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以下“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相关主题内容,为励志的句子小编收集并整理,知道怎么写高质量范文吗?在开始写作之前,通常会收集相关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更多灵感和想法,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1

最近我阅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这本书我是怀着对领袖的崇敬和对毛泽东的豪气读完的,这部书让我懂得了许多……

在这本书中的众多人物中,我最欣赏毛泽东,他英姿飒爽,虽不怎么帅气,但仅明亮的眼神,就会让人为之一振。每每想到他,我都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的毛泽东;那个在北洋军阀包围下英勇无畏的毛泽东;那个在易永畦生病时无微不至的毛泽东。当然他也有许多缺点:太冲动、太倔强、太自以为是,但他仍然让我敬佩。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就应该朝着他奋斗,努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个志向并不一定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他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但他有一种视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这就足够了,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感,他才会刻苦读书,坚持锻炼,才会带领手无寸铁的同学们保卫长沙。《恰同学少年》给我的一个启示就是:“立志在先。”

记得毛泽东有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斗不过天,斗不过地,更斗不过人。我们斗得过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更是一种胜利。

是啊,我们虽不生活在乱世,但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追梦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坎坷。如果一个人连远大的志向都没有,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主席。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主席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主席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主席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主席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主席;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主席;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主席,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主席,是勤奋而认真的。他的老师曾经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看书,却经常看入了迷,一直借助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好好品味一本书,竟将这本十分厚重,长达十几万字的书,全部抄了下来!他一直都“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过:“我读书不做笔记,就好像没读过一样。”所以,他的每本书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而他的课堂笔记,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还标注着许多三角、圆圈,旁边也见缝插针,批满了蝇头小楷的评语。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主席,是勇敢的。当汤芗铭在湖南十分猖狂,众人都惧怕他时,毛主席却和同学们编了一本反对袁世凯的书,并在长沙各大学校中流传。当敌军怀疑毛主席不是正规军,枪管都抵到他脑门上时,他还是连眼睛都没往枪这边瞄一瞄,却不紧不慢的提起茶壶,给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续起水来。事后,一师的校长孔昭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全校学生皆曰:毛主席通身是胆。”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主席,还是俭朴的。他每双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后裂几个大口子,才肯换新的。在街上买鞋时,他连1毛一双的鞋都嫌贵,最后反而把几块大洋都花在了买书上。做笔记时,不舍得买纸,他就把报纸的空白地方裁下来,作为记录本。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有了这样勤奋、勇敢、俭朴的优良品质,毛主席才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又胸怀天下的革命领袖,从而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3

但是看了《恰同学少年》,我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佩服,佩服,崇拜他。

从一开始,毛泽东就从头开始读。不管外面多吵,他一点也没有分心。他的专注力真的无与伦比。同时,倒立看书也能锻炼自己的体质,真是一举两得。之后还和同学一起去冬泳,创立了自己的六段操(一种集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美操),在全校推广。

就像他说的,靠菩萨养身体没用。只要坚持运动,身体自然会对所有疾病免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真的体现在他身上。“年轻人的未来需要一个坚实强壮的身体”让我明白了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如果我缺乏锻炼,那我以后一定要加强锻炼,“教化它的精神,野蛮它的体格”!

毛泽东在一年级的新生考试中成功地考上了一年级。杨昌济老师第一节课,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谈谈你的志向。”其他学生说了他们的愿望,但毛泽东说他不知道。虽然他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但他从未找到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但我在不断的选择。正如毛泽东所说:“学习就是寻求。”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的。去修远的路很长,所以我会上上下下。

毛泽东过着简单的生活,即使鞋子穿破了,他也不在乎。甚至用杨先生给他买鞋的钱买书,都说明他爱读书爱得深沉。他简单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我现在所缺乏的。

但是刘俊卿和毛泽东非常不同。他家境贫寒,父亲为他努力工作,到处借钱供他读书,甚至给他钱治病。但是刘俊卿用这笔钱买了昂贵的鞋子,这真的浪费了他父亲为他所做的努力。他的所作所为是受这种虚荣心驱使的。想到有时我也做同样的事情,我感到羞愧。

和他相比,蔡和森几乎是完美的。他不像毛泽东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刘俊卿那样铺张浪费,而是更加内敛。他的作文以105分考上了铁路学校,比100多了5分。这么优秀的学生,一点傲气都没有,反而比别人更平易近人。他工作学习,在街上擦鞋,没有一点自卑,但是态度乐观,真的是一种享受。蔡和森也有宽广的胸怀。在学校谁是最好的学生的竞选中,蔡和森主动充当了计票人,放弃了竞选,不得不佩服。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

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

壮志。

今年寒假在姐姐的强力推荐下,我观看了影片《恰同学少年》

。它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在这部电视剧中,我才

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

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一堂课令我记忆犹新:杨昌济在上修

身课时讲到了立志,便走到同学们中间询问大家的志向。各位同学

间的答案也是大相径庭,其中易永畦的回答“三国关云长大将”似

乎偏幻想一些,颇有些天真的童言味道;而刘俊卿的答案“傲立与

天地之间”似乎又有点夸夸其谈。轮到毛泽东时,并没有给出答复

,然而从中揣摩一下:或许无言便是的答案。有时越大的志向

越不好把握,还需假以时日,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告诉我

们树立远大的志向非一日之功,有时志向也要符合实际,否则就成

了旁人耳中的夸夸其谈。立志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去身体力行,那

口中所言之志岂不成了空手画饼?

《恰同学少年》中还有这样的一幕: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

在湖南一师操场上,声情并茂地背诵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

那朗朗的读书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

在激昂地背诵那令人振奋的文章。其中有一段高潮令我难忘:故今

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

于地球。的确,就是梁启超、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这种奋斗的精神

,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表明了只有奋斗和革命中国才能

进步。

古有杨时程门立雪,今有毛泽东“袁门立雨”。老师中有一个

前清的举人袁吉六,满腹经纶,学术深厚。毛泽东是他欣赏的学生

,但却不喜欢他过于张扬的性格,他的文笔也正如他的性格一样粗

糙,文章“扯着个嗓子从头喊到尾。”于是批的他的作文分数越来

越低。毛泽东似乎与他杠上了,仍是招摇过市的笔风,最后一次四

十分的成绩,毛泽东终于忍无可忍,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后冲出门去

。在杨昌济的开导下“袁门立雨”,最终使师生关系融合,毛泽东

大有长进。显然,老师的批评是为了我们好,而经历一些磨砺也会

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伟人的成长历程,在我的脑海中一遍遍的浮现。或许这些许文

字会成为血液,流动在我的全身;或化为烙印,镌刻着爱我中华的

万丈豪情!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5

一部《恰同学少年》展现了毛泽东湖南一师五年半的求学生涯,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深思: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学生该怎样学习?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教师该怎样教育学生?教师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学生学习是否就该为了一张成绩单?

每天晚上八点打到央视一套,专心看着《恰同学少年》,胸中那一片蛰伏的***一次次的被这一群年少的伟人点燃着、感染着。他们高声吟诵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变国民命运当成自己的责任,毛泽东、蔡和森、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萧子升、萧三……一个个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一生的抱负,在一群开明的教育改革家杨昌济、孔昭绶等老师的教导下,奋发图强,修学储能,潜心学习、相互探讨,于无字句处读书,在时局动荡中寻找中国的出路。

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中国之大竟无一处可以使人安心读书,所以他们只能为了去开创一个新的天地,而储能,而读书。

现在,生于治世的同学少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问一下教室里的莘莘学子,答案倒也五花八门,“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为了让爸妈高兴……”“为了考个好分数,得到爸妈许诺的电脑……”“为了…为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呀,为什么要读书?每个同学的答案也许不尽相同,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会改变,但是为什么要读书,却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向的重要问题。“志于斯,恒于斯,成于斯”,作为同学少年,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别人下棋娱乐时他在教室里读书,别人早已安然入睡时,他在锅炉房借光读书……买不起书,他就在书店里蹲着读《达化斋书录》;穿着一双露着十个脚指头的布鞋出出入入,他从来没觉得寒酸;当杨昌济老师给他一元钱让他买一双新鞋穿时,又被他在半路上换了一本《西方伦理学》……博览群书,饱览群书,读书笔记、注释写的比原书还多,这种读书,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吃书”――将书的内容都“吃”到肚子中去了,烂熟于胸。毛泽东的读书速度是快的让人吃惊的,当杨昌济先生将自己译著的十几万字的手稿《西方伦理学史》借给毛泽东看时,毛泽东隔了一周就将书还给了杨先生,以致杨先生误会他没有认真看书,而当他听到毛泽东解释并说将书抄了一遍时,更是直到亲眼看见方始相信。“修学储能,先博后渊”这是杨昌济指给毛泽东的求学之路,而毛泽东读书更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合璧,将西方伦理学与中国老庄、孔孟、程朱之学相比较得出了本源同一的结论,一番高论令杨先生同样叹服。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毛泽东善于从社会观察与实践中学习,善于通过从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学习,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就是当年的毛泽东是如何学习的,现在的同学学习中不乏挑灯夜读,狠下苦功的,但是仅仅这些够么?比较之下,应该知道作为学生该怎样学习。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存在偏科的,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到了不及格的边缘。但是杨昌济说的好:“自古大才乏通才,自古大才少全才,我们又何必强求一个对理科缺乏兴趣的学生要门门全优呢?”的确不错,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对学科中的某一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自然不会再去过分关心,那样对他来说仿佛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当然,在这儿我们不是说理科不重要,或者说某科不重要,而是针对了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全才,乍听上去合情合理、尽善尽美,但是仔细推敲一下,真的就没有人对此产生疑问么?真的韩寒就不如各门功课都差不多,但总分却比韩寒高许多的同学么?陈景润固然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但他的贡献比起那些称职的老师差么?同样在现在的学习中,又有多少学子存在偏科问题,老师、父母在尽力的对他们进行不科、纠正,但是有成效的有几人?理科好的终究还是理科好,文科棒的终究还是文科棒,没听说有几人能成为文理全优的“全才”的。这也是我们当下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偏科的问题。当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之后,“该学什么”这就成了他们人生选择中的大问题了。

在那个时代,俭朴为修身之本。当蔡和森看到刘俊卿和王子鹏吃着家里送来的好饭而将学校发的伙食倒掉时,蔡和森愤怒了,因为有多少人正在忍饥受饿……当刘俊卿耻笑蔡和森捡剩饭吃时,徐特立老师走了出来,无声的从蔡和森的碗里拿起半块剩窝头,从容的塞入嘴里吃了起来,并笑着说:“真香啊!”,蔡和森被感动了,蔡畅被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同学被感动了,无言的批评使刘俊卿顿感无地自容,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6

随着“八一”节的到来,各种历史回顾的影片又拉开了帷幕。而在众多的影片中,《恰同学少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更震撼了我的心灵,给予我无限的斗志……

它是一部摧人向上的健康作品。让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一亮。

 《恰同学少年》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剧一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跟韩剧和其它偶像剧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电视剧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看后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这部电视剧也使我想起即将离开的大学校园,正在工作岗位上实习的我这才明白大学的光阴是最珍贵的。好怀念大一的生活,好想念我的母校,好想念我的老师、同学,一点点,一幕幕,大一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还会想起那条熟悉的街道,那熟悉的计算机楼,那熟悉的教室,春天里的绿草坪,夏天里的花海,秋天里的落叶,冬天里的皑皑白雪……那是充满烂漫幻想的时候啊,有我们太多的憧憬,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罢。如果时光再重来,大一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阴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对教育、对中国的未来深深的反思和忧患,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收看的观众,都会为之震撼。

可喜的是我们还会同母校走过半年的光阴,《恰同学少年》为我今后的道路指点了迷津。我们不会再混混谔谔,同时《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我们要在人生之路上乘胜前进,我们要选择最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潜能的环境,我们要多和那些志趣高雅、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主动积极奋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肯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7

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的故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过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和老师吵吵架,叛逆几下,和同学讨论讨论世界,玩几下,其实大家年轻的时候都做过,至少我哑行者做过,而且叛逆程度、轰动效果,甚至我可以说思想深度也不亚于他小时候,而且俺那时候比他年轻多了。当然也不是贬低泽东同志了,毕竟那时候他也年轻。像你,像我,像他一样年轻,所以也理所当然发生的是一样的故事,像你,像我,像他。当然后来就不一样了,就不再像你,像我,像他。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不一样,又怎么不一样了,为什么会不一样。那就是我哑行者研究不透的课题了。

也看到了他的家庭,他的亲人,他的爱情。和大家一样,血浓于水的亲情,卿卿我我的爱情。只是后来,数位为革命牺牲了,妻子、孩子、弟弟、妹妹。说是为了革命,不如说是为了他。因为没有他就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不是他的带动就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理想,为了事业,搭上这么多的亲人,搭上这么多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这也是哑行者我研究不透的课题,我只是感觉革命前的世界没有烂到无可药救,革命后的世界也没有好到盛世太平。

当然现在的人太多说值,至少主流观念是会说值得的,但是未来,怎么说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肯定的是哑行者不会,这个世界还没有这么大的事业、这么大的理想,这么大的追求。在我眼里,中华五千年都没有这么大的东西值得这样的付出。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8

一部《恰同学少年》展现了毛泽东湖南一师五年半的求学生涯,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深思: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学生该怎样学习?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教师该怎样教育学生?教师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学生学习是否就该为了一张成绩单?

每天晚上八点打到央视一套,专心看着《恰同学少年》,胸中那一片蛰伏的一次次的被这一群年少的伟人点燃着、感染着。他们高声吟诵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变国民命运当成自己的责任,毛泽东、蔡和森、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萧子升、萧三……一个个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一生的抱负,在一群开明的教育改革家杨昌济、孔昭绶等老师的教导下,奋发图强,修学储能,潜心学习、相互探讨,于无字句处读书,在时局动荡中寻找中国的出路。

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中国之大竟无一处可以使人安心读书,所以他们只能为了去开创一个新的天地,而储能,而读书。

现在,生于治世的同学少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问一下教室里的莘莘学子,答案倒也五花八门,“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为了让爸妈高兴……”“为了考个好分数,得到爸妈许诺的电脑……”“为了……为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呀,为什么要读书?每个同学的答案也许不尽相同,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会改变,但是为什么要读书,却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向的重要问题。“志于斯,恒于斯,成于斯”,作为同学少年,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别人下棋娱乐时他在教室里读书,别人早已安然入睡时,他在锅炉房借光读书……买不起书,他就在书店里蹲着读《达化斋书录》;穿着一双露着十个脚指头的布鞋出出入入,他从来没觉得寒酸;当杨昌济老师给他一元钱让他买一双新鞋穿时,又被他在半路上换了一本《西方伦理学》……博览群书,饱览群书,读书笔记、注释写的比原书还多,这种读书,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吃书”――将书的内容都“吃”到肚子中去了,烂熟于胸。毛泽东的读书速度是快的让人吃惊的,当杨昌济先生将自己译著的十几万字的手稿《西方伦理学史》借给毛泽东看时,毛泽东隔了一周就将书还给了杨先生,以致杨先生误会他没有认真看书,而当他听到毛泽东解释并说将书抄了一遍时,更是直到亲眼看见方始相信。“修学储能,先博后渊”这是杨昌济指给毛泽东的求学之路,而毛泽东读书更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合璧,将西方伦理学与中国老庄、孔孟、程朱之学相比较得出了本源同一的结论,一番高论令杨先生同样叹服。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毛泽东善于从社会观察与实践中学习,善于通过从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学习,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就是当年的毛泽东是如何学习的,现在的同学学习中不乏挑灯夜读,狠下苦功的,但是仅仅这些够么?比较之下,应该知道作为学生该怎样学习。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存在偏科的,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到了不及格的边缘。但是杨昌济说的好:“自古大才乏通才,自古大才少全才,我们又何必强求一个对理科缺乏兴趣的学生要门门全优呢?”的确不错,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对学科中的某一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自然不会再去过分关心,那样对他来说仿佛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当然,在这儿我们不是说理科不重要,或者说某科不重要,而是针对了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全才,乍听上去合情合理、尽善尽美,但是仔细推敲一下,真的就没有人对此产生疑问么?真的韩寒就不如各门功课都差不多,但总分却比韩寒高许多的同学么?陈景润固然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但他的贡献比起那些称职的老师差么?同样在现在的学习中,又有多少学子存在偏科问题,老师、父母在尽力的对他们进行不科、纠正,但是有成效的有几人?理科好的终究还是理科好,文科棒的终究还是文科棒,没听说有几人能成为文理全优的“全才”的。这也是我们当下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偏科的问题。当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之后,“该学什么”这就成了他们人生选择中的大问题了。

作为教师,是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视剧的,她会让你审视时下你自己的教育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老师都应该练就一双慧眼,善于从你的学生中找出那匹“千里马”来。剧中杨昌济、孔昭绶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不也正是当前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么?里面反映的很多问题确切的说就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考评方法问题,应试教育问题,学生的俭朴教育问题,独生子女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低的问题,部分学生瞧不起自己贫困的父母的问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问题……

在那个时代,俭朴为修身之本。当蔡和森看到刘俊卿和王子鹏吃着家里送来的好饭而将学校发的伙食倒掉时,蔡和森愤怒了,因为有多少人正在忍饥受饿……当刘俊卿耻笑蔡和森捡剩饭吃时,徐特立老师走了出来,无声的从蔡和森的碗里拿起半块剩窝头,从容的塞入嘴里吃了起来,并笑着说:“真香啊!”,蔡和森被感动了,蔡畅被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同学被感动了,无言的批评使刘俊卿顿感无地自容,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当毛泽东带着对“tex”的疑惑问老师时,老师在解答后却对他关心时事的做法大为不满,认为学生就要关心“学习”,与书本无关的事情知之何益?试问我们中的老师是否也有这种做法呢?剧中这些教育家不止一次的探讨,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才。当毛泽东在课堂上顶撞袁吉六老师后,学校要给他处分时,老师们结合他的性格,想到的是这样是否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教育目的,最终还是经杨昌济先生的一番旁敲侧击,才使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雨夜登袁府,向老师认错。此等教育,用心良苦,又岂是简单的表扬、批评所能比拟的?

剧中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剧中的教育者也才是真正为国为民办实事的人。毫无一点铜臭味,拿着自己的薪水教自己的学生,不必整天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也不必整天等着领导的督促才去工作,师道尊严,为人师表。那时的教育可以经世致用,修身平性;那时的教育可以激人奋进,立志有为。而不像现在大家所学的这些东西,等到你参加工作时才发现,以前所学的东西基本都用不上,而用得着的又基本都要重新补充。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受 篇9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同志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豪情壮志。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黄晖同志著作的《恰同学少年》,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我亦深深被书中的人物吸引着、牵动着

当我目染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那一批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志存高远、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精神,我彻底的被感动了。他们那种意气风发、胸怀鸿鹄之志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奋发向上!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潇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了这本书,毛泽东同志给我的印象最深,其次便是刘俊卿,他和毛泽东同志是冤死对头。这样的一个反面人物留给读者或许只有厌恶、憎恨,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本书是因为有了他,才更加吸引了我。他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刘老爹的爱并没有让他走入正途,反而却让他越走越远。他的事迹时刻警示着我们:仅仅有爱是不能够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的,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生活才会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人的遗训犹在耳边回响。他们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何为抱负?何为志向?何为理想?

由此让我想到当今,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呢?俗话说:三十六行业,行行出状元。毛泽东同志和那些志气昂然的青少年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不管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做的是什么工作,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做,更重要的是要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去实现人生梦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55268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读书励志的文案大全39条
下一篇 : 房地产销售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