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在网上交流,我们接收着大量的各种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句子是内心想法的折射,那么到底有哪些触动人心的好句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法家经典语录,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法家经典语录

【行督责书】李斯见二世宠信赵高,既担心秦帝国的前途,也感到自己命运堪忧,于是奏请二世大权独揽,莫让威势下移,在这里,他没有指名道姓地抨击赵高。

【法家语录】贤明的君主,必将是能够全面掌握为君之道,又对下行使督责的统治术的君主。
对下严加督责,则臣子们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

这样,君主和臣子的职分一经确定,上下关系的准则也明确了,那么天下不论是有才德的还是没有才德的,都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了。

因此君主才能专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约束,能享尽达到极致的乐趣。
贤明的君主啊,要看清楚这一点呢!

所以申不害先生说:占有天下要是还不懂得纵情享乐,这就叫把天下当成自己的镣铐,这样的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讲不督责臣下,而自己反而辛辛苦苦为天下百姓操劳,像尧和禹那样,所以称之为镣铐。
不能学习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法术,推行督责措施,一心以天下使自己舒服快乐,而只是白白地操心费力,拼命为百姓干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并不是统治天下的帝王,这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让别人顺从自己,则自己尊贵而别人卑贱;让自己顺从别人,则自己卑贱而别人尊贵。
所以,顺从他人的人卑贱,让别人顺从的人尊贵,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自古以来之所以尊重贤人,是因为受尊敬的人自己尊贵;之所以讨厌不肖的人,是因为不肖的人自己卑贱。
而尧、禹是为天下献身的人,因袭世俗的评价而予以尊重,这也就失去了所以尊贤的用心了,这可以说是绝大的错误。
说尧、禹把天下当做自己的镣铐,不也是很合适的吗?这是不能督责的过错。

【法家语录】所以韩非先生说慈爱的母亲会养出败家的儿子,而严厉的主人家中没有强悍的奴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能严加惩罚的必然结果。
所以商鞅的新法规定,在道路上撒灰的人就要判刑。
撒灰于道是轻罪,而加之以刑是重罚。
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严厉地督责轻罪。
轻罪尚且严厉督责,何况犯有重罪呢?所以百姓不敢犯法。
因此韩非先生又说:对几尺绸布,一般人抓到不会丢掉,百镒熔化的黄金,盗跖不会夺取,并不因为常人贪心严重,几尺绸布价值极高,盗跖利欲淡泊;也不是因为盗跖行为高尚,轻视百镒黄金的重利。
原因是一旦手取,必被烧伤,所以盗跖不敢夺取百镒黄金;若是不坚决施行刑罚的话,那么一般人也就不会放弃几尺绸布。
因此五丈高的城墙,楼季不敢轻易冒犯;泰山高达百仞,而跛脚的母羊却敢爬到上面放牧。
难道楼季把攀越五丈高的城墙看得很难,而跛脚的母羊把登上百仞高的泰山看得很容易吗?这是因为陡峭和平缓,两者形势不同。
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久居尊位,长掌大权,独自垄断天下利益,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办法,而是在于他们能够独揽大权,精于督责,对犯法的人一定严加惩处,所以天下人不敢违犯。
现在不制订防止犯罪的措施,去仿效慈母养成败家子的做法,那就太不了解前代圣哲的论说了。
不能实行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除了给天下当奴仆还能干什么呢?

这何不令人悲伤啊!

【法家语录】更何况节俭仁义的人在朝中任职,那荒诞放肆的乐趣就得中止;规劝陈说、高谈道理的臣子在身边干预,放肆无忌的念头就要收敛;烈士死节的行为受到世人的推崇,纵情享受的娱乐就要放弃。
所以圣明的君主能排斥这三种人,而独掌统治大权以驾驭言听计从的臣子,建立严明的法制,所以自身尊贵而权势威重。
所有的贤明君主,都能拂逆世风、扭转民俗,废弃他所厌恶的,树立他所喜欢的,因此在他活着的时候才有尊贵的威势,在他死后才有贤明的谥号。
正因为这样,贤明的君主才集权专制,使权力不落入臣下手中,然后才能斩断仁义之路,堵住游说之口,困厄烈士的死节行为,闭目塞听,任凭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在外就不致被,仁义节烈之士的行为所动摇,在内也不会被劝谏争论所迷惑。
因此才能不为他人所动逞其为所欲为的心志,而没有人敢反抗。
像这样,然后才可以说是了解了申不害、韩非的统治术,学会了商鞅的法制。
法制和统治术都学好而明了了,天下还会大乱,这样的事我还没听说过。
所以,有人说帝王的统治术是简约易行的。
只有贤明君主才能这么做。
像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实行了督责,臣下才能没有离异之心,天下才能安定,天下安定才能有君主的尊严,君主有了尊严才能使督责严格执行,督责严格执行后君主才能所求必得,所求必得之后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富强了君主才能享受得更多。
所以督责之术一确立,君主就任何欲望都能满足了。
群臣百姓想补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图谋造反?像这样,才可以说是掌握了帝王的统治术,也可以说了解了驾驭群臣的方法。
即使申不害、韩非复生,也不能超过了。

【法家语录】李斯不能进见,就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说:我听说,臣子比同君主,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妾比同丈夫,没有不危害家庭的。
现在有的大臣擅自掌握赏罚大权,和您没有什么不同,这对陛下非常不利。
从前司城子罕当宋国丞相,自己掌握刑罚大权,用威权行事,一年之后就劫持了宋国围君,篡夺了王位。
田常当齐简公的臣子,爵位高到全国无人与他相匹敌,自家的财富和公家的一样多,他行恩施惠,下得百姓的爱戴,上得群臣的拥护,暗中窃取了齐国的权力,在厅堂里杀死了宰予,又在朝廷上杀死齐简公,这样,就完全控制了齐国。
这是天下人都明知道的。
现在赵高有邪辟过分的心志和险诈叛逆的行为,就如同子罕当宋国丞相时的所作所为;私人占有的财富,也正像田常在齐国那样多。
他兼有田常、子罕的叛逆方式而又窃取了陛下您的威信,他志向就如同韩圮当韩安的宰相时一样。
陛下你不早打算,我担心他迟早会发动叛乱啊。

【法家语录】二世说:这是什么话?赵高原本是个宦官,但他不因处境安逸就为所欲为,也不因处境危险就改变忠心,他品行廉洁,一心向善,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因忠心耿耿才被提拔,因讲信义才保住禄位,我确实认为他是贤才,而你怀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加上我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没什么知识,对管理百姓不熟悉,而你年纪又大了,我担心与天下人隔绝了。

我不把国事托付给赵高,还应当用谁呢?况且赵先生为人精明廉洁,竭尽其力,下能了解民情,上能让我满意,请你不要怀疑。
李斯说:并非如此。
赵高从前是卑贱的人,并不懂道理,贪得无厌,求利不止,地位权势仅次于陛下,但他追求地位和权势的欲望没有止境,所以我说是很危险的。

【法家语录】赵高查办李斯。
李斯被捕后套上了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

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
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都逃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选错了效忠的对象。
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
且二世治国岂有不乱之理!不久前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又杀害忠良,重用低贱的人,修建阿房宫,对天下百姓横征暴敛。
并不是我不劝谏,而是他不听我的呀。
凡是古代圣明的帝王饮食都有一定的节制,车马器物有一定的数量,宫殿都有一定的限度,颁布命令和办事情,增加费用而不利于百姓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长治久安。

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大规模修筑宫殿,加重对天下百姓的税收,不吝惜钱财:这三件措施实行之后,天下百姓不服从。
现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还未觉悟,居然任用赵高为辅佐,我一定会看到盗贼攻进咸阳,麋鹿嬉游在朝堂上。

【法家语录】李斯于是在监狱中给秦二世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来秦国时领土还很狭小。
先王的时候,秦围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
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同,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
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我又协助始皇帝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围的强大。
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
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
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
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
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使之划一,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
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

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
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
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
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
像我李斯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世变时移,

【变法宜矣】不法先王,根据时代特征制定新法,这是法家学派的一贯主张,《吕氏春秋》坚持这样的主张. 并举出生动的事实予以印证。

【法家语录】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

并不是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好,是因为它不可能被效法。
古代帝王的法度,是经过前代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增补过它的内容,有的人删削过它的内容,怎么可能被效法?即使人们不曾对它进行增减,还是不能被效法。
东夷和华夏对事物的名称的内容不同;古代和现代的法度、用语、典制不一样,所以古代的名称与现在的叫法大多不相通,现在的法度与古代的法度大多不相合。
不同习俗的人民,与这种情况相似。
他们所要实现的愿望相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不同。

各地的方言不能改变,如同船、车、衣、帽、美味、音乐、色彩的不同一样,可是人们却自以为是,反过来又互相责难。
天下有学识的人大都善辩,言谈锋利,是非颠倒,不求符合实际,致力于互相诋毁,以争胜为能事。
古代君主的法度,怎么可能被效法呢?

即使可能,还是不可以效法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与当时的时代相符合的。
时势不能与法度一起流传下来,法度虽然流传到现在,还是不可以效法。
所以要抛开古代帝王的现成法度,而去效法他们制定法度的依据。
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而我们自己也是人。
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
有道之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远的,由现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以增长见闻,了解所不曾听说过、看到过的。

所以,观察堂屋下面的阴影,就可以知道日月运行的情况、阴阳变化的情况;看到瓶里的水结了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一鼎食物烹调的情况。

【法家语录】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流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
流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照着旧标志在深夜中过河。

结果淹死了一下.多人,三军惊哗,就像都市中的房屋倒塌了一样,原先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引导军队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而且涨高了,楚国人却仍然照着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
现在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就像这种情况。
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工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效法它,以它来治理闫家,难道不可悲吗?

【法家语录】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了,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停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移动了,可是剑却原地未动,像这么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与这个人相同。
时代已经变化了,可是旧的法度却没有改变,想用这种办法治理好国家,难道不是太难了吗?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_

【势论】韩非高度评价“势”在政治中的作用,“势”是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势并充分发挥“势”的政治作用,韩非提出了“处势”“设势”和“用势”的主张。

【法家语录】势是压倒众人的资本。

【法家语录】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肌肉力量。
如今大臣得势,亲信擅权,即是君主失去了威力;君主失去威力而仍能保有国家的,一千人中也没有一个。
虎豹之所以能超越人擒拿其他各种野兽,靠的是它有尖爪利牙,假使去掉尖爪利牙,人就一定能制服它了。
现在,权势正是君主的尖爪利牙,如果统治别人而丢失权势,便同虎豹去掉尖爪利牙一样。
宋桓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子罕,齐简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田常,又不早点夺回来,终致身死国亡。
现在不懂得法术的君主都明知宋桓公、齐简公有过错,却不能觉察他们失误的根源,这是不懂得君主失去权势跟虎豹失去爪牙相类似啊。

【法家语录】做君主的,要像经常劈削树小一样整治臣下,不要使树木枝叶茂盛;树木枝叶茂盛,将会充塞官府;私门将会富实,公门将会空虚,君主将受蒙蔽。

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树枝向外伸展;树枝向外伸展,将会威逼君位。
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树枝粗树干细;树枝粗树干细,这棵树将会经不住春风;经不住春风,树枝将会损害树十。
君主的儿子既多,大宗忧叹。
制止的办法,就是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枝叶茂盛。
树木经常劈削,朋党才会离散。
掘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气了。
填塞汹涌深渊,不要让水奔腾。
探测臣下的阴谋,剥夺臣下的威势。
君主使用起威势来,要像电闪雷鸣一般果断有力。

【法家语录】由此看来,圣人治理围家,本来就有使人不得不爱我的办法,而不依赖别人…于爱而为我效力。

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
依靠使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君臣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如果凭正直态度可以得利,臣下就会尽力来侍奉君主;凭正直态度不可以求安,臣下就会营私来侵犯君主。

明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设立赏罚措施来昭示天下,如此而已。
因此君主虽然不亲口教化百官,不亲眼搜索奸邪,国家却已治理好了。
作为君主,并非眼睛像离娄一样才算锐利,并非耳朵像师旷一样才算灵敏。
假定不靠君主法术,而要等到亲眼看见才以为看清了,看见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蒙蔽的方法。
假定不靠君主权势,而要等到亲耳听到才以为听清楚,听到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欺骗的方法。
作为明君,要使天下不得不为我看,不得不为我听。
所以身处深宫之中,明察四海之内,而天下臣民不能加以蒙蔽和欺骗,为什么呢?因为愚昧混乱的办法废除了,耳聪目明的形势形成了。

【法家语录】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
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
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
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喜欢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向往他的奖劢。

【法家语录】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
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
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
这是君主失去刑赏的祸害。
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如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
君主是要靠刑赏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
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
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
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
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
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
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

【法家语录】君主有“三守”。
“三守”完备,就会国家安定而自身荣贵;“三守”不完备,就会国家危亡而自身危险。
什么叫“三守”不完备?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错误以及揭发臣子的隐情,君主不把这些藏在心里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得不先屈从于亲信权贵的心意,而后向君主进言。
这样,讲话正直、办事诚实的人就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远。
君主喜爱一个人,不独自奖赏他,等到有人赞誉他后才加以奖赏;憎恶一个人,不独自处罚他,等到有人反对他后才加以处罚。
这样,就不会出现君主的威权旁落于近臣了。
君主厌恶亲理政事的劳累,使群臣归聚的核心出现变化,从而权柄和势位发生转移,使生杀予夺的要害控制在某位权臣手里,这样的话,君主就要受到侵害。

以上所说就叫做三守不完备。
三守不完备,就出现了劫杀君主、篡夺君位的征兆。

【法家语录】大凡篡夺君位有三种情形: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
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外面操纵国家大权来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情不通过自己就不能办。
虽有贤能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遭祸,顺从他的一定得福。
这样一来,群臣中简直就没有敢于忠君忧国而为国家利益抗争的人了。
君主虽然贤明,但不能独自决策,而臣子又不敢忠君,那么国家就成为亡国了。
这叫国家没有臣子。
国家没有臣子,难道是近侍缺而朝臣少吗?群臣用俸禄去拉帮结派,营私谋利而不尽忠报国,这叫公开篡权。
卖弄君主对他的宠爱,独揽大权,假托外部势力来制服内部,危言耸听地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
君主听了,就是降低身份轻视国家来资助他们。
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分担祸害;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占功劳。
许多处理政事的人,众口同声地说他好,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人就一定不被信服了,这叫通过政事篡权。
至于职司监狱掌管刑罚,如果出现了臣下独揽专断的情况,就成为专擅刑罚来篡权的了。
“三守”不完备,“三劫”就产生了;“三守”完备,“三劫”就禁止了。
“三劫”既经禁止、杜绝,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法家语录】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容。

【法家语录】君主如果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而使自己的主张和法治学说相契合,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不对无功之人施赏,也不会对无罪之人施罚。

法术关系论法与术在治国中均不可少,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认为申子之术、商君之法皆有缺失。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

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
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
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现在申不害提倡术而商鞅主张法。
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
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
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
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情形究竟如何呢?”韩非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大臣,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另一个国家。

晋国的旧法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已公布;晋君的旧法令没有收回,而韩君的新法令又已下达。
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就增多了。
所以奸人认为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前令行事;认为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新法后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
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经过17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顿法令,结果带来了害处。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
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那不过是用秦国的富强帮助群臣罢了。
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继位,秦国的变法措施没有废除,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逼迫韩、魏的事件上。
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甘茂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与周打仗上。
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国,经过5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
应侯攻打韩国达8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
打那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一类的人物。
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
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
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
所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君主使用申不害的术,而官府实行商鞅的法,这样可以吗?”

韩非回答说:“申不害的术不够完善,商鞅的法也不够完善。
申不害说:‘办事不超越自己的职权,越权的事即使知道了也不说。
’办事不超越职权范围,可以说是守职;知道了不说,这是不告发罪过。
君主用全国人的眼睛去看,所以没有比他看得更清楚的;用全国人的耳朵去听,所以没有比他听得更清楚的。
假如知道了都不告发,那么君主还靠什么来做自己的耳目呢?商鞅的法令规定:‘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五十石的官;杀死两个敌人小头目的,升爵两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一百石的官。
’官职和爵位的提升跟杀敌立功的多少是相当的。
如果有法令规定:‘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做医生或工匠。
’那么他房屋也盖不成,病也治不好。
工匠是有精巧手艺的,医生是会调药物的,如果用杀敌立功的人来干这些事,那就与他们的才能不相适应。
现在做官的人,要有智慧和才能;而杀敌立功的人,靠的是勇气和力量。
如果让靠勇气和力量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那就等于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T匠一样。
所以说:申不害的术和商鞅的法,都很不完善。”

【说难】该篇阐述了游说者的险难,笔锋犀利,议论透辟,对世故人情的剖析入木三分,在韩非所写的文章中,该篇是唯一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中的一篇

【法家语录】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收不到效果。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表面上会收到了效果而实际上进说者却被疏远了;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法家语录】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却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
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借他做靠山;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君主就认为是在试探他。
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哕唆而冗长。

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
这些进说的困难,应当了解。

【法家语录】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白耻之事。
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
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
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l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材料,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
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
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
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明言掩饰,说他没有过失。
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阻止他;君主白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错去激怒他;君主白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
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
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
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
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拯救世道,这就不是智能之十感到耻辱的了。
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争论是非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得失来帮助君主的建功立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虽然满了也不放松农耕;国家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也不能让空洞无物的言论泛滥,那么民众就会淳朴专一。
民众淳朴专一,那官职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
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官职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会产生。
奸民不产生,君主就不会受迷惑。
现在国内的民众以及据有官职和爵位的人看见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谈,诡辩的说教来获得官职和爵位,所以官职和爵位就不可能靠国家的法规获得。

因此这些人进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下朝回家便图谋自己的私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野心。
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在下面卖弄权势,谋取私欲。
曲意逢迎君主图谋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对国家有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出卖国家权力就不是忠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追求金钱和财利。
如果这样的话,希望升官的下级便说:财产多了,那么就能有希望得到大官。
并且还说:我不用上金钱财物侍奉上级来取得升迁,那么就像用野猫引诱老鼠一样,一定不会有什么希望。

假如用情感侍奉上级来求得升迁,那么就像手牵着已经断了的墨线想校正弯曲的木材一样,更加没有希望了。
因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众,到处搜刮钱财来侍奉上级而谋求升官呢?百姓说:我积极务农,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替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战,来使君主尊贵,便国家安定。
如果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地位就会卑微,家庭就会贫穷,假如这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
亲戚朋友在交往相聚中,就会考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有才华的杰出人士会专心学习《诗》《书》,追随外国的势力;普通人会去经商,搞手丁业,靠这些来逃避农耕和作战。
君主用这种思想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只给有战功的人,而不予其他人。
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m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

【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执行刑罚不分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破坏君主法律的,一律处以死罪,决不赦免。
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败绩的事,也不给他减刑。
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为他毁法。
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
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犯了死罪的,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取代和继承那位被告发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

【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教化,就是那些标榜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他们的行为取得富贵,不能评论法令刑罚,不能独自搞一套私说向君主陈述。
对那些顽固不化的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
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淳朴的人,也不能无军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
这样,要进入富贵的大门,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奖。
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
骄横跋扈不守法的人,就按既定的刑法惩处不能赦免。
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
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
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一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
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
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教化。

【胜在战外】战争的胜负不完全由战场上的决战来决定。
国内的政治状态、经济实力等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有重大影响。

【法家语录】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
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
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
所以称王于天下的国君所推行的政治,使人民害怕乡里私斗,而勇于和敌人作战。
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艰险的要塞和强悍的敌军,所以不怕死。

【法家语录】凡是用兵获胜,都有三个步骤: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要作好战争的物质准备。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
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
如果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那就像用茅草盖房子,虽然多但不结实。
依仗武器装备美观那叫浮华取巧,却不实用。
仗着虚名那叫欺诈虚伪。
这三个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
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他的军队具备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有了斗志就能尽全力打仗,拼尽了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
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积累起来,国家的奖赏就能增加。
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颁发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
所以说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有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而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
这三个方面清楚了,国家的强大就可以确立了。
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
所以说治国强兵的这三点道理,一定要弄清它的根本。

【法家语录】军队出征作战,粮食充足,财物有余;不打仗时,民众都从事农耕,而积存经常富足,这就叫利用土地,供养军队的规则。

【性恶】传统儒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修为的结果,他为此专门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
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善可修为而得,那么强调礼法就有人性论基础。

【法家语录】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使天下趋向于安定太平。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法家语录】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工具进行熏蒸、矫正,然后才会变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会变得锋利。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得到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
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邪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人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规范人们的性情而使之合乎正道,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n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
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法家语录】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荀子说:这不对。
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
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
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
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整治和礼义的教化的结果。
假如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使人少者不敢发出抗争之声,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马上就会出现了。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隆礼重法】治国单靠礼不行,单靠法也不行,只有礼法并用才能将国家治理好,荀子的这种思想对秦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语录】所谓礼,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

所以天子穿大红色的龙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龙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白鹿皮做的帽子。

德行必须和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费用相称。
从士以上就必须用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群众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

【法家语录】国家没有礼制就不能走上正道。
礼制之所以能用来治国,打个比方,就好像秤能用来分辨轻重,就好像墨线能用来分辨曲直,就好像圆规、曲尺能用来确定方圆一样,已经把它们设置好了,就没有谁再能搞欺骗了。
《诗》云:像霜雪那样无情,像日月那样光明;实行它就能生存,不实行就会丧命。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家语录】君主无不对他的臣民给予爱护,因而用礼制来制约他们;君主对于臣民,就像爱护婴儿一样。
政令制度,是用来对待下面人的;即使是轻微的不合理,也一定不加到他们头上。
所以臣民亲爱君主高兴得就像亲爱父母一样,可以杀死他们而不可能使他们不顺从君主。
君主、臣子、上级、下级,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幼的,直到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把这礼制当做为最高的准则,然后又都在内心反省自己而谨守本分,这就是历代圣王所相同的政治措施,也是礼制法度的关键。
这些做到以后,农民就分得田地去耕种,商人就分取货物去贩卖,各种工匠分配一定的工作去用力,士大夫分任一定的职务去处理政事,诸侯国的国君分封一定的领土去守卫,三公统管各个方面来商议,那么天子只要让自己拱着手就是了。
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

【法家语录】法制是使天下得到太平的开始。

【法家语录】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就会长期保有国家。

【法家语录】治国之道归于一,遵行此道就大吉,君子坚守这原则,思想就像打了结。

众人三心又二意,谗人把它来抛弃,对此用刑查到底。

【法家语录】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罚刑,君子用礼又用刑,百姓得以获安宁。

彰明美德慎用刑,国家太平,天下安宁。

【劝学】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习不能固步自封,学贵有恒,学习应重视方法。

【法家语录】君子说:学习不能停息。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蓝;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网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
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
上天神明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
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方望,但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
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
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法家学派思想_经典语录


法家学派思想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白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起半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骏马一跃,不会满六丈;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脚。
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不刻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
媵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鼯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
《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它能喂养七只小鸟。
那些善人君子啊,他们做事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
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法家语录】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
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
《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
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
《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法家语录】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就比它差一等。
如果上不能对贤师衷心悦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学些杂家的书、教条式地记诵《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
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
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然后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
不遵行礼法,而只是依《诗》、《书》来立身行事,将它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的深浅,用长戈去舂捣黍子,用锥子代替筷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其精义领会得还不够透彻,也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不尊崇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一个思想涣散的文人。

【君道】荀子强调以礼法治国,但礼法治国需要人来贯彻,荀子对执政者的素养及作为十分重视,认为为君者要十分关注这一问题。

【法家语录】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白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的后人并不能世世代代都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
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
法制,是政治的开始;君子,是法制的本原。
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最后严重混乱了。
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
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
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
《尚书》说: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
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法家语录】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
君主,就像测定时刻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
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
君主好射箭,那么臣子就会套上射箭扳指。
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
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身心,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法家语录】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是君主所遵行的原则。
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同答说:是能够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的意思。
所谓能够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是指什么?回答说:是指善于养活抚育人,善于治理人,善于任用人,善于用不同的服饰来区分人。
善于养活抚育人的,人们就亲近他;善于治理人的,人们就安心顺从他;善于任用安置人的,人们就喜欢他;善于用服饰来区分人的,人们就赞美他。
这四个要领具备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这就叫做能把人组织成衬:会群体的君主。
不能养活抚育人的,人们就不会亲近他;不能治理人的,人们就不会安心顺从他;不能任用安置人的,人们就不会喜欢他;不能用服饰区分人的,人们就不会赞扬他。
这四个要领都没有做到,天下的人就会背离他,这就叫做孤身一人的独夫。
所以说:正确的政治原则存在,国家就存在;正确的政治原则丧失了,国家就灭亡。
减少手工业者和商人,增多农民人数,禁止小偷强盗,铲除奸诈邪恶之徒,这就是用来养活抚育人的办法。
天子配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诸侯配备一个相,大夫独掌某一官职,士谨守自己的职责,无不按照法令制度而秉公办事,这就是用来治理人的方法。
审察德行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他们每人都承担他们的工作而各人都能得到和他的才能相适合的职务,上等的贤才使他们担任三公,次一等的贤才使他们做诸侯,下等的贤才使他们当大夫,这就是任用安置人的办法。
修饰帽子衣裳、在礼服上绘画各种彩色花纹、在各种器具上雕刻图案等等都有一定的等级差别,这就是用来打扮装饰人的方法。

【法家语录】做君主的无不希望强盛而厌恶衰弱,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这是禹和桀所相同的欲望。
要实现这三种愿望,避免这三种厌恶的东西,究竟采取什么办法最便利?回答说:在于慎重地选取相,没有什么办法比这个更直接的了。
对于相的人选,有智慧而没有仁德,不行;有仁德而没有智慧,也不行;既有智慧又有仁德,这便是君主的宝贵财富,是成就王业霸业的助手。
君主不急于求得相才,是不明智;得到了相才而不重用,是不仁慈。
没有那德才兼备的相而希望取得那王霸之功,愚蠢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法家语录】现在君主有个大毛病:让贤能的人去做事,却和不贤的人去纠正他;让明智的人去考虑问题,却和愚蠢的人去评判他;让品德美好的人去干事,却和肮脏邪恶的人去评估他。
像这样,虽然想成功,能办得到吗?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竖起一根笔直的木头而怕它的影子弯曲,糊涂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
俗话说:美女的姿色,是丑陋者的灾祸。
公正的贤士,是众人的疖子。
遵循道义的人,是肮脏邪恶者的祸害。
现在让肮脏邪恶的人来评判他们的冤家祸根而要求他们没有偏见,能办得到吗?打个比方,这就好像竖起一根弯曲的木头而要求它的影子笔直,昏乱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

【法家语录】古代的君主他挑选人有一定的原则,他任用人有一定的法度。
挑选人的原则,是用礼制去检验他们;任用人的法度,是用等级去限制他们。
对他们的品行举止,用礼制来衡量;对他们的智慧以及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用最后的成果来考查;对他们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用取得的功绩来考核。
所以,地位卑下的人不准用来监督地位尊贵的人,权势轻微的人不准用来评判掌有大权的人,愚蠢的人不准用来计议明智的人,这样,一切举措都不会失误。
所以用礼制来考核他,看他是否能安泰恭敬;给他上下调动来回迁移,看他是否能应付各种变化;让他安逸舒适,看他是否能不放荡地享乐;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怨恨愤怒、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不背离节操。
这样,那些真正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就像白与黑一样判然分明,还能进行歪曲吗?所以伯乐不可能被马的好坏骗了,而君子不可能被人的好坏骗了。
以上这些就是英明帝王的政治措施。

【法家语录】量材用人的原则:谨慎老实、计算查点时精细拘谨而不敢遗漏,这种人是一般官吏与差役的材料。
加强修养、端正身心,崇尚法制、尊重名分,而没有颠覆之心;谨守职责、遵循法典,不敢有所增减,使它们世代相传,而不让它们受损被夺,这种人是士大夫和群臣百官的材料。
知道崇尚礼义是为r尊崇君主,知道喜爱士人是为了扬溢美名,知道爱护民众是为了安定国家,知道有了固定的法制是为了统一习俗,知道尊重贤士、使用能人是为了增长功效,知道致力于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限制非根本的T商业是为了增多国家财富,知道不与下属争夺小利是为了有利于办大事,知道彰明制度、权衡事情要符合实用是为了不拘泥于成规,这种人只是做卿相辅佐的材料,还没有懂得君主之道。
能够选择任用这三种人才而对他们的安排没有失误,这才可以称为君主之道。
如果能这样,那么君主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业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工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这是君主的主要职守。
君主不能择取这三种人才,不知道遵循这个原则,而只是降低自己的地位而竭尽劳力,抛弃声色娱乐,而亲自连续几天把事情治理得周详完备,一天之内就曲折周到地把事办好,总是想和臣下在细小的方面比精明而使尽某一方面的才能,从古到今,还没有像这样做而国家不混乱的。
这就是所谓看不可能看见的.听不可能听见的,做不可能成功的。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强国之道】齐国和秦国都是当时的大国和强国,都有一统华夏的欲望,荀子在齐国讲学多年,后又游历过秦国,他对两国的内政有切身的体会,他与齐相的谈话婉转地指出了齐国政弱的原因,与应侯的谈话,高度赞扬了秦国的政治,指出了秦国强盛的必然趋势。

【法家语录】模子周正,铜、锡的质量好,冶炼工人技艺高明,火候和配料得当,那么打开模子而莫邪那样的宝剑就铸成了。
但是如果不除去它表面的硬皮,不磨砺它,就不能用它来斩断绳子;除去了它的硬皮,磨砺它,那么用它切割铜器、宰杀牛马就很轻快了。
就国家来说,强国也是刚出模时的毛坯。
但如果不进行教育,不使人民协调一致,那么在国内就不能依靠他们来守卫,到国外就不能用他们去作战;如果教育他们,使他们协调一致,那就会兵力强劲、城防牢固,敌国不敢来冒犯。
国家也有磨刀石,礼义法度就是这种磨刀石。
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义。
作为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才,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喜欢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玩弄权术、坑人害人、阴暗险恶,就会灭亡。

【法家语录】荀卿劝说齐国的相国道:处在制服别人的地位,实施制服别人的办法,而天下没有人怨恨,商汤、周武王就是如此;处在制服别人的地位,不采用制服别人的办法,富裕得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势,但要求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能办到,夏桀、商纣王就是这样。
这样看来,那么得到制服别人的权势地位,远远及不上实施制服别人的办法。

那君主和相国,是用权势来制服别人的。
对的就认为对,错的就认为错,有才能的就认为有才能,没有才能的就认为没有才能,摒弃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定使自己遵行那些可以并行不悖的公正原则和普遍适用的道理,这就是制服别人的办法。
现在相国您上能独得君主的宠信,下能独揽国家的大权,相国对于制服别人的权势地位,的确已拥有它了。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因这制服别人的权势,实行制服别人的办法,寻觅仁慈忠厚明智通达的君子而和他一起辅佐、执行王政呢?您和他一起参与国家政事,端正是非,如果像这样,国内还有谁敢不遵行道义呢?君主与臣子,上级与下级,高贵的与卑贱的,年长的与年幼的,以至于平民百姓,没有准不遵行道义,那么天下还有谁不想汇聚到我们这个遵行道义的国家来呢?贤德的人士向往相国所在的朝廷,有才能的人士仰慕相国管理下的官职,好利的民众没有谁不愿意把齐国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就是统一天下了。
相国如果舍弃了这些办法不干,而只是采用那些世俗之人所采用的办法,那么王后太后就会在后宫捣乱,奸诈之臣就会在朝廷捣乱,贪官污吏就会在官府捣乱,百姓都会把贪图私利互相争夺作为习俗,难道像这样就可以维持国家了吗?现在庞大的楚国摆在我们的前面,强大的燕国紧逼在我们的后面,强劲的魏国牵制了我们的西面,西面的领土虽然没有断送,也像尚未割断的细绳一样很危险,楚围则还有襄贲、开阳两个城监视着我们的东面。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个国家出谋划策,那么这三个国家就必然会一同起来欺凌我们。
如果这样,那么齐国一定会被分割成三四块,国土将像借来的城池一样不属于自己,这样一定会被天下人大大地嘲笑一番了。
您觉得怎么样?上面所说的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可行呢?

那夏桀、商纣,是圣明帝王的后裔子孙,是拥有天下统治权的天子的继承人,是权势帝位的占有者,是天下人所尊崇的帝王之家;领土那么广大,境内方圆上千里;人口那么众多,要用亿万来计数;但没有多久天下人便远远地都离开了夏桀、商纣而投奔商汤、周武王了,很快地都憎恶夏桀、商纣而尊崇商汤、周武王了。
这是为什么呢?那夏桀、商纣为什么失败而商汤、周武王为什么成功呢?回答说: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夏桀、商纣这种人,好做人们所厌恶的事情;而商汤、周武王这种人,好做人们所喜欢的事情。
人们所厌恶的是什么呢?回答说:污秽卑鄙、争抢夺取、贪图私利便是。
人们所喜欢的是什么呢?回答说:礼制道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便是。

现在统治人民的君主,打起比方来,就想把自己和商汤、周武王并列;至于他们统治人民的方法,却和夏桀、商纣没有什么不同;像这样而要求取得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名望,可能么?

所以凡是获得胜利的,一定是因为依顺了人民;凡是得到人民拥护的,一定是因为遵从了正确的政治原则。
这正确的政治原则是什么呢?回答说:礼制道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便是。

所以,拥有的人口在四五万以上的国家,能够强大取胜,并不是靠了人口众多的力量,重要的在于守信啊;拥有的领土在方网几百里以上的国家,能够安定稳固,并不是靠了国土宽广的力量,重要的在于搞好政治啊。
现在已经拥有了几万人的国家,却还是用招摇撞骗、拉拢勾结的办法去争取盟国;已经拥有了方圆几百里土地的国家,却还是用肮脏卑鄙、强取豪夺的办法去争夺土地。
这样的话,那就是抛弃了使自己安定强盛的办法,而采取了使自己危险衰弱的办法;是在减损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而在增加自己所多余的东西。

他们的错乱荒谬竟像这样,却还要求取得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名望,可能么?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挽救上吊的人却拉他的脚,这种主张一定行不通,越是用力从事就离目标越远。

做臣子的,不顾自己的德行不像德行,只要得到利益就行了,这就像攻城的大车不用于作战,而用于山沟里以求小利一样,这是讲求仁德的人感到羞耻而不去做的事情。
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没有什么比安定更快乐;但用来保养生命、取得安乐的途径,没有比遵行礼义更重要的了。
人们如果只知道珍重生命、喜欢安定而抛弃了礼义,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想长寿而割断脖子一样,愚蠢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就能安宁,喜欢士人就会荣耀,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诗》云:贤士就是那屏障,大众就是那围墙。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家语录】应侯问苟卿说:到秦国看见了什么?

荀卿说:它的边塞险峻,地势便利,山林河流美好,自然条件占有优势,这是地形上的优越。
踏进国境,观察它的习俗,那里的百姓敦厚质朴,那里的音乐不邪淫污浊,那里的服装不轻薄妖艳,人们非常害怕官吏而十分顺从,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人民啊。
到了大小城镇的官府,那里的各种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态度端庄,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
进入它的国都,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H{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地没有谁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士大夫啊。
观察它的朝廷,当它的君主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处理决定各种政事从无遗留,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
所以秦国四代都有胜利的战果,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
所以说:自身安逸却治理得好,政令简要却详尽,政事不繁杂却有成效,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秦国最接近这种理想的状态。
即使如此,却仍有它的忧惧啊。
综合了以上这几个条件而全都具有了,但是用称王天下者的功绩名声去衡量它,那简直是天南海北,它相差得很远哩。
这是为什么呢?那大概是他们没有儒者吧。
所以说: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驳杂地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也做不到的就灭亡。
这也是秦国的短处啊。

【自利人性论】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利用的,父子关系如此,君臣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均如此。

【法家语录】君主的祸患在于相信别人。
相信别人,就受到别人控制。
臣子对于君主,没有骨肉之亲,只是迫于权势而不得不侍奉。
所以做臣子的,窥测君主的意图,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世上出现劫持杀害君主事件的原因。
做君主非常相信他的儿子,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儿子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李兑辅助赵王最终饿死了赵武灵王。
做君主非常相信他的妻子,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妻子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优施帮助丽姬杀死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
即使是像妻子和儿子那样亲近的人也不可相信,其余人就没有可相信的了。

读了“法家经典语录”,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j458.com小编推荐您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您喜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208123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法律名言
下一篇 : 亚里士多德法律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