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瞬间,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句子,不便明示的意思或者观点也可以假句子之手表达出来。你会写好句子吗?你也许需要"胶东农村丧葬仪式的象征与功能分析"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民俗学人类学】

摘要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

本文以胶东S 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关键词

丧葬仪式;象征;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xx)05-0131-05收稿日期20xx-05-14

作者简介马惠娟(1969-),女,山东招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族群及文化变迁研究。

胶东农村丧葬仪式的象征与功能分析

马惠娟

(南京大学人类学所,江苏南京210093)

20xx年9月第5期

September.20xx

No.5

文化学刊

Culture Journal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不能逃脱又都无从知晓生命尽头的结局。

死亡使生命变得神秘,即便对无所不能的现代人来说也是如此。从古至今,人们关于死亡的思索从未停止,丧葬仪式正由此变得神圣。

仪式与象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对仪式的分析已经延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全球化浪潮已消除了大量文化差异,不同族群文化间对人生过渡仪式的观念和操演仍值得人类学者深入探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生礼仪的关注,不仅仅是满足记录奇风异俗的好奇,更应被当做文化研究的钥匙来理解。

标志着生命完结的丧葬仪式毫无疑问是一项重要的人生礼仪。丧葬仪式要靠集体来完成,个体的死亡要在集体仪式中才能产生意义。“一个民族关于死亡的礼仪与习俗是其社会生活和整体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民族民间的丧葬

礼俗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保守性的部分之

一。”[1]

尽管丧葬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胶东半

岛的S 村,

丧葬仪式还保持着繁杂的程序。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仍然有着超过9亿的农村人口。现今农村的丧葬仪式,一方面反映着“最具保守性”的文化传统,一方面也影射着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的田野资料主要来自笔者参加的几次葬礼。

一、丧葬仪式的象征分析

(一)关于传统的象征性调适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守孝三年”。现在,“三年”的概念依然存在,但形式上被简化了。大部分守孝相关的规矩被压缩:老人死后“五七”,即四十九天之内,属重孝期,儿孙戴孝箍、着素服、不理发;一年之内过年不串门,不参加喜庆之事。延续三年的标志性事物是门口的对联:老人去世

131

民俗学人类学

后,当天就要在门口的对联上各贴一张黄色烧纸以示象征。此后三年内,老人及其儿孙家春节时不能贴红对联。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以紫色为底的对联,专为此特殊时期准备,处于守丧期的人家过年时或者不贴对联,或者贴这种特制的紫对联。安家在外的儿孙,居丧三年间的春节仍需回老房子过,三年期满可选择在外过年——

—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老人魂魄仍离家不远,儿孙应继续陪伴老人过年;笔者认为这也可以说是对三年守孝的一种变通。

老人死后需要在家停尸三天,这三天中来自各地的亲友前往灵前拜祭,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仪式。儿女们除了在这些仪式进行时走出家门,其余时间必须全部在老人身旁守灵。守灵的三天时间里,女人们哭号的声音不绝。儿女及拜谒者以哭号的方式与死者交流,陪伴老人度过阴阳过渡的三天。

(二)关于生命的象征符号集合

整个丧葬仪式即是各种象征符号的大组合,它要表达的主题是将老人平稳顺利地送到阴间去,为老人安排好阴间的生活。

人的肉身是属于阳间的,尸体会腐烂,还要被火化成灰掩埋入土;最终进入阴间的是人的魂魄。所以“魂”是丧葬仪式的核心。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煮“倒头面”,象征着给老人过最后一个生日,结束其阳间生活,因此老人的寿限是在去世时的真实年龄上再加一岁。结束了阳间生活,就要开始送“魂”走上前往阴间的道路了。属于阴间的“魂”是不能住在活人居住的房子里的,所以要先送魂到土地庙寄存。“送魂”的路上有“帮忙的”在一旁打火把为魂魄照路,长子要不停呼唤“爸/妈,上庙……”,其他子女缄默随行。而由土地庙回家的路上,子女们就不再缄默,而应大声哭喊,尽情表达生离死别的哀痛。老人去世的第二天晚上要“报庙”,意为在土地庙为死者报户口。报庙的规模越大越好,所有亲友都应参加。“讲究”的人家会“报大庙”。“报大庙”要雇佣吹手,天刚擦黑就开始吹吹打打带领孝子集团出门,进行长时间繁杂的祭奠仪式,称为“三牲(猪、鱼、鸡)祭”。当地有“看殡不怕殡大”之说,“报大庙”就是一场

盛大演出,为死者在阴间开路,为生者在阳间造势。“报大庙”当夜12点举行的仪式叫做“送盘缠”,同样在土地庙前进行。其目的是送老人的魂魄走上去阴间的路。儿女们轮流用香拖住烧纸的一角,烧纸被拖起就象征着老人的魂被从土地庙里喊了出来。旁边放一匹纸扎的白马,白马旁放一个凳子做“上马凳”。拖住了烧纸的孝子把烧纸拖到托盘上,将托盘在“上马凳”上放一下,而后放上马背,以此象征老人被扶上了马。这时,丧事总指挥者把马腿下的秸秆剁成几段,意为解开拴马索,并在马的眼、耳、鼻、口上各用针刺一个眼儿,意为“开光”。开光后将白马烧掉,它就驮着老人前往西天了。此时,孝子们开始大哭,一路哭回家,以示对老人的不舍和怀念。“烧三年”时,白马任务完成,老人的女儿们要再给老人烧一匹桃红色纸马,替换下白马。

“送魂”、“报庙”、“送盘缠”都是围绕“魂”进行的仪式。“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通过想象与“魂”对话,用一系列真实的动作引领无形无影的“魂”,用烧纸象征“魂”上马,用火烧白马象征“魂”去西天……

《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

“魂”是人在阴间的存在样态。人们依照现实生活想象了一个魂魄生活的阴间世界。阴间世界也有官吏恶霸,也有开销用度。阴间流通的货币是“纸钱”,用铜钱形状的模子在烧纸表面逐行逐列敲过,烧纸就从普通黄纸变成“纸钱”,可以在阴间使用。现在农村还有一种变通之举,即用百元钞票在烧纸上逐行逐列地按过,同样可以把烧纸变成“纸钱”。钱模子或百元钞票的触碰,赋予了普通烧纸以更多内涵,成为分割阴阳两界的标志。比“纸钱”更值钱的是用金银色亮纸叠的“金银元宝”。在葬礼上,留给老人阴间使用的“钱”要装在“包袱”或“库”里,“包袱”和“库”上都要写上老人及晚辈亲朋的姓名,象征专款专用,防止其他鬼魂冒领。而在报庙、出殡等仪式的路上不断燃烧和抛撒的纸钱,则是专给路上小鬼的,为了不让他们刁难老人,让他/她的魂顺利行路。除了“钱”,儿女们还要为老人准备在阴间的

132

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同样以纸制作——

—聚宝盆、衣柜、箱子、坐骑,甚至冰箱、电视、轿车、保险柜等等,只要儿女们经济条件允许,就会尽可能多地为老人制作“家当”。同样,将这些东西放火烧掉就意味着它们进入了阴间世界。“魂”是看不见的,把纸烧成看不出形状的灰烬,寓意它们完成演化,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三)关于伦常的象征秩序

出殡时一个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细节是“屎盆子”。三天里,人们前来祭拜死者烧的纸灰,都放在灵床前的陶盆中,这个陶盆被称为“屎盆子”。出殡时,“屎盆子”要由长子顶在头上,顶到路口将其摔碎。“顶屎盆子”象征着将老人的肉身驮出家门;同时“顶”字暗含“顶门立户”之意,是长子向老人作出的一项承诺。“屎盆子”摔碎之后,老人的子女每人捡一块碎片,丧礼完毕将这个碎片放在各自家中粮缸之下,可保佑五谷丰登。没有儿子的人家往往由大女婿顶“屎盆子”,由此事主们将欠大女婿一个很大的人情。无儿无女的老人就要请其他近亲(如侄子)来顶,但必须给其几百块钱。通常情况下,老人的房子也就由其继承了。究其缘由,一方面“顶屎盆子”象征着子女对老人最后的孝道,另一方面,“顶门立户”是一项对未来的承诺,同样不能平白无故地让外人承担这样一份诺言。一个普通的装满了纸灰的陶盆,在丧葬仪式里承担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是血缘家族伦常秩序。在丧葬仪式中,强调辈分、长幼、男女、内外的严格区别,几乎每个环节都在向人们展示和强调家族的伦常关系。在一位87岁老太太的葬礼上,送葬者有二百多,送殡的队伍抻出一里地长。但尽管人多,却秩序分明:队伍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长子、次子、三子、长孙、次孙、重孙、大儿媳、二儿媳、三儿媳、长孙媳、长女、次女、三女,他们要着长孝衣、腰间系麻绳、穿无帮鞋、头戴孝帽、手拖孝杖、躬身前行,身旁有人搀扶;女婿、孙女、外甥、侄子、侄女等亲属紧随其后,孝服相对简单,行礼要求也相对较少;亲属之后是村内本族,他们只需头上戴白和臂戴黑纱,可以行更少的礼。

送葬的人员众多,但无需太多指导,男女老少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丧葬仪式的功能分析

(一)对至亲的慰藉

上文提到的这位87岁的老太太患老年痴呆8年之久,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由6个儿女轮流伺候。在病情愈发恶化的时候,长子将所有弟妹都召集到了母亲身边。此后一星期左右老人去世。当地人深信老人是一定要等所有至亲都守在床前才肯咽气的,尤其是老人最疼爱、最牵挂的那个,而这个老人苦撑着要等到的人,一般也正是对老人极好的人。下面是笔者听说到的另一个故事:本村一位63岁老人去世得非常突然,当时他的妻子正在济南二儿子家。老人去世后,不管人们如何抚弄,眼睛一直半睁着;直到第二天妻子赶回来。“我就拿手轻轻一扑拉,就闭上了。你说怪不怪?”事后老人的妻子这样对人描述。苦撑着不肯去世也好,眼睛半睁也好,从生物学上都可以找到依据。老人们愿意讲述这段“死不瞑目”的故事,其实40岁以下的人们对此并非深信不疑,尤其年轻人更不以为然,但没有任何人会当面反驳,听者总是会对老人描述的奇异现象表示附和。在这里,人们赋予生物学现象以文化的解释。按照这种解释,人是有魂灵存在的,魂灵是可以不朽的,而正是魂灵的不朽带给活人以心灵慰藉,帮助缓解亲人亡故带来的伤痛感。

(二)对秩序的调整

在丧葬礼仪中,“帮忙的”是保证仪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整个丧葬仪式是一场表演,缺少“帮忙的”,表演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在老人去世后,长子需要马上到本族一位威望高、有文化、懂礼数、处事灵活、值得信赖的人家里报信,请他做“总理”。“总理”就是整场表演的总导演,负责安排主持整个仪式过程,还需总管吃饭用度、各项开支,解决仪式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协调葬礼后的礼金分配和老人(仍健在的老人)赡养问题。请谁做“总理”一般都在事先约定好。“总理”首先要懂礼数,对繁缛的丧葬礼节非常了

胶东农村丧葬仪式的象征与功能分析马惠娟

133

民俗学人类学

解;其次要有威望,葬礼参加者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人,“总理”必须能够领导、组织和协调其中的众多关系,保证仪式平稳进行;仪式的所有收支用度由其全权负责,所以“总理”还必须是事主十分信赖的人。“总理”之外众多“帮忙的”主要是村内未出五服的本家,他们不需要事主专门去请,都会在得知死讯后自觉前来帮忙。“帮忙的”既要担任演出的配角,又要负责各种后台工作。

相对封闭、平静的农村社区里,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参与的集会活动毕竟不经常举行。丧葬仪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达到使人们为同一件事情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影响着村民对家族、社区的认同。前文所述87岁老太太的老伴,是S村辈分最高的人,曾被称为“老族长”。“老族长”在生前最后几年与村内的几个本家关系闹得很僵,老人一直担心他死后人们不来参加葬礼,不来帮忙。但最终他的丧事上,家族所有成员全部自觉到场。由此可以看出,“人死为大”的共同认识提供了让社区成员重新调整、恢复原有关系的机会,让社区内部的矛盾得到调整,社区秩序得到优化。

除了有“帮忙”的本家,参加葬礼的还有死者的众多亲戚朋友。亲朋都不空手到场,有的只拎一捆、两捆烧纸,有的还拎五斤、十斤鸡蛋,有的再加上几十、几百不等的现金。“总理”会请人记录每人每户带来的礼物明细。S村丧葬仪式中的礼物馈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长期循环的互惠网络中的一环,也呈现出差序特征。礼物的多寡由送礼者与受礼者之前关系的亲疏决定,并直接影响今后双方的互惠关系。丧事中的礼物馈赠,遵循着本社区内礼物交换的规则,基于社区既有的人际关系,同时又反过来巩固和影响了既有关系。

(三)对社区的延续

在当地,80岁以上老人的丧礼算作“喜丧”或“老丧”。“喜丧”应当操办得热闹隆重,可以请吹手或者戏班,也就是“报大庙”。在“老族长”的要求和操持下,老伴的葬礼办得十分隆重,据说几乎囊括了当地“老丧”应有的全部礼节。报庙和出殡都吸引来不少周边村落的看客,密密地站在路边——

—在这片农村,只还有春节里秧歌队经过时会出现这番热闹场面。看客热闹,演员却辛苦。孝子贤孙们在酷暑的天气里厚厚地披麻戴孝,“报大庙”时三步一跪地从家里挪到土地庙,而后在冗繁的两小时祭祀仪式里始终低头俯首地跪在坑洼的土路上。“老族长”把老伴的丧事操办成一个样板,一方面将他知晓的全部礼数传授给后人,另一方面也为他自己的丧事做准备。老太太的丧事开销三万多,“老族长”此后省吃俭用为自己攒下三万块钱,希望以此讨好儿子们,最终也能获得这样一个隆重的葬礼。但他终究没能如愿:他的儿子们虽是把三万元钱一分不剩花在了葬礼上,不过却做了一个替换,把雇吹手的钱买了鞭炮。儿子们说吹吹打打也是听个响,鞭炮同样也是响;不是不舍得花钱,是“报大庙”实在太折腾人。

现在村里的仪式专家,给这两位老人的葬礼做总管事的人事后这样对我说:“我就说这是封建迷信,从有共产党就说这是封建迷信。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我什么也不信。”“人死如灯灭啊,他死了还有什么?”但有些讽刺的是,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之后,他还是请来了吹手,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丧事。我追问他这么做的缘由时,他回答说:“这就是老辈留下的规矩,你能扔啦?家家都这么地,你两样啊?”

“我也上坟,我也供养,我供养是一种纪念,是纪念老祖,知道哪辈哪辈是怎么来的。”停顿了一会,他又说:“实际知道了又哪么地?知道了也没用。”

简单地用“有用”、“没用”来衡量丧葬仪式,无疑会陷入与这位“仪式专家”相类似的困惑。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回答子贡“死人有知无知”的问题时就说:“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肖子孙弃不葬祀也;赐欲知死人有知无知,死徐自知之,未为晚也。”古人早已知晓,人死后有知无知,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仪式本身,是仪式应当产生的社会功用。进入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尝试用科学、理性去解释和衡量传统仪式,却发现众多纰漏;而传统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又没有霎时崩解,仍然对

134

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矛盾情形:人们一方面抨击着“封建迷信”,一方面又一丝不苟地执行着传统仪式的每一个环节。

(四)对传统的突破

处于这样一个类似节点的时代,也可以从丧葬仪式中看到理性对于传统的突破。邻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心态开朗、喜欢热闹,儿女们又十分孝顺。

老太太要求儿女们在她生日的时候就把戏班请来唱戏,把本应在她死后“报大庙”花的钱花在生前。老太太说:“等我死了,眼一闭,还能看见什么?还不及活时乐呵乐呵!我死了以后你们什么也不用忙活,烧吧烧吧一埋就行了!”另一个村的村支书,在父亲去世后没有大摆筵席,也不收礼金,只是做了四盆大锅菜招待宾朋。人们

喜欢讲这两个故事,佩服他们的豁达。之所以说佩服,是因为大部分人缺乏这种勇气。仪式作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生存状态与思维逻辑的凝聚点,本身就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是展示并参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变量。丧葬仪式是一个微小的断面,展露的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样态。

参考文献

[1]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

【责任编辑:王丽坤】

马永庆、肖霞在《道德与文明》20xx年第2期撰文指出:集体主义公正性的落实,还需要建立健全道德赏罚机制。道德赏罚是增强集体主义外在道德动力的一剂良药,是有效地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道德赏罚正是基于人之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对道德的行为予以奖赏,对不道德的行为予以惩罚,使人们在一定道德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一定的道德心理、

道德情感,最终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调节。其实质是在不公正的利益分配面前,恢复利益分配应有的公正。当今社会,人们在价值观的确立上面临着诸多困惑,道德赏罚正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

区分善恶的有力武器,有利于对维护和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奖惩,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方式来树立集体主义的权威,加重人们践行集体主义的砝码。

集体主义公正性原则的落实与维护:道德赏罚

!!!!!!!!!!!!!!!!!!!!!!!!!!!!!!!!!!!!!!!

学术文摘!!!!!!!!!!!!!!!!!!!!!!!!!!!!!!!!!

胶东农村丧葬仪式的象征与功能分析马惠娟

135

转载: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624.html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延伸阅读

花卉与风水之花卉的三大功能


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眼睛所视,耳中所听,口中所食,嗅觉所闻,心中所思,都是生活风水必须注意到的范畴。对人有益的吉祥花卉,必须符合外型美观,色彩鲜丽、气味清香宜人,芳名寓意吉利且生长旺盛、健康等条件。无论是盆景或插瓶的花材,若是在适当的水分、光线、肥料和通风环境下,寿命能维持得愈长就表示你的住家或办公室外空间的磁场愈佳。

运气是流动的,也是互动的。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健康、精神,充满力量。多接近做人做事成功、运气好的人,也可以感染到那份好运势。也可以通过花卉来开运,提升自己的身心力量与清晰的思路,进而获得顺利、幸福的满足感,让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能分享到你的好运。花卉主要能带来三种能量:

1、健康安神

花卉的生理性与人恰好相反,花卉吸入二氧化碳吐出人们需要的氧气,同时还能分解空气中的霉素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生长旺盛的花卉,可带给人欢欣高昂的心情。花卉随着四季律动,从萌芽、含苞、花开、花谢,就像人生一样,可以让人的心灵得以和自然和谐共存,减缓妄想与固执的心念。

2、化解灾厄

看见美好的花卉,总让人感觉宁静、放松、祥和,无形中消除了暴戾之气,避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就积极性而言,更能激发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工作、居家或商店中光线较弱,不常走动或不使用的区域最好加上一盏明亮的灯,再摆上几盆旺盛的花木盆栽来改善滞气。在转角锐利之处,墙面污损的地方,门窗正对路面或对着邻近的屋角都可摆放。有了这样的装点和布置,人的目光自然会集中于此,也比较喜欢到这里活动,而负责照顾盆栽的人必须经常换水和修剪花卉,使这些地方人气活络,便能阻击原本的污垢和恐怖感。

3、开运吉祥

无论是居家、办公室或商店,技巧的利用吉祥花木来布置,是一种幽雅、诚恳的礼貌。以美丽的花卉来迎接辛苦工作的家人,朝思暮想的情人,或是难得来访的好友、生意上往来的客户,让大家都感受到以你对他的礼遇和尊重,对方也会对你产生友善的心,在交往、洽谈或消费的意愿上也会大为提升,也愿意提供宝贵的建议和资源帮助,做起事来更能左右逢源,无往不利。综而观之,绿化美化家居,对选用的材料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应分清良莠,分阴阳五行,辩明属性,定好方位,对号入座,使家宅生物场协调,获取好风水。

向日葵的花语与象征是什么


向日葵是我们生活中,见到比较多的一种花朵,向日葵因为随着太阳的方向而变动得名。所以向日葵,很多时候也被称之为朝阳花。那么大家都知道向日葵花语和象征吗?今天,随小编一起来花语大全中了解一下看看吧!

了解向日葵

向日葵,别名太阳花,是菊科向日葵属的植物。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向日葵花语为爱慕、光辉、高傲之意,仰慕、凝视着你。温暖,耐旱,能产果实葵花籽。原产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一年生草本,高1~3.5米。茎直立,圆形多棱角,质硬被白色粗硬毛。广卵形的叶片通常互生,先端锐突或渐尖,有基出3脉,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粗糙,被毛,有长柄。头状花序,直径11~30厘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总苞片多层,叶质,覆瓦状排列,被长硬毛,夏季开花,花序边缘生中性的黄色舌状花,不结实。花序中部为两性管状花,棕色或紫色,能结实。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质化,灰色或黑色,称葵花籽。

向日葵花语

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沉默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太阳,意思是回绕着太阳生长的花朵在古代的印加帝国,向日葵是太阳神的象征。受到向日葵的祝福而诞生的人,就会有一颗如同向日葵一样明朗快乐的心灵,如同太阳一样受到诸多人的仰慕和崇拜。正是有着这样的品质,向日葵不像其他的花一样安定下来的接受一份感情,向日葵的人们一般都会浪荡许久后才走向婚姻。

野生向日葵的花语是投缘。野生向日葵有着诸多用途,其种子就是我们常日的小零食瓜子,向日葵籽还能提炼食用油,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葵花油。野生向日葵的叶子是家畜喜爱的饲料,可以说野生向日葵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和人类的缘分是相当深厚的。因此野生向日葵的花语是投缘,缘分到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走到一起。这样的投缘如同上天月老已经系好红线的两端,恋人受到上天的祝福,成为彼此最理想的最佳伴侣。

小结:向日葵代表着信念、代表着光辉、高傲的含义,太阳花永远向阳。也是因为这样,被世人所传唱,所流传。

陕南丧葬民俗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

丧俗

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

报丧

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

穿老衣

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三、五、七、九身。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

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

筹划过事

也就是讲如何操办老人的后事。

此项工作非常重要,筹划和准备的如何会导致整个“事”能否过好,比如讲,能过多少客、亡者要放几天、什么时间关殓、什么时间上坡、谁当“客头”(全权招呼客人接待的人)、是否要请风水先生、要不要“喜房”(唢呐等吹奏的班子)、计划开多少席、需要化多少钱、聘请那些人帮忙等等,都需要一一计划周到。筹划好后,立即派人采购相关物品(包括烟酒、副食、各种蔬菜、孝布、香纸、火炮等),采购的同时,各种角色的帮忙人陆续到达,待“客头”到后与主人、“大总管”(有权威的长者),碰头开会,决定着“事”如何过,从此就拉开了操办丧事的序幕。

开职事单

一种对“职客”分工的明确,然后张榜公布,丧事都是用白纸写好张贴。(职客,职事,指承担不同分工、任务的帮忙人)

职事单要求很细,它从大总管、客头、喜房(包括阴阳先生)、大小厨房、酒房、饭房、茶房、散盅筷、

端盘、洗碗、散烟、接客接礼、坐柜写礼、炮手、担水打杂等等,大小厨房又分大厨房和小厨房,大厨房又分掌刀、定碗、定汤、抱笼、帮灶等,主要负责热菜和大菜;小厨房主要负责凉菜,开席时,大小厨房相互照应,配合有佳。

如果主人“底亲”重,客人多,席口多,上“职事单”明确职务的就有百余人之多。

客头

他相当于结婚婚礼上的司仪,有专职和兼职之分。

他是整个丧事操办过程中的总理或者叫导演,一般讲,“起事”(正式过事)前他先到,坟上坡入土后他才走,整个程序都由他来应付,也是“事场子”最忙、最累的人。

孝子

亡者的子女们(晚辈),他有主孝子和一般孝子之分。主孝子主要指儿女们和媳妇,一般要穿孝服,腰间和头上要用麻丝系上,所谓“披麻戴孝”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晚辈则头戴白布就可以了。

如果说客头是“过事”中最忙的人,那么孝子则是整个“事场子”上最辛苦的人。不管天冷天热,刮风下雨,孝子都要在客头的指领下,按照固有的习俗和程序,不厌其烦的行孝礼,如帮忙人、送礼人到门上来,不论辈分高低,一律都要行礼(我们当地人叫磕头或叩首);亲戚朋友在灵堂上香、奠酒,叩头者(男女分别行礼),孝子也分男女孝子分别还礼;关殓前,孝子分男女按辈分分批上香、奠酒、磕头;开席前,孝子要到大小厨房、饭房等“职事”点去磕头,开“头拨席”(第一批席),孝子在上第一道大菜后是要去磕头的;尤其是娘舅亲人家里来人时(一般约好一起到),孝子要手持一根点燃的香在门口跪下行礼等候,待娘舅家人到后,马上安排“传席”,把几张大桌子拼成一排,摆上一些酒菜,娘舅家人全部坐在旁边,主孝子(儿子、儿媳妇)跪在桌前,在客头的安排下,向娘舅家人汇报老人死亡的原因、穿了多少身衣服、装什么木质的棺材、如何安排料理后事等等。

然后由娘舅家辈分较高,有一定威望的长者向孝子发问,如前边谈到的那些内容,如果孝子在老人在世时不够孝敬,甚至虐待老人,“装(做)娘亲”的就要借此机会,教育教育孝子,也有较厉害的娘家人(主要是舅舅、舅母或舅家的老婊)当场训斥孝子,还要罚跪,虽然看起来有点不留情面,但也反射出晚辈孝敬老人的重要性,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孝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看的是何等重要!

散孝

就是向过世老人的晚辈发放孝布(白布,三尺为一幅孝),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儿女们、侄儿侄女、女婿外甥、干儿子、干女儿、婊侄子、婊侄女及以上各辈分的媳妇们。发到孙子、孙女,这叫发三代孝。在乡下,当孝子们集体行礼跪下磕头时,远远望去,白压压得一片,很是气派壮观,可谓一道风景。

打井

就是掘墓穴,一般情况下,安排一个班,也就是八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在打井过程中还要安排给挖墓穴的人送一顿饭,现蒸的大馍馍和一桶(或盆)杂烩汤菜(粉条、肉片、白菜、黄花、木耳烧烩而成),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打井干活出力的人来讲确实很实惠。这里送饭不拿筷子,通常都是就近折下小柴禾棍、树杆杆等代用,打井时在井下干活的人不能说话,据老人传言,如果讲话,主人家以后出生的后人多呈哑巴,所以在打井时井内谁也不说话,这些虽然是迷信之说,但也看出干活人的虔诚。墓井打好后,如果是第二天坟上坡(出灵),当晚要派人看守墓地,讲究逮上一只大红公鸡放在打好的墓井中以示辟邪,也有的故意留一点活,放在第二天出灵前把井打好(完工),这样就省去了晚上派人看墓地的麻烦。

近些年来,有些老人在世时请风水先生看好墓地,提前为自己和老伴修墓。一般墓都用砖块和水泥沙子建造,也有的用水泥、砖或石头建造,人去世后,将棺材直接放入墓内,砌好墓门儿就好了。

设灵堂

装有亡者的棺材前摆放一、二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有“贡献”(重要亲戚用面粉蒸制的花馍,一般从四五斤到十来斤重不等)、菜酒、酒盅、灵房(用纸和竹子做成的)、香炉和亡者遗像,堂前放一瓦盆,供烧纸钱用。

奠酒

在灵堂前上香、烧纸、敬酒,叩头等,这是关殓前的必要仪式。通常孝子在客头的引领下,分男女孝子,分辈分、分先后秩序分别向亡者行礼。

关殓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程序,是封棺(盖棺材盖)前儿女们和亲朋好友最后向遗体做告别。

关殓前由客头宣布开始,鸣炮、奏乐,晚辈们奠酒后绕棺材走一周,当多数人告别后,客头宣布盖棺,钉棺材钉,也有的人家买有棺罩布,最后盖好。

哭灵

是孝子们(主要是女孝子)跪着趴在棺材上哭诉,以表悲哀之情,也有一些热心的老大妈、老太婆们(不一定辈分低,也有同辈或长辈的)前来哭丧,以表悼念之心,为亡者送行,祝亡者一路走好,也给主人家“事头上”增添了一道风景。

打太司

当地人也叫闹夜,过去都是由二人分别持鼓和锣边唱边打,按照一定的韵律唱,绕着灵堂走,边走边唱,会吸引众多“上事”(参加丧事的人)客人的围观。

打太司分“开路”、“唱孝歌”、“还阳”三部曲。“开路”是就是为亡者开路,望亡者一路走好,顺利归西;“唱孝歌”是打太司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关殓后就开始,一直要唱到天亮前,唱的内容可以讲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他们都是乡下民间艺人承担此责,除了开路时唱的都是相同内容的孝歌外,在整个唱孝歌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亡者在世时的丰功伟绩、为人处事等都是他们唱孝歌的主要内容,在唱歌中少不了“借古奉(奉承)今”,弘扬真、善、美,通诉假、丑、恶,借此教育孝子和晚辈们尊敬长者,帮助弱者,弃恶扬善,有素质较高的民间艺人的确能唱出真善美,唱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因果关系得人生哲理来。不同程度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阳”是在天亮前或者鸡叫前后,用孝歌特定的内容祈祷亡灵,如果歌词中唱到“还了阳还了阳,还了日头还月亮;还了天还了地,还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还了亡灵归天堂”等等,“还阳”和“开路”首尾照应,耐人寻味。

老人去世打太司,是由过去的毛遂自荐、自由上阵逐渐演化到现在的民间艺人班子专门差事。他们往往是同喜房(吹唢呐)为一体,由过去的义务表演到现在的有偿服务,由过去单打一娱乐活动到现在与西洋乐队共同献艺,这在不同程度体现了现代经济社会的文明和人生价值观。

在乡下条件较好的人家为老人办丧事,还要掏钱请放映队放电影,演小戏(皮影)等助威。

待职客、待班与开席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决定着职客人数的多少,“事”过的大,需要帮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职客都是专门聘请的,如“盘头”、“班头”各个方面的牵头人等。在“起事”后开席时,各职事(也称职客)坐第一拨专为他们开的席叫“待职客”(招待有具体职务帮忙的人),“起事”先“待职客”主要是正式待客时,这些职事的人都要各负其责,为“事场上”服务,先待他们以便使他们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灵上坡前都要开席让“抬坟”的人先坐第一拨席叫“待班”(招待抬坟的班子)。

一般抬坟的人数多少由住家户距离坟地的远近而定,路程远的必须要四班人(八人为一班),四班人轮换着抬,道路远而且险峻时,除了几班人相互照应,也需要孝子们用绳子在前边拉,以保证灵柩和抬坟人的安全,就是墓地距离主人家很近的,也需要两班人。

正式开席

这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内容,事件一般都安排在关殓后正式开席。如果客人多每拨都需要八桌或者十桌同时开,每拨事件大致在一个小时。

乡下坐席也很有讲究,开席前“客头”都要事先将准备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单当场公布,该坐上席的,该坐前席(上席对面)的,该坐档档的(首席两边)各就其位。坐上席的都是主要亲戚及辈分高者,以显示对长者、老者的尊重,但也有招呼客人坐席,把辈分搞岔了的,该坐上席而未坐,闹出笑话的也不乏其例。

乡下坐席讲究,还反映在“上席”要先动筷子指点一下,其他人方可开吃,敬酒也要从上席开始敬,以此类推,这也是对长者、老者尊重的有一个体现。

在吃法上很有造诣,六七十年代,物质短缺时,乡下大凡小事都要摆席设宴招待客人,讲究“几盘子几碗”,即使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做光“孤独席“(没有大菜和主菜),只摆十个碗吃饭,也有荤有素;到了一定时期,讲究四道菜和八道菜,也就是有蒸碗、有烧炸、有汤菜;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乡下过红白喜事相互攀比,主人为图一个好名声,有的也是倾其所有,筵席上除大肉外,鸡、鸭、鱼、牛羊肉甚至海鲜也是应有尽有。

从民间“过事”待客档次的提高,就能体现到改革开放政策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各种实惠。

出灵、下葬、圆坟

出灵,就是抬坟的人将棺材用绳、大杠“捎”好,绑牢,穿上四个小杠子供八人抬,孝子跪地大哭,主孝子(一般都是长子)头顶瓦盆(里边是烧过的纸钱灰),其他孝子抬着灵房、抱着灵牌(用烧纸捏成,插上对称小棍,前后绷上白纸,写上亡者的姓名等)、遗像,由一老者手拿一小碗里边盛些水,有的是由风水先生执行此任务,将手中小碗砸在棺材或者大杠上,大叫一声“起”!此时主孝子将头顶的瓦盆使劲摔在地上,抬坟的人同时抬起灵柩出发,前往墓地下葬。

请有阴阳先生的,都要念上几分钟的经(谁也听不懂),也就是祈祷一阵,然后将棺材用绳吊着,徐徐下滑到打好的井中,拨正方位,这时,风水先生(或由一名老者去做)手提“五谷斗”,向跪在地上的众孝子们抛洒五谷(里边也放些硬币),众孝子手撩衣襟去接,接的多得有好运,同时也向墓坑内抛洒部分五谷,再让孝子向墓井中“还土”,也就是说孝子抓三把土向墓井中抛去,祝亡者得土而安(入土为安)。这时,帮忙的人向井中填土,整修坟头,孝子也在同时上香、烧纸、奠酒、磕头,向所有帮忙的人磕头致谢!

丘坟

丘坟是把棺材放在地面一个平台上,周边用石块或者砖块砌起来,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这叫做丘坟。

丘坟原因不一,主要是风水先生认为当时下葬不吉利等,有的要丘数年不等。

过七历七事

人死下葬后,要在三天内煨火(用木柴在晚上点燃于坟前),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五、七,第三十五天、百天、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七历七事”。

如果儿子多,这些七历七事都有他们承担祭奠,儿女们到时候都要头戴孝布前往坟地烧纸烧香,有的打算过事,提前准备,给亲戚朋友打个招呼,然后正式操办,亲戚朋友知道的都要前来送礼。

也有的主人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怀之意。

陕南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联要用绿色纸来写张贴;第二年用黄纸来写;第三年“换孝”(三周年坟上退去孝衣)后恢复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陕南安康一带的丧俗内容之丰富,集中体现了一个“孝”字,讲的就是一个“孝道”,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丧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但它唯一不变得就是丧俗文化体现的“孝”字!\

陕西民俗:黄河葬礼

送葬前

按照习俗,葬礼在送葬前分居丧、入殡、暖窑三部分。它的首俗是“报丧”,其次为“守丧”。

“报丧”分四部分:其一是逝者一经瞑目,即着眼邻里数人别向主要亲朋通知噩耗,以期奔丧、落炕、瞻仰遗容乃到入殓。

其二是入殓后,即于大门外悬挂事先制做的“招魂幡”。若逝者为男,则由“归动来兮”、“神赴玉楼”等。若为女,则书“七日归来”、“瑶池添座”等词语,以照示乡里。

其三是“悠套”,即“哭巷”。在亡后第三日,女辈孙女辈们从灵前跪拜、烧化纸钱开始,直至走出大门经主要巷道,直悠至材外头叫头礼拜边走边诉说,口中念念有词。其声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其容有声有泪,既悲又哀,涕泪纵横,声情并茂,大有古代“挽歌”的遗风遗韵。

其四是送葬日期定后,即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所有亲戚逐家挨户通知送葬时日,俗称“说门户”。

“入殓”是将逝者尺体入棺木有习俗,一般经准备棺木、制备寿衣和入殓、放置镇物等。

在整个送丧前,“暖窑”是重头戏,决不能出现一丝的马虎。暖窑伊始,五服之内的孝子先后列队于院中,当事人大呼“烧婚了”后,由长女婿执祭,以示“半子”。待火尽灰灭,乐人、孝子、帮忙人等离开庭院,鱼贯而出,在女孝子一片“悠套”声中,经主要巷道,径往墓地,选“三姓人”及孝子携照明马灯、木炭火瓮等一应物品下入墓穴,于墓窑四角各上一柱,点明烛火,窑中央供献菜,另给四解各奠酒一盅,口中念念有词:“不用木石盖成房,冬暖夏凉,好房!好房!”最后吃完酒菜,爬出墓穴,燃放鞭炮,乐人奏乐,暖窑即告完毕。

送葬

这一天,孝子们黎明即起,在乐人的伴奏下于灵前烧“黄纸”然后进行祭拜。

祭拜,又称吊丧或吊唁,是亲族友邻对逝者追悼、怀念致哀思的礼仪和习俗,随到随吊。男、女孝子均须按辈份磕头、跪拜还礼。

中午12点准时出殡起灵,主事人宣布起灵后,十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拥而上,抬起灵柩,妥善放置并绑在丧舆之上。悲曲一终,主事人喝一声“起丧”,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即前行,此时跪地的孝子孝女按男女左右抱丧舆大杆边哭边走直至墓地,即行下葬。

下葬时,用大绳将灵柩捆好缠于一大杆之上,许多人七手八脚将大杆抬至墓穴纵向放于墓地的出口上徐徐下落,放到底,再由两名下葬者将灵柩推进墓窑,摆放端正,即可封窑、填土,届时,孝子们跪地而哭之,乐人们吹而奏之,直到墓冢圆起,逝者入土为安了,即宣告整个丧葬的结束。

安康丧葬遗俗

丧葬是安康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丧葬礼仪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康由于地近楚蜀,居民“五方杂处”,其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各异。但由于各种习俗的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和渗透,所以丧葬习俗的主要议程大体相同。一般说来,经济上稍有宽余者,其丧葬礼仪都是十分隆重而庄严的,从在人咽气到出殡上山入土,乃至“七七”、百日、周年,它包括家祭,成服、守孝、唱孝歌、打丧鼓、荐亡灵、看风水以及土葬、崖葬、悬棺等一系列程序,祭祀程序繁琐而慎重,这里就倒头、设灵、入殓简要讲一讲有关的祭祀活动。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烧倒头纸,以备亡人升天或入阴曹地府沿途花销;与此同时,要在室外鸣炮,表示亡人升天,也用以通知左邻右舍前来帮忙。死者的近亲属此时要用温水为死者净身。死者如是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理发修面;是女性,女儿要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安祥,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或火纸遮面。并在死者脚下烧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意为给亡灵在黑暗的阴间照亮道路,此灯一直燃至出殡为止。

死者停放在堂屋里,前摆一祭桌,放香炉、蜡台、祭品、供果等,并用黄红纸叠一纸牌,上写“新故显考(妣)×公(母)讳××老大人(孺人)之灵位”,置于祭桌正中。富有之家用白绸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悬挂在灵牌后孝幛正中。孝幛两边悬挂挽联,灵堂祭桌两侧置放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如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宝盆钱树,车马坐骑以及挽联花圈等。在设灵堂的同时,要向亲友报丧事,一般人家由孝子或近亲登门向众亲友报丧,大户人家还印发讣告。此时,亡者之家大门上要张贴白纸对联,额书“当大事”。

入殓俗称“腾棺”,死者倒头后,要将已备好的油漆棺材清扫干净,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白皮纸包好的草木灰包,再铺上新做的专用大红被褥。有些地方习俗要在棺内的草木灰上铺一层纸,纸上摆药精、明香、木炭皮、柏树叶、丝麻、五色线、七枚清制铜钱,取意尸体不化、香火流长的祝愿。然后铺上殓单、被褥等,再放置尸体。富有之家,棺材内要用红绸缎满糊,内置金银珠宝等,还需要给死者口里噙上金也有噙铜钱的)。死者的亲属要目睹入棺的全过程,“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己做到“养老送终”。

关中葬礼

,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粗的柳木

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束。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地区移风易俗,实行火葬,丧事新办。,

西安的丧俗

在西安这个地方,老人去世了,不叫死了,叫没了叫走了.回民叫无常了.反正不说死,这是一个忌讳.过去地老年人的百年后事,在健康的时间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以示儿女的一片孝心.一般在60岁左右,就开始为老人准备老衣,枋.枋就是棺材,对于棺材是特别的讲究的,最好的是柏木的松木的,其他的差了.有钱的办个柏木的.差一点的也弄个柏木挡.讲究是八大快是最好,也就是八块木材.四叶瓦四寸的厚度.做棺材还要选吉日全材上才底.这一天特别的热闹.要宴请亲戚朋友.棺材做好了以后,外面要刷漆,漆要西安南山的生漆,先刷三遍,以后每年在刷一遍,越刷的多越美.明光发亮.里面是把松香烧化了刷.松香冷却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壳子.这就是好棺材.生漆有防腐的功能.埋在地下几百年不化.就是木头化了.里面的松香壳还是完整的,可以保尸体百年之久.做好了就放在厅房的一角,现在的关中农村还是这个样子.有时间去农村一进门.还把人吓一跳.农村的朋友说,害怕啥,人人都有那一天,棺材棺材是生官发财,好事情吗.

老衣就是寿衣,一般都是用的绸缎制做.从长到短有5-7件,男为长刨短褂,女为上衣下裙.现在还基本是这个样子.老人不在了.就请先生看风水,择阴宅,开始打幕用砖箍,这就是砖箍墓.箍好了还要在里面画地位花鸟什么的.墓门有对联,一般多写的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什么的.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609.html

断气不叫断气,叫倒头.老人要倒头了,就从炕上抬到准备好的床板上,并烧倒头纸.倒了头.就要叫人整容檫洗换老衣,给口里含个麻钱一枚.一般是用,乾隆通宝.康熙通宝里面背后有一个陕字的最好.然后用麻纸蒙面,男挺于厅堂,女停于内室.脚下点油灯一盏.门口贴白纸.开始向亲戚朋友报丧.决定入殓,发丧日期及时间.设灵堂,献糕点,点蜡烛.燃香.灵前用麻包装麦草放在地下,孝子披麻带孝跪在麻包上守灵.一直不能睡觉,这就是守灵.

老人丧后入殓.一般男有舅家人参加.女有娘家人参加.对于死因.准备的棺木衣服和以后的安排没有意见才行.入棺盖盖,孝子痛哭最后的一面,大家也就算是告别了,埋的时间,先有外甥或女婿拿松柏枝打个灯笼下到墓室里打扫.叫老人住个干净的地方.

埋人的头一天,亲戚朋友都来,请吹鼓手.有钱的演戏,没有钱的来个自乐班,现在就是演电影放录象的也有.迎亲戚朋友之祭礼,孝子要排队吹鼓手领路,从路口或村口迎接回.迎到灵堂,亲戚朋友要向死者行礼.献酒讲究是三拜九叩,祭完了在守灵.

一般从倒头到发丧要放3-7天,这是根据年龄天气和家庭情况决定的.发丧的赶早,孝子亲戚朋友在饶棺一遍字最后的告别,将棺木放在龙头龙尾的棺照里,由孝子牵纤拉灵,讲究是36抬48抬.吹鼓手开路下葬埋土,然后丧家摆宴席宴请大家.下葬后连续三天,孝子在坟周围点麦草守夜.意思是新居害怕

由儿子点火为其壮胆.从去逝开始7天为一期,每期都要祭奠,以后有百天,周年三年.3年后就基本没有什么纪念了.

哭丧歌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3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丧礼仪式中少不的演唱形式。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虽。有一个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停尸的当天。室内灵堂已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亲家有亲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亲家的孝歌是:

“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丧家招待歌手和前来悼念的亲友。饭后不久,歌手继续虽哭丧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灵归西》。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贤》等。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转香”。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送灵时,歌手又唱送灵歌,孝子随后叩头。“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并以祈祷歌给抬杠有人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着五福,植土,谢恩。

哭丧歌是陕南长期流行的一种仪式歌,曲调哀婉多变,内容有乐施劝善的,也有封建迷信的。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倡火葬,哭丧歌也有了新内容。

韩城葬俗

韩城丧俗,主要体现对死者的哀悼。年老者的葬事,尤为重礼。

一般程序有报丧、戴孝、设灵堂、暖墓窑、过夜、祭奠、迎饭、起丧等程序。死者穿有五身、七身(指袄),铺金盖银,即铺黄颜色,盖白颜色,手握银元,口含元宝。住的是柏木或松木棺材,一般是十条头(即10

块板)十二条头(12块),也有八仙(即八块板),还有的是四片瓦(四块板)o富裕人家有套板(桐木作的)。棺材厚度超于外地,一般厚二寸五分或三寸。送葬之日,一般无选择,多数头期(即死后第一个七天)埋葬。年令大者,埋葬之日非常隆重,请乐人五到十人之多。富家还请礼生唱礼,连过三天事,气氛浓,声势大。丧服为白色,死者直系子孙穿白布丧服,头戴系头,腰系粗麻绳,手拄麻杆棍。近亲穿白衣,头缠白布或纱布。

埋葬时有纸扎,一般是童子一对,马一匹,神楼一个,还有金银山等。死者之女,行礼特重,除蒸食外,还有手工做的板幡、香幡、金银山、仙鹤、摇钱树等工艺品,以作纪念的礼品,还有铭旌歌功颂德。死者从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斋,共七期,每期主要亲戚都前来祭奠。另有百日(即百天)、周年、寿诞、三周年也要祭奠。

建国后,丧葬仪礼,逐渐简化,但乐队规模越来越大,除唢呐外,还有军乐队,电影、录像等。婴幼儿死亡,一般送往荒郊野外。青少年死亡大为简化。婚后青年男女死亡,则以成年人对待。丧葬文书有丧联、挽联、悼词、祭文、讣告:、墓志铭、碑文等。

志丹婚嫁丧葬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志丹人旧时结亲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谋面,如同“口袋卖猫”,有奶头亲、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和买卖婚姻等陋习,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解放后,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好合大致要例行订婚、商话、登记、迎娶、回门等程序。订婚,一般经介绍人传说,双方互相盘问,了解男、女各人的年龄、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职业和家庭门风等。若双方愿意,男方择吉日,携彩礼,与媒人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商话,由男方家长、媒人带只羊、烟酒、衣服、彩礼到女家,女方请外家及家门主要人员参加,礼到、财足即议定迎娶时间;登记,各持介绍信在女方所在的乡政府办结婚手续,领结婚证;迎娶,过去一般备一头叫驴或儿马,头挽红布条和红花,俗称“硬马”。近年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镇,也有用拖拉机或汽车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媳(新郎的嫂子或婶娘)、拉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驮箱的、吹手等5——7人组成。临行时,新郎要将马骑一下称“压马”,到女方家要请数目成倍的送人亲戚,收箱即陪嫁的物品,撒箱即女一男二,钱数事位议定,最后举行上马仪式,在一片唢呐、爆竹声中去。在暮色苍茫中涌进村头院落。在火把的照耀、鞭炮的爆响中举行新人“下马”,拜天地、抱“宝斗”入洞房后绕炕一周,择方位而放,称“踩四角”,新娘“坐帐”,给送人亲戚喝“拦门酒”。洞房花烛里,要给新人并头、翻床,最后才是最精彩的闹洞房,戏笑玩耍,花样百出,直至新人精疲力尽,闹房人方才趁兴而去。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丧葬习俗因地而异,志丹的丧葬习惯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过去,志丹丧礼很繁琐,讲究棺木老衣、埋场和戴缟,并要动阴阳、吹手,购置纸火进行丧仪活动,以其“扬名声、显父母”。建国后,丧葬风俗多有变革,主要程序有:老人病危,告知亲戚家门前来探看,商定后事,所有儿女都守在身旁。临终时穿好老衣,咽气时儿子要抱住坐起不停呼叫;咽气初终,儿女要跪在地上烧到头纸,并放声嚎啕;咽气后将尸体移至铺干草的地下,脸盖白纸,左手拿“ 打狗棍“(捏面团烧熟),右手戴上“ 岁数馍”,嘴噙“口含钱”,头枕“岁数纸”。搭灵棚设香案,孝子守灵至下葬。所有的亲戚家门都要披麻带孝,轮番烧纸祭奠,在入殓之后,还要依次进行吊孝、过献、上话、上祭、领羊及丧事的高潮送灵、入葬。出殡的时日由阴阳先生决定,给娘家人下话,娘家人听取孝子对丧事的备办情况进行抖亏欠择礼信后同意入殓、出灵。出灵时,户户门前燃火送行避邪,灵柩途中不得停放,到坟地下葬由阴阳罗盘坐字,字方位,然后堆坟茔。埋葬后要于黄昏连送三晚火,翌日进行“扶三”,孝子上坟安“饭水桌”祭奠,埋葬以后的祭奠分过“七七”,过“百日”,过“周年”,然后是每年的时分把节和十月一日(农历)上坟烧纸。此外,孝期有着鲜亮衣服,不办喜事,戴“孝”字袖套,3年内过春节贴黄、绿春联。

转载:

读了“胶东农村丧葬仪式的象征与功能分析”,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唯美微丧的句子,祝您开心愉快!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5716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下一篇 :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