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考古报告5篇,欢迎你的品鉴!

考古报告 篇1

公元30000年的一天,来自银河系、猎户星座、仙后星座和太阳系W星的二十多位考古学家,奉宇宙中心古生物研究所之邀,汇聚在地球上的一处古废墟上。想通过对地球废墟的考古发掘,寻找、发现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亿万年的古生物灭绝的原因。

几天后,经过对智能机器狗发掘成果的研究,发现种种迹象表明,在一万年以前,地球是由一种叫“人”的高级动物主宰的。当时的地球人已具备了初级文明,从各组发现的情况汇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以经初步掌握进入太空技术,懂得利用一些植物纤维织成一种人类叫布的东西来遮挡气候对人体的侵袭;懂得用一些动植物的脂肪淀粉状物质合成食品;懂得制造一些叫车、船、飞机的低级交通工具;懂得用文字记述他们的历史。不过,形式上极其简陋,大多用一种叫“纸”的东西记述。文字极不规范,有的似低级的毛毛虫,有的像方块,有的像一堆堆稍加排列的草根。一时无法破译,只有等待C组将其送往宇宙中心太空语言文字破译室才能得到更具说服力的答案。也许还可以从中了解这一高级动物在地球上灭绝的真正原因。帮助进一步揭开人类消亡的宇宙之谜。

又经过一阶段的分头发掘,各考古组又有了许多重大发现。B组从一处沙漠的废墟中发现了人类用来制造自杀性武器的“铀”和一些核废料。并在好几个地区发现使用过这种武器的痕迹。D组从几座城市废墟的土壤和水里发现大量的可致人于死地的剧毒化学元素。并从人类骨头化石中测验出多种致命毒素。C组从一个干枯的湖底里发现一座被淹没的城市痕迹,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座繁华的且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被淹没的城市。经过对周围环境的地层测定,这座城市四边约两百公里均为荒山,被淹没期间几乎不存在植被。而A组经过发掘和多方面考查又发现,在大约一万年前,这个曾经繁荣过的地球,几乎丧失了一切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恶劣的气候条件,都有可能使人类这高级动物突然消亡。看来已无需再浪费时间发掘下去了,各个考古小组带着自己的考查成果,离开了这个干涸、荒漠,已无一点生气的地球,回宇宙中心汇报去了。

在宇宙中心的一个会议大厅里,N专家组长听取各考古组汇报后,结合对人类文字记载的破译得到的信息,把各种信息通过心灵感应反馈给智能信息处理中心。一会儿,结论出来了:人类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完完全全是人类自己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生存环境、挥霍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战争,加上又没有能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造成的。一句话,是人类自己消灭了自己。

考古报告 篇2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满浪漫色彩与神秘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湮没于荒漠的古城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联系起来,这就更为考古学增加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对各地的考古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随着老山汉墓发掘、雷峰塔地宫开启等一系列电视直播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古代文明的辉煌原来就重现于小小的手铲和竹签之下,由此公众才贴近了真正的考古学。

回想起考古实习前的情形,就连我们这些凭着理想与激情从全国各地走到一起来的考古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与紧张,一想到自己即将投身到火热的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之中,想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即将在现实中接受考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想象着该如何用双手叩开大地的胸膛,聆听千百年前先民生息劳作的历史回响,如何在无言的遗址上复原出古人生活的生动场景,如何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度过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时光……

也许因为大家都是刚刚二十岁的青年,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所以与紧张不安相比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对前途的憧憬。出发前夜,在与亲朋一一电话话别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明天及以后几个月的日子里会有许多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发生吧!不管是喜是忧,好好体验,热爱生活吧!”

XX年9月18日下午,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98级同学为主组成的厦门大学XX届考古队一行22人离开了阳光下的鹭岛,乘火车奔赴实习地——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畲家嘴村。

一、早段

XX年9月21日凌晨,考古队到达重庆。

早晨八点左右,我们登上大客车由重庆前往实习地点。客车在离开前先在市内兜了一圈,以便我们浏览一下山城风光。这时薄雾已经散去,山城的铮铮铁骨和雄浑气魄昂然显露,群山如聚,广厦如鳞,长桥似虹,大江如怒,整座城市仿佛一位在蓝天下振臂高呼的巨人,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斗志,让观者深感振奋!

客车离开城市驶向群山,不久之后就驶上了惊险的盘山公路,每逢转弯都会让人感觉整辆车已突入空中,即将下坠,就在重力和恐惧抓住人心前一刹那,客车又回到了路上,虚惊环生!

黄昏时分,老师告诉我们目的地就要到了。同学们心中的紧张和好奇又开始蠢蠢欲动,经历了几天的舟车劳顿后最终会到达怎样一个终点,这是盘绕在每个人心中的问题,忽然开始希望汽车就这样一直行驶下去,永远与目的地相距遥遥。在等待的焦灼与微弱的抗拒中,巴阳镇移民新村已将我们包容。汽车轰轰而去,把我们留给了宁静的小村庄,在下车的一刻我似乎有些失落,失落了什么,难道是旅途中的幻想?

我们住在一幢老乡刚建好的四层小楼里,一楼是餐厅和公共活动场所,老师住在二楼,三楼是女生宿舍,四楼是男生宿舍。走进宿舍,推开窗户,眼前的视野十分开阔,长江就横亘在眼前,蜿蜒而来,又浩荡而去。但新鲜和惊奇很快就让位于疲惫,吃过晚饭后大家很快都休息了。新的生活、新的见闻都留给明天吧!

22日清晨,酣睡醒来,轻轻登上天台开始仔细端详整个村庄。青山为邻,长江作伴,让人心旷神怡。整齐的楼房像双翼一样在我的两侧展开,勾勒出新村里唯一的街道。山间薄雾仍未散尽,老乡却已早起务农,牛哞鸡鸣远远传来,感觉清新而自然。似乎一夜之间,拥挤的街道、无边无际的高楼大厦、奔驰的车辆都永远在眼前消失了,从心中抹掉了,目光得以舒展,心灵可以松驰;似乎一夜之间,永无休止的噪音、味道难闻的废气都踪迹全无,不复出现,鼻子更加敏感,灵性重归双耳。这种身心得以释放的感觉让人悠然陶醉。

顺口做首打油诗:起而望长江,睡而栖竹床。辛勤掘黄土,忘忧回故乡。

当天上午我们在云阳县文管会聂所长的陪同下,首先来到江边,见证这条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血脉的大河!当地一位同志很自豪地介绍:长江最窄、最深处——巴阳峡就在畲家嘴村附近。然后我们大致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和道路。

田野调查工作于23日开始进行。我们学习利用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剖面寻找文化层,根据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寻找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进行了近3天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已共同确定了几个适合发掘的地区,并从25日下午转入考古发掘阶段。为了方便规划,整个畲家嘴遗址以巴阳小学为基准点被分为北、西、南三区,首先开始的是北区的发掘。

在发掘正式开始之前,看着地面上划好的整齐方格,不由回想起自己一段短短的经历:因为对历史的兴趣而喜欢上考古,渴望有一天能目睹世界七大奇迹的壮观、秦始皇陵的珍奇。1998年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地来到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两年后的今天终于要开始企盼已久的考古发掘了,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极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当时我们像做早操一样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探方中,望着老乡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从远处赶来。在民工被分配给各位同学以后,大家不由先对视一眼,然后又好奇地审视着脚下的地面,这片当地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下会有什么“宝藏”呢?锄头挥起来了,这正是考古人向大地和时光求解的方式。

30日,在云阳县文管所有关领导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冒雨参观了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并有幸欣赏了一些云阳县境内的出土文物,最后还顺便游览了一下云阳县县城。老师们决定在10月1日放假一天,但是因为大雨连绵,所有人只能固步室内,假期名存实亡。

10月2日,当全国大多数人或在家中静享节日的轻松,或外出旅游时,我们考古队员顺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探方旁,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探方都积了二、三十厘米深的水,有的探方甚至有近四十厘米的积水,当天的发掘被迫改为排水,男生把鞋一脱,用水桶倒水,女生则负责把水舀进桶里。大家一起动手,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连钟老师也跳进了混沌的泥水中与我们一起劳动,手指划破了都毫不在意。大家群策群力终于用半天时间把水排干了。吃过午饭之后,谁也顾不得衣服上溅满了泥星就躺倒在床上,来不及叫苦就进入了梦乡。此后,当地“秋冬多雨”的气候还给发掘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烈日与暴雨轮番出场,生旦净末,反复展示着考古工作的辛劳,我们就像无知的晚辈任由它们数落。

考古报告 篇3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田野发掘

大苑寺庙遗址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有边角处地理局限布方10×5米,布方规格大致以钻探所得遗迹复杂程度为标准。

遗址从20xx年2月11正式开方发掘,其后近一月中,我们偶有断续的发掘了I、Ⅳ区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个遗址中遗迹现象最为丰富的一段。

遗址由于年代不算早,所以地层也相对较简单。统一后,地层分为三层,其中②层又分为②a、②b两层,结合成因具体描述如下:

①层,表土层,土色灰黑,较为疏松,包含物为植物根茎、塑料,碳屑等,厚15-30厘米左右。应为近现代居民生活、耕扰所致。

②a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少量白灰点等,包含物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15—70cm,厚约10-30cm。应为②b层建筑废弃塌毁后,在其上堆积的自然土,其中的碎砖瓦块应与当时人们的挖翻等活动有关。结合遗址推测为明清后期。

②b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较多白灰点、料礓石块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样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见的寺庙房基S1即开口于本层下,打破③层。推断其应为明清此遗址寺庙建筑废弃塌毁形成的遗迹。

③层,土色浅黄,土质致密,包含物较少,深约30-50cm,厚度不明。不见遗迹现象,人类活动痕迹较少,应为原始自然堆积。但我个人推断这应不是原生地层,应仅为自然堆积,与当地河流较多有莫大关系。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层状况总结,个别探方还不见有②b层,土质土色、地层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个体的细微差别。

在这个遗址发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两个左右的探方发掘,这其中我负责了I区的T0301和T0302.两探方都位于I区第三列,南北相邻,地层完整,遗迹方面有一现代沟、两段基槽,却无有价值遗物出土,这与大多数探方的遗物较少状况基本相同。

大兴16#地

大兴16#地,位于北京大兴区新城北区,周围高楼民宅隔路环伺,也是一配合基建的考古项目,主要是墓葬发掘。此区域呈长方形,东西长485-580m,南北宽330-400米,遗迹现象主要分布于此地点偏南部,一线大体呈东、中、西三区。

此地点共有墓葬46座,东区墓葬共有十六座,由出土钱币可知全为清墓,墓向皆大致南北,分布密集而无打破,墓葬规模大小不一,有单、双、三、四人墓,其中双人墓最多,余者数量大致相当。双人以上墓中,由人骨、随葬品等初步判定皆男性在西,女性在东,女性多屈肢葬,男性多直肢葬,而且每墓中皆只有一位男性墓主,规律一致,可断定余者非妻则妾。东区墓葬以M14规格:四人葬、每人皆双棺、每棺都有随葬品。有趣的现象是,在已初步断定西首为男的情况下,次西位的棺中随葬品数量相当丰富,铜钱、珠花、发簪等都远较其它棺--甚至西首棺为多,联系实际我们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墓主正妻,结合当时的风俗生活,几人的家庭地位及内部关系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中区共有墓葬26座,由墓葬形制、出土物等可较明显的初步判定主体为辽金墓,还有少数唐墓,甚至个别墓时代推测有可能上溯到北魏。

辽金墓大多数为砖砌顶贴石灰穹庐顶墓室、仿木砖雕斗拱墓门、“凸”字形台阶墓道、“人”字形结构砖封门,垂面梯形砖砌祭台等,墓门上多数有彩绘,但地仗粗糙,甚至直接用颜料涂画于砖面,酥碱、空鼓等病害底部严重,上部略好,但整体保存鲜有喜人者。绘画内容较简单,常大幅面素黑、素红,少量云纹、十字、鸟雀等花纹多黑彩白地。

墓室内皆前半部墙嵌灯台,两边放置随葬品。灯具为白瓷盏,随葬品多陶瓷类,常为罐、碗、盏等日常器皿样式,瓷器质地一般,多白瓷,皆为民窑产品,且多有磨损痕迹,推测应为墓主生前家庭日常所用,瓷器常有伴陶器放置在棺床右边的现象。陶器些许为低温软陶,脆弱易碎,可能是专用随葬的冥器。但都不见鸡腿瓶等类辽金时代契丹等少数民族特色器物。除此外,有些淤泥面上还见有规矩木痕,推测或有木器如桌椅箱奁等随葬。内部建筑也相对比较简单,斗拱多为彩画,个别好些的一圈墓室壁上,有凸砖条表示的桌椅造型和简单重复的彩绘婢女、直棂窗,彩绘保存状况些许略好于墓门上彩绘,这当然与墓室内外的彩绘质地好坏、淤土状况、温湿度、霉菌种类及多少等密切相关。

后半部置有棺床,皆砖砌,贴墙成半圆状,部分棺床上有骨灰台。骨灰周围和其下常见有钱币及木痕,推测应为骨灰和随葬钱币都置于骨灰盒内入葬。这些墓葬无一例外都有骨灰,而不见较完整尸骨,初步推测北京地区在辽金时代这种少数民族火葬葬制应是占主流的,甚至影响了许多不见少数民族特色器物随葬的汉人墓主的葬制。

除过上述形式的辽金墓,还有类极简单的瓦罐骨灰葬式,即骨灰置于一带盖大瓦罐中,然后葬于半米至一米见方左右的或土圹或砖砌的小墓室中,往往几个墓十分集中甚至叠压,而鲜见随葬品。或许是社会最下层或士卒死亡的仓促简易葬式。

唐墓多为船形或近长方形砖室墓,少数有铺地砖及墓道(当然不排除墓道被破坏者),出土有铜钱、交股弹压式环曲柄铁剪、八棱菱花铜镜、蚌壳等,与北京地区之前已作过研究确定的唐墓情况十分类似,比较典型。

推测可能是北魏时期的墓葬较典型的一座特征如下:土圹砖墓,墓圹近似长方形,墓室平面近梯形,南宽北窄。墓室底部铺砖,墓室四壁用砖错缝起券,往上渐渐收缩,至墓室顶部用竖砖交错相差封顶。有人骨两具,皆近南向,比较少见。随葬一铜钱、一罐。铜钱锈蚀不清,所以,仅由罐的形制并结合整个葬制与已有北京地区资料进行对比,推测可能为北魏时期墓葬。

西区共有墓葬四座,皆辽金墓,可较明显的分为两组。偏北两座相互靠近,东西平行,形制等与之上介绍的穹庐顶墓大致相同,保存状况除一座塌顶外其余还都较好。另外一组偏南些,南北向贴近,更一致的是,两墓除墓门两角贴墓道壁处残存数砖外,空无一物,但土圹保存完好,可能是有血缘关系的两墓主同为迁走。

以上便是大兴16#地墓葬遗迹的一个大概介绍,在此次发掘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四座墓的发掘和三座墓的整理工作。包括清墓一座,唐墓一座,辽金墓两座,其中由于时间关系一座辽金墓未清理完,转交技工。

发掘经验教训

在北京实习之前,我仅有的一点实践经验是来自于20xx年忻州定襄青石遗址二十天的实习,但仅算是个入门掌握,基础还比较差,经验也很贫乏,具体操作的手上感觉也很一般。这次在北京长时间的实习,弥补了我以前的多方面欠缺,比如墓葬的发掘、古代建筑基址的掌握等,同时重温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具体发掘操作规程和方法技术,而这些是仅靠课堂学习所不能得到的,的确受益匪浅。这其中有几次经历尤其使我印象深刻。

在大苑T0302发掘中,有一次刮面后,发现有一片近圆形区域土质土色偏硬发黑,与周围明显不同,再刮后,依然存在,且有少量石灰出现,这在周围更是不见,推测有可能是灰坑,技工师傅帮看了,也并未予以否定,按照先后关系,决定予以发掘。可在发掘过程中,才发现,偏硬发黑夹杂石灰土竟找不到边,这才明白过来:我把地层做成了灰坑,开了“天窗”。如果之前再多刮几次,再细心一点,随着这种现象范围的不断扩大,或许就不会出此无法弥补的错误。

遗迹是历史的积淀,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我深感惭愧……

类似的事情在大兴墓葬发掘中也有一件。M42是一座穹庐顶的辽金墓,我负责发掘了一段时间,在找墓道的过程中,在确定已到原始地面的情况下,但所找出“凸”字形墓道宽窄过渡的一边肩部一段却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虽然已有其他人的肯定。果然,发掘到近一米深的黑色地层土时,发现果然错了,实际肩部距墓门出檐的下垂面仅有五公分左右距离,比我之前所划线要近,老师和技工师傅们有说也可能本来就是上宽下窄坡状过度的,或坍塌的,因为之前的M21就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我知道那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因为黑土以下的部分基本都是竖直的,事实不容商量……只有自责和教训。

当然,实践中有忧也有喜,在M19的发掘中,虽然是一座空墓,但并不大影响我们的操作实践,我和LXR在技工师傅的指导下共同剥出了五个原始台阶面(共六个),同时也找出了墓室原始土圹边的大部,原始边(面)非做出的边(面)所能比,同样这种心情也是难以言喻的。

三个月中和技工师傅的工作交流,有几点体会,这或许也可称为书本学习和实践经验之间关系的一些感触。

众所周知,一般的技工师傅,并不是从学校里系统学得田野考古知识的,而是通过类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的,毋庸置疑,这种经验是宝贵的,但由于考古发掘本身的不小成本和经常所进行的配合基建性质,往往会无奈注重速度而降低了田野发掘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细密性,长此以往,习惯形成,在我们实习中同样也会在正确指导的同时,也参有少量个人的非科学性的内容方法,如刮面找不出边,即打探眼,最后遗迹往往千疮百孔,甚至会破坏重要信息;墓葬主体发掘完毕翻棺时,仅凭经验不全翻,很有可能漏掉遗物及信息;能用锹则不用铲,往往会在去大块土时就把骨架蹭得多有残损;报出土铜钱数时,往往会少报几枚,以便以后有破损缺失而不会高于事物数目;还未到原始地面,却曰已看出墓道范围,往往使我们学生摸不着后脑等等。这中间或许有正确的只是我水平不够,个人武断的观点,但有些确实是不合适的,这一点可以肯定。

常有人说“考古考古,连蒙带唬”,这固然有着外界人群对于考古工作的不理解,但业内人士也有此语时,我个人认为这就并不全为空穴来风了,这往往与我们的一线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完全承认的是,技工师傅们的发掘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往往有着十数甚至数十年的田野发掘经验,对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又长期承受着清苦的工地生活,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但这并不能掩盖个别不当之处,虽然这也往往有着他们自己的理由,至少从速度和效率上,或许我们某天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陷入工作时间和成果质量等等之类的矛盾中,但即使有妥协,我想也不应是在现阶段的实习中。

室内学习整理

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我们的实习前和实习中穿插了一个月左右的室内学习阶段,这其间领队、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多个通论性及田野实践性的讲座,有些知识是课堂知识的重温,而有些知识则是我们不曾接触和常常忽略的。如李军老师给我们回温了田野发掘常识后,又带领我们在野外仔细了解了当地的地理地势、植被土壤、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状况。这些恰恰是我们所应该了解而又容易忽视的。领队冯老师结合大苑发掘遗址的性质,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晚期寺庙的建筑布局及特点,这些则是我们之前所不曾涉及的,而发掘完毕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些知识。除此外,北京文研所的张主任还在工地结束后专门给做了一节更深领队层面的讲座,可谓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室内整理工作集中在实习末尾的数天,除了每人需交的探方、灰坑、墓葬、灶等常规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做出了遗址各期的墓葬登记表、墓葬统计表、出土器物登记表、标本登记表、铜钱登记表、墓砖登记表等,对于室内整理工作从整体和细节上都有了一个宏观的概念和详细的了解。虽然时间仓促、任务紧张,但仍觉很有收获。

考古报告 篇4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它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物参观:

在盘龙城遗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盘龙城博物馆陈列室进行了参观。里面包括石器展厅、铜器展厅,玉器展厅,陶器展厅。展厅里陈列了古代先民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所用的遗物及制造这些东西所需的模具。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在这些遗物中,特别最引人注目有一个青铜大圆鼎,高达8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长达94厘米厚仅1厘米的玉戈,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高达1米的大陶缸,系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遗址现场学习:

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曾经的考古发掘现场。那里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大书“盘龙城遗址”,上面有着盘龙城遗址的简介。然后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情况,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79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帮助补充了文献资料记载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开扩人们的历史眼界。例如盘龙城属于商文化早期遗址,距今3500多年了,历史记载较少,距今时空差距甚大,人们对当时的生活、生产、思想观念的认识非常表面,想要在对那段时期的认识取得突破,都需要取得考古发掘的支持,考古资料的发掘就更显得非常重要。考古的发掘以实物的形式加深了人们对商代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的了解,可以说,盘龙城考古帮助弥补了史料记载之不足。同时,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丰富了历史文献记载。

个人心得:

虽然那天天气很冷,但是对于此次的考古实习,大家都很积极。临别时听着考古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讲着他的考古经历,令我一片神往。通过此次实地考古学习,让我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特别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每天束缚于教室,而应开眼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

考古报告 篇5

两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总会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圈入一个感官上很拮据的范围。而实习生活中诸多的充分必要条件则往往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融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庭,这个集体中充满了诙谐幽默、欢声笑语,个人的趣事趣闻往往也会成为大家共有的快乐;同时充满了互相帮助、关怀友爱,个人的悲愁苦恼也会在大家的齐协中灰飞烟散……

驻地位于房山区大苑村村北,是一个安静的庄户人家,周围皆田地、果树,偏东的稍远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两岸的斜柳随着河流延伸向远方,是一个学习、生活理想的好地方。每天下工后的生活安详恬静,可口的饭菜伴随着轻松的交谈很快就慰藉了辘辘的肠胃,饭后大家或看书写笔记理理思路,或踢毽子、打羽毛球放松娱乐,或坐于院外磨盘上聊天放歌,或走入田间、桥头漫步散心,一派悠然。偶有休息日,在老师的允诺或带领下,我们便可以进城,或购置个人日用品,或集体参观重要文化景点,故宫、首博、军博等重要的博物馆、文物古迹很是让大家留恋,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逢领导、老师来看望或重要节日等,驻地的聚餐总不会少,饭前同学们动手帮忙,加上师傅的好手艺,八九、十数样菜就上桌了,二十余人数桌分而餐之,不时共举杯,小小的农家庭院,其乐融融,大家畅饮侃谈、逗乐玩笑,工作的疲惫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或许也算是田野实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工地上,坦言是比较枯燥的,再加之有时或狂沙肆虐,灰头土脸,或烈日当头,油汗满面,实不好受。可枯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偶尔闲暇空余,发掘对象临近的同学也会走动走动,互通有无,讨论着彼此所领的探方墓葬、所暴露出土的遗迹遗物、方法技能上的是非对错等等,也会逗逗乐子,谁谁又挨熊了,谁谁又出糗了,或谈笑风生,或小声窃窃。无形中,风沙、烤晒的难受也被抛掷了脑后。少有的较大段空闲中,微缩版长城、西夏王陵、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相继拔地而起,水利部宣告成立,接字游戏、杀人游戏风靡一时,足球篮球长久不衰,只可惜“墓地的诅咒”使得这显得有些美中不足,但却也无可奈何。

工地同学间也是趣闻多多。在大兴工地阶段,一男一女,抓阄分组发掘,结果令人好笑。以RS组合为例,RLP喜开玩笑,而SJ则严谨认真,俩人颇似有“水火之势”。然对于工作S固然遵规守矩、一丝不苟,R却也同样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同时所兼的后勤之责也干得井井有条。但闲暇空余,俩人闲聊中则抬杠频繁,S说一,R则说二,S朝东,R则向西,纵然你说的搬经据典,有理有据,天花乱坠,落英缤纷,也会被R揶揄得一无是处,继而歪理正说,颠三倒四,让人无言以对,哭笑不得,只有吃憋。堪称经典地一张合影中,两人坐于一块木板,一伏着腰,面色无奈,一双手抚膝,微带黠笑。我戏谑调侃“面如死灰处,‘太君’颓然;嬉皮得意时,‘黑子’开颜”。其他组合中,也是各有特色,趣事不断,让一成不变的土色工地,平添了许多亮彩,伴随我们走完了实习生活。

实习三月余的点点滴滴,太多的人们值得我们回忆,北京文研所领导们的热忱和支持,让我们的生活交通保障可靠、安然无忧;领队老师们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面对生疏的田野工作有了头绪并逐渐掌握;技工师傅们手把手的指导,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发掘中各个细节的技术方法;还有汝师傅、高阿姨变着花样的可口饭菜、房东一家默默的后勤保障……

104天的实习,104天的工地生活,对我来说,专业方面既有遗址发掘的重温,又有墓葬发掘的新接触,其它方面,在老师、同窗学友的相伴下,我们还共同收获了许多在书本和学校所不能得到的经验和体会,很是难得,相信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相当的影响。这种经历对于个人,以前没有过,以后可能也难再有了。

感谢太多人给予的帮助,领导、领队、老师……尤其是相伴三年,共处三月的同学们,借一位老师的话语,愿大家“将来选择考古的,更为坚定,从事其它的,更为坚强。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65426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女装标语150句
下一篇 : 大寒了的说说
" 考古报告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