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图。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半屏山课件”将会引起您的兴趣,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半屏山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屏风。(多媒体显示)

师: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多媒体显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师: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生:“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多媒体展示)

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生:作者是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设置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有关屏的知识的。(多媒体显示)

◆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哪一个字上?

生:“巧”

三、合作探究设置

问题情景一:

师: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生: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欣赏、喜爱等感情。

(多媒体显示)明确:赞赏之情

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达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了。

设置问题情景二:

师: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有什么作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点出了“屏”这种古代器具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知识探究

(多媒体显示)

师: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有怎样的作用?生: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师:讨论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生:逻辑顺序

师: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语言有何特点?生:准确、科学例:“?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五、小结

师:作者开篇引用《秋夕》诗句,表达自己幼时对屏风充满了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接着抓住屏风在功用和设置上“巧”的特点,以生动的语言,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和屏的设置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结尾再次引用古诗佳句,抒发了对屏风的美好期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六、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几幅图,然后用文字对它们作具体的介绍。(多媒体显示图画)

七、布置作业:

(多媒体显示)

1小练笔:说“扇”(剪纸、陶瓷、刺绣、中国结??)2课外收集与“屏”有关的诗词

半屏山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半屏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为祖国统一而努力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用较深的气息支持的发声方法演唱抒情歌曲的能力。

2、通过讲解及学唱歌曲,使学生初步掌握切分音的唱法。

重点难点:

1、以情带声演唱歌曲,用较深的气息支持演唱歌曲。

2、掌握切分音、G大调和e小调、F大调和d小调等音乐知识。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

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弹琴,学生伴着音乐进入教室

二、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歌曲,在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然后告诉我你们看完录像后的思想感情和录像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欣赏小品《一张邮票》片断,内容:一个台湾姑娘为自己在台湾生活50年不能回家见亡母的爷爷寻找风筝邮票的故事)学生回答。

2、讲述半屏山一山两分的民间传说。

师: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是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共同的心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台湾同胞们是如何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听歌曲)

三、新授课:

1、切分节奏学习:

教师讲解、教授节奏时值,打法。

2、学习歌曲:

a.请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b.听录音,熟悉旋律。

c.学生跟琴视唱旋律,错处老师指导改正;在熟悉乐谱的基础上,跟琴演唱歌词。

d.分析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略)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完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歌曲意味深长,感人至深。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同的心愿,我们这节是音乐课,但是请不要把它看作一堂普通的音乐唱歌课,在歌曲中同学们一定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那么我们就在这首带着无数中国人民心声的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本课是借助邮票这个小小的方寸世界,来折射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历史文化的灿烂。对此,学生很容易理解大致。如果能在某些具体的内容中让学生再次质疑,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文体,会更能有助于理解和文本内涵,激发爱国情感。反思课堂让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发扬优点,弥补遗憾。

半屏山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听一听、哼一哼歌曲《半屏山》,培养学生为祖国统一而努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以情带声演唱歌曲,用较深的气息支持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准备:

歌曲谱例、歌曲mp3。

教学方法:

听赏法、故事法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歌曲,在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然后告诉我你们看完录像后的思想感情和录像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欣赏小品《一张邮票》片断,内容:一个台湾姑娘为自己在台湾生活50年不能回家见亡母的爷爷寻找风筝邮票的故事)学生回答。

2、讲述半屏山一山两分的民间传说。

师:回归祖亲的怀抱是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共同的心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台湾同胞们是如何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听歌曲)

三、教学新课:

1、节奏学习:

教师讲解、教授节奏时值,打法。

2、学习歌曲:

A、请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B、听录音,熟悉旋律。

C、学生跟琴视唱旋律,错处老师指导改正,在熟悉乐谱的基础上,跟琴演唱歌词。 D、分析歌曲及其演唱风格,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歌曲意味深长,感人至深。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同的心愿,我们这节是音乐课,但是请不要把它看作一堂普通的音乐唱歌课,在歌曲中同学们一定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那么我们就在这首带着无数中国人民心声的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

延伸阅读

阿里山课件(集锦5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阿里山课件(集锦5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阿里山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教学设想: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一位特别教师语)

3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欣赏、思考、发言

1分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完成目标一:寓情于景的写法)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踪。完成目标二:移步换景的写法)讨论、训练、自由发言

3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灯片播放准备好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巩固本文的情感目标)欣赏

4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思考、讨论、圈画及朗读

5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训练、讨论、自由发言

1提出问题:⑴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⑵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综合、质疑、发言

1.把刚才自己画出的优美的语句补充到读书笔记本上去,并任选两句进行仿写练习;

2.完成《导学导练》上与本文的对比阅读。

阿里山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今天我们就到我国的台湾省去领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2、反馈交流

三、研读,直奔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深究,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

自主选择以下作业中的一项,认真完成:

1、根据阿里山云雾的特点,完成一幅文配画,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可以依照本文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附:板书设计

阿里山课件 篇3

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加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和感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雾的神奇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

教学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或音乐磁带,挂图或云雾录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在有雾的天气里,感受过大雾的神奇吗?山里的雾和平原的雾是否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阿里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二、解题。

阿里山在哪里?你了解它吗?(学生可能听过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让其哼唱,先让学生对阿里山有一个美的印象,以提高其兴趣。)

雾和云雾一样吗?课文为什么说:“欣赏山间的`云雾”?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美妙的词句。

四、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第一段。

这段告诉了哪些内容?(观雾的时间)—雨后;观雾的地点—去姊妹潭的路上;欣赏的对象—山间的云雾。)

2.讨论第二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2)这段写了云雾的几种情况?“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你能发现这个、句式的特点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云雾强烈的喜爱之情,而且使语言的节奏和谐、流畅、富于旋律美。)

(3)怎样理解“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象描述一番。

(4)投影静止的云雾画面,学生欣赏。

(5)学生总结: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6)配乐朗读,品味欣赏。

3.论第三段。

轻声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想象“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的不同状态,并用语言或动作描摹出来。

(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3)学生总结: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4)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因其

变化多、快而惊愕,因其精妙、神奇、变化万千而喜悦。)

五、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再次品味欣赏。

六、 总结。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让师生诗意般地栖息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起飞”应该是指把课堂作为生命感悟与成长的活土,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充满感情的世界。漫步其间,身心被浸润,心灵被陶冶,激情被点燃。这依然是我向往的课堂,这正是:课堂有活力,生命更精彩。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是一篇文辞优美的现代文,初读一遍,我心中就有诗请画意在涌动。文中用词如此优美生动,于是,读文想画,画中悟文的教学思路就诞生了。只是当时还是顾虑重重,担心学生画不出来,担心课堂时间有限,容纳不了,在犹豫不决的苦恼中打开网络,盛新凤老师的课堂实录竟和我的设想不谋而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欣喜若狂,反复看了好几遍,非常中意,正好吸取别人之长,为我所用。诗文绘画对小学生来说是有点难,但当老师精心铺垫,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时,繁花似锦的想象空间也就喜不自禁地出现了。这说明:老师大胆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给当今的课堂注入活力,学生也会如沐春风,他们的思路会在字字珠玑的文字中飞扬,创作的信心和热情也被点燃。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的心智也在相互交锋中慢慢开启。同时,老师只有相信学生,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不怕失败,才能赢来课堂的精彩纷呈,让课堂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感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阿里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阿里山的风光.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3.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品味。

一、导入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人杰地灵,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有这么美的姑娘,阿里山的山水一点也不赖喔。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风景区阿里山一游呢?想!但条件所限,我们还不能亲自到美丽的阿里去山,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先生一起神游阿里山吧。 板书:阿里山纪行

二.分析课文,探究写法。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划出字词。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边读边划,说明同学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下去,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我们先请这位同学将投影上的字词读一下。

风靡mǐ 堪称kān 山岚lán 谛听dì 一泓hóng 鱼鳖biē

静谧mì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

读的怎样啊?你来点评。“山岚”读错了,不能汉字都读半边。不过这位同学很不错“幢顶”“红桧” 读的很正确。这两个多音字。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读幢chuáng,表示房屋一座叫“一幢”zhuang。 “桧”读hui只用于人名,如秦桧。同学们要注意。

集体把这些字词读两遍。

2、字词掌握了,作者的行踪你划出来了吗?

这位同学回答,同学们有补充的吗?这下全了。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 “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 “曲径幽路”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3.作者的行踪交代的很清楚,在不同的地点看到的景色相同吗? 不同。那作者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色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欣赏阿里山的画面并结合书本文字,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短语的格式概括出景物的名称。写好后同桌或小组之间先交流。请这位同学大胆地展示你的劳动成果。

概括的真好,既简练又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结构相同,可见这位同学语文功底很深。

4、因游踪不同,所写的景也不同,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叫什么写法?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你说,请你补充。

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把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能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又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课后请同学们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美丽的新射中校园介绍给大家,好吗?

三、欣赏美景,品味语言

作者吴功正就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带领我们缓缓的游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些景美不美啊?

美!用作者的话说就是“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些景点能如画卷一般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除了景本身的美,我想还得感谢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用这么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可用“我最喜欢的是 因为 。”的句式谈一谈。

示例:

1、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

通过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情画意,突出了阿里山林区云雾缭绕,湿度大.

引用"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诗写出了阿里山林区云雾缭绕,湿度大的特点,我们说引用古诗词还能增加你的文采,同时也能让你的文章增添古典意蕴,可谓一举多得啊,建议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2、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森森”“浓浓”写出树木的茂盛,使文章语言有音乐美.

这位同学找的第六节,他找出了“森森”“浓浓”两个叠音词,说这两个叠词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说得真到位。其实这小节叠词挺多的,大家一起把它找全。

还有“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几个叠音词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苔的形状。叠音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还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古诗十九首》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要能读出节奏来。

读的不错啊,咬字清楚,发音响亮,富有节奏感。

3、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这句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处处流露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景中融入作者的感情,这就是融情于景

4、“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段。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这位同学从修辞和句式对第五小节作了赏析。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有声来反衬无声,这叫什么写法?

类似的写法我们刚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老山界》 就是用若有若无的声音来反衬夜晚山间的寂静。

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

还有哪一组来没展示的?好,你们小组。

5、“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铿锵有力,传神地写出了神木面对挫折依然昂首挺立的雄姿,它真不愧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作者对神木充满了敬仰之情。

课文中的好句还有很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赏析了,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交流,并将这些好词好句抄到你的整理本上。

本文景美,语言美,而且意境美。这才有了《阿里山纪行》这篇美文。

大家能不能美文美读,用你最美的方式把你认为最美的语段读出来,把听众也带到那种意境之中呢?

这位同学先来展示。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这位同学点评。读的不错,肯定。但是还缺少感情。你很会点评喔。

作者对阿里山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我们也一定要把这种爱意读出来才不枉了这篇美文。你能不能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读的真有感情!

这位同学。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这位读的太棒了,有感情,有力度,读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

我们集体把第七小节朗读一下。

这位同学。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读的很好,读出了你对神木的敬仰之情。这也是作者的情。看来你已走进了作者的心!

同学们的朗读很好,充满了感情,正真走进了阿里山的灵魂深处。吴功正先生也把自己对爱阿里山的喜爱之情融入了文字当中,融入了所写的景物当中,看来只有心中有情,心中有爱,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

五、刚才我们在自己喜欢的美景面前激情澎湃,指点江山,陶醉其间,乐而忘返。现在我们该下山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眷恋,到山下做一名导游,把你的游山经历和沿途所见介绍给山下的游客,好吗?一分钟准备。

导游词: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样?快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

介绍的多好啊,既交代了游踪,又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语言优美而简练。导游当得真棒.

七、结语:今天我们跟着吴功正先生神游了阿里山,阿里山就像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传神的画,一首悠扬动听的歌。阿里山景美,“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人美!期待着我们亲身去感受那份美吧!

阿里山课件 篇5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一、导入     品评《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导入  本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体<高山青>

教师故意读错“桧”字。(如此美文,本不该读错,但为了引起同学注意字词,忍痛为之,且选择了文末的学生易读错且又便于发现错误的词。)

四、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方法:从文题看是“纪行”, 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学生跳读全文,找作者“行踪”,然后回答。

愚公移山课件集锦15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实现有效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需要。编辑通过深入理解和细致的拼凑为您呈现这篇“愚公移山课件”,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愚公移山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 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愚公移山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书设计

长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残年余力) 鼠

光 目

长 寸

远 对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无穷

愚公移山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准备:歌曲《愚公移山》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

2、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3、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山体庞大;⑵工具简陋;⑶劳力不足;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九、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习《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近,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指通豫南

⑵对加点粗的解释: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⑶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愚公移山课件 篇8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平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愚公移山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龄?

不到九十岁。

且,将近

2、“遗男”几岁?

七八岁。

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遗男”没有父亲,

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没有。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 山体庞大;

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课件 篇10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理解讲解起来都比较轻松。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3、重点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提问,请学生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4.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5.试译课文。

活动3【活动】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活动4【练习】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基础部分。

3.思考课后练习题

愚公移山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教学难点: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录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同时,了解一类文言词法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本文重点是了解通假字的知识。在前四册课本里,学生已先后学了二十来篇文言文。同时又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应该说,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一单元将学过的文言词法知识进行一些综合比较,同时也为学习第六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二)”单元的句法知识综合比较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了解《列子》及作者;了解什么是通假字。第二,初步学会辨认几个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课文的寓意。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学习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o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并学一点重要的文言知识。因此我把诵读以至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本文在文言词法方面通假字运用比较多。虽然学生在前四册的文言学习中,已碰到过不少通假字,但对通假字的概念、种类等知识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假字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以便掌握规律,学会辨认通假字的方法。因此也应把“古字通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文的结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天神收束故事。对这一结尾如何理解?对愚公挖山不止的壮举如何评价?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会产生疑问。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以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可采用辩论法,对愚公移山的壮举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宜采用练习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各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时,则授以“联系法”,启发学生回忆“火烧令坚”的“火”的用法,学生便知“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谓语,后还原成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悬念激发式导入——整体感知——自研见疑——启发解惑——拓展训练。下面谈谈设计意图。

第一步,悬念激发式导人。

本文的导语可采用悬念激发式,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内容紧扣课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学生探究理解课文。如用毛泽东曾于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引用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内容引入。

第二步,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作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

①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

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或肯定或指正。

④讨论文章的思路,先由学生同桌交流,后由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归纳,由多媒体幻灯片显示答案。

第三步,自研见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符号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特别是通假字、多义词),并设计l一2个疑难问题,准备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自研情况要巡视了解,并作个别指导,以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加强启发解惑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步,启发解惑。

具体操作分两步进行:

首先,扫除文字障碍,提出难词难句,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授以四种解词方法:因境择义法、联系法、成分分析法、规律解惑法。

其次,让学生提出课文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归纳问题解惑,如: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对愚公移山的壮举持肯定和否定的请分别举手,并派代表阐明各自的理由。此举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由此可见,愚公“确愚”,智叟“确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肯定。第一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第二种看法反映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应该给予肯定。应该说,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激励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式是让每人写一句话,说说学了本文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不求统一,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的基点要扣住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第五步,拓展训练。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若干个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为《山海经?北山经》,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教学流程。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课件 篇13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平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附:竞赛抢答题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读音是什么?

2、江苏有“江阴市”,请问它在长江的:A、南面B、北面

3、愚公的年龄是:A、90岁B、80多C、90多

4、“聚室而谋”中“室”指:A、房子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B、家属、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语气词B、哪里C、于之(在这里)

7、“杂然相许”中的“相”表示:A、互相B、一方对一方

8、“诸位”与“公诸世人”中的“诸”:A、相同B、不同

9、“公诸于世”的说法不妥,为何?(古文中只有“投诸……”、“告之于……”的用法,无“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几个儿孙:A、两个B、3个C、4个D、4个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B、名C、字

12、“遗男”是“孤儿”(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儿,他的母亲还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为“前往”?

14、“寒暑易节”指的是:A、一年B、半年(争议题,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B、长草

16、“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A、赞成B、允许C、答应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B、增高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B、控制自己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B、已经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个儿子B、两个儿子

22、“帝感其诚”中,“诚”是指:A、诚实B、诚信C、忠诚D、诚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说法与现代汉语相比,省略了一个什么词?A、数词B、量词C、代词D、副词

24、“高万仞”是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B、八尺(或七尺)C、六尺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对吗?A、是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几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对。这种说法对吗?A、对B、不对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满面B、讥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话故事。神话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据。请思考,在地理知识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据?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附:华北地区图(略)

山水阴阳示意图(略)

愚公移山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愚公移山课件 篇15

1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探究文章的内涵。

3、理解愚公形象,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文义并不深奥难懂。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

3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愚公形象,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愚公移山

课前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聆听。师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闻和笑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则古代寓言故事中去了解。

活动2【活动】预习检测

1、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河阳

汉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9.虽我之死

10.吾与汝毕力平险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

③甚矣,汝之不惠!

活动3【讲授】初读课文晓大意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以课文中“……”,说明( )的困难这样的句式说话。

活动4【讲授】细读课文悟精髓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2、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各有何特点?

3、愚公究竟愚不愚?学生分组辩论。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活动5【讲授】拓展延伸促提高

什么是愚公精神?今天的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团课的课件集合11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团课的课件集合11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团课的课件【篇1】

最近几周,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团课的学习,作为大学生中千千万万的团员的其中一员,能学习团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通过这次团课学习,让我对团的基本的知识、高校团组织的相关知识,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规划都有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使我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团员的行动指南,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团员的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在享受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宣传、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起模范作用。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挺身而出,英勇斗争。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积极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帮助青年进步,及时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

在学习中,我对共青团的几个标志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团的组织和团员应按规定使用团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封面为墨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封面上方印有红色烫金团徽,象征着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 通过团课的学习,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我想应该具备几个方面:

一、要具有先进政治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团课的课件【篇2】

共青团组织是党的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当代青年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共青团始终保持先进性、紧跟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我想结合自己所在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要具有先进政治思想,_是共青团员应具备的政治思想,共青团员要引导广大青年朋友学习和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引导青年朋友们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深刻认识_的地位和指导意义,在思想上、行动上确立_的指导地位,增强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监理工作中,共青团员应首先要用_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在工作中的思想,杜绝腐败思想的入侵,科学公证的做好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工程进行中严格监理,保证工程的质量,杜绝_、豆腐渣工程,为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要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勤奋工作的态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勤学习,勤思考,勇于创新,认真工作。身为一名共青团员,在监理工作中,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应对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帮助施工单位更好的完成工程项目;要有勇于创新的思想,不断钻研工程项目难题,学习新技术、新技能,要有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打好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知识,既要注重学问上的深造,又要重视能力上的提高。注意把书本知识与高速公路建设实践统一起来,更好的使用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去。

最后,要具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要在生活,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虚心向他人学习,助人为乐,热心帮助他人进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诚实谦虚,在青年中起到表率作用。在监理工作中,共青团员在广大青年中要作好领头羊的工作,虚心向老工程师们学习工程技术经验,热心帮助新同事熟悉工作,传授经验,在工作学习中不断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随时改正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工作中要有顾全大局的思想,要有牺牲自我的精神,牺牲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奋战在工作第一线,有力的保证高速公路按期完工。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一定要以_为指导,围绕党政中心,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发挥团员、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共青团的先进性,做到有理想,有抱负,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能帮助别人,团结别人,从而能影响别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课的课件【篇3】

每次一看到团支书下达的团课开始的通知,我就会打开微信,点开公众号,开始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在这段学习时间里,我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也明白了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我们青年学生肩头承担的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必须把我们的思想纠正,所以才会有人专门运营相关的公众号,进行了视频的精心录制,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党的思想的传播平台。那么我们也一定不能走形式主义,寒假相对于在校期间比较轻松,但也不能懈怠,所以正好趁此时间观看主题团课,提高思想觉悟。

身为青年的我们,理应担负起为国家美好前途发展添砖加瓦的责任,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在党和共青团的领导下,积极地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的风采,努力帮助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成为新时期的优秀青年为目标,始终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和积极性,保持较强的为党、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政治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

通过这次团课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团员,在享受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在思想上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行动上要遵纪守法,不仅要守国家的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制度和团的纪律,敢为人先,争做标兵。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宣传、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起模范作用。坚决执行团支部下达的决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挺身而出,英勇斗争。还有就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军事理论课,认真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积极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我们应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帮助青年进步,及时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团员,在享受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要保持始终先进性,作为一名团员坚定跟着党走,要有担当,并勇于担当。就算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也要清楚自己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知识责任更加重大,并要帮助、服务于同学。要宣传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合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起模范作用,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国家和人的利益。

通过观看视频,我意识到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尽管此次团课开展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我还是从中吸收到了很好的思想,更新和丰富了自己头脑中党的知识以及如何规范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团员的知识。这让我更加清楚,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青年,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努力奋斗,为党和国家奉献自己!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真正的学习体会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不能只是空有满腔热血,而行动中胆怯畏缩,麻木不仁,而是应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方面严格按照十九大精神所提及的标准去贯彻落实,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尽责能力。时刻不忘自己身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为亲人,更为祖国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团课的课件【篇4】

20XX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20XX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并对实现“中国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任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R22;R22;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同时还指出“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为深入学习贯彻“”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引导全校师生理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内涵,灌输和培养朴素爱国感情,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学校决定开展“我的中国梦·海南梦·我的梦”主题的团日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践行我校“崇德尚志,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修身,慎独”的德育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的基础上,树立“我的梦”,并为之而终身奋斗。

此次团课分为三个部分:中国梦、我的梦、应化梦,每个部分由不同的主持人主持。

首先由团支书感谢中研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应化的团课,全班同学用应化式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团支书总述团课的目的,及团课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梦主持人潘东升上台,对中国梦进行阐述,播放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对中国梦的演讲视频,看完视频后向同学们提问在他们心中“中国梦”是什么?主持人总结概括同学们的回答,并告诉大家中国梦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有“中国梦”主持人请出“我的梦”主持人孙鑫。

第二部分:“我的梦”主持人孙鑫上台,讲述梦想的力量,然后由石莹同学和王强同学带来合唱《想要的飞翔》让同学们感受梦想的力量。之后通过《击鼓传梦》游戏选出几位同学上台讲述他们的梦想,最后主持人总结,并请出“应化梦”主持人。

第三部分:“应化梦”主持人韩明泽上台,此部分设置的目的是因为班级刚刚换了全新的班委和团委成员,上届班委和团委成员为班级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可谓鞠躬尽瘁,在此部分先由主持人概括上届每位为班级作出巨大贡献同学的事迹,然后由同学代表为这些同学颁发奖状和苹果。之后由新的班委和团委成员发言,表达他们对应化建设的梦想。团支书做总结发言。

团课的课件【篇5】

在团课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全面的认识了共青团,全方位了解了共青团的社会职能,深刻理解共青团现实和长远的工作任务,从而找准了自我位置,认清责任,积极努力的做一个合格的共青团员,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所以共青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其中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团和党的章程,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祖国的统一,为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中国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二者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是从源头上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增强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实际行动。我在此次对全团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中也受益匪浅。

首先,此次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加入团组织以来,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与思想上抱着积极的态度,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到了大三之后,课业比较轻松,生活不是那么紧张了,我逐渐产生了消极懈怠的情绪。同时我在以后的道路该怎样走的问题上层一度陷入迷惘,似乎不管怎样都很不确定都苦难重重,内心的无助让我莫名的烦躁,一味的逃避现实,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而在团支部的讨论学习会上,同学们踊跃的发表自己对团,对党,对生活的看法,我也不由得在迷惘的前行中驻足,回顾起自己的生活,感觉甚是惭愧,身边的人都如此积极的面对生活,对社会有如此深刻的见解,而我却是个弱者。我应该现在就理清头绪,定好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不管我将遇到的是多么大的困难险阻,只要我振作精神,以团员的标准,以入党积极分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我一定会成功。很感谢此次活动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适时的认清自我,重新定位。同时更加认真的接受此次教育活动,以更好的姿态向党组织靠拢。

其次,此次活动给我带来了认识上的进步以及思想上的提高。平时对党团的学习仅限于在学习之余从报纸新闻上得来的零星片断,很不完整。此次经过这样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我对党团的政策导向以及实事动态都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形成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

歌德曾说过“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在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任何人或组织都要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成立之初就具有先进性的政党,一直以来领导着中国的革命走向成功。在成为执政党之后,如果还仅仅靠着在革命中得到的那些经验,显然是不够的,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学习,保持先进性,才能一如既往地领导中国不断前进。而这个先进性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标准线,它所表示的是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先进性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家与时俱进的意识,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过程,所以作好对作为共产党后备军的共青团员的意识教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摒弃只有党员才要保持先进性的错误认识,团员更应该不断学习,打好基础,准备着为共产党注入先进的血液!

_是新时期加强党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领导人针对中国实际作出的精辟概括。其实我觉得_不止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加强团建和党的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学习和领会_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始终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把_贯彻到团的各项工作中,是加强新时期团的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_更加突出地强调了_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以学习实践_为主要内容的团员先进性教育。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团的建设做出的重要部署,而作为接受过该等教育的大学生团员,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_作为共青团指导思想的意义,.认真学习基础及专业知识,并注意将知识结合应用,为以后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好基础;同时多关注实事动态,去了解并思索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什么。从现在作起,将_的贯彻落到实处。

团是由每个团员个人组成的,只要我们都能够作好自身的先进性,中国共青团在现在的或是将来的历史时期中,都会以最先进的姿态引领更多的青年人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不断奋斗!

团课的课件【篇6】

通过在团校的这五堂课的学习,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一名团干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团课不仅让我学到了为人之道,更让我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团校学习的心得体会。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老师的课上,我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有了新的看法。我曾经认为很努力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应当是主动的,自愿的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这么简单。一堂课我不应该只端着一个空碗,等着老师来给我倒什么,我喝什么,完全机械地接受。而是应该积极地去寻找于课堂相关的知识,来补充课堂的局限,把知识系统的连起来。正所谓真正的好学生是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有自己消化和加工的过程。

与人合作。在老师的课上,我与一群与我同是春天出生的人组成了一个团体。我们相互学习,最后在游戏中胜出,我知道,这些工作只靠一个人是完不成的。团组织也是一个团队,无论是领导,还是只是其中的一员,我都要记得与人沟通,合作。不仅是取长补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合作的团体绝对不止是一加一大于二那么简单,合作会使团队发生奇妙的变化,不是物理的,而是化学的。邵兵老师也在课中提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教育我们要懂得分享。

管理时间。老师的课生动而且实用。现在的我的确面临时间分配上的许多矛盾。在听完老师的课后,我当晚回去就在日记上写下了一个月后的目标,然后把时间慢慢拉近,直到具体到第二天的任务。目标是一种约束,约束的确让人不舒服,可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目标是动力,给生活以方向。

语言不多,可能说得并不真切,但改变是明显的。相信团课对我的指导会让我在大学的路上越走越好。

为了加强对团员的思想教育,提高我院团员的整体素质,为将来党员的培养打下夯实的基础,我院自10月27日起开始对团员进行第四期团分校团课教育。开课以后,各团支部都积极组织学习,学生反映良好,培训效果优良。带着第一课的学习成果,11月6日晚,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团课学习。

此次团课,我们邀请到了本院07级辅导员郭老师为任课教师,郭老师在百忙之中还为团课学员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郭老师打破了常规的单调的论述性的党团历史类型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轻松自如的叙述讲授了目前学生、社会、国家都十分关注的台湾问题。极具吸引力,使得学员们都仔细认真的听郭老师的讲授,同学们期待祖国和平统一的爱国之心使得团课授课过程十分顺畅,授课效果十分显著。

郭老师从古至今的把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详细的阐述了一遍,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了历史,认识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郭老师论述的近代大陆与台湾的几次纷纷和和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郭老师对历史详尽的了解,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不知不觉中郭老师就成了学生们钦佩的对象,学习的对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中国历史才能认清将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历史的教育便是爱国主义教育。

郭老师还与同学们讨论了当今的台湾局势以及国际形式,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介入都成了台湾回归祖国的外在因素,而对于我们国家自身,应不断的强化综合国力,为民族早日的伟大复兴不断努力,中国自身的实力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内在关键因素。

团课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整堂课同学们严肃认真,老师激情洋溢,郭老师的那些话语久久的在我们脑海里回响。

此次团课,全体的团员都接受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只有我们祖国真正富强了,民族伟大复兴了,我们在解决台湾问题是才能占据主动,而将来的这些都要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去贡献力量,我们每一个团员都要有一分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去创造。

接受团的教育是每个团员的权利和义务,利用每一次难得的机会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增添自身政治修养是我们的一大乐事,凭借着同学们对于团课的这分热情,我相信经管学院的团课会更有教育意义,更加充分完整,更加深入人心。同学们一定能获益匪浅。

团课心得体会范文二:

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第六期团校培训。由于汇集了校组织和各院系的主要学生干部,因而使整个团校洋溢出一种非凡的气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体会了团校安排的每一个细节。今天,团校就要结业了,在此,感谢校团委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和交流的机会,也感谢校学生会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在讲座的这个环节里,首先是年轻的心理学田老师讲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心理效应,讲得生动贴近生活,并引入有趣的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意味深长。解释了很多曾经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听梁老师讲的十七大报告,也很有收获。对科学发展观等政治上的名词,有了直观的概念,甚至想到要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来真正指导自己在学校的团学工作,也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的思考,才能在工作中不会迷失方向,很好的完成任务。第三个讲座是有关台海局势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张元伟教授来讲的,这对于作为一名国防生的我,更有特殊的意义。国家要求我们做一名政治素质过硬的干部,那么爱国、维护祖国统一就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在这里,我做为一名国防生,我愿意在国家需要我的任何时候踏上战舰,向任何企图分裂我国领土完整的行为做出坚决的抗争!

团校有一个很新颖的单元:素质拓展。这一天过的非常充实、有活力、刺激。我们做了好多游戏,教练也很善于将大家的兴奋点调到一个忘我的状态。我们分为六个团队,并在二十分钟时间里有了自己的队名、队旗、队歌,还有每人一个代号。那一天,我不再是李亢,不再是电信的主席,我给自己起名叫“黑熊”,并大大咧咧地表现着,放弃了冷酷和沉默。每个人都一样,大家很快就溶入一起了。我所在的组参加了三个项目,一个是从高台上倒下来,让队友将你接住,我是第一个正式倒的队员,仍然能记得我被大家接住的那一刻心里的那一份踏实的感觉,仿佛幼时对母亲怀抱的依恋。第二个项目是高空行走,是队友们在下面通过拉绳子来保持板的平衡。这个项目让我联想到我做这个高高在上的主席,做起事来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靠得都是下面的尽心的帮我啊!第三个是盲人摸象,即把眼睛蒙起来,把一条打了结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没有光明的那一会,走起路来心里都没底,我小心地拉着我身旁不知是谁的同伴。这个项目,我学到一个这样的道理:一个团队如果都是领导的话,团队就不能运行,组织工作固然重要,配合组织的工作才是完成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啊!后来,在小组内交流时我是这样发言的,没有想到身居“高位”的各位能这么好的完成配合工作,没有想到外表很酷的各位能这么好相处,我在今天也解脱了自己,希望我们可以做长久的朋友。

团课就要结束了,但她的精神留给了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的指引我,给我力量和勇气前进,前进。正如俞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各院的代表,要在各方面,各个细节方面严格地要求自己。我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河科大第六期团校培训结束后,我能更加成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团学工作中去,不辜负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期望!

团课心得体会范文三: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的尾巴上,第八届团校学习如期而至。之前认为,团校学习一定很枯燥乏味,最初的心情自然是不情愿的。但是通过几天的团校学习,不仅使我对团学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与各个团学工作岗位的同事及老师们彼此了解熟悉,还使得我自身素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首先,乔老师所讲的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及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课非常的精彩,宁我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也许在大家面前,作为一名主要学生干部的我,是自信的,不畏惧公开的各类演讲。但实际上,站在公众场合发言,我的内心是有所畏惧的,很多时候即使准备的再充分,也并不是特别有勇气主动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乔老师告诉我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能畏惧语言交流,然后交给我们许多实用的锻炼自己语言交流能力的方法。同时,给我们讲了许多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基本礼仪,这对一个学生干部以及进入社会后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与别人交流以友好的方式开始,介绍自己要把握分寸,自信自谦等等。当然,人际语言交往中,说话的技巧也是相当重要,措辞不同,语气表情不同,节奏不同达到的效果都大相庭径。除了语言的交流,乔老师还细心的给我们讲述与不同的人群交往应当采取的怎样的态度,运用怎样的技巧。这些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及技巧,是我们在其它地方很少有机会学到的,当却是对我们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后不可或缺的知识。

相比之下,向书记的课更加紧密的与团学工作相结合。上课之前的“你是几段秘书”的测试,揭开了向书记讲课的主题: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授权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这些都应该是作为一个主要学生干部,一个团学工作者,或多或少说具备的能力,也是我们需要通过锻炼去具备的能力。我领悟最深的就是向书记所说的创新能力。他说,这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连续作了2年团学工作之后,我发现,任何一个形式的活动,无论大小,即使你之前的准备工作再充分,也无法避免有问题出现,只是出现的问题大小而已。在问题出现时,我们常常抱怨,追究责任,被责怪或者是去责怪别人。因此,我们害怕出现问题,害怕被责备,即使在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想到不是怎样去解决问题,而是逃避甚至掩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总在说创新,而无从下手的原因,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从现有的问题入手,才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同时,向书记还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心态决定命运。团学工作是繁琐而辛苦的,我们只有一步步从细节上做好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作为一名主要学生干部,更要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起到学生干部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顺利的在同学们中开展工作,也才能够更好的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白书记的课,也更是形象生动,让我受益良多。白书记详细的给我讲述了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学生干部职业生涯有一个总的规划,要清醒的认识自己,认清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好好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要端正自己作为学生干部的动机和出发点,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白书记也给我们大致的讲解了整个团学工作的基本格局,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今后的团学工作的开展路线。白书记最后教导我们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踏实的业务能力。

除了理论课,我们也参与了社会实践,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我们冒雨在室外清扫,说不上辛苦,但是可以体会到,环境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群体的整体参与,并且形成一种强烈的环保意识。

总之,这一次的团校学习,让我认识到自己有待提高之处,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朋友,接受了人生旅程中重要的一次洗礼。我也会将这一次团校学习的精髓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团课的课件【篇7】

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今天,我院开学第一课网上团课正式开课,同学们点击上方视频进行学习,请各级团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团课。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世外,每个人都是战场上的一兵一卒。作为团员青年的一份子,在全民防疫的紧要关头,应少一分踌躇满志,多一分警醒自觉,少一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多一分功成必定有我的觉悟,少一分徘徊犹豫,多一分坚定和敬畏,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主动担当。

为了让学生感受抗疫阻击战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在开展开学第一堂团课。以团员青年间互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广泛参与,通过主题讨论、分享交流、宣讲演讲等方式组织开展团课。

在各班团支书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参加。结合在疫情大考,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情,而是人民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民族历饱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愈挫愈勇,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明确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

分析抗疫阻击战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着眼战“疫”里团员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深情讲述这场疫情中勇敢逆行的青年身影,引导学生群体担当历史使命,将青春梦想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

经过这次团课,学生们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让我们相信,在群策群力,联防联控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山河终无恙,人人皆平安!

团课的课件【篇8】

通过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我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使我增添了加入共产党的信念。

党员是党的组织细胞和党的活力主体。党员队伍的状况如何,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关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有共产党员这一特定身份所决定、为共产党员这一先进政党所要求的一种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称为“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共产党员应当具有的先进性,应当是一种品质、一种能力、一种行为,应当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品质上的先进性,指的是思想境界高、精神面貌好、道德修养优。这样才能成为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能力则可以看作是品质的延伸,是其由内向外的过渡和转化,并最终体现在行为上。我们所说的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要就是靠党员行动、实践和工作实效来实现的。

而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建立一支能够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是团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是完成党赋予共青团的各项任务的基本保证,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党的__届三中、四中全会,团的__届三中全会等对进一步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团员队伍先进模范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团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优秀团员。

团课的课件【篇9】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11月,为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1949年元旦,党中央又作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49年4月,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团课的课件【篇10】

理想与立志

一、了解名人立志的故事和警句。

今天我们团课的主题是:理想、立志。理想是一个崇高的字眼,它犹如浩翰海洋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萎靡不振,虚度光阴;有的人一愤骥足,勇往直前。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理想和意志在起作用。

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以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志向作不懈的努力,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别人叹息、厌世、游荡玩乐的时候却挥汗耕耘。中国有大量歌颂理想和立志的警句。下面我们说一些名人名言,请同学们猜猜作者是谁。

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孔子)

乙: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乙:青年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 (孙中山)

甲:没有抱负的人,他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有杰出成就。 (华罗庚)

乙:有志者事竟成。 (范晔)

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伟大的理想,为他们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讲几则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请大家猜猜主人是谁。

1、有位少年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读书时,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4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全部的费用只有几块大洋,而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非常单薄。他与同学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世界对学问知识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毛泽东)

2、20世纪初沈阳一所小学。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课堂上顿时寂静无声。听了片刻,一个同学毕敬毕恭的站起来回答:“读书为了寻求生路。”话音刚落,另一位同学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他 ,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读书。”当时这位少年年仅12岁。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周恩来)

3、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却都没有成功。有位中国少年上中学就暗暗立志摘取这颗明珠,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拼命积累知识、奋力演算难题,草稿纸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移动了数学群山,摘取了数学王冠上这一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他的姓氏的定理。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陈景润)

二、谈理想

好,听完这几则名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就意味着事业成功了一半。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无志之人,不可能享受事业的种种辉煌。当今世界以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必将被社会洪流无情淘汰,更谈不上在21世纪立足。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今天有什么理想和抱负呢?不知20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记者(脖子上挂相机,手拿摄影刊物):我从小就喜爱采访、摄影艺术,希望自己成为一流的记者,采访各国的领导。现在,我成功了。我手上的这本杂志中有好几篇我的作品。我还在世界的新闻报道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得到国家主席的接见。老师,感谢你在读中学时对我的鼓励。

运动员(《运动员进行曲》响起,胸前四枚金牌,手执鲜花,绕场跑):老师、同学们,一直以来我的身体都特别棒。小时侯我曾暗暗发过誓,一定要向邓亚萍、李小双一样当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为国争光。20年过去了,我在第33、34届奥运会夺得了四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每当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体育馆上空升起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想起20年前当优秀运动员的美好愿望实现了。

公司总裁(西装革履,手持大哥大):大家还记得20年前用毛毛虫吓哭了许多女同学的的捣蛋鬼吗?我现在没有时间捣蛋了。大学毕业后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创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由于讲信誉、重质量,业务往来越来越多。现总公司设在广州,分公司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国外也有许多业务联系,经济效益十分好。今天我专程为母校新建的网络中心捐款来了。(打开大哥大,告诉秘书把100万支票赶快送来)

清洁工(身穿工装,手拿扫把):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20年过去了,我可没有象前面几位同学那样干出了了不起的业绩。我的工作太平凡了,只是清洁工。但是我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我用苦和累换来了大家的清洁卫生和舒适。我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

将军(军乐响起,身穿军装,向大家行礼):20年前,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于是,我18岁参军,一年后考入军事学院,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屡立战功。去年,中央军委授予我中将军衔。今天我回母校报喜来了。

你的理想是什么呢?(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理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时此刻,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

(1) 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 现实生活哪些事情最容易影响我们的意志,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处理?

团课的课件【篇11】

本次开展的是以“优良学风,你我共同营造”为主题的团课。正值学风建设之时,所以各班级的学习氛围,纪律情况都比较好。此次团课主要围绕礼貌用语和文明卫生展开。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为了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现代文明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作为一个在校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

礼貌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所谓礼貌,就是日常看见熟悉的人,特别是比我们年长的人都能够主动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比如:您好、请、谢谢、再见”等等,但这只是一个小层面,所以有很多班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介绍了更多关于文明礼貌的具体表现等。

另外还有文明卫生这一方面,美好的家园,校园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这首先就得保证良好的卫生。可是平日里看看我们周围,依然存在大量的不文明现象、不卫生行为,正是这些不好的因素,使本来美好的校园添上了些许污点,文明的学校由文明的学生营造,支撑文明学生的`是文明的行为。“行胜于言”,让我们用文明的言行构造和谐的绿色校园。

本次团课时间由于接近运动会,有些同学前往操场进行运动会彩排,所以造成了个别班级同学缺少的情况,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团课开展的质量,各班依旧积极准备,积极讨论,很用心也很充分,班内氛围很活跃。

有的班级采用了共同讨论提意见的形式,让同学们把对一件事情的意见或看法用自己的话写到黑板上,展示给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供大家讨论,既活跃了气氛,也能够让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取长补短,学到很多知识,还有的班级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精心制作了PPT,利用PPT开展此次主题团课,既方便又充分地体现了这次团课主题,开展的效果也很出色。

还有的班级虽然没有多媒体,但是制作的板报却很吸人眼球,很有创意并且更加烘托了此次的主题。

此次团课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系学风的建设,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一次成功的团课。

继承法课件(锦集3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下“继承法课件”的相关信息,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

继承法课件 篇1

一、引言

继承法是指一种法规法律,用于解决已故人的财产转移问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继承法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继承法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遗产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二、继承法的基本概念

继承是指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财产由他合法继承人接管的过程。继承法是规定财产分配的法律,从而确保财产会在死者去世后被合理地分配。在许多国家,继承法将根据法律继承顺序来决定财产的归属。通常情况下,婚姻关系的亲属拥有对财产的第一优先权,如果妻子或丈夫离世了,财产就会转移到子女或其他亲属的名下。

在德国和奥地利等一些国家中,继承法规定了较为复杂的规则,在这些规则中将财产分为三个共同体:继承人、遗产和遗嘱。之后会有法院或政府宣布继承人是谁,根据标准继承顺序,遗产也将被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别。如果遗嘱存在,法院将会根据遗嘱来确定遗产分配的具体细节。

三、继承法的特点

继承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信息对称性:遗产的继承人必须知晓遗产资产的详细情况,这与其他法律有所不同。

2. 基于法律继承:相对于遗嘱继承,法律继承是指财产会在遗产人去世后按照特定顺序分配给合法参与继承的人。

3. 相对稳定:继承法通常不会轻易改变,国家通常会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长期维护其规则。

四、继承法的应用

继承法的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嘱制定:继承人可以在生前通过继承法规划遗产,从而保证家庭遗产分配情况的公平和合理。

2. 遗嘱执行:继承人拥有遗产的继承权,遗嘱描述了他们的具体要求。

3. 继承纷争:在一些情况下,继承人可能会有争议。继承法可以用来解决争议,确保遗产公平分配。

4. 继承税务:许多国家对遗产进行课税,继承人需要支付一定的税费才能获得遗产。

五、继承法的局限和展望

虽然继承法为维护财产分配公平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存在某些局限性。继承法规则并不总能满足每个继承人的需求,因为它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能适应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此外,继承法还存在诸如财产不平等、继承人争议等问题。

展望未来,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探索采用新的继承制度来解决现有的问题,例如新加坡推出的遗嘱培训计划,帮助人们更好地制定遗嘱;英国通过推广慈善的方法,鼓励民众将遗产留给慈善机构等。

继承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体系,适用于我们生活中众多方面。虽然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作为一项制度,它为财产分配的公平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我们期望更为灵活、针对性更强的继承法规能够出现,让继承人更加公平地分享遗产,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

继承法课件 篇2

继承法是指在某人死后,遗留下的财产权利和义务的转移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遗产能被合理地继承下去,因此继承法对于社会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法律、财产、家族关系和医学等方面。

继承法是一项非常广泛的领域,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财产和资产,在家庭和公司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它通常涉及遗嘱、遗赠、遗产分配以及相应的财产税等问题。遗嘱是指在某人生前所做的决定,其中确定了该死亡财产的去处。如果遗嘱是有效的,并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那么它应该被遵循。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会另行编写遗嘱,这就需要依据继承法来处理遗产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规定了一系列规则,以确保遗产能够公平地被分配。这就需要考虑到亲属关系和财产分配的因素,例如遗产债务、抚养费用等。法律还明确了亲族间的优先级次序,在确定分配顺序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继承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遗嘱应该尽早编制,这可以确保遗产分配按照遗嘱和想法进行。其次,即使没有遗嘱,人们也应该意识到继承法规定的细节和过程,以便在未来的分配程序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辅导。最后,与专业律师或遗嘱规划顾问一起工作,可以帮助人们避免任何法律漏洞,以便确保遗产分配的公平性,同时获得财产税方面的最佳支持。

继承法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涉及到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做出最明智的决定。在学习继承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知道相关法规的详细信息,还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个人想法。只有通过综合考虑,才能最终确立有效的继承计划。

总之,继承法是一项非常广泛的领域,它为人们在处理遗产分配和其他相关权利和义务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了解有关继承法的重要知识,可以为个人和家庭的未来规划提供巨大的帮助。在制定任何决定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尽可能地获得专业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完美的继承计划,确保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得到合理、公正地分配。

继承法课件 篇3

一、概述

继承法是民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规定了人在死后财产的分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继承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它还涉及家庭、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继承法,对自身和家庭财产有所规划,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利益。

二、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由处分权原则、先顺位后劣位原则、不得抢劫原则等。其中,平等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它指出在继承中没有主次之分,每个继承人的权利都应该是平等的。自由处分权原则则规定,所有人都有权利在生前处置自己的财产,但是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先顺位后劣位原则意味着除非法律明确规定,不同亲属之间的权利是按照血缘关系高低排序的。不得抢劫原则是指禁止不法行为人通过伪造遗嘱、欺骗等手段非法获取遗产。

2. 继承法的主要内容

继承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的继承、遗产的分配、遗赠和遗嘱的效力、遗产的管理和继承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其中,遗产的继承是继承法的核心内容,它规定了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方式。遗产的分配包括继承人之间的分配和债权人的清偿。遗赠和遗嘱的效力则是遗产分配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遗嘱的撤销、变更和证明等方面。遗产的管理和继承纠纷的解决是继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它们涉及继承人的责任和权利,也关系到遗产的保障和社会稳定。

三、遗产的继承

遗产的继承是指死亡后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自动转移到指定的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的过程。在继承人的确定上,区分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是很重要的。直系亲属指的是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等血缘关系的亲属;旁系亲属指的是兄弟姐妹、侄子、甥女等旁系血亲关系的亲属。

在我国,遗产的继承主要分为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来确定继承人,如果没有更高顺位的继承人,则由下一顺位的继承人继承遗产。而遗嘱继承是根据遗嘱的规定来确定继承人,如果没有遗嘱,则按照法定继承顺序来确定继承人。在遗嘱继承中,遗嘱必须是合法的、有效的,并经过公证或者法院认证。

四、遗产的分配

遗产的分配是指在确定了继承人之后,根据法律和遗嘱的规定来确定各个继承人的分配比例和份额。在分配中,应该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给予不同的权重,但是要保证每个继承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在分配时,还需要对债权人的清偿进行考虑,即将遗产中的欠款先清偿,然后再进行分配。

五、遗赠和遗嘱的效力

遗赠是指遗嘱人在死亡前对自己的财产做出的分配或处分的行为。要让遗赠生效,遗嘱必须是合法的、有效的,并经过公证或者法院认证。遗嘱的效力在法律上是有限制的,比如不能剥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利等。

六、遗产的管理

遗产的管理是指在死亡后对遗产进行保全、核算、管理和清理等一系列的措施。在遗产管理中,需要注意管理人的确定、遗产清单的编制、债务清理和遗产分配等方面。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遗产的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七、继承纠纷的解决

继承纠纷是指在继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争议和纠纷。在解决过程中需要依据法律判断事实和权利,维护公正和法律的权威。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而在实践中一般采用诉讼解决。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注意证据的收集和法律的适用,确保继承纠纷得到公正、合法的解决。

八、结语

继承法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律领域,它涉及了人们的生死和家庭财产的安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继承法,了解其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规划自己和家庭的财产,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可以借助专业的继承法律服务机构来提高继承的效率和质量,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山雨的课件8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计划书。是否想更深入地了解“山雨的课件”下面的资料或能帮到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分享不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大家都受益!

山雨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浴”、“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性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2)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A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B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1)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课后习题

抄写本课的好词佳句。

山雨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雨声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将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润泽万物,更是丰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雨起、雨中、雨后。)

三、重点朗读,感悟特点

1、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⑴ 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⑴ 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⑵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⑶ 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⑴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⑵ 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观察练笔:雨。

【板书设计】

山雨

雨起:悄悄

雨声

雨中:神奇

颜色

雨后:余韵

山雨的课件(篇3)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性情。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准备课文插图的彩色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还可剪辑制作类似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录制雨声的磁带和轻音乐磁带。

2.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正如“阅读提示”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4.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也可作为课后的一项拓展练习。

5.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

对此,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还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

山雨的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

在《山中访友》中,作者把山中的景物当成老朋友,并且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山雨》,课文的作者也是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按雨来、雨中、雨后来写,找出雨中的段落(5/7)

3、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什么 ?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 联想到什么 ?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 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 沙啦啦,沙啦啦──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⑵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感悟作者丰富的联想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5、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熟读成诵。

2、找三句带有“雨”字的古诗、写出五个带有“雨”字的成语。

山雨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切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板书课题:山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解决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划出优美的句子。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

(雨起、雨中、雨后。)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在这里他观察到了什么?又倾听到了什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精读感悟

1、他观察到了什么?又倾听到了什么呢?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我们先随着作者去感悟山雨的音韵美。找出写山雨声音的句子,读一读,划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沙啦啦,沙啦啦──

⑵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⑷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3、山雨动听的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而它的绿更是难以忘却的美。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

四、小结

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山雨的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了解山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注重积累词语。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山雨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欣赏画面,感知美

1.利用书中插图及教师准备的有关山雨的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意境,导入课题“山雨”。

2.结合画面意境,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抒发美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将山雨美景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一起步入“山雨”。

(美好的画面意境已拉动学生的心弦,学文在兴趣盎然中开始。)

二、推敲词句,理解美

1.自读课文,用“----”画出体现雨特点的词句。

用“====”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用“_____”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三个层次的画词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学习方法。

(1)抓住课文中拟人、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山雨的特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2)抓住课文中对山雨来时,下时,去时3个层次的描写,了解其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抓住对山雨的直接描写如声音,间接描写如山林的色彩,来了解山雨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传神的词语,优美的词句展示了课文中的美,好好引导学生口味这些词句,推敲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塑造的美。同是学习作者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优美词句。)

三、入境美读,体验美

1.想象练读。

2.教师范读。

3.情感朗读。

4.同学评读。

5.小组赛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感情朗读,是对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一次升华。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物化自我,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相通。)

四、课堂练习

1.将课文中拟人句、比喻句抄下来。

2.形近字组词。

辨( ) 透( ) 燥( ) 宛( )

瓣( ) 秀( ) 躁( ) 婉( )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优雅――( ) 仿佛――( )

宛若――( ) 欢悦――( )

五、实践活动

仿照《山雨》写一篇小短文。恰当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山雨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滋润万物,更是风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词,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3.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叫---,谁能模仿下这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首怎样的个要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③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1)他们弹奏出了怎样的小曲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2)男女生分组读

(3)练习背诵

⑵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柳、有淡青----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读后有什么感受?(色彩多,清新,舒畅)谁能带上感情美美的读一读。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怎能“流进心胸”呢?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板书

雨前

山雨 雨中 颜色美 声音美 喜爱之情

雨后

山雨的课件(篇8)

教学要求:

⒈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那份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积累好词佳句。

⒊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想像课文所描绘的山林雨景

教学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具准备:挂图、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⒉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

⒊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⒋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⒈自读感悟。

⒉小组内讨论交流。

⒊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article/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sjbwz/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⒈配乐朗读课文。

⒉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⒈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⒉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山水画课件10篇


“山水画课件”是我根据网络上的资料整理并加以改编的内容。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上课前需准备的教学素材,但并非可以随意草率地编写。制定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优秀表现!

山水画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

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中国山水画》。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

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

①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

5、欣赏、分析:

欣赏、分析学生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构图形式。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构思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大胆地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表现出近景、中景、远景。

②选择合适的表现技法,适当施淡彩。

③注意室内清洁卫生。

三、展评。

1、作业展示、评价。

2、教师总结。

山水画课件(篇2)

山 水 画

教 学 目 标

情感目标: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山水画的兴趣,继承传统文化的欲望。认知目标:简略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及学习山水画的方法。操作目标:练习点叶树的简单画法。

教学重点:对山水画的基本认识。教学难点:画树的笔墨、造型。教 学 准 备

教师:课件、范画、示范做画工具 学生:收集山水画图片、水墨作画工具。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 入 本 课

1.以带学生旅游的游戏情境导入本课。2.欣赏大自然风光,激发爱国情感。

二、山 水 画 简 介

1.欣赏古代山水画,简介山水画历史。

2.欣赏现代山水画,简介山水画表现形式(青绿、浅绛、立轴、长卷、简与繁扇面等)。3.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4.归纳山水画概念。

山水画:国画题材,用中国画彩墨形式绘制大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画称做山水画。

三、山水画的构成元素

1.通过两幅画分析山水画的主要构成元素。2.以口诀的形式归纳构成元素。

(山水云泉树为主,建筑车船人为辅,点线笔墨多变化,虚实题款意境浓。)

四、传统学习山水画的方法

1.按构成元素分别练习。2.注重笔墨技巧。

五、简单点叶树的画法练习

1.观看、分析树的表现方法。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2—3棵点叶树。

六、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讲评。

2.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山水画课件(篇3)

一、 课题:

《学画山水画》

二、 课型:

新授课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山水画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通过欣赏画作品,提高对画的认识,了解画的基本特点,掌握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并能表现一定的自然风光。

2. 难点:如何灵活的运用用笔并控制好水和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水画。

五、 教学准备:

1. 学具ū省⒛、纸、砚等画的必需用品以及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片等。

2. 教具急钢泄山水画范作、音像课件、示范用具等

六、 课时安排:

1课时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件展示几幅山水画图片让学生欣赏。

(2)播放"一滴墨"的变化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初步感知山水画的特点。

(3)用导入语创设情境:提起美丽的大自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相信大家也同老师一样,希望把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山水画就是记录这一美好形象的一种方法,今天就让老师来带大家走进意境优美,犹如人间仙境的山水画世界里。

2.新授

(1)欣赏图片,直观感知

教师用PPT展示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提出问题请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a.山水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b.西方山水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c.你更喜欢哪一种绘画风格?

(2)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与联想:说出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给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描绘己的想法和体会。

(3)教师讲解

a.画给人的感受——水墨效果、写意具有韵味,有一种不可描绘的意境美。

b.西方画给人的感受——色彩丰富、写实。

多媒体展示: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及西方写实山水画家的作品,讲解其中不同,重点体会画的韵味。

(4)示范讲解

a.出示斧披皴与披麻皴等作品对比并提问: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b.教师示范皴法的技法:笔的方向、染的层次及水墨晕染效果的变化。

c.出示不同的用皴法完成的的学生作业欣赏。

3.课堂练习

以水墨形式完成一幅山水风景画,用笔墨和八开纸作画,画面的内容不限。

4.展示与讲评

练习完成后收集全班学生作品,以长龙的形式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以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谈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的体会。最后教师根据几幅代表作业对整个学习进行,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肯定和表扬。

5.

用拓展思考的范式进行:仔细观察自己见过的山山水水、人家、田野等,大胆的运用笔、墨创作出一幅具有水墨意境的画面。

山水画课件(篇4)

中国山水画课件

一、引言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意境深受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本文主要从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特点、艺术价值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艺术。

二、历史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王朝时期,在唐代达到高峰,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和传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1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主要是用来装饰宫廷和墓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从信仰和装饰的功能中走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孙过庭等人,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追求自然真实:中国山水画始终追求自然真实,对山水万物进行细致的描绘,并力求使作品达到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境界。其表现手法包括千变万化的笔墨运用和色彩的深浅变化等。

2.富于想象和创造力:中国山水画表现着艺术家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其中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家常常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造出一幅令人惊叹的山水画作品。

3.寓意深刻:中国山水画在表现自然与创造美之外,还常常把寓意深刻的主题融入到作品中。例如,画家可以通过描绘青山绿水来表现自己对山川之美的赞美,还可以通过描绘大雪封山来表现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吁。

4.艺术性强:中国山水画是艺术的高峰之一,它的艺术性强,不仅追求自然真实,也致力于实现一个心灵世界的精神自由和过程,成为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维。

四、艺术价值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首先,它传达了中国人民对自然以及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的看法。其次,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最后,山水画在国际层面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资源。

五、发展趋势

中国山水画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在艺术创作中,山水画可以从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找寻创新点,对于绘画技法,笔墨和色彩的运用也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在技术的角度上,山水画也可以结合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码手绘、计算机绘图等技术,来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作品。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山水画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催化剂,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结语

以艺术之名,承之以范文,展示其中之美,表达其中之意,彰显其中之价值。从今以后,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山水画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倾听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唤醒其中的灵魂和神韵。

山水画课件(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这些内容井然有序。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

(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教具准备

1 1.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

2、水墨山水画大师的抽象作品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先选北方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作品与李成《晴岚萧寺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溪山行旅图》

作者简介: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作品简介: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作品欣赏: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3、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晴岚萧寺图》

作者简介: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世居长安,后因避乱迁居山东益都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人称李营丘。宋初,移家淮阳,依附于知州卫融,醉死客舍中。能诗文、善琴弈,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擅画山水,尤以平远寒林著称。初师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为"李郭画派"始祖,又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山水"。画风气象萧疏,好作简笔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其画当时即备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况且性情清高,不愿为豪门所役,曾言:"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画迹至北宋所剩无几,以至米芾欲作"无李论"。画风对宋元及后世山水画影响巨大。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轴》,系宋摹本,当与其画风相去不远,弥足珍贵。

作品简介:《晴岚萧寺图》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李成的国画作品。该画绢本设色,幅面111×56厘米,现流落于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

作品欣赏:《晴岚萧寺图》是一幅较能体现李成风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迹仍存疑点。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著录计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间流传绝少,一是因为其出身唐宗室贵族,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因为其孙子李宥作了开封府尹,大量收购乃祖遗作。到了米芾,他所见的李成真迹只有两本,赝品倒有三百本,从此侧面可以见得李成的画影响之大。不容置疑,李成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宋代中期的山水几乎都是学李成的,因此这幅画可能正是由当时李成画派的画家所绘。

《晴岚萧寺图》面两座高峰重叠,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寺庙,山坡近处又有溪水木桥,远处一条白练垂下,整个构图颇具气势。画上钤有宋朝尚书省的印章。

(3)溯源: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宽、关仝、荆浩的水墨

4山水有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复杂?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成生长的地方不像范宽,那里没有险峻的终南山;荆浩,那里没有雄伟的太行山;他生长在山东,那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峰。”

图2:北方水墨山水绘画

(三)拓展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匡庐图》

作者简介: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在荆浩之前,人物是画主要的绘画种类。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但我们对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荆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荆浩是怎么样一位山水画家呢?我们说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是王维水墨山水的推进者。

作品欣赏:《匡庐图》

荆浩的《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

5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之说以荆浩画庐山,是作为隐士在太行山的贤者与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或者说借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荆浩的《匡庐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那与之前一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上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前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北”方的山水画,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方的山水画。北(险峻)南(秀美)。

图3: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南方水墨山水风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风格。哪种风格影响更深远?学生讨论后,小结: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雄奇险峻,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平淡天真。平淡天真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平淡天真的风格更能表现画家的灵魂。

(2)欣赏:《江岸望山图》,《六君子图》为什么倪瓒能登上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顶峰?

教师小结:倪瓒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倪瓒花画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教师问:平平淡淡有什么好?

平平淡淡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明代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江岸望山图》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元锡(今属

7江苏)梅里镇人。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他的画天真幽淡,诗文精雅,书法隽美,自然数诗书画三绝。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他善用侧锋干笔皴擦的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作品简介:此画曾经由卞永誉﹑梁清标及安岐等鉴藏家所庋藏。吴升,《大观录》

(四)(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70),卷十七,页2117。

此画倪瓒六十三岁(公元1363年)作。山上长皴,未成折带;远树横点,神似大痴。盖云林本学董源,而又幼於黄公望三十三岁,故不能无影响也。

作品欣赏:由画上题诗,知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与其他题诗之字比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身价。

倪氏早年从董巨入手,五十几岁时,山石全用披麻长皴;至六十岁则渐入荆关,笔简气壮。晚年则是明显的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清吴升曾评此画:“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六君子图》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

8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作品简介:《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作品欣赏:此图绘坡陀上六株树木劲挺列植。湖面宽阔无波,江上岗峦遥接还空。气象萧索清旷。六株树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谓:“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山岗坡石的画法从董源脱出,而参以方折之笔,柔中寓刚。

树木用笔简洁疏放,似不经意而骨力内含。故王铎题语中评道:“画之简者,其神骨韵气则不薄。”画幅中自题一则,述作画经过。此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画幅中还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诗。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

(3)溯源:倪瓒之所以能登上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顶峰,除了灵魂外,就是倪瓒的绘画理论。他的绘画理论大致有两条:一是,不求形似。二是,聊以自娱。

图4:南方水墨山水绘画

2.对重点作品马远《踏歌图》的深入欣赏

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对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进行深入分析,这幅作品既表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怒火,也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歌舞。

作品说明:《踏歌图》

欣赏南宋的绘画,首先要了解南宋的社会状况以及被南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思想情感。

背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东京(开封),如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靖康之变时,没有被掳走的皇族,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后来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裔丘)由宗泽等人拥戴,登上帝位,是为宋高宗。这就是南宋的开始,南宋延续了153年。

构图:马远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称为“马一角”,被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所谓“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这种解释是欠科学的。其实,马远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完全是美学的,而不是政治学的。当北宋画家把全景山水发展到登峰造极,南宋的山水画家要有所创造,就不能不在观照

10方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另辟蹊径,由“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另外,刘李马夏的“院体”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为“北宗”,认为其在具体画法上讲究刻画,在绘画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为物役,所以其结果往往导致画家的损寿。董其昌明确提出,北宗“非吾曹所当学”。而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应当从“南宗”入手。所以,尽管院体山水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但在后世却始终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反对。

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墨山水绘画发展的大致脉络,还有很多的优秀作品。重要的如王维的《雪溪图》、荆浩《匡如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等,我们再拓展一下

设计意图:水墨山水众多,理清“南”与“北”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水墨山水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王维

王维,唐(701年—761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幼年即通音律。著名诗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17岁创作的,说明这时的他就已离家外出了。

王维是一个划时代的画家,他不仅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而且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如用一句话概括王维诗画的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欣赏:《雪溪图》

王维的《雪溪图》,似乎是从高出俯眺,看那江村雪溪的一角,只见山脚小溪,蜿蜒曲折,小径直通溪边,木桥斜卧,溪边屋舍寒林。向远眺望,右键远坡村落,白雪皑皑。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像他的山水诗一样,没有群山大壑,二十水瓶山秀,渡水鱼庄,就像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静静地坐在岸边,望着淡淡的远山,静静的溪水,没有烦恼,没有愤怒,没有哀伤,没有追求,没有欢欣。

对于王维山水画的平原构图,我们想不出更巧妙的词句去表述它。最形象的

11表述就是王维自己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读者王维的诗,好像看到了一幅幅迷人的画;看到王维迷人的画,又好像品着着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山水画课件(篇6)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山石、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欣赏屏幕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

1、中国画介绍

2、中国画的分类

3、中国画的发展

二、了解山水画

三、欣赏山水画

1、《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

观赏屏幕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四、学画山水画

(一)、山石画法步骤

介绍山石绘画是中国画的基础,必须掌握山石画的基本绘画过程:勾、皴、擦、染、点。

(二)、树的画法步骤:

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要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五、学生作品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山石、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山石、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山水画课件(篇7)

山水画从它产生开始,就和“远”有着不解之缘。庄子哲学的至高境界是“虚、无、清、淡、”,而山水画的顶级精神境界是超逸、清淡,如此,两者就自然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山水画与老庄哲学之间的联系纽带就是“远”,山水画是自然而然朝着“远”的方向发展的,这是它自身发展中的一项天然任务。“远”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意境元素,是山水画的要求和灵魂。正是由于山水画在“远”的意境层面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山水画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用“远”这一特质来表现与追求意境,以求达到忘我、忘物的山水意境和精神境界来追求山水画创作的艺术灵魂。

郭熙提出了山水画“三远”思想,阐述了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艺术意境的诞生以及对于透视和构图原理采用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这一思想成为了山水画的审美规则与范式。“三远”思想是山水画作家对河、山等自然景物实行远近游目的换景移步式的总体观察,整体把握了真实山水意境以后,精炼出来的图画绘制原则和经典意境范式。以对自然景物观察的层面上来看,“三远”和西方画作所看重的透视布局方式有一些类似的地方。这在我国古代山水画论述中也有提到,比如南朝宗炳就说过:“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这句话点出了山水画绘制中的视觉上远小近大的规律。“三远”是整合了“饱游饥看”后的各种现象,是对真实山水艺术意境的再整合和再创造,也总结了山水画作空间意境的处理方法。

(一)“高远”

对于山水画中的“高远”,最开始在东晋的顾恺之就在《画云台山记》一文中作过论述:“作清气带山下,三分据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宗炳在文章《画山水序》中也有过这样的论述:“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在绘制山水画的艺术意境中,“高远”能够将树木、房屋以及人物绘制得很小,以这样的方式来衬托出山的高大的形象。以郭熙的作品《早春图》为例,我们能够看出画的前部有重叠而上的岩石,笼罩在半山腰上的雾,从下向山顶上看,可以看到山势崎岖,山色呈现出一片清明,山的“高远”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比如沈周的画作《庐山高图》,山很大,人很小,让阅画者不能看出山到底多大多高,整座山的下半部分还能够虚起来,就像是只画了一座山的头部而让云朵盖住了山的脚一样。就像郭熙所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这些绘画手法完全是为了体现山的“高远”空间意境。能够最深刻表现山的“高远”的画作还要属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欣赏整幅画作,一座巨山立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有着逼人气势的巨人,像这样高远的山峰给人以一种极其崇高的气势感。“高远”意境的刻画手法最能将那些北方的崇山峻岭描绘得活灵活现,观画时高山仰视之情油然而生。

(二)“深远”

山水画中的“深远”也就是山水朝着纵深方向而向远处发展,陈传席先生解释为:‘深远’不可以独自成立,它或者归于‘平远’,或者归于‘高远’,但是‘平远’和‘高远’之中也肯定有着‘深远’的存在。”在创作山水画的艺术意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强云气的刻画的方式来增添画作中的深远意境,给人一种空间深远的艺术意境。黄公望的画作《九峰雪雾图》就是采取了“深远”的刻画方法来完成的,整幅画作展现出了一个山重水复的画境,阅画者如身临其境,有“江山无尽”的感觉。再比如郭熙的画作《早春图》,在阅览画作的时候,我们看到高矮交错搭配的树木,在视线的交错、仰俯之间,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景致之中还有景致的深远意境。

(三)“平远”

山水画中的“平远”,顾名思义,是向水平方向的远的发展。“平远”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冲淡”和“冲融”的感觉,不对人造成任何精神上的压迫感,给人以自在和安详的精神体验。这是一种人的精神达到自由时的状态,也恰恰是老庄所追求之生命状态。当山水画中自然地出现“远”的意境后,就开始自觉地转向“平远”这一意境。相对于“深远”和“高远”来说,“平远”更能够体现无拘无束以及散淡任达的自由情怀。我国古往今来的山水画之所以看重“平远”艺术的境界,那是由于山水画的`“平远”空间意境更能展现山林居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宋代以后的画家所作山水画基本都是“平远”类的,连郭熙也是概莫如是。郭熙山水画“平远”的创作手法不但能够解读为精神意义上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之中,意境之美感也需要透过具体的笔墨来表达的。故此,山水画中的“平远”景象用墨通常都比较淡,在平和的状态中把阅画者的思想引向“淡”和“远”的意境。

“远”是我国历代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空间表现元素,不能说它单单表现为一个“远”字,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映射和不同画家心灵的折射。在历代山水画创造中,画家们对空间的理解和刻画都是非常独特的,对“远”这种元素的认识与诠释也是很特别的。“远”并不单单展现画家们的不同意识形态,也是画家们对现实的抗争。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这样的画家,比如黄公望、石涛、范宽和吴镇等,他们都是这种意境的亲身体验者,否则也就不会产生《搜尽奇峰打学稿》《富春山居图》《渔父图》和《雪景寒林》这些传世名作了。这些作品通通都是他们在游历的途中经过反复体会和精炼才得以绘制的。在官途中他们无法达到这种境界,那就只能通过画作来表达心志了。他们在山水画作中蕴含自己的精神世界之寄托,将现实世界中无法达到的心境表达于笔墨纸砚下的山山水水,画中的意境更多已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不论画家们画中的景象如何,他们所刻画的“高远”“深远”和“平远”所蕴含的意境和折射的心灵之音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对心灵自由的极度向往。山水画中的山水之美让画家流连忘返,经过心理场景的交错变换,折射出画家超脱物外的理想意境。

总而言之,我国历代山水画作的灵魂和所追求之至高境界都体现在一个“远”字上面。不论是“高远”,“深远”,还是“平远”,画作中的这种“远”从笔墨处的直接目的来讲都是展现山水重复、山山水水不可穷尽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让人恨不能身临其境,乐得不知归处。而从文化彰显和心灵折射的角度来说,山水画作中的“远”往往都体现了画家对心灵自由的一种超现实的追求,这层涵义又使得“远”的意境更加深沉。我们可以预期,只要山水画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对“远”的意境的追求将是无止境的。

山水画课件(篇8)

教材思路:

用中国画水墨形式绘制的以大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画称做山水画,做为独立题材的山水画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间产生了众多杰出的画家与精湛的作品,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极强的专业。短暂的一节课只能使学生对山水画的部分常识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激发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欲望,本节课试图通过课件图片的赏析,提高审美素养,达成情感、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示范简略学习一点点叶树的画法,以达成操作目标。

课时:

1—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主要艺术特点。

2、了解和学习山水的笔墨技法,运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创作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山水画。

3、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通过山水画的鉴赏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山水画的核心是创造意境,创造意境离不开空间,塑造是创作山水画不可缺少的特殊造型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共同收集中国古代和现代山水画图片资料和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

学生:山水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墨汁、宣纸、颜料。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入: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

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作业要求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山水画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并评价总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荷花的情趣;

2、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

1955年国庆的时候,齐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情感画了这幅《祖国万岁》,笔墨简略但高度形似,色彩夺目,水分饱满,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画面上画的这株植物同学们认识吗?

问:画面画的是一株生机勃勃的万年青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希望祖国能像这株植物一 样万年长青。“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点明主题,表达了老人强烈的爱国之心。

今天,进入新课“借物寓意”。

(二)新课讲授

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是指画家借助表现值物本身的属性,来寓意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 节。它并不是硬加到作品上,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联系,加以艺术 的夸张,在表现自然、歌颂生命的同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

出示《蔬果图》(吴让之 清代) 我们看画面画的是什么?上方题:“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 。柿子和白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蔬果,氮化镓就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节的。

活动一:

赏析与评述

你认为画家是怎样运用蔬果的形象和笔墨表现情感和寓意的? 柿子寓意“事事”,白菜寓意“清白”,题款可了解作者通过蔬果来表达一种士大夫应具有的“安贫乐道”的清廉品质和精神。作品中运用勾勒和没骨技法,设色轻松淡雅,行笔灵巧,体现了一种清新雅致的君子情怀。

出示王冕的《墨梅图》,回顾元末著名诗人王冕,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请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表露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活动二:

观察与比较

将画家作品与实物照片比较,说说在造型上有什么区别,其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画虽只用淡墨,却能将梅花的姿态表现的清新悦目,画家并没有画出整个梅树 和所有的花朵 。而是只将最能表达意境的一枝梅花进行特写式描绘,使枝干和花朵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也就是说作者在画梅花时候,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了提炼,得出了画中艺术形象。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画面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空白的运用,给人一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教师示范

中国画还追求笔墨情趣,正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花君子”。 出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笔墨精练,含蓄蕴藉,自成一格,取枯枝败叶,孤影怪石,表现他心中那种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

齐白石的《荷花》此作是齐白石90岁时所作,笔墨简约,意蕴丰厚,是典型的“红花墨叶”风格。绿叶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黑色和绿色相互映照。两叶之间,用胭脂红涂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画中的荷叶以厚重的块面绘出,塘底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下半部的横向线条起伏变化,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

教师示范写意荷花的基本画法,边示范边讲解

“法无定法”同样是画荷花,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想必同学们也想描绘生活中的花卉蔬果来表达情感,一定也是各有千秋。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国画的“借物寓意”吧!

活动三:

体验与练习

课堂临摹荷花,教师讲解步骤。

一、用大笔在清水中湿润后蘸中墨,侧峰画出荷叶的前展部分。

二、按照荷叶的结构,依次以向心聚拢的笔法,由外向内运笔,画出荷叶的后部分。

三、画侧面的荷叶。

四、画叶梗,花蕾和花朵。

五、画水草和浮萍。

六、落款。

(四)评价总结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再作画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请同学们发表见解后,教师点评。

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体验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绘画理念已经有了理解和掌握,而在造型上,中国画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以便更好的抒情、言志,同时体现画家自己的艺术个性。希望同学们以后除了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外,也能用画笔表达胸中逸气。

(五)课后拓展

请课下查阅清代画家朱耷的资料,以便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花鸟画的“借物寓意”!

山水画课件(篇10)

教材思路:

用中国画水墨形式绘制的以大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画称做山水画,做为独立题材的山水画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间产生了众多杰出的画家与精湛的作品,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极强的专业。短暂的一节课只能使学生对山水画的部分常识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激发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欲望,本节课试图通过课件图片的赏析,提高审美素养,达成情感、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示范简略学习一点点叶树的画法,以达成操作目标。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主要艺术特点。

2、了解和学习山水的笔墨技法,运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创作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山水画。

3、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 ,通过山水画的鉴赏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山水画的核心是创造意境,创造意境离不开空间, 塑造是创作山水画不可缺少的特殊造型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共同收集中国古代和现代山水画图片资料和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

学生:山水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墨汁、宣纸、颜料。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入: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

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作业要求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82744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关于情人节的句子和图片文案17条
下一篇 : 科室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