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成功作准备,教师往往在教学前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便于教师总结提升,你是否也想编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我们力求为您提供最好的“部编版太阳说课稿”并且让您感到满意,要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网站上的更新!

部编版太阳说课稿(篇1)

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会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

2、有关银河系的图片。

授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太阳。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翘舌音:氏、兽、殖、蔬;

平舌音:存的发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chuán(传说、传递)dōu(都有、都是)

传都

zhuàn(自传、水浒传)dū(首都、都市)

chà(差不多)piào(漂亮)

差chā(差错、差数)漂

chāi(出差)piāo(漂浮)

3、正字:

(1)“抵”字的右半部分下面有一点,“氏”的下面没有一点,要强调记忆。

(2)“繁”字结构比较复杂,要引导学生分析记忆,注意下面部分不是一个“系”。

(3)“殖”字的右半部“直”中间不要少一横。

(4)“蔬”字下面的笔画要让学生注意,不要少一点。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

出示以下句子: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的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的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四、引导学生发现以上句子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是每个段的中心句。

五、指名自由读报课文,要求读报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社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3、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可以)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4、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

5、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用数字说明问题,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这一小段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

第二句用了哪个词?(如果……就……)

2、你能用“如果……就……”造句吗?

3、课堂造句练习。

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2、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怎么变成水蒸气?(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谁能用一句话归纳:

风是什么?(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冷,有的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六、朗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举例)

七、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板书设计:

部编版太阳说课稿(篇2)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一册(北师大版)第10单元的第2首儿歌。依据教材和一年级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中描写: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儿童的意识理念中会产生天上有好几个太阳的想法。课前,老师使用多媒体制作后羿射日的画面,在背景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进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学的儿歌题目就叫:太阳。学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现在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师乘兴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有的说:“我不喜欢太阳,因为太阳太热,夏天常常会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也为下面识字巩固“帮后羿摘太阳”游戏做铺垫。

多媒体在自主探究中发挥着优势。课件制作丰富多彩,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色。《太阳》这首儿歌短短6行就描绘了人们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美,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喜爱、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儿歌的美丽情景,吸引儿童喜欢学习这首儿歌呢?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课中,(课件)聆听着美妙的钢琴声,学生来到大海边看到太阳慢慢儿升起、跳出海面;来到草原看到太阳悄悄地从草丛里冒出,光芒四射;来到山村里看到雄鸡一叫天就明;来到森林里鸟儿的欢歌声唱醒了太阳;最后看到太阳照出了美丽的世界。伴随着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老师的范读入于学生耳,印于学生脑。一系列的日出情境从视听等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把学生放回到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在体验日出的美丽意境,整体感知儿歌内容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习的情感、兴趣,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厦门地区的学生受方言、地域的影响,平翘舌音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学读儿歌中设计了:

1、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儿歌,注意哪些字要翘舌。引导学生真正把思维、感觉器官运动起来,主动寻找儿歌中的翘舌字。

2、学生把翘舌的字找出来,老师相机点击成红色,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翘舌的字并读准。

4、把字放回到儿歌中,再读儿歌。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难,自得自悟。

1、师问:儿歌中哪些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学生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师相机点击课件,相应的生字变为红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调皮地从儿歌中的字跳下排成两列。

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互相纠音、互助学习。

3、老师请一名小老师指着字娃娃带领全班再读生字,小老师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学生也学得认真。

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又好又快,检查字音并纠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学中,我设计“帮后羿摘太阳”游戏: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照得大地多热呀。草不生,树不长。小朋友们谁来帮后羿把太阳射下来呢?不过,有个要求:每个太阳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出后面的字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小问题,你就帮后羿摘掉太阳。9个太阳后面各藏有今天要学的生字:太、阳、从、跳、出、草、叫、林、鸟。学生在摘太阳,读出太阳后面的字的同时,还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例如:“叫”字,小猫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早上,雄鸡怎么叫?“跳”字,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从”字,老师比个动作(老师从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笔),请你说个句子,句子里要有个“从”字。“鸟”字,动物园里有什么鸟?“出”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

学生做游戏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枯燥的生字变为学生游戏的伙伴。学生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个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说课稿太阳:语文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味语言美。课中,我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注重读出层次。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全班读、四人小组比动作读等多形式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在朗读指导上,我还通过再现课件,让学生创设情境读,读出感情来。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日出的奇妙,读中感悟,读得津津有味,读出对太阳美的赞歌。

部编版太阳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摄氏”等13个词语,会写“繁”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说明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在本课中为了提高孩子的生字学习兴趣,设计了识字闯关游戏。

2、《太阳》是一篇说明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说明文,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说明方法,本课运用多媒体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这样说明的妙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并体会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启情导入

出示《后羿射日》的动画。

提出问题:太阳能不被后羿射下来吗?

活动2【讲授】识字写字闯关游戏

第一关:读词语

出示9个生词。

出示旭日东升图片。

第二关:读生字

出示8个生字做后羿射日游戏

出示太阳的真实图片

第三关:选词填空

出示问题:根据词语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

出示九大行星的图片

第四关:书写生字

教师利用白板上的汉字笔画功能出示“繁”字圈画“每”部分的横折钩不出头的写法,并启动笔画顺序功能,帮助学生书空笔顺。

运用拍照功能出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出示太阳系图片

朗读课文

2、交流课文描写了太阳哪些特点?

3、出示任务:画出描写太阳特点的相关语句。

4、全班交流汇报(随机)

汇报太阳离地球非常远。

a、出示句子:太阳离地球有1、5亿公里远。用图片把1、5亿公里遮盖住。拖出列数字说明方法,并讲解。

b、出示句子: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差不多要走3500年,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提出问题:从哪个词语看出太阳的远。

提出问题:二十年是7300天,那3500年呢?时间用的多,也说明太阳非常远。

(2)汇报太阳的大

出示句子:130万个地球抵得上一个太阳。

教师白板上的画图工具,按比例画出太阳和地球,让学生比较大小,体会太阳的大。

(3)汇报太阳的热

a、出示句子:太阳的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b、出示句子: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教师指导,这是用钢铁碰到太阳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太阳的热。

c、出示句子:太阳是个大火球。提出问题,把是字换一个词,就是比喻句。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为了让学生体会打比方的生动形象,出示了一张太阳的真实图片。

活动3【活动】突破难点

出示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太阳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画出相关语句。

全班交流汇报

钢铁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雨雪的形成离不开太阳。教师出示相关文字图标,提出问题,你能摆一摆说一说,雨雪是怎样形成的吗?

风的形成,教师提出问题,冷热空气的流动性成了风,那么风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师通过画图演示风形成的过程。

活动4【练习】巩固拓展

谈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观看视频太阳黑子的相关资料。

作业:课后找到老师的博客学习更多的太阳的知识

部编版太阳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和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太阳的相关资料,用一句话描述太阳。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谜语:一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2、指名猜(师板书:太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生字,读词语。指导重点生字的写法,正音。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用简短的话概括。

3、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指名回答)板书: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指名一学生扮演太阳公公)"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引导提出:"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找出每一段的重点句。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4.汇报。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引导理解: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

(2)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

师用图画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3)学习"热"的学生汇报: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我们一起动手算一算。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说明太阳“热”的特点还用了什么方法?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里也有一种说明方法,你能试着说出来吗?学生可能会说出比喻,可以适时指出,在说明文中,这应该叫打比方。

5、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四、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2.小组交流:根据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3.交流汇报。生展示:

(1)课件出示“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动植物需要太阳)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需要太阳)

(2)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3)“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师总结“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生齐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五、归纳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六、课文拓展。

假如你是太阳你将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让人们都了解你呢?写一篇小短文。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多边形说课稿(通用11篇)


在工作之余中,大家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表达不同感受的短句。这些句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你读过的句子多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多边形说课稿(通用11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边形说课稿【篇1】

教学内容: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课题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 2”?

3.教师出示场景图: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这辆小轿车的车窗是梯形的,仔细观察梯形有什么特点?(教师首先指出梯形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问题:下面这个梯形你能指出它们的上底、下底和高吗?。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学生自己尝试并归纳和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8页书空,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 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5.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

问题: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 2”?

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应用

1.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①首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分析已知条件以及求解内容。(生画出示意,教师给予引导,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②问题:根据分析,你能算出大坝的横截面积吗?(生试做,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③选代表板演,集体纠错。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在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除以2”?

2.完成做一做。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总结归纳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多边形说课稿【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1、以疑导入,引发求知欲。先展示六螺帽,八角石英钟、多边形水果盘等多边形实物。由此激发学生自己要设计,怎样设计的求知欲。然后提出具体问题。

引题:我们学校要准备建造一个各边长为5米,各内角都相等的十二边形花坛。问各角是多少度?

2、复习提问,知识巩固。

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⑵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推导方法。

3、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怎样求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研讨新知

1、以动激趣,浅探求知。

一画:画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二量:量出五边形、六边形各内角,并求出其和(让学生自己求知)。

三比较:比较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多少倍,并由此去探索他们之间的初步规律。

2、观察联想,启迪思维。

(三)回顾小结,验收成效

1、已知边数如何求内角和;

2、已知内角和如何求边数;

3、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求其n边形的边数。

(四)课后作业(教材P91习题7.3第8、9题)

多边形说课稿【篇3】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忻州市七一路小学 赵娟)

教学目标:

1、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它们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重点、难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些平面图形的联系。

复习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再现: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口述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教师板书面积公式。

S=ah÷2

S=ab S=ah

S=(a+b)h÷2

问: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师强调:

1、注意底与高相对应;

2、计算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要除以2。

二、基本练习指导:

①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图形的面积。(注意:有多余条件,需要学生正确判断与选择对应的底与高)

②填空:

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③解决问题

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知识点小结

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表示:S=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表示:S=a2平行形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示: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S= ah÷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四、课堂练习

(一)、1、用剪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

形的面

=()。

4、一个三角形的高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0厘米,高是30厘米,那么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登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2平方分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24厘米,高为20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块梯形菜地的面积是28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17米,高是()米。

1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它的高是8米,上底是4米,它的下底是()米。

12、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扩大5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二)、选择题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 _______ 三角形.A锐角;

B.直角;

C.钝角

2、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________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梯形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 ________总是相等的.A.高;

B.面积;

C.上下两底的和

4.在右图中,平行线间的三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比 ________

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B.三角形的面积大C.梯形的面积大D.面积都相等

5、(9)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6倍,高缩小2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 扩大6倍

B 缩小2倍

C 面积不变

D 扩大3倍

解决问题(课外练习)

1地上有一堆钢管,横截面是一个梯形,已知最上面一层有2根,最下面一层有12根,共堆了11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钢管?

2.一个三角形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的面积少30平方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5平方分米,底是5分米,高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高是3.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瓜地,底长22.6米,高18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栽瓜苗45棵,共栽多少棵?

6、一种微风吊扇的叶片是由三块梯形的塑料片组成的,已知每块塑料片上底3厘米,下底4厘米,高10厘米,做这个吊扇的三块叶片共需塑料片多少平方厘米?

7、一块三角形菜地底边长46米,比高多6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为5米,高为4米,每平方米玻璃售价48元。买这块玻璃需要多少元?

9、一块梯形稻田,上底68米,下底112米,高45米,一共收水稻810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水稻多少千克?

10、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底长150米,高60米,如果每棵果树平均占地5平方米,那么这个果园可以种多少棵果树?

多边形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画正多边形解决实际问题;

2、会应用“口诀”画正五边形的近似图;

3、能对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进行分解,然后通过画正多边形进行组合.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抽象能力及用数学意识;

5、通过运用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和画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民间正五边形近似画法依据的探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7、通过有关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解组合能力以及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正多边形的计算与画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正确运用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画图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量角器等分圆周画正多边形和运用尺规画特殊的正多边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正多边形的画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二、新课讲解:

在前几课学习了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和画法的基础上系统复习本部分内容并会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有关“地基”问题的例题就是通过复习正方形画法进而画正八边形,并对正八边形进行有关计算.通过此例不仅复习了正多边形的画法、计算,而且复习了查三角函数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正五边形的民间近似画法的教学弘扬民族文化,揭示其科学性,渗透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多边形的画法,哪位同学能叙述用量角器等分圆法画半径3cm的正十边形?(安排中等生回答:先画出半径3cm的圆⊙o,然后用量角器画出36°的中心角,然后依次画36°的中心角,或者用圆规量出36°中心角所对弦长,依次截取即得正十边形)出现误差积累应如何处理?(安排中等生回答:1)适当调节正十边形的边长,2)可能情况下,重新设计画图步骤,减少产生误差的机会)

安排五名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半径3cm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内接正三角形、内接正十二边形、内接正方形、内接正八边形,其余学生在下面画,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所画图形的准确性.

幻灯给出题目,如图7-152,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m的正八边形,(1)用1∶200的比例尺画出地基平面图;(2)求地基的边长a8(精确到0.01m)和面积s8(精确到0.1m2)

哪位同学知道亭子的地基指的是哪个地方?(安排知道的学生回答)哪位同学记得,什么是比例尺?(安排中下生回答,

面图上正八边形的半径应是多少?(安排中下生回答:r=2cm)

请同学们画出这个地基平面图.

大家回忆一下,怎样求正八边形的边长?具体步骤是什么?(安排中等生回答:首先画出基本计算图,然后算出中心角的一半,∠aoc=22°30′.然后选三角函数)请同学们计算这个正八边形的边长.(a8≈3.06(m))

pn·rn),现在要求这个正八边形的面积,边长已求出,周长自然知,还需求边心距,哪位同学告诉我,求r8应选什么三角函数?(安排中下生回答:选∠aoc的余弦)请同学们求出r8来.(r8≈3.70(m))请同学们计算出这个地基的面积.(s8≈45.3(m2))

我国民间相传有五边形的近似画法,画法口诀是:“顶五九,八五两边分”,它的意义如图:(幻灯展示),如果正五边形的边长为10,作它的中垂线af,取af=15.4,在af上取fm=9.5,则am=5.9,过点m作be⊥af,在be上取bm=me=8.连结ab、bc、de、ea即可.

例用民间相传画法口诀,画边长为20mm的正五边形.

分析:要画边长20mm的正五边形,关键在于计算出口诀中各部分的尺寸,由于要画的正五边形与口诀正五边形相似,所以要画的正五边形的各部分应与口诀正五边形各部分对应成比例,由于口诀给出的是正五边形的各部分的比例数,所以不妨设口诀正五边形的边cd=10mm.由已知知道要画正五边形的边c′d′=20mm,因此可知要画的正五边形与口诀正五边形的相似比为2∶1,因此只要将口诀正五边形的各部分尺寸×2即得要画的正五边形的各部分尺寸.请同学们算出各部分的尺寸,并按口诀画出正五边形a′b′c′d′e′(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画,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画)

虽然这种画法是近似画法,但是这种画法的精确度却是很高的,哪位同学知道在五边形abcde中∠cad的度数是多少?(中上生回答:36°,因正五边形每一内角108°,ab=bc ∴∠bac=36°,同理∠dae=36°∴∠cad=36°)当然△cad为顶角36°的等腰三角形,为什么?(中等生回答:∵△abc≌aed(s.a.s),∴ac=ad.)前面

取2.24作近似值,大家计算ac等于多少?(16.2)ac≈16.2也可说ac

af≈15.4)刚才计算ac≈16.2,那么bm≈8.1,由于ab=10,请大家计算am又应等多少?(am≈5.9)刚才算出af≈15.4,am≈5.9,那么mf显然约为9.5.至此我们已将口诀中的所有数据的.来源探索清楚,从而证明我国民间的这种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精确度还是很高的.

幻灯给出下列图案: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是怎么画出来的,先看第一图形,哪位同学知道的圆心和半径?(安排中上生回答:中点是圆心,oa长是半径)同理的圆心是的中点,的圆心是的中点,哪位同学发现这三个圆心与a、b、c三点恰好是圆o的什么点?(安排中下生回答:六等分点)

请同学们画出这个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第二个图形,花瓣与⊙o的交点恰是⊙o的什么点?

是半径).

请同学们画出这个几何图案.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正多边形的画法和有关计算,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民间画正五边形的近似画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学习了分解与组合有关正多边形的几何图案.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71中练习1;p.173中12;p.173中14.

多边形说课稿【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是我在进行完这节课的教学后结合着课堂进行情况以及我对《新课程标准理》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反思。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是以后学平面镶嵌的基础,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运用还充分体现了图形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和多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多边形的性质,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丰富多彩,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变换的观点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从小独立性较强,性格活泼,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经过了一年的小组合作方式的磨合,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2、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所以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学生采用了测量、拼图、折纸、分割的方法,但是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了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多边形,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对角线、内角及外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学生通过猜想、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归纳等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与外角和公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问题解决】

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借鉴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成标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中,体会了数学学习方法,体验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快乐,更好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景:将一张正方形卡片剪一刀,剩下的卡片是什么图形呢?

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动手操作,并让学生展示自己剪出的图形。学生展示以下几种图形?(图)同时老师指出这些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多边形。(意图是: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体会到了图形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顺理成章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学多边形的定义,边,[X10]顶点,对角线,和内角,外角的概念以及凸多形的知识。

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剪出的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呢?与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期待,进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二、动手操作、激发欲望

活动1:做一做:让学生用剪出的多边形纸片探四边形内角和。

(这一个环节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采用了测量、拼图、折纸和做辅助线等多种方法,同时告诉学生测量、剪拼等活动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让学生感觉到做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方法,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决办法[X14]。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边上、顶点处。同时指出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X15]是一样的,都是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这些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真正体会“做中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活动2:让学生利用方法1填表:

多边形的边数

图形

能分成三角形的个数

多边形的内角和

首先让学生找出多边形的边数与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找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进而得到n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

(设计意图是:因为学生不熟悉完全归纳法,所以我采取了利用表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内角和定理的归纳,这样更具有条理性。并能够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四边形、五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呢?有了求三角形外角和的经验,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进而得到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采用让学生探索归纳、化未知为已知,自己去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环节三:巩固新知、知识共享

例题展示:

例1:求八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例2: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为150°,你知道它是几边形吗?

例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3倍,它是几边形?(设计这些例题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小试牛刀(这里利用学生喜欢竞赛的特征,我采用了分组展示,分组计分的形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900°,它是边形

(2)十二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度。

(3)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60°,它是边形。

环节四:回归情景、能力提升

将一个六边形截去一个三角形后,内角和是多少呢?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的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画图,合作交流,分组展示。

(学生通过课前的动手活动对问题情景中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办法,类比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相验证得出六边形的解决方法,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渗透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体会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环节五:畅所欲言、分享成果

请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多边形图片结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现实中多边形的丰富多彩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多边形说课稿【篇6】

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预习提示:

(1)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2)什么叫多边形的边、顶点、对角线、内角和外角?试画图说明。(3)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有什么区别?(4)什么叫正多边形?

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0.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1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4第1题.

课堂检测:

1.下列不是凸多边形的是()

2.下列图形中∠1是外角的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多边形外角的个数与边数相同。B.一个多边形外角的个数是边数的二倍。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D.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4、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四家宾馆A、B、C、D 决定建一个停车场,使它到四个宾馆的距离和最小.请你帮他们确定停车场的位置,并说明理由.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

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90°,那么它的内角和为360°,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同学们进行量一量,算一算及交流后老师加以归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感性认识,是否成为定理要进行推导.

二、思考几个问题

1.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一2)·180°.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由同学动手并推导在与同伴交流后,老师归纳:(以五边形为例)

分法一: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其五个三角形内角和为5×180°,而∠1,∠2,∠3,∠4,∠5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减去,∴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一2×180°=(5—2)×180°=540°.

如果五边形变成n边形,用同样方法也可以得到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一个周角,即可得:n边形内角和=n×l80°一2×180°=(n一2)×180°.

A 1O234EB5

分法二: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而∠

1、∠

2、∠

3、∠4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舍去.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一180°=(5—2)×180°

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把n边形分成(n一1)个三角形,把不是n边形内角的∠AOB舍去,即可得n边形的内角和为(n一2)×180°.

CDEDA 12O34CB

三、例题

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分析:本题要求∠B与∠D的关系,由于已知∠A+∠C=180°,所以可以从四边形的内角和入手,就可得到完满的答案.

BCA D

解:如图,四边形ABCD中,∠A+∠C=180°。

∵∠A+∠B+∠C+∠D=(4-2)×360°=180°,∴∠B+∠D= 360°-(∠A+∠C)=180°

这就是说:如果四边形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2如图,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

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A B216F5C3ED4

已知:∠1,∠2,∠3,∠4,∠5,∠6分别为六边形ABCDEF的外角. 求:∠1+∠2+∠3+∠4+∠5+∠6的值. 分析:关于外角问题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平角,这样我们就得到六边形的6个外角加上它相邻的内角的总和为6×180°.由于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2)×180°=720°.

这样就可求得∠1+∠2+∠3+∠4+∠5+∠6=360°.

解:∵六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加上它相邻的内角和为180°.

∴六边形的六个外角加上各自相邻内角的总和为6×180°.

由于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2)×180°=720°

∴它的外角和为6×180°一720°=360°

如果把六边形横成n边形.(n为不小于3的正整数)同样也可以得到其外角和等于360°.即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所以我们说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它的边数无关.

对此,我们也可以象以下这种,理解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如下图,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3--84练习1、2、3题.

习题7.3

第2、3题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课后作业

课本P85第4、5、6题.

多边形说课稿【篇7】

前言: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为此,就《多边形》这一课题,我将就以下几方面作相关的教学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

生活实际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数学中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材将解三角形的学习安排在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中。首先通过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的概念,并推广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而多边形第三节,第一课时。主要由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多边形的概念,并在三角形的基础上,与三角形类比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并联系实际探索从一个顶点处引出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个数的问题,从而为下节课的探索做准备。通过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由对图形世界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感性与理性认识相融,从而开启学生认识与探究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大门。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揭示了教学过程应是使学生由不知到认知到乐知的升华过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指南。

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直观感知、无意注意为主,空间观念较薄弱,结合现有知识结构——生活中大量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依据《课程标准》对本阶段的学生应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识别多边形及其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而且牢固掌握这些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创新的认知过程,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感受。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索、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基于以上目标,掌握多边形有关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由类比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程序

分析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分析。本节课分三步展开,一由实际生活图片引入多边形概念。

四,课堂小结

1.由实际生活图片引入多边形概念。

数学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来源于实际生活,多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是缺乏理性的认知,为了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和感性认识相溶,在让学生大量感受,欣赏实际中的图形的同时,进行有意观察,概括出多边形的概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呈现了五星红旗,卫星图片,建筑物,实用图案等包含大量多边形的图片,引入课题,并设计问题,这些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图形你能发现有何共同之处,提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分析,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活跃点引到图形上来,形成多边形的概念。

2.与三角形类比建立多边形相关概念。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且数学学科是一门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点之间充满了生动活泼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美,还可以利用这种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联想的能力。而且,新的内容的呈现也由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更易帮助学生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所以,这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模仿三角形的边,内角,外角的概念,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吗?由此,激发学生类比,建立自己的多边形的这些概念的知识结构,并把这些和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普遍存在的,新认识的多边形中也有三角形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的事物,如,对角线,凸,凹多边形等。利用这些区别,请同学们观察注意这些区别,建立多边形的对角线和凸多边形的概念,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活跃思维,鼓励创新。

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结合本节内容,我在此设计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不同边数的多边形的对角线,并且观察其中的规律,得出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为(N-3),并这些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这个过程中,问题具有渐进性,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继续启发有能力的学生继续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并能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

4.课堂小结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掌握的知识技能,更要求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为此,我在小结时不仅请同学们总结本节可掌握了多边形的哪些知识点,还请同学们小结自己学习本节课的其他收获,还请他们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本节知识以及本节知识的形成过程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这时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收获。当然还要加以归纳小结,把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并帮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法,形成自己学习经验。四、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联系实际生活背景,在充分感受现实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出多边形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类比,联想,比较,归纳,概括,建立多边形相关概念,并探索和对角线有关的两个问题。

3.采用启发式,谈话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思考

4.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出图形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教学效果。

多边形说课稿【篇8】

多边形教案篇1

第三课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1.出示平行四边形

1.5厘米

2厘米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指导探索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7、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二)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三) 判断

1、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五、作业:85页做一做和练习十六1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5题。

课后反思:

多边形教案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把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练习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熟悉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爱好.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

(6)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四边形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已知:如图4—8,直线于b、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实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假如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四边形有关概念

四边形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多边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的过程;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与简单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学生理解情境,思考问题)

问题:(多媒体演示)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

(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3)在上图中,你能求出∠1+∠2+∠3+∠4+∠5的结果吗?你是怎样得到的?

第二环节 问题解决(10分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对于上述的问题,如果学生能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和解答(例如利用内角和),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走下去。然后再给出“小亮的做法”或以“小亮做法”为提示,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无法突破,教师可以给出“小亮的做法”,或引导学生按“小亮的做法”这样的思路去思考,以便解决这个问题。

小亮是这样思考的:如图所示,过平面内一点o分别作与五边形abcde各边平行的射线oa′,ob′,oc′,od′,oe′,得到∠α,∠β,∠γ,∠δ,∠θ,其中,∠α=∠1,∠β=∠2,∠γ=∠3,∠δ=∠4,∠θ=∠5.

这样,∠1+∠2+∠3+∠4+∠5=360°

问题引申:

1.如果广场的形状是六边形那么还有类似的结论吗?

2.如果广场的形状是八边形呢?

第三环节 探索多边形的外角与外角和(10分钟,全班交流,学生理解识记)

1.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

2.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它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提出一般性的问题:一个任意的凸n边形,它的外角和是多少?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第二环节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这个一般性的问题。

方法Ⅰ:类似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由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开始探究;

方法Ⅱ:由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出发,探究问题。

结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多边形外角和公式?

(2)利用多边形外角和的结论,能否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

第四环节 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利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例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3倍,它是几边形?

随堂练习

1.一个多边形的外角都等于60°,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2.右图是三个不完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成的无缝隙、不重叠的图形的一部分,这种多边形是几边形?为什么?

挑战自我:

1.在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锐角?

2.在n边形的n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锐角?

挑战自我的2个问题,对于新授课上的学生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之前不管是多边形的内角和还是外角和,基本上都是利用等式,从“正向”解决的。而这里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简单的不等式知识和“反证”的思想,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的学生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

第五环节 课时小结(3分钟,学生加深记忆)

多边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定义;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在探求过程中我们使用了观察、归纳的数学方法,并且运用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4.11

a组(优等生)第1,2,3题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多边形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灵活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以及外角的两条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的两条性质来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

难点:比较复杂图形,灵活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各是多少?

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

二、新授

例1.在△abc中,∠a=12∠b=13∠c,求△abc各内角的度数。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b=2∠a,∠c=3∠a所以可以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来解决。

做一做:如图,在△abc中,ad⊥bc,ae平分∠bac,∠b=80°,∠c=46°

a

bdea

(1)你会求∠dae的度数吗?与你的同伴交流。

(2)你能发现∠dae与∠b、∠c之间的关系吗?

(2)若只知道∠b-∠c=20°,你能求出∠dae的度数吗?

分析:(1)∠dae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

(2)在△ade中,已知什么?要求∠dae,必需先求什么?

(3)∠aed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

(4)在△aec中已知什么?要求∠aeb,只需求什么?

(5)怎样求∠eac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1.如图,△abc中,∠bac=50°,∠b=60°,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c,∠adb的度数。

2.已知在△abc中,∠a=2∠b-10°,∠b=∠c+20°。求三角形的各内角的度数。

四、小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反映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外角是互相联系与制约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解题时,有时还需添加辅助线,有时结合代数,用方程来解比较方便。

多边形教案篇5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多边形教案篇6

稍复杂的方程

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 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 结合平时司空见惯的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 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 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练习十二

素材比较丰富,渗透许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如动物的奔跑速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天安门广场面积、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等。

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1)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2) 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

(3)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4)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

(5) 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

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1) 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

(2) 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3) 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4)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 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练习十三

可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第6题,如果设第一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x+1)=97,如果设第二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1)+x=97。第8题,利用不同的已知信息可列出不同的方程,如利用“我比你大24岁”,则方程为3x-x=24,如利用“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则方程为x+24=3x。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 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到本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了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可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图做成多媒体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成直角的图形该如何数?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把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用把斜边上的不满一格的两个格拼成一个方格的方法,也应给以肯定。要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割补的方法,都应给以肯定。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计算公式吗?

第四步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如第81页的图),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

练习十五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先画出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3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

第5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要求出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题中没有给出。但从 、 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推出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底长的一半,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48÷2=24(cm2)

多边形说课稿【篇9】

教学内容:LOGO语言重复命令

知识目的:

1、使学生了解重复命令的特点。

2、掌握重复命令的用法,能使用重复命令画出各种图形。

能力目标:

1、能总结重复的内容

2、重复的次数

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重复命令的格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画正方形

⑵屏幕显示画正方形的8条命令,学生观察有何特点。画正方形的命令是由4组完全相同的命令(fd 50 rt 90)组成。

⑶屏幕显示“repeat 4[fd 50 rt 90]”,请同学在LOGO语言中输入,看一看有何效果。(也画出了一个正方形)

⑷教师讲解:这条命令也可以画正方形,而且比刚才我们输入的8条命令要简洁了许多。这就是重复命令。用lg语言绘画时,检查要重复相同格式的命令,使输入格式变得非常繁琐。为了使命令变得简单而且清晰,可以使用重复命令repeat,只要输入这道命令,就可以完成许多相同的操作,小海龟就轻松多了。

⒉讲解重复命令的格式

通过“repeat 4[fd 50 rt 90]”了解重复命令的格式:repeat 重复的次数[重复执行的内容]强调讲解该命令。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重复命令,学会这条命令后,我们就能画出很多由重复图形组成的漂亮图形。

小海龟每次转360÷5=72度。

命令:REPEAT 5[FD 50 RT 72]或REPEAT 5[FD 50 RT ]边长为60的正六边形小海龟每次转360÷6= 度。

命令:REPEAT 6[FD RT ]或REPEAT 6[FD RT ]小海龟每次转 度。

命令: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正多边形的边数越 画出的图形就越像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复命令,让我们从比较繁琐的键盘操作中得到了解放了。师生再温习一下命令格式,需强调的地方。只要设置好下面三个数,就可以正确使用重复命令:

1. 重复的次数;

2. 每次走的步数;

3. 每次转动的角度。

教学后记

多边形说课稿【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多边形》的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过程设计和评价分析五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2、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多边形》,探索的是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是学生在上学期初步认识和感受空间图形之后的延伸,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各种多边形打好基础。

本节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学习四边形的基础, 公式的运用还充分地体现了图形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

3、重点与难点

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及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公式的得出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推导,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 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及对角线;

② 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③ 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内涵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类比归纳、转化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的能力。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数学图形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树立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三、教法分析

在教法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更好地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过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在一个平面内,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固定,一边套上橡皮筋往外拉成一条折线,该折线与三角形的另外两边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再把橡皮筋的一边又往外拉,再固定, 又围成什么图形?……不断地向外拉,结果围成什么图形?

如果上述情况不是往外拉而是往里推,那是什么图形?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出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多边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 多边形的内角和)。

因为前面已经学过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入新知识,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思考: 多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 渗透了互为转化的思想。

2、新课学习:

(1)基本概念

我把新课的引入过程作为本节课一条主线,各环节都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

首先告诉学生:我们往外拉得到的这些图形称为凸多边形,你能给往里推得到的多边形起个名字吗?怎样区别这两种图形呢?把凹多边形与凸多边形从分割的角度来区别,指出暂时研究的只是凸多边形。

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类比得出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的定义,识别多边形的顶点、边及内角,并会表示出一个多边形。

引入特殊多边形之前, 先欣赏生活中常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图案, 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称这样的多边形为正多边形,说明这种规则的、对称的图形非常重要,为下一节学习用正多边形铺设地板作好铺垫。

在多边形的对角线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应突出它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由于这种特殊的线段,把多

边形分割成了最基本的图形——三角形,目的是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

(2)知识探究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领会其运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在知识探究这一部分,我采取以下两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探究活动1:多边形的对角线

先让学生画出四边形、五边形所有的对角线,再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只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其余学生则在下面都画出这三种情况,由动脑到动手,在操作中获取知识。

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画出几条对角线?②这样的画法把多边形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

因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就是从对角线和三角形入手的,因此,这两个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引导学生回想课前引入的过程, 图形的转化中对角线有什么作用? 与边数对比,发现什么变化规律,归纳总结出来。

探究活动2:多边形的内角和

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 又是难点, 能不能从以上对角线的问题得到启示呢? 为了紧紧扣住主题, 前后呼应. 我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四边形的内角和呢?怎样算出?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量角器量一量, 或类似求三角形内角和那样剪下来拼一拼, 有的可能马上就看出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了两个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就是2×180°……在肯定正确的答案和各种想法的同时,让学生寻找出最优办法。

多边形说课稿【篇11】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12-14页例1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描、围、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教学难点:

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学生准备:

文具、 钉子板、橡皮筋、正方形纸。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钉子板、橡皮筋、多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课堂中来了位新朋友,瞧,谁来了(出示机器人)。听,他在跟大家打招呼呢!多图是有很多图形组成的,你已经认识了他身上的哪些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

二、操作活动,探索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师指一个三角形,放大,瞧,这个是?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一:生:它有三个角。师:怪不得叫三角形的呢?除了三个角,还有什么?生:还有三个(条)边。什么样的边?你能来指一指吗?(学生点1、2、3)师:这条边从哪里到哪里?你能完整地指一指吗?师师范指(从这里开始,一条边,两条边,三条边),这三条边紧紧地_____?(连在一起)师:连,这个字用得十分贴切,在数学上,可以换一个字,围,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指围一个三角形。

预设二:生:它有三个(条)边,你能指一指吗?(1)同预设一。

(2)三角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三条边)对,也可以叫它三边形。

(3)机器人身上还有三角形吗?在哪?师:对了,它们都是三角形。看,这是他们的家,走,一起送他们回家吧!

2.认识四边形

(1)师:两只小手真可爱!它们还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那一只手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哦,他们都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四边形的家吧。

有关小学生励志演讲稿通用版4篇


小学生励志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梦想是展翅飞翔的动力,是永不停歇的马达,是美妙无比的向往,人人都有梦想,而我的梦想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被称之为是人们的守护天使,他们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让多少患上癌症的人得以存活。是的,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

医生是治愈病人,让他们恢复健康,幸福生活的人,他们是与死神抗争的人,是为人类生命健康做贡献的人。医生用非常敬业的精神为病人减轻伤痛,救死扶伤,在病人失去光明、暗无天日的世界里托起一颗充满光芒、温暖、希望的太阳,是他们黑暗路上的一盏明亮的灯光,是他们寒冷夜里的温暖的火炉,是在他们处于绝境时伸出的一双援助之手。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癌症和一些极为罕见的疾病,这些病例有些却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医术治疗而耽误医治的时间失去了生命,有些则因为没有较好的方法去治疗而导致自己的一生都要受病魔的折磨。如果我能知道这些病因的治疗方法,那我能在生死边缘抢回多少条生命啊!就能够让重新得到健康的人幸福快乐地生活,让为他担心的人得以放心,让他们不再充满对病魔的恐惧!

想当一名医生,需要的是知识、爱心还有决心、勇气和毅力。所以,就应该认真读书,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锻炼顽强的意志力和不畏困难的勇气,从现在做起,用行动证明一切,用时间来检验结果。长大后,我要做一个敬职敬业的医生,真心为人们治病,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却弄虚作假,拿生命做赌注

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同学们,每个人都应该充满梦想,充满对未来的美好盼望,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就要永不放弃,永不停歇,永不退缩地去追求,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决心吧!不要为了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了,这条路不行,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总有一条路是通往成功的。让我们一起展开梦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吧!

谢谢大家!

小学生励志演讲稿【篇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的努力,他熟读了诗经305篇,最终最终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必须要练好书法。最终,在他的努力奋斗下,他最终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班里几乎没人愿意搭理我,和我做朋友。原因仅有一个,那就是我的学习成绩极差。在同学们的心里,我就是个又笨又厌恶的同学。在教师的心里,我是个差生,坏学生。我常常因成绩差和同学的嘲笑而暗自流泪,我选择过努力去学习,努力去奋斗,可教师和同学的讥讽成为了我的绊脚石,让我无法前进。我慢慢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新学期里,新教师跟我谈了话。那段话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新教师让我感觉到温暖,感觉到自信。我决定,努力做个好学生,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我也许没有学习的天分,没有尖子生的聪明。

一次考试下来,我的成绩只提高了几分。在同学们面前,我忍不住泪水,第一次在学校哭了。那天以后,同学们对我的态度有了好转,我不会的题,同桌主动教我,放学的时候,也有女生和我一齐回家。看到大家的改变,我决心不能让大家失望。从那天起,在下课同学们休息聊天时,我就拿起书本温习学过的课文。放学就立刻回家,多争取时间学习。教师也经常来帮我补习,我坚信,我的努力必须不会白费。

在那一次期末中,当教师拿着学业奖状递给我时,当同学们送给我掌声时,我清楚:是奋斗和勇气让我赢得成功。

人因梦想而奋斗,人因奋斗而成长。为了自我,去奋斗,去实现自我的梦想。

小学生励志演讲稿【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时因为受了委屈而流泪,有时因为被感动而流泪,而这次却为了这样一件事而流泪,一件竞让我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的事。

考过期中试的第一天下午,刚吃过晚饭,我来到了教室看书,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当时正背得专注,忽然有位同学箭一样的冲进教室,说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数学成绩出来了,顿时大家一窝蜂似的涌上去,争先恐后的问自己的成绩,我当然也不例外,当时还是胸有成竹,我觉得这次别的不说,就数学,我有十足的把握考及格。可当我问我的成绩时,那个同学是这样回答我的:“没考及格的,老师不让看,你的我好像没看见。”突然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头脑一片昏乱,好像有千百只蜜蜂在我的脑海里嗡嗡乱叫,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一次又一次的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竟然会不及格,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伤心极了,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往好处想。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我一向都是很自信的,不可能被一次失败击垮,可这次不知怎么了,眼泪竟不听使唤的流了出来,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尽管有许多好朋友过来安慰我,但她们越说我就越难过。

事后,我想了很多,我不该流泪,这不是我。为这次失败而流泪也许是由于这件事来的太突然,让我一时接受不了。但我又从这件事上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奋起直追,这才是我。它还给了我一个教训,今后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

一定要仔细,再仔细,决不能因自己的粗心而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在这里,我奉劝没考好的同学们同时也是在奉劝我自己,千万别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一切,并不代表你的将来,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有失败的时候,然而在这时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希望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乐观。

同时,我也感谢这一次考试的失败,因为它不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让我找到了学习中最不可缺少的“自信”。

我的演讲至此结束,谢谢!

小学生励志演讲稿(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最喜欢的花,不是像牡丹一样的倾国倾城,不是像芍药一样鲜艳美丽,不是像水仙一样婀娜多姿,也不是玫瑰受人宠爱。我喜欢的是阳光向上充满活力的向日葵。也许这不是最美的,最艳丽的,也不是姿态最美的,受大多数人欢迎喜爱,可是我喜欢向日葵的真实努力和向上的精神。

我喜欢一个人站在向日葵田里,一个个向日葵的花盘都比我的脸大,他们都向着东方,向着太阳的方向,向着进取乐观的方向。我喜欢他们代表的精神态度。

在金黄色的一片向日葵田里,就像阳光集中在一个地方,温暖舒适。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我好像也,能够成为像向日葵一样的人。勇敢追求我想要的进取乐观的生活。

向日葵养活了这一带的农民,他们因为向日葵而每一天微笑,每一天笑着劳动着,就像向日葵一样。来到这片向日葵田我真的感触很多。帮着农民伯伯们做了一些事,伯伯们在向日葵地上挖了一块土放在一个花盆里送给我,他们说,向日葵会选择适合的人给他们鼓励。我点点头。那段日子,我一向细心照顾着,我期望,或者渴望,那块土真的有一棵向日葵。

皇天不负有心人,向日葵开了。多谢你!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通用(5篇)


小编为了让您满意花费了很多心血制作了这份“分数应用题说课稿”,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教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教案必须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和认真确定。教案可以明确教师教学的步骤。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形式: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教学过程

1、铺垫:在旧知的复习中,为学生主动进行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

准备题(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xx年全世界约有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我国约有多少只?

教学过程:

①用线段图表示题意,以10厘米为一段,这条线段一共要画几厘米?(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作图)

②用去是什么意思?(请一个同学上来把它表示出来)③用去多少吨是求线段中的那一部分?谁愿意上来把它画出来?

准备题(2):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60次。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数?

教学过程:

①准备题(1)反映了总量和部分量的关系,作图时只要画一条线段。这一题反映了什么关系?应画几条线段?

②先画什么?为什么?(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作图)

③画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时先画什么?

④60次应画多长?谁愿意上来把它画出来?

⑤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求线段图中的那一部分?

准备题(1)、(2)作图并分析后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列出两道题目的算术并计算(两人板演),然后讲评并表扬做得全对的同学,同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

2、探求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例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xx年全世界约有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其它国家约有多少只?

教学过程:

①例4与准备题(1)相比有何变化?

②线段图应该怎么改?你会改吗?(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改)

③这道题老师不讲你会做吗?(请两个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下面做,不会的可以看书。)

④作好的同学可以考虑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试试看。

⑤作好后准备回答下列问题:把什么看作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⑥讨论、讲评试做情况,对两种方法全对的同学进行表扬,最后看书并填写书中空白部分。

例5: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数?

教学过程:

①例5和准备题(2)相比有何变化?

②线段图应该怎么改?谁会改请你上来指导老师改?

③全班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a、把谁看作单位“1”?

b、怎样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的?

c、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d、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吗?

④选两个讨论小组,每组各推选两人,每人各用一种方法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做。讨论、讲评试做情况,对讨论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讨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希望。

3、深化: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使新知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教学过程:

①引导学生对比每个例题的两种解法,发现在解题思路上不同的是:一种是先求分率,用乘法分配率可以看出两种解法的联系。指出今后两种解法中你认为那一种方便你就用你一种。

②引导学生对比例题和准备题发现今天讲的比过去讲的要复杂一些,讨论复杂在何处。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的题目。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与准备题比较,找出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板书课题)

2、这样的应用题与前边学习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区别?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

四。课后作业:

练习十七第1———4题。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一)请你根据算式补充不同的条件.

学校有苹果树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多少棵,

1. 2.

3. 4.

5. 6.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大家一定要掌握好.

五、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即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7、8、9题)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中第6~9题是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第6题是求两数和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是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第8题则适合用方程解,第7题是在第8题的基础上可以两种方法结合,先列方程求出下半年的产量,再列算式求全年的产量,这些实际问题是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第9题有关获奖作品的表格填写是对三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综合应用的实际问题,其中的第(1)题要先根据第三栏的信息求出获奖作品总数48件(即计算单位1的量),再求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数(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2)题可以用获奖作品件数除以作品总数(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有助进一步认识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三种分数应用题的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容易出现判断错“单位1的量”的问题,特别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类型更容易出现混淆,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关系及单位“1”的分析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弄清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进一步巩固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流程与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梳理知识

谈话导入:前阶段我们学习了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抓住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

板书课题,公布目标。

1、出示投影,找出单位“1”,并补充数量之间的关系。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 )为单位“1”。关系式: ×45=

(2)一堆沙子,运走了35,( )为单位“1”。关系式: ×35=

(3)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18,( )为单位“1”。关系式: × =

2、(板书)选择条件回答问题,下列算式及方程求的是什么?

条件: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算式:(1)15÷30(2)30×12(3)x×12=15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问题及单位1,并板书问题。

问题:

a、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b、求女生的12是多少?

c、求女生有多少?

3、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过渡语:为了进一步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的生活问题。

二、对比练习、探索本质

1、投影出示题目。

题目设计:从下面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并按要求提出问题来编写应用题。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1)编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2)编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编写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哪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在练习本用“字母+问题”形式编写题目。

3、小组汇报结果,并订正,教师以“字母+问题”形式板书归纳出三组应用题。

通过集体交流编题,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类型的问题结构不一样。第一次编题时(求分率问题)必须已知两个实际数量,并且它们是相比较的,也就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第二次编题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必须有单位1的量及分率,而在第三次编题时单位1的量是未知。

4、让学生对所编写的问题,列出算式或方程(不要求计算),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5、小组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集体交流,归纳出三种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的异同点“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第一种,求分率用除法;第二种知道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第三种知道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方程。

6、练习: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8题

第6题:

第8题: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200km,东西相距是南北的5255 、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并在练习本上解答,最后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一:

题目: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正确解题方法。

果园有40棵苹果树,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①苹果树比梨树多14( ) ②苹果树是梨树的14( )

③梨树是苹果树的14( ) ④梨树比苹果树多14( )

a、40×14 b、40×(1+14) c、设梨树x棵。x×(1+14)=40 d、设梨树x棵。x×14=4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课件出示练习二:

题目: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比一个篮球价钱少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3、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7题

第7题: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是的45 、这个电视机去年全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台?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4、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9题。

第9题:

先让学生审题说说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引导找出获奖作品总数是单位“1”的量,并且在填写表格时要先计算出来。

由学生独立思考填表计算后,再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说一说各自的思维方法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说说解决分数应用题应当注意哪些地方?(找出单位1的量以及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13、14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的对比

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1)15÷30 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2)30×12 求女生的12是多少人? 1、A+B 问题:(略) 2、A+C(B+D) 问题:(略)

(3)x×12=15 求女生有多少人? 3、A+D(B+C) 问题:(略)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其实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的对比和提高,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教学上的处理,主要突出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内在联系的掌握及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连接流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数应用题的对比练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结合练习内容设计,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到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情跟踪和对策

课堂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尽管对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认知,但在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对应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从实际情境中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较为模糊。今后在解决这样问题,教学设计中可增加两种量比较相应的练习以及如何分析比较两种量的方法传授,如利用线段图加强数量之间的分析,相信这样的练习及学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算不错,但上面提到学生对两种数量的比较关系及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对应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值得重视、并加强练习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的质量。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课本第111~112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比较熟练解答这类应用题,把它们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十二册111页~112页的内容。再看看其他册课本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内容。

2、在课本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预习中不懂的地方。

3、提出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写出来。

4、课前试练:111页“做一做”。

5、复习十一册中“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的知识。

二、学生提出预习中问题

三、对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讲解。

四、变式训练

教师精点111页“做一做”。

五、教师引讲

1、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水彩画50幅;蜡笔画80幅。

2、学生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80—50)÷50=3/5

(2)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80—50)÷80=3/5

为什么用80作除数?而不是用50?呢?

4、归纳小结:

这是两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它们都是用相差量去跟单位“1”的量相比。相同点是这两个要比较的数量是已知的,不同点是两个问题中的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因此,在算式中用哪个数量作除数就不同。

所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板书:找出单位“1”

5、改编练习题。

屏幕出示如下信息:

(1)根据“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这个条件,

如果已知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已知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2)根据“水彩画比蜡笔画少”这个条件,

如果已知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已知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编出4道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并解答。

①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有50幅,蜡笔画有多少幅?

蜡笔画:50×(1+3/5)=80(幅)

②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80幅,水彩画有多少幅?

水彩画:80÷(1+3/5)=50(幅)

③水彩画比蜡笔画少,水彩画有50幅,蜡笔画有多少幅?

蜡笔画:50÷(1+3/8)=80(幅)

④水彩画比蜡笔画少,蜡笔画有80幅,蜡笔画有多少幅?

水彩画:80×(1—3/8)=50(幅)

思考:两个问题一样吗?解答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有不同地方?

6、总结。

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

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

“多”用1+分率

“少”用1—分率

7、迁移深化。

教师:如果把以上几道应用题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你会做吗?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先找出分率句中的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进行解答。

把以上几道应用题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题里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用百分数表示。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不变。

六、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深化练习:练习二十二第5题。

七、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板书:复习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

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

“多”用1+分率

“少”用1—分率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篇5

“分数应用题、例4”是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教科书第68—69页例4、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十七的第1,2题。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引入,自然是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增强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目标分析

根据节课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难点为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利用演示文稿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谈话:有关祝寿语引入,关于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你们知道多少?知道野生丹顶鹤吗?它们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受到特殊的保护,下面出示的就是有关他们的一些资料。

(二)探索知识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尝试画线段图,同桌二人交流,修改。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应逐步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

①这道题中,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

②根据题中的条件,怎样求我国的只数?其他国家的只数呢?

③根据题中的条件,怎样求其他国家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怎样求其他国家的只数?

(5)讨论以后,学生尝试独自解答,教师注意与有困难的学生交流。

(6)学生汇报解题思路,说解题方法,课件出示相应的解法。

3000-3000×1/6 3000×(1-1/6)

=3000-500 =3000×5/6

=2500(只) =2500(只)

(7)同桌小组讨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8)根据学生反馈发言,教师小结。

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我国的只数,再求剩下的只数,也就是其他国家的只数;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只,即为其他国家的只数。

联系:都是把总只数看作单位“1”,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2、引入旅游景地:九寨沟;复习知识

成都金秋旅行社,原来每人90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1/9,现在每人多少元?

四川圆梦旅行社,原来每人的700元,现在比原来提高1/10,现在每人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二人互相说解题思路,相互批改。

3、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同学们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重点句,合作讨论等方法,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了分析、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能力。

4、知识应用

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 7/10。哪一根剩下的部分长一些?

5、课外拓展

说一说全世界上一些频临灭绝野生物种有哪一些?

(三)课堂总结。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部编版太阳说课稿,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77243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记运动会作文
下一篇 : 在校学习计划(收藏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