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不论是在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句子既能表达观点。也能传递心情。作为一个“句迷”,你喜欢什么样的句子?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9】”,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9】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有所惠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

[译文]

当今的人受到别人好处,多不记在心头,而对别人有好处,即使是很小一件事,也清楚地记在心里。古人说:施舍别人不要老记着,受别人施舍不能不记着。这真是一件困难的事。

【报怨以直乃公心】

圣人言:以直报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报怨,固不是道,而士大夫欲邀长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纵奸邪而不治,皆矫饰不近人情。

圣人之所谓直者,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当其实。以此报怨,必不至递相酬复,无已时也。

[译文]

圣人说:用正直的态度去回报别人对你的仇怨。这是最正确的方式,可以普遍地遵循。大致上用仇怨报复仇怨,固然不值一提,而有的士大夫想博得一个厚道长者的名声,就连仇人和奸邪之人也不去惩治,这都是过分伪装,不近人情了。

圣人所说的直,是指如果那人贤良,那就不因有仇而不用他,如果那人不贤良,也不因为有仇反而包庇他。是对是错,是去掉还是录用,全都根据真实表现。用这种态度来回报仇怨,就必然不至于互相报复,没完没了了。

【暴吏害民必天诛】

官有贪暴,吏有横刻,贤豪之人不忍乡曲众被其恶,故出力而讼之。然贪暴之官必有所恃,或以其有亲党在要路,或以其为州郡所深喜,故常难动摇。

横刻之吏,亦有所恃,或以其为见任官之所喜,或以其结州曹吏之有素,故常无忌惮。及至人户有所诉,则官求势要之书以请托,吏以官库之钱而行贿,毁去簿历,改易案牍。人户虽健讼,亦未便轻胜。

[译文]

做大官的贪婪残暴,做小官的蛮横刻薄,贤良豪俊之人,不忍心乡里人都受他们欺负,所以要出力与他们打官司。然而贪婪残暴之官,必然有所依靠。或者因为他有亲近的嫡系身居要职,或者因为他为州官郡官所深深喜爱。所以很难把他动摇。

蛮横刻薄的小官,也是有依靠的。或者因为他被上级所喜爱,或者因为他很善于结交州郡的官吏,所以能常常无所顾忌。有专为人打官司的人要打官司,大官则去请有权势的人写封信加以关照,小官则用公家的钱来行贿。销毁档案,改换材料,即使善于打官司的人,也未必能够轻易取胜。

【民俗淳顽当求其实】

士大夫相见,往往多言某县民淳,某县民顽。及询其所以然,乃谓见任官赃污狼籍,乡民吞声饮气而不敢言,则为淳;乡民列其恶诉之州郡监司,则为顽。此其得顽之名,岂不枉哉?

[译文]

士大夫见了面,往往谈论哪一县的老百姓淳朴,哪一县的老百姓愚昧。等到去询问究竟怎么回事,原来是说现任官贪污肮脏,老百姓忍气吞声而不敢说话,这就叫淳朴。老百姓摆出他们的罪恶,向州郡的司法部门起诉,就叫做愚昧。像这样得一个愚昧的名称,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宅舍关防贵周密】

人之居家,须令垣墙高厚,藩篱周密,窗壁门关坚牢,随损随修。

如有水窦之类,亦须常设格子,务令新固,不可轻忽。虽窃盗之巧者,穴墙剪篱,穿壁决关,俄顷可辨。比之颓墙败篱、腐壁敝门以启盗者有间矣。且免奴婢奔窜及不肖子弟夜出之患。如外有窃盗,内有奔窜及子弟生事,纵官司为之受理,岂不重费财力!

[译文]

人们的住所,院墙必须造得高而厚,篱笆修得结实、严密,院门的枢纽要保持坚固结实。院墙、篱笆、院门都必须随坏随修。如果有通向院外的水沟之类的东西,也必须在院墙的洞口处设下木格或铁格,这些格子务必要让它总是新的和坚固的,不要轻视、忽略了这些事。这样,尽管窃盗之中身手灵巧的人在墙上挖洞、剪断篱笆、弄开门闩花不了多少时间,但也总比以残墙败篱腐壁破门来招惹强盗要好。而且,还能够避免奴婢们到处奔窜和不肖子弟夜里偷偷外出生事。如果外有盗贼,内有奴婢四处奔窜、子弟外出生事,纵使政府受理此事,你自家岂不是也要另外破费财产?

【山居须置庄佃】

居止或在山谷村野僻静之地,须于周围要害去处置立庄屋,招诱丁多之人居之。或有火烛、窃盗,可以即相救应。

[译文]

住在山谷、偏僻荒野的地方,必须在住房周围的要道附近建造田庄,用以招揽人口多的农户居住,以备遇到火灾或盗贼时可以赶来救应你。

【夜间防盗宜警急】

凡夜犬吠,盗未必至,亦是盗来探试,不可以为他而不警。夜间遇物有声,亦不可以为鼠而不警。

[译文]

凡是夜里听到狗叫时,不是来了盗贼,就是盗贼在试探虚实,不能以为是别的事而放松了警惕。夜里听见响声,也不要以为是老鼠,就不提高警惕。

【防盗宜巡逻】

屋之周围须令有路,可以往来,夜间遣人十数遍巡之。善虑事者,居于城郭,无甚隙地,亦为夹墙,使逻者往来其间。若屋之内,则子弟及奴婢更迭巡警。

[译文]

房子周围必须留出路以供往来,夜间派人多加巡逻。善于治家的人,即使住在城市里,房与房之间没什么空地,也要设法造夹墙,好让巡逻者能在房屋之间来回走动。至于屋里则由奴婢和子弟们轮流值班。

【夜间逐盗宜详审】

夜间觉有盗,便须直言有盗,徐起逐之,盗必且窜。不可乘暗击之,恐盗之急以刃伤我,又误击自家之人。若持烛见盗,击之犹庶几,若获盗而已受拘执,自当准法,无过殴伤。

[译文]

夜里,当你发现家中有了盗贼,应当直截了当地大喊:有盗贼!

然后,再慢慢地起身去抓贼。盗贼见自己已被人发现,必然会抱头鼠窜,你不要乘着天黑悄悄袭击盗贼,否则,盗贼在情急之中,会用利刃杀伤你,在搏斗中,还会误伤了家人。如果拿着蜡烛与盗贼遭遇上了,在这种情况下袭击盗贼是不得已的。如果盗贼已被自家人抓获,就应该按照法律办事,不要过多地殴打他。

【富家少蓄金帛免招盗】

多蓄之家,盗所觊觎,而其人又多置什物,喜于矜耀,尤盗之所垂涎也。富厚之家若多储钱谷,少置什物,少蓄金宝丝帛,纵被盗亦不多失。前辈有戒其家:自冬夏衣之外,藏帛以备不虞,不过百匹。此亦高人之见,岂可与世俗言!

[译文]

有钱财的人家,就是盗贼们偷盗的对象,而有些人又过多地置办金帛等物并喜欢向人夸耀,这样的人家,尤其令盗贼们垂涎三尺。富足之家,多储备一些钱谷,少存些金帛、古玩等东西,即使被盗,也不至于损失太多。一位前辈曾这样告诫他自己的家人:除了冬夏衣物外,家中储藏的绢帛不要超过百匹。这是高人的见解,岂能与世俗的人说呢!

【防盗宜多端】

劫盗有中夜炬火露刃,排门而人人家者,此尤不可不防。须于诸处往来路口,委人为耳目,或有异常,则可以先知。仍预置便门,遇有警急,老幼妇女且从便门走避。又须子弟及仆者,平时常备器械,为御敌之计。可敌则敌,不可敌则避。切不可令盗得我之人,执以为质,则邻保及捕盗之人不敢前。

[译文]

有的盗贼会半夜打着火把、手持利刃破门而入室抢劫,对于这种情况更要防备。为此,必须在多处交通路口派人望风,如果有什么异常情况,就能事先知道。此外,还要在家里设置一个便门,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老幼妇女们能及早逃出。家中的子弟、仆人们平时要备有武器,用以御敌。盗贼来后,能打则打,不能打则退,千万不能让土匪抓住家人作为人质。否则,保丁和捕盗之人,就不敢上前抓捕了。

【刻剥招盗之由】

劫盗虽小人之雄,亦自有识见。如富人平时不刻剥,又能乐施,又能种种方便,当兵火扰攘之际,犹得保全,至不忍焚掠污辱者多。盗所快意于劫杀之家,多是积恶之人。富家各宜自省。

[译文]

土匪虽说是小人之中的英雄,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们见到富人家平时能不苛刻地盘剥百姓,又乐善好施,并为人们提供种种方便,于是,在烧杀抢掠之际,仍然会保全他们,并且,不忍心烧毁他家的房屋。土匪们大肆掠夺焚烧的都是些罪恶累累的富人。所以,富人们应当自我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失物不可猜疑】

家居或有失物,不可不急寻。急寻,则人或投之僻处,可以复收,则无事矣。不急,则转而出外,愈不可见。又不可妄猜疑人,猜疑之当,则人或自疑,恐生他虞;猜疑不当,则正窃者反自得意。况疑心一生,则所疑之人揣其行坐辞色皆若窃物,而实未尝有所窃也。或已形于言,或妄有所执治,而所失之物偶见,或正窃者方获,则悔将若何?

[译文]

居家生活,有时会丢失东西,这时,一定要赶快寻找。因为你及时寻找,偷东西的人见风声太紧,就有可能会把东西扔到僻静处,这样,你还可以找回失物。东西丢后,如果不是马上寻找,这件东西被小偷转移出去,就越发找不到了。另外,丢了东西,不能乱猜疑人。因为,如果猜中了,小偷就会感到心虚,恐怕会引发其他事端;猜疑不当,那么,偷了东西的人反而感到得意。况且,疑心一生,你看那被怀疑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像偷东西的人,而实际上,人家并没有偷。或者你已把自己的怀疑说了出来,或者毫无根据地把被怀疑人治罪后,丢失的东西偶然又被你发现,或者真正偷东西的人刚刚被抓住,这时,你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睦邻里以防不虞】

居宅不可无邻家,虑有火烛,无人救应。宅之四围,如无溪流,当为池井,虑有火烛,无水救应。又须平时抚恤邻里有恩义。有士大夫平时多以官势残虐邻里,一日为仇人刃其家,火其屋宅。邻里更相戒日:若救火,火熄之后,非惟无功,彼更讼我,以为盗取他家财物,则狱讼未知了期。若不救火,不过杖一百而已。邻里甘受杖而坐视其大厦为煨烬,生生之具无遗。此其平时暴虐之效也。

[译文]

你居住的周围一定要有邻居,否则,一旦着火,就会无人前来救应。住宅四周如果没有溪流,就应该挖个水池或水井,不然的话,一旦失火,将没有水可以用来灭火。此外,还应该在平时与邻里搞好关系,尽力帮助他们。有位士大夫平日倚仗官势残害百姓,一日有仇人来杀他的家人、烧他的房子,邻居们反而相互告诫说:如果救火,火被扑灭后,我们不仅无功,他反而会控告我们偷他家的东西。官司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如果不救火,不过是被打一百杖而已。邻居们甘愿被杖打一百,也不愿去救火,坐视他家房屋化为灰烬,生活用具烧光。这是他平日残害百姓邻里的后果。

【火起多从厨灶】

火之所起,多从厨灶。盖厨屋多时不扫,则埃墨易得引火,或灶中有留火,而灶前有积薪接连,亦引火之端也。夜间最当巡视。

[译文]

厨房、灶台很容易起火。因为厨房如果长久不打扫,油垢积得多了,就容易引起火灾。或者是火灶中还有余火,而灶前又有干柴,二者相遇,也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厨灶是夜里最应该巡视的地方。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顺适老人意】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译文]

年长的人做事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喜欢在钱财上占些小便宜,喜欢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耍。做后辈子孙的,如果清醒地知道这一点,遵从并满足他的意愿,那么,就能使他欢心了。

【孝行贵诚笃】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则自此而往,与物应接,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者较其久远,效验孰多?

[译文]

人们孝顺父母的行动,来源于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即使一些细小的事没有做到,也可以感动天地和鬼神。我曾经看见过世上有些人侍奉父母时不真心真意,只是在表面上假装很恭敬孝顺,他们这种人,不遭天地鬼神的惩罚就已算幸运的了,又哪里能指望世代子孙孝顺、家族兴旺发达呢!人们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今以后在待人接物方面就不能不以诚相待。有见识的君子不妨观察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情况效果比较好。

【人不可不孝】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恋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然人于既长之后,分稍严而情稍疏。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飞走之属稍长则母子不相识认,此人之所以异于飞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亦犹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广至大,而人之报天地者何在?有对虚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斋醮上帝,则以为能报天地,果足以报其万分之一乎?况又有怨咨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译文]

当人在婴幼儿时期,十分依恋父母。而父母在孩子小时对他的爱恋尤为深厚,抚育也无微不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气血相连,孩子出生后,这种联系也才刚刚割断,孩子的音容笑貌自然能唤起父母的爱恋。这也是造物主将这一切归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使人能够生生不息。即使是飞禽走兽也是如此,小动物刚刚出世时,它的父母哺育喂养关怀备至,表现出莫大的关爱。在其子女受到伤害时,它们便会不顾一切地加以救助。但是,人在长大以后,名分就变得稍稍严格了些,亲情则稍微淡漠。这时,父母就开始力求对子女尽其慈爱,子女则努力对父母尽其孝道。而飞禽走兽在长大以后,母子就不再相认了。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然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抚育之情是言之不尽的,儿女们即使是终生尽孝也难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何况有些人的孝道还做得不是很好呢!凡是有人不尽孝道的,那么就请他看一看,别人在抚育婴孩时是带着怎样的情爱,他应当能够有所醒悟吧。

这又好比天地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养育之恩,而人类能够回报天地的又有些什么呢?有人对空焚香跪拜或者请道士做道场以祭祀上帝,以为这样就能够报答天地的养育之恩,这样做真能够回报天地万分之一的养育之恩吗?更何况还有人一味地抱怨天地呢!这都是从来不进行自我反思的原因啊!

【父母不可妄憎爱】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日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恶怒,摭其小疵以为大恶。

如遇亲故,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译文]

一般有孩子的人,大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溺爱而忽视了孩子的坏毛病。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当孩子无缘无故地哭闹时,父母不去制止,反而怪罪保姆没有照顾好。孩子欺负了别人,父母不去批评劝说,反而怪罪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有人指出孩子的毛病,父母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而加以袒护。这样下去,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这全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等到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孩子稍微有一点过失,便引起父母极大的憎恶,并把孩子小小的缺点看成是很大的错误。遇到亲戚朋友,便夸大其词,历数孩子的过失,并武断地给孩子扣上不孝的恶名。其实孩子并没有什么罪过,这全是父母胡乱厌恶孩子所造成的。这种极端的爱憎之情大多首先自母亲那儿产生,做父亲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听信孩子母亲的话,并且不易改变。做父亲的必须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儿子,当他小的时候要严格要求,长大后则不要削减对他的爱。

【子弟须使有业】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王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小人赞其为非,则有铺啜钱财之利,常乘间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

[译文]

只要有孩子,就必须让孩子有一种可以谋生的事业。贫贱的人有了职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富贵的人有了职业,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大凡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沉湎于酒色,喜好下棋赌博,爱穿奇装异服,坐着华丽的车子,与小人为伍,以至家道败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肖之子,而是因为没有职业,整天无所事事,这才起了为非作歹的心思。一些小人引诱他去为非作歹,以获得美食和钱财,经常找机会推波助澜。对于这类人,子弟们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子弟不可废学】

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

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

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辞章,与夫阴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

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

[译文]

大概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本来是希望他们考取功名并深入研究圣贤言行中的精深道理。但是,人的命运是各有不同的,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而人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迟钝,有的人聪明。所以,不能责成所有的人都能获取功名,尤其不能因为子弟没有获取功名就不让他继续学习。因为在子弟们阅读的书籍中,有许多看似无用而实际上却是很有用的东西存在。史传中记载的故事,文集里美妙的辞章,以及那些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之类的书籍中,都有许多可以谈论的好内容。况且卷帙浩博,不是一年半载所能读完的。子弟们朝夕沉醉在书籍中,自然会有收获,也就没有时间干其他不轨之事。再者,如果子弟们喜欢读书,那么,朋旧故交中的读书人就会与自己的子弟一道谈天说地,这样,子弟们又何必无所事事地与小人们一道去为非作歹呢?

【教子当在幼】

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长幼尊卑之分,不可不严谨;贤否是非之迹,不可不分别。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尘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么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僧。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能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他。如果父母能对孩子们同等看待,使兄弟们关系融洽,难道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父母常念子贫】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

[译文]

如果父母看见众多的孩子中只有一人生活得很窘困,就会经常挂念他,时常给他一些关照。在分配衣物时,就会给穷孩子多分一些,有时还会把其他富裕的孩子孝敬来的东西,转送给这个穷孩子。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一样美满。对这种做法,生活富裕的孩子可能会不高兴,他们也许不曾想到,假如我生活困难,父母会同样把这份爱心转移给我。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谋事难成则永久】

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文]

大概人们要干一件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必须是经受一些磨难还未必成功,或者快成功时又失败了,失败之后又再成功。只有这样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永无后患。相反,如果靠偶然的机会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日后一定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大干世界,事物发展变化就是这样不可预料。静心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事情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可以想明白了。

【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书》言九德,所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者,天资也;所谓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者,习为也。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后世有以性急而佩韦、性缓而佩弦者,亦近此类。虽然,己之所谓偏者,苦不自觉,须询之他人乃知。

[译文]

人的品性是天生的,而且各有不足之处。有学问、修养的人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它,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普通的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去为所欲为,以致造成许多失误。《尚书》中说的九德,是指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这些都是天生的;而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而养成的。这就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后世有一些性急的人就佩带韦皮,性子慢的人就佩带丝弦,也就是这个原因。即使这样,自己的不足之处,。。

于自己无法知道,就必须向别人请教。

【人行有长短】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译文]

人的品行虽然有不足,但是他也必然有长处。与人交往,如果只看别人的短处而无视别人的长处,那么,就一刻也难以与人相处。反之,如果能常想着别人的长处,而不去计较别人的短处,便能与人友好相处。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即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自身,则愧汗浃背矣。伪心之人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忿然不平,以为不然;闻人有不如人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复思绎日: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则与人缔怨,常萌于此。贤者闻人讥笑,若不闻焉,此岂不省事!

[译文]

待人接物,如果常常怀着傲慢、虚伪、嫉妒、怀疑之心,就会让人看不起,这也是被品德高尚的君子所鄙视的。怀有傲慢之心的人,自己明明不如别人,却喜欢轻视别人。见到地位比自己低下并有求于己的人,不仅当面不能以礼相待,而且背后又暗地讥笑人家。这种人如果能反省一下自身,就应该惭愧得汗流浃背。怀有虚伪之心的人,言语十分委婉动听,似乎很诚恳,而心中却不以为然。这种人一时可能会得到别人的敬慕,但他把同样的手段用之再三,就会暴露出本来面目而被人唾弃。怀有嫉妒之心的人,常常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当听到有人被夸奖时,就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这种夸奖是错误的。而当听到别人有不顺心的事时,就幸灾乐祸。其实,这种行为对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徒增别人对你的怨恨而已。怀有疑心的人,别人言者无意,他却听者有心,并反复说:这一定是在讥讽我什么事?那一定是在嘲笑我什么事?这种人与人结怨,往往是从此开始的。贤明的人对于别人的非议,总能做到泰然处之,这岂不是省却了许多烦恼。

【人贵忠信笃敬】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译文]

言论必须讲究忠信,行为要奉行恭敬的原则,这是圣人教人们获取乡亲尊敬的方法。发家致富,以不损人利己为前提,患难之时,以不妨碍别人而利己为基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哪怕是极小的事,也一定要实现;一旦有约,一刻都不改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要宽厚诚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对地位低下的人能以礼相待,言辞谦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这样做,不仅能获得乡亲们的尊敬,而且能够诸事皆顺。然而,恭敬一事,因为于己无损,世人都能做到,只是有些人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而心中却并非如此,这就是能敬而不能笃,君子把这种人称为小人。久而久之,乡亲们就不再尊敬他了。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如在己者未尽,而以责人,人亦以此责我矣。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笃、敬者盖寡,能责人以忠、信、笃、敬者皆然也。虽然,在我者既尽,在人者也不必深责。今有人能尽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责人之似己,一或不满吾意,则疾之己甚,亦非有容德者,只益贻怨于人耳!

[译文]

忠诚、信实、厚道、尊敬的品格先要自己养成,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以此来要求别人,而别人也会以此来要求你。现在能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忠诚、信实、厚道、尊敬的人是很少的,而以忠诚、信实、厚道、尊敬来要求别人的人却很多。其实,即使自己做到了忠诚、信实、厚道、尊敬,也不必要求别人也能尽数做到。现在有人能够自己做到忠诚、信实、厚道、尊敬,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因此而要求别人也像自己一样做到这一点,稍不如意就心生痛恨,这种人缺少容人之德,很容易与人结仇。

【处事当无愧心】

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

《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

[译文]

现在有人去干坏事,庆幸没有被别人看到,以至心安理得,无所顾忌。殊不知,干坏事虽可掩入耳目,却逃不出神的明察。我们做事时,内心认为是可行的,别人虽然不知道,但神已知道了;我们做事时,内心认为不该做,别人虽然不知道,但神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就是神,神就代表着祸福,内心不能欺骗,神也不能欺骗。《诗经》上说:神的到来是不可测度的,怎么可以厌恶呢?佛教徒认为我的心感觉到神的到来,尚且不能探测,更何况有的人不相信神在自己身边,而以厌恶之心对待,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出的呢?

【为恶祷神为无益】

人为善事而未遂,祷之于神,求其阴助,虽未见效,言之亦无愧。

至于为恶而未遂,亦祷之于神,求其阴助,岂非欺罔!如谋为盗贼而祷之于神,争讼无理而祷之于神,使神果从其言而幸中,此乃贻怒于神,开其祸端耳。

[译文]

人们做善事没有成功而向神祈祷,请求神暗中帮助自己,虽然没有见到什么成效,心中也不会感到任何羞愧。至于干坏事没有成功也向神祈祷,希望神能暗中帮助自己,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比如想去当盗贼而祈求神的保佑,在与人争吵、打官司理亏时去祈求神的保护,即使侥幸成功,这也是惹怒神,开祸端。

【公平正直人之当然】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况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避远灾祸,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之耳。

[译文]

人自己能够做到公平正直,可以以此来事奉神,而不能以此来怠慢了神;可以以此来对待人,而不能以此来自傲。连孔子都说过:敬鬼神、事奉大夫、敬畏大人,何况庶民百姓呢?自己处事没有道理时,应该知道有所畏惧,这样才能躲避灾祸,保全自身。至于君子有时也遇到一些灾难,这多半是由于他过于自负所引起的。

【悔心为善之几】

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基竖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不可免哉。

[译文]

人能够经常对以往做过的坏事感到懊悔,对以前说过的话感到心神不安,对过去的无知感到羞愧,那么,他的品德修养就有所长进了。这就是所谓随着年龄的增长,品德方面有了进步,而本人却毫无察觉。古人说,年纪到了六十,就应该知道前五十九年做的错事。我们难道不应该以此自勉吗?

【恶事可戒而不可为】

凡人为不善事而不成,正不须怨天尤人,此乃天之所爱,终无后患。如见他人为不善事常称意者,不须多羡,此乃天之所弃。待其积恶深厚,从而殄灭之。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姑少待之,当自见也。

[译文]

凡是人做坏事而不成,不需要抱怨天抱怨人,这是天对你还很爱护,这样最终还不会有什么灾难。如果看到别的人做坏事常常做成了,不需要羡慕他,这是上天把他抛弃了。等到他的罪恶积累多了,就把他消灭掉。即使灾祸不降临在他身上,也会降临在他的子孙身上。姑且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就自然可以看到。

【小人当敬远】

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刻薄浮华矣。且如朝夕闻人尚气好凌人之言,吾亦将尚气好凌人而不觉矣;朝夕闻人游荡、不事绳检之言,吾亦将游荡、不事绳检而不觉矣。如此非一端,非大有定力,必不免渐染之患也。

[译文]

一个人平时生活,之所以要接近君子而疏远小人,是因为君子所说的话,多是厚道端庄的,这种话先进到我的心中,到了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会厚道端庄的。小人所说的话,多是刻薄浮华的,这种话先进到我的心中,到了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就刻薄浮华了。又像早晚听到别人盛气凌人的话,我也就将不自觉地盛气凌人;早晚听到别人不加检点的放荡之言,我也就将不自觉地放荡不加检点了。像这样不止一件事,不是有很强的自制力,就必然免不了逐渐沾染上这些毛病。

【老成之言更事多】

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后生例以老成为迂阔,凡其身试见效之言欲以训后生者,后生厌听而毁诋者多矣。及后生年齿渐长,历事渐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险阻艰难备尝之后矣。

[译文]

年长成熟的人,说话迂阔,而经历的事情却很多。年轻人虽然天资聪明,而见识却赶不上他们。年轻人照例把年长成熟当做迂阔,凡是亲身经历过取得成效的话语,要拿来训导年轻人,年轻人不听而指责他们的太多了。等到年轻人年纪逐渐增大,经历的事也逐渐多了,才领悟到年长成熟人的话,可以佩服。然而这时已在尝尽艰辛之后了。

【君子有过必思改】

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有过失,非其父兄,孰肯诲责;非其契爱,孰肯谏谕。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议之耳。

君子惟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译文]

圣贤也不能没有错误,更何况人不是圣贤,谁能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呢。人有了错误,不是他的父亲兄弟,谁会去教诲、责备,不是他的亲密朋友,谁会去劝说?泛泛的认识,不过是背后偷偷地议论一番罢了。君子就怕有错误,暗地里去访问别人的议论,承认错误而想着改正;小人听到别人的议论,喜欢强言辩解,一直到跟别人断绝往来,有的还要发生矛盾纠纷。

【言语贵简当】

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译文]

谨言慎语,自己就会少一点后悔,别人就会少一点怨气。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和兄弟教善】

人有数子,无所不爱,而于兄弟则相视如仇雠。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礼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诸子,己之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于兄弟不和,则我之诸子更相视效,能禁其不乖戾否?

子不礼于伯叔父,则不孝于父亦其渐也。故欲吾之诸子和同,须以吾之处兄弟者示之。欲吾子之孝于己,须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

[译文]

孩子多,没有不喜欢的,而对自己的兄弟,就看成像仇人一样。常常是儿子根据父亲的旨意,就对伯父叔父不礼貌了。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就是父亲的几个儿子,自己的几个儿子,他们互相之间也就是兄弟。我与兄弟不和,那么我的几个儿子,也会互相观看仿效,怎能防止他们蛮横不讲理呢?

做子女的对伯父叔父没有礼貌,也不会对父亲孝顺,这是一步步发展的。所以要想我的几个儿子和和气气,必须把我怎样与兄弟相处的展示给他们看。要想我的子女对自己孝顺,也必须我自己先对伯父叔父孝顺。

【背后之言不可听】

凡人之家,有子弟及妇女,好传递言语,则虽圣贤同居,亦不能不争。且人之做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宁免其背后评议?背后之言,人不传递,则彼不闻知,宁有忿争?惟此言彼闻,则积成怨恨。

况两递其言,又从而增易之,两家之怨至于牢不可解。惟高明之人有言不听,则此辈自不能离间其所亲。

[译文]

有的人家里,子弟和妇女喜欢传递耳语,这样即使是圣贤之人在一块居住,也不能不发生矛盾。并且人们做事,不能都正确,不可能都符合其他人的意思,哪能避免人们在背后议论呢?背后说的话,人不传递,那么别人就不知道,哪里再会有什么不满和争执呢?只有这个人说了话被那个人听见,才积累成怨恨。更何况两头传话,还要有所改变,两家人的怨恨,就再也解不开了。只有高明的人,有话也不去听,那么这种人也就不能够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亲戚不宜频假贷】

房族亲戚邻居,其贫者财有所阙,必请假焉。虽米、盐、酒、醋计钱不多,然朝夕频频,令人厌烦。

如假借衣服、器用,既为损污,又因以质钱。借之者历历在心,日望其偿;其借者非惟不偿,又行常自若,且语人日:我未尝有纤毫假贷于他。此言一达,岂不招怨怒。

[译文]

家族中的亲戚和邻居中,生活比较穷的人刚刚缺了点什么,就要向别人去借。虽然只是米、盐、酒、醋这些不值钱的东西,但早上借晚上借,十分频繁,便会让人很厌烦。

如果借的是衣服或日常用品,即使被弄脏弄坏了,还要拿它们去换钱。借给东西的人把这些都放在心上,天天望着借的人归还,而借东西的人不仅不还,况且行动表情与平常一样,并且跟人家说:我从来没有向他借过一分钱的东西。这种话一说出来,岂不是要招惹别人的怨恨怒气吗?

【亲旧贫者随力周济】

应亲戚故旧有所假贷,不若随力给与之。言借,则我望其还,不免有所索。索之既频,而负偿冤主反怒日:我欲偿之,以其不当频索,则姑已之。方其不索,则又日:彼不下气问我,我何为而强还之!故索亦不偿,不索亦不偿,终于交怨而后已。

盖贫人之假贷,初无肯偿之意,纵有肯偿之意,亦由何得偿?或假贷作经营,又多以命穷计绌而折阅。方其始借之时,礼甚恭,言甚逊,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为誓。至他日责偿之时,恨不以兵刃相加。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多矣。

俗谓不孝怨父母,欠债怨财主。不若念其贫,随吾力之厚薄,举以与之。则我无责偿之念,彼亦无怨于我。

子弟有过,为父祖者多不自知,贵官尤甚。盖子孙有过,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窃笑而已,不使其父祖知之。至于乡曲贵宦,人之进见有时,称道盛德之不暇,岂敢言其子孙之非!况又自以子孙为贤,而以人言为诬,故子孙有弥天之过而父祖不知也。间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

富家之子孙不肖,不过耽酒、好色、赌博、近小人,破家之事而已。贵宦之子孙不止此也。其居乡也,强索人之酒食,强贷人之钱财,强借人之物而不还,强买人之物而不偿;亲近群小,则使之假势以陵人;侵害善良,则多致饰词以妄讼;不恤误其父母,陷于刑辟也。凡为人父母者,宜知此事,常关防,更常询访,或庶几焉。

[译文]

答应借给亲戚和朋友的财物,不如根据自己的能力送一些给他。如借的话我希望他尽快还,(不还)难免就去要。去要得太频繁,借东西的人反而生气地说:我本来打算还他的,但他不应当这样频繁地来要。

这样就暂时不予归还了。而当他不来要了,又说:他不开口来向我要,我又为什么非要还他呢?所以要也不还,不要也不还,反正都是以结下恩怨而告终。

大概窒人借钱,本来就没有还钱的意思。即使有还有意思,又靠什么么来还呢?盔的人借钱去做生意。又常常因为运气不好或办法丕多而赔了本。当他借钱的时候,礼貌恭敬,说话客气,感谢的心情,可_以指着太阳发誓。到了以后要还债的时候,恨不得拔刀相见。且是亲戚朋友之间因钱财而闹矛盾的事非常多。

俗话说:儿女不孝顺,这要怪父母;人家欠了债,这要怪财主。不如怜悯他贫穷,根据我力量的大小,送一些钱物给他,这样我既不会老想着要他还钱,他也不会对我怀恨在心了。

子孙有错误,当父亲、祖父的往往不知道,做大官的更是如此。因为子孙犯了错误,大都不让父亲、祖父听到看到。外人知道了,只是暗地里讥笑而已,也不让他们的父亲、祖父知道。至于地方上的大官,人们时常去拜见他们,奉承拍马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说他子孙的坏话?更何况大官们又自认为自己的子孙都是好的,把别人说的话当成是胡说。

所以子孙即使有漫天的大错,父亲、祖父也不会知道。偶尔也有家教比较严一点的,但母亲又包庇儿子的过失,不让父亲知晓。

有钱人家的子孙不好,不过是沉溺于酒色,赌博,与品质坏的人接近,使家庭破产之类而已。有权有势的大官家的子孙就不止这些了。他们在乡里,强要别人的酒食,强要别人的钱财,强借别人的东西而不还,强买别人的东西而不付钱;与坏人混在一起,让他们也假自己的势力来欺负人;侵害善良的人,还要捏造事实来惩办他们。他们不惜使父母的名声受到损害,最终触犯刑法。凡是做人父母的,应该知道这些事理,经常提防着点,也经常去向别人询问了解,这样也许就可以防止子孙犯错误了。

【子弟贪缪勿使仕宦】

子弟有愚缪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古人谓治狱多阴德,子孙当有兴者。谓利人而人不知所自则得福。

今其愚缪,必以狱讼事悉委胥辈改易事情,庇恶陷善,岂不与阴德相反!古人又谓我多阴谋,道家所忌。谓害人而人不知所自,则得祸。

今其贪污,必与胥辈同谋,货鬻公事,以曲为直,人受其冤无所告诉,岂不谓之阴谋。士大夫试厉数乡曲三十年前宦族,今能自存者仅有几家?皆前事所致也。有远识者必信此言。

[译文]

子弟当中有品行贪婪的人,当然不能让他们去当官。古人说,审讯犯人,治理监狱积了很多阴德的人,他们的子孙中一定能出现飞黄腾达的人。又说对别人有好处,而别人却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好处,这种人就一定会得到好报。

现在那些愚蠢荒谬的人,都是把审理犯人、处理打官司的事全部拿给那些小官吏去办,他们改变事实真相,包庇坏人,陷害好人,这岂不是与积阴德刚好相反?古人又说,我有很多阴谋诡计,这是得道的人最忌讳的。又说,陷害别人而别人却不知是谁陷害他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现在那些贪婪肮脏的人,一定是跟那些小官吏们同流合污。拿公家的事来做交易,把弯的说成直的。别人被冤枉了,却没有地方去诉说,这不就叫做阴谋吗?士大夫们请数一数家乡里面的人,三十年前是当官的人家,现在仍然存在的,还有几家?这都是前面所说的事情造成的。

有远见的人,一定会相信这些话的。

【家业兴替系子孙】

同居父兄子弟善恶贤否相半,若顽很刻薄不惜家业之人先死,则其家兴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长厚勤谨之人先死,则其家不可救矣。谚云:莫言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言家未破,破家子未大。亦此意也。

[译文]

同住在一起的父亲、兄长、儿子、弟弟,好人和坏人各占一半。如果顽劣、懒惰、刻薄、不爱惜家产的人先死,这个家庭的兴盛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慈善、忠厚、勤劳、谨慎的人先死,这个家庭就很难继续了。谚语说:不要说家庭不兴旺,而是堡家庭兴旺的子女还没出生。

不要说家庭没有破败,而是使家庭毁灭的子女还没长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男女不可幼议婚】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

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很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以兴,可不戒哉!

[译文]

人们不可以在儿子、女儿幼小的时候,就替他们商量婚姻。因为女子想找到依恋,男子想得到配偶,如果只就眼前的情况来定,日后就必定会有悔恨。

大概富贵盛衰,变化很快,不能经常。男子女子究竟好不好,也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看出来。如果很早就商量了婚姻的事,事情没有变化,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以前富有现在变穷了,如果以前很显赫现在下台了,或者如果商定的男孩长大后放荡不贤良,商定的女孩懒惰不检点,那么遵守以前的婚约,就难以保住家庭的幸福;背叛以前的婚约,就是不讲义气,这样纷争和官司就会时有发生,一定要慎重而为。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绝句译文,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 绝句译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