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小编特意为您挑选的文章“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希望您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需要有一份详尽的教学课件,精心策划出符合自己教案需求的教学课件是每一个教师日复一日必须去实践的工作。教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要求。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1、制酸奶的步骤:

第1步:准备材料及工具:一盒新鲜牛奶和一瓶酸奶,勺子(用来盛取酸奶及搅拌),盛鲜牛奶和酸奶的碗,保温瓶。

2、“牛奶为什么能制成酸奶呢?制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这是因为在酸奶中,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乳酸菌 )在起作用。( 乳酸菌 )是一种细菌,在合适的温度下,它能让牛奶变酸。最关键的步骤——( 添加新鲜酸奶 )。

3、 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1)把牛奶煮开,再凉至35℃。(2)要添加适量的酸奶。(3)放入保温瓶中,保温10小时左右。(4)要注意卫生,注意安全。

4、( 病毒 )是目前为止所知的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比( 细菌 )还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 细胞 )内,利用这些细胞进行( 繁殖 )。所以病毒可能会给受侵害的生物带来较大的影响。人类的( 流行性感冒 ),( 艾滋病 )等疾病就是由( 病毒 )所引起的。

1、 发面团实验步骤:

第1步:准备两个小盆,每两个小盆分别放100克面粉。在其中一个小盆里加少许干酵母粉, 另一个盆不加。

第3步:分别把两块面团充分地揉捏,直至面团成型,不再发黏为止。

第4步:把揉好的面团分别放进两个盆里,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常温下放置。

2、 两块面团有什么不同?

没有加酵母粉的面团,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按一下,较硬,切开后也没有那么多空隙;闻一闻,还是原来生面粉的气味。

加酵母粉的面团 ,体积发生明显的变化;按一下,面团很松软,切开观察有很多空隙;闻一闻,气味有点酸。

3、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 酵母菌 )。和细菌一样,( 酵母菌 )也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另于一种生物——( 真菌 )。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4、 除了酵母菌外,( 霉菌 )、( 蘑菇 )等也属于真菌。

5、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 二氧化碳 ),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 二氧化碳 )占据的空间。

6、 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 潮湿 ) 、( 温暖 ) 、( 阴暗 )。

7、 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如何做好家里的防霉工作?

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 保持干燥 ) 、( 降低温度 ) 、( 阳光 ) 、( 高温煮沸 ) 、( 加糖 ) 或( 盐腌制 )。

8、 蘑菇是一种大型的 ( 真菌 ) ,有许多蘑菇是有毒的,特别是( 色彩鲜艳 )的蘑菇,一般

都有毒。

9、 绝大多数 ( 细菌 )是无害的,甚至是 ( 有益 ) 的。真菌也一样,即有益于人类、有益于自然界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10、细菌(真菌)的利与弊?

利:人们可以利用细菌来生产( 药品 )和制作( 食品 );生产( 腐殖质 ); 弊:细菌可以导致( 疾病 )。

11、课后题1小明去了一些面粉,加了一些清水后,把面粉揉成面团。常温下放置两个小时后,面团却没有发起来。这是为什么?

小明的面团没有发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往面粉里添加酵母粉。在这个活动里,酵母粉是一种重要的材料,里面含有具有活性的酵母菌。要靠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才能使面团膨胀起来。

1、 ( 灯泡 )、( 电池 )、( 导线 ) 组成的闭合回路是一个简单电路。让2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方法( 并联 )和( 串联 )。并联灯泡一样亮,串联不一样亮。

2、 除了我们常见的( 手动开关 )外,还有 ( 声控开关 )、( 触摸开关 ) 、( 光控开关 )、和( 红外线 )开关等。

3、 开关的作用:用来( 接通 )或( 切断 )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并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4、 能让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 导电 )的材料,如( 回形针 )、( 铁片 )等;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如( 橡皮擦 )等。

5、 因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有一定的( 危险性 ),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 触电 )的危险,对人身造成( 伤害 ),甚至致人( 死亡 )。所以要安全用电。

6、注意用电安全:

(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3)不要湿手触摸电器,

(4)清洁电器时要断开电源;

(5)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7、为什么要安全用电?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源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触电的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所以要安全用电。

1、磁铁有( 磁性 ),能吸引铁制的物体。( 同极相斥 ) ,( 异极相吸 ) ,能指示方向。

2、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 磁极 ),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 南极 ) ,用( “S” ) 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 北极 ),用( “N” )表示。

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 互相排斥 );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 N,N——S)靠近时会( 互相吸引 )。

4、 为什么有时磁铁隔着物体仍能吸铁呢?

在磁铁的周围,存在着( 磁场 )。磁场具有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 磁力 )。在磁场中,一些非铁磁性物质,如( 玻璃 ),( 纸 )、( 塑料 )等不被磁化,不产生磁力,不影响磁场的作用力。所以,磁铁隔着一些物体玻璃、纸片等仍能产生吸引力。

5、 哪里运用了磁?

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 电冰箱门封 ) 、( 磁性跳棋 )、( 磁性擦窗器 )等。

2、 指南针之所以能指南,是因为( 地球 )是一个巨大的磁体。指南针指向的南极(或北极),就是地球磁场的北极(或南极),我们的祖先根据这一性质,发明了指南针——( 司南 ),来测定方向。

1、 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吸铁?

因为电磁起重机里存在着线圈和铁芯。在铁芯上绕上导线,通电后就变成了( 电磁铁 )。通电时能吸住铁,断电时铁就会掉下。

2、 电磁铁确实也出现与磁铁一样的( 同极相斥 )、( 异极相吸 )的现象,所以电磁铁也有( 磁极 )。

3、 怎样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1)用增加线圈匝数的方法;

(2)用增加电流的方法;

(3)既增加线圈匝数,又增加电流的方法。

4、课后题2用小卡片剪成小鱼的形状,在“小鱼”身上别上回形针。将“小鱼”放到盛着清水的杯子里,你能不弄湿手和工具,把“小鱼”从杯子里“钓”出来吗?

设计方案:(1)做一根磁的鱼竿,将带回形针的“小鱼”钓出来;

(2)用较大的磁铁,隔着玻璃杯把“小鱼”移出杯子。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学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3、初步懂得“自然蒸发”和“加热蒸发”这两种分离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4、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如何确定分离出来的物质就是盐。

课前准备:

烧杯、沙、盐、酒精灯、火柴、不锈钢汤勺、放大镜、筷子、培养皿、盐田的图片、观察记录纸等。

1、出示一杯纯净水,一些沙,怎样把沙和水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2、出示一杯纯净水,一些盐,怎样把盐与水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2、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自然蒸发”这个分离方法是可行的?

3、取一小杯盐水放在教室里供大家观察。

4、引导使用实验观察记录纸。

5、怎么用加热的方法把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6、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7、教师补充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三、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蒸发”分离盐与水。

1、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3、勺底的白色物体肯定是盐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

4、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体的外形等初步确定是盐。

1、你知道我们吃的盐是哪儿来的吗?

2、想象描述是怎样利用海水制盐的。

3、出示海水晒盐、机械化生产盐的画面。

4、说说这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离盐和水的?

5、讨论用自然蒸发分离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缺点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你遇到了其他溶液能分离吗?比如糖溶液、味精溶液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图片等

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

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

1、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4、在以上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试一试,怎样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通过交流,体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法中用到的力有弹力、风力、冲击力、浮力等。

二、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1、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2、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子弹射出去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转动的;水轮是在水的冲击力作用下转起来的;......

三阅读科学在线

1、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2、阅读: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平动、转动、振动。理解机械运动的三种方式。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3、观察身体的内部。

出示人体外表的轮廓图,让学生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7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8

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9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2、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

3、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1、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岩石标本、学生自己搜集的岩石、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1、出示课本47页上的一首小诗。

你住在哪里?

山峰、溶洞、海底……

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么用吗?

造房、铺路、装饰……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纪?

嗯——

让我想想。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物质?

岩石。

3、这首小诗写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识?

这首小诗写了岩石来自于山峰、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铺路、装饰,岩石的年龄很大很大。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常见的岩石。

5、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岩石?自己见过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出示课本48页有关岩石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些岩石的样子。

4、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

1、教师引导:岩石究竟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一些岩石的标本,来了解一些常见岩石的特点。

2、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种岩石的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本次需要观察的常见岩石的标本。

3、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这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呢?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全班交流,预设: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断口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

通过使用岩石在纸上画线等方法,来观察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敲一敲、听一听的方法,来观察岩石相互碰撞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来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细观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没有气孔、条纹或者其他花纹。

观察岩石上是否有动物或植物的痕迹。

4、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观测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1、刚刚我们观测了几种常见岩石的标本,初步了解了这些岩石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些岩石进行准确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花岗岩的描述范例。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这段文字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介绍花岗岩的?

预设:

介绍岩石一般的从分布、组成、质地、声音、吸水性强弱、是否有气孔等几方面进行。

4、下面我们选择一种岩石,仿造花岗岩的例子对这种岩石进行科学、全面、准确地介绍。

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意念。

2、教师引导:看到如此美丽的岩石标本,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岩石标本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岩石标本吧。

3、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给老师看一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岩石。

下面,我们就把大家收集的这些岩石制作成标本。

4、出示课本50页的下面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图,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了解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搜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见岩石。最后我们还按照步骤制作了一些岩石标本。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岩石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岩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j458.com/a/585730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感恩河流句子(集锦159句)
下一篇 : 三八妇女节的说说朋友圈摘录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