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撰写读后感可以采取哪些视角?相信这部作品的书籍对许多读者都产生了深深的心灵震撼。读后感是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独到见解和所获得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推荐小编精选的“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篇1)

姓名:胡以珍单位:翠西社区居委会电话:159p>

《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许多作家、评论家都对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如金圣叹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并称为“才子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亦是戏曲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它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美丽,多才,她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书中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应是:

回首——最后——这一点有力地揭示了崔莺莺渴望爱情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视。

而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这一举动虽细微却引人注目,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她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而这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书中崔莺莺又是急急切切、忐忐忑忑的,不协调的内心节奏,营造了引人发笑的喜剧气氛。书中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热烈追求,又有深受封建礼教浸染的真实心理,更是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一个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的书生。他被去掉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从而突出的是他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张生跳墙,是王实甫刻划这一性格最为精彩的关目。

那天晚上,张生应莺莺诗简之约,到了后花园,他知道小姐已在隔墙,于是一跳,一把搂住了莺莺,莺莺吓了一大跳,她惊呼:“是谁?”这一下,约会便砸了锅,这里大大加强了小说的喜剧性色彩。

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王实甫充分展示了张生大胆追求爱情却又鲁莽迂腐的性格。在“赖婚”一场中,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坚持和真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携手。

然而,这一点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毁的悲剧。

红娘是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王实甫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

”可见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的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等都从它那里吸取了反封建的精神。几百年来,它深深地鼓舞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心,让彼此坚守着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西厢记》是一部诗情画合一的作品,我们可以在诗和画的意境中尽情体味其中的爱情。

西厢记读后感(篇2)

091503403 闵张伟

不将就,烈酒敌不过《西厢》滋味

——从《西厢记》看爱情

所有人都渴往一份纯洁的爱情,却很少能承受现实的压力,这也许是永恒的命题。然而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却给我们展现了一曲浓烈的爱情美酒,他们的故事虽然不完全真实,却让世人在物质至上的现在,对爱情仍存有美好的愿望与想象。

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相爱,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是两颗纯洁的心,对爱情都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渴望。一个是身闺名门之女,一个是家境贫寒,无处依靠的穷书生。地位大不相同,但两人在思想上是平等的,既相信爱情又孤独。这才使得两人萍水相逢却感到无比亲切,他们在灵魂上彼此呼应。

在通讯条件极为落后的年代,仅靠红娘的暗中撮合,便认定对方是终身的伴侣,不再改变,这种专一与认真实属可贵,能遇到同样专一的人更是一种幸运。相遇是偶然,相爱是必然。

这是两颗勇敢的心。他们渴望爱情,无视封建伦理的束缚和压力。现代人总是认为古代人迂腐,都是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不可违,男子都是诗书仁义,女子都是深藏闺阁、裹小脚绣鸳鸯。可是我从《西厢记》里却看到了古人对爱的真实渴求,他们认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纵有门第之见,父母之命,可仍然去勇敢的跨越过去。

这个故事并不新鲜。有很多关于一对夫妇对抗家庭压力的故事。但是要知道这部戏的创作时间是元朝,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两人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是典型的反抗风建设会包办婚姻和家长制,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模范。

或许我们会思考,在现代普遍提倡婚恋自由的时代,这样的故事是否还具有当时的非凡意义?答案是肯定的。说古人注重门第之见,现在的人又何尝不是?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苦,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反映人们物质的欲望越来越重,爱情反而成了物质的附属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没有封建伦理,却有物质诱惑,虚荣心越来越大。现如今情侣到处都是,但是有多少是为了消除寂寞?

有多少人是两情相悦?又有多少人把爱情当做一种终身投资?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爱情不是用来消遣的,是需要我们用力的呵护,全力的争取。爱情更不是一桩交易,可以用金钱,权势来丈量。

他们的爱情故事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从爱情本身来说,崔莺莺不愿将就,崔莺莺不愿嫁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权贵,而始终欣赏张君瑞的才华与胆识;张君瑞则痴心不变,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因为追求真挚的感情而结合。

这是值得经常体验“快餐式爱情”的现代人反思的,爱情不是用来消遣的,爱需要坚持。

不得不说,爱是至高无上的,以现实和物质为基础,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观还会继续,爱情和面包确是很难选择。《西厢记》中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前一种,一种纯洁的爱情。诚然,物质是一切的基础,但在物质足够的今天,过分追求物质显然是庸俗的。

读《西厢记》,我们称赞张生莺冲破封建伦理的桎梏。我们是不是应该减少对物质和金钱的渴望,回归爱情原本的单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纯洁。

虽然,这个世界太多次了,已经世俗化了,太多次了,爱情几乎变成了物质奴隶。我没有放弃信仰:爱情,应该是洁白的。

好像这一个雾起的早晨。你可以不太清晰,可以不辨方向和远近,但爱情,一定是光洁而明亮的。(1300)

西厢记读后感(篇3)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戴婕(***)

《西厢记》有很多个版本,从唐到元,从元稹到元实甫,最后达到顶峰。主要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普救寺的一见钟情到张生的救婚,但由于老太太不守承诺,双方都有兄妹相配。

后来,还是拗不过两人的心心相印以及红娘的默默支持,两人最终终成眷属,成就美好姻缘。

看惯了现今都市言情剧的跌宕起伏,猛然再看看《西厢记》还真是有点不太适应。《西厢记》故事主题很简单,也没有现代都市剧里各种纠葛,但故事情节在当时是很大一个突破,是在封建社会的突破,这大量对于爱情的描述在当时应该是少有的。《西厢记》还有一个魅力,就是他的词句,其中的诗句大多是以书信的方式展现给我们的。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栏杆辞春…”,,我不太会赏析文章,但只是举得读起来好美好美。

《西厢记》中的男主张生是一个矛盾体,他年少轻狂有点小聪明但同时又迂腐可笑。在崔家出现困难的时候,当莺莺小姐面临被抢走的危险的时候,他急中生智想出解决办法为大家松了一口气,显出君子之风。但后来,在追求莺莺小姐的时候,他把一切的赌注全都有压在了红娘身上,只能和红娘诉说心中的苦闷,也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而且在老夫人面前,也显得太过莽撞。

不过,也可以换种理解,也许他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所以智商为零才体现出张生对莺莺小姐的的无限真情。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的形象显得丰富而明朗。她被自己的母亲,被这个封建社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依旧渴望着自由的爱情而且对张生抱有好感。她若进若退的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先是写信答应和张生见面,但后来,又表明要以兄妹想称怕破坏了规矩,看见张生的诗,心里笑得乐开了花但脸上还要装腔作势。

但最后,对自由爱情的香味还是战胜了脑中顽固的封建思想,她摆脱了老夫人束缚,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老夫人在戏中显得尤为狡猾。老妇人明明在自身为难之际宣布解救之人得莺莺,但后来请张生去进餐时却让其双方兄妹相称;后来勉强答应了两人的婚事又让张生进京赶考企图再次将两人分来,幸亏其奸计未得逞,但其丑恶的嘴脸真的让人感到恶心。

最后是红娘,把它放到最后看的原因是我觉得她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红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婢女,但是她扮演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敢角色。虽然她是老夫人派来监视小姐的,但渐渐被张生的真情所打动,同时发现小姐心中也有意,就冒着被老夫人斥责的危险勇敢的牵起了红线却,直为张生出谋划策,在他们中间充当信使。

她知道小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无限思念,她知道张生有浓浓爱意但又不能理性表达,她机智的抓住了两个人的爱情表现,让双方知道对方的真心实意,让双方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在我看来,张生和崔莺莺的这段圆满爱情如果没有红娘,就只能胎死腹中。后来,小姐的行为被公子发现进而传到老夫人耳朵里,红娘涕泪涟涟,但不忘和老夫人辩论,而且在辩论之时,即表达了自己的目的保护了小姐和张生的爱情,也保障了老妇人的面子、家族的利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显得十分聪明。

在《西厢记》中,张生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天然渴望和爱慕,并敢于直接大胆的表达。同时,崔莺莺敢于直接回应这种爱情,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和突破。在剧情上,《西厢记》写的波澜起伏,矛盾一重接着一充层层叠加。

通过不断的困难,两个人之间的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特别令人感动的。也是通过一重重的难关,逐渐引起我们这些观众同情心理,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并对封建教条形成了有效的冲击。

我看的是电影版的《西厢记》,电影中,张生在见到莺莺小姐的第一眼就已经傻了,离开的时候也走不动路了,嘴里就一直念着莺莺小姐一直乐在其中,虽然向观众表达了一见钟情,但是表现形式不免有些夸张。而在电影中,我觉得红娘比莺莺小姐更漂亮,对张生的印象也不是很好。不过这些当然不是《西厢记》本身的问题,是电影拍摄的问题。

也许《西厢记》本身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有时间一定会翻翻,看看不受别人转述的作者本身的文章。

西厢记读后感(篇4)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自古以来,爱情都是文人骚客的文学体裁之一,无论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诗经》还是元代市民阶层喜爱的《西厢记》,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果说今天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红地毯上穿上白色婚纱,那么古代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捂着头,崇拜世界。这份幸福简单吗?不,很难。

人世间有单恋,有暗恋,有相恋,而相恋即所谓的的两情相悦就是恋爱最幸福的事吧。然而,在相恋的道路上有多少人能够历经磨难抓住真爱,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相恋的道路上对爱情始终如一天长地久。对于元稹《莺莺传》的崔莺莺,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无疑是幸福的。

在此,我衷心地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源自于《莹莹传》的《西厢记》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莺莺传》.王实甫结合了现代(元代)素,将悲剧改写成了喜剧,一方面是市民阶层的喜爱,另一方面我想也是他本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吧。在《莺莺传》结尾中,元稹将莺莺写得如此不堪,不止是对女性的侮辱,更是在为他内心的负心而开脱,而另一方面也与他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分不开。

在《西厢记》中虽然能看到《莺莺传》的影子,但是实质上又是另一种风格,作品不再是封建礼教化,而是更倾向于大众,即市民化。在《西厢记》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义”。张君瑞的爱与正义,莺莺的爱,红娘的妹妹,大姐的美,杜泉的兄弟情谊和惠明的支持。

正义正是公民阶级所倡导的,这与公民阶级的地位密不可分。他们渴望精神上的自由。同时,也离不开当时的背景。作为游牧民族,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一方面,对礼义和正义的控制并不严格。另一方面,为中原汉族注入了一股血液,增强了人民的抗战精神。

从人物上来看,主人公张君瑞是一个有情有义对爱情坚贞的风流才子,智救崔莺莺,表现出他有智谋过人,因爱成病表现出他对莺莺的爱之深,咏诗传情表现出他的才情,客栈中的梦表现出他莺莺的思念,高中喜迎莺莺,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于不离不弃。崔莺莺是作为一位封建淑女出场的,尽管是在元代,还是脱离不了封建审美观。一见张君瑞,表现出她对爱以及与封建道德的矛盾,二见张君瑞即表现出她对封建礼教的冲破又表现出女儿家恋爱时的羞涩,对张君瑞的嘱托表现出女儿家的心理,都害怕被自己心爱的男人抛弃。

媒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她是核心人物。她把几个主要人物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她同情张君瑞和崔莺莺,帮助他们走到一起。其实,她是在帮自己当小姐的嫁妆女佣,不管她能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为姐姐和自己,表现出底层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

同时,她是万能的。她不仅指导张君瑞夫妇,还指导他们的性教育者。老夫人,封建家庭大家长,家教严格,一方面维护家族荣誉阻碍张君瑞与莺莺,一方面她又让张君瑞考取功名,为家族的将来而考虑,她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

从选词用句上来看,作品中多次出现市民阶层的俚语,又有当时社会的流行语,例如“奸”“花木瓜”等。作品中又应用和化用了《诗经》唐诗宋词中的词句,可以看作这是元曲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作品中的文字不仅展现了我们面前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也起到了“背景”的作用。

此外,在我们家乡,农村结婚现场司仪仍有对词的习俗,个人感觉和元曲中的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西厢记》中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个人看法不同,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还是张君瑞对爱情的坚贞和对莺莺的始终如一,爱情不是儿戏,爱情是一种高度责任感。最后再次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读后感(篇5)

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

西厢记读后感(篇6)

我钦佩崔莺莺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对爱情的执着。她本是端庄贤淑的相国小姐,但在爱情面前却大胆主动,炽热追求,然而,她长期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对爱情,对张生,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使她不顾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桎梏,追求爱情的自由,勇敢地与张生结缘。

长亭送别,崔莺莺一再叮嘱张生不可“停妻再娶妻”,可见,在她心里,功名利禄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白首不离,如胶似漆才是最重要的。

我赞赏于红娘的坦率勇敢,热心肠,镇定自若和晓之以理的仗义相助。她出身卑微,地位低贱,但她在《西厢记》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当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崔夫人的百般阻挠时,她见义勇为,积极地帮助张生和崔莺莺传递书信,出谋划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军师”。

当她面对崔夫人的责问时,她更是镇定自若,勇敢地进行反击,为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辩护,使得崔夫人无从反击,理屈词穷,不得不答应二人的婚事,可谓是侠肝义胆,机智聪明。因此,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与其说《西厢记》是古代封建社会少男少女勇敢追求爱情的典范,还不如说那是封建社会少男少女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枷锁,在苍天之下,沧海之下纵横吟唱的一曲高歌。

西厢记读后感(篇7)

-------从京剧角度看《西厢记》

国家京剧院走进厦门理工学院专场演出活动在我校的艺术会堂举行,本次活动为大家呈现的是京剧《西厢记》,我有幸拿到一张门票,从而有机会领略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大杰作,完整的看完演出之后,我触动很大,我一直以为像我这样平时只接触以电视和网络为平台的现代媒体的大学生,应该很难会对这种传统文化产生共鸣,然而通过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出,我发现我能够真正融入由他们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之中,同时我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了强烈认同感,我觉得我国古典文学果然只能用中国传统精粹--戏剧来表现,才有那种中国特有的味道。

《西厢记》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崔相国遗孀携小女崔莺莺一起回河北安葬崔相国。京剧中使用的普通话对话与当时河北、山西的方言非常相似,这意味着京剧的表演形式可以更好地诠释京剧。其后我又在网上欣赏过越剧版的《西厢记》,可能由于先入为主,我对京剧版的更加喜爱。

当然各种剧种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对于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

作为一部写实的作品,主人公的原作内心是非常细腻的,从各个方面来说。通过华丽、优美、富有诗意的文字和歌曲来衬托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听每一首歌都感觉进入了一幅美丽或悲伤的画面,而心情也跟着主人公的起起落落。

虽然我对京剧不甚了解,但是怀着对京剧的好奇心,我也在网上找了不少关于京剧《西厢记》的资料,发现京剧的唱腔非常的复杂,就单单西厢记里面从大的方面就分为西皮、二黄、琴歌、四平调、南梆子、反二黄等,然后再每一个细分又是别有洞天,虽然对此很难理解,但是查阅了每一种唱腔适用的场景再结合原著本身,其实也可以窥得冰山一角。

比如张生刚出场时,连用了西皮的导板、原板、摇板等等表现了张生的意气风发,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现实艰难的感叹,这些唱腔适用的恰到好处,短短几次小小的变更,就能把张生的现状、性格还有内心活动都一一表现了出来,西皮的高亢刚劲、活泼明快的特点也为整个故事的大团圆结尾进行了铺垫。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现代流行音乐或欧洲古典音乐来表现这一幕,那它怎么可能看起来都不一样呢。

再如张生与莺莺在月下抚琴而歌的时候,采用了琴歌的唱腔,张生一曲“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

”用上这种唱腔,在月色融融之下,将内心相思之切和对现实深深地疑问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而崔莺莺的所对“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

”同样用这种唱腔。深闺之中,妙龄少女思春却迫于礼教的束缚无奈叹息,恰遇高吟者的激动同时又无法左右自己爱情的惋叹,此时都交织在一起,通过琴歌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合适不过了。如此复杂的内心活动,几首精彩的京剧咏叹调,以及艺术家自己对作品的娴熟分析,都能很容易让观众理解。

这种委婉的效果,是用欧美的开放式直接式的思想,决绝不能营造出的。

在整个唱本中,只有一处用到了南梆子,就是莺莺知道要去面见救命恩人(也就是当时她所以为得自己未来的夫君)张生时,“听红娘一声请梦儿惊觉,恰才向碧纱窗下画了双蛾。你道我俊脸儿吹弹得破,知道他读书人福命如何? ”此时莺莺心中是十分欢喜的,但是又不能赤裸裸的表达出来,她的迫不及待她的含蓄柔美细腻,在这一刻有南梆子连同西皮唱腔一起表达,让观众不直接看到她的内心独白,却从一些曲调的烘托中分明此时莺莺纠结而欢喜的心情。

除此之外唱本中各种唱腔用的都恰到好处,十分的应景,特别是由于西皮的大量运用和其他唱法的穿插,使整个剧目基调欢畅明快的同时,又充满了缠绵、冲突、悲怆等等细节。在烘托气氛的方面做足了功夫。这样整个《西厢记》在艺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作者不顾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作为戏曲一个具有时代性和传统性的剧种,京剧对于我这种局外人来说真的是晦涩难懂,这次翻阅了很多资料也只是寻得了点皮毛,从而能使我能够夹杂一些自己的臆测来去理解他的内涵。总之从让以这次观看《西厢记》为一个契机,让我从浮华的娱乐致死的时代中抽出身来,从最初级的阶段来品读一下京剧这种陶冶情操的艺术吧。

西厢记读后感(篇8)

《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感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思考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如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更是十分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完美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感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一样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透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带给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内含同情的嘲笑。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感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贴合于浪漫的感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西厢记》中,催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感情,并且一向对张生抱有好感。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感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但是,她最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感情的主动追求。

红娘在《西厢记》中成为全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角。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感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她代表着健康的性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必须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思考的。

我觉得,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咱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咱们能够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85994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餐饮业演讲稿
下一篇 : 端午节祝福阿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