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聊天的时候,你也会给朋友分享句子,短小精炼是句子的主要特征,你喜欢哪种类型的句子呢?也许以下内容“俗语大全_俗话大全”合你胃口!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俗语大全_俗话大全_

【口头禅】口头禅是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无意间时常说的话语,多无实际意义。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上,没有把禅理践行到现实生活中去。禅,是要用心去学,用心来悟的,是需三关悟渐,闭关打七的功夫。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挂在口头上。如果单单靠从口中滔滔不绝说出来的禅学,那就不是真正的禅,而是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了。

【千古】千古,为哀挽死者之辞,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其含义有二:一日年代久远。《水经注》中有文:追芳昔娱,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绝唱一词;一日永别。《新唐书薛收传》中记载:薛收三十三岁卒,秦王李世民闻讯,哀痛之至。他写信给薛收二哥的儿子元敬,信中云:吾与伯褒(薛收字)原在军中服务,经常一起外出作战,他办事殷勤,很有抱负,想不到现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词由此而来。

【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一部儿童启蒙读钧,它在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千字文》是怎样编成的呢?它和曹植的《七步诗》一样,也是一篇救命(自救)的文章。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周兴嗣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个很有名望的才子,在朝廷担任谏官,为人十分耿直。有一次梁武帝要发兵攻打一个近邻小国,周兴嗣直谏说:对待邻国不能逞武,只能感化。梁武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据理力争,终于把梁武帝给惹火了,把他打人天牢,定成死罪,三天就要杀头。周兴嗣的同科好友方树生得知这一消息非常着急,就设法救他,趁上朝之机启奏梁武帝说:周兴嗣触犯龙颜,应该杀头,但他在百姓中颇有声望,何不让他将功抵罪,现在学堂里正缺少启蒙读本,陛下可命人选择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叫他在一夜之间串连成句,每句四个字,共二百五十句.编成一本书,供儿童阅读识字。他如真能在一夜之间编成,可将功折罪,陛下就免他一死,如编不成,再杀他不迟。 梁武帝也觉得杀掉周兴嗣有些不忍,就将人情卖给了方树生,便下令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当天晚上,方树生拿着一千个字到狱中去探望周兴嗣,把自己如何设法救他的经过说了一遍,周兴嗣十分感激,立刻动手编写起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到三更时分,已经编好了一大半。可是再往下编,就越编越难了,到天快亮时,还剩下乎、语、哉、者、谓、助、也、焉八个字。周兴嗣是搜肠刮肚,总也连不成句。这时,方树生已来到牢房门口,周兴嗣求助道:尚余八个字,还未成句。方树生道:周兄大才,八个字焉能难倒你哉。 周兴嗣听了焉能难倒你哉这几个字,心中猛然省悟。他想八个字中,语助词多矣,我何不编成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立即提笔写完了最后两句。周兴嗣终于在一夜之间将《千字文》编完,累得须发皆白。方树生拿了周兴嗣编好的《千字文》,急匆匆上朝见驾。梁武帝看了十分满意,下旨免去死罪,把《千字文》刻印成书,作为儿童启蒙读本。此后历朝历代都把《千字文》作为儿童的启蒙读本,周兴嗣为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立了大功。

【千里眼】喻指人眼光敏锐、看得远。千里眼在古代只能是个幻想或夸张比喻之词,现在则变成了现实,天文望远镜能观测到无数个星球。那么,千里眼源自哪里呢?据《魏书。杨播传》记载,北魏光州刺史杨逸体恤百姓,为政清廉,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广设耳目对下属进行监督,下属因公外出时都自带干粮,再也不敢到处吃请了。他们都说杨逸仿佛长着千里眼,纵使躲进密室收受贿赂,也会被他知道的。

【千刀万剐】千刀万剐是民间俗语,它的正式名称叫凌迟。在民间,知道千刀万剐的多,知道凌迟的少。千刀万剐还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说就是把他千刀万剐也不解恨。如果用凌迟就显得逊色多了。不过,要寻找千刀万剐的来源,还得从凌迟人手。 凌迟也称陵迟,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 凌迟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本义是指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把陵迟一词借用来做一种刑罚的名称,始于五代时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罚是斩首,五代才开始在刑法之外增设了凌迟的条款,元朝开始把凌迟作为正式条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迟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凌迟用于死刑,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迟主要针对犯了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时期,如果打骂父母或公婆、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也是触犯伦理道德的重罪,要处凌迟刑。但后来为了镇压农民反抗,对于不按时交纳赋税的也要处以凌迟刑,这在明太祖时期尤为突出。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权人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在死刑执行上进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渐成执行方式的主流。

【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辞,多称别人的女儿。女孩何以称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关系。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为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诺千金等均是。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率军队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年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以后就流行起来了。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此语源于南宋罗泌撰《路史》,据载:大唐贞观年间时逢盛世,万国来朝,周围的藩邦年年进贡,岁岁献宝。当时,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欲送一批奇珍异宝献给唐太宗。究竟送什么好呢?缅氏犯了踌躇。有个去过大唐的官员说: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而羲之又很爱鹅,连带太宗皇帝也有这个爱好。如果送只天鹅,必定会讨大唐皇帝喜欢。缅氏一听有理,命人提了一只洁白如玉的天鹅,连同另外一批珍宝,让一个名叫缅伯高的官员担负赴唐献宝的重任。 缅伯高一路上倍加小心。这天,他们来到湖北沔阳湖边,只见笼中的白天鹅张开嘴巴,喘息不止,显出口渴难耐的样子。缅伯高便小心翼翼地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湖边饮水。白天鹅见了清澈的湖水,不觉来了精神,转眼就喝饱了,趁人不注意,猛然飞上天空,缅伯高见状大惊,急忙向前一扑,结果只抓到几根羽毛,白天鹅却不见了踪影。缅伯高痴痴地望着手中的鹅毛,感到万分焦急:继续往长安走吧,却丢了献礼的珍宝;如果返回家乡,必获死罪无疑,不知怎么办好。有个随从劝缅伯高说:不如拿这几根鹅毛前往长安,虽然天鹅没有送到,可我们的情谊到了,太宗皇帝是位开明君主,一定会体谅我们的苦衷,断不会和我们计较! 缅伯高听后觉得有理,遂把几根鹅毛用红绫子包好,又在上面题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奉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一行继续东进,披星戴月,不辞艰辛,终于按期到了长安。唐太宗见到几根洁白的鹅毛,又仔细读了那首诗,不仅没有怪罪这位远路来的使者,反倒为他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精神所感动,重重地赏了缅伯高等一行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也就由此流传开来。

【门子(门路)】现在,老百姓把在政府里或某些部门里有熟人、能办事的人称为有门子。这些门子如果不坚持原则,便会为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大开方便之门。那么,门子是怎么来的呢?门子,是古代衙门中的差役,相当于现在的门卫。古代的门子属于贱役,地位很低,甚至谈不上什么地位,但是位置却不可小视。他们把守着官衙门口,谁要想进衙办事,首先要经过大门关口。不管什么人,也不论什么事,哪怕火已上房,只要不经门子批准,休想与老爷见面。尤其是那些熟知官场规矩、心地贪婪的门子,常常把这一特殊位置,当成捞外快的福地。外人要想入见官员,先要拿银子说话,这叫送门包。所以古代的门子又被看做门路,要想顺利办成事,不走门子,恐怕十有八九会办砸了。可见,门子的作用何等重要。对外来办事的人是如此,对深居简出的官老爷,有些门子同样会耍些手段,或成人之事,或坏人之事。官老爷该见的人或阻挡在外,不该见的人或不速之客放人,或任意扩大事态,或刻意隐瞒真相。他们深谙本衙大人的喜好,也摸透了外来人员的心思,常以点拨、诱使、欺骗、夸大等种种手段为自己捞取好处。比如京剧《铡美案》中陈世美的门官给秦香莲出主意:你在前面跑,我在后边撵,扯下一片衣衫。将秦香莲放入驸马府中。可见,官府有了门子,也就有了门路。门子也就有了全新的含义,那就是走后门,办私事,以私损公。

【门神】门神画像多为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即位后身体很差,夜间多做噩梦,常见群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凄厉呼叫。群臣建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果然,太宗不再梦见闹鬼。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效果依然。后流传民间,人们在画像两边添加一副对联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与画像一起贴于门上,镇守宅门。门神的形象很多,还有钟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与其他神祗相比,门神所受礼遇较差。每逢新年,户主买一张新画像,把旧的撕掉,然后贴上就算完事,所谓旧桃换新符,没有供品也没有鞭炮迎送。难怪有一剧本写门神满腹委屈请玉帝另选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门外汉】门外汉即外行人,不论男女。门外汉的直接出处来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写的《坛经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阐释佛教道理的诗句),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门外汉一词。苏东坡仕途坎坷,遂笃信佛教,多与僧人交友。有僧人对他加以评论。《五登会元》卷六:证悟法师与庵元禅师二人评论苏被的佛学修养。证悟认为苏东坡很有修养,庵元的评价却是尚未见路.是门外汉耳。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外汉。后来,门外汉泛指外行和对某种业务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丫头】我们现代人常称小女孩为、了头。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尼?这还要从中国古代说起,在古时候,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形状很像个丫字,这种头型就被称为头。后来,丫头就慢慢成了女孩子的代称。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了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在唐朝,、了头就有女孩之意了。此外,因为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了头有时也指婢女,如戏剧的婢女就叫丫环。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来是古代汉语文言文的四个虚词助语(有时做代词用),四个字连在一起词义就发生了变化,有了新义,用以讽刺那些咬文嚼字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话或一般含有识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将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大发明。据宋代僧人《湘山野录》载:宋太祖赵匡胤巡游朱雀门,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四个大字,便问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赵普道:为何不只写朱雀门,加之字做什么?赵普解释道:之是助语气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产生了一个新词语,而且使用频率颇高,如《红楼梦》中有:石头说: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鲁迅《孔乙己》云: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现实生活当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转(音Zhuai)两句古文,张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马上】马上一词是形容时间很短的意思。马上最初的含义就是在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古代有马上得天下一说,并说开国皇帝是马上皇帝。 马上指时间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蒙古骑兵素以作战征讨勇猛、行动迅速著称,可能由于这个原因,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时间短的含义。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马上就说了罢!明唐顺之《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赍文星驰付山西保定二巡抚处。用的都是这个意思。后来,马上一词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转化为表示时间极短的含义了。

【马虎】马虎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马、虎和粗心大意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语马虎呢?相传,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欢画虎,有一次,他刚画成一只虎头,有位朋友登门来拜访,请他画一幅马。这位画家大笔一挥,非常随便地在虎头之下添上了马的身躯。朋友见他如此不认真,便质问他说:你这画的到底是马呀还是虎呀?没想到这位仁兄随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马马虎虎吧!朋友见状,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别人不要,画家就把自己这幅得意之作挂到墙上。他的大儿子看见后很奇怪,用手指着画问他:爸爸,那上面画的是什么啊?是虎,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后来二儿子也好奇地问他,画家又随口支吾着说:是马。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马主人不干了,要他赔偿,害得画家不得不原价赔偿。后来二儿出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就想去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画家闻讯,悲痛万分,就把《马虎图》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于是这位画家赢得了一个马虎先生的外号。从此,马虎这个词获得了新义,流传至今了。

【马桶】马桶即坐便器。南方人习惯称其为马桶。人用的东西为什么叫马桶呢?它源自何处?在中国,最早的关于马桶的详细文字记载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在木马子之前,汉朝称之为虎子。这个名字由来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一次,他射死卧虎后,命人铸成虎形的器具盛装小便,以此表示对猛兽的蔑视,意在表示蔑视强敌。久而久之,这种专门盛装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称为虎子了。《西京杂记》上就有关于这种马桶的记载,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因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为了避讳,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就俗称马桶了。中国古代使用的马桶是木制的,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王公贵族使用的马桶,为了显示身份,材料高级的多,甚至还有黄金制成的。到了现在,才发展成以陶瓷马桶为主了。至于抽水马桶,确实是外国人发明的,1596年英国人哈林顿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

【马路】马路一词本出于中国,结果被外国人抢注了商标。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马路一词。《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卫灵公听到动乱的消息,坐上马车,从阅门进入国都,到达王官,装载了宝物由寓室出来,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就是褚师子申在马路的_f.字路口遇到灵公,就跟随着灵公一起去了。从卜文看,马路是指由马拉着车子所行驶的大路。自古以来,马路多是公路,这就是马路的最早出处,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相反,马路一词却成了舶来品。据说,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了用碎石铺路,在英国格兰沼泽地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为世界交通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人为了纪念马路的发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马路,并风靡世界。

【马大哈】马大哈常用来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办事草率、丢三落四、经常出错之人。它源自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市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相声段子《买猴》50年代的时候曾风靡全国。故事说一位干部以不负责任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马大哈。他写了一个报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飞笔疾书,竞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而马大啥的领导们也是同样马虎草率的官僚主义,内容看也不看便挥笔批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习惯于盲从,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结果闹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话。比如:他们为了去采购猴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接洽者虽然惊奇于天津采购员的离奇购货单,却仍然到处帮助他们捉拿猴子交货;猴子从四面八方运回后,群猴出笼,又大闹了百货公司,趣闻笑话接连不断。这段相声的作者是何迟,表演者是相声大师马三立。一经演出,马大哈一词迅速传遍全国。可见,相声的艺术魅力不亚于戏曲。《西厢记》中的红娘成了媒人的代称,而《买猴》中的马大哈则成了马马虎虎的同义词。

【马后炮】马后炮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动迟缓。它源自中国象棋术语。最初,马后炮的词义并不消极,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对阵中,炮位于马之后,隔山将杀的一种招式。说起它的词义色彩,甚至偏向积极,因古时候下象棋时,马后炮常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在下象棋时马后炮是比较常用的招数。这时,只要把马放在对方的将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将的移动,再用炮将军,如果对方没有棋子可垫,往往形成绝杀。可见,马后炮是置对手于死地的很厉害的一招,词义并不消极。 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两种语境可以说得通。其一,马后炮虽然是绝杀,马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马死死控制住了老将,炮才能起作用,不然还是放空炮。从这个棋讲,马先炮后,不是正好应了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义了吗?其二,马后炮虽然厉害,但中国词汇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它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在许多情况下与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词,说风筝是好,说干部作风是坏,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马拉松】马拉松一词现在多用来形容漫长无休止的事情。比如,中国加入WT。问题,一谈就是十三年,断断续续,可谓马拉松式谈判。那么,马拉松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马拉松是世界公认的一个长跑比赛项目,是个音译外来词,同其他长跑、短跑项目不同,是专用名词,特定比赛项目。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呢?它是奥运会最早规定的项目之一,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历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马拉松长跑的距离是42.194公里,这可说是所有径赛项目的长度之最。 马拉松源自希腊和波斯帝国在马拉松的一场战争。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郊外的一平原地名,马拉松平原距离首都雅典四十多公里。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出动十万军队进攻雅典。当时希腊军队只有一万多人,但人民保卫祖国的战斗意志十分坚强,双方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希腊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波斯军队。一个外号飞毛腿的战士菲德尔迪斯身受多处战伤,但激动地要把这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立即告诉首都人民。他一口气跑到雅典中心广场喊道:欢庆吧!我们胜利啦!喊完就死了。为了纪念他,奥运会将他跑步的里程,以起点马拉松命名,作为竞技项目了。

【子虚乌有】现在我们常用子虚乌有来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来自何处呢?汉武帝时,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来叫犬子,十分不雅,后来有了学问,因为佩服战国时名臣蔺相如而改名相如。有一天,武帝读到一篇《子虚赋》,非常欣赏,但又觉得很遗憾,因为他以为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武帝手下有一位养狗的杨得意,也是蜀人,禀告武帝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武帝大惊,将司马相如召来一问,相如说: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于是接着《子虚赋》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赋》,两篇大赋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既有文采,又含劝谏,奏之天子,天子大悦。《子虚赋》的内容是假托两人的问答,这两个人一个是楚国派往齐国的使臣子虚,另一个是齐国人乌有先生。子虚来到齐国,齐王与他田猎,子虚趁机向齐王吹嘘了一番楚国的园林如何如何广大、繁茂,楚王田猎又如何如何威风。乌有先生对他的这番渲染很不以为然,批评子虚言过其实。在接下来的《上林赋》中,司马相如借同时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则失矣,而齐亦未得也,说他们只不过是诸侯园囿,而与天子的上林相差甚远。作者极力描写了上林苑的巨丽之美,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大一统帝国的气势与富足。但笔锋一转,把重点移到天子身上。说天子极乐之时,茫然若失,叹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罢猎,命将上林辟为农田,解除山泽之禁,然后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正如班固所言: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这篇赋的前面是郑、卫之音,但是曲终而奏雅,其目的还是为了劝谏。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子虚也就是虚先生的意思;乌有先生,也就是没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没有这位先生。三个人的名字虽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后来也就专用子虚乌有来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元】元,这里特指货币单位。我国货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由于货币的质地和形状不同,计量单位和名称也不同。用元做货币的单位,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当时欧美最流行的银圆开始传人中国。因广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银圆,钱币上有鹰的图案,所以又称鹰洋。由于它的质地为银,形状为圆形,因此叫银圆。一枚就称为一圆。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来代替圆。此后,尽管又使用过多种货币,但货币单位元却一直沿用下来。以元作为货币单位,世界多数国家使用,如美元、欧元,我国的人民币也是以元为单位。

【元旦】现在指公历一月一日,公元是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元,是从国外引进的历法。那么元旦也是外来的吗? 元旦最初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年。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元旦又称元日、元正、元春、元朔等。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腊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相沿未改。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称春节,将公历1月旧定为元旦。

【元宝】元宝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通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做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日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二说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做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元史杨浞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浞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浞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熔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上再铸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朝廷认为杨浞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这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元宝实物。以上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宝名称首次出现,是铜钱的称谓;元代元宝是白银铸造的实物元宝,这种元宝始于元代。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在、}: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篡夺刘氏江山。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去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另外,还有一则传说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有关。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赶忙上前搭救,并问明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进宫后再也无缘和亲人见面,也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深感同情,答应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之后,东方朔在长安城中摆了卦摊,求卦的人们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人们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说,只有当今天子能解救你们,我给你们写个偈语。老百姓拿着偈语,赶紧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消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城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后,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里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夫人】夫人这一称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仍在使用。先秦时,诸侯妻子、帝王妃子均称夫人,《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日后,诸侯日夫人。《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日夫人,夫人自称日小童。夫人这一称呼含有尊贵之意。在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资格称夫人。到了汉代开始普及,凡达官贵人、头面人物的妻子均可享受这一尊号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随便称呼夫人的。如今,夫人这一称号虽然常用于日常生活,平民之妻也偶或有用,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然和为官者紧密相连而与百姓或布衣无太大瓜葛。

【王八】过去,社会上一些寡廉鲜耻的人,往往获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类的骂名。那么,王八从何而来?首先,王八原来真有其人。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王八是五代十国时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因为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专门从事偷驴、宣宰牛、贩卖私盐的勾当,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与他同乡里的人都叫他贼王八。金人元好问《杂著》诗:泗水龙归海县空,朱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还可被视为忘八的谐音。《通俗编品目》说:《七修每类稿》:今詈人日王八,或云忘八之讹。言忘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忘八便是八项德行中缺最后一项即无耻了。再次,将王八和乌龟扯在一起。《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日北斗龟,二日南长龟,三日五星龟,四日八凤龟,五日二十八宿龟,六日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日王龟。作者将神龟分为八种,第八种名为王龟。于是后人便将这列在第八位的王龟简称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变成了乌龟的别名。这时的王八还属于神龟类,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演出的名剧《钓金龟》,这龟也够神的,是宝贝。最后,乌龟、王八、无耻牵连到一起,乌龟又跌进了妓院。指挥妓女应召陪客的假母习称老鸨,她的丈夫就被称为乌龟、龟奴。妓女日常和嫖客们打情骂俏、搂搂抱抱,而这个时候,老鸨的丈夫只能躲到一边去。后来,推而广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红杏出墙的丈夫,都称为乌龟、王八了。

【王老五】今天的社会环境中,钻石王老五的说法随处可见。它的意思为值得追求的单身汉。钻石比喻富有、有魅力,那么,王老五为什么是指单身汉呢? 王老五原来是一个方言俗语,且由来已久。王老五是粤语方言,意为光棍、单身汉。广东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王老五本有其人,是一个王姓穷人,在家里排行老五。他平时老实巴交,因为贫困,一辈子没有娶妻。后来当地人就用王老五来谑称大龄单身男子。北方地区开始知道王老五一词,和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部黑白电影故事片《王老五》有关。这部影片导演兼编剧为广东潮山的蔡楚生,王老五是其家乡方言,电影的男主角名叫王老五,家境贫寒,35岁仍未娶妻成家,一直单恋着泼辣的邻居穷姑娘。后因他仗义助人的举动感动了姑娘,终于博得了她的芳心,两人结为连理。电影中的同名插曲《王老五》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歌中唱道:王老五呀王老五,说你命苦真命苦,白白活了三十五,衣裳破了没人补,可怜可怜王老五,天天害得相思苦。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和插曲的流传,王老五也成了人们习见的一个惯用语。随着时代的推移,王老五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原来,王老五多为穷人,现在,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可称王老五,名日钻石王老五,成了不少女孩子追逐的目标。大龄未婚女子也可称王老五,如2003年《商务周刊》评选出成功男性心目中最欣赏的十大女钻石王老五,其实就是女光棍。

【太太】太太现在多指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太太一词源自汉朝。在汉哀帝时,太太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在汉代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对太太的称谓限制较严。据《辞源》载,明胡应麟(1551-1602年)的《甲乙剩言边道诗》中说,明时中丞以上官员的妻子始得称太太。但据何良俊(1506-?)的《四友齐丛》中记述: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前辈未有此。 太太称呼最大众化的时期,大致开始于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其眷属都可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太太的称呼始终没有下放到老百姓之中,老百姓也不屑于太太的称谓,所以,太太于老百姓是有距离的。

【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亲的尊称。后借用为对有权有势、凌驾于别人之上者的一种蔑称。 太上皇源自秦汉。据说,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却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种礼节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一天,刘邦去看望老父亲,老父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惶惑不解。其父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你父,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区区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听出话中有话,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亲为太上皇的例子,马上举行大典,将父亲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头上动土比喻不畏权势敢于触犯强权的行为。源出两支。一说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木星(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是个凶恶的煞神,是百神之统。他奉领诸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太岁所经过的方位为凶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这样说的:太岁当头坐,非实便是祸。《土风录》云:术家以太岁为大将军,动土迁移者必避其方。意为建筑盖房时找准方位,避免与太岁冲突。于是民间就有了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二说太岁头上动土源于一个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待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因用力过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了诗一首: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 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竞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

【犬子】犬子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一自谦,实际有督促希望孩子进取之意。而对别人的孩子则称虎子。对自家的孩子称犬子,还与古时候的人对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老病死没有科学、系统的认识有关。遇到一些奇特或无法解释、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觉不自觉与神鬼挂上钩。如一些有才华、绝顶聪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被请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则被认为是被小鬼捉到地狱去了。由于存在这种迷信思想,因承相袭,潜移默化,中国人形成了给小孩特别是男孩起贱名的习惯。如司马相如小时候就曾被父亲唤作犬子。他们认为名字叫得越不好听,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养,曾几何时,狗剩、狗子、熊货、贱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名。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给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顾忌,讲究清脆响亮、音韵优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龙,以前那种起贱名的现象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了。

【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称普通的平民百姓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四丈为一匹。又说两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思,夫妇两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妇。由于古代只有贵族、富人才可能实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论语正义》:士大夫以上,则有妻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这就是匹夫的出处。因此,实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着地位低下和贫苦,所以,在封建社会里,便把没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妇。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贫富和不平等的产物,带有歧视百姓的意味。如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称为匹夫之辈、匹夫之勇,这就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背道而驰。

【五更】中国有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饺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古代把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或梆子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在秋分时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晓时分,正所谓鸡鸣五更。

【五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农民所盼。五谷的说法源自春秋战国时代。《韩非子难二》中说:务于蓄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人多。它说明了掌握蓄养的规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顺利生长,收入就会增多。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庄子逍遥游》注五谷为麻、菽、麦、稷、黍;《周礼夏官职方氏》注五谷为黍、稷、菽、麦、稻。后泛指各种庄稼。

【五服】五服是说古时候丧服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习惯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词是怎么来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制定的。丧服分五等,重轻有差,越亲近者丧服越重,是为重孝。一等是斩衰。为期三年之服。这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边不缝。斩就是斩布制成丧服,不缝辑。儿子、未嫁女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妻为夫,都用一等丧服。二等是齐衰。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细分起来,齐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别。孙为祖父母服丧为期年,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为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为三月。三等为大功。这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较齐衰所用精细。服丧九月。如妻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服更为精细。服丧五月。如为伯叔祖父母,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缌麻。这种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三月。如夫为妻的父母,妻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缌麻。现在丧服没有这么复杂,且各地戴孝风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办的追悼会,改为一律戴黑纱。后来,丧服又用来直接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五服遂由指丧服向指亲属关系转化。五服之内者为亲属,五服之外者就不是亲属了,即所谓六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俗话大全_俗语大全


俗话大全_俗语大全_

【吧】吧字在中文中只是个语气助词,无意。但这里讲的吧,却是个名词,多指一些小生意的处所。 吧字是个外来音译词,音译英文ba了时用了吧称酒吧,使得吧字有了新意。不过英文的ba了只指卖酒的地方。想不到构词功能强大的现代汉语将吧大大发展了,吧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天南海北,走在城乡大街小巷,吧堪和店、铺比,什么网吧、话吧、茶吧、氧吧,好山好水的大自然也冠以天然氧吧之称。老外们走进中国吧,会奇怪地摊开双手惊讶不已,慨叹洋吧中国化的再创造。

【足球】足球,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功项目中观众最多、影响最大,足球球星的荣誉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国足球的水平却让国人失望。然而,足球原来起源于中国。 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雏形。当时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领先,高俅就是当时的国脚,在与高句丽的比赛中,一人连进三球,转败为胜,受到宋徽宗的称赞,高俅因此踢而优则仕,可惜是个奸臣。那么,现代足球何时诞生的呢?人们公认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之日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现代足球传人我国,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最初是由英国人带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现代足球运动的第一个组织南华足球队。1910~1948年,旧中国举行的七届全国运动会,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01913~1934年间,我国共参加过十届远东运动会,获得八次足球比赛的冠军。看来,不是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因素,思想问题不解决,足球水平不可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过,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赶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时辰】时辰是什么意思,是中国古人的计时单位。原来,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时辰,共有12个时辰。12时辰用地支12个代号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辰简称子时或子牌,相当于今23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整。余类推,也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时髦】现在,时髦一词很流行,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衣着装饰或其他事物新颖人时。时髦虽新颖,它却是个古老的词,在古代,时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当代的俊杰。《后汉书顺帝纪赞》就记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之语。《旧唐书》也说: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其中的时髦都是时代英雄的意思。这个词义直到近代还在使用。那么,为什么将英才称为时髦呢?这与毛发有关吗?有关。但不是指人的头发,而是指马颈上的长毛。这处长毛是马的皮毛中最与众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说: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因此将才俊称为时髦,就不足为奇了。 时髦一词到清末时才逐渐转为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意思。如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穿的喇叭裤既流行又时髦。

【围棋】围棋是个很了不起的发明,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的棋类,还没有一种能超越围棋的深奥。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两支人马,一个画上纵横十九道线的棋盘做鏖战战场,以攻为守,以守为攻,佯攻真占,似退实围,诱敌深入,独胆攻坚,异军突起,奥妙无穷围棋的变么幻莫测全集中在五个字上:包围反包围。亲自下围棋,有统领千军万马之感觉;观看围棋,那时隐时现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局,令人对棋高一招的智者肃然起敬。围棋出现可追溯到尧、舜时代,据说是尧或舜当中的一位发明的。这个说法见于多种古籍记载,当然,若准确说出围棋问世年代,已不大可能。而今见到的文献资料,秦汉时期的有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说.后来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日: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子。大意都是说或尧或舜发明的围棋,两说的共同点都是以围棋教育启发儿子,尧的儿子叫丹朱,舜的儿子叫商均。下围棋对锻炼人的脑力、思维、判断、胆略、忍耐力、统筹才能和应付复杂情势能力十分有益。

【男子汉】男子汉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其实,男子汉一词的出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汉原是汉水,与男子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怎么联系在一起呢?汉水和男子是历史的自然结合。因汉水而有地名汉中,因汉中而有汉王。秦朝末年刘邦入关灭秦,反被项羽封他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一带。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遂从一人、局部地区变成了国名。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兵强将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将称汉兵为汉儿和好汉。到这里才接近实质的男子汉的起源,汉儿、好汉来自匈奴对汉兵的称呼。南北朝时期,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到唐朝武则天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 宋代以后,出现了男子汉一词。《水浒传》中,武松要打蒋门神,替施恩报仇,而施恩犹豫不决,武松焦躁道:小管营,你可知着他打了!原来不是男子汉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这里提到的男子汉是指有作为、有勇气干一番事业的人。 男子汉一词,现在成为男人的代称,有时有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之意。

【男左女右】在中国有一个传统习惯,那就是男左女右。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男左女右现象比比皆是。如夫妻结婚照,戴结婚戒指,死了亲人戴黑纱,上厕所等。更奇怪的是得了偏瘫大多数也是男左女右。这种习惯是怎么来的呢?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孔子时代的《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自然规律崇尚左边,以左为上。太阳月亮都要向右移动。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主,男人自然要占据左边的位置了。清代马辅古杂史《绎史》引用《五运历年记》也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为星辰。盘古开辟天地,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头发胡子化为星辰。我们祖先由此规定日神为伏羲,月神为女娲。一为阳,一为阴。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的浮雕伏羲女娲图看,伏羲在左,女娲在右,可见古人已把男左女右的位置确定好了。另外还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与尊左的传统观念有关。从朝廷来看,古代王位面南而坐,东为左,西为右。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因而大礼中的仪制要充分体现以左为尊。比如,古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皇上朝议,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在后宫里,东宫为正为大,西宫为偏为从。皇帝祖宗牌位的太庙,也要建在皇宫的东侧。朝廷如此,民间亦然。再一种说法与古人的哲学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大小、上下、左右、里外、冷热等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上、左、外、热为阳;小、下、右、里、冷为阴。阳者则刚,阴者柔弱。男人性情刚强暴烈,属阳于左;女人性情柔弱平缓,属阴于右,由此分出男左女右。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代中医医学有关。早在战国时期,医学家们按照男女生理特点差异,将男女性格分属阳阴。因而在中医诊脉时,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有的古医书上这样写着:急诊将死,将口鼻开,看其舌下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蛛血一点即愈。这些理论是否真的管用,我们暂且不管,但却为男左女右制造了根据。其实,男左女右的位置并非不能改变。古代降职为避难堪称为左迁,功劳之大无人能比称无出其右就是崇尚右。所以不必把男左女右过于当真,特别是在社会地位上要讲究男女平等。

【男拜观音女拜佛】民间有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走在大街上你也会发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现象。 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但它的形式重于意义,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和谐社会的愿望。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恰好可以化解难以解开的愁绪。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冷静从容,豁达心胸,积极进取。这样一来,少了些许嫉妒和小心眼,不再捕风捉影,少说别人的是与不是,多一些宽容豁达,能像弥勒佛菩萨一样海纳百川,从此快乐似神仙。而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生活当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以及会受到多种不良诱惑的影响。他们难免性情变得暴躁起来,而且容易起争斗。因此,常拜观世音菩萨,能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与平和,一生平平安安,快乐如意。

【吹牛皮】人们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句话来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为什么把说大话称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两种说法。先说吹牛。关于牛,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财产就是牛和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和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别是到了提亲年龄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内容就是有很多牛马。能说会道的媒婆乐此不疲,领着女方的亲戚指着别人家的牛群,说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财产,反正游牧也没有定所,多说点比少说点强。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再说吹牛皮。古时候,我国黄河上游一带居民,还没有学会造船技术,他们用牛皮缝制成一种皮筏子当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时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来,筏子才能在水面上当船使用。可是没有足够的力气,皮筏子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对那些光会说大话没有真本事的人,人们便会对他说: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来!这就是吹牛皮的来历。

【里程碑】里程碑本是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引申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阶段性标志的大事件。里程碑源于我国古代。早在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用土堆标记里程。故当日寸的里程碑称为堠,亦称里堆。东汉时是路侧一里置一堠,唐代又改为五里一堠,十里双堠。宋代以后,各地逐渐兴起以石块做里程碑,再以后又兴起用条石,故而里程碑名副其实。现在用混凝土预制块,刻上公里数,国道附加路线编号,如107国道,做里程标记。

【邮票齿】孔现在寄信时,将买来的连在一起的几张邮票用手一撕,所需的邮票就会顺着齿孔掉下来,且邮票不仅不受影响,反而因齿孔部位的半边齿印排列整齐而更加美观,使用起来很方便。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 1848年,伦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来了一个记者,他一面饮酒,一边撰写当天的通讯稿件。当他把写好的稿件塞人信封,准备贴上邮票时,却找不到裁邮票的剪刀。迫于无奈,他从衣襟里取下一枚小别针,在两枚邮票的空隙处用别针尖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撕开,竟然十分整齐美观。做者无意,观者有心。坐在记者对面的亚瑟亨利,心中暗想,假如能发明一种打孔机,在每枚邮票的四边都打上小孔,那么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结果他真的发明了打孔机,自此,齿孔邮票问世。

【县官不如现管】县官不如现管其意不言自明。那么,这个县官和现管各是指谁呢?此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源出有二。一说这个县官是指天子。据地理学专家考证,上古时代的县,指的是帝王所居之地,即王能(国都),以后又逐渐发展到泛指全国。如有一个词叫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所以,古代的天子自然又称为县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庸知其盗买县官器。司马贞解释说:县官为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能内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日县官也。因此,县官不如现管的本义应该是:即使做了皇帝,在许多方面也不如掌握实权的地方官。二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天,县衙门口贴出告示,说三月进行乡试,金秋进行大考。不巧的是,县太爷病了,无奈,只好把这个美差委托心腹县主簿单淦。这个单淦是个地道的财迷。得到这个美差后,他就想方设法捞一把。再说准备应试的这些人,想通过给主簿送钱送礼的方式得到个一官半职。在这其间,单淦已经收到了不少财物礼金,但贪心不足的他仍不满足。最后一天正要关门时,一个衙役报告说来了一个后生,要来应试。单淦非常高兴,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再捞一把。可出乎意料的是来人身穿绸缎却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单淦怒由心生,便不搭理那个人了。那人也不示弱,问道:老爷,今天难道不报名了吗?单淦冷笑一声,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进庙不烧香,时间过了!那人说:我是。单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吼道:快回去吧,枉读诗书不知礼,哪配应试?说罢,转身走了。原来那个身穿绸缎的人是县太爷的小舅子,他冲到县太爷家,把事情的本末说了一遍。县太爷在病中有感而发,唉声叹气地说:真是县官不如现管呀!这句话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来,到今天仍在使用。

【佛】佛,国人皆知,但佛字是怎么产生的,可能有许多人不知。佛教源于印度,但佛字却源于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全称有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等,意为觉者、知者。觉,也就是正觉遍知的大觉大悟者。公元67年,即东汉时期,佛教正式传人中国,当时,中国没有佛这个字,只有古字弗,因为二字的音相同,佛陀是人,所以在弗字旁加个人字边,佛字是当时新造出来的一个字,是佛陀专用字,这就是佛字的来源。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者觉也。佛是智慧,是觉悟。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秀才】现代汉语词典对秀才的释义为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现泛指读书人。秀才绝不是明清两代才有的,它比举人、状元还要早得多,它源远流长,最早始见于《管子小匡》。到汉代,秀才成为举士科目。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宋代凡应举者都称秀才。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明、清两代,秀才成为府、州、县生员的专称,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秀才,现在一般用来泛指读书人,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也用来形容会写文章的人,如某某在领导眼里就是个秀才。肠断(断肠)肠断形容悲痛到极点。竟源自一只猴子。《世说新语黜免》载:齐桓公进入蜀地,经过三峡时,兵士中有个人捉到一只小猴子,结果,母猴沿岸随着船队追赶,走了一百多里路程,而且哀号不止,执著永不放弃。当船行到一个较窄的河道上,母猴奋力一跳上了船,想去抱回小猴子。然而,母猴还未站稳,便一头栽到船舱里。士兵剖开它的肚子一看,它的肠子断成一寸一寸的了。它虽然是只猴子,竟有这样的爱心,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后以肠断喻极度悲伤,亦说断肠。衍生出肝肠寸断这一成语来。

【希望】希望是指人们期望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盼望某种情况的出现,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欲期。毛泽东曾对青年人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其实,希望这个词最初指的是期待看到月满月圆,并无它义。为何希望最初特指期待月满月圆呢?这还得从望字说起。望字的产生与月亮有关。众所周知,月有阴晴圆缺,造成圆缺的原因是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月光,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月亮绕着地球转,农历每月月初之时,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月亮正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使得我们无法看到它,这就是新月,古人将其称为朔。随着月亮的转动,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大,月牙一天比一天胖,等到向地球的一面全部照到太阳光时,就成了满月,古人称之为望。《说文》解释:望,月满也。望在农历的十五六,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满月之后,月亮又逐渐变瘦,至完全看不见,新月时期又开始了。就这样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因此,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再从望到朔的时间。月圆月缺一个周期.恰好一个月。正因为望是月满月圆之意,希望自然就是期待月圆之日的意思了。宋范仲淹在《十四月夜》中写道:天意将月圆,人心等满时。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表达了人心等满,愿月满无缺,花好月圆。圆月是美好光明的象征,自然望是大家所期(希)盼的。 希望一词逐步引申演化为期望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目标,而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坐蜡】坐蜡比喻陷入为难境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坐蜡有时也写作坐腊。北方口语中常用。 坐蜡一词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里记载:(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泽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诵经活动。根据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农历十五和三十,众僧人应齐集一处,诵读《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对照进行自我反省。如有违犯清规戒律之处,则要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一年之中,农历四月十五至农历七月十五的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夏季,谁坐都难受),僧人们须定居三个月,潜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评。经过这样的修炼之后,受戒的年头才算增长一岁,也叫一腊。因为腊月在农历中为最末,过了腊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腊来表示受戒了一岁的意思。由此,这种坐夏活动就又叫坐腊了。后来,坐腊这个词逐渐由佛教用语转入口语当中,词义也由原来的受戒自律转变成了为难、受困的意思了。

【坐堂医】在我国,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同仁堂、乐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药全国驰名。在药铺候诊的医生叫坐堂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医源于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还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于千万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坐山观虎斗】坐山观虎斗比喻暂不介入各方间的争斗,伺机从中渔利。它源自《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口: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意思是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欲行刺老虎。馆竖子见状,制止了庄子的行动,并对庄子说:两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争,两虎相斗,结果是大虎伤,小虎亡。这时,你再去刺杀受伤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举两得。 庄子听了馆竖子的话,觉得有道理,在一旁静观其变。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虎受伤,小虎当场毙命。庄子把受伤的虎很轻松地刺杀了。

【犹豫】犹豫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却源自两种动物。据古书上说,犹是一种猴科动物,虽灵巧,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静,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树上。如此反复多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说文》载: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种长得像大象的动物,虽力大,但是常是遇事无主意。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的特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一词,既形象又确切。

【免死牌】在传统的戏剧、小说当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节,据说,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历史上真有免死牌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来的呢? 免死牌是俗称,史料中称为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丹书铁契等,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别证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礼秋官司约》载有书于丹图之事。这就是今天俗语所说的铁券丹书。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也有人认为丹书铁券源于汉初。据《汉书-高帝纪下》载:(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从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半券合二为一,可获赦免。颁发铁券要举行典礼,领取者要郑重宣誓,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砺),国以永存,爱及苗裔。南朝梁改为丹书银券,隋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宝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赐予二十八位功臣。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各代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清雍正年间编写的《浙江通志》记载一块铁券很详细长一尺八寸三分,阔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台州府志》中,还刊有铁券嵌金文词和誓词。文词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职爵位、封地和功绩简要介绍。誓词为:长河有似带之朝,泰华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 免死牌真的管用吗?得看皇帝的脸色,比如朱元璋杀害的那些开国功臣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他们都有免死牌。可见,这种丹书铁券也非万能的护身符,如果超过朝廷允许的限度,这种东西形同虚设,皇帝可发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何首乌】何首乌,是我国特有的一味名贵中药材,其茎、根皆可入药,而且药用价值很高。相传在唐代,有一个姓何名田儿的人,因其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岁仍无子。有一天晚上,他饮酒过多,醉卧田野,在朦胧中看见两株树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觉得很奇怪,就连根掘起,根部长得像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何田儿把此物带回家,但无人认识。有人对何田儿开玩笑说:你年老无子,这可能是天赐神药,有儿有女为何不吃吃试试?田儿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许。说也奇怪,连服数月后感觉精力强盛,旧疾都痊愈了;相继服用了一个时期,原来已经花白的头发也都变乌了,并且在十年内生了几个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岁。能嗣的儿子延秀、孙子首乌,终生服用此药,都健康长寿,晚年须发仍然发黑。由此,这一药的名声传开了。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为药名,叫何首乌。

【乱七八糟】乱七八糟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用来形容杂乱无章、一片混乱的一个词语。这词源自历史上的两次叛乱,一次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汉景帝时,膨胀起来的诸侯王势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统治。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削减诸侯王的领地和特权,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等六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晁错,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将周亚夫领兵平定了这场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司马衷昏庸无能。有一次他外出,听到青蛙的叫声,便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是说这些青蛙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听后,哭笑不得,只得说,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这样的皇帝当然掌不了权,结果大权落到其外祖父杨骏手中。司马衷的皇后贾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权,她设计谋杀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后又对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马韩杀死了汝南王。后来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自立为帝。这又引起其他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先后又有五个王参与了这场叛乱,最后,以司马衷被毒死,另立一个新皇帝结束。这场叛乱持续了十六年,先后有八个王参与了叛乱,史称八王之乱。 七乱、八乱,人民灾难深重,将社会搞得一团糟,后人将两次叛乱联系起来,造出一个乱七八糟的词来。

【乱点鸳鸯谱】乱点鸳鸯谱比喻胡乱撮合姻缘。这句俗语源自明代冯梦龙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杭州有一个叫刘秉义的人生有一儿一女,叫刘璞和慧娘,分别与孙寡妇女儿珠姨、裴九家儿子裴政订亲。此外,孙寡妇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孙润,是珠姨的孪生哥哥,也是自小便与徐家女儿文哥订亲。当时刘璞长到十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刘家便想到要与孙寡妇女儿珠姨早日成亲来冲喜。孙寡妇得知刘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儿嫁入刘家,于是便将儿子孙润扮为女装冒充妹妹嫁到刘家。成亲那天,刘家因刘璞不能起床,便让女儿慧娘代兄与嫂子孙润拜堂,还让女儿晚上陪新娘过夜。但这一陪就出了问题。男扮女装的孙润与前来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独处一室后互相心生爱慕,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男女关系。事发后,双方都告到衙门,裴家告刘家悔婚,刘家告裴家诱奸。按当时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为,是要受处罚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乔太守十分怜惜这些年轻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经过权衡利弊,乔太守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义给三对年轻人重新做媒。刘家的儿子刘璞与孙寡妇的女儿珠姨重新拜堂成亲,慧娘因与孙润已行过拜堂仪式,认定他们的婚姻合法有效,为弥补裴家公子裴政的损失,将徐家女儿文哥介绍给裴政。三对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这样成就了三对情侣,一时被传为美谈。按当时的官情民俗,做到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可作者冯梦龙却出错丫题目《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冤枉了乔太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俗语乱点鸳鸯谱,流传至今。

【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由于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好处。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录》,讲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推荐提拔了许多关系亲近的人。当时,他手下一名官员苏麟由于在外县任巡检,一直没有得到升迁。苏麟意见很大,给范仲淹写了首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一作逢)春。不久范仲淹提拔了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语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与人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为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次,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从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铭。

【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语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实现同一目标。它的反面是一条道走到黑。那么,为什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呢?公元三世纪,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了便于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它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从而沟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商业贸易,各地产品如葡萄、橄榄,金属、纺织、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贸易交换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欧洲各地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传语。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语汇。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句俗语表示互不相干,并不因为你的道路宽敞而盲从或屈从。它源于民间谚语。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所以叫阳关。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阳关县,唐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为敦煌八景之一。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但阳关道却穿越时空,由原来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引申为宽阔的长路,比喻光明的前途,又称阳关大道。 独木桥则较常见,用以比喻并不是坦途、比较难行的窄路。有了阳关大道,有了独木桥,在民间就形成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谚语。

经典俗话_俗语大全


经典俗话_俗语大全_

【名、字、号】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名字,可在古代,人们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有的人还有别号。如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名的起源当在上古时期,与姓、氏起源相当。这是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姓、氏区分集体,名区分个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古代贵族取名,都有一定的礼仪,要符合规矩。而底层的百姓起名一般都很随意,如阿狗、阿猫等。据说这样孩子好长大。后来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人名也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被重视。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古人的字多与名含意相近或相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的义相近;岳飞,字鹏举,鹏举就是起飞。一般说来,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不过这是指上层阶级,下层人往往没有这么多的讲究。 号,是指称号,即人的别称。别号则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可以自由地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一般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王安石号半山等。号有自号,也有为他人所取。他人所取的号往往表示对此人的评价,如宋江号及时雨,吴用号智多星等都属此类。现实生活中有起外号的陋习,往往抓住某人的缺陷冠以外号,有辱人格之嫌。名、字、号其实都是人的名称,但在用法上很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上对下、长对少一般直呼其名。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上流社会在交际应酬中爱以别号相称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先生】先生一词作为一种称呼,在我国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其间有若干变化,但总趋势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先秦文献中,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先生的含义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义是古者称师日先生(《初学记》卷十八引《释名》)。自先秦以来,先生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大的称谓。不仅一般人使用,皇帝对臣下也以先生称之,如汉武帝称东方朔。不仅尊称别人,文士们还用作自称。先生成为文人别号中常见之称,如五柳先生。唐宋以后,先生之称愈用愈广。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卷一有如下感叹:古者师日先生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实是指责先生之称越用越滥。总之,十多种称呼谓先生:古代老师称先生,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称先生,医生称先生,管账的称账房先生,文人学士自称先生,老成之人称先生,算命、看风水的人称先生,商贾称先生,工匠称先生,现在连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也称先生了。现在,先生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使用先生称谓的是礼仪之词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对知名人士特别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称先生。而老师和医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词了。

【先喝为敬】先喝为敬是中国人请人吃酒的礼仪和规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时的应酬。古人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杯畅饮,是为应酬,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的先喝为敬。

【行李】行李指出门时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车设有行李车。但它最初指称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词,源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节。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中说: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这段话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国外以办理国家事务的人。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左传》中行李有时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到了汉代,行李的意义,由行人引申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难。从唐代开始,行李的词义有了显著变化,它由行旅引申为行装。白居易题赠李卢中丞诗云:闻君每来去,砣砣事行李。这里的行李就是出门时带的东西。从此以后,行李的含义,便逐渐由指人过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广泛。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云: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早晚即行,试遣人往求之,时行李已出房。此两处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装。至明代,继续沿袭行李即行装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儿又跷蹊,东倒西欹顾不得行李之句。由此可见,行李词义演变的脉络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装。化成顺口溜就是:使节要出行,艰辛伴旅程。随身携物品,饥寒有保证。

【杂种】杂种是骂人的话。它起初是指东汉到北朝时的少数民族混血儿,并非骂人之语,如同现在的混血儿一样。后来逐渐转为骂人的话儿。如南梁人庾肩吾《乱后行经吴御亭诗》有杂种乱轩辕之语;杜甫诗也有杂种虽高垒之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来,种类禽兽也,禽兽交配,多不避亲,且产生杂种。用以骂人,解恨,既狠且伤。

【杂烩】杂烩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谓杂烩,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葱、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锅。味美香浓,甚是好吃。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因此,杂烩菜扩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欢吃这样的大锅菜,特别是在农村,红白喜事必不可少。民间传说,杂烩菜起源于宋代。据说南宋时朱敦儒为兵部侍郎,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免职,回河南老家,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就在准备寿宴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朱敦儒无心庆寿,又不能让赴宴的人饿肚子,就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只把备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众人听说岳飞被害之事,都难过得吃不下饭。朱敦儒就说: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当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当是秦桧的肉,粉条就当是秦桧的肠子。大家闻听此话,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熬菜吃了个精光。吃完之后,众人给这道菜取名杂桧菜。因为此菜味道香美,就流传开来。又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将它叫做杂烩菜了。另有一说,杂烩菜起源于福州。当时福州有一名厨,听说岳飞被秦桧诬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种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杂桧的菜,杂的意思杂种,烩与秦桧的桧同音。经考证,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飞被害时,正在临安枢密行府谘议参军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桧之子秦嬉喜好诗歌,起用朱敦儒之子为删定官,朱敦儒为鸿胪少卿。秦桧死后,敦儒也去职。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蹿逐,故其爷不终。因而民间传说朱敦儒发明杂烩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时番薯还未传人中国,当时还没有粉条。而起源于福州之说,也没有历史根据。但是杂烩菜确实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传千年,影响很广。宋金战争中,河南地区是主要战场,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岳飞十分爱戴,因此对秦桧的气愤情绪是真实的,最有可能的是杂烩确实是在痛骂秦桧,其发明者应是河南百姓,这个故事在流行过程中又附会了故旧乡贤,附会到朱敦儒头上的可能性较大。

【杀风景】杀风景一词源于民间隐语,原意是损坏美好的景色,后来用于比喻在兴高采烈的场合使人扫兴。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撰写的《杂纂》一书中曾有六个杀风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洗脚。二、花上晒裨。在美丽的花枝上晒裤衩。三、背山起楼。背靠山起楼,开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气爽的山色。四、焚琴煮鹤。把琴当做木柴烧,把鹤宰了煮着来吃。五、对花啜茶。赏花本应饮酒,但不饮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间一壶酒的诗句。六、松下喝道。清幽静谧的松下是歇脚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达官贵人驱使车骑人马吆喝而过。这是杀风景的典型例子,后来泛指一些扫兴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鲁迅《致山本初枝》信:龙华的桃花虽然已开,但警备司令部占据了那里,大杀风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杀风景一词用得非常到位准确,一语双关,不愧为文学泰斗。

【杀人不眨眼】此语形容残暴狠毒,杀人成性。典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圆通缘德禅师》。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军曹翰出兵江南消灭割据政权。有一天,曹翰领兵来到九江庐山寺,许多和尚吓得仓皇逃跑,只有缘德禅师坦然静坐,旁若无人。曹翰厉声呵斥道: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有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 缘德禅师睁开眼看了他一会儿反问道: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有个天生不怕死的和尚呢?

【杀鸡给猴看】杀鸡给猴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俗语,用来比喻惩罚一个人恐吓和警醒其他人。它源自一种说法,据说猴子怕见血,因此驯猴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使猴子驯服。也有说法称鸡是阳气很重的动物,所以鸡血对于猴子的震慑作用最强。这种说法归根到底恐怕还是猴子很有灵性,看到杀鸡就能反省自己的行为。驯猴人把猴子带到家,家畜之中杀鸡最为合算,杀匹马教驯猴子恐怕划不来。杀鸡给猴看,自然而然。 杀鸡给猴看的例子很多,最典型最著名的要算孙武了。明代通俗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载: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吴王有些怀疑他的能力,就让他训练150名宫女,并挑选两名宠爱的妃子担任队长。这些女子只觉得操练很有趣,嬉皮笑脸,打闹成性。孙武三令五申不见效果,一怒之下下令将两名队长就地正法。即使吴王出面说情,他也不为所动。之后,其余宫女在震慑之下一举操练成功。孙武这招也深得杀鸡骇猴的精髓,一举成名。

【杀鸡焉用牛刀】此语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谁能想这样一句俗语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论语阳货》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城里有弦歌之声,微微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没有必要推行礼乐大道。子游一本正经地说:过去您教导我们说:君子懂得礼乐之道就会有仁爱之心,小人懂得礼乐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呀!孔子听后对其他学生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竹叶青】竹叶青酒享誉中外,难道它的名字与竹子有关?竹叶青与汾酒同一产地,它以汾酒为原料,另以冰糖、白糖、竹叶、陈皮等十二种中药材为辅料,酒味美甘润。传说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请众人品尝各种新酒,以便排列名次。这年,酒会又要开了,一家酒坊老板让两个伙计抬上一坛新酒先去,说自己随后就到。这两个伙计抬到半路汗水淋漓,正遇到一片竹林,便进去歇凉。由于口渴难忍,便偷偷开坛将酒喝了一半才继续往前抬。可是酒少了一半不行,因此,他们走到另一片竹林,见石根下有一湾小时,便用水把酒坛灌满。出乎意料,在酒会上,大家都说是好酒,评比结果,名列第一。酒坊老板发现此酒比自己酿造的酒好得多,便追问那两个伙计,伙计说了实话。酒坊老板知道那竹泉是酿酒的好水,便在那里开了口井,将酒坊迁过来。从此,便酿出一种绿晶晶、青澄澄的好酒。因其色如竹叶,井在竹林,就把它叫竹叶青了。

【全福人】结婚前请全福人帮忙,结婚时请全福人操持是结婚时的一种风俗。所谓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还需要儿女双全。这是为什么呢?它来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缝被子需要全福人帮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红枣、桂圆、花生、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新娘子吃的饺子、长寿面需要全福人来做;结婚这天,娶亲太太需要由全福人来充当;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有煮熟的饺子,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与水饺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给新人铺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花搭着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务圆满完成。

【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号烤鸭店,驰名海内外。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杨全仁在北京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1864年,杨全仁买下了前门大街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鲜果铺,开始经营烤鸭和烤驴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是说一个人坏事干得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它源出《左传隐公元年》: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有个弟弟,名叫共叔段,他深得母亲姜氏的宠爱。姜氏为他向庄公讨封京地,庄公答应了。共叔段与母亲姜氏一起密谋,想除掉庄公,自立君主。为了积蓄力量,共叔段把京地的都城修得很大,超过了国城,并且招来许多人。郑国的大夫祭仲看到这种情况,便告诉庄公说,共叔段修建的都城超过了国城,违犯了祖制,是大逆不道,趁他还没有成气候,赶紧除掉他吧。庄公没有听祭仲的劝告,只是说:他既然多做不义的事情,就一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瞧吧! 共叔段得寸进尺,又占据京地北边的大片地盘,扩大了军队,制造兵器,准备与姜氏里应外合,企图一举推翻郑庄公。郑庄公早有准备,他得到共叔段叛乱的消息后,便下令攻打京地,派兵包围了京城,京城内部的士兵也反叛过来,袭击共叔段。共叔段遭到惨败,只得逃之天天。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虽然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现在还被人们经常引用。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俗语形容自私自利、少管闲事、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的消极态度。此语出自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此语诞生以来,流传甚广。要说对此语有独到见解的,还是非鲁迅莫属: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对于压迫者来说,这句格言另有一番含义:所以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人瓦上霜了。

【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称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热心肠,怎么反倒称为冰人呢?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晋书索统》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询问圆梦的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人阳语阴,主为人说媒,因而你当为人说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人称媒人为冰人。

【冰糖葫芦】冰糖葫芦酸甜可口,大人孩子都爱吃。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南宋绍熙年间,光宗皇帝的爱妃黄贵妃患病,不思饮食,日渐憔悴,太医也束手无策。皇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张榜招医。很快就有一江湖郎中应招进宫。诊视之后说,只要用山楂球与红糖一起煎熬,每次饭前吃五到十枚,半月后即可痊愈。黄贵妃如法服用之后,果然恢复食欲。后来,这种酸脆香甜的山楂传人民间,便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芦。

【汤元】汤元是中华美食之一,既好听又好吃,它历史悠久,但其名却历史不长。这么好听的名字,却与臭名昭著的袁世凯有关。汤元雅名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的元宵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团、团子等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元,大概是和卜元之元联系着的。而关于汤元的名称,还有一则与袁世凯有关的故事。据说,民国年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觉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他又整天怕百姓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下令改称汤元。然而,民意难违,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该消还是消了。

【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又名旧历,民间也有称农历为阴历的。相传起源于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还在沿用。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天,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隔三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农历即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制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力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二十四节,指导农时的作用十分准确。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指种麦)正应时。

【军礼】军礼即军人的礼节气,通常包括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等。军礼潇洒英姿,整齐划一,甚是好看。军礼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当年,英国海军在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的将士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在大会上,女王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章。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规定参加授奖将士不得平视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这个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汗衫】汗衫是男女老少在夏季常穿的上衣,殊不知汗衫竟是汉高祖刘邦起的名字。原来,在我国古代,汗衫最初被称为中衣或中单,是一种用纱与绢制成的内衣。《玉台新咏》中白绢双中衣就是指内衣。那么,中单、中衣是怎么演变成汗衫之名呢?五代后唐人马缟所著《中华古今注》说:中单,汗衫也。汉高祖改名汗衫。对于个中原因,《事物纪原》一书的作者,宋代学者高承解释道: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古代的中单、中衣等汗衫,其款式与制材自然与现代的针织汗衫大不一样,但汗衫一词则一直沿用至今。其缘由,恐怕在于其都具有贴身吸汗这一相同之处。

【关帝】关帝即关羽。曹操封过关羽汉寿亭侯,刘备封其为五虎上将之首,他生前保刘备登上帝位,自己从不做不忠不义之事,怎么成了关帝呢?这源于后人对关羽的崇拜。宋代,关羽被宋徽宗先封为忠惠公,再封为崇宁真君,又封为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的称号。元代的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的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常君。由此,关羽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关帝了。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崇拜都是有增无减,到了清朝达到顶点,清德宗光绪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二十六个字,是封号最长的一个,对关羽的崇拜到了极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

【江湖】江、湖本是水域,江湖连用变成了指代四方各地,也指各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为生的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如闯荡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和湖本是两种不同的水域,是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出自《庄子大宗师》,原句为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与其这样困顿,还不如在江河里自由自在,彼此互不相识。后来,江湖的概念不断引申扩展,不仅指水域,还泛指四方各地。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或者指民间,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则说: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日悭钱。江湖这个词也经常与朝廷(官方政府)相对,如《岳阳楼记》中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在江湖更多的是指纷繁复杂的世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险恶多变,非闯荡不得立其身。

【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最初的衣裳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时,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期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衣冠禽兽】衣冠禽兽现在常用来指责品德败坏的官员和坏人。称其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似禽兽。衣冠禽兽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说古代有一种恶鸟、恶兽,名叫枭、獍,这两种禽兽出生后均先把生它的母亲吃掉,据此就有了衣冠枭獍一语,喻指行为卑劣,品质极坏的人。因一禽一兽,后演变为衣冠禽兽。另一种认为,衣冠禽兽一语源于古代官员的衣饰,原来并无贬义。在我国历史和戏剧舞台上,封建官吏服饰上都绣有飞禽走兽,明清两代文官服上绣禽,武官服上绣兽,且看下表:品级: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仙鹤锦鸡孔雀雪雁白鹂露鹚鸳鸯鹌鹑练雀武官: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马从中不难看出,衣冠上的禽兽,越是珍奇,品级越高。后来这些象征、区别官职的衣冠禽兽们,只顾当官做老爷,仗势欺人,鱼肉百姓,到头来却成了人民切齿痛恨的代名词。

【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xx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刘寄奴】刘寄奴是一味中草药,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药的级别最高的人。 刘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蹿。第二天他又上山,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们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为人疗伤,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道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革,于是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灯谜】灯谜来自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时叫瘐辞,也就是隐语的意思,民间俗称谜。那么,猜谜怎么和灯谜联系上了呢?据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对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恨之入骨。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的人叫李才,后边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客人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要斗斗这个笑面虎。转眼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做了一个。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门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挑着自己的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着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情,也挤到花灯前,花灯上题着四句诗,他命身后的财房先生念给他听:尖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服不认人。笑面虎一听,只气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要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道: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个针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气得干瞪眼,没啥可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剑现在。

【灯红酒绿】人们在形容奢侈或繁华时常说灯红酒绿,灯红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绿该怎么解释呢?这源于古代酒的酿造过程。起初,由于酿造技术落后,人们喝的是浊酒。所谓浊酒,是指将一定的粮食例如麦、黍、秫、稻、曲、蘖等加热煮熟后,加上酒药(酒曲),短暂发酵而酿成,这样酿出来的酒其酒精浓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间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这样的酿酒风俗。最初的浊酒由于含杂质会略显浑浊,但仍是无色液体: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淡绿色泡沫很细碎,《释名》日: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说酒上的这层浮沫。这本是酒在酿造过程中的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但,因为爱酒,文人墨客们爱屋及乌,开始用一些美好的词语形容这种浮沫,称其为绿蚁或浮蚁,并逐渐演变成为对酒的昵称。南朝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就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最著名的还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直接称酒为绿酒的,如陶渊明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之句。杜甫有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晏殊有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等句。只是把灯红与酒绿挪到一起,铺张开来,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交椅】现在所说的交椅,是人们对权力的另外一种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组织、某单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处?传说交椅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这位李三郎风流成性,喜好旅游,经常游山玩水。可是,出远门不能坐龙椅,那些太监设计出轻巧方便且能折叠的椅子,不用就叠上,用时再打开,而且还能灵活转动一周。玄宗坐上一试,果然舒服,比龙椅还要受用。因为这种椅子可以折叠,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传旨,将此皇家专利产品命名为交椅。不过,交椅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宋代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这段话明确指出,在汉代称胡床,在宋代称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较实用,样子犹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双足交叉,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到随朝,因忌讳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为交床。约在唐以后,人们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交床随即荣升为交椅。到了南宋时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当时的交椅有直背与圈背两类,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汉中坐第一把交椅,别忘了,那小说是明朝人写的,不过,文艺作品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生活环境。

【交杯酒】这是现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必备的程序,即新郎新娘举杯交臂互请对方饮酒。其实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在古代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义》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经普及,延续至今。交杯酒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闭门羹】闭门羹指被主人拒之门外,或故意不见,扫兴而归。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说法源自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迷香洞》:唐代宣城(今属安徽)名妓史凤,待客以等差:第一等客,用迷香洞、神鸡枕、锁莲灯来招待。有一个阔客冯垂,竟将身边所有的十三万文,全数给了妓女史风,才够资格在迷香洞销魂一宵。第二等客,只用鲛红被、传香枕,八分羊款待。再下一等客,史风便拒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使人致语日请公梦中来。以羹拒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天长日久,客人见到羹,就心领神会,主动告辞。《全唐诗》录有史风《闭门羹》诗:一豆(灯)聊供游冶郎,去时忙唤锁仓琅。入门独慕相如侣,欲拨瑶琴弹凤凰。这就是闭门羹的出典。能人全唐诗,可见史凤确实才女,只可惜堕入风尘。自此,闭门羹便成为拒绝的代名词。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示主人对客的轻视。不过,大概史凤也没有想到,正因为她的拒客方式之奇,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专门来尝闭门羹的人还真不少。如今,闭门羹成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了。这大概是因为名人效应的结果。不过,闭门羹的滋味再美,恐怕也是酸溜溜的。

【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充耳不闻】充耳不闻汉语词典解释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词典也有望文生义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满耳道,它来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生毕业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冕的造型非常讲究,最上面的木板称为冕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象征天子必须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倾斜形状,提醒国王应该时刻关怀百姓。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听信谗言,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充耳不闻这个词的来历。

中国俗话大全_俗语大全


中国俗话大全_俗语大全_

【青史】青史即史书。那么,历史为什么被称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制作竹简其实并不容易,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称为青;史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平常的书籍大都是用竹简制成。制作竹简还有个程序,就是将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不仅刻字方便而且能够防虫蛀,可长久保存。当时人们把这种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古人将这些竹简编连成形状像册字的书,它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来就以青史或汗青作为史书的代称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眼】青眼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跟白眼相对。此典源于《晋书阮籍传》。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大才子,他博览群书,尤爱《老》、《庄》,是魏晋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荡不羁,不遵守礼法,与人相处,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对讲究礼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视以白眼珠相待)。他母亲去世时,嵇喜按照虚伪的礼俗前来吊丧,阮籍讨厌,于是白眼相视,弄得嵇喜悻悻而归。嵇喜的弟弟嵇康(与阮籍知名度同样的大才子)闻听此事后,便抱着琴去拜见阮籍,阮籍非常高兴,以青眼正视。一来文人喜欢琴棋书画,二来阮籍不拘礼法,白事喜办,悲中找乐,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兴。自此,人们用青眼(也有用青睐、垂青)表示对人的喜爱或器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俗语被引申为老师培养出的学生超过了自己,或者后辈胜过前辈。它的原意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典出战国时期苟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蓝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它的提炼过程还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只知道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将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们十分繁忙和疲劳。有一次,一个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累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着干。第二天,染匠发现染池上面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二人十分惊奇,认为这可坏了,蓝泥没了,光剩汤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说:怎么也成这样了,试试吧。他们连忙把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结果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变成了深蓝色,即靛蓝。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一词语一般是指夫妻从小一起长大,恩爱有加。典出李白《长干行》。大诗人李白喜游览,唐开宝十四年,28岁的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天,他同朋友在长干桥一带游览,突然听到一曲委婉幽怨的西曲歌,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代诗仙,幽情迸发,挥笔而就《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是乐府诗,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南京长干里的年轻女子,思念在远方做生意的丈夫的离愁别绪,情感真切,表达细腻。特别是诗的前六句描写的意境非常好,清纯无瑕的童年记忆,亲密无间的戏耍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回味悠长,妙不可言。青梅、竹马既是儿时的玩物,又是纯真童趣升华的媒介,为未来的爱情做好铺垫。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典出诗仙之手,既浪漫,又真切。

【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话好与人作对的现象。它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抬杠起初还真同抬杠子有关。在我国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除了逛花灯、吃元宵、猜灯谜之外,还要参加热闹的抬杠会。会上,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轿子上坐着一个穿着奇装异服、口齿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会的主角。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中穿行,轿上的人就和周围的人找话茬进行辩论,比赛斗嘴,甚至对骂,但谁也不会恼怒。 抬杠会上的两人的语言对抗逐渐演化,人们就常常把说话时双方的对抗较劲儿叫做抬杠。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这种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艺术活动,特别被相声艺术吸收和运用,中国有一个相声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费口水,其中也包含着智慧,要是能抬出点水平,那也是一种口才。

【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一俗语形容某些人爱耍小聪明,做事情弄巧成拙,被人耻笑。它源自汉朝的一个真实故事。 画虎不成反类犬是马援劝教两个侄子信中的一句话,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马援,字文渊,东汉名将,伏波将军,就是誓要马革裹尸还的大英雄。他的两个侄儿马严、马敦,性格好议论时政,又喜欢行侠仗义,马援在前线不放心他们俩,专门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是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成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的是,每次新的太守到任就会为他头痛,百姓们的意见也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马援不仅是大英雄,还是循循善诱的长辈。

【卖关子】卖关子比喻说话做事在紧要的时候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引而不发。说书艺人最讲究卖关子,每次总在说到重要关节的地方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听众制造悬念,吊足听众胃口,借以吸引听众接着下次再听。那么,关子是什么呢?它来自哪里?宋代时,关子通常指会计、贸易、税收、开垦土地的凭证,或者空白执照。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宣和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辄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名卖之,价五百千。虽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据此可知,还种关子作为提取金带的凭证,到北宋末年已成为可以买卖转让的票据了。到了南宋,政府印制的一种纸币就叫关子。根据《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出于筹措军费的目的而印造了一种关子。商人用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取盐凭证)、茶引(取茶凭证)等,可见这种关子有交易凭证的职能。今天我们所说的关子,已经离它的本义相去甚远了,但仍然保留了有卖点这个相似之处。

【抱佛脚】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抱佛脚是佛教礼拜的一种形式。佛教徒礼拜时,双膝、双肘和头部都着地,叫五体投地;双膝、双肘着地而头顶尊者之足叫顶礼;双膝着地而举手加额叫膜拜;双膝着地而手捧尊者之足叫抱佛脚。然而,抱佛脚的源头还有一个故事。明代张谊的《宦游闻》记载了一个故事:云南之南有个国家,官民都崇尚佛教。有一个罪犯应判处死刑,当局追捕的急,他惊慌地逃到佛寺内,抱住佛脚痛哭,表示愿意出家当和尚,痛改前非,悔过自新,终于得到了官府的赦免。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改还不晚,后来演变为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语义变为临时应急是来不及的。

【松花蛋】松花蛋是大众美食,俗称皮蛋,切开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样晶莹剔透。关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江南三江口河埠头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厉。夫妻二人都年过半百,靠摆茶摊过日子。他们家养有两只母鸭,鸭子一天下俩蛋,非常准时。可是好景不长,鸭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俩十分烦闷。十几天以后,他们收拾茶具,还像往常一样,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树灰堆里。忽然看见灰里露出了圆滚滚的东西来,拾起一看,正是他们要找的鸭蛋。原来,鸭子把蛋下到桑树灰里了。可是这鸭蛋在桑树灰里埋了这么些天,又天天浇剩茶叶,是否已经坏了呢?他们磕开一个蛋,只见蛋清已经变成黄褐色,像水晶一样,蛋黄也变成绿莹莹的实心蛋。一尝,这蛋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离不开最初的原理。

【拖油瓶】旧社会妇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俗称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则称带官儿。拖油瓶其实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家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样的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先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此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们说成了拖油瓶。这是对再嫁妇女子女的不尊重,

【奉天承运】我们在宫廷戏里经常看到太监宣读圣旨时,开头总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日这句话的情景。那么,奉天承运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它的来历,也就弄明了它的意思。 奉天承运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人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这是皇帝与大臣议事的大殿,朱元璋手执的玉圭上则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字,这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他登上大宝是奉天的旨意。为了进一步阐述做皇帝的合法性,朱元璋亲自撰写《御制纪梦》,将其梦游天官,见到道家三清,又将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写入其中,大加宣扬,为奉天承运制造呈堂证供。因此,明太祖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其实就是朱元璋皇帝。奉天承运皇帝这个称号再加上诏日这两字,重新断句,渐渐演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说法。清朝入关后,一字不差地把这个行头学会了,意在表明清朝发祥地盛京设奉天府,也是强调天命所系。到了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奉天承运皇帝诏日才寿终正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披麻戴孝】旧俗子女为父母居丧,要服重孝,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等,叫披麻戴孝。它的由来,有个传说。从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儿子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为了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反哺之情,老婆婆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后,不需要你们花什么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埋了就行。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看屋后的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是怎么过日子的,直到我闭上眼睛为止。兄弟俩经老娘_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很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这些小家伙儿总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当小乌鸦长大后,妈妈飞不动了,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的嘴里。等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猫头鹰却不一样,妈妈老了,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兄弟俩越看越内疚,渐渐地改变了对老母亲的态度。可偏偏在这时候,老母亲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安葬那天,他们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衣服,模仿猫头鹰的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从此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渐渐地黑孝衣变成了白孝衣。

【英雄无用武之地】此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机会和平台(条件)去施展也是枉然。后来喻有才能者无施展的环境或机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韩信,他曾受胯下之辱,他在羽项部下不得重用,但到了刘邦那里便能大展身手,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奇才。此语源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这段话展开来讲就是:东汉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荆州。刘备势单力薄,不能和他抗衡,被迫逃至夏口。诸葛亮主动请缨,与鲁肃一道往东吴去觐见孙权,以激将计来游说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说:值天下大乱,公据江东。吾主聚众于南,与操逐鹿中原。今曹已扫北,乘势南下,大破荆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远遁于此。望公量力而为,若能合吴越之众,戳力拒之,事宜早决。否则,按兵束甲,俯首称臣,北面而事之。观公外似臣服,内实踌躇,当断不断,祸将至矣。

【国手】国手指精通某种技能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选国家队的体育选手。不过,足球运动员又称之为国脚。有许多人认为国手是现代词汇,其实古已有之。国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谚语,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谚语为证: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意思是再聪明的人,再善于算计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国家的一流棋手还有输棋的时候,意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中围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国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艺出类拔萃的人。如中国派出参加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选手也称国手。

【国色】国色常用来比喻美女,如称古代四大美女为国色天香,倾城倾国。那么,国色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唐代。 国色原指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说,一天,唐文宗在内殿里赏花,时至牡丹盛开,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唐文宗兴致很高,问身边的近臣:现在京城里传唱的牡丹诗,谁作的最好?近臣回答:李正封作的好,其中两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诗是用来形容牡丹花为花国里的绝色,天外边的奇香。唐文宗听后赞叹良久。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作比,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喻女子,直达今天。

【典当】典当亦称当铺或称质库,是专门收取抵押品以获利润的行业。典当源于我国南朝寺院的僧库。典当何以和寺院有关?大概是南朝历代帝王大都信佛,给寺院的赏赐甚高,寺院经济发达,僧侣地主成为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之一。寺院所有的财富除他们挥霍外,便用于放债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规模巨大,往往成为南北商人贸易场所。商人一时资金周转不灵,可将货物抵押给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贷,久而久之,寺院僧库辄作质取利,典当由此产生。

【明星】明星现多指在文体等方面成绩突出、受人追捧的人,如歌星、影星、球星等。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上源自天,下源自地。首先说天。明星,古书上指金星,又叫太白星,这是肉眼能观察到的亮度较高的星。有月,众星捧月。无月,明星耀眼。这是明星一词的最早出处。其次再说地。《太平广记采仙录》日:仙女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明星原是华山仙女的名字。不管太白金星也好,仙女明星也好,都是光彩耀目,众人仰慕。所以,近代人们常以明星比喻成绩卓著、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或某一领域知名度很高的人。如电影明星、歌星等。众明星参加晚会叫今夜星光灿烂。

【明镜高悬】明镜高悬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那么,明镜源自何处呢?晋代学者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在秦都咸阳官内见到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其中一块有特异功能的方镜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官人,胆张心动者辄杀之。这块方镜因存在秦皇宫,故称之为秦镜,又因其有察识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凡遇有坏人坏心肠都可照见得一清二楚。所以,后来人们把善于断狱,能看透坏人面目的清官喻为秦镜。但是,人们又对秦代的暴政畏之如虎,不愿把这面宝镜与其联系在一起,慢慢地秦镜便演变成明镜。而那些封建官员们,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又有察知坏人坏事的本领,便都在公堂上挂起了明镜高悬的大匾,几乎成为封建衙门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了。在封建时代,明镜高悬真要起到作用,就没有那么多贪官赃官了。

【尚方宝剑】尚方宝剑现多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在中国传统戏曲当中常会看到手持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情节。尚方宝剑何来那么大威力?所谓尚方,是官署名,汉代的尚方是少府属官,专门掌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剑本名斩马剑,很锋利,可以断马,是真正的宝剑。由于斩马剑藏于尚方,所以,俗称尚方宝剑。因尚方宝剑属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权威仪,一旦赐给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拥有先斩后奏特权。所以,能得到尚方宝剑的,必是皇上信得过的近臣。京剧《遇皇后》、《打龙袍》之后包拯获尚方宝剑,在《铡美案》剧中,开铡陈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斩美之后再奏。

【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子出自宋代一位僧人释普济的《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日:恶习虎不食子。后来经演变,成为虎毒不食子。这个俗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会反其道而行之,是人性丑恶的极端表现,他们可能杀死亲生,这些人是丧尽天良的父母。人有善和恶两个方面,一旦人性的丑恶和权力利益纠缠在一起,会变得很可怕。在权力利益面前,亲情有时也会变得不重要。唐朝武则天为争后位,竟亲手掐死自己幼小的女儿,嫁祸于人,就是最典型的恶虎食子的实例。还有一例是春秋时期的易牙烹子。易牙是齐桓公的一个厨师,一天听齐桓公无意之间说:天下什么肉都吃过了,唯独不知道人肉什么味。易牙便把自己的小儿子烹了给齐桓公吃,还问齐桓公:这肉好吃吗?齐桓公不知道是人肉,连声说:好吃,好吃。易牙因此博得了齐桓公的信任。后来是他和一伙儿奸臣害死了齐桓公,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奸臣。

【鸣礼炮二十一响】在我国的国庆典礼上,鸣礼炮二十一响,这是为什么,它有什么说道吗?鸣礼炮二十一响,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礼炮,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国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国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三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礼炮二十一响是最高规格,以下按单数逐级递减直到一响,用于较低的礼仪。以后,鸣礼炮二十一响成了国际惯例。

【的】的本是助词,不和其他词语结合无意。这里讲的的,已经在20世纪初左右升任成名词了。这个的字,源于的士,其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发di音。它是的士的简化,港语用于计程车(内地叫出租汽车)的音译之字。内地人先是将的士拿去照用,能彰显特殊的时髦就行了。接着,令香港人吃惊的打的(乘坐的士)发明出来,而且传遍全国。可见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机会就打一下,不仅打醋、打酱油、打酒、打电话,这不,又开始打的了。开的士的人,被人们称作的哥、的姐,这新名词传播速度也颇快,人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时,又创造了的士的不同分类简称呢。他们把充当的t的小型客车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车的士);内地还有摩托车载人的收费服务,被人们称为摩的;自行车载客收费服务也开始叫单的了。面包车称的还接近的士,摩托车、白行车称的也真的是太绝妙了,发明者是太有才了。

【的确凉】的确凉又叫涤纶,是一种常见的合成纤维。的确凉这么通俗好听的名字,却是翻译过来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话的音来翻译,而是按照广东方言来音译的。原来,美国叫涤纶为达克纶,在香港市场上出现以后,人们按广东话把它音译为的确凉。由于的确凉这个名字通俗、好记,便在内地普遍沿用开了。说来也凑巧,的确凉好似意译。不论从字面上,还是从肉眼直观上,都有特别凉快的感觉。因为的确凉做的夏装,白如雪片,薄如蝉翼,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其实,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凉快。的确凉的特点是弹性好,穿起来挺括,洗后不走样,结实耐穿。不过,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气性不好。

【金兰】金兰指结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经》。《易经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金兰一词从这两句话当中各取一字而成。金喻坚,二人如果同心协力,其作用可断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而达到目的。兰喻香,即美好。 臭读如秀,指气味。两人推心置腹的话语,如兰花之香美,令人感动。后世便以金兰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释为其坚如金,其芳如兰。《文选秋胡诗》云:且协金兰好,方愉琴瑟情。即谓金兰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欢愉。后引申为结义,如义结金兰,指结拜兄弟、姐妹。这样的结拜兄弟,其情义坚如金,堪称铁哥们。

【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为金榜。金榜是相对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没有前二榜,也不会有金榜,因为乡试、会试、殿试是层次递进的。古代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为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用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处进呈于内,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加盖皇帝之宝的大印后张挂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榜。

【金戒指】金戒指原来并非定情之物,锁定姻缘,一定终身。金戒指原为经戒指,意即妇女经期应该戒止性生活,因经、金谐音而改名。早在汉代,宫廷已经盛行戴金戒指了,开始时,只限皇后和嫔妃戴,每逢皇后或嫔妃月经来潮时戴用,示意在此期间,帝王不可与之同房。因为月经一词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讳的秽语,不能直接说出,而当她的手戴经戒指时,帝王见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来,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属相继效法,成为古代文明礼节与卫生的习惯,并逐渐风靡民间,演变为现在的金戒指,词义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金龟婿】金龟婿指称心如意的女婿。龟,乌龟也,用在男人身上是骂名,为什么老丈人还称心如意呢?这里的金龟婿保留了古代的含义,没有受到半点污染。《礼记》载:麟、风、龟、龙,谓之四灵。龟能跻身于神物之列确实不凡。龟作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若干亿年。它行动迟缓,适应能力却很强,寿命也很长,是长寿的象征。另外,龟与贵谐音,又是富贵的象征。周代专设龟人的官职,由其掌六龟,若有祭礼,则奉龟以往(《周礼》)。在汉代,丞相、列侯、将军所用的金印,印纽一律作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的银印,印纽也是如此,简称金龟。在官饰上,武则天改佩鱼袋为龟袋,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陆游到了晚年,自号龟堂,并用龟壳做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以示尊贵。直到元代以后,龟的名声一落千丈,变为丑陋不堪。古代,龟曾与高官联系在一起,高官握有金龟印,嫁得高官,也就得到了金龟婿。诗人李商隐一首名为《为有》的诗中这样写道:为有云屏无限娇,风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描写了一个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际,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可见,在唐代时金龟婿就是当高官的丈夫了。称心如意的女婿称为金龟婿,沿用至今。

【金钥匙】在外交场合,常见中国官员在访问外国某一城市时,被当地市长赠与一把该市的金钥匙,这是怎么回事呢?赠送金钥匙,是欧洲各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它表示国家或城市对外宾的敬意,也是一种隆重的欢迎仪式。古代的欧洲城堡都有城墙和城门,都要用钥匙启锁。因而这种具有实用意义的钥匙,在人们心目中代表一种开放或通向禁区的权力,还是高贵饰物和官阶的标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礼的英国掌礼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钥匙。由于钥匙的特殊意义,在欧洲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礼节:由一个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员,将钥匙赠送给某位外宾,以此作为尊敬和欢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无间的友谊象征。直到现在,城垣和城门早已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着赠送金钥匙的传统礼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此语是形容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的人。这个词语源于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进士,朱元璋第一谋臣,能掐会算,据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间百姓心目中奉为神明,其名望在诸葛亮之上。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有一年夏天,刘基在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以次充好骗人钱财。可是,卖柑子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满意。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界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有,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只会欺压百姓。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子,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家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达篇文章。听了卖柑小贩的一番高论,您有何感想?

【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兔儿爷】在民间,兔被神化了,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神兔被称为兔儿爷。那么,兔儿爷是从何说起呢?关于兔儿爷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个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表达谢意,纷纷送东西给玉兔;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郎,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风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百姓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它,给它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它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它为兔儿爷、兔奶奶。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捧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可见,人们对兔儿爷的神化和喜爱。

【侃大山】《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有这样的解说:侃大山指没有中心话题、无意义、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闲聊,北京俗语又叫砍大山。接着词典往下说,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白话儿,还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儿。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称砍大山,是北京土话,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在北京青少年中成为流行语。1988年,有位学者和他的研究生对北京青少年(14~25岁)流行语作调查,当问到不少调查对象: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砍呗!砍,本义用刀、斧等劈、斩,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这一词汇也不是毫无根据随便来的,侃在古代已具备说的意思。在先秦时代,侃侃是个形容词,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说话人的样子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到了元代,侃字开始单独作动词说话使用。如你那隔墙酬和都胡侃,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西厢记》三本二折);拌几个知交撒顽,寻一回渔樵调侃(《送车文卿归隐》)。其中胡侃、调侃都是指说话不着边际。由于侃和砍谐音,所以两字可以换用。

【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个狗不理包子铺。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名叫高贵友的年轻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无病无灾,健康成人,好养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贵友十四岁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里做小工,练就一手好活。三年师满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由于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不可开交。后来高贵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新的经营点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按价给相应的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离店时,高贵友常常忙得顾不上跟他们说话。于是街坊邻里都取笑他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对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经传开,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名扬中外,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每个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所以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据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这个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兴隆,为保住名声,慎设分店。但头脑活络的商人却打起了擦边球,天津包子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俗语大全_俗话大全”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句子大全,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649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俗语和熟语_俗语大全
下一篇 : 民间俗语_俗语大全
" 句子大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