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请跟随励志的句子小编一起来看看“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惠普尔曾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总是让我们感叹作者精彩绝伦的布局。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不能泛泛而谈,而要言之有物。我们将持续提供该领域的相关信息!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1

这是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有些书只是堆满了没有营养的汉字。然而,有些书却能震撼我们的整个思维,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毫无疑问,对我而言,《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就是这样一本书。

它再一次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肤浅,它严谨而深刻的逻辑思维和对金融的洞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欢他的第一堂课和第二堂课。这篇博文是针对他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演讲。

这本书是索罗斯在布达佩斯中欧大学的演讲集。索罗斯本质上是一位哲学家,他崇尚波普尔哲学。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不是主流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观察和分析金融市场,使他在金融业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在深入研究金融市场理论之前,他习惯于深思熟虑,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即使索罗斯20年前将重心转移到公益和慈善事业上,他也能准确判断金融危机的爆发,做出大胆的分析。

索罗斯的哲学观点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被认为是一个成功金融家的“自我感觉良好”。然而,他对对冲基金、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美元防御战争的警告和预测一个接一个被验证。在《超越金融》中,索罗斯用自己的哲学分析了时下的经济形势,他坚持认为:

“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而我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然而据现在媒体报道说,2011年全球经济正在缓慢恢复中,并向良好的趋势发展。无疑,索罗斯的观点与大众媒体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索罗斯的观点与我们所学到的主流价值观的许多知识有着根本的不同。《超越金融》让我看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索罗斯所拥有的理念架构,研究的是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易误论”和“相关反射原则”。在有思维能力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永远是局部和曲解的。

这是缪误难免论即“易误论”;这些曲解了的观点可以影响参与者所处的情况,因为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这是相互影响的“相关反射原则”。他所研究的命题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这是因为主流经济理论是以均衡概念为基础的,这直接与相关概念的反思相冲突。承认相关的反映会导致不确定性与经济学所假定的均衡前提之间的冲突,从而推翻当前经济学的许多结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读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金融和政府决策。而从相关反射性原则与均衡这两个观念分别分析金融市场,便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索罗斯从意识形态层面接受了波普尔的观点,认为人类认知本身是不完善的,这与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完全相反。在他看来,人类对事实的认知永远是扭曲的、错误的。问题并不在于扭曲,而在于扭曲的认知会产生新的事实,这就是他所谓的人类思维的操纵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反射理论”。

在金融市场中,每个金融泡沫都包含两个部分:现实中的潜在趋势和对这一趋势的错误认识。当趋势与错误认知彼此强化,就引发了繁荣-衰退的过程。

正是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上,索罗斯才做出了如下预言:“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而我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这与许多媒体经济学家信心十足的对我们宣扬着的复苏大相径庭。

根据索罗斯的反思理论,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增加财政刺激来支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这是人类认知操纵的体现。然而,政府对世场的过度干预,本身就是对经济基本面认识的扭曲。随着这种扭曲的加剧,人们的认知错误会越来越严重,这将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预市实本身进一步分离。这一结论与我的经济学知识一致,即政府干预会导致经济福利的丧失。

在索罗斯看来对恢复和发展经济真正有效的是监管,而不是制造所谓的“信心”。因为信心只是注意到了对现实操控的一面,没有看到这种操控的后果是我们所无法预测的。而这种不可预知的结果恰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用一种谬误制造另一种谬误,后者对我们来说将是非常陌生的。

这才是真正值得恐惧的事情!

在索罗斯的核心思想中,反射原理的研究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索罗斯的相关反思概念只适用于思考参与者的情况。参与者的思维有两个功能:

认知功能和参与或操纵功能。当这两个函数同时工作时,它们会相互干扰:使每个函数失去自变量或自变量,这是确定因变量值所必需的:

当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成为另一个函数的因变量时,任何函数都不存在独立的自变量。这意味着认知功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同样,操纵函数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但它不能决定结果是什么。

在人类活动中,思维是主题的一部分,具有认知功能和操纵功能。但是,当相互干预发生时,会带来一个不在自然现象中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在两种功能上都有所表现:

参与者有认知缺陷,他们的行为结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人的不确定因素在金融市场上,会带来一系列突变。

索罗斯运用哲学分析了相关反思,认为相关反思的典型形式是循环反馈(因为参与者的观点影响事件的发展,而事件的发展也影响参与者的观点)。影响是连续的和循环的,使之成为反馈环)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一般来说,消极的反馈使参与者的意见更接近实际情况;积极的反馈使两者走得更远。

换言之,消极反馈的过程是自我纠正的过程。它可以永久地进行下去,而且如果没有外部现实的重大变化,它可能最终导致均衡,这时参与者的看法达到了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这正是金融市场应该发生的。

因此作为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均衡,是消极反馈的极端情况,即在索罗斯的理念架构中有局限性的情况。与此相反,积极反馈是自我强化的过程,积极反馈的本性的不断强化使现实的假象越来越膨胀,最终导致的不是均衡,而是远非均衡的状况。通常在远非均衡的情况下,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达到极点,因而向相反的方向启动积极反馈的过程。

这种起初是自我强化,后来最终成了自我毁灭的繁荣-衰退周期,或是泡沫,正是金融市场的特性,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里也可以找到。我称其为易扩散的谬误,即对现实的解释是曲扭的,而其产生的结果又强化了这种曲扭。

在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上,索罗斯依据相关反射性原则得出的结论与迄今金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有效市场假定论直接冲突。假定论宣称,市场趋于均衡,偏离会随意发生,而且可归因于外来的震动。而在索罗斯的理念架构中,索罗斯依据相关反射原则所研究出的成果是暴涨-暴跌过程,或称泡沫现象的理论。

每个泡沫现象都有两个组成部分:现实中主导的潜在趋势,和对这个趋势的错误理解。当趋势与错误理解积极地彼此强化时就引发了暴涨-暴跌的过程。

这一过程会在发展中受到消极反馈的检验。如果趋势强到能从检验中幸存,趋势和错误观念则会进一步相互强化。最终,市场预期变得与现实差的太远,致使人们被迫认识到错误观念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黄昏朦胧期,怀疑增长,更多的人失去信心,但是主导的趋势由于惰性仍在维持。这也是他预言经济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的理论原因。

在索罗斯看来,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相关反射互动发生在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市场参与者不可能用知识来决策,而未来情况如何取决于他们尚未做出的决定。而参与者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必然带有临时性和有偏见,这将导致价格曲扭,易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

鉴于市场有产生泡沫的倾向,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承担责任防止泡沫变得过大。

对于索罗斯预测这场金融危机最大的受益国将是中国。这场金融危机将会对国际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情况发展还有很多具体的变数,但是索罗斯认为地位的相对变化则有较大的肯定性。他认为美国将损失最惨重,而中国则倾向于以最大的赢家姿态出现。

而且,这一转变的程度将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确实,大危机时期也是大发展时期。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的百分之八的gdp的增速,这是中国的实力的体现,最终中国的发展前景也让世界充满了期待。

索罗斯的哲学十分严密,逻辑性强。尤其是他对相关反射性原则的提出和分析,让我十分钦佩。他运用其哲学知识分析金融市场,以普遍联系的事物拓展到金融市场的中各要素的相关反射及其影响,让我切实感慨哲学是如此的重要,哲学真是无处不在!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2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通信》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3

提起万达,在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域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商业地产的领航者、带头人,更是很多涉足商业地产精英们梦想的地方,在这里有学习不完的专业知识,也是塑造人生发展的良好平台,不得不说,万达,是很多人的一个梦。

如今我也幸运的加入了万达的集体,从进入万达的第一天,就深刻感觉身边同事们的工作认真和尽职尽责,这种感觉让自己急迫的成长,促使自己一天比一天变的更优秀。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拿到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的著作《万达哲学》,首先引入眼帘的一个提问瞬间吸引了我:“26年,从0到资产5000亿元的企业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国到海外,(w w w . f w s i r . c o m)为何他的企业能无往不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所有的疑问让我变成嗷嗷待哺的幼鸟,急切想要了解这个企业,了解这个世界,相信这也将会是我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和成功学,不断刺激的社会每个人,他们讲述自己成功的秘诀和方法,到处收徒弟和学生,但你会发现,没过多久这一群人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那时我就会想,难道每一个人认识的成功都是那样的相同?不一定!成功就是把一件事坚持着做下去!也许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能够一直做下去的人很少。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很多工作,看起来有能解决的,有不能解决的,可是工作的职责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每个人如果能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在每一个环节上兢兢业业,那么企业的发展速度自然是一个质的飞跃。现今社会,人才比比皆是,可是真正能承担起责任的人才可能需要时间的锤炼,而创新的思维也体现了人才的智慧,有人说:创新,就是把睡了一年的被子,换个面儿来睡!我们既要在传统的行业里将本职工作做好,也要不断发现新的渠道和想法,这样我想前进的道路只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执行力对每个万达人来说都是考验的标准,这是在万达圈子里出了名的名言。每个事情都会用结果导向,那么执行力必然成为重要的手段,不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拿出100%的执行能力,让每个工作都有序的推动进行,不怕一步一步稳稳的走,就怕没学会走就想跑!很多时候我们自身就在逼迫我们要执行、执行、再执行,这样成长起来才会更快,更稳。

在中国,提起万达就能想到城市的中心,它将每个城市的商业氛围提升到一个质的飞跃,让时尚潮流引领着每个城市的标杆标准,这也是万达独有的商业模式,从第一代商业到第三代商业综合体,万达经历很多困难和艰辛,改革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政府、对于地方、对于客户、对于消费者、对于万达每一个员工,都要全方面的思考发展的方式方法,经过26年来,才成就了万达独有的商业经营模式,这是一个丰碑也是一个标杆,让商业地产在中国的大地上独树一帜。

企业要追求品牌,更要有社会担当!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从小教育我们的道理深刻的展现在万达慈善上,通过品牌的建立,来更好的回馈社会,用诚信和善心,让慈善来感化每一个普通人,万达义工就是这样一群为了公益慈善,默默努力的人,回馈社会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却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美德,也在每个万达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成为万达的目标。

读完《万达哲学》受益匪浅,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公司的发展历程里看到了董事长和所有万达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万达精神,这种精神感染者每个万达人,让我们不得不继续努力,继续提升自我,成为万达的骄傲,为了万达的梦想而拼搏。

国际万达,百年企业!

万达人寄语:

大王:在万达学习了很多,是一个汲取地产知识的优质平台…同事的帮助和领导的关怀,让我更加奋进的为万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万达越来越好…

小庄:万达,一个梦的开始,让我能够自我成长,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家一样,万达这个大家庭给与我们最真挚的关心,让我们能够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未来…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4

市面上有关金融的书籍不少,但这本《金融的哲学》是独特的一本。作者周洛华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了很多和金融相关的热点问题,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剖析常见的金融事件,学术支持下带有情怀的思辨,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框架,为换个思路考虑金融、经济与社会问题都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如在书中,周洛华不赞成把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同上市公司、实体经济、当时的货币环境、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人们的需求等因素割裂开来,单独进行探讨和研究,他们相信资本市场上有更高明的投资人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赚他们这些散户的钱,在资本市场上建立科学崇拜会导致对随机性的误解,有时候这种误解会是灾难性的。

比如,现阶段房价连续上涨会让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下决心签下大额按揭贷款吗?茅台股票连连上涨,会让一个酒鬼改变消费习惯成为股民吗?这些许多我们会忽略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却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作者周洛华认为,资本市场是一个丛林,做空机制本身是生物筛选机制的一部分,看似不合理的高估值其实是对优势生物的激励;看似不合理的低估值其实是对过剩物种的保护。股市其实是投资人情绪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投资人的情绪随着他们看到的信息而波动,如果他们情绪不波动,或者根本就股市不感兴趣,无论业绩如何都很难推动股市上涨。高房价和庞大的建筑群不仅不能说明经济繁荣,反而说明经济发展模式的僵化。股市越是低迷,越说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不需要创新,也不对创新提供估值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用发行债务的方式简单重复。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世界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最优,只有一个客观的市场,相对最优。如果你想换一种思维看看金融市场,思考更全面,不妨今天都去读一读《金融的哲学》。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5

哲学片断读后感

《哲学片断》是克尔凯郭尔以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为笔名,自己为出版人的书。《哲学片断》一书出版后,始终无人问津,就连克尔凯郭尔本人都自嘲,“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直到克尔凯郭尔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思想才被人们所发现。我抱着认识克尔凯郭尔的念头去读这本书。

翻开书页,首先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句话,“永恒意识能否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这样的出发点如何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一个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刚开始看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假如永恒意识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那么为什么这个出发点怎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呢?时代是不断的变迁的,永恒福祉又怎么会存在呢?即便它是存在的又为什么会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抱着这样诸多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

作者由“真理是否可教?”这个问题开始论述。说实在的,就单单这一个章节我就看了两遍,第一遍直接的就被作者给绕晕了,看了第二遍才有一点点的理解,没错就是一点点。在我的观点看来,文章以真理、教师、弟子、瞬间和自身这五个词来展开。真理是否存在在自身之内?真理如果存在于自身之内,那么真理似乎便是不可教的,因为真理便存在你自身之中了,又怎么谈得上“教”呢?教师的存在便是一个偶因,是一个提醒你,真理便在你自身之中,让你回忆起你曾知道的。()“在我发现我自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从来都拥有真理的那一瞬,那个瞬间已经被隐藏在永恒之中、被永恒吸收掉”真理在被发现的那一瞬,又消失了,你无法找到它,但它又无所不在。

假如真理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那么反过来说,自身中存在的就是谬误,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偶因,就得提醒学生转身去发现自身的谬误,并带给学生条件,让其自己决定是否从谬误中超越出来,因此在你决定的那一瞬,便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个瞬间又有别于别的其它瞬间,这个瞬间被永恒所充满,作者把这个瞬间叫做“时候满足”。在这个瞬间发生之前,人们所处的状态称之为“非存在”,知道这个瞬间发生了,人们才能称之为“存在”,而这个瞬间又指的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让你理解到你身处于谬误之中,你要超越出来。

那么回到刚开始时我的疑问,“永恒意识”是否能理解为真理呢?真理的`本身便带有永恒的性质。所谓的“历史的出发点”则理解为自身呢,真理存在于自身之中,只是我们并不知道罢了,既然早已存在,那么理解为历史的出发点似乎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吧。永恒的福祉,理解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到自身存在意义的人活着。而真理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能称之为人。

因此,在我认为,学习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教师所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提醒的作用,在意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存在意义的那一瞬,人才能称之为人。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6

在我看来,京瓷哲学是一部修身养性的书,认真读它并将其中的一些东西印射到自己身上时,会觉得头皮有点痒,总觉得能说到人心坎里。

读了书总会觉得自己以前的视野真的好小,有时候把眼光放大一点会觉得浑身舒服。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努力,要上进。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除了回答“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枉来世间走一遭”。的答案或类似的说法外真的不知道如何再深刻的去诠释。直到我看到“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

宇宙至今还在不断扩张,它不会停止片刻,不会安于现状,它不断的推进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人类作为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当然要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光明,所以反省自己的心性是否能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至关重要。

“在人的行为中,最值得敬佩的,最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为”。我十分同意这句话,人类由于肉身的存在,使的我们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我相信我们中大多数人小时候做好事学雷锋也大多是为了老师或父母的夸奖,长大后做好事一是因为道德的约束,二是为了一些社会效应,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的人是因为真的是修养高心灵美,以利他行为作为自己幸福的源泉。

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当然一些虚假或犯罪的情况以及危机社会和谐的情况除外),只要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真的能帮助别人或者能引起社会上某种和谐的效应我们就应该提倡。比如我很赞成陈光标在地震后高调的捐款捐物,但是我很反对陈光标到一个地方高调的不分男女老幼的排队发钱。我赞成前者是因为他能形成相对和谐的风气,我反对后者是因为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帮助一些人反而会引起社会的发展不正之风。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7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讲求价值中立。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家长怎样看,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少的自主权,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教得身心疲惫,学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长看得怨气不绝。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写作方面的价值判断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点

《教育哲学》当中所讲的《诗经》的情感教育、《尚书》的德主刑辅、《礼教》的“礼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对读者进行教学指引,而是通过讲解古代经典来让读者感悟教学方法。一个字为之就是“悟”。在读中悟《诗经》如何以诗扬教;在读中悟《尚书》如何德主刑辅;在读中悟《礼教》如何宣扬礼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说《诗经》、《尚书》、《礼记》当中教育的知识并非学习的重点,而它们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教诲读者,为读者树立作者想要的价值观,这才是核心。在《诗经》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说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励唤醒、立榜铭志、交往协商、评判谏议。在《尚书》中,主张德主刑辅。借尧帝选贤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宽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松,并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悄无声息的观察他的真实一言一行,最后达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惩罚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礼记》当中,主张以礼树人。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秩序。通过日常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榜样,维系教师,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最终起到稳定班级秩序,维护同学友谊的作用。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8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

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篇9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金融哲学读书笔记,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80004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腊八节在野外的说说
下一篇 : 骂老人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