内心的情感,反倒不解而自解;心里有了名利之爱,为什么要放下?

凭自己的能力追求着,在追求的同时,不是也能为世界创造价值吗?不是也能为生活增添一份精彩吗?

⊙真正要放下的,其实是非得到不可的贪爱。

⊙佛说:烦恼即菩提。因爱而追求,因追求而心忧,既是烦恼,也是幸福。

不为爱所苦的要点是增强心理弹性,可进可退,可得可失,可取可舍,可成可败,不强求结果,顺其自然,人生才能收放自如。

⊙知足的人能品味一滴露的甘甜、一瓣花的芳香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快乐为什么越来越少?

【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

⊙.愚夫贪世利,俗士重虚名。(《法苑珠林》)

【译文】无知的人贪图世俗的利益,庸俗的人看重虚浮的名誉。

【感悟】虚荣从来就是心灵的毒药。贪慕虚荣可以使人不明是非,不辨真伪,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恶为善。人啊人,千万不可因为贪慕虚荣而丢失了真实的自我。

⊙.官职莫贪财,贪财向死亲。得即浑家用,遭罗唯一身。

法律刑名重,不得浪推人。一朝囹圄里,方始忆清贫。(王梵志《官职莫贪财》)

【译文】当官的人不要贪财,贪财是在向死亡接近。

得了钱财是全家享用,但是落入法网的只是你一个人。法律刑名之重,是不可能把罪名随便乱推给别人的。有朝一日,落入牢狱中,你才开始想念起当初清贫的日子。

【感悟】据说贪官有一个座右铭: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治贪官也该有法宝:有严密高效的制度,使人不能贪;有铁面无情的惩罚,使人不敢贪;有不断改善的待遇,使人不必贪;有及时严格的教育,使人不愿贪。

⊙.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六度集经》卷三)

【译文】能够忍别人所不堪忍受的事情,是很多福分的源泉。

【感悟】即便遇到了难以容忍的事,发怒也是无济于事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生气甚至还是一种无形的杀手。

三国时期中的周瑜,被诸葛亮三气之后,怒火填膺,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竟连叫数声,吐血而亡。

雄才盖世的周都督,在忍字上是欠缺功夫的。

⊙.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能止;唯忍能止嗔,是法可尊贵。(《中阿含经》)

【译文】如果以争斗去制止争斗,终归是制止不了的。只有忍耐才能止息怒气,这个方法是值得重视的。

【感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在遇到不如意之事时,生气是本能的反应。怎样才能学会不生气?一是学会忘却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

记住一二,忘记八九,对生活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调整不现实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期望值。二是学会转移注意力,不去自寻烦恼,而要自找乐趣。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用快乐抵御烦恼。

⊙.受人凌辱,畏其势而忍之者,不足为忍;无可畏之势而能忍之者,真为忍也。(《法藏碎金录》)

【译文】受到别人的凌辱欺侮,如果是因为畏惧其人的势力而能够忍受的,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忍,只有那些没有任何威势可惧怕而能够忍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忍。

【感悟】这里给真正的忍提出了标准,说明忍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无奈。忍有多种形式:忍受、忍耐、容忍忍应该是一种道德修养。它是一种美德,是内心宽容、仁厚品德的外现,而不是畏惧权势的懦弱表现。忍反映了一种包容和怜悯别人的博大胸怀。

【佛学智慧经典语录】

【为工作而生活】

义务的付出,在工作忙碌中,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济世工作是以服务的精神,对人生尽本分、为社会奉献,发挥济世救人的工作。

现在的人每天都很忙碌,而忙碌的原因大多是为生活而奔忙、为享乐而绞尽脑汁、为多赚些钱而造成身心莫大的伤害,因此苦不堪言。我常惋惜这些人不懂得争取时间,为社会做些服务的工作。

一般职业事业的忙碌,与义务性志愿为社会服务的忙碌,在心灵上的感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肯付出心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因为抱着义务的精神服务人群,所以无论怎么忙碌,仍会感到很愉快。如果是为了职业或做事业,争取利益而忙碌,一定会忙得无可奈何、忙得非常烦恼。

所以说,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忙碌,却有不同的心境;因为义务的付出,在忙碌中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所以,人有两种生活形态,一是为生活而工作,这种人是不得不工作;另一种是为工作而生活,这种人是为了替人群付出良能而生活,这是人生真善美的正确目标。

修行人要有佛陀的大慈悲心,要有拔除众生苦难的意愿和担当,要心系众生的苦乐。众生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众生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大家要互相共勉;为工作而生活,为救度众生而努力。

佛教佛语经典语录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佛教的经典佛语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1、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4、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3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3、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4、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5、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6、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7、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8、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9、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41、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45、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46、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7、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8、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9、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1、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5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2、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5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54、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5、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6、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5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5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9、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60、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佛学经典语录,经典语录_佛语禅心


佛学经典语录,经典语录_佛语禅心

1、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2、 顿珠法师: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经历,然而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人得失随缘,保持乐观。有的人则执着迷离,坚守痛苦。这与前世的业力和今生的能力有关系。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不在于得到更多,而在于珍惜即有,当我们有能力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时,不完美的,也渐渐完美。不快乐的,也渐渐快乐。

3、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产房、墓地是人生最平等的两个地方,不论是富贵人和穷人、好人和坏人,在这两个地方都是一样。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

4、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5、 禅是一粒果,一粒多情的果;禅是一亩田,一亩丰饶的田;禅是一道门,一道空灵的门;禅是一潭水,洗净尘世的沙;禅是一味药,疗治心里的苦;禅是一盏灯,点亮前行的路;禅是一轮月,洒满芳草天涯;禅是一片天,禅是一片地,禅是春和秋,禅是嫩绿的芽;禅是你和我,禅是我和你,禅是冬和夏,禅是一枝花。

6、 人问:何为友?禅师示:友分四种:一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人低头见影,有悟:待友如何,便遇何友,友如镜。

7、 我们这一生,要走很多条路,有笔直坦途,有羊肠阡陌;有春天的风景,有冬季的荒凉。无论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别人无法帮忙。仰望满天的繁星,回望留下的脚印,我们一直在孤独中跋涉,在寂寞里坚守。只要你愿意走,踩过的都是路;只要你不回避与退缩,生命的掌声终会为你响起。

8、 人生有涯,能够守住一份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舍去很多东西。所以,有人告诉我们,女人不必太美,只要有人深爱;女人不必太富,只要过得幸福;女人不必太强,只要活得尊贵。这是对幸福女人的写照,也是对女人幸福的诠释。当然,境由心造,一个女人是否幸福完全由自己的心去感知。

9、 虽然人世间纷纷扰扰,充满了无常,凡事也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了,果报便会产生,无法阻挡。但是发生过了就会消失,有来就有走,一切都是过客。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当下的因缘,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做的时候尽心尽全力,过去了就放下,即得自在!

10、 法藏寺:生活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烦恼和洒脱也只是一线之间的距离,一颗悲观的心足够把一切埋没,一颗豁达的心也足够点亮一个世界,谁的人生也注定历经艰辛,这命运的道路又是足够的湿滑,所以需要我们每一次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怨路太黑,再坚持一点,再给自己突破自我的一次机会。

11、 恒诲法师:最无情的不是人,是历史;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时间;最有力的不是老板,是大自然;最可怕的不是灾难,是面对灾难时的懦弱;最拿手的不是专业,是旁观;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是心身不安;最舒适的不是酒店,是家;最难听的不是脏话,是无言;最宽广的不是大海,是心胸;最美好的不是未来,是当下。

12、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13、 今天是盂兰盆节,佛欢喜日,阿弥陀佛节日。宜广行善法,诵经念佛、放生吃素、斋戒供僧等,为在世的父母以及六亲眷属祈福增寿,为亡故的父母以及累世先人超度往生。以清净心随念阿弥陀佛圣号或心咒,普皆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南无阿弥陀佛!

14、 释道成:时间就是我们每个当下的见证,每一刻都应全心全意。一朵花的绽放,必定具足全部因缘;一锅开水,每一份水都必须烧开;一个人的超越,也必须具足全部的成因。你必须非常努力,才可以看起来毫不费力,因为,全部的你都在哪个状态。

15、 悟妙法师:唯一能创造出你所经验的世界的人,那个如梦似幻的人就是你。我们制造出自己的痛苦,也制造出自己的快乐,我们可以说是相当地自给自足,完全自作自受。我们不需要仰赖任何外在的事物就可以如此。但是,我们也可以自立自强,去处理我们所制造出的痛苦和快乐,自尊自愛。

16、 不要害怕旅程孤单,一路走来会经历很多的遇见,虽然落脚点不一定在同一个驿站,但一路的相陪,就是最美的感言。不为错落悲凉,世上行人万万千,能够遇见就是一份缘,只要珍惜了,没有拥有也不必伤感。生命需要释怀,只要用心去珍重生活的每一天,走好沿途的每一段旅程,不虚度,不沉溺,自会有那一束馨香为自己独守着清欢。

17、 禅是禅非:一辈子虽然漫长,但过去了也就是弹指一挥。你会不断的遇见一些人,也会不停的和一些人说再见,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再回陌生,从臭味相投到分道扬镳,从相见恨晚到不如不见不是每个人都会是你的伙伴,也不是每个朋友都能肝胆相见,无烦或恼,缘到,报之以大笑,缘散,报之以不厌。

18、 恒诲法师: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方法,缺的是一往无前的决心和魄力。不要在事情开始的时候畏首畏尾,不要在事情进行的时候瞻前顾后,遇到一些磨难和坎坷很正常,多一些坚强,多一些忍耐,多一些进取,一切才皆有可能。

19、 顿珠法师:在善行面前,要勇往直前。如果希望明天幸福,就在今天多一些努力。如果希望来生幸福,就在今生多一些努力。幸福的人生,是点点滴滴善的累积。种下一个好的念头,收获一个好的行为:种下一个好的行为,收获一个好的习惯;种下一个好的习惯,收获一个好的性格;种下一个好的性格,收获一个好的命运。

20、 人生,无所谓失去,只怕草率地挥霍。生命有限,所有得到,最后终会失去。只要用心珍惜过,就不必太在意失去。花开花谢,四时更替,该走的谁也无法挽留,该来的谁也阻止不了。放开怀抱,坦然面对,以喜悦之心迎接每一个清晨,以淡然之心送走每一个黄昏。不亵读生命,就能最大限度迟滞失去。

21、 宽容就是忘却,学会忘却生活才会快乐;宽容就是忍耐,忍耐能使灵魂安宁,退一步,天宽,地宽。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谁也不可能一辈子都不需要别人的宽容。宽容是一种气度与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与接纳;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付出宽容,收获无量无边。

22、 命运是随时都在改变的。佛法的因果观、行为价值观,是让我们了解说一切行为所产生的能量,是不断的在我们身心上去展现它的力量。这生当中,时时刻刻我对人生的看法、想法、态度、行为,就决定了我这生当中的命运。

23、 任何人都可以盖木头或砖头房子,但佛陀说,那种家并非我们真正的家,它只是名义上归属我们。我们真正的家,是内在的平静。外在与物质的家可能很漂亮,但它并不平静,充满种种忧虑。它对我们而言迟早必须放弃它,不能永久居住的地方,因此它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它属于世间。

24、 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往往喜欢宣扬自己的优点,却不习惯赞美别人的优点。这种习惯让我们常常生起烦恼。因此,不看众生的缺点、只看众生的优点也是改变我们心态的方式,这种心态能够让我们欢喜快乐,能减轻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增添福慧二资粮,能够帮助我们进入菩提大道。

25、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岁月里的歌,学会淡泊,学会变通,把那些不快乐,隐入寻常,简单的幸福着,做一个本真的自我。感悟心灵的那份淡然,盈握一份懂得,坦然并快乐着,不去计较,月圆还是月缺。面对生活,挥洒泼墨,妙笔花盛开,活出自己的精彩,无人可替代!

26、 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27、 真正能放下的人,不会花精力解释过去,而是面向当下,乐活现在,包容过去的情缘和关系。一场情缘,应好心珍惜,怀着感恩说再见。

28、 人生在世,多一份对待生命的释然,常保持一个悠然的心境。凡事皆用平常心去面对,做人无须勉强,让一切随性而来,尽兴而去,淡定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9、 禅是禅非:简单,是人生的至境。小时候的欢乐,是单纯带来的。长大后的痛苦,是复杂给予的。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在没人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很快乐,因为有花草虫鱼作伴。长大后,越在人群中,我们越感到孤单,因为人心叵测。简单,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无欲无求无失望,来去随缘少徒劳。简单,是最大的快乐。

30、 花儿无名,也能开出绝地风景;小草卑微,亦可铺出盎然绿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在时间中平静,在岁月里老去。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人生在世,需要不断的为自己的心灵除尘,自省,自悟,自重。

31、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32、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无法让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样。所以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埋怨自己。有时候,我们觉得累,是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忘记了去哪。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幸福,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33、 禅的目的是:试着把身口意三业,转化为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34、 云乡禅师:我们越能够让自己安于当下自己脚步所在,也就越清晰的看见自己只能够在当下之所在,如此我们的当下感就越来越存在并且沉重,而头脑里的杂音就越来越轻,如是就自然静了,直到有时候我们体验到一念不生,却一切现成!

35、 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不要羡慕别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完美,只是你没看到罢了。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够追逐多久,坚持多久。

36、 世上一切的苦,都根源于这个我;佛法之所以帮助人究竟离苦的方法,就是帮助人破除这个我。破除我有许多善巧的方法,循序渐进,例如揭示因果之理:布施贫苦,能感得富裕;隐忍安详,能感得相貌庄严;尊敬他人,能感得地位尊贵越是为人,越是利己,真实不欺。

3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38、 人间佛教网:不说欺心话,不吐傲慢语。逢人多低头,不作无谓辩。只要你痛快,你对你全对。回首看后来,何必说过头。

39、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40、 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总是过于薄弱,我们无法主宰时间,天气,日月星辰的流失变化。我们无法主宰他人。我们时刻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是想在此说明不要对他人有太多的希望和依赖,即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41、 生活里无论坎坷、还是平坦,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做,也没有人替你做出决定,人生走过去,自己却必须走出烦恼的围墙,必须面临选择和放弃,也不必要为每一次选择而沉重,也没必要每一次放弃而悲伤,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才知道觉悟,为时不晚。

42、 延参法师:生活从来就不能够缺乏信心和勇气,每个人都怀揣着改变生活的希望,却在经历生活风雨的挫折之后,有的悲观,有的昂扬,有的失落,有的坚强,未来还要发生什么,一切都未知,那些没有必要的茫然和恐惧,只会制造生活的负面情绪,局限了自己的思考,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好心态,才是好人生。

43、 【返璞归真随缘即安】赌书泼茶,倚楼听雨,日子清简如水。禅的时光,总是寂静无声。窗外风云交替,车水马龙,内心安然平和,洁净无物。如此清淡,不是疏离尘世,而是让自己在尘世中修炼得更加质朴。人生这本蕴含真理的书,其实掩藏在平淡的物事中。返璞归真,随缘即安。

44、 恒庄法师:命运不是东风,也不是西风。来到人间,就是继续前世的缘分,了却来生的缘由。很多事情,我们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就能看得更深更远更透。看人间,放开你的眼量,不过一场空。苦苦挽留也罢,耿耿于怀也罢,内心的世界,也许根本就没有那么难放下。【杨枝一日禅108天】

45、 生活中点滴的残缺,并不应影响人生的旅途,花自飘零水自流,人生本不完美,又何必庸人自扰。低头走人生的上坡路,抬头走人生的下坡路。顺其自然,尽己力以安天命,对于任何结果,都要能坦然接受。#杨枝一日禅#114日

46、 生活不乏精彩,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盯着乌云不放。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追求无尽的欲望,是不会得到满足,放下贪欲追求平实简朴的生活,是获取幸福最简单的方法。

47、 亲情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去解释,这种爱,与生俱来,是无私的;爱情不需要多么的华丽,平淡的生活才能磨练出坚贞的爱情,这种爱,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友情不需要过多的安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求任何回报的朋友,才是真的朋友,这种爱,可以延续一辈子。

48、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49、 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放不下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生命就在金钱。人说,最能看清自己的是镜子。镜子说,最难看清自己的是人。人们没办法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思想、感觉、情感。可是,人人都是一面镜子,用镜子看不见自己的时候,试着用自己的心去照出自己吧。人类世界有的时候比自然界还要残酷,因为除能力的强弱比较之外,其他的竞争实在是太多世人必须承认这种现实,必须打破事事公平合理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困扰,才能不发牢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果人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就要在这个世界里逐渐改变自我。人与人之间不总是和谐,但也绝不是永远对立,那么为什么不试着去谋求双赢?人生苦短,每个人都不容易,有交集才会精彩。相逢是前世修来的缘,大家同坐一条船,拥挤总是难免,立足之地不过尺许,让他几分又何妨?纵然是不小心碰着了点,就不能相逢一笑,尽皆释然?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乾坤是一剧场,生命是一出戏。而众生则是一群迷惑的演员,看不清生命本质,参不透生活真貌,上焉者驰求功名利禄,下焉者追逐五欲六尘,更有甚者,在浑浑噩噩中,无奈地下台退场。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只不过是导致富贵的一种助缘而已。尊贵的原因是礼拜十方一切圣贤、恭敬一切众生、安忍顺逆的境界和谦卑心。难怪古人会感叹地说:大富由天,小富由俭。一个人不论多么富贵,只要有很多烦恼,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事,他都不可能真正过得开心。相反,虽然生活条件简朴,但心地单纯,关系简单,少欲知足,这种人比较容易得到幸福。我们常常被一个争字所纷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心胸开阔一些;得失看轻一些;为别人多考虑一些,哪怕只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人心会一下子变宽,世界会一下子变大。不争,人生至境!生存在喧嚣无序的环境中,当心一片凌乱,难免丢失本性的宝贵特点;相对现象中,我们内心始终向往快乐善良。觉醒路上直视心和念头,从禅定开始如镜子能照见自己的内心,禅定能让心灵成长,用佛法修道斩断久远的自我执实无明。让生命更幸福,世界更和平。

50、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往自己的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只做加法的人生是很悲哀的,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就是做减法,减去多余的物质,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加减法并用,人生之旅才会风光无限。

51、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52、 再出名的哲学家、再迷人的艺术家、再显赫的政治家,都无法抗拒轮回的痛苦。只有通达了生命的真相,人活着才能找到方向。而这一扇大门,佛教可以为你开启。

53、 活在正念中,是防止意外、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觉知你心中种种的深刻渴望:对生活安乐的期盼,得到所需支持的愿望,修行正念的意愿。也许,你会想要写下你的观察和了悟。佛陀说过,一旦明白到,这世上与我们最亲近、对我们来说最珍贵的人就是自己时,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当成仇人。

54、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经得起沧桑,担得起辛苦。每一步前进都谨慎小心,检查内心的意志,鼓励自我的信心,开口谅人,动念恕事,那些给自己的狭隘找的每一个理由,都会让生命透支,人生就是把自己的心量活开,活成宽阔的能量,如果心窄,去哪里存放生命的意义。一一一延参法师

55、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给你磨砺,让你变的坚强;给你离别,才会感知聚的喜悦;给你苦,才知道什么是甜;经历失去,让你懂得拥有时珍惜;经历失意,让你学会从容的选择,给你缺憾,才能领略完美的涵义,苦乐离合,留一颗佛心!花开花落,留一份珍重!一路走过,一路安然,一路喜乐,一路菩提花香。

56、 见佛见光,见菩萨见莲花,固然可以增固信仰,但这都不是真实的奇迹。离一切相,即见如来。真实的奇迹不是临时的感应,而是身心的解脱;真实的奇迹不是停靠在驿站,而是找到心灵的归宿;真实的奇迹不是求财得财、求名得名、求利得利,而是烦恼减少、胸怀扩大、心生大悲。我们观赏日出朝霞,就要静守长夜;期待花开结果,就要撒种耕耘。生命本身就是奇迹,而真实的奇迹来自生命内心。

57、 净土不在脚下,而在我们的心中。也许现在的你还在思考脚下的路该如何走。未来的希望又该如何去诠释,未来的人生又在何方。有时候,想着想着,你会哭;哭着哭着,又笑了。这就是成长。当你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越来越明显时,也许你就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成熟了。加措活佛

58、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人生一世,有多少东西能让你牵挂,又有多少东西能让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呢?愉悦也好,心碎也罢,终归如茶,都会慢慢地淡去的,而其间禅意尽在茶中。

59、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牢骚满腹气肠断,怒气冲天心肝伤。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是用别人的成绩来激励自己。人生的许多痛苦,是因为计较的太多。回归简单的心灵,学会减法生活。心没有枷锁,才会拥有真正快乐。舍得放弃,甘于淡泊,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

60、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61、 无论周遭如何,不管未来怎样,都要保留善良的本质,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要有赞人之口,好言令冬暖,恶语使夏寒;要有纯净之眼,你看简单了,众生并不复杂;要有助人之手,少些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炭;要有忍人之胸,你接纳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62、 禅是禅非:无常,意味积极,珍惜当下缘分,愿一切众生幸福;无我,意味丰富,一切事物是众缘而成,只有无我才能成就一切事法,无相才能翻成森罗万象,无生才能演绎生灭。深信无常的本性,保持觉照,深信身心世界本来具足佛性,心不外寻,就能欣赏当下勃勃生机的万物,享受自己内在和周围生活的快乐。

63、 生命就像大海,一生宛如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当我们把视角放在短暂的一生中,试图把生命解释清楚,那是不可能的。生命有无尽的过去,也有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都以现在为开端。

64、 不管什么法门,只要你修了以后,感觉自己越来越快乐,性格越来越稳重,心念越来越集中,以及越来越安详自在,越来越理性、客观,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那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正确、有效的真理。

65、 恒静法师:云散了,月来。梦破了,醒来。禅悟了,佛来。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結。烦恼皆虚幻,庸人自来扰。

66、 恒荣法师:人之所以烦恼,大多是因为看不开、放不下、忘不了。看不开,是因为过于执着,执着于某人、某事,画地为牢,自己囚禁了自己;放不下,是因为把某些东西看得太重,看得太真,什么都想拿,什么都想要,不愿丢,不想舍;忘不了,是因为把回忆养成了习惯,把故事当成了生活,时光早已流走,心却还在原地。

6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68、 镜子,一般是拿来照面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出自己的容颜。但是在佛门里,还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里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之前都能显露无遗。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观照自他,甚至观照社会人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的镜子。

69、 恒愚法师: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面对人生的乐观心态。它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仇恨,它能传播心灵的快乐和微笑。宽容胜产幽默,能减少人生的沉重感,让人生充满快乐和幸福。

70、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71、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72、 佛教微博经典: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智慧的人,在如人生的戏里品味生命的真谛、勘破人世的纷扰;愚痴的人,在如戏的人生里颠倒梦想、盲目追求。人生像是一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美丽,读得太认真又会流干眼泪。人生原本真真假假,很多事情不必那么认真,对错得失间没有固定的准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73、 不是世界有苦难,有是非,有善恶,而是我们没有一颗智慧透彻的心,来观察他。以般若智慧的心,换一种角度一种思维来抉择我们的生活,来面对我们生活的一切。我们没有办法来改变我们的环境,我们有办法把握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心改变了,世界也开始改变了。

74、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放不下的心情。为什么烦恼那么多?因为有太多的放不下。被批评了,面子放不下;被误解了,委曲放不下;被欺骗了,报复放不下;被伤害了,怨恨放不下若心中只有一个自己,难免只见万般的不如意;若心中还能有众生,便能互相理解和体谅,不会伤到彼此的心灵。

75、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摒息诸缘,匆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76、 人生遇到挫折,唯有后退一步,方能看清前行方向。暂时退却,明辨厉害,洞明世事,才能更好地前行。退一步,是心灵的一种释然,也是一种大智。人生的许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退一步。人生如棋,制胜之道不在于几个棋子的得失,而在于占势。不贪一时一地之微利,不在细枝末节纠缠不休,才是制胜王道。

77、 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再美的花园,都有不洁净的东西;再幸福的生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世界总是优劣并存,注意力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以清净心看世界,红尘的喧嚣就无法动摇你的心;用欢喜心过生活,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影响不了你的心情。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78、 学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念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经文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佛经是佛陀揭示宇宙人生的真谛的记录,学佛的目的是让我们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少些烦恼、忧虑、偏激、狭隘、自私。多一些包容、豁达、光明、智慧,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甜美和幸福。

79、 恒东法师:解脱,不能靠他人,只能靠自己。事实上,没有谁束缚自己,心上的绳索都是自己绑上去的。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索所缚;斤斤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欲望越多,束缚越多;欲望越少,自由越多。解脱不难,只需淡泊名利,看淡得失,以平和恬淡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人生。

80、 恒路法师:自己的心地是自己的世界,不要在意生活中的七颠八倒,固守内心世界的一方安宁、清净,或者说是一份寂寞,生活如茶,品的是一种忘却,忘记别人的怨恨,忘记别人的过错。

81、 释道成:当你幸福时,若这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不叫幸福,而是造业;当你快乐时,若那快乐会导致痛苦,这不叫快乐,而是痛苦尚未成熟;当你富有时,若那财富源于不正当行业,这不叫富裕,而是累债;当你自感聪明,若那聪明缘于自私,这不叫聪明,而是愚昧。不立于恶,故不生苦。自种自收,因果不昧。

82、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追求?工作量多、所得少,确实很不划算;追求轻松获利,不惜铤而走险从事投机事业。拥有再多物质,终究如过眼烟云,何须对于自身利益百般计较?许多人虽有才华,但为了生活庸庸碌碌;也有人不求己身安乐,为众生的幸福把握分秒,勤于奉献,如此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具有丰富的知识才华,不一定能守于使命、明辨是非,不一定看清无常、苦、空之理。心无挂碍,对准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立志、立愿而能恒持,才是最宝贵的智慧才华!心是力量的源泉,认识自己心的状态和内心的问题才是修行的下手处。用一颗攀比的心看问题,好比一个暴君用惯了枪与世界对话,怎么能体会一个和平者用爱拥抱世界的大雄大力?心中的我执太强,听不进师长的话意,容不下同行的异议,处处重我,一旦不顺己意,就会失落。一念正觉显起,处处为人,别人的成功更让自己欢喜,别人的忧伤更启发自己的悲心。这样的一种心态,还会与这个世界对立?放下自我的当下即便拥有了整个世界。工作中有你,生活中亦有你。有分担即有分享,所以工作不是责任,生活也不是束缚,云在青天水在瓶。以为舍弃工作才可以学禅,逃离生活才可以解脱,那是虚妄。真正的禅机只在当下,你不妨从每个人的工作关系中看出秩序,从自己的凝神生活中看出空灵,不必等待闲情亦有舒畅。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中学生高考前紧张复习,年轻教师为职称辛勤奋斗。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才不能像图书馆,给人感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开口就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知识。真正的学问,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自由、自发的学习。治学应该像做人一样,要简明。知识使人复杂,智慧使人单纯。用智慧,吸收真正有用的东西,去掉多余,不造成生命的负担。背后说人是非,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也结下恶缘,自赞毁他反而败德伤名,得不偿失。好名声之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愿意挺身而出,为大众牺牲服务,发心奉献,自省忏悔,检讨缺失,自然德声远播。有智慧的人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众生,还会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着想,给人信心,为人服务而不求回报。修行并不一定要到寺院里打坐拜佛,随时给人欢喜,说鼓励的话,说赞美的话,就是最好的修行。放下而不放弃,以丈夫之气概承担责任,处处随缘,事事担当。从内心深处爆发出人性的光辉,让感动的泪水化作照彻人性阴暗角落的阳光,心净则国土净,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锤炼自己。佛不是远在天边的神灵,也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佛就在我们的每一个言语动作,每一个起心动念里。从身边的人、事做起,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面对纠纷,大多数人以为,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实际上,真正倒霉的人是我们自己。惹来怨气,寝食难安,积出病来。怨恨一个人的时候,不妨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你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撑起一把伞,挡住伤害,留下温情。这温情不但温暖自己,也让世界越来越温暖。幸福和快乐,不是指财富多、地位高,历史的帝王可谓富贵到了极处,真正幸福快乐的帝王有几人?所以真正幸福是什么?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守住自己的清净心,随缘不攀缘,你就得自在,你就得轻安。身心清净,没有忧虑、牵挂、烦恼、妄想、执着,读喜欢读的书,做喜欢做的事,一生自由自在,你想想看,这才叫真正幸福。对外面的较劲和执着是没完没了的,因为当你认为拥有的时候,它却可能会像气泡一样化为无形。发现你内在的真理,有人把它叫做真我,也有人把它叫做平常心,古人把它叫做道、叫做禅,实际上他是你内在的全然。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凡事往好处想,因为,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

83、 人生是一场追求,也是一场领悟。平淡的日子里,安静,简单,没有起伏,没有波澜。有的只是一种安宁,一种重复,一种寂静。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无论季节怎样变化,一如平常,安然于自己的生活,忙碌于自己的工作。人的生活多是这样平淡,平凡,宁静。

84、 四项最高回报的投资:1、读书,去别人的灵魂里偷窥;2、旅行,去陌生的环境里去感悟;3、电影,去荧屏里感受别人的生活历程;4、冥想,去自己内心的秘境里探寻。

85、 放下悭贪是布施,放下恶业是持戒,放下懈怠是精进,放下嗔恚是忍辱,放下散乱是禅定,放下愚痴是般若,放下虚伪是真诚,放下污染是清净,放下傲慢是平等,放下愚痴是正觉,放下自私是慈悲。

86、 心灵被世俗的杂念填满,每个人都有太多舍不得放下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活的真意。其实我们越是不忍心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手中溜过,我们越无法真正得到。有时即使千方百计得到了,也仅仅是个形式而已。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人生的无奈。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路径窄处,留一步让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品。与人方便,也就是与己方便;给人余地,也就是给己余地。能受苦乃为真志士,肯吃亏不是痴愚人;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假如风雨来袭时,有人不修屋顶,不装门窗,而奔向户外,对着风雨咆哮,命令风往右吹,雨往左移,我们一定会说这个人是个疯子。如果不根除自己内在的恶,只是对着世上的种种恶行发脾气,与上述的做法并无两样。教导别人不如转而多教导自己。恒诲法师:以平常心观世事,则事事平常。在危险面前,平常心是勇敢;在利诱面前,平常心是纯洁;在复杂的环境面前,平常心是保持清醒的智慧头脑;在紧张的关头,平常心是沉着和冷静;在荣誉面前,平常心是谦虚;在诋毁面前,平常心就是大度和包容。平常心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境界和豁达的生活理念。恒路法师: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明白了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凡事随缘皆有禅味。恒愚法师:安安静静礼佛,老老实实做人。品人生味道,交几个知心朋友,吃、穿、住、行、坐、卧都是禅机,佛法的真谛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想。一颗平常心,潇洒走天涯。延参法师:一个人需要长大,需要做一个生命的致敬者,去承担生命中的艰辛和苦难,让它成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每个人的意志需要更加坚强,需要在历练中视野、胸襟更加宽阔,没有谁不是在坚强和困顿中找到生命的方向,就像每个人必然经历的青春一样,去面对艰辛,给自己一点勇气,让生命更明亮。恒诲法师:有没有一种光,能穿透心灵的迷惘?那是智慧之光;有没有一种蓝,能带来心里的平静?那是心地的坦然。有没有一种心态让你的生活无忧?那是内心的豁达和无争,它不会让你患得患失,也不会让你妄自菲薄。其实,我们的修行离不开心地,心外求法,大错特错也!

87、 饮清净之茶,闭是非之口,结悟道之友。

88、 孤独也好,寂寞也好,我们学会了欣赏和宽容,我们在不同的风景中,磨砺我们的身心。在不同的旅途中,我们背着行囊不断修行。人生四季,我们从懵懂到成熟,从纯真到清澈,从繁华到安宁,从学习、领悟到从容,一段旅程,整个过程必须亲自体验,才知道那是沙漠还是绿洲。

89、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90、 禅是禅非:少人此生,最终形同陌路,而多少人前世,却又相约来生,轮回,一种心灵的迷失,丢失的是一种承诺,找回的却是誓言,所以请不要轻易许诺,因为因果始终不曾改变,不论你相信轮回与否,守护好当下的诺言!

91、 懂因果的人即使面对烦恼和痛苦也可以从容面对,因为他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与他人无关;不懂得因果的人面对烦恼和痛苦只会沉浸在痛苦中,甚至抱怨他人和环境,不会想法走出来,久而久之当这种承受力达到极致就会导致忧郁。所以同样的烦恼有的人可以转为智慧、有的人只能将其变得苦上加苦。

92、 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3、 佛教微博经典:所谓禅者,息心便休,不取思前虑后。所谓道者,临时施设,只是应机之药,用之弃之。只因众生各个妄想颠倒,不见生命实相。世尊方因机施教,说八万四千法,原为破八万四千法。故世尊言我于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故我宗门只从自心入手,不生望文堆解,文字情识皆是方便终成障碍。

94、 恒诲法师:忍辱负重,成就人生。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95、 人与人之间,若到了彼此缘尽的时候,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96、 心灵被世俗的杂念填满,每个人都有太多舍不得放下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活的真意。其实我们越是不忍心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手中溜过,我们越无法真正得到。有时即使千方百计得到了,也仅仅是个形式而已。

97、 我们的命运,一半被上天操控,阴晴雨雪,死生祸福,很多时候是注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只能被动承受。另一半由自己掌握,需要我们全身心认真演绎、积极诠释:你不快乐,谁会在意你的忧伤;你不坚强,谁会怜悯你的懦弱;你不奋进,谁会陪你原地停留唯有自我负重前行,方能咀嚼出生命的原味。

98、 当琐碎之事、不如意之事索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禅语有云:随缘自适,烦忧自去。,随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是一种达观的处世法则。

99、 禅是禅非:以淡然的心态看世界,人生才会多些快乐。天使之所以会飞,因为把世界看得很轻。人生苦非苦,乐非乐,一念苦,一念乐,看重则苦,看轻则乐。快乐的人,修炼了一份淡然的心态,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不和世界对立。不争自然平安,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淡」化一切烦恼。

100、 【你见到的是友善还是憎恶?】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到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蛮横的人教授忍辱之道。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现。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175801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母校寄语
下一篇 : 佛语爱情经典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