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本文将详细介绍与“朝圣的心路读后感”相关的知识,为了防止重要信息丢失,建议您收藏本页。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能够教导人们更好地应对世界。当合上一本优秀的书籍时,回忆起其中的内容,心中无限感慨。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与一般的议论文写法不同。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篇1】

我觉得能遇到一本好书是一种缘分,并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与书本做一次灵魂的交流,这比看无数的书却味同嚼蜡都来得有意义,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要义之所在。

朝圣的心路,人之至性通往至圣之路。走在朝圣的路上,独自守望各自的灵魂。朝圣的路途中,孤独是必不可少的,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孤独的乐趣,就像书中所说的,因为在孤独中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孤独中有大快乐。有灵魂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的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重消费重娱乐,人们往往静不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没时间与好友谈心,做深沉的交流,一切你光掠影,都流于表面,流于浅薄。人难得有真正孤独的时候,而许都人却害怕,害怕他们在孤独中真切地面对自己,面对现实,于是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虚假的热闹,周旋于各种应酬,渐渐地,迷失了自我。独处需要一种勇气,敢于直面自我的勇气自傲与自己灵魂对话的过程中,或许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学会独处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真正的孤独并非只有空虚,而是内心丰盈不需要太多外部世界的干扰。

执着是内心的一种执念,因为对心中的某个目标或理想的世界念念不忘而孜孜以求。在执着的过程中,人们用勇气证明了自己的信仰。在面对众多未知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路,一心一意的走下去,个中滋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过执着。不要说佛门中人就没有执着,同样也有,从古至今,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得不到,你永远都会自己沉浸在当自己拥有的幻想中。同时执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执着,所以追求,所以永不言弃。他之于人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但如果执着的程度超越了人的最大能力的限度时,就会变成一种可怕的东西。因为费尽心思都得不到,就会心生怨念,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并以此作为借口,不择手段地去争夺,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执着也需要一个尺度,一个丈量人生的尺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尺度,才能保证自己在“平衡木”上挥洒自如。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把自己喜欢做的做的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的机会。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来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对于人生,对于生活,我们总会有很多感悟与感受,并能在这一次次风感悟中使自己渐入佳境,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朝圣的心路。我们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我们必须有值得我们信仰的信仰,并为之付出努力,守护好我们的信仰与灵魂。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篇2】

在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学习者,在毕恭毕敬地接受心灵鸡汤的灌溉。我觉得自己的水平,也不知道如何从理性方面评价这本书的好坏,只能从感性上来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周国平先生的读后感,是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而于我而言,则是读后感的读后感。我将从几个点来谈谈我的想法,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这几个地方最引我感触。

周国平先生在《有所敬畏》中谈了他看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后的感悟:在看那本书前,周国平先生认为环保只是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提倡环保的,如果不是环境已经恶劣到很多人不能好好生活了,人们估计不会有环保的意识,在他看了《敬畏生命》后,他被史怀泽的思想影响了,使他发生了思想转变,认为环保应该是人们主动学会了敬畏生命。而这两个观点却让我认真思考了人们为什么环保,从高中到现在一直处在环保社团中的我,也一直以为环保迫在眉睫,人们如果不环保,人类在地球生存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我们为什么会想要环保?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挺大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呀,比如国家一直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然后长期灌输导致自己也产生某种不清晰的认识,但事实上我们是不确切地认识到我们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或者是有的人确实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所以他们提倡敬畏生命。这么一想,其实环保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人类办事也常是被动+主动的。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中,周国平先生认为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这些话让我不禁想到我身边的很多人,人确实就是这么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人不带一物地来,也将一个人孤独地走。我们也不知道经过的每个人是否能跟我们有同样的目的地,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心中的光明,也许有一天,我们就走到了各自的十字路口,从此分道扬镳。爱并不能消除各自的孤独,爱只是推己及人地领会别人的孤独,当人和人的孤独得到交汇的时候,温暖的光交汇,于是就结伴而行走一段路。路的长短,则是由自身的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圣地决定的,每个人朝圣的圣地也决定了他的同行者。

在《救世与自救》中,周先生说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我们之缺乏有感召力的传道士和启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头于自己园地的耕耘者。正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救世者是用他广博知识或金钱来救济天下,而自救者有自救的意识可独善其身,这便是最好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总不乏麻木者,正如鲁迅笔下阿Q、孔乙己和看客们。

《在义与利之外》中,周先生对肖伯纳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个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很意外地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了,我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没有先看先生的观点自己先思考的,我认为理解为悲剧,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在搔动,扰的人心痛,得到了,满足了,没有追求反而觉得痛苦了。那么反过来想,这不也是喜剧么,得不到时你会去追逐,在追求中你有勃发、乐观的精神,这是极其幸福的,在你不断地努力后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你也会极其满足,这是很多人都追求的大团圆结局不是吗?当然,肖伯纳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了这两句话的,这两句话就好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一种互换的关系。

看完这本书,总还是会有些意犹未尽,突然觉得喝鸡汤也是极好的,因为总能有自我的思考空间,享受好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有时候鸡汤搁那,也并非要求人们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办事,但是也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是有自己选择意识的个体,书本能触发人的某些想法,我认为就是一本好书。我享受这样与书本静静交流的时光。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篇3】

周国平-朝圣的心路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正如周国平老师所讲的,读一本好书犹如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每一条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依靠自己的孤独追求和人类的精神传统去走,主要你的确走在自己朝圣的路上,你其实并不孤单。没错,不孤单!只要想起那群在茫茫人海中一起追求同一个梦想,朝着同一条圣路的人,心中便倍感欣慰。这样的一些人,我默默的欣赏着他们,默默的以此来为自己加油,不孤单的旅程,就在你我的朦胧中实现了。我想,这样的一群朝圣者,将会为自己带来内心永存的光辉,越走越坚定!现实中,无论是你还是我,都在寻求,也许是好的归宿,也许是好的事业,也许是好的伙伴......寻找着能够充实人生的一切一切,然而却无法寻到人生之根本。人生已然现实到无奈,已然脱离了本初,再寻谈何容易!也许,周国平老师的书将牵引着你去寻找最初的本源。对于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的书名,然而,如果要买周老师的书,我建议买《守望的距离》。对于其后续的包括本书,以及《安静的位置》、《爱情的容量》、《最合宜的位置》都与《守望的距离》重复了,很多是谈了再谈,只是排版有所差别,而《守望的距离》有十四楫,大概是以上提到的书的两倍,谈到的很多都是最根本、最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篇4】

哲学之路

初次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是在3年前的一个深夜,当时的我还正在为了高考而奋斗,当无意中读到先生的文章时,我顿时惊为天人。那是一篇题为《灵与肉》的散文,它仿佛一道惊雷,一瞬间照亮了我的整个内心深处。然后我收集了几篇文章,找出陈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被仔细阅读了很多遍,这让我难忘。

在阅读《朝圣的心路》时,我又记起了那个时刻,我心中那种澎湃的感觉,那是那样深邃的思想以及那样包含了激情的人生带给我的震撼。

先生,虽然我以前从未见过面,但我可以说我是一位在精神追求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从小我就被一个矛盾的问题困扰着,我一边在学校,课本里学到各色各样的科学知识,一边又对**教,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一直在想,但这两个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很难放弃。

虽然,我至今还在对这些问题苦苦追寻,但拥有这样的追求,这样的想法,我必须感谢先生对青少年精神教育的关注。

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哲学是什么。在哲学的摇篮古希腊,哲学家的意思即为“爱智者”,当提到哲学的定义时,毋宁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我更愿意回到苏格拉底,把哲学称作“爱智慧”。没有错,哲学不是一本写满了真理的百科全书,而是对智慧的爱,一种渴求的冲动,一种好奇的情感,是一种趋势,一种过程,一种爱。

对于每个不满足于精神空虚冲动的人来说,他必然会走上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宗教或哲学。宗教给了人们一个结果,一个答案,那是一座踏踏实实地建立在平地上的小楼,唯一的要求就是需要人们去相信那个现成的答案。走哲学之路的人,除了那条被莫名其妙地指出的路外,什么也没有。

这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 没有答案是它的固有属性。人们不得不睡在那看似安全的空中楼阁之中,从虚无中隐隐传来宗教的呼唤,只需要一个念头,一个轻巧的转身,就可以从冰冷的地板上转移到温暖的被窝中,那是多么霏迷的**啊。这样的声音响起在每个走上这条路的普通人的耳边,如跗骨之蛆一般,踏上这条路的时间有多长,它就会跟随多久,直到有人放弃了,投向了他人的温暖的怀抱,或者,直到生命的终结。

即便如此,依然有勇敢的人拖着疲惫的双腿在没有终点的道路上前行着,明知不可而为之,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悲壮。

的确,没有答案,却依然要前行,在路边时不时会看见裸露在外的宝石,朝圣者们捡起,却又放下。从数学,物理学一直到天文学,心理学,这许璀璨的宝石被逐一捡起,再放下,最后被科学家们放进名为科学的盒子之中。这些不是探险家要找的,所以他们必须继续前进。

哲学这个多产的母亲,在她的孩子们出生后又离他们而去,她是那样的高贵,骄傲而又孤独,不会有任何一点的尘埃沾染在她的身上。

毕竟,在哲学的道路上只有少数人。很多人选择宗教,更多的选择逃避。我曾无数次地想象,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过去之后,那时沾满了尘世气息的我是否还拥有足够的勇气,激情去追求那样一个飘渺的精神追寻呢?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诗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

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

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

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迹罕,正待人通行。

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

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

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

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

我独选此路,境遇乃相异。

是的,就是这样一条路。这也是每个人,哲学,宗教或逃避的必然选择。每个人未选择的路径必须由每个人选择。

黑龙江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11-1高亦然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j458.com/a/590356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重阳节发圈的句子
下一篇 : 光年读后感