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2023资料课件,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资料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15个,会用生字组词并选词造句。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文后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15个;熟读课文,回答文后问题。

教学策略:训练口语,合作探究,识记生字。

教学措施:

让学生巩固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交流互动,探究识字、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趣的儿歌《大家都快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猜一猜、查一查、问一问。

2、指名试读课文,师生正音。

3、小组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4、小组推荐读的好的同学读课文,学生评价。

5、才艺展示:读课文,看谁读得更好。

6、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读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扩词并选词造句。

做游戏:猜字(巩固生字)。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图文结合再读课文。

2、小组讨论文后问题:

你有什么新玩法吗?

3、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大家评议)

4、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大家都快乐

静悄独折踢广播

象棋乒乓众掰丢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读写本课生字7个,能用生字组词、扩词并选词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具有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要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会读、写本课生字7个指导众的写法。

教学策略:学生可能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太了解长大的含义。

教学措施:

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加了解长大的含义。

教学准备:生字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并组词。

2、指名读课文(中、差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家评价。

3、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再指名读(先让生自评,大家再评)。

三、学写生字

1、用小黑板出示田字格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开火车读生字组词、扩词并选词造句。

3、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并分组讨论生字的写法。

4、师重点指导众的写法(让学生观察三部分排列有什么特点、笔画有什么变化)。

5、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在小组内展示作业并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大家都快乐

还广些话众跳丢

资料课件【篇2】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资料课件【篇3】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资料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贝,知道是什么吗?(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图片导入。出示两张图片:这个小女孩怎么了?(一个是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另一个是面带微笑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会明白了。

【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课文的疑点,以此为切入口,利于突破重点,激发探究读文的兴趣。】

对话平台

二、自读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识字教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采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自主识字的效率。】

读思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顺着伊琳娜情绪波动的原因探究读文,不仅能较好地朗读课文,更有利于使学生感悟到伊琳娜是亲手实验后才发现了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更便于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交流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1)哄骗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2)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3)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4、指导朗读: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四、实验

1、按照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伊林娜生气的原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做看,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五、写字

学习写哄、喝、提、题四个字。

1、学生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

3、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用情境式的游戏指导书写,更利于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书写和发现的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一、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二、读文

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三、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可以当记者进行采访,同时建议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五、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板书设计:13.动手做做看

变?!

资料课件【篇5】

开门见山,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观潮,齐读课题。

这里的“观”字是什么意思?(看);那么,是看哪里的潮呢?

出示:钱塘江大潮,师引读,并出示: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理解“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出示:景象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看过钱塘江大潮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不少名篇,比如:出示名句师读【wWw.BIJIaOGaO.CoM 笔稿范文网】

师:作者在文中用了这样的词语来描绘钱塘江大潮,谁能来读读这些词?

生个别读,(适时表扬:你这个词语读的真好,你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来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开火车读,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具体说,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这样的顺序,其中在第二小节还介绍了观潮的时间和地点。

大家学的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过?没,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江潮的录像,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个天下奇观。

放录像。

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4、5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4、5自然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

生交流。

(1)出示: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怎样?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

师:这声音比较沉闷,课文中用“闷雷滚动”这个词来形容潮水的声音,多像啊!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齐背。师:这句话是从哪方面来描写潮水的呢?明确:声音(出示)

这一节中,还有描写潮水声音的句子吗?出示: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颜色?(白)师:这句话又是从哪方面来描写潮水的呢?明确:形态(出示)

师:这个声音比刚才那句怎么样?更响,读的时候也要读出这种感觉,谁来试试?个别读,齐读

(3)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媒体演示图片:理解“一条白线”的样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人们看到了什么?

看图片了解“横贯”

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读出这种感觉来。(齐读)

(4)出示: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这句话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什么样的声音?——(理解“山崩地裂”)出示:()的响声

b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

c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

(5)“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看图片了解这是再近前时钱塘潮的样子。

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六米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分组比赛读)

(6)“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看图片了解从课文中找个词形容一下。(浩浩荡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这里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比喻的用处是什么?(比喻生动地再现了大潮奔涌而来时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出示: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个别赛读)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我们看看这三句话,想想潮水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出示:声音: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

齐读这三句话,要读出越来越响的声音。

6、潮来之时,潮水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出示:形态:一条白线——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过渡: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当观潮的人们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他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明确: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兴奋的语气)

当人们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的时候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人声鼎沸——沸腾起来有感情地读句子。

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观

9、齐读第5小节。

10、第4、5节主要写了什么:

出示:第四、五节主要写了潮来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1

1、指导背诵第5小节。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近些,________,________。那浪越来越近,犹如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如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指板书)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1、出示: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并从中选出三个你理解的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连贯的话。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2、(句中的“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概括地表现出大潮“声势浩大”的特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对它们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用上三个词,归纳描写大潮来时的情景。)

3、归纳为:浪潮如千万匹齐头并进的战马,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极为壮观。

小结: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末了,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名人笔下的钱塘江大潮。

观赏了钱塘江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潮来前和潮过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次课接着讲。

资料课件【篇6】

活动目的

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全班同学分成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小组,每个组选好组长。

2、教师指导各小组设计提纲,各小组长分配任务,学生根据主题需要准备工具。

活动过程

1、展示活动成果。把本组搜集到的资料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可利用实物、投影、电脑等手段)。

2、由小组长介绍活动概况:介绍本组成员情况、活动地点、选定的主题、使用的方法。

3、介绍使用方法:较详细的介绍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每组一人)

4、讲述一个在活动中的细节。(每组一人)

5、分享一点体会:说说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写作训练

以本次活动为话题作文。

参考例文:

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这一名词如今已家喻户晓。随着一批个人电脑的涌现,如苹果机,PC-1500等等,电子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现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已达每秒亿次以上,而且能歌善画,在某些方面已可以与人脑一比高低了。但是,在30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因为那时计算机不但体积庞大,性能差,而且操作也极不方便。

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硝烟弥漫的第二次大战中。当时英德的密码战已白热化,几乎可说是谁先破译了对方的密码,谁就取得了胜利。这时,有个叫图林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迅速破译敌方密码的机器,取名图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分析能力的机器。于是英军掌握了德军机密,扫清了英吉利海峡中的德国潜艇,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条件。

随着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军事上需要计算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如果让一千名熟练的计算员用手摇式计算机来计算这些数据,起码要两个星期。为了尽快取得数据,科学家们在图林机和机械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始制造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建成后,体积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每秒仅能运算几千次,而且要上千名专业人员操纵它,但它已是当时最聪明的机器了。

50年过去了,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巨大的飞跃。首先是晶体管计算机代替了电子计算机,使体积缩小了一倍多,性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然后又出现了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积又缩小了许多,性能又提高了一二个数量级。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当上了主角。现在的微型计算机已缩小到笔记本那么大,而且它的中央处理机只有手指甲盖那么大,可单独使用。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突破了每秒亿次大关。

电子计算机不但在体积与性能上飞速发展,在操作方法上也是突飞猛进。最初的计算机因部位繁多,必须要有上千名专业人员去操纵它,而且它根本不懂语言,要它运行得像电信局的接线员那样把象征着一条条指令的插头插到插座上,真是麻烦极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比起电子管计算机已小了许多,所以只要几个人来操纵,但它只懂一种语言─代码语言。所谓代码语言是指一种由0和1构成的语言,各个机器都不一样,非常麻烦;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积更小,一个人便可操作,于是又名个人电脑。这种计算机不光懂代码语言,还懂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指一种含有英语保留字的语言,不懂计算机而精通英语的人,看了程序也可知道个大概,所以稍加指导,连小学生也能使用这种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还能画画、唱歌、设计图纸等等,功能齐全。它的中央处理机还可单独装在炮弹、导弹甚至人体中,让武器百发百中,让残疾人过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它的中央处理机在工业、农业、医疗、科研、交通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现在,电子计算机虽已被称为智能电脑,但它和人脑相比还相差甚远。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计算机会更微型化,性能也会更高,最终成为分子计算机、原子计算机甚至质子计算机,从而成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忠实朋友。

参考资料

一、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方法介绍

1、传统的书目卡片借阅方法:

了解图书馆的分类体系。一般图书馆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进行分类,图书分五十类共22小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搜集资料首先明确其归类。

学会使用书目。书目就是图书目录,分类记录着图书馆的名称、作者、出版情况或内容提要。可以根据其中一项查找所需资料。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卡片或目录。

还要配合使用索引。

搜集整理:查阅中发现所需资料、及时做好摘录、札记、有条件的还可复印。

2、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借阅方法:

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一般有如下六个流程:图书编目、图书流通、图书检索、期刊管理、系统管理、退出系统。借阅图书记录着书名、著者、分类号、出版社、条码号。知道所需书籍以上任何一项资料,就可以输入电脑,直接到图书检索流程查找。

二、上网找资料的常用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网上查找资料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1、在IE4.0或IE5.0的工具栏上有一个搜索按钮,一按便会在浏览栏的左边出现一个查找栏,只要输入所要查找的关键词,按查找键便可进行查找。稍后查找栏中便会列出相应的网址,单击这些链接便可进入相应的网页。

2、在IE的地址栏中直接输入GO关键词或FIND关键词进行查找(注意不要输入双引号),如:可以用GONEWS或FINDNEWS进行查找新闻主题网页。

其实,以上的两种方法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自动到IE5默认的搜索引擎EXCITE上进行搜索。

3、直接进入各大搜索引擎主页进行查找。

三、实地调查和采访

1、明确调查和采访的问题和对象。

2、设计问题、制作问题、拟定提纲。

3、准备记录工具。

资料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4)四人合作,画出铅笔的影子,观察影子。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影子的变化。

学生准备:分组——橡皮,铅笔,尺子,手电筒,彩笔等。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5: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太阳和影子的更多变化。(板书课题)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1、你能在室内找出自己的影子吗?

2、打开教室内的电灯。

(1)学生拿起自己的课本,抬高到离桌面约10厘米的地方,在桌子上找一找书的影子。

(2)通过这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4、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5、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6、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哪个亮一些?哪个暗一些?

7、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1、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2、同学们的想法有这么多,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6)总结:

影子总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同一时间,所有直立物体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同一物体,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较长。

2、学生上台展示手影。

3、师带领学生看手影游戏的图片。

六、畅谈收获。

《太阳和影子》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太阳高度、影子的形成原因、影子与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开课伊始,我展示太阳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太阳是什么,然后交流总结。由此得到太阳是光源的结论。再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影子是什么的结论。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观察影子的方向变化,另一个是影子与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巧妙的把太阳高度的知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对比记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讲太阳高度时,重点突出了这个概念,因为很容易让人把太阳高度理解称一个距离,其实它是一个角度,是太阳高度角,这个角最大90度,最小0度。

这节课要是在时间的架构上以及课堂气氛的把握上更紧凑些就更好了。

资料课件【篇8】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于是,时隔725年,我,一个客居岭南的天津士子,依旧在一个岑寂除夕夜晚,为这位江西籍的中华伟男子洒下数滴热泪。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在日后成为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1276年,随着元军铁蹄的步步逼近,宋廷方面,已经是惊惧至极,朝中乱成一锅粥。当朝宰相陈宜中派陆秀夫去平江见伯颜,表示宋朝可以向元朝称侄或称侄孙,哪怕最后“奉表求封为小国”,只要元朝能止兵,一切都答应。

伯颜仍不答应,非坚持要宋“称臣”。陆秀夫归临安复命,谢太后泣言:“苟存社稷,称臣也可以。”当时,谢太后等人还存幻想,以为对元朝奉表称臣上尊号献岁币,还可以保存原有境土。

入朝不久的文天祥很有远虑,他深知元人无信,上疏请谢太后允许宋恭帝的一兄一弟出临安,吉王赵g赴闽,信王赵m赴广。谢太后同意,进吉王为益王,判福州;信王为广王,判泉州。以驸马都尉杨镇和二王两个舅舅“提举二王府事”。由此,两个娃娃王爷,也即将开始了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

陈宜中见元人不允和议,计无所出,只得率群臣入宫见谢太后,请迁都避祸。谢太后开始不允,陈宜中等人“恸哭以请”,太后终于答应,回内宫立命宦者、宫人收拾行装。

结果,等到夜晚,却不见陈宜中等人来接驾。谢太后大怒:“我本不想廷都,大臣数以为请。今我欲行,众人又不至,是骗我这个老妇人吗!”急怒之下,谢太后“脱簪珥,投之地,遂闭阁,群臣请见,皆不纳。”其实,陈宜中本来是想转天一早成行,情急苍猝之下,忘了告知谢太后出发时间,使得太后因空等大发雷霆。

元军方面,在正月十八已经三路会师,扎营于临安以北的阜亭山,真正是兵临城下。文天祥、张世杰上疏请帝室入海避兵锋,表示他们二人率守军背城一战。陈宜中不许,经与谢太后商量,派人携传国玺出城交与伯颜,准备投降。至此,宋廷由议和,变成了议降。

伯颜让人译读宋朝降表,结果,他对以宋恭帝名义上呈的降表内容非常满意:“宋国主(赵)显谨百拜言:(显)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显非不欲迁避以求苟全,柰天命有归,显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三百馀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本来,身为首相的.陈宜中应亲自出城到元营议降。此人奸诈加胆小,竟然在定下投降“大计”后,置帝室及临安于不顾,连夜逃走,跑到自己老家温州清澳躲避。

宋将张世杰见宋廷不战而降,率所部离去,屯军定海,以观形势。

文天祥等人出城,在明因寺见伯颜。文丞相状元出身,起初还想以口辩说服伯颜退军,保全残宋社稷:“本朝承帝王正统,衣冠礼乐之所在,北朝(指元朝)将以本国为属国呢,还是想毁我社稷宗庙呢?”

文天祥:“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请退兵平江或嘉兴,然后再商议岁币与犒师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此为上策;如果北朝想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大多未下,成败还不可知,如此,兵连祸结,胜负难料!”

出乎伯颜意料,文天祥这个“亡国宰相”如此抗言直陈,让人愠怒。于是,伯颜语气强硬,以死相逼,威文天祥。

文天祥大怒曰:“我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

一句话,噎得伯颜辞屈。在座元朝诸将面面相顾,数人按剑而起,大有杀文天祥之意。

伯颜见文天祥风仪俊爽 ,举动不常,心知此人定是豪杰人士。他呵呵一笑,遣返其他宋使,独留文天祥于元营。

文天祥大怒,数次请归,诘问伯颜:“我来此议两国大事,为何扣留我?”伯颜笑称:“请君勿怒。君为宋大臣,今日之事,正当与我共之。”话虽如此说,伯颜令元军两名大将率军卒严加看守文天祥。

临安方面知事不妙,驸马都尉杨镇等人忙乘间奉益王、广王两个孩童出走婺州。伯颜闻讯,立刻派范文虎率军追赶。

公元1276年阴历二月初五,宋恭帝率百官“诣祥曦殿望元阙上表”,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

伯颜取南宋谢太后手诏,“谕天下州郡降附”。南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为此有诗讽曰:“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请。”(《醉歌之五》)

而后,宋廷罢遣文天祥等部勤王兵,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此举并非实际意义,只是表示宋廷告降官员品级之高),刘钔签枢密院事,与吴坚等人并充“祈请使”,准备诣元大都告降。“(贾)余庆凶狡残忍,(刘)钺蛐靶∪耍皆乘时窃美官,(自)谓使毕即归,不以为意。”

至此,伯颜引文天祥与即将前往大都告降的宋臣共座。文天祥悲愤至极,面斥贾余庆等人卖国,并指责伯颜失信。陪坐的吕文焕充好人,从旁劝解。文天祥瞠目斥之:“汝吕氏家族世代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也罢,竟肯阖族为逆,岂不羞乎!”言毕,文天祥离席而去。惭怒之下,吕文焕与贾余庆等人共劝伯颜拘押文天祥,把他押往大都拘禁。

受降当日,元朝大军皆屯于钱塘江沙岸上。临安宋人皆希望时节潮至,可把元兵“一洗空之”。奇怪的是,本该生潮的钱塘江,竟然“潮三日不至”,真让人怀疑是否天道冥冥,听任宋朝亡国。

伯颜遣人入临安,尽收宋朝衮冕、圭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宫廷禁物,催促全太后、宋恭帝、宗室高官以及“三学士诸生”皆北行大都“入觐”忽必烈(谢太后因病暂不行)。为此,汪元量有诗叹曰:“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是幼君。”

伯颜自入临安,建大将旗鼓,“观潮于浙江。又登狮子峰,观临安形势。”可以说是志满意盈。

南宋大将李庭芝在扬州闻知宋帝、宗室被掠北去,涕泣誓师,率四万人夜捣瓜洲,准备夺回被俘的少帝及全太后等人。元军防备森然,不果。

宋恭帝北迁大都后,被忽必烈封为“瀛国公”。1282年,他又被元人迁往上都(今内蒙正蓝旗)。青年时代,为避免被害,赵显自求为僧,往吐蕃习学佛法,终成一代高僧,修订翻译了《百法明门论》等不少佛经。至治三年,思宋亡国旧事,赵显(时法名合尊)作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结果有人持诗上告,元廷认为赵显其有复国招贤之意,下诏把他赐死,时年五十二。宋朝以文教而兴,以文过于武而亡。可叹的是,其末帝之死,也缘于一首诗,真让人扼腕低回,思索久之。

益王、广王被转移途中,刚刚投附元朝的原宋将范文虎(奸臣贾似道女婿)将兵追之甚急。杨镇一时间奋不顾身,让杨淑妃的哥哥杨亮节掩护二王及杨淑妃先逃,自己断后,表示:“我将死于彼,以缓追兵”。途中诸人狼狈不堪,无马无轿,皆徒步而逃。最危急时刻,二王等人躲于山中七日,断水绝粮,几乎饥渴而死。凑巧的是,宋朝统制张全与数十军卒恰好往南逃,于是众人汇合,一同逃奔温州。不久,宋臣陆秀夫等人闻讯追至,并召陈宜中来见。

于是,众人推益王赵显为天下兵马都元师,“檄召诸路忠义,同奖王室”。张世杰在定海接报,率军来赴。

本来,元朝已经在实际上灭亡了南宋,元军诸将皆不愿再驰往南荒继续战斗,元朝行省官员也大多想放弃肇庆、德庆、封州、梧州等地,认为那些地方地处僻远,没有太大军事、政治价值。大汉奸史天泽的长子史格当时任广西宣慰使,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在两广一带弃戌,并上疏忽必烈,为之分析天下形势,认定穷寇必追。结果,元朝最终向当地增兵益戌,致使南宋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很快破灭。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大都途中,至镇江,趁看守不备,又有手下侠客杜浒等人相助,文天祥连夜逃出,跑到真州(今江苏仪征)。时为安抚使的苗再成闻讯心开城迎接,喜极而泣,表示说:“两淮之兵足以兴复国家,只因二帅关系不睦(二帅指李庭芝和夏贵,当时苗再成还不知夏贵已降元),如能合纵连横,一心抗敌,取胜不难。”文天祥闻言也很兴奋,问:“苗安抚您有何计策?”苗再成答:“当今之计,先约淮西兵直趋建康,元军闻知必调集部队阻挡。我趁此机会可指挥淮东诸将,以通州、寿州之兵攻袭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扬子桥,以扬州兵攻瓜步,再以水军直捣镇江,同时举兵,大张声势。如此,湾头、扬子桥一带,元兵留守不多,当地人又多盼我大军返攻,肯定能一举克之。然后,三面合攻瓜步,我本人指挥水军自水上进逼,瓜步必能攻下。如取瓜步,以淮东兵入京口,淮西兵入金陵,扼断元军归路,定可擒其主帅,收复失地。”文天祥闻言,非常赞许,忙写信给死守扬州的李庭芝,并派出信使四处约结未降的宋将。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战乱四起,信息不通,文天祥本人先前参加与元军的“议和”,致使李庭芝对他本人存有极大的戒心和误解。宋军又有败兵逃归扬州,报告说元军派投降后的一个丞相到真州说降。接到文天祥书信,李庭芝认定说降的“丞相”肯定是文天祥,并忖度文天祥是以计诱他出扬州,然后趁机让元军来攻。于是,李庭芝派人送密信,命令苗再成杀掉文天祥。

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元人派来诱降的奸细,又不敢违背李庭芝的命令,就亲自把文天祥骗至真州城外,示之以制置司“格杀勿论”的命令,让文天祥自寻出路。回城后,苗再成不放心,怕文天祥真是元军招降的奸细,派出两路人试探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两路人佯装出城降元的溃兵,向文天祥打招呼。文天祥不知是苗再成试探他的“计谋”,苦口婆心以忠义苦劝要外出“降元”的士兵为国尽忠,两路士兵大受感动,不仅没有杀文天祥,反而为他们一行人带路直到扬州城下。

四鼓时分,文天祥诸人抵至扬州城门,赫然见到四周贴了数张悬赏捉拿“文丞相”的告示,写明了“死活皆赏”,“众人相顾吐舌”,只得窜身向东,准备从海道逃走。途中,又遇络绎不绝开拔的元兵,一行人慌忙躲入烧毁的墙壁中潜伏。藏了两、三天,几个人差点饿死,幸亏遇见几个樵夫,乞得几口干粮得以幸免。逃至板桥,元军忽至,一行人又窜入灌木丛中。元兵看得真切,往灌木丛中射了一阵乱箭,并活捉了杜浒等三、四个人。幸亏捉人的元兵是汉军,得了杜浒等人的银两后就偷放了他们。几个人回到原地,把饿得已经奄奄一息的文天祥用木棍制成的简单担架抬至高邮稽家庄。当地庄主是位义士,派人护送文天祥等人先至寿州,然后由通州入海,一行人终于得达温州。

对于此次嫌猜、历险,文天祥有《出真州》诗十三首感怀,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苍惶和狼狈:

琼花堂上意茫然,志士忠臣泪彻泉。赖有使君知义者,人方欲杀我犹怜。

秦庭痛哭血成川,翻讶中行背可鞭。南北共知忠义苦,平生只少两淮缘。

一别迎銮十八秋,重来意气落旄头。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门泪雨流。

天地沉沉夜舟,鬼神未觉走何州。明朝遣间应无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人人争劝走淮西,莫犯翁翁按剑疑。我问平山堂下路,忠臣见诎有天知。

千金犯险脱旃裘,谁料南冠反见雠。记取小西门外事,年年上巳哭江头。

荒郊下马问何之,死活元来任便宜。不是白兵生眼孔,一团冤血有谁知。

戎衣啧啧叹忠臣,为说城头不识人。押出相公州界去,真州城里榜安民。

有客仓皇欲赴壕,一行性命等鸿毛。白兵送我扬州去,惟恐北军来捉逃。

瓜洲相望隔山椒,烟树光中扬子桥。夜静衔枚莫轻语,草间惟恐有鸱鹗。

真州送骏已回城,暗里依随马垛行。一阵西州三十里,摘星楼下打初更。

公元1276年夏六月,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g为帝,改元景炎。进封皇弟赵m为卫王。升福州为福安府。以陈宜中为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不久,文天祥赶至,诏拜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由于陈宜中主持“国事”,文天祥怕引起内部纷争,对右丞相一职“固辞不拜”。小朝廷便授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

众人出计献策,下诏各地,以图兴复。恰于此时,留于江南的南宋故相留梦炎“响应”元朝招唤,自动出降,充当新朝鹰犬爪牙。

扬州方面,李庭芝凛凛忠臣,一直浴血死守。

李庭芝,本汴梁人,十二世同居一门,号“义门李氏”。北宋末期战乱起,李氏家族迁至应山。金国被灭后,襄汉之地兵戈四起,李氏又徙随州。宋将孟珙守江南时,李庭芝乡试不中,弃文就武,谒见孟珙。由于李庭芝相貌魁伟,孟珙一见奇之,马上提拔他充当军中将校,才能尽显。淳佑年间,李庭芝又考中进士,得功名后,复入孟珙府幕,成为高级参谋。孟珙去世前,上表朝廷荐贾似道代替自己的军职,又向贾似道推荐李庭芝。由此,可见李庭芝与贾似道二人渊源不浅,但这种关系并不能以之来判别二人人品的忠奸。感恩孟珙知遇之恩,李庭芝弃官不作,扶孟珙灵柩归葬,并为其守墓三年。贾似道掌国后,李庭芝得展大才,一直为南宋效力疆场。鄂州第一次解围,当时的宋理宗亲自下诏任李庭芝为两淮制置使,开府扬州。后来,大草包范文虎一败再败,襄阳失陷,李庭芝曾一度被贬。由于元军咄咄逼人势迫,宋廷很快就重新启用李庭芝,诏令其制置两淮 为了专心守淮东,不存私心的李庭芝上书请夏贵分任淮西事务。德佑初,贾似道兵溃芜湖,沿江诸郡宋军守将逃的逃,降的降,李庭芝不为所动,多次斩杀元朝劝降的使人,固守扬州。

元军攻陷临安后,命谢太后与宋恭帝相继“下诏”,派人持至扬州城下喊话,让李庭芝开城投降。李庭芝登城高呼:“我奉诏守城,从未听说过有诏旨要臣子献城投降的!” 不久,宋恭帝等人北迁,谢太后又写亲笔诏书,表示:“先前诏谕爱卿向大元纳款,日久未报,不知是否明悉吾意。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大元,爱卿固守扬州,不知是为谁守城?”李庭芝立于城头,静听城下使者宣诏已毕,并不答应,下令城上守军以劲弩向使者一行人发射,立毙一人,余皆慌忙退走。

不久,他又派姜才出军,想从元军手中夺取少帝及全太后,不果,“复闭城守”。 宋朝守将夏贵降元后,元军统帅阿术玩心理战,尽驱身着宋朝军服的淮西降卒至扬州城下,“旌旗蔽野”。当时的场面既壮观又令人气愤,数万宋军降卒身着齐整的军服,排列整齐,在扬州城下立定,一言不发望向扬州城头。在他们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元军骑兵,皆手执利刃,虎视眈眈。

阿术见扬州城上没动静,忙遣使者持忽必烈诏书招降。李庭芝命士兵开城门,迎入使者。然后,李庭芝命人把元军使者押上城头,当着数万淮西降兵与元军骑兵的面,一刀砍落使者的人头扔下,并焚烧了招降的“诏书”。阿术无奈,只得暂挥兵回返。

不久,见元军势盛,宋朝的知淮安州许文德、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光祖等人,皆以粮尽为由向元军投降。 李庭芝在扬州城内括栗以充军食。“栗尽,又令官人出粟;又尽,令将校出粟,杂牛皮、z稗以给之。”胶着相持之间,食尽粮绝,宋军将士中甚至有杀子充食者,“然犹力战不屈”。

元朝统帅阿术不仅从水路断绝高邮方向的宋军运粮船,又在陆路邀击宋军运粮兵卒,杀死宋军数千,最终完全断绝了扬州守军的粮草供应。

在此情况下,为了能使扬州降附,阿术又派人从大都的忽必烈处取得特赦诏书,“赦(李)庭芝焚诏、杀使之罪”,当然,元军这次不敢再派人送入城中,只敢城下喊话,以箭射诏书于城上。李庭芝看也不看,命人立焚诏书于城上。

听闻赵g即位消息,李庭芝响应勤王诏,留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他自己与大将姜才率七千兵座突围奔泰州,想取道通州入海,南下福州。孰料,李庭芝刚刚率兵出城,朱焕就以扬州向元军投降。阿术一面分派精兵入扬州,一面指挥劲骑追击宋军,沿路杀掉千余人。李庭芝所将宋军腹空体乏,好不容易进入寿州,被元军团团包围。

阿术入扬州后,俘虏了李庭芝的妻儿,命人押至寿州城下,向城头喊话招降。大将姜才因病重不能出战,宋军只得死守孤城。

李庭芝本人对妻儿被俘并不理会,仍在城内指挥抵抗。结果,泰州裨将孙贵等四人知扬州不守,又见元军四涌如潮,大惧之下,这几个败类开北门纳元兵入城,向元军投降。

知事不济,李庭芝情急之下冲出户外,投入府院的莲花池中自杀。水浅,李庭芝自杀未成,被元军生擒。病重之中的大将姜才也被活捉,与李庭芝一起被押回扬州。

阿术见二人,责斥二人坚守不降,姜才大骂道:“胡奴,不降者我也!”这句话说得不假,扬州被围的最后关头,李庭芝曾召姜才一人议事,大概是想商量以诈降之计突围,姜才大呼:“相公不过忍片时之痛耳!”坚决不同意诈降,要光明磊落去赴死。

李庭芝自有大帅风度,傲立一旁不言。阿术爱惜二人才勇,仍想劝降,姜才骂不绝口。最终,站在一旁的以扬州献降的叛贼朱焕上前进言:“扬州自用兵以来,积尸遍野,皆李庭芝与姜才所为,不杀之何待!”

于是,元军命军士押二人于扬州闹市。李庭芝首先被斩首。临刑,大英雄神色怡然。姜才被剐杀,仍旧骂不绝口。剐刑严酷,时间又长,其间,降元的老匹夫夏贵也来看热闹,姜才切齿嗔目,骂道:“见我如此,老贼你能不愧死!” (夏贵这个老匹夫以淮西之地归降元朝,时年已过八十。由于他降元,在《宋史》中无传;他降元后,又无事迹,故《元史》中也无传。夏贵此人,人品虽不好,但二十年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终日与元军角战,攻略八方,战阿术,败董文炳,斗刘整,敌伯颜,南宋半壁河山之苟延,实有他一大份功劳。当然,比起吕文焕、范文虎、刘整等人,夏贵延至宋亡后方降,似乎有可取之处,但五十步何可笑百步!此人不能守义徇节,保全初志,致使数十年功业付之东流。夏贵苟活才两、三年,即生病而死。时人讥讽他为臣不忠,作诗曰:“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另外一首诗更直白,指斥其在元人许其以淮西一道“养老”的利诱下而投降的丑恶:“节楼高耸与云平,卖国谁能有此荣。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相比文天祥、李庭芝、李芾等忠烈宋臣,夏贵老将白忙了半世,最后关头掉链子,确实让人可发一叹。)

两位英雄慷慨就义之时,扬州人民“闻者莫不泣下”。

破扬州后,元兵集中兵力猛攻真州。众寡如此悬殊,趁天降大雾,宋军参谋赵孟锦率少数宋兵忽然击袭元军大营,趁乱杀死不少元兵。可叹的是,大雾不久即散,元军望见宋军人少,立刻来了精神,组织反攻,赵孟锦登舟败走之际失足堕水而死。元军乘势攻城。城破后,安抚使苗再成血战,力竭而死。此后,通州、滁州、高邮军等相继降元,淮东尽失。

文天祥到福州后,本来提出要回温州组织舟师,由海道而进收复两浙。陈宜中不同意,文天祥只得作罢。陈宜中的想法,是放弃温州,把大本营全移至闽地,欲依靠张世杰收复两浙以自洗其先前弃都亡命之罪。出于这种私心,他当然不想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文天祥立功。于是,陈宜中就把文天祥外派,让他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招募士兵。

在福州的短暂准备期间,九死一生的文天祥把先前所写的诗歌编为一集,名《指南录》,皆为向南奔君的纪实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文字字带血,句句含悲,特别是文天祥所写的《指南录后序》,高度而形象地概括了他自德佑二年以来元军兵临城下至他最终逃往永嘉整个过程:

德v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厢逅溃蝗缪镏荩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不久,文天祥转战至汀州(今福建长汀),派赵时赏率一部军士去取宁都(今江西境内),派吴俊章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同时,在江西坚持抗元的刘洙等人闻文天祥开府,纷纷提兵来会。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集结部伍,自梅州出江西,吉州、赣州坚持抗元的宋军皆来赴,合军收复会昌县。八月间,文天祥部下赵时赏等人分道攻取了吉、赣周围的不少地区,把赣州包围起来。闻听文天祥在江西声势大震,衡山、抚州等地残余宋军也纷纷加入进来,一时间士气高昂。

元廷闻报,非常紧张,忙在江西置行中书省,以塔出为右丞,敏珠尔丹(又译“麦术丁”)为右丞,李恒为参知政事,下决心扑灭江西的反元宋军。

九月间,在元军诸道四出江西的同时,元将李恒自将一军精骑,出奇不意地向身在兴国的文天祥发起进攻。文天祥没有料到李恒这么快就杀到,猝不及防,慌忙应战,首战不利。

听说邹h部宋军有数万屯于永丰,文天祥携败兵向永丰方向败退。结果,行至半路,正遇上被元军杀得大败而逃的邹h部队,双方相遇,慌不择路,便又汇合一处,夺路接着跑。

逃至方石岭(今江西吉安东南),率少数兵士殿后的宋将巩信与元兵短兵相接,殊死格斗,相战多时。元将李恒疑有伏兵,鸣金收兵。良久,见山后并无声息,李恒才敢率元兵呐喊杀入。结果,见巩信端坐一巨石之上,仅剩的十余名残兵立其左右,嗔目怒视元军。李恒忙命放箭,箭雨密集,巩信等人屹立不动,中箭如猬,至死不仆。

文天祥逃至空坑(仍在吉安境内),军士多散,身边只有杜浒,邹h等几个人相随。宋将赵时赏为使文天祥等人有时间逃走,他故意令人用肩舆把自己抬上,大摇大摆、不慌不忙地行走。元军大队士兵追至,持枪挺刀,喝向肩舆之上是何人,赵时赏朗声答言:“我姓文”。元军大喜,以为生擒了文丞相。忙令数百人看守,把赵时赏押至隆兴。一路上,多有五花大绑的文天祥僚属被押至肩舆前,元军迫使赵时赏(以为他是文天祥)辩认,皆被赵时赏“不屑”斥喝:“小小牙官,抓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得脱者甚众”。即使如此,文天祥本人的妻儿皆被元军抓住,被李恒送往大都。途中,文天祥二子皆不堪折磨,病死于道中。 不久,得知被抓的“文天祥”乃赵时赏,李恒气恼,立即斩杀。赵时赏乃宋朝宗室子弟,临刑大笑,慷慨就义。

文天祥逃脱后,辗转至南岭(今广东紫金),重新集结队伍。

身在石冈州的小皇帝赵g因奔波惊吓,患病而死,时年十一。众臣便拥卫王赵m为帝,时年八岁。文天祥闻新主即位,上表自劾江西败兵之罪,并请入朝觐见。恰值军中发生瘟疫,文天祥身边刚刚聚集的残军一下子病死不少,其老母与长子也相继染病而亡,雪上加霜,亡国丧亲,大英雄痛不可堪。

景炎二年八月,元寇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寇马贼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洋历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寇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伪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资料课件【篇9】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语)“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张舜民《画墁集》)“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黄庭坚《跋百之诗画》)“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幼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施。从26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了神奇色彩。传说他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去了。李白的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像传说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的。

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对苏轼词的评价:

“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风雅。”(况周颐《蕙风诗话》)“子瞻以诗为词。”(陈师道语)“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人,无意不可言也。”(刘熙载《艺概》)“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

②《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6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71963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小学计划书模板9篇
下一篇 : 对死者的悼念句子(精品200句)
" 资料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