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朋友圈充斥着大量的句子,句子往往是浓缩而短小精炼的,你会经常转发这些句子到朋友圈吗?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18句佛语经典语录,说尽人生哲理,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1.生命中的所有呼吸与岁月相依,走在这人海茫茫里,面对生命的潮起潮落,留一颗空心装万物,结几分善缘待善缘,穿梭于时空的黑与白,悄然于这自然的阴与晴。经历着一场生与死的距离,生既不惧,死又何惧,能走五里坡,就能过十里岗,少一些分别,眼下就是安详。

2.生命是一场觉醒的过程,如果能客观的对待自己的狭隘,那么这一趟命运就是一场友好,罢了的烦恼,豁达的再生,所有的纠结再也微不足道,所有的世态炎凉,更是成就了命运所有的启发,所有的日子也都成为了阳光普照的日子。

3.可以这么理解,生命是一个风雨捶打的过程,又是一场回头是岸的经历,我们不必要去叹息命运的无常,高低起伏,我们更应该去找到人生智慧的方法,不管生命这条线多么的曲折,不对立,不极端,经历命运所有的考验,同样是打开命运所有善待的门。

4.活好自己路过的所有季节,如果被什么烦恼纠缠不清,还请记得告诉自己一句话,自己的烦恼怎么破,图样图森破。能放下的,千万别端着。

5.不要把人生这一趟旅程,活成比陌生还要陌生,如果说生活是一场创意,那么就需要用慈悲熏习自己所有的念头和行为,这不是不可能,而是自己愿意不愿意做的问题,冬天的风在吹,并不是对命运的拷问,而是对命运最可贵的一种维护。恰如,烦恼越猛,清醒更醒。

6.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世代如何交替,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才是对生活的客观理解;友好和温和,这个态度是不能改变和更换的。放开对世间间烦恼的纠结,才能发现世界的宽阔。

7.走在茫茫红尘中,过往匆匆,每个人都有记忆深处的故事,不管多么珍贵都会因时间流逝而慢慢老去,变得不再清晰,无论是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黑的白的,都将埋没在无情的时光中,定格在那一刻。不用去想过去到底谁对谁错,当时间将记忆的花朵绽放,你只需去欣赏,远远地静静地欣赏。

8.几句本分话,几句知足话,几句安稳话,这世间的经过,纷纷如落花,平静的去面对,安然的去品味,既然是自然,那么就去适应自然,默默的相守,淡淡的观察,这一场默然,本身就是一场自在,这一种淡淡,何尝不是一种洒脱。

9.不管经历什么,满面风霜也罢,浑水洗脸也好,也许这人生的担子很重,既然走了过来,也不再有其他选择,一个好的人生态度,就是人生最好的活法,就算生活有几分辛苦,人活的是一份底气的充足。

10.年年岁岁一场场经历,经过山,经过水,如果说人生的信念,那就是向前,生命的意义也就在失落和希望两端,胸怀一片天地,注定一片辽阔,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不管遇到什么,安静,愉快,豁达的面对和微笑。

11.平静的走过生活,平心而论,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快乐,走过生活的纷扰,合理合法,既然能接受别人的原谅,那么也要客观的释放原谅,不要以为快乐是多么遥远的目标,其实简单到用你的努力,去平衡所有烦恼的冲击力。

12.那些生活中的艰辛曲折,看得破,便走成了人生的风景,想不透,也不过是在自我的纠结里活成了一场折磨。人生的幸福,也就在于面对世事纷扰,自己如何着眼、如何用心。

13.学会淡然,不要让心随着得与失起起伏伏,人生真正的得,是得到一份坦然,一份从容,一份淡定,一份勘破,是内心得到宁静与祥和。放开对世间间烦恼的纠结,才能发现世界的宽阔。

14.什么是人生的正能量?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怎样坎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那些浮云般的烦恼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活泼。

15.生活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整,挫折的时候记得笑一笑,还好勇气还在。委屈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坚强的人,还能让泪水淹死,生活不就是忙碌一点,又有什么,别矫情,告诉自己还有很多的理想,让内心的柔和成为一种习惯,胸怀的宽阔,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改造。

16.空是什么,抛得起障碍,活得起荣辱,经历着世间的喧嚣,解脱于种种的疲惫,从那些虚幻中突围,活出人生的那份自在,不攀比,不嫉妒,世间一切,随它历历在目,也随它花落花开,当下的放下就是当下的洒脱。

17.有句话叫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退之意在于淡出繁华,彻底的做一个旁观者去领悟生命的繁芜,荡涤心灵,其实,这就是一种洒脱,卸掉心灵的枷锁,拂去眼前的尘埃,淡了烦恼淡了心。

18.这世间只有经过的过往,没有以身相许的烦恼,更没有搁浅的旅途,既然生活总要发生那么多故事,所以需要善待,也需要忽略,更不要让内心的脆弱去伤害生活的美好存在。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大全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大全

1、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一】 ⊙为什么说想法全不可信呢?《持世经》说:一切诸见皆名为邪,一切思维皆为是邪。一切念皆是邪念,有所念处皆是邪念。任何见解、任何想法,都是邪思邪见,心念一动,邪思便冒出了头,根本不可信。

2、 ⊙基督教的圣者,佛教的圣者,经由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都悟到了真道,彼此之道,自然相通。好比炼金,不管用什么方法,炼成的金子,都是质地相同的东西。

3、 ⊙在人际交往中,偏执于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毫无意义,关系的疏离,感情的疏淡,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无意义的偏执而蒙受损失,显然并不明智。

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到的只是内心的映像怎样让你的世界变得美好起来?佛日: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一《维摩诘所说经》

5、 ⊙佛说:自己的心灵肮脏,眼里的众生也肮脏;自己的心灵干净,眼里的众生也干净。

6、 ⊙内心善良正直的人,看人、看事往往从好的一面看,跟人打交道时,总以为别人也会像自己一样,往好里想、往好里做,因此敢于拿对方当好人,敢于信任别人,于是,他们可以非常幸运地为自己营造一个友善、信任的小环境,因为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可信的一面,只是需要受到友好和信任的激发。

7、 ⊙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看到坏事,也能往好的一面想,为对方的坏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8、 ⊙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因对方的行为蒙受了损失,也会为对方找出一个人性化的理由,例如,鲍叔年轻时跟管仲合伙做生意,分财产时管仲总要多取一份,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闹翻了,甚至对簿公堂,但鲍叔认为,管仲不是贪财自私,而是家里贫穷,需要多分一份,因此,他对管仲的行为全不计较。后来,鲍叔在齐国当了大臣,又大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使管仲成就了一番大业。

9、 ⊙内心伪诈自私的人,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人、看事,看见的往往是不好的一面,总以为别人也像自己,嘴上讲得好听,心里想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遇到现实的好处,一定会想方设法抢到手,绝对不可能谦让;凡是看不清的地方,一定是因为对方采用了诡诈的手段,施放了烟幕因此,他们从来不敢相信别人,对亲人、朋友也不例外。他们更乐意相信: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人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这种人。于是,他们非常不幸地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冷漠、互不信任的小环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私冷漠、虚伪不实的一面,一旦受到对方的怀疑,必然树起用自私、不诚实筑起的堡垒,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10、 ⊙内心污垢甚多的人,眼里的世界一团糟,根本不相信善良、正直、公平等美好品德的存在,在他们看来,所谓美德,不过是一种漂亮的装饰,不过是恶鬼骗人的一张画皮。《小窗幽记》云:闻人善,是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听见别人做了好事,便怀疑是炒作;听说别人做了坏事,便深信不疑,这种人的灵智完全被各种污垢所遮蔽,心里只一个被严重扭曲的、丑陋的世界,心里只有一些被严重丑化的、可厌的人,因此,他们对他人、对世界没有任何好感,只有厌恶、仇恨,这种人是世上最可怜的人,永远不懂得什么叫真善美,只能像个拾荒者一样,活在自己制造的垃圾中,靠垃圾艰难生存。

11、 ⊙要让自己眼里的世界美好起来,一个最好的途径是,清洁自己的心灵。

12、 ⊙好人总是被自己的好呵护着,坏人总是被自己的坏伤害着,小人总是被自己的小禁锢着,愚人总是被自己的愚戏弄着,谁说人间没有报应?报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13、 ⊙知识像新鲜的牛奶,存放过久就会变质怎样吸收和运用有益的知识?佛日:汝等此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14、 ⊙佛说:你们这些僧人,知道我说法时,常以乘筏渡河为喻。正法尚且应该舍弃,何况邪法呢?

15、 ⊙佛祖曾用乘筏渡河来比喻自己的说法,其意是说,佛法只是渡河之筏,可以助你到达彼岸,但并不是彼岸。给你一条船,你有了通向彼岸的工具,但不等于已经到达了彼岸,你还需要付出努力,正确地驾驭这条船,小心地应付航行中的风波。

16、 ⊙是适时取舍,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好比拥有一条私人游艇,用时才用,不用时没必要随时背在身上,否则就成了负累。

17、 ⊙是不要迷信。佛法虽是正法,但并不是唯一之法,不要以为掌握了佛法,就是世间高人了,谁都比不上。况且佛法通过不断修证,还大有改进创新的余地,好比古代的木筏,确实可以渡河,通过一次次升级换代,现代的高科技渡轮,已经先进多了。

18、 ⊙不要为学法而学法。学法的目的是到达彼岸,如果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仅仅作为炫耀的资本,自身却得不着佛法的滋养,就偏离了学法的本来目的。有一个书生,读了几本禅宗祖师的语录,便自以为已经大彻大悟了。有一天,书生去拜访归宗禅师,闲谈时,他得意地说自己已到了无修、无得、无证的境界。归宗禅师只是微微含笑,既不肯定也不反驳。过了一会儿,书生告辞,归宗禅师起身相送到大门口时,归宗禅师突然问:阁下的锦袍后面何来一大洞?书生一听,慌忙问:在哪里?在哪里?归宗禅师大喝一声:好一个无修、无得、无证!书生顿时面红耳赤。很显然,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佛法知识,由于没有进行切实的修炼,还是普通人一个,根本不可能上升到无修、无得、无证的境界。

19、 ⊙正法也好,非法也好,都是为了实际的效果,没有效果,等于无法。

20、 ⊙追随好人学做好人,便是上乘佛道怎样经营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佛日: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21、 ⊙佛说:人有美德,我虚心学习;人有恶行,我小心规避。我追随善知识,自修成佛。

22、 ⊙善知识即思想端正、品格高尚、言行友善、可助人为善者;恶知识正好相反,思想邪僻、品格卑污、言行乖张、可导人为恶。

23、 ⊙学佛从学好开始,向善知识学习,模仿善知识的行为,有一点收获,便与佛接近一步。

24、 【佛学智慧经典语录】⊙《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介绍了多方面的善知识: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善知识: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松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

25、 ⊙善知识,表面看关系很生疏,心里却装着对别人的好。这种人,也就是所谓外冷心热的人,这种人自律意识强,平时不苟言笑,不喜欢吹牛拍马,跟人相处,虽不冷漠,也不热乎,但一旦别人遇到困难,却乐意出手相助,不声不响就把好事给办了。

26、 ⊙善知识,对别人的不当之处,当面直言相劝,背后却替他讲好话。例如有些优秀领导者,当面对下属严格要求,有错误就及时指出来,背后却称道下属的优点,当下属工作失误时,积极维护下属,替下属担责任。

27、 ⊙善知识,当别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其他困难时,尽量为他排忧解难。这是讲交情、讲义气的热心人。

28、 ⊙善知识,对爱占小便宜的人,对生活贫穷、身份低微的人,没有厌弃心理,心里总想着尽己之力,帮助他们获利。例如,买东西时,看见对方在蝇头小利上斤斤计较,心里就想,做生意也不容易啊,房租高、税收重,弄不好就会关门大吉。心里这样想,还价时就让一步,自己吃点小亏,等于帮对方一个忙。这是有悲天悯人之情怀的大好人。

29、 ⊙学佛无非是学做人,所谓善知识,就是在做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人。跟善知识学做人,把人做好了,距佛也就不远了。

30、 ⊙学佛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佛的名头,不是为了显示跟凡人的差别,学佛的目的,无非是一点点清除自己的动物性,把人做得更像人。

31、 ⊙跟价值观不健康的人交往,观念很容易变坏怎样回避有害的人际关系?佛日: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增一阿含经》

32、 ⊙佛说:不要亲近恶知识,也不要跟愚者共事,应当亲近善知识和人中最优秀者。人性本无恶,模仿、亲近恶知识,时间长了必然种下恶根,看不见的危害直至终生。

33、 ⊙人的本性清净无染,善恶都是后天的积习。接近恶知识,模仿恶知识,最终必然受到恶的熏染。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我们错将谬见当做真知,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将恶习看做个性,错将作恶视为自己的自由权利,久而久之,必然种下恶果,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34、 ⊙古来圣人教导我们亲贤人而远小人,莫与恶人为伍,为的是将他人的鲜花、名果栽培到自己的小花园中,同时替自己建立一个保护区,以免别人的污染弄脏自己的小环境。

35、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这就是说,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

36、 ⊙有时候,人们总喜欢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结交对象,不加拣择,遇到什么人就与什么人相交。但是,身不由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或许难以选择交往对象,但至少可以选择亲疏关系,跟善知识来往密切一点,对恶知识敬而远之,总可办到。

37、 【佛学智慧经典语录】⊙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

38、 ⊙恶知识,内心不怀好意,表面却装得很亲近。例如,看见同伴去做一件有害无益的事,不加劝阻,心里却暗暗希望他栽跟头,好看他的热闹;心里想从朋友身上捞到好处,便刻意亲近,还常自吹自己多讲义气,心里却牢记着某个目的,诸如此类。一般来说,人际感情往往随着了解的增多而加深,对彼此不太了解却故意示好的人,要多留几分警惕。

39、 ⊙恶知识,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当面表示赞成,背后却提出异议。俗话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对背后爱讲别人坏话的人,最好保持距离。

40、 ⊙恶知识,在人前装作忧愁苦闷的样子,背地里却暗暗高兴。例如,朋友来借钱,便大倒苦水,声称自己多么不容易,活得多么艰难,让人听了恨不得借点钱给他才好;可一转身,他就掩嘴直笑,得意于自己的聪明;向女孩求爱不利,或做了错事,便痛哭流涕,跪下哀求,装出为了爱情痛不欲生的样子,一旦博得欢心,心里却暗暗高兴,庆贺狡计得逞。这是自私自利又自作聪明的小人,要特别当心。

41、 ⊙恶知识,表面装作很亲密的样子,心里却藏着某个损害对方的诡计。例如,有的小人看见同事跟上司闹了意见,便故作义愤,煽风点火,鼓励同事跟上司对抗,然后站在一边暗暗发笑。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小人,像毒蛇一样,尤其要当心。

42、 ⊙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世上有大路、小路,活路、死路,跟善知识相交,等于多了一条大路、活路,跟恶知识交往,迟早会走到死路上去。

43、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跟好人交朋友,除非自己是一个好人;假设自己没那么好,交往范围就窄了,想跟好人相交,又怎么能够?所以,从小就要学好,在自己变坏之前便远离坏人,跟着好人学好样。

44、 【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怎样培兼正确的观念?佛日: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

45、 ⊙佛说:有七善法可让人具备梵行。哪七善法呢?一是知方法,二是知教义,三是知时机,四是知满足,五是了解自己,六是了解大众,七是懂得尊卑。

46、 ⊙知法,即懂得参修佛法的方法,人有求道上进的心,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不知从何着手,凭着兴趣摸索,可能事倍功半。掌握了好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佛教研究出了很多种学佛方法,如白骨观法、不净观法、诵经法、打坐法等,佛教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方法:参访。许多正式剃度的僧人,都做过访问学者,到各地的名寺大刹,向高僧参学,不仅可以增长见闻,还可以听闻多方见解,这比跟着一个师父学习进益大多了。例如,日本真观禅师年轻时在日本学习禅法十余年,未曾悟道,遂到中国来取经,他穿着芒鞋,拄着禅杖,四处云游,参访了众多高僧,前后十余年,终于大彻大悟。假设他始终在日本学习,接触一样的经书和一样的师友,进益可能小多了。

47、 ⊙知义,即懂得教义。佛家的根本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懂得这一教义并勤而行之之人,必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一个活出了生命尊严的人。宋代高僧道楷禅师因拒绝接受皇帝的册封,扫了皇帝的面子,皇帝发怒了,敕令州官将他收押。州官钦佩道楷的道风,有心维护,故意问:大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已经生病?

48、 ⊙佛经常有是法非法之类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只是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但是学佛先做人,掌握知识永远没有把人做好重要。当书生卖弄知识时,却连做人的基本礼仪都忘了,岂不是以小道毁损大道?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不少,许多人为了争论某个道理,忘了尊卑,忘了情谊,忘了原则,那就是因小失大了!

49、 ⊙观念决定行为,掌握了清净的观念,才有清净的行为。而清净的观念来自于学习和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认知。

50、 ⊙言语只是一种假象,对他人的话不必反应过激怎样面对批评和指责的声音?佛日:一切音声皆为虚伪。一《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51、 ⊙佛说:一切言语都虚假不实。为什么说一切言语都虚假不实?前面讲了,一切念皆是邪念,人的言语必然是表达内心的某种想法、某个观点,既然内心所思所想都是邪念,言语自然带着毛病。

52、 ⊙佛祖所说之法有没有包括在一切音声中呢?那是自然的,佛祖所说之法,也是虚伪,对此,佛祖曾多次表示,自己所说之法,非法非非法,不是佛法,但也并非不是佛法,并不是绝对佛法;当佛祖离世时,将弘法49年所说之法,一举推翻,自称不曾说着一字,没有一个字可以当不变的真理。

53、 ⊙嘴巴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有时候,用嘴巴所作之恶可能造成很坏的影响,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54、 ⊙批评和指责的话语一旦说出口,便烙在了对方的心里,留在了对方的记忆中,能不能让它消失,已经不由自己掌握了,而恶业却要自己承当,所以,说话时,要慎之又慎。

55、 ⊙听到批评和指责声,当知一切音声皆是虚伪,不必反应过激;批评和指责别人时,也要知道一切音声皆是虚伪,别那么理直气壮。

56、 【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对人不宜求全责备,须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怎样使劝导和指教他人蛮得有效果?佛曰:一切声闻,一切众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则不制,若已作过我则制戒,我若如此则世间不谤。一《文殊师利问经》

57、 ⊙佛说:一切闻听过佛法的人,一切众生,有适宜制定戒律的也有不适宜的。我知道一切众生的心理活动及相关行为,对没有作下罪业的心行,我就不制定戒律;对已经作下罪业的心行,我就制定戒律,我如果按这样的标准去做,世人就不会非议我的做法。

58、 ⊙学佛无非是学做人,一个领悟佛法精义的人,心中自有规度,不需要佛门戒律的约束,更不需要世俗的法规法纪约束,言行自然良善,堪为楷模。孔子说,吾七十从心所欲,到了七十岁,内心所思皆良善,邪念寸草不生,心里想做什么、想说什么,都可大胆去做、去说,必定错不了。孔子七十岁才有此境界,倘若领悟佛法精义,不论什么年龄,都可到从心所欲的境界。但是,在领悟佛法精义之前,难免因邪思邪见而妄言妄行,所以不能从心所欲,而要严守戒律,将言行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作恶的机会。

59、 ⊙佛家制戒,如佛祖所说,要依受戒对象的根器而定,总的原则是要求不能太高,让对象乐于接受、易于遵行。假设要求太高,犯戒的人就多了,戒律便不废而自废了。所以,唐宋以前,佛家都是因人受戒,佛家首重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基本大戒,一般在家的居士,或日俗家弟子,便应受此五戒。正式出家,一般受沙弥戒,共十戒,正式剃度为僧,则依程度不同,受戒更多。受具足戒的僧人,和尚需遵守250条戒律,尼姑需遵守348条(一说500条)戒律,那都是道风可钦的人物。

60、 ⊙佛家对僧人的培养与管理方法,颇有可借鉴之处,用于俗家的教育与管理,也无不宜,例如,父母管孩子,老师管学生,领导管员工,都只能根据对象的接受程度,提出对象能达到的要求,一步步加以引导,而不能求全责备,一下子就要求对象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准,否则,便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必定会让自己大失所望。

61、 ⊙每个人都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对根器上乘的人,可以高标准、严要求,对根器下乘的人,只能低标准、严要求,对根器下乘的人要求太高,往往是致乱的原因。

62、 ⊙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预期,终归会失望。你可以选择上乘根器的人并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下乘根器的人并提出适中的要求,但不能为了让下乘根器的人变成上乘根器的人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否则,对方达不到要求,不能怪对方,只能怪自己。

63、 ⊙恨铁不成钢,恨水不成冰,自己得到的是恨,而铁可能变成废铁,净水可能变成脏水。

64、 ⊙佛日:菩萨和凡夫,器者无高无下。一《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65、 ⊙佛说:菩萨和普通人,在材质上没有高下之分。

66、 ⊙佛家认为,众生皆生具佛性。无论菩萨还是普通人,佛性相同,或者说,具有相同的材质,只是后天的习染,相同材料做成的东西不一样。好比捏泥人儿,菩萨是泥人张的作品,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普通人是小学徒的习作,有的看上去还可以,有的很不像样。不管什么作品,虽然泥性相同,艺术含量却大不一样。哪种作品更受欢迎呢?答案是不用说的。

67、 ⊙人不论出身于什么家庭,不论读过多少书,不论天赋条件如何,(整理)只要肯上进,愿意依循正道塑造自己,都可以超越凡庸,成为贤圣一流的人物。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尘俗界,都有不少起初看上去相当普通的人,通过努力,最后修成了正果。禅宗六祖慧能学道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例。

68、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二】 ⊙人人都有修成佛、菩萨的潜质,这不存在先天条件的障碍,唯一的障碍只是自己的心障:你是否愿意不辞劳苦地行走善道,让心灵走进幸福的家园?

69、 ⊙多数人并不向往崇高的境界,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心灵飞越尘俗的奇妙体验,也不相信世上还有比眼前的小乐趣更好的东西,因此缺乏向上追求的积极性。菩萨与凡夫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是人生成就的关键因素

70、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如何面对对生活中不期而至的蛮故?佛日:菩萨应如是自庄严,于世间惊怖处不生惊怖。《大乘顶王经》

71、 ⊙佛说:菩萨应该这样端庄稳重:对世间可惊可怖的事不惊不怖。

72、 ⊙无论从事哪行哪业,要想成为行业的顶尖人物,都要有很强的定力,或者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有时候,心理素质比才干、知识更重要。一个多智多能的人,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一遇到难题,一遇到危机,就吓得转身而逃,这样的人难成大器,也难获信任。没有人会信任一个胆小鬼、一个逃兵。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成的原因,主要还是缺乏胆量,主意再好,计划再周密,不敢去实施,又有什么用?相反,一个心理素质极强的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论遇到什么可怕的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面对,这样的人可担大任。

73、 ⊙佛家将禅定作为一项重要的修行,修行到家的人,无论遇到任何可惊可怖的事,都不惊不怖,面不改色心不跳。佛祖学佛的契机,与这项工夫有关。据说佛祖少年时与表哥一起出行,路上遇到一个苦行僧人,表哥无意嘲笑、戏弄这个僧人,僧人却无动于衷,眼皮都没有多眨一下。佛祖对僧人大为佩服,同时对表哥的行为很不满,加以劝阻,最后兄弟俩吵出了情绪,拔出剑来,准备格斗。僧人见此,便静静地站在二人中间,阻止了争斗。佛祖忽然觉得,自己虽然身为王子,远不及这个僧人高贵,遂产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74、 ⊙人的高贵并不是由身份地位简单标识的,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人,哪怕贵为国王,也会被人瞧不起;反之,一个遇到任何事都不慌不忙的人,无论地位多么低贱,都让人不敢轻视。

75、 ⊙许多人的心理素质看上去还不错,但仅仅限于自己熟悉的环境,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无论遇到多难缠的人和事,都不慌不忙,从容镇定;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和事,就容易慌乱,这是定力不够的缘故。而定力不够的原因是还有心障,还有自己害怕的事。只有到了一切解脱境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

76、 ⊙如何修炼定力呢?佛家从悟字着手,超越一切名利生死,这是修炼定力的上乘方法。普通人有许多难以超越的东西,例如,不能不对父母妻儿有所牵挂,不能不对前途命运有所追求,不能不对人情面子有所顾忌,诸如此类,都足以损害勇气而弱化定力。但是,通过修炼,仍可能获得较好的心理素质,修炼之法,最简便的莫过于故作镇定。遇到事情,再慌也别乱,先待在一边,等一等,看一看,不乱说,不乱动。这样的经历多了,发现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想象的可怕,发现任何难题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难以解决,以后遇到惊怖之事,自然不会慌慌张张,从而能够保持从容镇定的状态。

77、 ⊙镇定是一门大功夫,是成为大人物的基本素养。儒家修止、定、静、安,佛家修戒、定、慧,都是修镇定功夫。拥有这门功夫的人,气场很强,往往让人一见而生敬意,进而产生信赖感。

78、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有目标、能坚持者必能心想事成怎样实现人生的心愿?佛日: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无量寿经》

79、 ⊙佛说:人要是用至诚之心追求正道,力求上进而毫不松懈,必能获得善果,还有什么样的愿望不能实现的呢?

80、 ⊙人生成就,第一要选对路,选对路才有出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路,大致有三条:一条是佛遭善道,行走善道的人,心怀造福他人的愿望,所行之事,有利于增进社会文明或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条是魔道一恶道,行走恶道的人,随顺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欲望,不惜为此侵害他人,或毒害他人的思想,或伤害他人的身体,或损害他人的利益;一条是非佛非魔道非善非恶道,行走此道的人,有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尊重社会规范,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愿,少有利人的想法,但时常会在无意间伤害他人和利益他人。佛祖所说的求道,自然是指行走善道,只有走这条路,才能走出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魔道是一条死路,迟早走进死胡同;非佛非魔道是一条窄道,迟早走不通。

81、 ⊙一个人只要选对了路,下定了成功的决心,精进不止,终能成功。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始终保持至诚之心,永不动摇,才能心想事成。

82、 ⊙有的人说瞎混时,只是表示谦虚,有的人确实是在瞎混,心里并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为了吃饭,为了还房贷,才不得不操此贱役。这是缺乏虔敬心的表现,对工作,对自己,对他人,都无虔敬,只有轻忽。因为你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你的薪水,还会影响到每一个跟你的工作有关的人,一个有虔敬心的人,总会用十分诚意,将工作做到最好,这样就可以对他人施加最好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83、 ⊙有一句话说得好:凡事决定去做,就值得你做好。对工作有虔敬心还不够,对任何事只要你去做了,就要有认真的态度。因为你做事的态度,反映了你做人的风貌,无论如何,都值得把人做好。

84、 ⊙人们的行为,受习惯支配,而习惯的形成,源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对别的事满不在乎,只在意喜欢的、重要的工作的人,可见还没有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根源在于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只有端正态度,改善价值观,才能真正事业有成。

85、 ⊙有一句话说得好:学艺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论学做什么工作,有关这项工作的知识总是容易掌握,功夫却不是可以学到的,一定要下苦工夫练习。

86、 ⊙知识可以学习、经验可以传授、技术可以模仿,感觉是没办法学习和传授的,这才是真功夫。必须自己亲身体验。商人的市场眼光,必须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泡出来;歌手的表现力,必须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泡出来,总之,不管做什么事,天天泡在里面,让你的心跟你所做的事融为一体,你就灵感连连,能做得很好。一旦放下一段时间,生疏了,感觉就不对了,做得也不顺手,所谓的修炼,不仅是学技术,还是找感觉。古人讲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

87、 ⊙无论从事任何事业,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持之以恒的前提是热爱。你真正热爱这项事业,自然乐在其中;如果并不热爱,就难以坚持到底了。

88、 ⊙有一句口号:学一行,爱一行。这是一个很不现实的目标。做一件事,认真做好,这不难,对原本不爱好的事,勉强让自己爱上它,这很难。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久必生厌,不如选择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并努力干好它。

89、 ⊙多数人正在从事自己既不热爱也不打算认真干好的事,但仍然凭着忍耐力、责任感和天生的勤劳坚持着,这很可敬,也很可悲。值得热爱的工作很多,总可找到一样;找不到的原因,只是没有理解工作的意义。

90、 ⊙人生的每一天都很宝贵,做人做事当有紧迫感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佛日:是日已过,命亦遂灭,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佛遗教经》

91、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佛说:今天已经过去了,生命也减少了一天,应当勤奋努力,千万别贪图安逸。

92、 ⊙时光匆匆如流水,总是生生不息地向前奔流。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此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也就短短数十载,过去一天,生命也就减少一天。如若我们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放纵欲望、贪图安逸上,那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必然遗憾终生。正如萨迪所说:人若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那么,如此短暂的人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呢?历代先贤无数次论述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一致:人应该将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时间用于追求真理、造福众生,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只有这样,才不枉在人间走一回。

93、 ⊙许多青少年,从小贪图逸乐,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又无益的事情上,以至忙得没有时间长大。而佛光禅师精进于佛道,忙得没有时间变老。孔子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变老的人,一个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必然是领略到了奋斗乐趣的人。他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心灵因此变得充实,事业因此走向成功,生命也因此拥有了别样的价值。

94、 ⊙成功是一种习惯不放逸的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放逸的习惯。放逸或不放逸,关键在苦乐二字上。有一位作家说得好:怕吃苦的人后半辈子吃苦,不怕吃苦的人前半辈子吃苦。总归要吃苦,不如趁年轻吃得起苦时,把苦吃了。

95、 ⊙总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终究不会有任何的收获怎样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难关?佛日: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经》

96、 ⊙修道的过程,如同一个人与上万人作战一样,披上盔甲,走出大门,可能会有胆怯心理。有的人半路而退,有的人格斗而死,有的人得胜而回。僧人修习道业,应该持之以恒,勇猛精进,不怕困难,消灭一切魔障,最终自然会修得道果。

97、 ⊙无论学佛修道,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魔障,需要突破各种各样的难关,胆怯心理是人人都会有的,全靠意志来克服。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难关,便掉头而逃,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敢接受挑战,做任何事都会半途而废,直到逃无可逃时,才发现自己已陷入愁苦的泥潭,人生已经彻底失败,并且很难有翻盘的机会;有的人意志力较强,敢于迎接挑战,却缺乏必胜的信念,熬到最后,终于熬不下去了,功亏一篑;有的人不仅意志坚定,还深具信念,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坚持到底,因此,他们往往能超越自我,潜能充分激活,创造奇迹,最后大功告成。

98、 ⊙人最不容易战胜的是自己,或者说,最不容易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情绪和无知,先要实现自我超越,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长。不能战胜自己,那么自己就会成为成功道路上一道最大的障碍。

99、 ⊙所谓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假设人人都可以做到,只是寻常小事,谈不上成功。既然一般人做不到,难度一定不小,自己去做,也不会容易,需要下苦工夫钻研才行。有些人起初决心很大,也肯努力,但熬了多年后,虽有小成,自己渴望的成功却遥遥无期,于是灰心丧气,选择了放弃。

100、 ⊙人类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的社会,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免不了竞争,免不了遇到他人明里暗里的干扰,能不能克服人为的障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101、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三】 ⊙佛门本是清修之地,跟贪欲作斗争,是修行的第一要诀,但佛门弟子为了争一个正统地位,仍免不了争斗,至于其他以趋利为目标的行业,更是如此。假设没有足够强大的信念、决心和意志力,很难坚持到底。只有那些下定决心、不畏前境、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102、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易经》云:无平不陂。成功没有坦途,前进的道路上一定有着各种各样的坎坷、陷阱,等着人们去克服。因此,不必幻想轻轻松松地收获,成功就意味着要作好艰苦奋斗、奋战到底的心理准备。

103、 ⊙怎样取得人生的重大突破?佛日: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佛道教经》

104、 ⊙佛说:如果勤奋精进,那么天下就没有办不了的难事了。精进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即度己度人至彼岸的六种方法。什么是精进?((贤劫经》说:从其所乐终不回转,日日勤修乃至成功,是日精进。意思是说:追求热爱的事业,永不回头,每日勤奋进修,直至成就,这就是精进。佛家关于精进,还有不少解释,总的来讲,是勤奋进修、努力向善向上的意思。

105、 ⊙从凡庸的境地到成功的彼岸之间,隔着一个无边无际的法海,不尝试肯定不能度至大成的境界,努力了也未必能心想事成,那该怎么办?害怕失败的人没有资格追求成功,只有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精进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精进之法,佛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归结起来,有两个要点:

106、 ⊙成功不能授予,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世俗的所谓成功,以得到财富、权力、名声为标志,可以由别人赠送,也可以靠投机取巧的手段获取,但这只是虚假的成功。只有领悟成功之道,才是真正的成功。例如,领悟了经商之道,不仅自己可用此道获利,还可以将道传授给别人,才可以称之为商业上的成功;如果只是凭某种方法偶尔得到金钱,距成功尚远。佛家的成功以悟道为标志,跟名声、地位全不相干。

107、 ⊙悟道跟吃饭一样,一定要自己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别人帮你吃饭,那是不现实的。听闻道理却没有领悟,跟盛了饭却没有吃一样,不能变成精神的营养。所以,要打消投机取巧的心理,将成功希望寄托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上。

108、 ⊙人们之所以追求成功,不仅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得到成功的快乐。但是,物质收获的快乐,不及悟道之乐的万一,过来人只能指点悟道的路径,每一步路都只能自己走,少走一步都不能成功。《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从东土到西方佛地,遥遥万里,都要用自己的脚来量;九九八十一难,少历一难都不行,所以说,悟道没有巧方,只能靠精进。

109、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佛遗教经》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如果目标分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必然一事无成。如果专心致志、用心一处,不被世间的花花世界、美丽景象所干扰、所诱惑,不为其他诱惑性的机会所吸引,将全部潜能变成一个锥子,着力于一点,则可能刺破障碍,取得重大突破。

110、 ⊙每个人的潜能都足以创造奇迹,最大障碍不是别的,而是目标不定、精力分散。只要你将潜能专注于一个目标,奇迹就会在你手中发生。

111、 ⊙佛在遗诫中说: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意思是说:你们应该勤奋精进,好比细水长流便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者常生懈怠心,那好比钻木取火尚未钻热便停止一样,虽然想得到火,又哪能得到呢?成功就是一个钻木取火、滴水穿石的过程,唯有日日精进而不懈怠,才能穿透障碍的厚壁,擦出成功的火花。

112、 ⊙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将全部的心思、全部的潜能用于一个人生目标,便可见精诚的力量。

113、 ⊙什么是忍辱?佛日:若得他对而心不起,是谓忍辱。一《贤劫经》

114、 ⊙佛说:若是遭人反对而不动心,即是忍辱。忍辱是佛家的一项重要修养,是六度之一,人生成功的必由之径。无论学佛还是做其他事业,必然受辱,能忍就能坚持,不能忍时,失败就会降临。所谓辱,不仅是他人的侮辱,还包括身体和心理所受的各种苦楚。有一部日本影片,有一个描述孙悟空修行过程的情节,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举过之后,浸到水里一百天;浸过之后,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孙悟空听了,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站了一百天,跪了一百天,举手一百天,浸在水里一百天,烤在火边一百天经过了一个又一个一百天,终于成道了。假设孙悟空什么时候受不了,放弃了,他的修行之路也就到此为止了,以前所受的苦就算白吃了。

115、 ⊙《贤劫经》归纳了多种形式的忍辱,都是人们在事业、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事,能不能忍辱,就看各人的修养了。

116、 ⊙若是遭人反对而不动心,即是忍辱。在生活中,天天都会有跟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不闹情绪很难。如果就事论事,没有人我的分别,才能做到不动心。

117、 ⊙顺从他人的心意却没有不干净的想法,即是忍辱。有时候,顺从别人是因为害怕、有所冀求、讨对方欢心,等等,这都是不干净的想法。如果是为了让对方开心一点,或者真的认同对方的观点或行为而顺从,就比较干净了。对修习的正法都能忍受而不感到肮脏、讨厌,即是忍辱。例如,兵在地上摸爬滚打,医生面对脓血迸流的病人,学的都是正法,要消除净秽观念才能忍受。

118、 ⊙如果因为持戒而使身、口、心不舒适,仍当守戒,而且按正法的真谛修习,不起意见,即是忍辱。一般来说,人们总想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但这样很容易造下恶业,为了管住自己的身、口、心,难免感到不舒适,如果找各种理由,为自己不服管而开脱,这是不能忍辱。按正法所教导的,严格管住自己的身、口、心,才是忍辱。

119、 ⊙如果能消除内心的苦恼、忧虑,使心智大开,了悟道理;或成功远离淫欲之事,勤奋进修,并能将自己的心得传播给他人,以道度人,即是忍辱。

120、 ⊙如果忍辱时神情愉悦,脸色像莲花一样好看,如同得了至尊至贵的福报,即是忍辱。例如母亲面对因饥饿哭闹的孩子,心中油然生起幸福感,表情愉悦,脸色好看,一点没有厌烦的感觉,这是真忍辱。若能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如此,便是忍辱的至高境界。

121、 ⊙不诽谤正法,没有任何伤害正法之心,直到成就佛道,不曾产生过恨意,即是忍辱。人们一般的习惯是,学什么厌什么,不产生恨意很难;而且人们还喜欢打着不迷信的旗号恶搞经典,试图用自己的歪理将经典批倒批臭,但真正发臭的只是自己的歪理。

122、 ⊙如果能了悟诸法无常、诸苦是空的道理,解脱身心束缚而沉浸于正法的快乐,即是忍辱。

123、 ⊙从事弘法事业,立心劝化无数大众,随时点化他人,假设因此遭到大众的攻讦、恼害,都能忍受,对任何困厄都不起恨意,即是忍辱。因为人们认知水平的原因,对于正法,不一定一开始就倾心接纳,有时甚至会心生恼恨,例如过去的革命党,在宣传革命道理时,不仅会受官府的追缉,还可能受普通群众的责骂。假设你不能忍受而起恨意,说明你根本没有掌握正法,忍而不恨,是真忍辱。

124、 ⊙如果以平和之心劝化众生,使他们不起恨心,即是忍辱。有的人一开口就遭恨,原因可能是不懂道理,可能是心无善意,可能是态度不好,也可能是口才不佳,那都是修养不到的缘故。假设能把话讲得让大家开开心心,一定在多方面下过不少苦工夫。

125、 ⊙如果能解脱爱欲和对尘世的贪恋,教诲众生而行为出众,即是忍辱。僧人出家,忍受各种清规戒律,弘法度人,忍的就是这种辱。

126、 ⊙以平等之心,和善待人,即是忍辱。许多人生怕被人看低,总爱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用不友好的态度掩饰自己的软弱,这是修养不到的缘故。受过苦的人,修炼功夫深的人,能够以平等之心和善待人。

127、 ⊙有人对自己心怀恶毒的想法,意欲加害,乃至砍掉头颅,节节肢解尸体,受到这种对待,仍然心无怨恨,即是忍辱。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大概只有圣贤。

128、 ⊙能够忍受一切毫无争议的善法而经常施舍仁慈,即是忍辱。毫无争议的善法有何难忍呢?例如,人总是要死的,人总会变老,这都是毫无争议的善法,要做到不怕老、不怕死,还是不容易的。

129、 ⊙遵行一切正法,不生颠倒之见,随时做好事,即是忍辱。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讲社会公德,都是正法,有时候,人们相信正法,肯做善事,遵守公德,善尽社会责任,但有时候,又心生疑虑,认为好人无好报、我一个人讲公德,有什么用?如果能坚信正法,哪怕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愿意做好人、做好事,也要将自己当唯一的火种,坚持做好人、做好事,这是真忍辱。

130、 ⊙抛弃邪见,发心向善,建立好的原则并严格要求自己,愿意为此忍受到极点直至无我境地,不抱任何妄想,无所希求,也不是全无愿望也不是有愿望,进入空无境地,即是忍辱。如果建立好的原则并为此吃苦受累,是为了贪求某些东西,不是真忍辱。但是,做人还是要有愿望的,这个愿望不是为我、不是为众生,而是无人无我,化小我为大我,为了公众共同的福利。这是真忍辱。有些人确能进入如此境地,例如过去的革命者,既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群体舍生忘死,而是为了全社会、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惜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真忍辱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131、 ⊙每个人总能忍受一些辱,也有一些忍无可忍之处,通过修炼,可以使不可忍之事越来越少,这是一项终生的工作,到了无处不可忍时,也就成佛了。

132、 ⊙不能忍的地方,正是每个人最薄弱的地方,强者和弱者的差距就在于弱点的多少。弱者事事难忍,很容易被击溃;强者也有软肋,一旦被点穴位,也会垮掉,所以说,只有持之以恒地修炼忍法,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133、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什么是智慧?佛日:奉行正见正意,兴发一道乃不退转。是日智慧。一《贤劫经》

134、 ⊙佛说:奉行正见和正意,兴发一种道心,永不退转,即是智慧。智慧是一个模糊的字眼,佛经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归结起来,不外乎知善知恶、知真知假,并能坚定其心,向善弃恶,求真去假。

135、 ⊙佛家认为,智慧有佛智,有俗智,佛智明了生死究竟的圆觉智慧,无挂无碍,俗智只是有所知识、有所领悟,仍然存在各种障碍。在俗家人看来很高的智慧,在佛家看来,可能什么都不是。

136、 ⊙智与愚,无有极处,智者只是相对的智者,愚人只是相对的愚人。假设一定要给个定义的话,可以这么说:愚蠢是自以为已经足够聪明,智慧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137、 ⊙什么是布施?佛日:若得大财劝于己身,及愍众生救助惠之,是日布施。一《贤劫经》

138、 ⊙佛说:如果得到了大笔财富,在有益于自身的同时,哀悯众生,以财救助,施惠于人,即是布施。

139、 ⊙布施也是佛家的重要修行,布施是做好事,但又不同于尘俗之人所说的做好事,当以清净之心施与,或者说,依从慈悲喜舍心,自然而然地施助于人,却没有做好事的概念。《毗耶娑问经》讲了真布施的三项原则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意思是说:如果有真心、有信念,一切施与,是真布施;不怕将来没有回报的布施,是真布施;不对受施人心存轻视,是真布施。

140、 ⊙布施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141、 ⊙财施即施舍财物。人们生活于世,少不了钱财往来,以财助人,是常见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助财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布施。例如,有的老板认为自己给了员工一个赚钱的机会,有的客户认为自己给了商家一个赚钱的机会,事实上,这只是交易,不是布施。即使是布施,也有真布施和不净布施的差别。

142、 ⊙无畏施即助人消除恐惧、度人苦厄。在生活中,人人都有担惊受怕的事,只要你的行为有助于他人摆脱恐惧情绪,即是无畏施。例如,僧人吃斋念佛、慈眉善目,让人见了感到安心,即是无畏施;跟人打交道时,笑容满面、举止有礼,也是无畏施;少女受人欺侮,义士挺身而出,助其脱难,也是无畏施;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国安民而战斗,也是无畏施。通常来说,无畏施的功德比财施更大。

143、 ⊙布施不应论大小,而应论真诚。只要是真心施与,穷人的一元钱,不亚于比尔盖茨的数百亿元;小学生的一句良言,不亚于孔子的一部((论语》,功德也相当。如果比较大小多少,就落俗套了!

144、 ⊙学佛就是学慈悲,只要学成一颗好心,离佛就不远了。好心需要表现出来,通过施舍,将好心具体化,最有价值。

145、 ⊙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佛日:依猗慈心不怀伤害,是日持戒。一《贤劫经》

146、 ⊙佛说:谨守善心,不存任何伤害之意,即是持戒。持戒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佛家讲究清规戒律,俗家讲究法规法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彼此伤害。所谓守法守纪,如果只是害怕惩罚才不做法规法纪不允许做的事,不是真正的守法守纪,真正守法守纪的人,不管有没有那些限制,都不会做那些事。同样的道理,真正持戒的人,强调自我管理,不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自然不会有清规戒律所禁止的言行,不仅没有那样的言行,连那样的念头都没有。

147、 ⊙持戒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可靠的标识,穿上警服不一定是真警察,关键看他的思想、言行是否合乎警察条例;穿上僧衣的人不一定是真和尚,关键看他的思想与言行是否合乎戒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148、 ⊙人的心灵像木盆一样,原本洁净,受后天肮脏的观念与行为的习染,变得越来越脏,也变得越来越低贱,不适于盛放高贵的东西了。如何保持洁净的心灵呢?唯有持戒,为心灵布设一道警戒线,将不恰当的观念挡在心门之外。心理上有持戒养洁的自觉,言行也就洁净了。

149、 ⊙自我管理是成就人生的基础。一个能管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和资格管好他人,才能自度度人。一个不服从公共行为规范的管理,或者只是被动接受管理的人,像野性的动物一样,终生无法摆脱缰绳的束缚。

150、 ⊙如何修禅定?佛日:有着之故行禅定耳!以见吾我便摄息之,是日禅定。《贤劫经》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今天就欣赏到此,感谢您的光临。

微信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


1.人生路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穿梭于苦与乐,那些许多的刻意追求,到最后不过是云淡风轻。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用一种平静去安排心情,去拓展心地氛围,能一笑了之,绝不耿耿于怀。

2.人生一场千辛万苦,需要我们的亲力亲为,去包容那些失误,去创造那些简洁。生活的禅法,是对生命提供的一种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善待生活的态度,世间一切本来如此。心与境相应,去修正和规范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

3.心地的平和,才是生活的方向,人生悲欢固然,所有风霜炼心,没有哪条路是恰到好处,但是生命总是需要向前,就把经历的曲折和磨难,当做生命的台阶,让它产生对生命最有价值的推动,在人生中经历,要理解委曲求全,更要理解一句你对,我错。

4.有许多人在叹息生活的压力山大,生活本来也不是一场追逐,那些拼命的追逐注定是一场疲劳,那更多的抱怨,其实是对生活增加的又一重负担。学会一种从容随缘的心去面对一切,把生活活得更自在,才是一种真正的放下。

5.生活里有烦恼,就有释然,有失落,就有希望,每一回面对崭新的一天,是一种放下,也是一种迎接。生命里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一次又一次的伤感,人生也就成了一场感悟与新感悟的交替。把握内心的宁静,穿梭得得失失的沉浮,你的坚强能支撑多久,就看你的胸怀能否去包涵这云烟一场。

6.这人生本来就是缘来则聚、缘去则散,也不必要把人生想成一场孤独和伤感,能理解生活的包容,减少那些挑剔,凡是过往,由它过往,给自己一些没有意义的压力,其实是一种颠倒。

7.人生有味是清欢,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别和他人争吵,别和命运争吵,无计较之心,心常愉悦;尽心之余,随缘起止,随遇而安,心常满足。你随和,愉悦的是自己的心,别人计较,苦闷的是他自己。一天的心情靠随和,一生的幸福靠随缘。

8.人生是什么?用乐观化解悲观,用坚定克服疑虑,世间的任何事,从来都不依赖谁的主观,人生需要勇往直前的深刻,更需要一份心地朴实的淡然,做生命的信仰者,活自己经过这个世界的存在和空间。

9.人生就是这样,得失无常,不要轻易暴露内心的脆弱,学会承受应该担当的一切;不要轻易述说生活的狼狈,学会面对杂乱无序的现实;不要轻易虚度每一天的光阴,因为那都是你余生中的第一天;不要轻易向世界妥协,它让你哭,你要在坚持中让自己笑。

10.人生离不开风雨的磨砺,在人生的高低起伏中学会释怀的办法。从容和自在不是那一个人的专利,是从狭隘、自私中突破和崭新自我的过程。用一种温和、平和的态度来对接这个世界,我们的眼神就不再那么犀利,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11.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盲目自大;不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而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今晚不再降落。即使蒙住自己的眼睛,也不等于世界就是漆黑一团;即使蒙住别人的眼睛,也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12.面对生活的烦恼,并不是对烦恼的否定,更不是对立,化解烦恼是需要自己把心态找到一个更适合的水平,让那些烦恼成为生活的点滴,更成为观照的镜子。一花一叶一世界,是曲折,就是存在,更是风景。

13.烦恼的伤害,并不是经历什么痛苦,而是把烦恼积淀在了内心。茫茫岁月风兼雨,往事多少总成梦,苦是人生,但不能把苦当做伴侣,生命需要一种觉醒和逆转,或者是一种承担,如是,烦恼与菩提的融合。

14.累了,别逞强,歇会。;烦了,别闷着,找乐;困了,别硬撑,早睡;乐了,别独吞,分享;想谁了,别不说,联系。人生短暂,善待自己!

15.生活的历练最终让生命明白,人生内心的支撑,在于智慧的协调,和温暖的自信,那些所有和烦恼纠缠的恩恩怨怨,都把自己的生活束缚在了假相与妄想的烦恼之中,也等同于误解了生活的幸福。

16.人生在世需要清醒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这一场来过,不自高自大,不自轻自贱,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客观的定义,面对这眼前的世界,生命应该是一场充满信心的自我救赎,随它岁月流逝,快乐不是为自己,因为尊重生活,才让这一趟生命分分秒秒从容而无悔。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


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心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因而也会谱写不同的人生。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

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二、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三、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四、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五、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六、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七、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九、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十、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十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十二、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十三、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十四、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十五、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十六、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十七、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十八、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十九、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二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二十一、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二十二、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二十三、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二十四、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二十五、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二十六、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二十七、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二十八、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二十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三十、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三十一、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十二、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三十三、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三十四、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三十五、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三十六、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三十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十八、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三十九、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四十、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四十一、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四十二、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四十三、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四十四、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十五、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四十六、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四十七、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四十八、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四十九、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五十、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五十一、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五十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五十三、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五十四、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五十五、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十六、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五十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五十八、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五十九、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一官端正的人。

六十、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六十一、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六十二、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六十三、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六十四、不宽恕众生佛语,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十五、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六十六、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六十七、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六十八、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十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七十、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七十一、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七十二、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七十三、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七十四、说一句谎话,要编造一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七十五、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七十六、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七十七、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七十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七十九、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八十、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八十一、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十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十三、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八十四、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八十五、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八十六、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十七、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八十八、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八十九、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九十、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九十一、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九十二、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九十三、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九十四、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九十五、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九十六、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九十七、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九十八、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九十九、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百、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一百〇一、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一百〇二、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一百〇三、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一百〇四、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百〇五、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一百〇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一百〇七、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一百〇八、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百〇九、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百一十、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一百一十一、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一百一十二、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百一十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百一十四、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一百一十五、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一百一十六、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百一十七、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一百一十八、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一百一十九、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一百二十、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百二十一、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一百二十二、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一百二十三、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一百二十四、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一百二十五、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一百二十六、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一百二十七、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一百二十八、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一百二十九、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一百三十、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一百三十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一百三十二、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一百三十三、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一百三十四、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一百三十五、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一百三十六、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百三十七、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一百三十八、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一百三十九、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一百四十、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一百四十一、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一百四十二、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百四十三、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一百四十四、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一百四十五、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一百四十六、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一百四十七、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一百四十八、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一百四十九、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一百五十、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一百五十一、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一百五十二、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百五十三、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一百五十四、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一百五十五、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一百五十六、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一百五十七、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一百五十八、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一百五十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一百六十、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一百六十一、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一百六十二、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一百六十三、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一百六十四、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百六十五、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一百六十六、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一百六十七、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一百六十八、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一百六十九、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一百七十、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读了“18句佛语经典语录,说尽人生哲理”,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唯美哲理经典语录,祝您开心愉快!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180163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精辟的人生感悟句子
下一篇 : 关于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