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典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佛典名句

1、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一爱一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2、沉溺在一爱一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3、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和平、宁静、沉着、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善地服务别人。

4、欲一火忆念薪,受风之所吹,猛火大炽燃,焚烧众生心。【正法念处经】

5、欲一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一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6、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7、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仇恨只可以慈一爱一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8、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9、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10、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优婆塞戒经】

11、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12、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3、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14、只要是醒着,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着这种慈悲的胸怀。

15、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一望,这些存在的属一性一都是苦!

16、当一个人品赏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17、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一爱一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得己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违离佛法。

18、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19、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20、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21、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22、没有贪一爱一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23、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24、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一爱一渴的奴隶。

25、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26、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27、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28、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29、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30、大乘万行,大悲为先。【大乘理趣六般若经】

31、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一望,都会导致痛苦。

32、愿所有的众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33、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一爱一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一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34、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已除去大烦恼。

35、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深海。【华严经】

36、让我们心中无限的一爱一,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37、所有的欲一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38、愿我努力一精一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39、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华,品一性一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理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40、从一爱一欲产生忧愁,从一爱一欲产生恐惧,拔除一爱一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41、没有信仰、不忠厚、一爱一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42、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43、宁静求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44、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45、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环境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一欲,也没有失望。

46、贪一爱一、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一一婬一一是身一体的三大污垢。挑拔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47、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48、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49、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常常是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50、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51、杀生、偷窃、妄语和邪一一婬一一,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尝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52、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53、执着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54、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55、比丘熹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萨婆多毗尼婆沙】

56、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伤人、身行暴害、心专嫉妒。【中本起经】

57、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一爱一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58、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她)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59、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60、以慈一爱一来感化怨恨,以善良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61、贪一爱一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一爱一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苦恼。

62、不要轻视小抉,以为我不会受到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63、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64、出家人有二种缚:一者见缚,二者利养缚。又有二种障法: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人。又有二种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种不净心:一者读诵外道经文,二者蓄好衣钵。【法苑珠林】

65、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66、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j458.cOM更多名言名句精选阅读

佛家经典禅语名人名言


1、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常心即是道。)

3、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4、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君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释: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君子相见彼此目光相接,便已默然神会,悟解佛道。)

6、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7、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8、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9、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11、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12、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佛家道家儒家经典名言名句


佛家道家儒家经典名言名句

【悲母恩重】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世间大地被称为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人,我们的每一个进步她们都欣喜,我们每一个挫折她们也都知道,即使用尽我们的一生都无法报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孝顺她们,也像她们一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也会为人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作为孝子就千万不敢使其有所损伤、毁坏,这是孝道的起点。

【欲愿作沙门,先当报父母】

欲愿作沙门,先当报父母。(《法华三昧经》)

⊙想出家,就要先报答父母。

⊙尽孝道也要趁早,越早越好,不要只装在心里,也要让他们感受得到。

⊙饮食及宝,不足报父母之恩饮食及宝,为足报父母之恩。(《不思议光菩萨所问经》)

⊙只用饮食和钱财,不足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孔子说:父母老了,子女应在身边照顾,如果出去远游,也必须给父母个安顿的方法,不能丢下父母不管,也不能让父母担心。

【慈母在堂,名之为富】

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俗话说:家有一老是一宝。但这个宝不是指财富,有的家庭看到老人没钱就不愿奉养,看到老人有点积蓄就挣着抢着伺候,看了让人心酸。佛陀告诉我们:慈母在时称为富,慈母不在称为贫。母亲就是家里的最大财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应为知道父母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离人生的终点又近了。事实上,父母的苍老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岱丘子》)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由此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鲁定公问:君主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按照礼来役使臣子,臣子要用忠心来侍奉君主。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坛经行由品》)

⊙如同人饮水一样,水是热是冷只有他自己知道;人是否已经得道,只有他自己知道。

⊙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成功抑或失败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生活亦如此,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缘分不可强求】

有缘则合,无缘则离。(佛说五-无反复经》)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人与人的聚合或离散是讲究因缘的,缘分是不可强求的,强求的缘分是错误的缘分。无缘的坚持对爱情来说不是执著而是执迷。就像歌词中说的那样:

【今日执著明日后悔】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佛陀)

⊙不要让今天的执著成为明日的后悔,不要让今天的坚持成为明日的眼泪。

【让爱不染纤尘】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证严法师)

⊙小王子有一个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了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它。

⊙爱是一种给予,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报的,同理,真正的爱也是无私的,是以能为对方付出感到快乐的,而并不在乎回报和结果。

【五色令人盲】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老子第十二章》)

⊙老子说:色彩缤纷会使人眼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关关呜叫的对对雎鸠,相恋在河上的小洲;美丽善良的好姑娘啊,是那英俊少年的好配偶。

⊙爱情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心灵的契合,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不美的人在恋人的眼里也是美的,因为这种美包含了很多,比如怜惜,比如欣赏,再比如爱。所以做真实的自己才可能迎来真正喜欢你这个人的人和一场真实的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

⊙茫茫人海中,你牵过谁的手走过一段心路?谁又牵着你的手一起变老?

【距离产生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给爱情留点空间,这样爱情之树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开出芬芳的花朵。

【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困在陆地上,相互吐气相互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得悠闲自在。

⊙相濡以沫、天长地久的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也被人们描绘得很神圣,只是爱情是脆弱的,在幸福和自由面前会黯然失色,所以有诗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活有时很无奈,那些阴差阳错,那些错过使曾经的恋人天各一方,不要认为曾经相濡以沫的鱼儿没有爱过,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会知道。与其守着一份没有结局的爱,不如放手,相忘于江湖,这需要勇气,需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往事不可追】

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继子人世间》)

⊙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人生匆匆数十载,谁会是谁的过往,谁又为谁而停留,现在你又牵起谁的手?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满目山河空念远,莫如怜取眼前人!

【给我一杯忘情水】

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忘掉你没有的,多看看你所拥有的,珍惜它们,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人。

⊙有人说:锦上添花是哥们儿,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周围如果能有几个哥们儿,一帮朋友,一群兄弟,再有一两个知己,那该多好,那怎样做才能得到真朋友呢?2000多年前庄子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与痴共居无利益】

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佛本行集经》)

⊙和愚痴的人在一起没什么好处,愚痴的人不仅害自己,而且害别人。

【不交花友】

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佛说孛经》)

⊙花友就是对待朋友就像对待花朵一样,鲜艳的时候就插在头上,枯萎了就丢在地上,朋友富贵了就依附,朋友贫贱了就离开。

⊙真正的朋友不但是能同欢乐的也是能共患难的。看看在你困顿时,谁依然在你身边支持你,你就知道谁真的把你当做了朋友。

【学者求友】

湛堂日:学者求友,须是可为师者,时中长怀尊敬,作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识差胜于我,亦可相从,警所未逮。万一与我相似,则不如无也。(禅林宝训》)

⊙同样一个人想有进步,最好的方法是结交那些比自己还成功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加成功的思维、成功的经验和成功的方法,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他们也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机会,所以你也会变得更成功。

【友也者,友其德】

不抉长,不挟贵,不,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

⊙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交朋友交什么,是交心,好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交德,古人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所以以权、利或势作为交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唯有以德相交,才能交到德行上乘又长远的朋友。

⊙朋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友情是值得珍藏的,珍惜友情,珍爱朋友,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友情像阳光能驱散我们心灵的阴霾。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走到一起成为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怎么样就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小人往往交的都是酒肉朋友,君子交的都是赤诚之友。

⊙一个人认为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另一个人认为朋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然这样的两个人很难走到一起成为朋友。

【凡人心险于山川】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位子列御寇》)

⊙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人生存于世间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即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大恶若善,大伪若真,理直气壮的不一定就是君子,唯唯诺诺的不见得是小人,我们要用一双慧眼来看人,来辨人。能识人是一种智慧,老板能识人就能知道哪个员工真心为公司出力,哪个员工喜欢偷懒。员工能识人就知道这个老板喜欢什么样的处事方式。

【在于苦厄,不相弃舍】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对待朋友的法则是看到朋友有过失,要劝告,看到朋友有好事,内心也跟着高兴,看到朋友有苦难,不离不弃。所以有种朋友叫做患难之交。

【及时友助】

及时友助是乐事。(《法句经象品》)

⊙及时帮助朋友是快乐的事情。

⊙不论是对朋友,对陌生人也是如此,因为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暴风雨来临,朋友的帮助会像阳光一样驱散阴霾,多帮助别人就多个朋友,多个朋友就多条路,所以如果想别人能及时帮助自己,就要及时帮助别人,给朋友送去最贴心的关怀。

【朋友数,斯疏矣】

子由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孔子的学生子由说:如果你总是跟在国君的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如果你总是跟朋友在一起,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物极必反,朋友之间不是越亲密越好,更不是必须知道对方的所有事情,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空间。推而广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同事之间都是如此,做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见贤思齐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学习和反省是一个人进步的源头,没有人不犯错,重要的是一旦犯错能反省自己,把错误改正。看到比自己品行高的人不嫉妒、不排斥,而是向他学习,看到品行不贤的人,就想想我是否也有这样的过失和毛病。荀子在《劝学》中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无完人,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和自省是完善自己的最好途径。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位子渔父》)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品行高尚了,能力又足够强,就一定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莫逆之交。

【益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

⊙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什么太多的客套和礼数,因为他们是真心相交,是坦诚的。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也会交到真朋友,所以我们自己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人才能交到同样的好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便辟、善柔、便佞的人也许一时人们不能分辨,但时间长了,小人就会露出他的真实嘴脸,自然没有人喜欢,没人愿意和这样的小人交朋友。

【久而敬之】

晏平仲善于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

⊙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君子之交淡若水】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以甘以绝。(继子-山水》)

⊙庄子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亲,小人甘美而易断绝。也就是说真正的朋友是交心交德的,也是自然地成为朋友,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平淡但却是能长久存在的,小人之交虽然看起来.t~亲密无间,但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当利益不存在的时候友情也会荡然无存了,所以往往这样的朋友不能长久。所以今天有人说: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就是因为他们是小人之交。

【水流不常满】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佛说罪业应报经》)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尊荣富贵也是不能常驻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吃粗粮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在他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贫而无怨,难】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富贵而不骄傲容易,但是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位子逍遥游》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仰赖什么呢?至人、神人、圣人,指智力超群、精神高尚的人,至人无所奢求不为任何外物所束缚,神人不会去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在乎名声,德行与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就是这样水到渠成的好、顺其自然的好,贪图名的人往往无名,而圣人不贪图名却能出名。

【懂得用钱的人,金钱是功德】

懂得用钱的人,金钱是功德;不会用钱的人,(来源 )金钱是罪恶。(星云大师《4弗光菜根谭》)

⊙金钱可以用来帮助穷人,也可以用来作恶。金钱对于需要的人是救命的稻草,对于不需要的人则是一种符号。

⊙一个人如何利用金钱就体现了他的价值观,钱是用来花的,但钱不在多,但要花在刀刃上。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4弗遗教经》)

⊙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会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财。(《法句经乐品》)

⊙健康是人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利益;知足是人生能够得到的最大财富。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老子第十六章》)

⊙要达到一个心虚无欲的极点,要守持清静做到坚定,万事万物都在生长变化,我可以看到它们变化循环的法则。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原,也就是复归本性。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位子圣乐》)

⊙至人无己,他连个人的存在都已忘怀,更何况利害与危险了。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是指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快乐是相对痛苦而言的,没有体会到痛苦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就像不生病的人体会不到健康的重要一样,而那些导致我们快乐的事情有时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比如你曾穷得吃不上饭,现在突然有了一大笔钱,虽然快乐,但是钱也让你痛苦,这么多钱又开始愁如何处置,所以说至乐无乐,真正的快乐一定是和心灵有关的,不是外物得到满足,而是自己的内心平静和谐,是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

【贪重故沉没】

譬如海中船,贪重故沉没.(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灭尽偈》)

⊙就像海巾的船,因为装载的货物太多,所以才在风浪中沉没了、一

【从贪爱生忧】

从贪爱生忧,从贪爱生怖,离贪爱无忧,何处有恐怖?(《法句经》)

⊙从贪爱而生起忧伤与悲哀,从贪爱生起恐怖与害怕,若远离贪爱,哪里还有忧伤与恐怖?

⊙人生就是这样,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的贪欲不足,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成为简单快乐的人。如果太贪心,心理一直不平衡,就不但会失去即将得到的利益,还会失去真正的自我。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扒大人觉经》)

⊙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如果我们都能有效地节制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便会恬淡安适,轻松快乐。正是无欲则刚,无欲无求所以没什么可以畏惧的,就会活得坦荡潇洒。

【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独,其可得乎!((位子列御寇》)

⊙庄子说:你见过那些准备用做祭祀的牛牲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给它吃草料和豆子,等到牵着进入太庙杀掉用于祭祀,就是想要做个没人看顾的小牛,难道还可能吗?

⊙我们每个人在利益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富贵背后可能隐藏灾祸,名利背后也可能隐藏危险,如果利欲熏心,我们就会目光短浅,街头那些骗术之所以会成功,总是有人上当受骗,就是因为人们心理有贪念,面对利益不懂得舍弃。我们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幸福。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有钱有地位,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以仁道的方式取得,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以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宁可贫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在哪怕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穷时也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操守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等到事业成功之后,理想实现了,自己也富贵显达了,就要造福于天下人了,要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成功人十才能造福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说: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有人说:商人唯利是图,其实不是所有的商人都会赚取昧良心的钱,而赚昧心钱的商人的事业往往做不大,而那些做大事业的商人奉行的铁律是义在利前。

【处无为之事】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不去做那些违反自然人性的事情,反映在处世原则上就是顺其自然,不争功名,展现真实的自己。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争,相轧也;知也争,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位子人间世》)

⊙德的败坏是由于追求名,智的外露是在于争论是非。名是人们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相互斗争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不可将它们推行于世。

⊙人生中会有很多选择,有很多取舍,因此也会有很多得失,不羡慕他人拥有,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不被外在的诱惑迷惑,就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拥有自己真正想得到的。失去一些东西或许正是给自己的人生减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轻自己得】

不轻自己得,不羡他人得。(《法句经比丘品》)

⊙不轻视自己得到的尔两,不羡慕他人得到的东西。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拥有越多欲望越大,越不满足?我们看到大家一窝蜂追求什么,我们也跟着追求,富贵,名利

⊙直到有一天我们费尽心力得到了这些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后才发现并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而原来属于我们那平淡的幸福已经失去了,直到失去了才终于明白要不轻自己得,不羡他人得。

⊙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佛陀告诉我们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藕益大师《寒笳集》)

⊙佛家认为作福不如珍惜福分,悔过不如少犯过错。有因才有果,种下了善的因,才能结善果,对于福报同样不能挥霍,要珍惜,与其后悔自己做的错事,犯的罪过,不如以后少作恶事。

⊙作福莫如惜福,听起来消极,但却很实用。作福和惜福像开源和节流的关系,正是因为不懂惜,所以现在的经济发展了,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正是因为不懂惜有限资源才濒临枯竭;正是不懂惜,幸福才离我们远去。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佛说无常经》)

⊙即使是大地和天空中的太阳、月亮都不可能永远存在,万事万物,没有常驻性,事事无常,人置身于宇宙中,就像沧海中的一粟,真的很渺小,能力也有限,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但逃避不能解决问题,还是有一天要面对,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学会接受不公平,接受痛苦,学会感恩,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不为已经失去的东西追悔和流泪。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选择做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的人。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庭前花开花落般平常,视去留如天空的云彩般,又怎能在意?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荣有辱,有聚有散,如能视富贵名利如过眼烟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其自然,淡泊平和,就不会失落、失意,才能禁得起大起大落。做到超尘出世、豁达大度并不容易,但一个自信的人,一个坚定自己道路的人往往能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因为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无悔的人生。努力了,便无悔。

⊙佹成俏成,佹败俏败。(《列子力命》)

⊙偶然的成功,好像是必然的,但并非必然;偶然的失败,也不等于最终的失败。不要为意外的得失而忘乎所以。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司马牛忧叹别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没有兄弟。不过,据说他的哥哥正是宋国大夫桓魋。那司马牛感慨的是什么呢?从后面子夏的回答可看出,司马牛真正感叹的是没有足够可以交往的人,自己孤立无援,没有十分要好的朋友,那种称得上兄弟的朋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为什么少反而得,多反而惑呢?选择少不见得是坏事,没得选择就不用费心思考,选择多了就会迷惑,不知道怎样取舍。

【祸兮,福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因此我们要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比喻只有付出代价诱使对方放松警惕,才能伺机夺取。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圣人不积】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但是二者是不能同时拥有的,所以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兼得时就舍生取义。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

⊙外在的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与你更亲近呢?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获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才是有害的呢?

【知止则不殆】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

⊙过度执著于权势地位,一定会磨损生命;财富储积过多,一定会失去更多。知足的人不会受辱,知止的人就没有危险。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位子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做本末倒置之人。

【能行说之可,勿空语】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摒弃。(《法句经教学品》)

⊙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

⊙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摒弃的啊。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要言语谨慎,而行动要勤劳敏捷。孔子认为君子修养道德要重视实践,要听其言,观其行,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单位任劳任怨,为公司作出很多贡献的人往往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到不如做到,与其夸夸其谈地向别人许诺,不如真正做到更让人由衷地佩服。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七十章》)

⊙我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天下人却不能知道明白,不能实行。说话有宗旨主宰,做事有目标信仰。因为人们如此无知,从而不能正确理解我的道理。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真正效法我的人则更少。因此圣人看上去粗衣粗食,实则是心藏宝贵品质。

【夫言非吹也】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觳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继子齐物论》)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呜叫,真有区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若说虚者,虚自得骂】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

⊙佛陀认为世间的骂,有两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

⊙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从他谤,任他非】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永嘉禅师《征道歌》)

⊙让他人毁谤,任他人非议,他人就不过像举火烧天白费气力。我听到那些话恰如饮下甘露,恩怨消融,顿时悟人不可思议的境地。别人非议你,恰恰说明他们关注你,我们正可以借这个机会审视一下自己。从他谤,任他非,体现的是你的气度,做人要大气,别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诋毁别人上,就让他们浪费吧,反正最后贬低的是他们自己的人格,后悔的也是他们自己。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日: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领导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下面也会进展顺利,如果领导者的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

⊙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

⊙尊重别人是种品德,赞扬别人是种美德。我们应该做到互相尊重别人,诗人普希金说: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誉恶恶所誉】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法句经言语品》)

⊙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说话总是不留余地,占尽上风,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以致大家都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在一起。

⊙善于逞口舌之快的人大多心浮气躁,他们总是通过指责别人来达到自己的平衡,来宣泄自己忧烦的情绪,他们没想过自己的口没遮拦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是无法消除的。这种说话不经大脑的结果就是让他们到哪里都不受欢迎。所以我们说话前应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学会换位思考。

【欲知智在说】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多闻品》)

⊙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分辨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

⊙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孔子说:话说得很漂亮,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但是一点不诚恳,不是仁者。

【言不可不慎】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

⊙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也可以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愚蠢,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啊!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而你没去跟他讲,这个人你就错过了;相反,如果这个人根本不可理喻,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浪费口舌了。

⊙聪明的人不会错过人也不浪费口舌。

【侍于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陪奉君子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时却抢先说,叫做浮躁;该说话时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开口,叫做盲目。

⊙工作中,生活里,每天我们都要说话,每天我们都离不开语言,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分寸,自然会使我们与别人的沟通更顺利和轻松,也会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无往不利。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就是说,诚实可信的话因为未经修饰所以并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听起来舒服漂亮,但不一定出自真心,不一定是老实话。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道之上善不是搞诡辩、搞繁琐的哲学,而是简单、浅显、易懂的,就是和我们生活贴近的道理。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

【大辩不言】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他王子齐物论》)

⊙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宣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言说,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

⊙知道怎样回答但刚要说但又忘记,所以没有回答。

⊙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时候我们心里知道但不必要非得说出来,或者说用语言无法表达,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位子秋水》)

⊙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庄子天道》中也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有些时候,不说比说要好,意会胜于言传。

【语之所贵者,意有所随】

语之所贵者,意有所随。(位子天道)

⊙语言之所以宝贵在于意义,最好的言论和辩论是顺其自然的。也就是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要把握对方的心理,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在顺水推舟中巧妙转移话题,不仅能使谈话更融洽愉快,也能在情感的共鸣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

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密严经》)

⊙一粒饭熟了,其他的就可知道。一切食物也是如此,知道一个就知道其他的。

⊙一叶知秋,当第一片树叶落下,我们就知道秋天已经不远了,佛说:一叶一菩提。诗人说:一花一世界。我们要注意事事细微的变化才能把握事情发展的趋势。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佐传僖公五年》)

⊙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当一件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可能才会真切体会到这个中的滋味。其实,人性中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颇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只有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更真诚和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聪明人即智者,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看似柔弱,但无所不达。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他们对人宽容正如山能包容草木鸟兽。

【君子之德,比美玉焉】

朱世英问晦堂日: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晦堂日: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禅林宝训》)

⊙朱世英问宝觉禅师(字公晦):君子真是不幸,稍稍有一点小过失,大家看见了都马上指责他。而小人整天做坏事,人们却都不以为然,这是什么原因呢?宝觉禅师说:君子的德行好比美玉,有点瑕疵生在内,痕迹一定显于外表,所以看见的人惊叹他有不足,不得不指出来。小人每天所做的无不是过错罪恶,又哪里值得去说他!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与其满而溢,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再多,终有去时。富贵而骄横,则自埋祸殃。

【树大招风,要懂得功成身退,做人不可太嚣张、太自命不凡,因为人外有人,学习是无止境的。

⊙同样身处职场中亦不可因一点成绩就骄傲,恃才放旷的结果是引来别人的嫉妒和怨恨,也会给自己设置无形的障碍。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老子第九章》)

⊙这与老子的物壮则老是一个道理,万物壮大了便逐渐走向衰老,一味强求强大,自视强大,这就叫不符合道,不合乎道即会提早灭亡,万理皆然。

【种瓜得瓜】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印光大法师)

⊙佛家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多结善因,多种善果。虽然付出不一定有回报,能成功一定是因为之前为成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告诉我们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成功是有原因的。

【一得一切得】

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见一切见,一得一切得。(《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哲学上认为:一是一切的关键,是主要矛盾。所以无论求学还是做事我们都要善于抓问题的关键,抓住主要矛盾,与之相关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苗而不秀】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也是有的吧!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想要取得一番成绩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脚踏实地真诚的付出,才是人生的真谛,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功。所以如果想让我们的人生结出丰硕的果实,就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缘木求鱼】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孟子》)

⊙以您(宣王)现在的做法来实现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这句话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就像一位名人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不缺勤奋的人,但很缺既勤奋又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人。所以,让我们更快到达成功目标的秘密就是多努力,这个力是巧力,是掌握了方向技巧的力。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一样,必定从低处起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呢,我们在渐行渐远的人生道路上,是否做到了必自迩,在攀登事业高峰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必自卑呢?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好像没有棱角,最有价值的器具要最后才完成。声音大得超过人的听觉极限,人也就听不到了;形象若是超过视觉能分辨的范围,人也就无法看到了。

⊙成功要经过耐心的等待,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龟兔赛跑中乌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不间断的努力,兔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自信自己足够快。我们常说大器晚成,但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会希望大器早成,究其原因是现在的人们心态太浮躁了,被名利充斥的心过于膨胀。所以,如果你努力了很久,都没有成功,也千万别灰心,因为大器晚成。

【柔弱者生之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徙。(《老子七十六章》)

⊙人生下来的时候身体十分柔软,但死后却变得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柔嫩脆弱,死后却形枯质槁。所以顽固强硬是速死之道,柔弱灵动是生长之道。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道理在生活中很普遍,太极拳就是根据以柔胜刚的道理开创的,两个人较量拳法,当对方的拳头打过来时,真正的高手会灵巧地躲过,并借来者的力和气势再还回去,从而一击把就把对手打倒。

【有无之相生】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喑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常(恒)也。(《老子第二章》)

⊙有与无互相促生,难与易互相对立,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下互相冲突,沉静与喧声互相随和,先与后互相随从,这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正是因为有了难才显出容易,正是因为有了容易才知道什么是难;长能显出短,短反而把长衬托得更长。

⊙生活就是这样,一枚硬币总是有两面,事物总是相生相克的,对手的存在虽然给你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能让你获得新的收获,如果没有了可以竞争的对手,可能离自己的消亡也就不远了,生物界有食物链,如果任何一个物种遭到灭种,那整个食物链就要断裂,大家就都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所以古人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毫毛虽小,视之可察】

毫毛虽小,视之可察;太山之大,背之不见。(《理惑论》)

⊙毫毛虽然细小,但是认真去看,就可以把它看得很清楚;泰山虽然高大,但是背对着它,就不会看见它。

⊙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当做一个有心之人,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之人,他们会发现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关键。倘若不去用心思考,不去认真观察,可能很多于你有益之物都会与你失之交臂。

【贤贤,易色】

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夏说:找妻子,要找品行贤德的,不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对待工作,就就业业;对待朋友,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少年时,人容易冲动,注意不在女色、吃、喝、玩、乐五色上出问题;中年时不要争强好胜,避免与人产生矛盾;老年不要为所得烦恼,要有平常心。

【世界并不完美】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庄子知北游》)

⊙世界不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也不是完美的,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不能达到完美的地步偏要达到,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对自己要求过于完美,他们过于苛刻的要求最终毁了自己。

【自贵而相贱】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

⊙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又以他物为贱。我们的眼睛总盯着自己,就会把自己看得很重,而把别人看得很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治之于未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日: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看见人布施行道,应该高兴地帮助他,这样做的福报很大。一个僧人问佛说:这种福报会被分尽吗?佛说: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数千万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用来做饭照明,而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已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四十二章经》)

⊙害人之心不可有,恶人终会有恶报。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患一定害了自己。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贫者忧无财】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呜呼!

⊙悉妄也。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贫穷的人忧虑没有钱财,羡慕富人享乐,却不知道富人有富人的烦恼。

⊙地位低下的人忧虑没有官职,羡慕当官的人享乐,却不知道当官的人有当官人的烦恼。贫穷的人、低贱的人、有钱的人、当官的人,都忧虑他们没有的东西,羡慕称王于天下的人,享尽了世间的快乐。却不知道做帝王的有做帝王的烦恼,更不知道他们的烦恼比普通人更厉害,也不知道做帝王的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唉!谁明白这种苦乐境界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呢?只有智者才能既无忧又无乐。如果执著于无忧无乐,则又是一种错误。

【笑,世界跟着你笑】

笑,世界跟着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海涛法师)

⊙在你快乐时,所有人都愿意分享你的快乐,而当你哭泣时,却很少有人能分担你的痛苦。有些人是见到好处才向你聚拢的,当看到好处已经没有,只剩下痛苦时,他们当然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离开你了。而少数能和你分担悲伤的亲人和朋友,你又舍不得让他们和你一起悲伤。

⊙笑,世界都跟着你笑,因此当我们想让这个世界对自己微笑的时候首先要自己对自己微笑,保持一颗乐观坚定的心。你的热情、你的乐观可以感染周围的人,也可以把困难吓跑,让挫折低头,所以,当你笑时,全世界都跟着你笑了。

⊙哭,只有你自己哭,所以有人说英雄都是寂寞的,他们总是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给自己疗伤。也可以理解为只有自己能从挫折失败中站起来拯救自己,痛定思痛,也只有自己能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成事不说,曾经有过的辉煌已成过去,我们应该把握今朝。遂事不谏,别人已经做过了的事,你才去劝阻就是废话了,既往不咎是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遗憾。

【不为也,非不能也】

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

⊙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人有超凡的想象力,才让生活变得很浪漫,可是也是因为这想象力,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设置障碍,把成功的路想得很艰难,于是常常是还没做就被自己的想象吓倒。有些事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愿尝试。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

⊙精心制成的大器,如有一点瑕疵,就可以避免被争夺的麻烦了。大成功者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丰功伟绩,要暴露出一定的缺点,这样就不会遭到嫉妒,刚直不阿的人要能屈能伸,心灵手巧的人要体现一点笨拙,能言善辩的人要体现出一点嘴笨。燥热能胜寒冷,冷静能胜狂热。清平冷静才是适应社会的正理。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继子秋水》)

⊙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真正有大智慧、大志向的人,大都为人低调,谦虚谨慎;而那些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的人,大都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要像大海那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是褒是贬,都要处变不惊。认识到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若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美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四时运行有明显的规律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有现成的定规却用不着加以评论。圣贤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细致的观察。

佛家名言名句


1、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4、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5、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7、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8、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9、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10、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11、下下人有上上智。

12、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3、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1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5、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6、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17、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18、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9、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20、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21、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22、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4、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7、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2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9、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30、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31、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3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5、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36、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7、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38、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3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0、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4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4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4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45、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46、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4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8、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5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5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5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4、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55、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56、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5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8、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59、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0、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61、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6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65、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66、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7、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68、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69、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70、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71、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72、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3、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74、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75、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76、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77、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78、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79、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80、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81、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

82、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83、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84、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85、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86、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佛理名言名句


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4、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5、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6、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0、看得破,忍不过,心火难灭因有禾。君子难遭君子成,小人自有小人磨。吃亏积福,欠债难躲,嗔什么?

11、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2、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3、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4、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15、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16、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17、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18、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21、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22、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23、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2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25、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7、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28、自心丰足,才能感知世间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29、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30、人生不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

31、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32、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33、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34、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35、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36、己身如得教,则教他不难,欲教他人,先须自教。

37、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38、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40、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善人舍弃一切,不谈论爱欲;虽遭遇快乐和痛苦,贤人不现色动。

43、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确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44、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4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46、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47、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48、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9、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50、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5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52、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5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5、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56、自身作恶,自身污秽;自身不作恶,自身清净。清净不清净由自己,人不能为他人清净。

5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58、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9、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60、失败事小,失去智慧事大。

61、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62、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63、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64、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65、日落息,日出作,春播夏锄秋收获。早熟命短素质差,顺天应时总没错。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急什么?

66、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67、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6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69、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70、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71、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72、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73、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74、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75、如欲以戈止戈,终不得止,只有忍能止纷争,此法真的尊贵也。

76、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77、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78、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79、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80、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81、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82、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3、邻里睦,乡党和,人肯吃亏善缘多。李翁郑婆常赠果,张兄王嫂每送禾。有茶且喝,有话直说,虑什么?

84、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85、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8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87、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88、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89、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0、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91、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92、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9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95、忍讥讽,让苛刻,好事难做也该做。自种福田自收获,庇荫后代当积德。神明不惑,天地看着,显什么?

佛语名言名句


佛语名言名句

【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卷一,破因缘品

【2】、 一切诸法由因缘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3】、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上蜃楼,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法句经》

【4】、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5经

【5】、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6】、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古印度)龙树《中论》卷二,观三相品

【7】、 深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8】、 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

【9】、 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幻听品

【10】、 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呵说?《大般若经》卷五九六

【11】、 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四十华严卷六

【12】、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知诸如来悉皆如影,知诸界趣业行受生悉皆如梦,知诸世间所现果报如镜中像,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知诸国土依心想住悉如变化。四十华严卷二

【13】、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圆觉经》卷上

【14】、 一切有为即无为,等同一相如阳焰。《大宝积经》卷-。三,善住意天子会

【15】、 云何所悟一切诸法?谓蕴、界、处、有为、无为。云何悟入?谓观察五蕴寂灭,如幻,空无所有。如是悟时,不见悟人,无觉无思,一切分别悉皆寂灭。若于诸蕴如是悟人,即为悟人一切诸法,是名出家所修行法。菩萨如是修此行时,亦不舍离一切众生。何以故?是菩萨如自所观,为众生说,而亦不着法及众生。善男子,是为菩萨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令佛刹具足圆满。《大宝积经》卷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

【16】、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卷上

【17】、 建立水月道场,庄严性空世界,罗列幻化供具,供养影响如来。忏悔罪性本空,劝请法身常住。回向了无所得,随喜福等真如,赞叹彼我虚玄,发愿能行平等。礼拜影现法会,行道步蹑真空,焚香妙达无生,诵经深通实相。(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18】、 (五)诸法无我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生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五蕴皆空经》

【19】、 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杂阿含经》卷三,第64经

【20】、 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70经

【21】、 若有见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杂阿含经》卷六,第129经佛言

【22】、 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大因经》

【23】、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佛说十善业道经》

【24】、 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

【25】、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26】、 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援。既有攀援,则有染着。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太子大善权经》

【27】、 世法无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灭;足牛住灭亦复不住;如生住灭中,有内外阴界入,是内外阴界人,亦有生住灭。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若过去世灭尽,不实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来世未生起,非我、非我所;若现在念念不住,是非我、非我所。若见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实智慧者。《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善臂菩萨会

【28】、 不自在相为无我相。南传(锡兰)觉音《清净道论论行道智见清净品》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29】、 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风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亦如箜篌随意出声。《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30】、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证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云何寿命相?渭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圆觉经》卷下

【31】、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圆觉经》卷下

【32】、 若复有人作如是念:我除须发,乃为出家,当知彼人则住我相。《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33】、 若以菩提为其物者,彼彼众生由我想故,而有我想,即非菩萨。《大宝积经》卷一,三律仪会

【34】、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古印度)龙树《中论观缚解品》

【35】、 若缘自身起解脱,亦唯迷尽,无别有我名解脱者。(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二

【36】、 以本法界观,生老病死苦,我无彼亦空,何者有生死?设知生死本,泥洹在我前,能知泥洹法,无佛亦无我。《中阴经》卷上

【37】、 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诸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

【38】、 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

【39】、 譬如有人咽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则能断于智慧命根。《大乘宝云经》卷七

【40】、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有子财?《法句经》卷上,愚暗品

【41】、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杂阿含经》卷三

【42】、 士大夫读得书多底,无明多,读得;少底,无明少。做得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盖从上大人丘乙己时,便错了也,只欲取富贵耳。(宋)大慧宗果《答吕郎中隆礼》

【43】、 自我愈大,不安愈多。(当代)圣严《自在语》

【44】、 菩萨善知诸法无我已,观察真如,修寂静行,不久当得初欢喜地。《入楞伽经》卷三

【45】、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46】、 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着而我,不着我所。《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47】、 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

【48】、 说法小有亦不无,以因缘故渚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高贵德王菩萨品

【49】、 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大乘宝云经》卷七

【50】、 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一

【51】、 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三十

【52】、 (六)中道懂得两极,理解中间,而不执着。《经集》第五品,第三章《提舍弥勒问》

【53】、 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二,第35经

【54】、 远离二边,住于中道。《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55】、 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56】、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

【57】、 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若心有实,是为一边,若心非实,是为一边,若无心识,亦无心数法,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明与无明,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58】、 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着有着无,二事俱失。(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七

【59】、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会中道。(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七

【60】、 第一须带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带一只眼,向一边行。(唐)百丈怀海禅师《古尊宿语录》卷一

【61】、 若见一切法都无自性,即由无自性故,便能安立缘起因果,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若见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缘起、因果皆应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定解,是为缘起现为性空义。(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

【62】、 尽偏中者,大小学人有于断常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则名为中。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

【63】、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如出世之人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64】、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65】、 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

【66】、 世俗真如,即是胜义。《大般若经》卷三六三,实说品

【67】、 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道树品

【68】、 以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69】、 (五代)延寿《观心玄枢》从假人空,名二谛观;从空人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人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学观品

【70】、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终心要》

【71】、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隋)智颧《摩诃止观》卷一

【72】、 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是常是常见非正见。《胜鬘经》

【73】、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出不入,不溢不散,是为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74】、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毛差别。(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75】、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九

【76】、 生死即涅槃,二无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下

【77】、 一切诸法真实之相,不来不去,无分无断,不一性、不异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悉涅槃相,是故当知不可宣说,唯除世俗说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无涅槃是彼所趣。《大宝积经》卷六,无边庄严会

【78】、 惊畏有为界,喜无为法,当知此即是增上慢。《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79】、 觉成就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卷上

【80】、 无有一法而可灭坏,无有一法而可乖违;无有一物而可贪着,无有一法而可厌离。《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81】、 无法可取,无法可着。《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82】、 贪本性者彼则清净,若清净者,彼则究竟,若究竟者,云何有贪?云何有说?《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83】、 一切世间贪性清净、瞋性清净故,一切世间垢性清净,罪性清净。一切世间法性清净、众生性清净故,一切世间智性清净。《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84】、 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净,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85】、 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86】、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87】、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华严经》卷三十九,十回向品

【88】、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隋)僧粲《信心铭》

【89】、 文殊师利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日: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90】、 无所有法,无有边法,说名中道。以于方便,说有觉慧能持诸法,然持法者亦不可得,不可得故,无有言说。《大宝积经》卷五,无边庄严会

【91】、 于真境,不作空解,不作有解,不作俱解,亦不作俱非解,于一念间,一切解心动念总绝。亦无不动之解,所解亦绝,此绝亦绝,境智俱融,于一念间,此谓情开理现,难可宣说,至者当知。(唐)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一

【92】、 诸法虽空,一心具足万行。(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九,引《大品经》

【93】、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民国)弘一《佛法十疑略释》

【94】、 八、实相、真如、佛性大乘因者,诸法实相。《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95】、 依于一实理,演说诸法相。《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96】、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97】、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98】、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槃;觉了不碍,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如是等种种异名,俱名实相;种种所以,俱是实相功能;其体既圆,名义无隔。(隋)智频《法华玄义》卷八下

【99】、 何谓无上菩提?佛言:色等真如是。《大般若经》卷三三二,善学品

【100】、 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诤,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

【101】、 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102】、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日真如。(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九

【103】、 烦恼破坏时,真如恒显现。(古印度)龙树《赞法界颂》

【104】、 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真实义品

【105】、 所谓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不住无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又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如是等相,是名法性。又法性者,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证得决定究竟体相,如是名为诸法实性。《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106】、 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七

【107】、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二

【108】、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109】、 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110】、 何等为法界?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即不变异,所谓如如。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般若波罗蜜、如如、实际、无分别相、不可思议界、真空,一切智、一切种智,不二界。以出世般若波罗蜜证,后无分别智至。以般若波罗蜜如实见名为证,以智通达名为至。《胜天王般若经》卷二

【111】、 若佛出世若佛不出,性相常住,是名法界,亦日如如。《胜天王般若经》卷六

【112】、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佛严经》卷二十六

【113】、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论》引

【114】、 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一

【115】、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116】、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117】、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118】、 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性。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当知亦是常,一切时性无变异故;又由清净所缘故,当知是善;以是善故,当知是乐。(古印度)无著《显扬圣教论》卷十六

【119】、 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120】、 (一)法性离言夫第一义不生不灭,不败不坏,不增不减,文字章句所不能说,不可诠辩,绝于戏论。善男子,第一义者,无言无说,本性清净,一切圣人内自证得,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尔,不减不增。.若无有此第一义谛者,所修梵行皆悉无用,佛出于世亦复无用。《大乘宝云经》卷六

【121】、 是故灭圣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是灭谛。《胜鬘经》

【122】、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23】、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24】、 夫如如者,谓是内所证知之法,不可文字之所显示。所以者何?是法一切言语道断,文字章句所不能诠。过音声界,离诸口业,绝诸戏论。不增不减,不出不入,不合不散。非可筹度,不可思量。过算数境,非心行处。无碍无想,过想境界。过诸婴儿一切境界,一切婴儿所不行处。过一切魔境界,过一切烦恼境界。过识境界,无所住处。无住寂静圣智行处。如是如是内所证,无垢无污,无染清净。微妙第一,毕竟最胜。常恒湛然,无生灭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界常尔。《大乘宝云经》卷四

【125】、 何谓真如?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何以故?此法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及戏论故。离诸人出,无有计度,非计所行,无相离相,非诸愚夫所行之处。远离一切诸魔境界及已一切烦恼境界。非识所行,住无所住。自性寂静,超过众圣智之所入。由是因缘,自内所证,无垢无染,清净微妙,最上无比,恒常不动,性不坏灭。若诸如来出现于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如是名为真如,亦名实际,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种智,名不思议界,亦名不二界。应以出世间般若自内所证。《佛说宝雨经》卷六

【126】、 实义者,所谓不虚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大乘宝雨经》卷五

【127】、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着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28】、 云何法性不可思议?佛言:大王,在诸众生阴界人中无始相续,所不能染,法性体净,一切心识不能缘起,诸余觉观不能分别,邪念思惟亦不能缘,法离邪念,无明不起,是故不从十二缘生,名为无相,则非作法,无生无灭,无边无尽,自相常住。体性明净,不可思量。性是真实,则离颠倒,性不变异,故称为如;圣智境界,名第一义;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净,离一离异,无名无相。即是空、无相、无愿,遍虚空界诸众生处,一切平等,无边无量,不异不别。非色不离色,非受想行识不离受想行识,非地大水火风大,不离地大水火风大。无生离生,虽逆生死,不顺涅槃。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尝,身不能觉,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129】、 当知真如深妙,但唯智知,非言之能说。离诸戏论,绝诸分别,非此非彼,离相无相,远离寻伺,过寻伺境。非识之所了,不住所住。寂静圣智及无分别后得智之境。无我我所,不可求得,不取不舍,无染无着,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而常不变。《胜天王般若经》卷五

【130】、 一切诸法所有自性,即是本性。若是本性,彼无自性。汝今当知:若以言说,得一切法本性自性,无有是处。若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大宝积经》卷五,无边庄严会

【131】、 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大宝积经》卷三十九,菩萨藏会

【132】、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33】、 法性能相谓真如,无有所取及能取,无有所诠及能诠,无此差别即真如。《辨法法性论》

【134】、 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胜天王般若经》卷六

【135】、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真实为性,恒守本心无有改变,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能有安立,性常随顺,无能测量,充满一切,常住无尽,无有比对,体性坚同,不可破坏,照明为体,无所不在,遍一切时,性常清净,于法无碍,体性甚深,与一切法而共相应,一切法中性常平等,不离诸法,一切法中毕竟无尽,与一切法无有相违,普摄诸法,与一切法同其体性,与一切法不相舍离,摄持一切世出世法,性无垢浊,无有变易,不可穷尽,性常觉悟,不可失坏,能大照明,不可言说,持诸世间,随世言说,遍一切法,无有分别,遍一切身,体性无生,尽未来际,遍住三世,体性清净,体性明洁,体性无垢,无我我所,体性平等,超诸数量,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华严经》卷三十,十回向品

【136】、 法性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体如虚空,难知难解。善男子,此法微妙,难以文字语言宣说。何以故?超过一切文字境界故,超过一切语言境界故,超过一切语业所行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戏论分别思量境界故,超过一切寻伺计度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愚痴众生所知境界故,超过一切烦恼相应魔事境界故,超过一切心识境界故。四十华严卷三十

【137】、 诸法实相中,无心、无心数法。《小品般若经》卷五,相无相品

【138】、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古印度)龙树《中论观法品》

【139】、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

【140】、 由此圣教,应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别永灭,非实有性,非离非有。若言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别,说为真如。如彼真如虽是实有,而就胜义,有、非有等分别不成。(古印度)靖辩《大乘掌珍论》

【141】、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一切言语道断,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维摩经》卷下

【142】、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楞伽经》卷一

【143】、 (二)实相无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金刚经》

【144】、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量义经》

【14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146】、 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般涅槃经》卷三十,狮子吼菩萨品

【147】、 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着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大般涅槃经》卷四十

【148】、 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149】、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150】、 无相性者,一切诸法但名言所显,白性无相貌放,名无相性。无相有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离三种相,故名无相。(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十一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佛典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430291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高中生格言警句
下一篇 : 奉献格言
" 名言名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