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经过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的反复打磨和精准修改,我们展现给大家最新的“全球通史读后感”。读完这本作品后,不妨用笔将你的感悟记下来。对书中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这样会让你受益匪浅!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从全球的角度解读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这一代人在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我们也生活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中。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殖民革命很快结束了这种霸权,欧洲殖民帝国在世界地图上消失就是明证。

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称和颜色都发生了剧大的变化,显示出20世纪中叶出现的新世界。

我们逐渐不愿意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传统的西方历史观落后于时代潮流,具有误导性。要了解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精神上的探索是痛苦的,但世界已经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的,人类总要向前看,不是总要打破一个桎梏,进入另一个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

多亏了作者,也许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少学术成就,而在于他可能影响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影响读者的生活。(李俭慧)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2】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环境工程三班学号:201230230310姓名:林莉

【前言】《全球通史》是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享誉世界的作品,其中第31章“中国与日本”主要对比了19世纪中叶,远东这块最慢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首先,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向来自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艇敞开大门。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反抗到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

从照搬到演绎的过程。但于邻国日本相比,现代中国在思维和行动上似乎总是慢下来。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近代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方面的差异。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1,中日面对西方入侵的相似之处

“1842年的南京对中日两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年中国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鸦片战争中。中国出现了新的思想,林则徐和魏源当然是其中的代表。早在战争没有打响之前。

林则徐就已组织人手翻译外国书报,仿制西洋**,还组织编写了《四洲志》。其后的魏源把《四洲志》续写成《海国图志》。还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之后,姚滢和严复出现了。但他们都是旧地主阶级的代表。从那句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所在。师夷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

假如成功达成目标。那么制夷之后去干什么呢?不用多想,等四方安定,自然又是升平盛世吧!

更何况此时的北京朝廷还是一片死寂。

此时,日本虽然还不是一个国家,但已经采取了行动。其中的代表就是佐久问象山。他于这一时期向幕府提出了“海防八策”,其中提出了最基本的一些海防建设方案。

1853年之后的幕府和明治**初期都延续了这些政策。1853年黑船来日之后。幕府虽然扮演了一个不幸的历史角色,但它仍然抓住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

迄今影响日本的许多制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例如日本海军的远航制度。虽然幕府的所作所为依然是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依然还梦想着“两百年太平”,但其反应速度要比京城朝廷快得多。

可就像一切腐朽的东西一样,不论是江户幕府,还是京城朝廷,在新事物面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

2。中日学习西方的过程比较

“这两个远东国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不过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日本可以采用和使用西方列强的手段,并利用它们进行自卫和后来的武力扩张。相比之下,中国无法重组自身以迎对西方的挑战。”

中日近代史的不同特点主要取决于近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尤其是工业化的不同影响。

关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国开始了现代工业的发展。两者的结局却不同:

日本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而中国却根本没有实现工业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学者们经常强调两国政策和措施的差异。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基本前提,而中国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明治**很快从以官办工业为中心转向大力扶持民间工业,而洋务派却始终对民间工业加以控制乃至压制。明治**采用西方近代经济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法,而洋务派却拒绝采用西方近代经济制度,将衙门作风带入企业经营管理。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日本很快就从依赖西方人转变为独立。但是,洋务化始终没有摆脱对西方人的依赖。明治**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意识比洋务派更强烈,措施更得力。

三。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

“一场战争——甲午海战,验证了中日向西方学习的成果。”

中国依靠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海军,日本也建立了日本联合舰队。但中国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军队管理体制,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在达到其他东方国家当时无法达到的水平后,日本随后迫使朝鲜接受一些不明确的要求。

传统上,朝鲜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他们也经常向日本致敬。因此,1894年,当朝鲜为镇压起义请求援助、中国为此向那里派遣一支小部队时,日本人的一支海军分遣队也登陆了。两支军队发生冲突,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中**队又轻易地被击溃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条款要求中国支付赔偿金,承认朝鲜独立,将台湾岛、澎湖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并开放侧线**港。

日本在朝鲜击败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并利用战争赔款继续壮大自己,成为一股力量。

四。近代中日学习西方差异的原因

“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腐败导致了军事成就的最终毁灭。

甲午战争中,整个北洋舰队被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铁血的德国总理俾斯麦(bi**arck)认为,30年后,日本将繁荣起来,中国将更加衰弱。据此,日本使节来欧洲时,注重政法、工商业和学术研究。而中国人去欧洲打听军火**和什么样的**装备精良。

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3】

从砖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

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以前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当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能够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过之后,我的脑海里不仅有令人惊叹的文明遗存,还有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金字塔不是被迫由奴隶建造的,而是尼罗河每年都被洪水淹没。生活在下埃及的人们的家园和田地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为上帝工作的。

虽然这种有神论在当今社会并不被认可,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坚忍不拔、奋力向前的精神,为他们心中的信念而奋斗。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即使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有的。

它们自豪地记录了这个国家,这个王朝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也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有许多被毁灭的文明,甚至国家和民族。谁会记得那些消失的文明?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走了就去找他们。我一直认为古人能理解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的境界要高,事情越复杂,思考就越简单。

从这些文明中,我感受到古人的朴素和意境。

我只知道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老历史,但在玛雅文明之前有一个奥尔梅克文明。在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它是人类的神话。这是一个埋在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平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

它的存在使社会等级制度不那么清晰,就像一个舞台,没有高低之分。我们每个人都平等交流,各种思想碰撞,使文化进步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思想碰撞,真正推动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平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说到希腊,恐怕第一个联想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样大大的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

使再穷的人也能受到美丽文化的熏陶,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能够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能够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忙个没完没了的学习,让我们无暇顾及艺术。

盲目的寻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让我们偶尔向希腊人学习,听听诗歌,欣赏歌剧。

漫长的古代之旅完结了,但是寻找失落文明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种的灭绝一样。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文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护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象徵,也是一个国家辛勤工做的象徵。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到很多关于情感的问题。人们常常被感情所迷惑,而感情是无法区分的。最能影响人的是情感,也是理性的对手。

其实,我不认为复杂的情感需要放在心里,所以我应该大声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觉得在城市中的我们,还缺少了对自然的狂热。***利用高科技,我偶尔怀念去乡下野营。但我认为体验大自然并不容易,大自然远比学习使用高科技产品复杂。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4】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历史作品,它们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超越了一个国家的范围,面向世界,这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作品的布局上。

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历史学家写的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时说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回答尽管简单,但是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二十世纪是发展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人们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人类悲哀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虽然没有魔术师的水晶球,历史学家无法准确**未来,但他们基本上可以肯定,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那些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未来几十年你所作的将是决定性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从上面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这段话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

今天,完成了对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阅读,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 —— 食物的采集者 —— 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 ” 智慧 “ 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 —— 原始的人类 —— 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 ” 欲望 “ ,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 —— 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 —— 希特勒,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 ” 强者 “ ,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决定人类社会的三大因素: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者的组合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优越性,毫无疑问,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直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政治体现着社会正义和人类的自由,而思想则告诉人类中的 ” 强者 “ 该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人类要想达到预想中的幸福,思想无疑是无可替代的 ” 导师 “ ,而且,对人类来说,进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时还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则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在历史中得到启示,用于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这种 ” 智慧 “ 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的是它将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但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终极完善状态是什么模样;曾有人描述过共产主义这种 ” 乌托邦 “ 式的完美社会,但这种理想已经证明是一种破灭。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种难以调控的东西,它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即悲观又乐观,悲观是因为欲望的破坏力,战争和暴力就是见证,乐观是欲望可以促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人类还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历史中积累的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规范我们的欲望和行动,如此看来,人类的未来肯定比过去会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自卑不能完全消除。无论是自我保护还是为人类开辟更美好的未来,世界仍然需要强大的力量。

对后一种目的而言,我们期望这个强者拥有最大的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国家最好由哲学家统治,在全球时代,地球的主人 —— 人类 —— 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未来,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多国国家会被一个以 ” 地球人 “ 相称的大家庭取代,完成这一使命和维持人类幸福的当然只能是一个 ” 强者 “ ,这个强者会是谁,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 一个具有完美的 ” 善 “ 的哲学家。

我们通常都知道,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一套自己历史上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读了《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我感到,说得更确切些,应该是都有两套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全球通史》上面说,人类的文化从有穷人富人之分,有奴隶与奴隶主之分,有统治与被统治开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两种,即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这里高雅和低俗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往往是那些识文断字的僧侣、国王、书吏,他们作为统治阶层,有着他们的高雅文化系统。这些文化体系有点轻视生产劳动,颂扬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

高雅文化通常还比较强调忠君和谴责犯上作乱,地狱这个概念经常被解释为”那些造反者的永久集中营“。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广大的下层人民中间有一套文化,那就是庸俗文化。常见于街头巷尾和村言俚语中。这两种文化经常相互影响,但是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

有的时候,二者甚至会矛盾,比如印度统治阶层一直教导着人民要严守种姓制度,但是印度民间却有谚语”世间有三种吸血鬼——蚊子、臭虫、婆罗门“。我们的儒学经典叫我们要舍生取义,但是北京人有俗话”好似不如赖活着“至今仍被不少人所遵循。

《全球通史》中举到的例子是我们熟悉的祖国。中国的文人学士尊崇儒家文化,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在农村,几千年来,各种占卜术、面相、手相,崇拜各种神(比如灶神、门神、山神土地、府县城隍……),甚至有如原始社会的自然物崇拜,比如崇拜某块石头(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就将村口的一块大石头奉若神明,毛泽东的父母为了让这块石头保佑他们的长子,将毛泽东的乳名起为”石伢子“)。

《全球通史》提到很重要一点,就是高雅文化盛行于掌握着文字的上层人士当中,因此他们能够用文字将高雅文化加以固定并流传下去。而低俗文化则没有这个优势(特别是在古代识字者不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人民世代口头相传。所以我们在出土的古代文献中发现更多的是关于高雅文化的内容。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查阅这些文献时,要注意不要把高雅文化部分看作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

我不由地想到了义和团,正是把中国的低俗文化发扬到了极致的一种情况。

我还想到了我们平时对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评价的时候,依据一般也是该民族文化中的高雅文化部分。因为这部分的资料我们更容易接触到。粗俗部分需要从专门描述的材料中找到,甚至需要从**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中提取。

这导致我们要想知道有关其他民族低俗文化,就比较吃力。

另外,由于庸俗文化不易传播下去,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一个民族的庸俗文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远比高雅文化差得多。这进一步决定了外人探索低俗文化的难度。

我们有些人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庸俗文化中。平时接触的都是这些。所以对自己的低俗文化则较了解。

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有人把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整体。这两种情况都是有些片面了。

由此造成的一个不大好的现象就是某些对外国不了解,没怎么在外国生活过,没什么条件了解外国低俗文化的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低俗文化和外国的高雅文化作比较,然后说中国人如何如何俗气云云。这个态度我们要不得。无论考察哪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必须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

最有趣的话题莫过于回忆血泪奋斗史,当一个民族的人坐在一起,当一个国家的人坐在一起,当全世界人都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然后自然而然的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从易中天和王立群的嘴里,了解到了史学界的第一历史,第二历史的概念,而看了《全球通史》之后,似乎感觉到还有第三历史,那就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

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歪曲或者篡改历史的话,那显然是有点儿过火了,不过在接受了这么多年历史教育之后,翻开《全球通史》再看一下,你会有惊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上午刚看了《星语星愿》,下午就看到**门的**一样,这种感觉,大家应该了解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5】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这个美国的一个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实话如果从轻松和实用的两个角度讲,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趣味性,也并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很枯燥和无味的。考试不考,生活不用。即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他也与我们平时追求的冥想和修行大不相同。

我们这本书基本上是做不到这点的,他在美国基本上是作为大学的教科书甚至军校的教科书出现的,非常学术的一本书。但在中国,这本书近年来很受欢迎,他可以在各种热门的搜索推荐中看到。我当时是因缘巧合看到的,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他能上热搜绝对是实至名归。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看这本书很难适应的是,他分历史的方法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对有些历史学的很好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怎么和我学的不一样,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所以这本书非常好的就是这点,他的这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我们的近代是从1840年开始的,他和欧美的近代是有差距的,能够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众所周知,“上古— 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三分法”的变种。我们国家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学术上的一些***多都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所以我推荐的这本书他让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去看世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我们看的是脑子中固有的那个世界还是一个多角度的世界,是浮光掠影还是带有厚重感去看,和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这本书采用了一种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它把人类的过去像一幅由远到近,一幅由一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学界对他的书评有一段话是说“它是一种思想**,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我们将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将对世界的方向有一个判断。” 他让我们和这个世界更亲近,虽然我们不能够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我们愿意去亲近这个世界。

虽然我们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但是总有一个时间,我们也可以很文艺,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并不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我们的心里也是可以装下整个世界的,甚至不仅仅是当前的世界,还有这个世界遥远的过去。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记住里面的内容我觉得挺难的,但是看完以后心里会有一种很广阔的感觉。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6】

这部书被称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部书之一”,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在我国也有大批热情的读者,国内一家著名的读书**上,读者有关此书的书评数以百计。该书的版权页显示,这是该书自2005年以来第二版第19次印刷。其受到的追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1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2《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

《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自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以来,编纂世界历史的努力从未中断过。

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和文化进程生动地证明,人类走向更广阔、更辉煌的统一世界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4387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新年春节口号祝福语
下一篇 : 会计学生实习周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