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汇集8篇)#】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地球和地球仪课件(汇集8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总结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6)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7)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篇8)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xx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

地球仪课件(收藏15篇)


“地球仪课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想知道更多请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教师们必须完善教案课件,以确保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以下这些信息供你参考和使用祝你学习进步!

地球仪课件 篇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总结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地球仪课件 篇3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先定方向: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地球仪课件 篇4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仪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仪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球仪课件 篇7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地球仪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仪课件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仪课件 篇10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仪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仪课件 篇12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地球仪课件 篇13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仪课件 篇14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二、说学情目标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本课教学时可采用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提升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学习方式。

四、说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仿照地球制作了模型——地球仪,今天请同学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开启画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地球仪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识。

分组观察地球仪,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比赛哪组观察到得东西多。并在学生观察到得内容中,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不同特点(以探究表格的形式),并适时引出北极、南极、东西半球的划分。

可以穿插问题“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因为这是在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的,所以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扎实,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远——近,整体——局部,不同角度观察等。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经纬网的教学,重在应用。在书本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几例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强化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1、本环节继续探究课本中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30度西经90度、南纬34度东经115度、南纬16度西经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国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的位置,联系中国的位置判断中国所处的纬度带和温度带,以此落实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差等地理知识。在解释五带划分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册了解一些五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积极参与,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环节:巩固小结,教学延伸

(一)请学生自己谈学到的知识。

(二)课外拓展:为什么地球仪上地轴是倾斜的?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是怎样运动的?

五、说教学预想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学生会学有所获。

地球仪课件 篇15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地球课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优化的必要条件。励志的句子为您推荐一个思维深刻有价值的“地球课件”文章,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方法请不妨参考一下!

地球课件【篇1】

一、注重课标说教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包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课文先讲地球美丽而渺小,再讲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接着讲地球上资源有限,然后讲人类不能指望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呼吁人类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本课教学目标有三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读写新词语;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概况的。教学重难点就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联系学生实际说教法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兴趣不高,但对农村远程教育教学光盘教学却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努力从兴趣入手,把学生带到教学光盘教室完成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指导朗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2、感观刺激法:通过播发刻录好的各种教学光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3、合作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融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加强沟通,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视能力说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我采用以下学法:

1、自读感悟法:通过读课文讨论,找出文中的三大探究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交流我们怎样保护环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由畅想法:通过将地球拟人化,想象地球的美丽和人类的破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品读感悟——升华情感——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在这一节课刚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图片,然后设计了一段导语:“有幸飞入太空的宇航员安德斯上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他为什么这样形容地球呢?”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品读感悟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感悟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

1、感悟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图片,已初步感受到了地球的美,这时可再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表现地球可爱的句子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对其中词语的感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这时“面对如此美丽可爱的地球,我们人类把它称作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地球的伟大有了初步的认知。

2、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我先播发教学光盘——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直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光比喻(一叶扁舟),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3、感悟地球的易碎性

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词语“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再生”,领会其意思。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再让学生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播发有关内容的光盘)。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时,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举例如:装修、做家具(破坏森林资源),把废旧电池乱扔(污染水资源),人们乱采乱挖珊瑚(破坏海洋资源),用一次性碗筷、杯子、塑料袋等(环境受到污染)……

接着,我适时出示一些市海洋局有关海底珊瑚保护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心灵受到震憾。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4、感悟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首先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以书中的句子为依据,讨论课文中指出的问题:“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然后出示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因此,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只有在地球上生活。引导他们得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三)升华情感

认识到了地球的唯一、人类的不能移居,再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共鸣,学生的情感认识得到了一定的升华。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因为本校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都是地方方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地球课件【篇2】

一、说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课文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猴子很有灵性,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文中,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这样,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小猴的要求,这一现象,使小猴和小兔产生了好奇,也正是学生好奇的地方,本单元主题是激发学生对探索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由水猴和小兔想吃桃子,引出猴爸爸不动手而得到桃子,从而让小猴、小兔好奇,最后是地球爷爷的话让他们得到了答案,文中内容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的,语言浅显易懂,让学生读了很感兴趣。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给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跳、挑”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通过朗读课文,明白理解课文内容,找到了桃子落地的原因。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文中一问一答的对话特点,以读为主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了解桃子落地的原因,并借用课件动漫插图,帮助学生边读边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详见《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五、说板书

板书做到简洁,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本课的主体。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本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动落地的事,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教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心引力,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时,我利用游戏——“掷币落地”导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在教学达到高潮时,又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科学。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再次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品质。

当然,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中还有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是游戏、比赛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还需要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二、识字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应多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

第三、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

第四、教师本人应多加强对电脑的操作。

地球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难点是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网络教学,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围绕新课标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⑴ 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⑶ 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本节教学主要完成我会认,我会读的知识技能。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磁铁、铁钉、头饰。

二、说教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喜爱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开课前的故事引入、初读学习小老师领读及学习中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再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情趣教学法。如:课文动画朗读导入,小猴摘桃识字游戏,学生登台实验,地球知识展示,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样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也达到了寓教育乐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1、从一年级起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理想地达到这一点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万事万物总有开始之时。

2、教学应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在低年级尤其应该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地球课件【篇4】

一、说教材:

《只有一个地球》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本文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唯一性,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尤其是在表达方面,本文十分注意用词的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行文的严谨。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表达出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还洋溢着号召人们保护地球的热情。

文章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学生要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多方面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这类说明性文章,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体会感想的基础上写好心得笔记,从而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中生悟,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层含义。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交流体会感想的基础上写好心得笔记。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从而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心得笔记。

四、说教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读中生悟","品评交流"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我运用了勾画,批注,写心得笔记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悟大意。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从而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指导学生在交流体会感想的基础上写好心得笔记。现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在开课始,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情感。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再导入本课的学习:我们来看看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这样,让学生再次整体感受地球母爱的"慷慨"及与之形成对比的人类对它的迫害,激起学生对地球"爱"与"怜",对人类所做的"羞"与"愧",从而拉近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品读感悟

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作者要表达的相关内容,勾画出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

1、地球的可爱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汇报时,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说一说:当你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汇报时,先让学生说说地球容易"破碎"表现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联想:看到"生态灾难"你眼中浮现了哪些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联想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这样就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汇报时,引导他们说一说:当你读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从而认识到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写心得笔记

在这一环节时,首先讲解写心得笔记的要领就是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读后心得,然后写心得笔记,最后在全班交流。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和写心得笔记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可以创作环保童谣,可以制作环保警示语,还可以写环保倡议等。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七、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认识

破坏精心保护心得感想

笔记体会

别无去处造福子孙后代启发

收获

写一篇作文:地球妈妈,我想对你说

地球课件【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可是每次纸飞机飞得再高,都会怎么样呢?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识字、读文。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生字,连成词语读一读,标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

(1)请学生单个认读,老师正音:“俩”读liǎ,“且”是第三声。

(2)交流识字方法:

形声字:俩、伯

利用偏旁识记:摘、踢

比一比:而---西、且----目、引----弓

开火车认读词语

3.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4.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5、分角色朗读。

三、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跳、桃

2、给生字组词。

3、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它们的字形结构有什么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右边是一样的。)

4、指导书写。

两个字的右边笔顺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5、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6、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视,找出写得最好的字,展示给全班看。

地球日课件


栏目小编特为您准备了关于“地球日课件”的全部信息,请您阅读并在做出决定之前考虑各方观点和实际情况。通常,在上课之前,教师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并且会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球日课件【篇1】

本课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了解环保知识的平台,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树立起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对主体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使学生认识不断丰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艺术表现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环保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较好的完成作业,且方法各异,有的绘画、有的剪贴画、有的用多种废旧材料来完成,还有的'加了文字说明。整堂课,师生共同互动,学生在评价自己作业时融入了真情实感,意识到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获得生动的效果,有的学生也作了适当的夸张,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保护地球的美好前景。

大量资料图片收集、欣赏分析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无家可归的小动物们激发学生强烈的同情心和保护欲望,用强烈的情境感染引发学生们的深思: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而且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欣赏表演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心灵深处得到震撼,从而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观察、对比、欣赏有关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开展活动、激发创作热情,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球日课件【篇2】

我们是四年级2班的同学,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的地球是宇宙中最耀眼的星球。她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她用母亲般的慷慨无私奉献着一切财富,我们才有了过去,我们才有了幸福舒适的生活。可是如今地球母亲为了照顾我们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当我们在课文中读到,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如今已经成为悬河、祸患的时候;当我们从新闻里听到森林的数量在日益减少的时候;当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城市的汽车数量在增加的时候;当我们亲身感受到新鲜的空气被污染了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到,地球母亲在伤心、在哀叹、在哭泣……

随着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卫星升空,光缆深埋,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但是,在人类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掠夺式的滥用资源,破坏植被,一片片的森林变成了荒漠,小鸟失去了自己的家。人口的迅速增长,占去了大量的耕地,使许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工厂排放出的污染物,把鱼,虾活生生的毒死。还有些人为了谋取更多的钱财,不惜杀害国家的保护动物,用它们的皮毛制成物品换取更多的金钱。稀有动物的杀害导致了食物链的破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万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其实保护地球很简单。我们只须在砍伐树木的同时,种下一颗爱的树苗;只须在捕猎时,给动物的孩子留一条生路,只需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学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这就已足够了,正如那句俗语所说,每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同学们,打开电视机吧,“环宇探索”、“地球与人”等节目将增进我们对地球妈妈的更深了解;

打开报纸、书籍,走进互联网吧,许多信息将指导我们怎样去抚慰、爱护地球母亲……

让我们真心付出,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亲爱的母亲——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球日课件【篇3】

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森林里的小鸟也出来玩了,过了一会又来了许多的小动物,他们在草地上又唱歌又跳舞,哈哈他们玩得可真高兴啊!河里的青蛙也露出了头。正在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个猎人悄悄地向它们靠近了,只听“砰 砰”两声枪响,猎人向他们开枪了,吓得小动物们四处跑开,猎人出来捡起了猎物又去了别的地方。

不一会儿听见滴滴滴的喇叭声,一辆小汽车开来了,从车上下来了一些砍伐工,他们在森林里大肆的砍伐树木,一棵棵树就这样倒下了,小动物们没有了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①教师结合时事讲解其内容并观看视频,对自然灾害有直观了解,引出口号:“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唯一的家.”

②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我们该为地球做点什么?

活动结束:教师陈述,今天我们破坏环境,小动物们没有了家,明天我们继续破坏境没有家的将是我们。

地球日课件【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增强孩子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激发孩子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图片或影像,多媒体课件。

2、请家长利用假日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活动过程

1、认识“世界地球日”

你们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世界地球日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观看课件,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WorldEarth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2、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的美好

3、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现状

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了解环境污染,及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但是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4、引导幼儿说说,你想怎样来保护环境?

5、带孩子来到校园,看看校园的小树及园内环境,从我做起,美化环境。欣赏并学习儿歌:

爱护地球《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美化家园不迟疑;

你拍二,我拍二。捡纸和捡塑料袋;

你拍三,我拍三。避免垃圾堆成山;

你拍四,我拍四。教育别人在其次;

你拍五,我拍五。做好榜样别怕苦;

你拍六,我拍六。大家劲往一块凑;

你拍七,我拍七。把握现在好时机;

你拍八,我拍八。保护环境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造福社会才持久;

你拍十,我拍十。回收废纸和电池。

地球日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常见的地球灾难及其产生的简单原因

3、愿意为保护地球做力所能及的事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活动前了解过关于地球灾难额故事、图片等资料,并了解简单的原因

2、组画的材料

3、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地球是动植物的家

教师:我们居住在什么星球上?(地球)地球是我们全世界人们的家,其实地球也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因为地球上有氧气、雨水、阳光,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

2、观看图片

(1)、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

教师:你们知道地球上有那些灾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幼儿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经验

师幼小结:地球上有许多灾难都是由于人们的不当活动造成的,如乱砍滥伐等致水土流失,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等等。

(3)、师幼观看图片,了解水土流失、地震、海啸、气温升高、空气污染等原因。

师幼小结:

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乱伐树木、乱认垃圾、排放废气,造成森林变小,水土流失,水体和空气被污染,使人和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3、师幼共同讨论如何保护地球

(1)、教师:你们了解地球的灾难故事,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师幼小结:让大家了解地球灾难造成的危害,都主动保护地球。

4、宣传画:地球的灾难

幼儿把了解到的地球的灾难故事画下来,布置“地球的灾难”画展和图片展,在幼儿园展览。

地球信箱课件合集


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老师都应该对教案和课件的编写非常熟悉。教案是实现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如果您想获取有关“地球信箱课件”的详细信息,可以参考下面提供的资源。我们希望这个页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您!

地球信箱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方法。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了解方法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就去感悟作者的感情,了解方法。

二.感悟理解,指导朗读。

1.巧设问题,品读理解。

1)地球这个大信箱里都有些什么爱的信件?都是谁写给谁的?

交流:

落叶写给大地母亲

太阳写给大地

冬天写给春天

遥远的过去写给今天

2)你最喜欢那一封信?为什么?

出示问题后,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那里有它刚一泛绿,就开始写给大地母亲的思念。叶儿越写越多,叶片越写越大,直到把碧绿写成了黄色,才把满载的情思,托付秋风邮发。“

这两句,采用拟人得手法,把叶片生长凋落的.过程,当成落也写给大地母亲的信。发信的使者是“秋风”。多么精巧恰当的比拟啊!读起来十分形象生动,令人感觉含英爵华。

3)这些多情的信件给作者和读者怎样的启发?

学生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感悟。

交流汇报:

课文的中心: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2情理交融,诵读吟咏。

1)指导朗读:

课文2~5自然段,要读的轻柔舒缓,读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第6自然段要读得稍微激昂,语速稍快一点。

2)学生朗读,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3)指明朗读

4)全班齐读

5)自由朗读

3体会写法

1)。读2~5自然段开头,体会好处及写法

他们都是个段总起句,全段都围绕这句来写,这样写是重点突出。

三.拓展延伸

学生写一封爱的信笺,写给沙漠、荒山。

板书设计:

12地球信箱

落叶

地球信箱{云}爱的信件

地球信箱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写作方法。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的情感,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就去感悟作者的感情,了解写作方法。

二、感悟理解,指导朗读。

1.巧设问题,品读理解。

1)地球这个大信箱里都有些什么爱的信件?都是谁写给谁的?

交流:落叶写给大地母亲,太阳写给大地,冬天写给春天,遥远的过去写给今天。

2)你最喜欢那一封信?为什么?

出示问题后,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交流汇报,教师点拨:“那里有它刚一泛绿,就开始写给大地母亲的思念。叶儿越写越多,叶片越写越大,直到把碧绿写成了黄色,才把满载的情思,托付秋风邮发。“这两句,采用拟人得手法,把叶片生长凋落的过程,当成落也写给大地母亲的信。发信的使者是“秋风”。多么精巧恰当的比拟啊!读起来十分形象生动,令人感觉含英爵华。

3)这些多情的信件给作者和读者怎样的启发?学生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感悟。交流汇报:课文的`中心: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2.情理交融,诵读吟咏。

1)指导朗读:课文2~5自然段,要读的轻柔舒缓,读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第6自然段要读得稍微激昂,语速稍快一点。

2)学生朗读,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3)指明朗读

4)全班齐读

5)自由朗读

3.体会写法

1).读2~5自然段开头,体会好处及写法,他们都是个段总起句,全段都围绕这句来写,这样写是重点突出。

三、拓展延伸。

学生写一封爱的信笺,写给沙漠、荒山。

板书设计:

12地球信箱,落叶,地球信箱,爱的信件,煤雪。

地球信箱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箱、邮、圣、脊、梁、腹、煤、迸、炽、佛”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3.通过阅读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拟人句的表达方法,体会语言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畅谈地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句型:地球是________的.,因为它_________。比如,地球是美丽的,因为它有锦绣河山。)学生仿照例句说说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地球信箱)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及脉络。

1.检测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指名认读,正音。②指名带读。③说说易错的字音、字形。

2.带着问题分组读课文,完成习题。(课件出示习题)

课文开头总的写地球是_____,盛满了无数爱的信件。

然后,作者具体写了地球信箱中的__封信,它们分别是__、__、__、__。

最后作者想加入写信的行列,写给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伙伴:__、__、__、__。我期待它们变绿、变美、变得生机勃勃。

3.汇报、交流习题。

4.引导学生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课件出示例句:它把雪白的信纸一次次地铺满了天地,满腹的话儿不知从何说起,从哪儿下笔。),找出文中的拟人句读一读,体会拟人句的作用。

三、精读课文,学法、悟情。

[精读]

1.(出示课件)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想象,体会情感。

2.指导朗读方法。(课件出示:要读得轻柔、舒缓,读出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同桌相互练习读。

5.学生配乐齐读。

[学法]

1.分析2-5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①划出2-5自然段每段的第一句话,齐读。

②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比较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课件出示:

比较下面这两个句子,说说你喜欢哪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这些美丽的信件,哪一封不感人至深?哪一封不给人启迪?

这些美丽的信件,每一封都感人至深,每一封都给人启迪。)

[悟情]

作者提到了哪些被我们遗忘的伙伴?为什么说它们是被我们遗忘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被遗忘的伙伴呢?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愿?

四、习作练笔,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仿照2-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封信:想象荒山、污河、沙漠、灰蒙蒙的云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会给大地写什么样的信?(任意选择其中景物,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与之相类似的景物来写。) 学生按要求写信。

2.交流学生所写的信。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读了地球信箱里一封封美丽的、充满爱的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荒山、污河、沙漠、灰蒙蒙的云天向人类求助的目光,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么就让我们爱护地球的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吧!(课件出示:保护地球 人人有责)

地球信箱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箱”“邮”“圣”“脊”“梁”“腹”“煤”“迸”“拂”学习4个新词:圣洁脊梁迸发只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

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地球与我们人类关系密切,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对地球了解多少?要对地球说些什么心里话?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家园》。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启发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教师梳理学生疑问:

1)什么是“地球信箱“?

2)地球信箱里会有什么信件?

3)地球信箱是怎样的信箱?

5.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通全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交流自读情况。

1)注意读音:

都是后鼻韵母:箱圣梁

“脊梁“读为jiliang“仿佛”读为fangfu

2)注意自形,比较认读。

箱()梁()复()煤()

相()粱()腹()媒()

佛()进()

拂()迸()

3)读懂词语

圣洁:神圣而纯洁

脊梁:脊背

迸发:有内而外的突然发生。

炙热:极热。

3.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交流汇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阅读课文,提己的疑问,在课文上标出来。

2.交流

四.课堂。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0998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广告求职信6篇
下一篇 : 检讨书没去考试十五篇
"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