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覆盖,经常会在手机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句子。短小、精炼、浓缩是句子的重要特征,你看到过什么有趣的句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代袁采《袁氏世范》古代家风家训”,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宋代袁采《袁氏世范》古代家风家训

宋袁采《袁氏世范》。

1.性不可强合。

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兄弟。但父子、兄弟之间 也有不和睦的,父子不和或许是由于父母督促子女向上学好,兄弟 不和或许由于争财分物。也有父子间不由于督促学好、兄弟间不 是争分财物而产生不和的,世人见到这种不和,想从中间分清是非 往往找不出任何理由。大凡人的性情有宽大缓慢、有狭小急躁、有 刚暴、有柔弱、有严肃持重、有轻浮浅薄、有崇尚节俭、有任性放纵、 有喜好闲静、有喜欢广结广交、有善从小处着眼、有善从大处着眼, 这是由于人所禀持的本性各不相同。父亲想要孩子的性情合于自 己的要求,孩子的性情未必能达到这一点;哥哥想要弟弟的性情合 于自己的要求,弟弟的性情未必能达到这种要求。他们性情不能 达成一致,那么他们的言行也就难以适合对方要求,这就是父子兄 弟不和的总根源。况且每临办事之际,一方以为是、一方以为非, 一方以为当先、一方以为宜后,一方以为当急、一方以为宜缓,人性 是这样难以整齐划一,如果都要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样,一定就会 引起争论,争论一时难以取胜,就会再三不断发生争论,不和睦的 情况就会开始发生了,有的甚至引起终身失欢。若悟透这个道理, 为父兄的人,能够通达子弟的性情,不苛求子弟与自己完全相同; 为子弟的,要尊重和顺承父兄的意见,不要指望父兄一味服从自己 的意志,那么在办事的时候就一定互相和谐相处,没有乖张、争斗 的忧患。孔子说:对待父母,发现他们有错误就要多次提出建议, 如果发现他们心里没想通、一时不接受建议,要继续尊重他们并不 违背他们的意愿,按照他们的指示去做而无怨言。这就是圣人教 给我们的重要的和家之术,应该引起深思。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和儿女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常常陷进这 样的痛苦:没有原则性重大冲突,却在日常小事上纷争不断。这是 某些家庭成员企图以自己的个性来统一其他成员的个性、或者要 求其他人员与自己的个性保持完全一致的结果。人的个性是一种 定型了的性格惯性,征服人的个性是一场永远没有胜利的战争。

人只能注重履行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绝不能与他人 的个性展开决战,否则就会日渐变成一个既折磨他人又折磨自己 的虐待狂。

2.处家贵宽容。

自古以来,在人伦关系中贤人与恶人就互相错杂在一起。要 么父子不能都有贤德,要么兄弟不能个个美善,要么丈夫游手好闲 和放荡,要么妻子强悍暴躁,很少有哪家不犯这些毛病的,即使是 圣贤碰到这种情况也无可奈何。身上患了疮痍和疣赘,虽然十分 讨厌,但不能立即把它除去,只有宽大为怀地来对待这些事。能够 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心中就安然了。古人所以认为父子、兄弟、夫 妇间的是非别人难以辨清就是这个原因。

古代的家庭大多是数世同堂的大家族,家庭成员的素质更是 良莠不齐。对于那些品行不端的家人既无力改变他,又不能开除 他;正像自己身上的疮毒一样虽然十分可恶但又一时无法把它切 除,因为这可恶的疮毒已经构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对待那些 不成器的家人,要有大局意识和宽大、隐忍的胸怀。现代社会的家 庭关系虽然已经变得十分简洁和单纯,但也会出现势不两立的痛 苦,只有把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家人,像对待自己身上的疮毒一 样宽容并进行耐心疗治,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与进步。

3.人有子.须使有业。

人有儿子,一定要使他从事一种职业。贫贱人家的子弟有职 业,就不至于陷进饥寒;富贵子弟有职业,就不至于为非作歹。凡 是富贵子弟沉于酒色、好赌博、变换奇装异服、炫耀车马、与一批小 人为伍,以至于招致破家,等等,所有这些不是他们成心不成器,而 是由于他们没有固定职业来打发时光,于是就动起了做坏事的念 头。小人帮助他们为非作歹,就是为了从中谋取钱财之利,常常见 缝插针地促成他们进行破坏。子弟应该深切反省和醒悟。

职业是集中和串联劳动价值的生命线,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唯 一进路,是谋生最起码的手段,也是充实生活和释放精力最健康的 渠道。富家子弟没有生活和生存的压力,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尽情 享受生活的问题,难免会因变换玩法而违法乱纪。只有选择一门 职业或学业,才能把他们的旺盛精力和时间吸纳到学习和创造的 轨道,随着这条轨道不断向纵深推进,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和时间 断然与玩乐生活做出切割,而且还能带动现在的生活和已有的事 业一同获得充实与进步。否则,富贵而无所事事的生活会空虚得 六神无主,而在人世间,除了学习和创造以外,不存在没有代价的 快乐。

4.背后之言不可听。

家中只要有子弟及妇女在外面喜欢传递一些风言风语,那么 即使与圣贤同居在一起,也不能不引起争端。况且任何人做事不 可能都是对的,不可能都符合他人意愿,哪里能避免背后不被人评 议?背后的议论,如果不被人传递,被议论者就不会知道,哪里会 引起纷争呢?只要背后的议论被主人听到,就难免不开始积累怨 恨。何况经过两次传递那些议论,传递者又从中增加和改变一些 内容,势必引起两家的怨.}艮牢不可解。只有那些高明的人能对背 后之言不去听信,喜欢传话的人就无法离间他的亲友。

喜欢背后说人是非的人,是懦弱、阴险和心界不宽的表现;而 喜欢将背后之言予以传递的人,要么是胸无城府仅仅出于谈话时 出卖一方、讨好一方的目的,要么是出于添油加醋、借刀杀人的险 恶用心。总之,喜欢传递背后之言的人,是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 的始作俑者,是一种最恶劣的品行。聪明的人首先明白背后之言 是他人内心不快的一种必然反映,只要还没有演变成公开的对抗 性行动,是不必过分在意的。至于他人传递而来的背后之言,又是 夹杂着议论者的语境、偏见和传递者个人目的的混合产物,更是不 必在意的。这就省去了许多无聊的是非和麻烦,清净了自己的心 界和眼界。

5.子孙常宜关防。

子孙有过错,自家的父亲和爷爷往往都不知道,当官的人家更 是这样。大凡子孙有过错,都躲过父亲和爷爷的耳目,外人虽然知 道,都不过是偷偷地嘲笑,不会让他们的父亲和爷爷知道。特别是 居在乡间的大官,人们过来朝见他的时间都有限,一见面连称赞他 盛德的时间都不够用,哪里还敢说他的子孙的过错呢!况且,那些 。大官又自以为子孙很贤明,认为别人说他的子孙之过就是诬蔑,所 以,他们的子孙纵有弥天大错,家里的父亲和爷爷都不会知道。其 中即使有家训稍严的,但母辈又尽量包庇孩子的恶行,不让他的父 亲知道。富家的子孙不成器,不过沉迷酒色和赌博这些破家的事 情;官宦之家的子孙作恶就不止这些了。他们居在乡间,强行索要 他人酒食,强行向他人借钱借物概不归还,强买他人东西不付钱。

亲近一批小人,并指使他们仗势欺人。他们侵害善良,就不断编造 讼词虚妄兴讼。乡人如有失理犯法的事,他们就揽作是自己的事, 还美其名日替人承担事件;乡人中如发生争论,他们就伪造在外 做官的父祖的书信,去拜请州官和县官帮忙,以达到以曲为直的目 的。随意差人做事、借人舟船、胡乱收税、帮人免罪,以从中获取非 法收入作为酒色娱乐之用。还不止这些,他们的那些随从私下强 卖商家物品、强令吏人买物品、私下托付商税机构帮助购买物品 且统统都不偿还它应有的价值;甚至替吏人填补名额,为吏人 说情免罪,吏人如在收入上有所盈余,就责求他们要有所回报 其他各种狂妄的贪求也绝非一端,毫不体恤,这会影响他们父祖的 名声和拖累父祖陷于刑法之灾。作为父祖之辈,应该知道这些事, 要经常设关提防,经常询查暗访,或许就能免除这些危害了。

古代富贵之家的不肖子孙的种种恶行,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到 似曾相识。这是一批四处巧取豪夺、唯一能够超越法纪也往往率 先践踏法纪的特权阶层,他们的邪欲不仅游离出天良和法纪之外, 而且也不惜将其父辈的清名与功业毁于一旦。为了防止子孙利用 长辈的权力去干祸国殃民的勾当,袁采先生提出了官宦之家要对 子孙常设关防并不断询访的措施,他当年最担心的是子孙犯下恶 行而父辈却一无所知。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领导干部同样也要 对子女严设关防,警惕出现对子女利用特权作恶的行为一无所知 的现象,当然更不能庇护、怂恿甚至参与子女巧取豪夺、徇情枉法 的犯罪行为了! 6.子弟贪缪勿使仕宦。

子弟中有愚蠢、荒谬的人,自然不能让他们做官。古人说:治 理刑狱多积阴德,子孙就会兴旺。又说:施利于人又能让人不知 道是谁做的,就能得福。假使一些愚蠢、荒谬的子弟当了官员,必 定把诉讼事全部委托手下小官们去办理,听任他们随意改变案情, 庇护恶人陷害善良,难道不与积阴德相反吗!古人又说:我如有 过多的阴谋,是修道人的大忌。又说:陷害他人却使他人不知是 谁下的手,就会得到祸患。假令现在这些当官的子弟贪污腐败,一 定会同手下的小官同流合污,出卖公权,变曲为直,使百姓深受 其冤却求告无门,难道不能算是阴谋吗!士大夫们请试图数遍 乡里三十年的官宦之家,现存能够自我保持的还剩几家?都是 前文所说的那些事情导致的。有远见的人请一定要相信我说的 这些话。

人们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这个龙的具体内容大抵不过是 追求金钱或权力的最大化。但是儿女中如果有愚蠢和贪婪的人, 绝不能把他们推上追求权力的道路;因为权力是涉及国计民生中 的大是大非问题。儿女一旦愚蠢无能,手中的权力容易被坏人所 挟持和利用,而自己最终也难逃干系;一旦贪婪成性,就会伙同手 下出卖公权、颠倒是非,他们是因掌控着政策法规而出卖政策法 规,而且是以执法者的身份垄断了出卖政策和法规的市场,这其实 是对人民的犯罪。古人对自己子女中的愚蠢、贪婪者当官尚且不 能容忍,那么,现在社会如果把愚蠢和贪婪的人推上领导岗位,更 是莫大的失察和罪过。

7.人之智识有高下。

人的智慧和见识本来就有高下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甚至还 很悬殊。高者见下者,如同登高望远,没有看不到的;下者看高者, 如同在墙外想窥探墙里,什么都看不清楚。如果高下的差距小还 可以相互对话,如果相差太大,不如不要告诉他,说了只会白费口 舌。如同下棋博弈,若高下的水平相差不太大,还可以对弈一番。

如果让国手级别的人与连棋局都不认识的人对弈,结果会如何呢?

现代社会强调在权力上人人平等,但这不等于认为人们在智 慧和见识上都不分高下和整齐划一;人类自有史以来在智慧和能 力上就有高下之分。见识高者能把见识低者的前途一览无余,而 见识低者却看不到这一层,常常为自己定下了与见识高者同样大 的志向,结果是一出口讲话就让人感到啼笑皆非。这就启示我们: 智慧和见识高的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和改造见识低下的 人,智慧和见识不足的人只能安心从事自己能做的眼前的事务,千 万不要为自己确立一些无力实现的空远的目标;这就让各种能力 都能避免一些错位的努力而能各得其所和各显身手。

8.人生劳逸常相若。

应该说,能在老年享受富贵的人,必定在少壮时期尝尽艰难, 吃尽苦头,从来少见少壮时期享富贵还能安逸到老的人。早年登 科及第和早年顶替父职的人,必定在中年阻逆不顺,但会在晚年得 到荣达。如果在仕途上没有遇到阻逆,会在生计方面陷入艰窘和 薄福,或为饥寒而愁,或为婚嫁而忧。如果早年仕途发达,没有经 历艰难困苦,加上继承父辈留下的基业雄厚,并且没有任何不如意 的事,这样的人多半不享高寿。造物主对人类命运变化的规律大 致是这几种类型。这中间也有自始至终享受富贵的人,那是有特 大福气的人,也是千万人中才有一个,不能把这当作普遍现象。现 在的人们往往费尽心机百般巧谋,都想不经受一点辛苦,就能享受 终身富贵,都是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违背规律去算计,希望他们 的子孙从小就享受大富大贵,这是极其糊涂的想法,到底人力是难 以胜天的。

人生的幸福不是一件事先精雕细刻出来的工艺品,很难完美 无缺。要么在纵向的生命历程中苦乐不均,要么在横向的生活结 构中凸凹不平。往日的辉煌已经尘封在过去,它丝毫无法对未来 施以援手;今天的失败是对过去的总结,它无法抵御未来的幸福。

商界巨子和政界伟人未必能享有美满的家庭和强健的体格。人生 设计切忌有全福的妄想,也不能以中途的感受来推定终局。

9.谋事难成则永久。

大凡人们筹办任何事,即使是日常最小的事,也要几经不合而 难成,或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突然失败,或者已经失败复又成功。

经过这样几番周折之后,事情一旦成功就会获得永久的和平与安 宁,不再留有后患。如果偶然成功得太容易,以后一定还有不如意 的事发生。造物的精微玄机是这样难以推测和揣度,冷静下来想 想就会发现这个道理,就可以让人放宽心怀。

太容易成功的事情,往往不是昙花一现,就是暗伏危机;而几 费周折的事情,一旦成功就会从此永久地被征服并且得到了。注 定要成功的事情,即使到了失败的边缘也始终不让你退阵罢手;注 定要失败的事情,无论怎样顺利,其矛盾的各方已经日趋不可调 和。这就是世务的玄机。因此,对于容易成功的事,我们要高度戒 备;对于极其艰难的事情,我们要准确判定构成事件成功条件的运 行趋势。处在办事过程之中的人,应该没有情绪的涨落,只有智慧 的较量。

1 0.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的道德禀性来自先天生成的部分,各自都有所偏重,君子知 道自己有所偏差就通过他的学习修为来加以补救,就能成为道德 齐全的人。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禀性有偏差,就依据自己的偏差 直道前行,所以就有很多失误。在《尚书》所提出的用人九德之中, 宽容、柔和、厚道、安乐、顺从、正直、宽大、刚健、强硬等这些性格, 属于天资的部分,所谓明辨、骨气、能干、恭敬认真、坚定果断、温 和、方正、内心充实、讲道义等品质,是靠后天学习修为得来的。这 就是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原因。后世之所以有性急的人佩饰熟 牛皮、性子缓慢的人佩带直弦,就接近这种意思。自己禀性中的偏 差,痛苦的是自己难以发现,必须征询他人的意见才会知道。

《尚书》所提出的九德,是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这样九种优 良品性:一、宽容但能明辨是非。二、柔和但能自我挺立。三、厚道 但能干。四、爱热闹但懂得严肃、慎重。五、随和但能果断。六、正 直但不失温和。七、雄大但能正派。八、刚健但有内秀。九、强硬 但讲道义。这九种品性无一种不是美德,无一种不止于至善,不仅 是古人的修身标准,即使对于现代人也不失为是一面修身养性的 明镜。人与生俱来可能拥有九种品性中的一种或几种,但如果不 通过后天的学习,就很难使这些自然的品性止于至善。例如:如果 宽容而不分是非、柔弱乃至无骨、厚道而不能干、随和而无主见,就 近乎懦弱、愚蠢和无能;如果正直而粗暴、雄大而邪恶、刚健而无内 秀、强霸而无道,就近乎鲁莽、专横与恐怖。后天的学习是对先天 品性的一种纠偏与增补,也就是修身养性的具体的展开过程。千 万不要把修身养性理解为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这是拉动自己 的个性向着文明的方向不断提升的过程,使之更利于适应社会、更 利于适应和掌握自己的未来。

1 1.处事当无愧心。

现在有某些人做些不善良的事情,庆幸他的行为没有被人看 见和听见,所以安然地自我放肆,没有任何畏忌。殊不知别人的耳 目可以被遮掩过去,但天上神灵的聪明却不可被遮掩。大凡我们 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只要是心里认为是可以的,心里认为是正确 的:别人虽然不知道,神灵已经知道了;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只 要心里认为是不可以的,心里认为是错误的,别人虽然不知道,神 灵已经知道了。我心就是神灵,神灵就是祸福,心不能被欺骗,神 灵也不能被欺骗。《诗经》说:神灵体察万物精妙至极,令人无法 揣测,何况你哪能厌弃她呢?佛家认为:即使心里知道神灵已经来 到身边,尚且无法窥见神灵;何况不信神灵就在左右,甚至厌恶神 灵的存在,这样的人什么坏事干不出来呢?

这里所谓的心,指的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道德良心,它应该 是人们做出一切决定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良 心的鉴别作用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被贪欲压倒良心,纵然成功 得手,最终也难以逃脱来自自身的良心的审判与熬煎;良心的审判 不是虚无的,自己心中隐隐不安的部分,恰恰是外界危机未散的反 映,那些危机或许还有一天卷土重来,到底还是要让良心在追悔莫 及中得到恢复。一个干了亏心事的人,注定是在精神上失去了自 在和自由的人。那些做贼而心不虚的人、昧尽天良而心不慌的人 必定非奸即盗,他们的犯罪心理不被押上审判台都不会自动消除。

一切从良心出发,会使自己的一招一式显得充实而光明,会使自己 无论到何时何地都会显得坦荡而浩然。

1 2.为恶祷神为无益。

人们因为做善事没有成功,去向神灵祈祷,企求神灵暗中帮 助,即使没有奏效,但也言之无愧。至于做坏事而没有成功,也向 神灵祈祷,求神灵暗中帮助,难道不是欺骗神灵吗?!如果谋求做 盗贼也请神保佑,打官司无理也求神帮忙,假使神灵果真听从他们 的意见,帮助他们侥幸成功,这就是故意引起神灵发怒,自取祸端。

求神拜佛的问题,本是宗教范畴的事情;但是,在世俗生活中 总有这样一些现象让人屡见不鲜:一些为富不仁的奸商、一些恶贯 满盈的贪官污吏,总是在神殿中频繁地跪下犯罪之身,他们不仅祈 求神佛保护他们的罪过,而且祈求神灵为他们开辟更加辉煌的前 程。这其实无异于要求神佛支持、协助并伙同他们一起犯罪。他 ;们的行径在人间已为党纪国法所不容,难道还能在神佛那里获得 特殊的宠爱和鼓励吗?

1 3.小人为恶不必谏。

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能够思虑再三并能检查反省自己,如果 不幸有过失,也在能够规劝和交谈的范围之内。如果放纵自己不 良的个性,胡乱说话和做事,或者明知不对却要故意这样做,这个 人必定挟带着凶暴强悍之气来排拒他人议论自己。善于处理乡间 事务的人,如果见到这种人,不但不敢对他进行规劝和教诲,而且 也不敢对他们进行评论,目的是为了远离侮辱。曾经看见一些人 不忍心看到平日交往深的朋友有过失,就私下里献纳忠言,结果反 惹对方愤怒,说:我与你交情深厚,你也诽谤我呀!孟子说:对于 不仁之徒,哪能与他对话呢!

中国传统文化常把迁善改过的精神视为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增 益之道。但这种增益之道只会在一批有教养有成就的人身上发挥 作用。我们常常满含善意地对一些朋友或家人的缺点提出规劝和 忠告,结果被对方视为对他们的责骂和嫌弃,让我们感到百口莫 辨、自取其辱;只有听任他们被自己顽固的个性挟裹着向着一错再 错的方向不断沉沦。这种情形足以让任何一个有着社会责任心的 人痛苦万分,但是,现代教育居然又流行滥用个性自由的观念, 这就进一步为被教育者拒绝有益的教诲提供了更加时尚的理由。

朋友可以不再去多管闲事、自取其辱,但竞争激烈的商场和职场, 乃至由二人世界组成的爱情生活,是不会给一个无限放纵个性的 人留下任何一席之地的。

14.小人难责以忠信。

对于忠信二字,君子不坚守的很少,小人不坚守的居多。例 如:小人拿东西卖给他人,把坏的不好的东西打扮成新奇的东西, 把造假的东西冒充真实的东西。诸如在绢帛上涂上胶糊、在米麦 上淋水、在肉食上灌水、把药材换成其他东西,并且还用花巧的言 词来进行吹捧,仅仅就想把它们立刻销售出去,至于引起他人误食 误用,全然没有一点体恤之心。小人不忠的情况就是这样。欠了 他人财物,久久不予归还,人家如果索要,又再延期一个月.如到期 再来索要.又不归还,还要延期一个月,再次到期来索要,还是不 给,乃至于延期十几次仍旧不归还他人。工匠为人们制造器物,先 要收受人家的定金,责定他所需要的器物要在一个月内交货,人家 如期索要,他又交不出器物,再次约定一个月交货,人家再次如期 索要,还是得不到器物;乃至于不断向后约定十几次,还是像当初 一样得不到器物。他们不讲信用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其他的情 形更是难以尽数。小人成天到晚都是这样行事,大概不以为怪。

作为君子见到这种现象往往十分愤怒,径直要狠狠惩治他们,乃 ?至于打架打官司。如果君子能够自身反省,不做不忠不信的事, 并且可怜小人的无知,以及他们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来为自己 谋求私利才这样做;这样一想.就可以把小人的行为稍可置之度 外了。

在商场上,造假贩假之风居然由来已久!在遥远的宋代,对于 小人的坑人害人的恶劣行径,君子只有自省其身、置之度外而 已,这是法制不健全的结果。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小人的造假贩 假的行为已经被列入司法打击的对象。但是,为什么伪劣商品还 常常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呢?这是职业道德的大面积滑坡从而抗拒 .和消解了法制的威力。古德治的手段只有劝善的作用,它只能 滋润有教养的君子;对于成心践踏天良、违法乱纪的小人,还得依 靠司法的铁拳予以惩治。德治和法治各有不同的对象和作 用,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风清气正地向前发展。

1 5.言貌重则有威。

在街巷商铺、茶坊酒店中,都是闲杂人员混杂汇聚的地方。我 们偶尔要经过那些地方,在说话和表情上一定要严肃庄重,就能远 离被轻浮戏弄和被侮辱的危险。如果有人在讥笑和议论,也不必 去听,如有遇到喝得大醉的人,应当立即回避,不必与他们计较就 可以了。

文中描述的市井街坊,是闲杂人员的乐园,也是是非易发和频 发的敏感地带;在那里,可因肢体碰撞而争斗,可因姿势构成挑衅, 可因眼神而问罪,这是一种崇尚油滑和暴力的黑暗角落。君子如 要经过这种地方之所以要自重言貌,就是要在气质上和这种氛 围拉开距离,以避免与一些不是对手的对手发生毫无意义的 战斗。

1 6.礼义制欲之大闲。

饮食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东西,不能没有,如果无理去夺取它, 就是贪得无厌;男女之事是人的欲望,不能没有,如果不是明媒正 娶却不庄重地互相亲近,就是奸淫;财物也是人们想得到的,如果 无理而获取,就是盗贼。人如果一味放纵贪欲,就要掀起争端引发 诉讼。圣王思虑事情原本如此,就创制礼法来节制人们在饮食和 男女方面的欲望;创制道义作为规定人们在财物上获取和给予的 准则。君子对于饮食、男女和财物这三种东西,即使知道是能正当 地得到的尚且不敢轻易地在言语上表达出来,哪敢还在心中萌发 这些胡乱的念头!小人却恰恰相反。

礼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人在饮食男女等欲望方面超出非理的界 限,义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在财物的取与方面超出非理的界限; 在这些欲望上一旦超出非理的界限立刻就会发生纷争和诉讼,有 的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果没有礼义的护栏,只有法律的 惩治作用,势必使社会犯罪率加倍提升,也会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 准全面下降。古人设置的以礼义为代表的道德规范,不仅能抢在 法律之先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和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而 且也大大降低社会的犯罪率,是增进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1 7.不可轻受人恩。

居住乡里或旅行在外,不能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如果在我 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接受了人家的恩惠,必定常常铭记在我心 中,每每与那人见面一次,都怀有敬畏之心。而他人也自以为曾有 恩于我,常常露出在道德上优越的神色。等到我荣达以后,全面报 答有恩之人肯定顾不过来,不去报答又在道义上有所亏欠。所以, 即使是一餐饭一件衣也不能轻易接受。前辈人看到有些人当官却 广泛地结交知己,警告他们说:接受他人恩惠太多就难以在朝廷 中立足。应该仔细地体味这句话。

从表面上看,作者主张不可轻受人恩的目的是为担心难以 回报他人,似乎显得过于拘谨和狭隘,其实作者有着更为深远的用 心。早年未显之时不报恩是无力回报,做官之后难以报恩是无权 回报;因为做官之后手中的权力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如 果用这种权力来回报私恩,势必动摇自己行使权力的公正性。为 了维护手中公权的公正与庄严,宁肯在做官之前就不轻受人恩,以 培育和存养自己正直、纯良的本性,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 代知识分子的陶冶之功。作者还认为,人在做官之后不仅不能轻 受人恩,而且还不可广交知己,因广交朋友难免不受人恩惠,受恩 即是变相受贿,受贿难免不落进以权谋私的陷阱。前贤发出的受 人恩多难以立朝的感慨,至今仍然是对一批因疯狂受贿、以权谋 私而纷纷落马的腐败官员的最深刻的注解。

1 8.报怨以直乃公心。

圣人说要本着正直、公正的原则来对待与我结仇的人,最符 合中庸之道,应该可以普遍推行。大抵以怨恨来回击怨恨,固然不 足称道,但士大夫中某些想为自己博得宽厚美名的人,有时面对那 些过去与自己结仇的人所犯下的奸邪行为却故意放纵而不予惩 治,这都是虚伪做作且不近人情的行为。圣人所说的直的意思 是:对方是贤明的人,不会因为他曾经与我有仇而废弃他;对方如 果是不贤明的,也不会因他曾经与我有仇而格外庇护他。对于这 些人的是和非做出的肯定与否定,要逐一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

本着这种原则来对待曾与自己结怨的人,必定不至于陷进互相循 环报复而没有停止的时候。

以怨报怨的复仇方式固不可取,因为这容易把结仇的双方推 进无休止的循环复仇的深渊,所以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有些人 一旦掌权,就千方百计地排挤和打压仇家,这就是以公权报私仇的 行为,硬是把正当的自卫反击变成了非法的迫害;更有些人为了表 现自己的宽大胸怀,对犯罪的仇家故意加以庇护,这不仅丧失了起 码的血性与正义,而且也虚伪得无以复加。古代君子并不主张有 仇不报,但反对以公权报私仇;正当的复仇,只要合手法度,就不妨 光明正大地直道而行。

1 9.讼不可长。

居在乡里,万不得已与人相争,或万不得已与人论辩是非;当 对方稍稍承认了他的错处就应该及时停止纷争,不必再花费财物 去交结官吏打官司,以求痛快地解恨,狠狠地惩治仇家。至于为了 财产而争讼,本来无理却强求有理,官吏如果贪心和荒谬,或许也 能达成心愿,难道不对神明有愧吗?仇家没有被降伏又重新掀起 诉讼,使得我方为此而花费的财物要超过引起争讼的财物的十几 倍。如果碰到贤明的官吏,哪会把无理者判为有理呢!大凡人们 兴起诉讼双方都各有短长,双方如果都只说自己的长处而掩盖自 己的短处,官吏如果不英明,就会牵绊、拖拉着不予决断,或者草率 决断却与案情不完全符合。那些小官就可以从中受贿且不断玩弄 法律,受蒙骗者会因此而倾家荡产。

讼不可长是《易经》中讼卦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也是中 国古人应对争讼的一种最简洁也最高明的古老智慧;因为如果执 著争讼,不仅旷废时日而且又加深了仇恨,不如从速了断方为上 策。上文提到的讼不可长的含义中,自然又加上了一重因当时 吏治黑暗而带来的深层痛苦。面对着贪婪、阴险的官员,因争讼而 受到伤害的老百姓如果要通过他们讨回公道,等于又陷进了一场 比争讼还要严重得多的来自官府的重复迫害。可以说,讼不可 长的原则,是平民百姓求告无门、英雄气短的无奈之举,是来自历 史深处的一声深长的忧叹。

20.暴吏害民必天诛。

官员中有贪婪和强暴的人,官府的职员中也有专横和刻薄的 人,贤者和豪杰不能容忍百姓蒙受官吏的恶行,所以挺出来控告他 们。但是贪婪和强暴的官员必定有他们的靠山,要么有亲戚和朋 党把持着重要部门,要么得到了州郡之官的宠爱,所以很难动摇他 们的地位。专横和刻薄的官府职员也有他们的靠山,要么是他们 的行为已经得到现任长官的喜爱,要么与州官中的部门小官已经 有了深厚的交情,所以常常肆无忌惮。到了民众要来起诉他们的 时候,官员就请求有权势的重要人物写信为他们开脱,官府职员就 用官库中的钱币来行贿,他们立刻销毁原始的存根记录,篡改文 案,老百姓即使强硬地起诉,也未必就能轻易获得胜诉。再加上起 草控告州县官员的诉状的刀笔之徒又只想劫持官府,想使官员只 害怕他一个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为民除害的念头。常常看到那 些写控告州县官吏诉状的刀笔之徒,依仗着被官吏所畏惧,故意拖 延赋税不缴纳。老百姓都响应朝廷的号召将国家征收的财物按值 折合成其他财物,唯独他不进行这种折换;老百姓都响应朝廷摊派 的徭役,唯独他不服从摊派徭役。他们斜眼站在公庭上,对抗长 官,端坐在司房内辱骂官府职员;侵占公共财产,却不肯交付租金; 欺凌善良和弱小的人,强行为这些人的事进行决断;而对请他们托 办的公事,一定想以曲为直,或者与小官勾通狼狈为奸,挟持官员, 使之听任其为所欲为,残害乡民。这样的官吏,这样的奸民,如果 还给他们延长岁月,即使能让他们不遭人祸,也必定要受到苍天的 诛杀。

这里列举的是封建社会民告官的艰难。由于官员的权位是 上司决定并赐予的,所以贪官污吏只要运用一部分公款或赃款与 上司分享,就可以稳操权柄,固若金汤地毒害一方。老百姓如果能 下决心对官吏的罪行检举和控告到底,民意又容易被来自其内部 的个别出头人物操纵和出卖,把民意变成他们个人挟持官府、谋取 私利的工具。面对这些贪官奸民的种种恶行、手段和社会势力,平 民百姓哪怕人数再多、受害再深都只会变成一筹莫展的低能儿,他 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望于上天的诛杀。足见官吏的贪污腐败问 题,确实是封建专制社会自身无力解决的制度顽症。

2 1.狡狯子弟不可用。

宗族内、邻里间、亲戚中常有狡猾的后生,专会恃强欺弱,损彼 益此,富豪之家大多用他们为爪牙,只图眼前用得顺心和快活。这 类人内心奸诈、机巧,表面却很柔顺,子弟责骂他们不庄重和贪玩, 他们都能容忍。子弟们也非常喜爱这种人。日后家长去世之后, 引诱子弟做坏事的都是这种人。大凡家长辈都比较老练,他们的 智慧韬略能够驾驭这种人,所以能得其力。至于子弟们自身,必须 像父兄一样贤明,就可以没有忧虑。中等材质的人很少不被他们 鼓动和诱惑,以至于落得破家的下场。唐史中说过:妖禽和害狐 在白天就躲藏起来休息自如,到了晚上就轻狂放肆。这话所讲的 正是这种人。如果平时多邀请和接纳淳朴、厚道和刚正的人士,即 使他们的言语多半违背你的意图,但和这类人长久相处,日后会有 益处。所谓快意的事情常有损失,违背意愿的事情常有益处,凡 事都充满着这个道理,应该广泛地思考这个问题。

上司选用人才一般都喜欢重用精明能干的人,但这类人中常 常潜伏着奸诈狡猾之徒。奸猾之徒不仅具有过人的讨人欢心的技 巧,而且一般也都具有精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只是他们的柔顺忠诚 只是一种表象,一旦有利可图的机会来临,他们立刻就会做出泄 密、背叛乃至落井下石的勾当;这种人的本性虽然一时难以识别, 但到底还是通过他们平日恃强凌弱、损彼益此的行为暴露出来, 表明他们有着势利、阴毒和狂躁的心术。人不仅要有精明能干的 办事能力,更要有忠诚可靠的道德心性,精明如果仅仅用在唯利是 图和损人利己方面就走向了奸猾,精明只有用在提高办事效率和 兼顾全局及长远利益方面才是真正的精明;这也是用人和做人的 基本难则。

22.淳谨干人可付托。

对管理仓库的仆人,必须督促他认真记账,审查存货;对管理 谷米的仆人,必须督促他严格记账,认真保管好锁匙,还要选择认 真并且有畏惧之心的人来看守。对于那些拿着财货出外贩运的仆 人,必须选择淳朴、厚道且爱惜家财的人才可以托付。大凡中等财 产的人家都难以支撑每天的费用,何况那些佣人们呢?他们应对 饥寒的办法哪能得到周全和满足?中等品性的人,一旦看见那些 想得到也有可能得到的东西,其内心方寸已乱;何况那些素质低下 且愚蠢的人,看到美好的酒食声色哪能不动心?钱财从来没有满 足过他的意愿和欲望,在家内与全家骨肉一起忍受饥寒,在外面看 到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与自己无关,现在这些财物竟然十分盈满地 出现在眼前(怎不动心?),如果主人每天都能严肃认真地去管理, 干人的贪心就会暂且止息下来。主人管理的势头稍显松懈,他们 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一开始的时候,他把仓库中的财物挪为己 用的数量还很少,他私下以为自己还有能力偿还,还没有特别担 心。时间久了主人还不知道,他就每天增加数量,日积月累地干了 起来,累积到了一年,挪用已经很多,他的心虽惴惴不安但也无可 奈何,只有想办法力图遮掩过去。过了两三年,他的侵吞财物的欺 骗行为已经完全暴露,无法掩盖了,主人再想严厉地惩治他,已经 近于追悔莫及了。所以委托仆人办事,应该以此为警示。

员工在工作中犯了贪污、挪用的错误,固然有着他自身无法开 脱的责任,但也有着上司管理疏漏、用人失察的间接责任。上司如 果坚持严格建账和经常核账的管理制度,也就大大地挤压了员工 的作案空间;财务重地还是选用那些淳朴厚道、严谨认真并有畏惧 之心的人来把关最为安全可靠,如果让一些奸诈和胆大妄为的人 染指和操纵,他们不仅会大肆中饱私囊甚至会把土司一同拉下水。

因此,领导干部坚持和完善财务制度并在要害岗位知人善用,是杜 绝下属腐败的重要举措。

2 3.债不可轻举。

大凡那些敢于借债的人,必定认为今后宽余起来就可以偿还 了。不知道今天已经没有宽余,今后能干什么而还能持有宽余呢?

比方行百里之路,要分作两天来行走,那就确实要用两天的时间才 能完成。如果想把今天要走的路与明天要走的路并成一天来行 走,即使劳苦不堪也难以到达目的地。大凡没有远见的人,只求眼 前的充分享受而挪占日后积累的人,没有不破家的。切要以此 为鉴。

如果对未来还债有着可靠的收入保障,借贷也不失为正常的 理财行为。但如果对未来还债缺乏清醒的把握,仅仅是为了提前 过上奢华的日子而勇于借贷,这不仅可能造成放贷方无辜的损失, 而且迟早会把自己囚禁在奢华的空壳中度日如年。在家庭消费方 面,还是传统的量入以为出的原则要比时髦的超前消费思想 来得充实和自信。当今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 灾难,就是对此做出的最深刻的注脚。

24.富家置产当存仁心。

贫富没有固定不变的势头,田宅没有固定不变的主人,有钱就 可买,无钱只有卖。买产之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害苦卖产的 人。大凡人之所以要卖掉财产,要么是缺少粮食,要么由于负债, 要么是由于疾病、死亡、婚嫁、争讼等事急需用钱,他需要百儿上千 的花费,就得卖掉价值百儿上千的财产。如买家能及时交付等值 的钱财,卖家即使一转手就没有任何存留,但还能解决变卖财产以 筹办急所需的费用。而那些为富不仁的买家明知对方急需费用, 就在表面上拒绝收买,暗地里又勾引对方卖产,以便重重压价。一 旦达成成交契约,就只付全部款项的十分之一二,约定过几天如数 付清。过几天再去问他,就推辞说现在还没办到这件事上来。再 多次去催问,他要么就给几条绳子充数,要么就用米谷及其他东西 来补偿他。卖产之家一定十分艰窘困乏,仅得到一点卖产得来的 零头钱随即就花光了,原来准备筹办的事情已经不能再办了。如 果再去讨要,跑路的工钱又白费了。那些买产的富人正暗地里欢 喜,以为自己善于谋略;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天道好还的道理,要 么直接报应在他们自身,要么间接报应在他们的子孙。富贵之家 大多悟不到这一层,难道不糊涂吗!?

如上所述,为富不仁者的心肠和手段已经令人发指,这已经谈 不上是买卖关系了,简直是对弱者财产径直进行欺诈和侵占,而且 是在乘人之危的时候趁火打劫。这种残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下 去,正是前文提到的贪官污吏如狼似虎、平民百姓求告无门的结 果。法律一旦被金钱所绑架,社会就会变成一座弱肉强食、民不聊 生的人间地狱。儒家思想认为财可润身,也就是说财富可以使 人显得更加洒脱和自在,可以使他的为人显得更加完美和崇高。

但是,财富掌握在为富不仁者的手中,不仅把他们自身的形象辉映 得更加卑鄙和无耻,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财富 在他们手中早已丧失了正面的意义,还不如没有财富的人来得清 白和善良。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精选阅读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10】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10】

【焙物宿火宜儆戒】

烘焙物色过夜,多致遗火。人家房户,多有覆盖宿火而以衣笼罩其上,皆能致火,须常戒约。

[译文]

夜晚烘烤东西,多会着火。一般人家夜里大都是把火压住,并把衣笼放在火上烘烤。上述情况都能导致火灾,必须经常告诫家人,让他们多多注意。

【田家致火之由】

蚕家屋宇低隘,于炙簇之际,不可不防火。农家储积粪壤,多为茅屋,或投死灰于其间,须防内有余烬末灭,能致火烛。

[译文]

养蚕人家房子低矮,烘烤草靶子时,不能不注意防火。农户储存粪肥的房子大都是茅屋,如果往房子里倒草木灰时,一定要防备灰中有未灭的火星,不然,便会引起火灾。

【致火不一类】

茅屋须常防火;大风须常防火;积油物、积石灰须常防火。此类甚多,切须询究。

[译文]

茅屋必须经常防火,大风天必须经常防火,积聚油物、石灰的地方必须防火。这类需要防火的地方很多,千万要仔细小心。

【小儿不可带金宝】

富人有爱其小儿者,以金银宝珠之属饰其身。小人有贪者,于僻静处坏其性命而取其物,虽闻于官而真于法,何益?

[译文]

富人家喜欢自己的小孩,就给他戴许多用金银珠宝制成的饰品。有些贪财的小人为了得到这些饰物,就会想方设法地把小孩引到僻静无人处,杀死小孩,夺走他身上的饰物。即使你报了案,官府也将贪财的小人绳之以法了,但被杀死的小孩却无法复生,这又有什么益处呢?

【小儿不可临深】

入之家居,井必有干,池必有栏,深溪急流之处,峭险高危之地,机关触动之物,必有禁防,不可令小儿狎而临之。脱有疏虞,归怨于人,何及?

[译文]

家里有井的人家,一定要围上护栏,有池塘的,一定要装上栅栏。

有深溪急流、峭崖险滩等又高又险以及安有机关的地方,都要防止小孩接近,不然,一旦出了危险,就会后悔莫及。

【亲宾不宜多强酒】

亲宾相访,不可多虐以酒。或被酒夜卧,须令人照管。往时括苍有困客以酒,且虑其不告而去,于是卧于空舍而钥其门,酒渴索浆不得,则取花瓶水饮之。次日启关而客死矣。其家讼于官。郡守汪怀忠究其一时舍中所有之物,云有花瓶,浸旱莲花。试以旱莲花浸瓶中,取罪当死者试之,验,乃释之。又有置水于案而不掩覆,屋有伏蛇遗毒于水,客饮而死者。凡事不可不谨如此。

[译文]

亲朋来访,不要强迫别人喝酒。有喝醉的人,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安排人照顾。从前,在括苍,曾有人为了留住客人,就灌醉了他,又怕他醒来后会不辞而别,便把他锁在一间空客房中让他睡觉。客人酒醒后口渴,就起身找水喝,没找到,于是,就把花瓶里的水喝了。第二天,主人开门一看,客人已经死了。死者家属得到消息后,上告到官府。郡守汪怀忠追问当时屋里都有些什么东西,有人说,有一个浸泡旱莲花的花瓶。于是,他派人找来旱莲花,并浸泡在花瓶中,然后,让一个死囚饮下,人果然死了,官司才解。又有一种情况,主人在屋里给客人留了水,以便他醒来解渴,但水碗没有盖子,屋里有毒蛇,把毒液滴到了水中,客人酒醒后喝了碗里的水导致死亡。()因此,干什么事都不能像这样不谨慎。

【仆厮当取勤朴】

人家有仆,当取其朴直谨愿,勤于任事,不必责其应对进退之快人意。人之子弟不知温饱所自来者,不求自己德业之出众,而独欲仆者俏黠之出众,费财以养无用之人,固未甚害,生事为非,皆此辈导之也。

[译文]

有仆人的家庭,应当选择那些朴实、正直、谨慎、老实和勤快的人来做仆人,不一定非要他能做到言语行动恰如其分。有的人家的子弟不知道温饱从哪儿来,不求自己的品德和学业出众,而只要求仆人俊俏聪慧而出众。花费钱财来供养无用之人,固然没有什么大害,但制造事端干坏事大都是这种人引导的。

【轻诈之仆不可蓄】

仆者而有市井浮浪子弟之态,异巾美服,言语矫诈,不可蓄也。蓄仆之久,而骤然如此,闺阃之事,必有可疑。

[译文]

有的仆人有着世俗轻浮放浪子弟的姿态,喜欢穿奇装异服,言语虚假而诡诈,不能留用这样的人做仆人。如果仆人以前很好而短时间内突然变得花里胡哨,那么,闺门之内.必定有值得可疑的地方。

【人物之性皆贪生】

飞禽走兽之与人,形性虽殊,而喜聚恶散,贪生畏死,其情则与人同。故离群则向人悲鸣,临庖则向人哀号。为人者既忍而不知顾,反怒其鸣号者有矣。胡不反己以思之?物之有望于人,犹人之有望于天也。

物之鸣号有诉于人,而人不之恤,则人之处患难、死亡、困苦之际,乃欲仰首叫号,求天之恤耶!大抵人居病患不能支持之时,及处囹圄不能脱去之时,未尝不反复究省平日所为,某者为恶,某者为不是,其所以改悔自新者,指天誓日可表。至病患平宁及脱去罪戾,则不复记省,造罪作恶无异往日。余前所言,若言于经历患难之人,必以为然。犹恐痛定之后不复记省,彼不知患难者,安知不以吾言为迂?

[译文]

飞禽走兽与人相比,虽然形状性情不同,但是它们却与人一样,喜欢相聚而讨厌离散,并且贪生怕死。所以,离群的动物就会向人悲鸣,被人宰杀时,它们则会向人哀号。而有些人不仅没有可怜它们,反而觉得它们不停地鸣叫很烦人。这种人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动物对人寄予希望,犹如人对上苍寄予希望一样。动物呜叫着,有求于人,可人却不怜悯它;那么当人处于患难、死亡、困苦之际,却想要仰头叫号,祈求苍天可怜自己吗?当人生重病时,当人被捕入狱时,总是要反复回想自己平日的所作所为中哪些是坏的,哪些是不对的,这时,他们会指天发誓,决心痛改前非,改过自新。可是,一旦他们的病痛解除了,或是安然出狱后,便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又像从前一样无恶不作。

我上面所说的话,经历过磨难的人肯定认为是正确的,但我还是担心他们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而那些未经患难的人,听了我的话,又怎知他们不会笑话我迂腐?

【求乳母令食失恩】

有子而不自乳,使他人乳之,前辈已言其非矣。况其间求乳母于未产之前者,使不举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婴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子呱呱而泣,至于饿死者。有因仕宦他处,逼勒牙家诱赚良人之妻,使舍其夫与子而乳我子,因挟以归乡,使其一家离散,生前不复相见者。

士夫递相庇护,国家法令有不能禁,彼独不畏于天哉?

[译文]

自己生了孩子后不亲自哺乳却让别人代为哺乳,这种做法在前辈看来已是很不好的事了,何况还有人在乳母尚未生产之前就去找人家,让人家生了孩子后丢下不管,去哺乳他的孩子。还有的是乳母的孩子也很小,主家却不让她继续哺乳自己的孩子,而来哺乳主家的孩子,这样一来,乳母的孩子因为没有奶吃会哭闹不止,有的甚至还会死掉。有人在异地做官,自己有了孩子后就逼使专门买卖妇女的牙婆,让她诱骗本分的百姓之妻,丢下自己的丈夫、儿子来哺乳他的孩子。又把乳母带回家乡,弄得人家一家人离散两处,生前不能相见。对于这种事情,士大夫们总是互相庇护,国家法令也无法禁止。难道干出这种事的人就不怕上天制裁吗?

【钱谷不可多借人】

有轻于举债者,不可借与,必是无籍之人,已怀负赖之意。凡借人钱谷,少则易偿,多则易负。故借谷至百石,借钱至百贯,虽力可还,亦不肯还,宁以所还之资为争讼之费者多矣。

[译文]

动不动就借债的人来向你借钱,不要借给他。这种人肯定是不可靠的人,他在向你借债时就不想还你了。凡是借别人的钱谷,借得少就容易偿还,借得多则会不肯偿还。所以,借他人一百石粮食和一百贯钱的人,虽然自己有能力偿还,也不肯还,而宁愿用该还给人家的钱财来当成打官司的费用。这种人大有人在。

【债不可轻举】

凡人之敢于举债者,必谓他日之宽余可以偿也。不知今日之无宽余,他日何为而有宽余?譬如百里之路,分为两日行,则两日皆办;若欲以今日之路使明日并行,虽劳苦而不可至。凡无远识之人,求目前宽余而挪积在后者,无不破家也。切宜鉴此!

[译文]

大凡那些敢于借债的人一定会说,等到以后宽裕了就会偿还。他不知道今日没有宽裕,他日哪里会有什么宽裕呢?比如,像走一百里路,分为两天走完,那么,两天就能走完该走的路,假如把今天该走的路放到明天一起走,你虽然感到疲惫不堪,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凡是没有远识的人,为了求得眼前一时的宽裕而去借债的,日后必定会由于无法偿还债务而导致败家。千万要以此为鉴。

【税赋宜预办】

凡有家产,必有税赋,须是先截留输纳之资,却将盈余分给日用。

岁人或薄,只得省用。不可侵支输纳之资,临时为官中所迫,则举债认息,或托揽户兑纳而高价算还,是皆可以耗家。大抵日贫日俭自是贤德,又是美称,切不可以此为愧。若能知此,则无破家之患矣。

[译文]

有家产就必然要交税,每年都要先把纳税的那部分提前留出来,剩下的作为日常费用。如果当年收入较少,也只能节省着用,不能侵占用于纳税的资财。府临时要征收一些赋税,你手中没钱,就要靠借债来交税,甚至要托专门承揽租税的人来代交然后再高价偿还,这都足以使家庭破产。一般来说,人家说你家贫穷节俭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美德,你不要因此而感到羞愧。如果能明白这一点,那么,就不会有败家的担忧了。

【造桥修路宜助财力】

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且如造路既成,吾之晨出暮归,仆马无疏虞,及乘舆马、过渡桥,而不至惴惴者,皆所获之福也。

[译文]

乡里有人召集大家募捐钱物,来造桥、修路、打造渡船时,人们应该依据自己财力的大小赞助这类善举。不能说自己舍了财却得不到什么好处就不做这样的事。如果将来道路修成了,你早出晚归,走在平坦的路上不至于有什么危险;乘轿、骑马过河时,也不至于担惊受怕,这就是得到的好处。

【起造宜以渐经营】

起造屋宇,最人家至难事。年齿长壮,世事谙历,于起造一事犹多不悉,况未更事?其不因此破家者几希。盖起造之时,必先与匠者谋。

匠者惟恐主人惮费而不为,则必小其规模,节其费用。主人以为力可以办,锐意为之,匠者则渐增广其规模,至数倍其费,而屋犹未及半。主人势不可中辍,则举债鬻产;匠者方喜兴作之未艾,工镪之益增。余尝劝人起造屋宇须十数年经营,以渐为之,则屋成而家富自若。盖先议基址,或平高就下,或增卑为高,或筑墙穿池,逐年渐为之,期以十余年而后成。次议规模之高广,材木之若干,细至椽,桷、篱、壁、竹、木之属,必籍其数,逐年买取,随即斫削,期以十余年而毕备。次议瓦石之多少,皆预以余力积渐而储之。虽僦雇之费,亦不取办于仓卒,故屋成而家富自若也。

[译文]

建造房屋是家中最难操办的一件事,那些年长的人还不熟悉呢,更何况那些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呢!这些年轻人能做到既造了房子又不破产的是非常少的。因为在准备建房时,首先必须和工匠们商议预算开支,而工匠们唯恐东家怕开销多就打消造房的念头,于是,在商议造房的规模和费用时,就减少预算。东家因此而以为凭自己的财力可以承受,于是就下决心要造房子了。等到开工后,工匠就渐渐扩大房子的规模,造房的费用也比预算时增加了数倍,而房子却还没有盖完一半。这时,东家已经没有了退路,只好硬着头皮借债、卖田来维持开支。工匠们庆幸房子还没造完,工钱越增越多。我曾劝别人盖房子要分十多年时间慢慢来完成,这样,房子造好了,家里依然很宽裕。造房子首先要确定地基所在地。或者把高地铲平,或者把低地垫起,或者筑墙凿池,一年干一点,十多年后,这一切准备就绪了,然后才商议房子的规模大小。盖房子用的所有木材都要逐年采购,买来后就随时整理,这样,又过了十余年,木料准备就绪了,然后再商议该用多少瓦石,根据自己的余力逐渐积累。宁可花钱储存这些东西,也不要在力所不能及时仓促地盖房子。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几点,房子盖好后,家中仍然会宽裕的。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6】

【谋事难成则永久】

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文]

大概人们要干一件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必须是经受一些磨难还未必成功,或者快成功时又失败了,失败之后又再成功。只有这样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永无后患。相反,如果靠偶然的机会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日后一定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大干世界,事物发展变化就是这样不可预料。静心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事情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可以想明白了。

【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书》言九德,所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者,天资也;所谓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者,习为也。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后世有以性急而佩韦、性缓而佩弦者,亦近此类。虽然,己之所谓偏者,苦不自觉,须询之他人乃知。

[译文]

人的品性是天生的,而且各有不足之处。有学问、修养的人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因而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它,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普通的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去为所欲为,以致造成许多失误。《尚书》中说的九德,是指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这些都是天生的;而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而养成的。这就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后世有一些性急的人就佩带韦皮,性子慢的人就佩带丝弦,也就是这个原因。即使这样,自己的不足之处,。。

于自己无法知道,就必须向别人请教。

【人行有长短】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译文]

人的品行虽然有不足,但是他也必然有长处。与人交往,如果只看别人的短处而无视别人的长处,那么,就一刻也难以与人相处。反之,如果能常想着别人的长处,而不去计较别人的短处,便能与人友好相处。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即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自身,则愧汗浃背矣。伪心之人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忿然不平,以为不然;闻人有不如人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复思绎日: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则与人缔怨,常萌于此。贤者闻人讥笑,若不闻焉,此岂不省事!

[译文]

待人接物,如果常常怀着傲慢、虚伪、嫉妒、怀疑之心,就会让人看不起,这也是被品德高尚的君子所鄙视的。怀有傲慢之心的人,自己明明不如别人,却喜欢轻视别人。见到地位比自己低下并有求于己的人,不仅当面不能以礼相待,而且背后又暗地讥笑人家。这种人如果能反省一下自身,就应该惭愧得汗流浃背。怀有虚伪之心的人,言语十分委婉动听,似乎很诚恳,而心中却不以为然。这种人一时可能会得到别人的敬慕,但他把同样的手段用之再三,就会暴露出本来面目而被人唾弃。怀有嫉妒之心的人,常常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当听到有人被夸奖时,就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这种夸奖是错误的。而当听到别人有不顺心的事时,就幸灾乐祸。其实,这种行为对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徒增别人对你的怨恨而已。怀有疑心的人,别人言者无意,他却听者有心,并反复说:这一定是在讥讽我什么事?那一定是在嘲笑我什么事?这种人与人结怨,往往是从此开始的。贤明的人对于别人的非议,总能做到泰然处之,这岂不是省却了许多烦恼。

【人贵忠信笃敬】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译文]

言论必须讲究忠信,行为要奉行恭敬的原则,这是圣人教人们获取乡亲尊敬的方法。发家致富,以不损人利己为前提,患难之时,以不妨碍别人而利己为基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哪怕是极小的事,也一定要实现;一旦有约,一刻都不改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要宽厚诚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对地位低下的人能以礼相待,言辞谦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这样做,不仅能获得乡亲们的尊敬,而且能够诸事皆顺。然而,恭敬一事,因为于己无损,世人都能做到,只是有些人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而心中却并非如此,这就是能敬而不能笃,君子把这种人称为小人。久而久之,乡亲们就不再尊敬他了。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如在己者未尽,而以责人,人亦以此责我矣。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笃、敬者盖寡,能责人以忠、信、笃、敬者皆然也。虽然,在我者既尽,在人者也不必深责。今有人能尽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责人之似己,一或不满吾意,则疾之己甚,亦非有容德者,只益贻怨于人耳!

[译文]

忠诚、信实、厚道、尊敬的品格先要自己养成,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以此来要求别人,而别人也会以此来要求你。现在能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忠诚、信实、厚道、尊敬的人是很少的,而以忠诚、信实、厚道、尊敬来要求别人的人却很多。其实,即使自己做到了忠诚、信实、厚道、尊敬,也不必要求别人也能尽数做到。现在有人能够自己做到忠诚、信实、厚道、尊敬,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因此而要求别人也像自己一样做到这一点,稍不如意就心生痛恨,这种人缺少容人之德,很容易与人结仇。

【处事当无愧心】

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

《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

[译文]

现在有人去干坏事,庆幸没有被别人看到,以至心安理得,无所顾忌。殊不知,干坏事虽可掩入耳目,却逃不出神的明察。我们做事时,内心认为是可行的,别人虽然不知道,但神已知道了;我们做事时,内心认为不该做,别人虽然不知道,但神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就是神,神就代表着祸福,内心不能欺骗,神也不能欺骗。《诗经》上说:神的到来是不可测度的,怎么可以厌恶呢?佛教徒认为我的心感觉到神的到来,尚且不能探测,更何况有的人不相信神在自己身边,而以厌恶之心对待,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出的呢?

【为恶祷神为无益】

人为善事而未遂,祷之于神,求其阴助,虽未见效,言之亦无愧。

至于为恶而未遂,亦祷之于神,求其阴助,岂非欺罔!如谋为盗贼而祷之于神,争讼无理而祷之于神,使神果从其言而幸中,此乃贻怒于神,开其祸端耳。

[译文]

人们做善事没有成功而向神祈祷,请求神暗中帮助自己,虽然没有见到什么成效,心中也不会感到任何羞愧。至于干坏事没有成功也向神祈祷,希望神能暗中帮助自己,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比如想去当盗贼而祈求神的保佑,在与人争吵、打官司理亏时去祈求神的保护,即使侥幸成功,这也是惹怒神,开祸端。

【公平正直人之当然】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况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避远灾祸,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之耳。

[译文]

人自己能够做到公平正直,可以以此来事奉神,而不能以此来怠慢了神;可以以此来对待人,而不能以此来自傲。连孔子都说过:敬鬼神、事奉大夫、敬畏大人,何况庶民百姓呢?自己处事没有道理时,应该知道有所畏惧,这样才能躲避灾祸,保全自身。至于君子有时也遇到一些灾难,这多半是由于他过于自负所引起的。

【悔心为善之几】

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基竖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不可免哉。

[译文]

人能够经常对以往做过的坏事感到懊悔,对以前说过的话感到心神不安,对过去的无知感到羞愧,那么,他的品德修养就有所长进了。这就是所谓随着年龄的增长,品德方面有了进步,而本人却毫无察觉。古人说,年纪到了六十,就应该知道前五十九年做的错事。我们难道不应该以此自勉吗?

【恶事可戒而不可为】

凡人为不善事而不成,正不须怨天尤人,此乃天之所爱,终无后患。如见他人为不善事常称意者,不须多羡,此乃天之所弃。待其积恶深厚,从而殄灭之。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姑少待之,当自见也。

[译文]

凡是人做坏事而不成,不需要抱怨天抱怨人,这是天对你还很爱护,这样最终还不会有什么灾难。如果看到别的人做坏事常常做成了,不需要羡慕他,这是上天把他抛弃了。等到他的罪恶积累多了,就把他消灭掉。即使灾祸不降临在他身上,也会降临在他的子孙身上。姑且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就自然可以看到。

【小人当敬远】

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刻薄浮华矣。且如朝夕闻人尚气好凌人之言,吾亦将尚气好凌人而不觉矣;朝夕闻人游荡、不事绳检之言,吾亦将游荡、不事绳检而不觉矣。如此非一端,非大有定力,必不免渐染之患也。

[译文]

一个人平时生活,之所以要接近君子而疏远小人,是因为君子所说的话,多是厚道端庄的,这种话先进到我的心中,到了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会厚道端庄的。小人所说的话,多是刻薄浮华的,这种话先进到我的心中,到了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也就刻薄浮华了。又像早晚听到别人盛气凌人的话,我也就将不自觉地盛气凌人;早晚听到别人不加检点的放荡之言,我也就将不自觉地放荡不加检点了。像这样不止一件事,不是有很强的自制力,就必然免不了逐渐沾染上这些毛病。

【老成之言更事多】

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后生例以老成为迂阔,凡其身试见效之言欲以训后生者,后生厌听而毁诋者多矣。及后生年齿渐长,历事渐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险阻艰难备尝之后矣。

[译文]

年长成熟的人,说话迂阔,而经历的事情却很多。年轻人虽然天资聪明,而见识却赶不上他们。年轻人照例把年长成熟当做迂阔,凡是亲身经历过取得成效的话语,要拿来训导年轻人,年轻人不听而指责他们的太多了。等到年轻人年纪逐渐增大,经历的事也逐渐多了,才领悟到年长成熟人的话,可以佩服。然而这时已在尝尽艰辛之后了。

【君子有过必思改】

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有过失,非其父兄,孰肯诲责;非其契爱,孰肯谏谕。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议之耳。

君子惟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译文]

圣贤也不能没有错误,更何况人不是圣贤,谁能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呢。人有了错误,不是他的父亲兄弟,谁会去教诲、责备,不是他的亲密朋友,谁会去劝说?泛泛的认识,不过是背后偷偷地议论一番罢了。君子就怕有错误,暗地里去访问别人的议论,承认错误而想着改正;小人听到别人的议论,喜欢强言辩解,一直到跟别人断绝往来,有的还要发生矛盾纠纷。

【言语贵简当】

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译文]

谨言慎语,自己就会少一点后悔,别人就会少一点怨气。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4】

【和兄弟教善】

人有数子,无所不爱,而于兄弟则相视如仇雠。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礼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诸子,己之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于兄弟不和,则我之诸子更相视效,能禁其不乖戾否?

子不礼于伯叔父,则不孝于父亦其渐也。故欲吾之诸子和同,须以吾之处兄弟者示之。欲吾子之孝于己,须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

[译文]

孩子多,没有不喜欢的,而对自己的兄弟,就看成像仇人一样。常常是儿子根据父亲的旨意,就对伯父叔父不礼貌了。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就是父亲的几个儿子,自己的几个儿子,他们互相之间也就是兄弟。我与兄弟不和,那么我的几个儿子,也会互相观看仿效,怎能防止他们蛮横不讲理呢?

做子女的对伯父叔父没有礼貌,也不会对父亲孝顺,这是一步步发展的。所以要想我的几个儿子和和气气,必须把我怎样与兄弟相处的展示给他们看。要想我的子女对自己孝顺,也必须我自己先对伯父叔父孝顺。

【背后之言不可听】

凡人之家,有子弟及妇女,好传递言语,则虽圣贤同居,亦不能不争。且人之做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宁免其背后评议?背后之言,人不传递,则彼不闻知,宁有忿争?惟此言彼闻,则积成怨恨。

况两递其言,又从而增易之,两家之怨至于牢不可解。惟高明之人有言不听,则此辈自不能离间其所亲。

[译文]

有的人家里,子弟和妇女喜欢传递耳语,这样即使是圣贤之人在一块居住,也不能不发生矛盾。并且人们做事,不能都正确,不可能都符合其他人的意思,哪能避免人们在背后议论呢?背后说的话,人不传递,那么别人就不知道,哪里再会有什么不满和争执呢?只有这个人说了话被那个人听见,才积累成怨恨。更何况两头传话,还要有所改变,两家人的怨恨,就再也解不开了。只有高明的人,有话也不去听,那么这种人也就不能够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亲戚不宜频假贷】

房族亲戚邻居,其贫者财有所阙,必请假焉。虽米、盐、酒、醋计钱不多,然朝夕频频,令人厌烦。

如假借衣服、器用,既为损污,又因以质钱。借之者历历在心,日望其偿;其借者非惟不偿,又行常自若,且语人日:我未尝有纤毫假贷于他。此言一达,岂不招怨怒。

[译文]

家族中的亲戚和邻居中,生活比较穷的人刚刚缺了点什么,就要向别人去借。虽然只是米、盐、酒、醋这些不值钱的东西,但早上借晚上借,十分频繁,便会让人很厌烦。

如果借的是衣服或日常用品,即使被弄脏弄坏了,还要拿它们去换钱。借给东西的人把这些都放在心上,天天望着借的人归还,而借东西的人不仅不还,况且行动表情与平常一样,并且跟人家说:我从来没有向他借过一分钱的东西。这种话一说出来,岂不是要招惹别人的怨恨怒气吗?

【亲旧贫者随力周济】

应亲戚故旧有所假贷,不若随力给与之。言借,则我望其还,不免有所索。索之既频,而负偿冤主反怒日:我欲偿之,以其不当频索,则姑已之。方其不索,则又日:彼不下气问我,我何为而强还之!故索亦不偿,不索亦不偿,终于交怨而后已。

盖贫人之假贷,初无肯偿之意,纵有肯偿之意,亦由何得偿?或假贷作经营,又多以命穷计绌而折阅。方其始借之时,礼甚恭,言甚逊,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为誓。至他日责偿之时,恨不以兵刃相加。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多矣。

俗谓不孝怨父母,欠债怨财主。不若念其贫,随吾力之厚薄,举以与之。则我无责偿之念,彼亦无怨于我。

子弟有过,为父祖者多不自知,贵官尤甚。盖子孙有过,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窃笑而已,不使其父祖知之。至于乡曲贵宦,人之进见有时,称道盛德之不暇,岂敢言其子孙之非!况又自以子孙为贤,而以人言为诬,故子孙有弥天之过而父祖不知也。间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

富家之子孙不肖,不过耽酒、好色、赌博、近小人,破家之事而已。贵宦之子孙不止此也。其居乡也,强索人之酒食,强贷人之钱财,强借人之物而不还,强买人之物而不偿;亲近群小,则使之假势以陵人;侵害善良,则多致饰词以妄讼;不恤误其父母,陷于刑辟也。凡为人父母者,宜知此事,常关防,更常询访,或庶几焉。

[译文]

答应借给亲戚和朋友的财物,不如根据自己的能力送一些给他。如借的话我希望他尽快还,(不还)难免就去要。去要得太频繁,借东西的人反而生气地说:我本来打算还他的,但他不应当这样频繁地来要。

这样就暂时不予归还了。而当他不来要了,又说:他不开口来向我要,我又为什么非要还他呢?所以要也不还,不要也不还,反正都是以结下恩怨而告终。

大概窒人借钱,本来就没有还钱的意思。即使有还有意思,又靠什么么来还呢?盔的人借钱去做生意。又常常因为运气不好或办法丕多而赔了本。当他借钱的时候,礼貌恭敬,说话客气,感谢的心情,可_以指着太阳发誓。到了以后要还债的时候,恨不得拔刀相见。且是亲戚朋友之间因钱财而闹矛盾的事非常多。

俗话说:儿女不孝顺,这要怪父母;人家欠了债,这要怪财主。不如怜悯他贫穷,根据我力量的大小,送一些钱物给他,这样我既不会老想着要他还钱,他也不会对我怀恨在心了。

子孙有错误,当父亲、祖父的往往不知道,做大官的更是如此。因为子孙犯了错误,大都不让父亲、祖父听到看到。外人知道了,只是暗地里讥笑而已,也不让他们的父亲、祖父知道。至于地方上的大官,人们时常去拜见他们,奉承拍马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说他子孙的坏话?更何况大官们又自认为自己的子孙都是好的,把别人说的话当成是胡说。

所以子孙即使有漫天的大错,父亲、祖父也不会知道。偶尔也有家教比较严一点的,但母亲又包庇儿子的过失,不让父亲知晓。

有钱人家的子孙不好,不过是沉溺于酒色,赌博,与品质坏的人接近,使家庭破产之类而已。有权有势的大官家的子孙就不止这些了。他们在乡里,强要别人的酒食,强要别人的钱财,强借别人的东西而不还,强买别人的东西而不付钱;与坏人混在一起,让他们也假自己的势力来欺负人;侵害善良的人,还要捏造事实来惩办他们。他们不惜使父母的名声受到损害,最终触犯刑法。凡是做人父母的,应该知道这些事理,经常提防着点,也经常去向别人询问了解,这样也许就可以防止子孙犯错误了。

【子弟贪缪勿使仕宦】

子弟有愚缪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古人谓治狱多阴德,子孙当有兴者。谓利人而人不知所自则得福。

今其愚缪,必以狱讼事悉委胥辈改易事情,庇恶陷善,岂不与阴德相反!古人又谓我多阴谋,道家所忌。谓害人而人不知所自,则得祸。

今其贪污,必与胥辈同谋,货鬻公事,以曲为直,人受其冤无所告诉,岂不谓之阴谋。士大夫试厉数乡曲三十年前宦族,今能自存者仅有几家?皆前事所致也。有远识者必信此言。

[译文]

子弟当中有品行贪婪的人,当然不能让他们去当官。古人说,审讯犯人,治理监狱积了很多阴德的人,他们的子孙中一定能出现飞黄腾达的人。又说对别人有好处,而别人却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好处,这种人就一定会得到好报。

现在那些愚蠢荒谬的人,都是把审理犯人、处理打官司的事全部拿给那些小官吏去办,他们改变事实真相,包庇坏人,陷害好人,这岂不是与积阴德刚好相反?古人又说,我有很多阴谋诡计,这是得道的人最忌讳的。又说,陷害别人而别人却不知是谁陷害他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现在那些贪婪肮脏的人,一定是跟那些小官吏们同流合污。拿公家的事来做交易,把弯的说成直的。别人被冤枉了,却没有地方去诉说,这不就叫做阴谋吗?士大夫们请数一数家乡里面的人,三十年前是当官的人家,现在仍然存在的,还有几家?这都是前面所说的事情造成的。

有远见的人,一定会相信这些话的。

【家业兴替系子孙】

同居父兄子弟善恶贤否相半,若顽很刻薄不惜家业之人先死,则其家兴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长厚勤谨之人先死,则其家不可救矣。谚云:莫言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言家未破,破家子未大。亦此意也。

[译文]

同住在一起的父亲、兄长、儿子、弟弟,好人和坏人各占一半。如果顽劣、懒惰、刻薄、不爱惜家产的人先死,这个家庭的兴盛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慈善、忠厚、勤劳、谨慎的人先死,这个家庭就很难继续了。谚语说:不要说家庭不兴旺,而是堡家庭兴旺的子女还没出生。

不要说家庭没有破败,而是使家庭毁灭的子女还没长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男女不可幼议婚】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

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很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以兴,可不戒哉!

[译文]

人们不可以在儿子、女儿幼小的时候,就替他们商量婚姻。因为女子想找到依恋,男子想得到配偶,如果只就眼前的情况来定,日后就必定会有悔恨。

大概富贵盛衰,变化很快,不能经常。男子女子究竟好不好,也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看出来。如果很早就商量了婚姻的事,事情没有变化,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以前富有现在变穷了,如果以前很显赫现在下台了,或者如果商定的男孩长大后放荡不贤良,商定的女孩懒惰不检点,那么遵守以前的婚约,就难以保住家庭的幸福;背叛以前的婚约,就是不讲义气,这样纷争和官司就会时有发生,一定要慎重而为。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宋代五言送别古诗,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7724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关于喜欢精辟句子
下一篇 : 明·姚舜牧《药言》古代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