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的心里有了新的看法。同本书不同人去看结果都不一样。此时可以写篇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独特的见解,“论十大关系读后感”为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收集并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

《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在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xx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

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2

XX年经济危机到来,又使很多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西方很多国家都掀起了《资本论》重读的高潮。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青年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著?重燃恰同学少年般五四的激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泽东,自己也开始自觉的读些毛泽东的著作,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探索,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和当代的国情。前两天,刚拜读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xx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3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着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4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000字: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迈开了步伐,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但由于缺乏经验,存在着照搬苏联经验、急于求成等问题。怎样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毛泽东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的思想。他概括、阐述的涉及经济、政治等领域中的十对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他指出,中国过去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外,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对外国好的经验,是要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主席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要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也要争取一切力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阐述中,毛泽东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其中包括保持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基本原则和政策。毛泽东自己认为,从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道路,“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毛主席对十大关系从矛盾的正反面,事物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等问题,辩证统一的探讨了当时中国突出的十大问题,而其中对农业的重视让我尤为震惊。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农业支持重工业为主,而毛主席考虑到人民生活问题,以及农业滞后对重工业的消极影响,果断的把农业提高到一个高度,从今天看来,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读后感·而在中国与外国关系上,毛主席冷静的认清了自身的短板,并提出向外国学习,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先进特点,对于一切不能照搬照抄,对待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正是一个共产党人应当持有的态度。

总之,对于毛主席的这片充满哲理性的文章,仍然对如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充分吸收这些观点,例如中央与地方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等等观点早已成为现实。此时的中国国际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继续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读完这篇《论十大关系》,非常敬佩我们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5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6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7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1

《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2

《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

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3

作为一名生长在红旗下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关心自己国家独有的特色发展模式。我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泽东。因此,读毛泽东的著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背景下,我拜读了《论十大关系》并作出了感想。

对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我想这正是毛泽东基于当时时代背景提出的,在美国人的经济封锁,苏联的虎视眈眈下,我们必然要作出这样的选择。重工业的作用在于抵御外敌维护和平,那么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要做到在维持社会稳定抵御外敌的同时,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发现、美国高产化肥的引进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但是,过度的压低粮食的价格会使农民丧失耕种的热情,不利于农业的长久发展。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因此合理的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重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上面,出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将新建的大部分厂房放在内地。毛泽东认为我们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拥有了内地的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策略的缓冲地带。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国防建设则是经济建设拥有良好国际环境的保证。与此同时,核武器的研究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迫切的需要在此领域有所突破,以实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抗衡。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全观十大关系所透漏出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可知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或许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不能完全的了解,只是一味的指责他将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他的思想确实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毛泽东的十大关系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指引着我们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影子。

十大关系,亦可称作十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的关系,也是现在与将来的问题,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与将来,但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与使用它,进行合理的修改与变通,使其适用于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他必定能在国家的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4

《论十大关系》这个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列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对于外国的经验,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者一概照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吗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木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

无论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方针,其宗旨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利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总的原则。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决定社会性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有了这些力量和动力,革命和建设才有胜利的基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发挥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毛泽东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除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外,还必须把其他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革命和建设多一份力量,胜利就多一份可能。因此,只要是积极因素,不管其积极程度大小,也不管其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尽可能地加以争取。因此,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也是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因素,都应该努力争取。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这些国际条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为革命和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或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道义的支持。

消极因素无疑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把其中某些消极因素化解了,使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就减少了消极因素的阻力,扩大了积极因素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反动阶级及其成员。毛泽东指出: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还包括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应当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这样就可以把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对犯错误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挫伤他们改正错误、将功补过的积极性,不但不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而会将原有的积极因素转化为消极因素。

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未,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策略和方法,要统筹兼顾,要合理调节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关系,处理好农、轻、重,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等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5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以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第一、二、三条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苏联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重工业和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我们对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但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做,一是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他还指出,一种是少发展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同时,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否则,就会象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那样,由于农、轻、重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粮食生产下降,市场物资紧张,民用商品缺乏,货币不稳的现象。

第四、五两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闪光点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提出了改革旧的过于集申统一的经济体制思想。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一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提出: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8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十大关系中,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都是关于经济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间都透漏着经济的因素。且其中的论述多是十分恰当的,至少我是没有找出太多的漏洞。同时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军费每年的保持10%以上的增长,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不是和毛泽东搞核武器的劲头不是一样的嘛。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路,重视高技术重工业的发展不又是一样了吗?

十大关系,亦可谓十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面临的问题,也是现在将来都存在的问题,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已给我们指明了基本方向。它不但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在国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是辩证的,人生也是辩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也需要处理身边的种种关系。

学习、工作与休闲娱乐关系,必须适当分配时时间和精力。()学习工作两不误,两者互相促进,适当的休闲娱乐能够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必须权衡,个人价值离不开集体价值。只有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寻找交点,通过个人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促进集体利益更大更优;而集体利益的扩大与优化,能够提供个人更好的发挥平台。

再者,关系既是复杂,又是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必须了解的学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和谐的人际。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9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数最新1

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青年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著?重燃恰同学少年般五四的激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主席,自己也开始自觉的读些毛主席的著作,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探索,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和当代的国情。前两天,刚拜读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主席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主席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主席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数最新2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迈开了步伐,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但由于缺乏经验,存在着照搬苏联经验、急于求成等问题。怎样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毛泽东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的思想。他概括、阐述的涉及经济、政治等领域中的十对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他指出,中国过去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外,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对外国好的经验,是要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总之,对于毛主席的这片充满哲理性的文章,仍然对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充分吸收这些观点,例如中央与地方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等等观点早已成为现实。此时的中国国际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继续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读完这篇《论十大关系》,非常敬佩我们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数最新3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

毛主席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要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也要争取一切力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阐述中,毛泽东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其中包括保持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基本原则和政策。毛泽东自己认为,从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道路,“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毛主席对十大关系从矛盾的正反面,事物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等问题,辩证统一的探讨了当时中国突出的十大问题,而其中对农业的重视让我尤为震惊。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农业支持重工业为主,而毛主席考虑到人民生活问题,以及农业滞后对重工业的消极影响,果断的把农业提高到一个高度,从今天看来,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而在中国与外国关系上,毛主席冷静的认清了自身的短板,并提出向外国学习,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先进特点,对于一切不能照搬照抄,对待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正是一个共产党人应当持有的态度。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数最新4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800字数最新5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

现在国家的许多政策和方针都还体现《论十大关系》中的观点,可见它对中国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比如其中,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些见解,它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也有启示意义。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0

作为一名生长在红旗下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关心自己国家独有的特色发展模式。我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泽东。因此,读毛泽东的著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背景下,我拜读了《论十大关系》并作出了感想。

我们可知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或许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不能完全的了解,只是一味的指责他将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他的思想确实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毛泽东的十大关系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指引着我们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影子。

十大关系,亦可称作十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的关系,也是现在与将来的问题,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与将来,但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与使用它,进行合理的修改与变通,使其适用于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他必定能在国家的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1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以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第一、二、三条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苏联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重工业和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闪光点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提出了改革旧的过于集申统一的经济体制思想。

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一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提出: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2

《论十大关系》一文还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当时国情既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们的革命比别人落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自然也是比别人落后,我们一为穷,二为白,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新中国的起步很低,也正因如此,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要发展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好好走好每一步,打好基础,从这篇文章的具体阐述中,毛泽东同志对这十大关系的认识、理解以及解决措施等观点很鲜明,就是要辨证地去处理,全面统筹,与时俱进,处理各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强盛,方式须辩证,调整的结构和效果要均衡。并且毛泽东同志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坚持原则,好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不能一手抓来就用,更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读这篇文章,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我们在大学已经走了近乎一半的路,虽然我们现在会遇到很多困难,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相信在经历磨练之后我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3

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经会议讨论,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这个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毛泽东指出 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4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有关领导,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中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5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20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59054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友谊的船作文推荐
下一篇 : 学习做计划(汇总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